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混在東漢末

第一卷 幽州雪 第548章 風起 文 / 莊不周

    中平三年,春正月。車騎將軍幕府。

    前堂之上,劉修端坐正中,閻忠坐在他的左邊,孟達手裡捧著一堆公文站在右邊,公文已經不少,但隨著來奏事的人越來越多,數量還是在不斷的增加。虧得這是益州新出的紙,非常輕薄,如果全是竹簡,大概這些公文能將他埋了。

    益州刺史李儒、蜀郡太守張超已經報告完畢,在一旁傾聽犍為太守王允的匯報。王允到任犍為不足兩年,但是他有多年新政施行的經驗,在犍為的新政實施得比蜀郡還要順利,去年犍為上繳的賦稅已經完成了翻番的任務,在益州諸郡中政績第一。

    劉修非常滿意,王允的能力自然是不用說的,壓制了這麼多年,他終於等到了屬於自己的機會,這能量一下子爆發出來,簡單讓人瞠目結舌。犍為郡一半在成都平原,一半在雲貴高原,有不少山裡的蠻夷,那些蠻夷的頭人據險自守,一向不是非常配合。王允到任之後,先是好話說盡,道理講了一遍又一遍,看起來老實可欺,可是誰也不曾想,在經過半年的準備工作之後,他突然翻了臉,帶著五百多郡兵殺上了其中一個最囂張的頭人的山寨。那頭人的兒子正在娶親,附近的頭人都來做客,被王允堵了個嚴實,嚇得面無人色。

    不過王允沒有殺人,他當著一百多人的面做了一個慷慨激昂的講演,再次講述了新政的好處和車騎將軍的誠意,又有親身體會講解了新政在并州帶來的變化。那頭人倒還罷了,這些話他已經聽了無數遍,可是那些附從他的人不願意了,這麼好的事你還不同意,難道非要逼著王太守殺人?於是王允兵不血刃,順利的和那些頭人簽署了和約,又歃血為盟。保證絕不負約。

    這個盟約的簽署,不僅是啃下了最後一個硬骨頭,更重要的是樹立了王允的威信,比當時簡單的拿起戰刀將那些頭人殺得血流成河的效果還要好。從此之後,王允的政令通行全郡,毫無阻滯。

    「子師,你辛苦了。」王允報告完了,劉修滿意的說道:「厚積而薄發。你這王佐之才,如今是一飛沖天了。」

    王允笑笑:「將軍,其實這還是將軍新政的功勞。人皆趨利,如果沒有利益,那些人也不會這麼順從。同天下之利,方能並天下之力,臣不過是順天應人,追隨將軍驥尾而已。」

    劉修大笑,指著王允道:「你們看,你們看。這個并州人也會阿諛奉承了。」

    李儒躬身道:「將軍,臣以為子師之言句句是實。並無阿諛之意。他說的話,也正是我們的體會。將軍的新政既不損害大族的利益,又適當的傾向普通百姓,反對者極少,而擁護者極多,這是任何一個新政都無法媲美的。益州能在兩年的時間內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和益州原本殷實當然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將軍的新政照顧到了各方面的利益,減少了阻力,讓新政得以順利進行。無須大動干戈,這可曠古未有的。」

    劉修擺擺手,示意李儒不要再說了。不過,他覺得李儒是真正說到了要點。歷來改革是最難的,原因就在於大多數人改革都著眼於重新分配現有的財富,這種方法肯定會觸犯既得利益者,引起強力反抗,就算是以政府的武力作為後盾強制推行,最後也很容易造成統治階級的離心離德。變法中,商鞅變法是最成功的,但他本人最後卻被殺了,他的成功之處在於他人雖然死了,新法卻被保留了下來。而後世的很多改革者卻是人亡政息,王安石也好,張居正也罷,都不外如是。

    改革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扭轉歷史的車輪,可不僅僅要有強大的力量,更多的是智慧,劉修親身經歷過改革大潮,也瞭解歷史上那些改革家的悲劇,當然會在這方面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

    「我馬上要去荊州征戰,這一戰,估計要兩三年的時間。我不在成都的這兩三年,你們幾位要互相協助。」劉修看看眼前的這幾位,心裡非常高興。李儒是刺史,但他是新人,張超和王允都是他幕府中的老人,由他們控制實權,制衡李儒,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妥善的安排。閻忠和長公主坐鎮成都,再加上天師道幫忙穩定人心,益州的形勢又是處於上升階段,在短時間內應該還不會出現嚴重的矛盾。

    聽完了匯報,送走了李儒等人之後,劉修翻看著錢糧和兵冊,對閻忠說道:「先生,這次要煩請你坐鎮成都了。」

    閻忠點點頭:「請將軍放心,忠一定竭盡所能,讓將軍無後顧之憂。」

    「這個我是放心的。」劉修合上冊頁,「只是涼州軍士不願遠行,我不想過早的動用他們。請先生留意一二,做好準備。」

    閻忠躬身應命。劉修這次出兵只徵調了涼州的漢七營一萬餘人,羌七營一個也沒動,其他兩萬多人全是益州軍。劉修的理由是羌人不適應內地,讓他們短期參戰還行,長期離鄉作戰,軍心難免不穩,所以讓他們先做好準備,在適當的時候再投入戰場。但閻忠清楚,劉修這是要把大部分的戰功讓給益州人和并州人,不想讓涼州獨大。

