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武林傳說

第十八章 皇太后張氏(一) 文 / 呂氏春秋

    一

    王之風好不容易熬過了三個月之期,又回到小皇帝身邊。

    這日上朝,有都御史上奏壽寧侯張鶴齡和建昌伯張延齡縱容家人魚肉鄉里,激起了民怨,請皇上派人徹查。小皇帝問:「愛卿所言可有誇大成分?」

    那御史道:「微臣接到地方上的報告後,又派人進行了核實,奏章上所奏事實,並無虛假。」

    小皇帝顯得遲疑起來,望著李東陽道:「李愛卿,你有什麼好法子?」

    李東陽出班奏道:「皇上,微臣認為朝廷應該派欽差去查明事實。再做打算。」

    這壽寧侯張鶴齡和建昌伯張延齡可不是一般的人,他們是當今皇帝的親舅父,張皇太后的同胞兄弟。在孝宗皇帝期間,李東陽、劉健和謝遷等人,因當時的張皇后大力推舉,才一步步受到孝宗皇帝的重用,直至當上內閣大臣和大學士,他們雖然都對二張兩個外戚的飛揚跋扈十分反感,但是,念及張皇后的知遇大恩,他們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張皇太后雖然品行端莊,知人善任,卻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護短,對她的這兩個不成氣的兄弟十分關愛。孝宗皇帝那會兒,就曾有大臣因上奏張氏兄弟的罪行,要求嚴懲以正朝綱,差點丟官送命,李東陽當然不會重蹈覆轍。

    小皇帝當然知道自己母后的性格品行,更清楚兩個舅舅的為人,他也十分頭痛。

    「就依李愛卿之言,焦愛卿,這事你去辦吧。」

    「微臣尊旨。」焦芳領了聖意。

    「眾愛卿,還有事上奏嗎?」

    「微臣有事啟奏聖上。」謝遷出班,手捧奏折。

    「呈上來。」小皇帝道。

    劉瑾走過來,要從謝遷手上接奏折,謝遷手一縮,道:「我自己曉得上呈。」

    劉瑾鬧了個大紅臉,?尬地站在那裡。謝遷手捧奏折,親自送到小皇帝手中。小皇帝打開奏折,只見上面寫道:

    臣與內閣及六部三十四人,聯名奏請聖上處斬閹黨劉瑾、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及錢寧、於永十名罪犯。十人犯罪一十七條,條條都罪不可赦。罪一,引誘聖上貪圖享樂,荒廢朝政。罪二,心懷不軌,意圖獨攬朝政,為所欲為。罪三,大肆貪污索賄,聚斂錢財。罪四,結黨營私,敗壞朝綱。罪五……

    小皇帝越看越驚心,道:「散朝,謝愛卿、李愛卿和劉愛卿你們留下,朕有事和你們商量。」

    眾臣見皇帝看了謝遷的奏折,馬上宣佈散朝,並留下三個閣老,知道有大事發生,盡皆惶惶。只有聯名上奏者心知肚明,暗中竊喜。

    待眾人散去,小皇帝揮手讓劉瑾和所有執事太監、侍衛全部出去,王之風轉身正要離開,小皇帝當著劉瑾的面對他說:「王愛卿,你留下,替朕查看一下,有偷聽者,殺無赦。」

    「尊旨。」王之風道。

    劉瑾本來準備偷聽,但知道王之風武功高強,勢必瞞他不過,只好悻悻地離開,心中卻不斷打鼓,這皇帝自幼由自己服侍,對自己十分信任和依賴,今天連我都要迴避,難道謝遷所上奏折中的事與我有關?是什麼把柄落到這老東西手上了呢?正在劉瑾驚疑不定之時,有小太監找到他,說吏部焦大人求見。

