更新時間:2013-02-05
陰雨連綿灑遍中原大地,冒雨工作的百姓與軍卒不減熱情,滿懷希望與憧憬扎頭在重建工作中。
許昌的城牆經過十餘日的修復,大有煥然一新的架勢,雖然還沒有完工,不過工程進度也遠超乎了估計的預期時間。工期的縮短,是勞役與軍卒並肩協力的結果,更是軍民齊心的象徵。
有漢朝本地的州府負責提供錢糧補給,每一名百姓都可以心安理得的揮汗如雨,眾人齊心之下,自然事半功倍,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了。只要努力工作,專心幹活,就會得到足夠的錢糧,足以養家餬口。
沒了後顧之憂,更有了安穩生活的保障,這是中原百姓渴望許久的嚮往,甚至讓這些魏國的遺民覺得投身漢國其實也是不錯的事情。無形之中民間的積怨與矛盾在一點一滴的化解,如同這場綿綿細雨,帶來一絲清涼,帶來無限生機盎然。
接連數日的奔走,裴秀疲於奔波,無論用盡何種手段,拜託舊日同僚打聽,就是見不到漢朝天子。由河北之地一路南下,不過數日的光景,遲遲不得入朝傳達晉國言和之意,這是耽擱國家大事,背後能夠牽連的事情也因此廣泛起來。
晉國內部對於裴家這一代的官吏還是很看重的,裴氏家族的其他人沒有裴秀這般的才華,可也不是省油的燈。也正因為如此,裴秀即便鐵了心不理朝中之事,也是無法置身其外。
越是如此,越是有朝臣覺得晉武帝司馬攸過於看重裴氏了,尤其是裴秀這人。久久沒有消息傳回晉國,實際上便是落日口實,給人以下罪的機會。作為司馬昭,司馬炎,司馬攸三代掌權者的麾下,裴秀看得清楚,更深知其中的厲害!
然漢國強大無比,足以摧毀晉國;晉國初建百廢待興,此時不宜妄動刀兵,裴秀有心以國事相脅,卻又擔心如此行為不足以撼動漢朝天子劉禪的心思。那漢朝天子劉禪遲遲不見,必然有其用意。
以裴秀的智慧自然能夠猜出拖延見面的用意,不過卻是很多種用意與手段。猜出來的越多,越是需要蛛絲馬跡來印證,偏偏許昌城中時常與自己相見的漢臣也是局限於一個範圍之內,對於漢朝的事情是隻字不提,想打聽著實困難。
可以猜測的方向過多,反而讓人投鼠忌器,舉棋不定,裴秀又是奔走一天毫無結果,坐在房中悶悶不樂,思索破解僵局的辦法。當初作為司馬昭的使者前往漢營是何等的痛快,而今卻是處處被人掣肘,這般感覺著實不爽。
有求於人,又能如何?
……
官渡曾是當年一舉奠定中原爭霸的古戰場,曹袁交戰終是曹操一戰扭轉乾坤。而今漢朝大將齊萬年統兵兩萬人屯駐在官渡要塞,每日操練人馬整備物資,甚是積極。
堆積如山的軍械物資,不斷增加的戰船,預示著漢軍並沒有就此打住的意思。魏國跟隨吳國的腳步也被漢朝所滅,可脫胎自魏國的晉國仍然在河北成立了新政權,成為了華夏大地上唯一與漢朝分庭抗禮的國家。
這樣的國家即便是一個新生事物,骨子裡還是那些魏人罷了。上層有頭有腦的還明白不可把晉國看做魏國,但對於普通人來說,晉國與魏國沒有什麼兩樣,甚至比起魏國仍是有過之而不及!
