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驚雷入漢

第四卷 異族的崛起 第一百零六章 離間(上) 文 / 乾坤不動

    吳國和蜀國締結盟約,派出了前後數批的工匠藝人到川中跟隨馬鈞學習技術,其目的並不單純。

    劉禪心如明鏡,形勢所迫之下欣然應允吳人的要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吳人來了除了跟隨馬鈞有所學習之外,其活動的範圍實在是有限。以學習為名入蜀自可增加刺探蜀漢實際發展的根源,可活動範圍也被限制在馬鈞左右。

    只要馬鈞有意隱瞞,這些吳人得不到什麼消息,甚至學到的東西也是有限的。就拿投石車來說,馬鈞留了一手吳人掌握的技術便不完全了。回到國內的工匠做出的投石車就算成功,可威力和蜀漢送給吳國的投石車不可同日而語,要差上許多。

    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到了這個時候吳主開始後悔當初結盟過於痛快了。那個情況下吳國點出來要投石車的製造方法,蜀漢多半也是答應的。可吳主為了讓吳人在蜀地能多學一些東西,多打探一些東西,留的時間久一些,說的就比較籠統。

    這一含糊不清,人家蜀漢答應了,回過頭來吃虧的還是吳國。若是沒有那麼貪心,現在至少掌握了投石車的製造方法,而非是一個威力銳減的半成品。

    北伐結束,吳國也是佔領了許多地盤,擴大了自身的領土。不過比起蜀漢的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吳國就要悲慘了許多。荊州大都督施績在返回江陵後不久,重傷不治而亡,這使得吳國頓時支柱。

    臨死之前,施績上表再三說明了吳國和蜀漢聯手的必要性。魏國和蜀漢的實力都凌駕於吳國之上,這個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意氣用事。聯合蜀漢抗拒曹魏,吳國還有平衡三方勢力,維持自身發展的餘地和機會;若是反其道行之,聯合曹魏對抗蜀漢那便只有自取其辱了。

    從施績的角度考慮,蜀漢和曹魏都是不可信任和長期依靠的,但是聯合蜀漢可以讓吳國有時間和機會發展,反之便是加速滅亡。

    放到平日裡這番肺腑之言一定可以得到認同,無奈今時不同往日。北伐之後吳國元氣大傷,強行出兵的後果是士卒將帥多有陣亡,國內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國庫的積蓄也見了底兒。

    更要命的是江東的山越開始蠢蠢欲動,而國內一時可以徵調的兵力有了捉襟見肘的感覺。百姓比任何時候都厭倦戰爭,朝堂上的議論也是站在了北伐的對立面。這些問題放到平時都不算是問題,但集中在一起呼嘯而至,就成為了難以解決的問題。

    聯合曹魏抑制蜀漢,這是江東許多世家的想法。吳國不像蜀漢一般,打著興復漢室的旗幟和曹魏是死敵。做為魏蜀之間的「中立國」,吳國要做的便是根據自己的利益調整所屬的陣營。

    陸凱和吳主孫亮設計得到了夢寐以求的投石車,可惜北伐之戰投石車不說盡數被毀,剩下的也不太多。雍涼長安大顯神威的投石車在淮間地區並沒有發揮應有的戰力。

    這其中的原因難以盡說,可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失去了淮間的防線,得到了完整的江夏和南陽,義陽兩郡,這就是吳國在土地上的得失。和國內損失的兵員以及經濟情況做一個對比,這次北伐吳國可謂是虧大發了。

    施績在許昌和蜀漢皇帝並肩作戰,而死前的奏章又是「偏袒」蜀漢一方,這便成了朝中群臣攻擊的目標。不只是施績,包括陸凱,丁奉在內的一撥主張北伐的吳國文武都在打擊的範圍之內。

    群情激奮的朝堂讓吳主孫亮也不得不權宜行事,作為近臣的賀邵,王蕃首當其衝,先後貶職外放。陸凱,丁奉,朱異在淮間連戰連敗,都削去了兵權,一樣貶職外放。

    這些北伐派的人物被打壓,朝中的議論才鬆弛了些,總算給吳主孫亮喘息的機會。施績,陸凱,丁奉,朱異這四名吳國的都督之才死的死,退的退,留下的位置是急需有人補上的。

    吳主孫亮力主用陸抗為督鎮守荊州,朝中的世家群臣很是不滿。剛把陸凱拉下馬來,陸氏的另一位又握住荊州軍政大權,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兒。陸凱等一批北伐派的首領是下了台,朝中的門生黨羽仍是極多的,一時之間雙方展開激辯,一連數日都沒能解決。