    劉瑾連忙離開金鑾殿,回到他的住處。

    焦芳一見他就連聲道:「劉總管,大事不好了,大事不好呀。」

    「焦大人,當今皇上英明神武,天下太平,有什麼不好的?」劉瑾心知焦芳所說之事定然與自己有關,故意東扯西扯。

    焦芳道:「劉總管,你就不要打馬虎眼了,內閣和六部三十四人聯名奏請聖上殺你們,你還藏什麼心眼啊?」

    「你說什麼?三十四人聯名要求殺我?」劉瑾大驚。

    焦芳見劉瑾害怕,心想,不趁此機會嚇嚇你,只怕萬一你僥倖活下來,今後還不在我面前更凶啊?「不錯,不單純是你,八虎全在被殺的名冊中。」

    「他們為什麼要殺我?」劉瑾問道。

    「他們給你們羅織了十七條罪狀,條條都是死罪,只怕這次你們是凶多吉少啊。我來告訴你們,是叫你們早有準備,謝大人今天上的奏折,就是奏的這個事情。」

    「多謝焦大人,容老夫日後相報。」劉瑾說完轉身就跑。

    「謝愛卿,你們上的折子中,第一條就是朕受劉瑾他們引誘,荒廢朝政。朕繼承大統近兩年,天下太平,四海稱頌,朕什麼時候荒廢朝政了?」金鑾殿中,小皇帝十分生氣。

    「皇上,劉瑾唆使皇上建造豹房,耗費國庫甚巨,中原等地天旱無收,百姓流離失所,人心惶惶……」

    「中原大旱,朕正在準備接濟,與朕建造豹房有什麼關係?」小皇帝打斷了謝遷的話。

    「據微臣查核,國庫空虛,皇上拿什麼接濟災民?」

    小皇帝一愣:「誰說國庫空虛了?國家稅額充盈,江南富庶,中原雖然今年遭災,頭幾年卻是連年豐收,老百姓哪家沒有積蓄?難道連一個災年都過不了?」

    李東陽見謝遷和皇帝爭執,怕沖淡了主題,道:「皇上,劉瑾一夥結黨營私,朝廷內外人人切齒,皇上如不及早剷除他們,只怕要禍國殃民啊?」

    「是啊,皇上,朝中大臣十有*提起劉瑾一夥,無不又懼又怕,比見皇上還敬懼啊。」劉健幫腔道。

    小皇帝吃驚道:「你說什麼?劉瑾難道比朕的權勢還大?」

    李東陽想,看來皇上對劉瑾還是有所提防的,把劉瑾的罪說得再多再大,不如說他已經威協了皇權來得有效,於是道:「不錯,朝廷中文武百官見了劉瑾比見皇上還恭敬,民間知道劉公公大名的,也並不比知道皇上的少啊。」

    小皇帝有些驚疑。

    劉健見這一招有效,也緊緊扣住不放:「皇上親封的官員,只在朝堂上對皇上謝恩一次,而對劉瑾卻是既要送謝禮,每年還要送年貢,進京還要專門去拜望他呀?」

    小皇帝不信:「他們的官是朕給的,他們為什麼要對劉瑾那麼怕?」

    謝遷道:「皇上的恩旨很多都是由司禮監轉達給內閣,或是司禮監草擬轉交六部,劉瑾就是利用這個權力,受皇上封賞的人,如果不去拜謝他,他就會拖著不給辦理,皇上封了也是白封,而真正讓人記住的卻是劉瑾。」

    小皇帝大怒:「豈有此理,這個劉瑾如此膽大妄為,朕如何留他?」

    「多謝萬歲准奏。」劉健等三人連忙叩頭山呼。

    小皇帝一愣:「准奏什麼?」

    忽然想起自己氣頭上說「朕如何留他?」不由得傻了眼,但是,說出來的話又無法更改,於是,眼珠一轉道:「劉瑾既有野心,朕如何能再留得他在身邊?罰他到南京,沒有朕的召喚不得入朝,各位愛卿覺得如何?」。