中原之地需要休養生息,不過官渡這樣的要塞仍是屯駐重兵,保持隨時可以出擊的態勢。關於漢晉之間的關係,一天沒有明確的旨意,便不可掉以輕心。換句話說,晉國派出了使者,若是陰險用兵暗中殺過來,也是很有可能的。
每天晉國的戰船都會在黃河上巡視數次,觀察南岸的動靜。一支軍隊想要渡過黃河,自然有所準備,而準備不僅僅是所謂的兵馬錢糧,還要調集大量的戰船。通過種種跡象,就可以看出漢軍想做什麼。
官渡聚集的戰船已經不少了,甚至漢軍大有把官渡這處要塞改造成為船塢。即是陸地要塞與水上船塢結合的軍事基地。勞役,兵卒,戰船,錢糧,車馬不斷,晉國水軍也是重點監督漢人的進程,每日回報給上方。
鄴城收到的消息是來自四面八方,官渡,濮陽兩地的漢軍並沒有採取所謂的守勢,而是積極的籌集各項物資做備戰狀態,而裴秀一入許昌就沒了動靜,這是漢人在玩什麼把戲?或者是……
繼續等待下去對於晉國沒什麼好處,與漢人敲定互不侵犯的盟約才會讓百姓真正的放心。
司馬攸召集群臣商議許久,最終的結論仍是不變,晉國所處的地位過於劣勢,主動權完全操之於人,這就是漢人遲遲沒有回應的主要原因。想要讓漢人重視晉國的外交提議,唯有從局勢上有所改變才可。
不過眼下大漢朝橫跨中原,南方甚至收復了許多國家,可謂版圖遼闊。遍觀四方,哪有什麼國家或者實力能對漢朝造成威脅?找不到可以對漢朝施壓的外力,唯有增強自身的實力了。
目光隨即又轉回了遼東,拉攏王戎,兵力剷除遼東的漢軍,如此才是對漢人施壓的唯一途徑,更是提高自身能力的大好契機!
王戎的軍隊足有三萬人,算上族中的婦孺老幼人數在六七萬之眾。這點人力對於曾經的大魏國簡直是不值一提,但對於如今的大晉來說,卻是雪中送炭,視若珍寶!
對王戎家人的尋找仍是沒有什麼收穫,不過其他的要求卻是在晉國能夠提供的範圍內。譬如說依照王戎的要求,在晉國北方劃出三四座城池交給王戎作為立足之地;譬如說對這支異族軍隊提供足夠的補給等等。
使者帶著晉國滿滿的誠意再一次趕赴遼東,希望可以說服王戎在沒有找到家人之前可以站在晉國這一方。原本身為魏將的王戎,雖然不能成為晉將,可與漢人的對立立場,希望仍是保持不變的。
晉人使者一來一往日夜兼程的倍道而行,自然快捷,雖然勞累在時間上佔據絕對優勢。反觀漢軍有海船往來海上不斷,但消息傳到了徐州,仍是要向許昌傳遞,來往之間難免拖延。
遼東邊界三方勢力鼎足而立,晉人同異族眉來眼去,看得漢軍甚是心焦。無奈對方提出的條件甚是苛刻,又事關重大,只有當今的天子可以做主,眼看晉人同王戎越走越近,也唯有忍耐罷了。
王戎早已不是當初那個熱血男兒,受創之後抱著必死的心態殺入域外之地,本就是沒想活下來。如今返回中原,見許久不見的中原竟然是這般模樣,心中也是唏噓不斷。
送走了使者王戎精神矍鑠的坐在大帳中,玩弄一口短刀,身旁一名異族之人用異域風情的口音說著漢語道:「族長,這麼高的要求,他們會接受麼?」
話說得簡單,意思王戎一聽便知。晉武帝司馬攸許自己在東北邊界割地七十里為輔國,並且願意提供錢糧供給這支異族軍隊,這樣的要求可謂是毫不吝嗇。只是卻被王戎婉言謝絕,並且提出了新的要求。
對此王戎不過微微一笑道:「漢人要在此地立足,晉人欲借我族力量抵禦漢人,這樣的要求並不過分,靜等便是。」
……
再一次來到何攀的府邸,裴秀便不再掩蓋自己的難以繼續等待的心思。開門見山的與何攀問起了為何自己遲遲不得覲見漢朝天子的理由。就算是漢朝強勢,晉國弱小,如此對待來使也是不和禮儀的,裴秀乃是天下有名的智者,遭到此等奚落如何急?