    閻忠可以理解,反正涼州漢七營也是涼州勢力,他們驍勇善戰,又以騎兵為主,到了戰場上必然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至於羌人,不參加就不參加吧。勢力講的就是平衡,一家獨大了也未必是好事。

    正月末,劉修一切安排妥當,離開了成都城,登上了江邊已經等待多日的龍吟號戰艦。這是一艘如同一座小城般的戰艦,長三十丈,寬十三丈,有三層船艙,載千人,每層船艙邊都有木牆垛,看起來和一座三層的小城一樣。

    水師都督甘寧帶著他的錦衣衛,得意洋洋的站在舷邊,恭敬的伸出手:「將軍。請上船。」

    「興霸啊,你現在是越來越有錢了。」劉修瞟了一眼他身後的那些錦衣少年:「我跟你站在一起有壓力啊,顯得很寒酸。」

    甘寧訕訕的笑了笑:「將軍,我這也是打腫臉充胖子啊。你也知道的,我現在那點軍俸可全被他們穿在身上了。將軍,你看是不是給我機會多打兩仗,立功掙點賞賜?」

    「你少和我哭窮。」劉修笑罵道,他頓了頓。又道:「你那些兄弟的家屬撫恤,我接過來吧,全由你擔著,你的確扛不住。」

    甘寧的眼神一閃,沒有吭聲。那次為了阻攔吳雄而戰死的兄弟的家屬,他一直在照顧他們的生活,為的不僅是對死去兄弟守諾,更重要的是讓現在這些活著的兄弟無後顧之憂,死心塌地的跟著他,上戰場的時候能不惜生死。可是這樣做的負擔也的確很重。他的俸祿全花光了不說,還要從家裡拿錢來補貼。

    劉修要把這個擔子接過去。當然有替他減輕負擔的意思,但更多的恐怕還是不希望他把自己的力量培植得太大。私家部曲超過了一定規模,向來是個很招人忌的事。他也明白這個道理,只是捨不得。然而他從這次劉修派嚴顏而不是他這個水師都督先去荊州聞出了一點味道,現在劉修再一次提出這個要求,他如果再不答應,劉修會不會從此冷落他?

    甘寧猶豫了很久。躬身應諾。

    劉修無聲的笑了笑,大步上了船,登上最上面的飛廬。遠眺大江。江面上戰船如織,遮雲蔽日,蔚為壯觀。劉修油然想起了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王濬下益州是三國歸晉,而他現在下益州則是阻止了三國爭霸,少了這近百年的互相屠殺,大漢的元氣未傷,北疆的胡人就沒有了趁虛而入的機會,那場近三百年的浩劫應該能避免了吧。

    接下來,應該就是化國為家了。劉修端坐在艙中,看著遠處的重重桅影,想起洛陽傳來的消息,不禁冷笑一聲。

    「出發!」劉修擺了擺手,下達了命令。隆隆的戰鼓聲響起,直傳到天邊,最前鋒的戰船接到了命令,扯起纜繩,升起了一張張帆,遮住了四野的碧水青山。兩岸來觀看的官員和百姓們一看這副陣勢,不禁齊聲歡呼。歡聲沿著渡口延伸到兩側很遠的地方,如天際之雷,和戰鼓聲遙遙相應。

    看著前面的戰艦依次起動,甘寧下令收起跳板,解開纜繩,拉起鐵錨,升起船帆,準備出發。正在這時,岸上的人潮忽然一陣騷動,分開一條通道,數十騎飛馳而來,為首一騎衝到岸邊,忽然一勒韁繩,戰馬長嘶一聲,人立而起,馬上的騎士高聲喝道:「國師夫人到——」

    劉修心中一動,轉過頭,目光穿過窗戶向岸上看去,只見盧夫人手中牽著張衛的手,從馬背上飛身而起,白衣如雪,衣袂飄飄,如同天外飛仙,越過近十步的距離,輕盈的落在了飛廬之外,面不紅,氣不喘,緩步進了艙,向劉修躬身一拜。

    「楚國師盧雅,向將軍報到。」

    劉修欠身致意:「夫人心魔已去,可喜可賀。」

    盧夫人淡淡一笑,將有點緊張的張衛推到劉修面前:「小兒崇敬將軍,希望能追隨將軍建功立業,還望將軍恩准。」

    劉修看看張衛,張衛今年已經十五歲,按現在人的說法就算是成年了。他從小就跟著母親修行,身體素質非常好,武功也不錯。不過天師的稱號將由他的兄長張魯繼承,他最多只能做一個治頭大祭酒什麼的,如今想棄道從武,也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好啊,龐德和閻行外任之後,我身邊只有孟達,的確有些忙不過來。你就先在我身邊呆一段時間吧。」

    張衛大喜,連忙拜謝。盧夫人也非常高興,能在劉修身邊做隨侍親衛,將來的成就肯定不會低,劉修身邊的龐德、閻行都先後外放,一出去至少是個校尉。現在閻行作為前鋒副將,和水師副督嚴顏一起,已經趕往荊州,這一次戰鬥結束就應該能獨領一軍了。更讓她滿意的是,劉修把張衛留在身邊,方便他們母子經常見面,又顯示他並沒有太多的想法,這讓她非常安心。

    「多謝將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