    劉健等人面面相覷,大聲道:「皇上剛才不是要斬了劉瑾嗎?怎麼又變卦了?」

    小皇帝狡黠一笑,「朕剛才說了要斬他嗎?沒有吧?」

    三人仔細一回想,皇帝確實沒有說要斬劉瑾,又再三陳述殺劉瑾振朝綱的重要,不殺劉瑾如何如何後患無窮,小皇帝始終有所猶豫。

    這時,有慈寧宮太監來報:「太后請皇上過去商量要事。」

    小皇帝趁機道:「各位愛卿,你們對朝廷,對朕一片忠誠,朕和太后是知道的,就這樣吧。」說完,起身離去。

    劉健等三人心有不甘,決定再次連絡大臣,明日上朝繼續彈劾劉瑾。

    王之風跟著小皇帝前往慈寧宮,在門口正巧碰上長樂公主,立即上前見禮。

    「王大人,你在我那裡時,整天悶悶不樂,一回到皇兄身邊就容光煥發呀,難道本公主對你不好?」

    「公主說笑了。」王之風訕笑道。

    長樂道:「我請皇兄升你的官,現在皇兄給你升到幾品?」

    王之風略一楞神道:「為皇上和公主效命是微臣的份內之事。」

    公主笑道:「原來皇兄還沒有給你陞官呀?皇兄,你再不給他陞官,他還以為是我說話不算數呢。」

    「好好好,長樂說升就升吧,回頭我給他陞官就是。」小皇帝笑道。

    「不行,你不能搪塞我。」長樂對王之風道,「你和我們一起進去,皇兄不聽我的,我請母后幫忙。」

    王之風正感為難,聽小皇帝說:「那就進去吧,你還沒有見過太后,去給她老人家請個安。」

    皇太后還不到四十歲,看上去十分年輕,眼神卻很凌厲,彷彿能看透人心,王之風上前叩拜道:「微臣給太后請安,祝您福壽康寧,越來越年輕漂亮。」

    太后、小皇帝、長樂公主都是一愣。

    「大膽,太后面前你也敢放肆?」小皇帝見王之風口出不敬之言,生怕太后生氣,立即喝叱道。

    「完了完了,本來是要你來領賞的,平時見了我都悶聲不響,今天見了太后,誰叫你見到太后還胡說八道呀?」長樂心裡嘀咕道。

    王之風見太后和自己的母親年紀相若,想起與母親的嘻戲,突然出口說出了不該說的話,心裡也暗道糟糕。

    誰知,太后看了他一會兒,似乎並沒有生氣的跡象,問道:「你叫什麼?」

    「微臣王之風,拜見太后娘娘。」

    「你今年幾歲了?」

    「回太后,十七。」

    「喔。你在朝廷任的什麼職?」太后的臉上看不出喜怒哀樂。

    「回太后,皇上封微臣五品御前帶刀侍衛。」

    太后來了興趣:「你會武功?是哪一個門派的?」

    「微臣川中紅村溝王家,家傳武功。」

    太后想了一下,道:「紅村溝王家,哀家似乎曾聽人說起過。」

    「那是江湖武林四大家族之一,在江湖上很馳名。」長樂連忙吹捧,免得太后降罪殺他。

    「想起來了,前一段時間,什麼飛鷹幫搞比武招親,是不是你給攪黃的?」

    王之風驚訝地想,她位處深宮怎會知道這事?忽然想到三葉花的蓮使者,果然三葉花是眼前這三人手中的工具。

    「微臣胡鬧。」

    「原來你就是那個打贏擂台又不要人家的人呀?我怎麼就沒有想到呢?」長樂很驚訝。

    太后瞪了她一眼,又問:「你和皇兒年齡差不多,你願意為皇上效命嗎?」

    在太后心中,三葉花畢竟不是正規的武林門派,如果能夠籠絡到江湖四大家族的紅村溝王家,就控制了王家和洞庭湖張家,那時,朝野之中誰還敢看不起我們孤兒寡母呀?

    「微臣誓死效忠皇上,效忠太后。」王之風知道,這個時候敢不效忠,必定是死路一條。

    太后終於露出笑容:「很好,皇兒,我看就讓他去給顧家城當副手吧,任都指揮同知,御前帶刀侍衛的品銜也留著,進出宮也方便。」

    小皇帝並不明白母后為什麼不但沒有責怪王之風,還一下子給他升到從二品的官員,口上卻說:「就按太后的辦吧。」

    王之風也同樣不明白太后為什麼給自己陞官。

    「還不快謝太后和皇上恩典。」長樂在他後腿上踢了一腳。

    王之風連忙叩謝。

    「你先到外面候著吧。」小皇帝對王之風道。

    「是。」王之風正要退出去。

    太后心想,送佛送到西,乾脆就把這個人情做大,讓他一輩子都感恩戴德,聽命於皇兒,於是道:「王愛卿,你不用出去,就在這裡一起商量吧。」

    這下子,不但王之風,就連小皇帝和長樂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了。

    作者題外話:親愛的朋友:感謝您對本的關注,您的關注就是對作者的支持,也是作者的動力。祝您快樂!

    川煤廣旺機制哎嗨喲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