其實漢朝天子劉禪在處理完許昌必要的政務之後,便暗中馬不停蹄的離開了許昌,趕赴川中,在川口與文鴦匯合一同入川,如今根本就不在許昌城之中。何攀身為劉禪的近臣,如何不知道劉禪的去向?
不過是保守秘密而已,整個許昌知道天子陛下不在的,也不過是幾個人罷了。對於晉國的態度,劉禪早已秘密告知了何攀,眼下的許昌一切動態實則是掌握在何攀手中。
「裴某此番前來,欲以後事托付先生,還望先生切勿推辭。」裴秀拱手之後也不客氣,坐在桌案旁一聲長歎,意態蕭索。
何攀見裴秀模樣不由吃驚道:「我觀大人氣色上佳,何以眉頭緊鎖,口出此言?!」
「裴某不過是山野之輩,形勢所迫不得不為,本欲結漢晉之好,不想遭到如此冷落。十餘人音訊皆無,有心人從中挑撥,裴某再好氣色怕也是沒命消受了……哎,無奈啊!」
說道這裡,想起北方晉國群臣對自己素有不滿,武帝司馬攸更是對於自己的種種行徑心懷怨氣。此行若真的是無功而發,不僅僅是有辱使命,更是有喪國體,屆時怕是不但自己難逃災厄,還會牽連全族。
雖說有心做作,然悲苦之情由內而生,一臉苦笑的裴秀,眼中儘是無奈之情……
察言觀色,看出裴秀真情流露,何攀未嘗不是心頭一緊。眼前之人乃是當年的魏國首智,本應是深得國家器重之輩,卻因種種所累到了今日的這般境況。人常說君擇臣臣亦擇君,然一旦相擇,脫身又怎會容易?
便如同當年司馬八達聞名天下,可謂士人之冠!就算司馬仲達如何看不起曹孟德之出身,最後仍是屈服權勢之下。今日之裴秀懂得以種種形勢拒絕司馬炎,卻無法抵禦司馬攸的強行徵召,這是家族的拖累,更是士人的無奈!
「裴大人乃是大才,怎會困於宵小,此等言論未免說笑了。」何攀心中自有算計,見裴秀如此仍是不肯吐露半分口風。
裴秀聞言更是苦笑道:「何先生為大漢文人之首,天子近前紅人,事關黎民百姓,天下大勢,還望疏通一二,好讓裴某免去這一遭殺身之禍。否則裴某如何大才,也是在劫難逃矣!」
「噫,國家大事,豈是何攀這種凡夫俗子能夠窺視,我勸裴大人還是靜待陛下召見吧!」說完這句何攀端起桌案茶盅靜靜品茶,大有不聞不問的架勢。
裴秀之處境誠然可憐,然兩國敵友未定,彼此各為其主,你裴秀生死與我何攀有何關係呢?如何同情裴秀的際遇,也只是個人的情感,從國家的利益出發,晉國皇帝司馬攸仍若是因此與裴氏發生衝突,對於大漢朝只是有利無害!
聽何攀如此說話,裴秀心中怒火暗升,口吻隨之一變道:「十餘日等待,足以彰顯我晉國之誠意,既是貴國對於兩國之事毫無誠意,裴某也未必要在此強求相見!」
何攀聞言笑道:「陛下聖意難測,何某著實不敢冒犯龍威,此乃國家大事非是何攀能夠參與的,還請裴大人多留數日,敬候佳音才是啊。不過麼,若是裴大人心繫河北,只需一聲吩咐沿途自有我方負責護送。」
「哦?哈哈哈哈哈哈哈!!好一個借刀殺人!既然如此裴某今日便當告辭,有勞何先生代為準備。」裴秀何等人物,心中早有相關的判斷,如今見對方根本是不漏半分口風,又如此態度,便斷定了何攀之居心!