    北伐派的意思很是明確,陸抗不能執掌荊州,那麼江夏和淮間的都督人選北伐派也是不讓步的。吳主孫亮一下子少了左膀右臂,加上不喜歡被朝臣左右,見狀也是不做決定。

    一來二去,這拖延的時間就久了。吳國內部混亂,按兵不動的魏軍開始有了動作。數路魏軍同時進逼南陽,淮間二處,對吳國施加壓力。

    吳軍都在盡力應付山越,可以抽出支援邊防的兵力實在是有限。這個時候連主將都沒決定,還談什麼應戰?爭執不休的兩派在這個時候展現了高效,迅速達成了一致。

    陸抗被任命為鎮北將軍,荊州牧,轄江陵,襄陽,南陽,義陽四大重鎮政抵禦魏軍;步協為西陵督,鎮守西陵兼顧荊州南部地區作為陸抗的後援。留平從荊州副都督升為江夏都督,鎮守江夏地區,西連義陽,東拒淮間魏軍。故太常潘濬之子潘翥為大都督,樓玄為副都督鎮守濡須口抵擋曹魏名將王基。

    這一系列任命陸抗乃是陸氏族人,留平軍中干將,潘翥名臣之後,樓玄是吳主孫亮倚重之人,各方勢力都有兼顧,也是算折中之舉了。

    曹魏選擇吳國採取報復性的攻勢,吳國方面自然派遣使者入川告急,使蜀軍協助抗擊魏國,同時也招在蜀漢學習的工匠還吳。傳聞蜀漢皇帝劉禪帶著兩萬蜀軍戰退司馬昭十餘萬魏軍,已經讓魏人嚇破了膽,這樣的強援如何不拉過來幫忙?

    南中方面倒是和援助吳國沒有什麼關係,可在川中跟隨馬鈞一起學習已久的吳國工匠都被殺了……怎麼還給吳國呢?消息早傳往劉禪所在的雍州,可回信兒還沒有到。

    吳使催促的甚急,諸葛瞻也只能盡力的安撫和拖延。自家的馬鈞,劉邵這班重臣都不知所蹤,哪有心思和你分辨吳人工匠遇害的事情呢……

    蜀國還沒有動靜,吳主孫亮卻是收到了兩份意外的消息。魏國使臣荀勖從淮間渡江而至,請求面聖;同時安插在入蜀工匠中的近臣獨自回到了建業。

    荀勖上一次渡江結盟是不成功的,讓吳人耍了一通不說,自己也好懸回不去江北。二次前來,荀勖早把江東君臣看透,而氣勢和身份也不可同日而語。當初是求和,現在無論目的是什麼,都可俯視吳國君臣了。

    畢竟吳國內憂外患是世人共知的事情,想掩蓋也是摀不住的,處處山越,魏兵陳列江北,只是這些就足使江東君臣喘不上氣兒來。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江東鼎足天下這氣度上更是不能輸。吳主孫亮依照禮節接待了魏國使者荀勖,江東文武群臣皆有到場,只是昔日古人陸凱,王蕃,賀邵等輩早身處異地,無緣再會了。

    不談結盟,不談刀兵,荀勖此番前來可謂語出驚人,問的江東君臣啞口無言,不知所措。

    「南陽之戰晉公十餘萬之眾被蜀主劉禪率領數千刀槍不入,削鐵如泥的軍士殺得大敗,此事江左可知?」荀勖只是簡單的問了一句,無異於一個驚雷炸響朝堂。

    南陽之戰吳軍見到的是戰後的蜀軍,至於蜀軍是如何擊退魏軍的,雖然有所猜測,卻並不知內中詳情。按照荀勖所言「數千刀槍不入,削鐵如泥之軍」就讓十幾萬魏軍敗的一塌糊塗,這簡直是匪夷所思,不可思議。

    司馬昭的十幾萬魏軍不是因為吳軍的奮勇作戰退走的,這個江東君臣都是清楚。蜀軍傳聞只有兩萬來人,劉禪勵精圖治打得魏國節節敗退,按照道理沒有完全的把握絕不會以身犯險。

    用不滿兩萬之兵去衝殺十幾萬的魏軍,這可謂『自殺』之舉。然而劉禪就這麼做了,而且還贏了。

    之前吳國君臣皆認為劉禪另有他助,而國內的事務眾多所以都沒有詳細的探究。如今見荀勖一說,這才覺得事情確實不是那麼簡單。

    司馬昭沒必要放著殺死劉禪,全殲蜀軍的機會不要,回過頭來離間吳蜀的關係。這事兒還真像是確有其事的樣子。

    把眼光掃過吳國君臣錯愕的神態,荀勖有了些許滿足感。上次來自己像是小丑一樣被你們戲弄,眼下都為當初的不識時務後悔吧?

    蜀國有這等力量完全可以獨自面對魏軍,可藏著掖著的到了最後關頭才用,這樣心機城府的盟友靠得住麼?

    一石激起千層浪,荀勖帶來的消息引起了吳人的不滿和恐慌。蜀人倚仗的是武器,既然是武器就會逐漸增多,眼下是數千人的規模,一年之後是什麼規模呢?

    刀槍不入,削鐵如泥,面對這樣的軍隊就算是曹魏也沒有與之抗衡的辦法,吳國又能做什麼?幫著蜀漢滅掉了曹魏,兩國大可各自爭雄,然而蜀漢有這般殺手鑭在,滅掉魏國之後吳國的命運可想而知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