何越起身笑道:「這又是從何說起呢,裴大人一時激動何某甚是理解,不過口出不遜亦非兩國相處之道啊。」
裴秀洒然笑道:「起程之事便有勞何先生安排了,若是命大,想必我與先生還有重逢之日。」
離開何攀的府邸,一股悲壯之情油然而生。裴秀心知漢朝樂於見到晉國內部產生矛盾,背後的目的更是讓人感到可怕!晉國一旦內部不穩,不急於表態的漢朝便會大舉北上,借此來粉碎這個剛剛建立的國家。
拒絕與自己這個晉國使者見面,等於是漢朝仍有北上的意圖,看的便是這次自己返回河北,會造成何種的局面。對於強盛的大漢朝來說,晉國多一個裴秀或者少一個裴秀,都是無傷大局的事情。
可對於晉國來說,武帝司馬攸之抉擇,冥冥中牽繫到了國家的安危與形勢。以司馬攸對於自己的恨意,是否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以朝中群臣對待裴氏的態度,能否做出正確的判斷?
建國之後剛剛聚集的一點點凝聚力,若是因為這件事兒而遭到破壞,恐怕晉國內部的動盪在還沒有安穩的百姓心中會無限的擴大,造成相當的恐慌。想要避免晉國落入最壞的態勢,想要不被漢朝君臣所算計,想要保護裴氏一族不會因此而被遷怒,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想解決問題,從漢朝方面下手已經全無可能。那何攀乃是漢朝皇帝劉禪身旁的紅人,擺出這副事不關己的架勢不過是裝腔作勢罷了。這是漢朝的態度,同樣是扔給晉國的考驗,只有過了眼前這一關晉國方才有與漢朝談判的資格。若是過不了這一關,說明晉國的實力也不過如此,君臣平庸之下,漢朝怎有可能不揮軍北上?
既然漢朝方面沒有任何的渠道,裴秀只能把眼光放在晉國之內。這一趟回去已經是有辱國體,未能完成使命,論起罪責殺頭也是不為過的。想要避免這般的結果,不遂漢人的心願,單單依靠講道理又如何能夠讓人信服?
送走了裴秀,從側廳轉出一人卻是姜維!裴秀恭敬的施禮道:「勞煩大將軍等候多時,何某告罪。」
姜維微微一笑道:「何大人言語之間便埋下晉國君臣不睦的種子,姜維就算等上幾日也是願意。」
何攀也是笑道:「司馬氏不過是借殼築巢罷了,妄想以此取得喘息之機,此舉也是度量晉國人物之用。若是此等形勢都看不清楚,又哪兒有在陛下面前一談的資格呢!」
姜維微微頷首表示贊同道:「陛下返回川中有段時日,川中之事甚是蹊蹺,何大人有何看法?」
何攀眼中精芒一閃道:「陛下英明神武,乃是大漢復興之關鍵,我等身為漢臣當竭力輔佐陛下,焉能作勢奸佞之輩有損國家社稷!!」
姜維不無擔憂的道:「國家正是鼎力發展之際,不想有人如此攪局,陛下遭逢此事恐怕……」
何攀見姜維說中了自己心中的憂慮,同樣表示關切道:「大將軍所言甚是,下官也是擔憂此點。這般打擊非是常人所能承受,陛下年事已高,著實讓人捏了一把汗啊……」
漢朝之興盛形勢乃是劉禪一手造成,眼下太子出現了問題,劉禪也是高齡的帝王,遭逢這樣的打擊如果身體有了意外的變化,恐怕大漢再興的頂峰也就是眼前這樣了。
大漢朝復員遼闊,太子不能繼位,便只能是襄王劉動繼承皇位。可劉動年紀尚淺,而且人在印州,雖然展示了能力可仍然未能服眾。一旦皇位繼承人選不能得到認同,必將發生內亂之事。
到時候就算是有姜維等一幫功勳宿將平定四方,恐怕漢朝也會因此而元氣大損,日後征服河北,掃平燕代,建立華夏之大漢帝國的夢想只會是遙遙無期。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切大好的時機下,誰願意橫出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