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當一個人只能穿越三次

正文 第一百四十章 第一次空中對抗 文 / 魅影製造

    5月16日柳飛正式穿著軍裝走進會場,瞬間現場一陣嘩然,柳飛很正式的走到話筒前,莊重的敬了個軍禮,然後開始講話:「今天是柳飛最後一場發佈會,我知道你們很意外,在說我自己的事情前,我先宣佈柳飛的事宜。」

    「柳飛以前不是柳氏集團的一份子,以後也不是柳氏集團的一份子,柳飛從建立起那一天開始就是我個人出資和中國政府出場地人才合資建立的,沒有香港柳氏集團一分錢的資產,因此說柳飛違反巴統協議,那純粹是句屁話。」

    「我正式宣佈柳飛的股份正式變更為中國政府持有49%,並成為中國政府指定軍用飛機製造商。柳飛的名稱將正式更名為中國柳氏飛機製造公司。」

    「下面我來說說我自己的事情,我宣佈經中國政府批准,我正式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同時我接受中國中~央~軍~委的邀請,正式出任中國國防部總裝備部副部長,兼任中國瀋陽軍區副司令員及瀋陽軍區監察部部長。」

    「連續幾天的發佈會今天是最後一次發佈會,在最後我要說幾句話。」

    「美國政府總喜歡把貿易糾紛變成政治糾紛,那好呀,大家就都來玩政治糾紛好了,美國政府今天制裁這個,明天制裁那個,成天的對著我的公司說三道四的,有本事你倒是競爭過我呀,競爭輸了不想著怎麼努力追趕,整天的來找麻煩下絆子,既然你們要玩大的,那好大家一起玩大的好了。」

    說完,柳風就離開了發佈會場。

    但是全世界的電視媒體幾乎像打了雞血一樣,幾乎全部停播了正在播出的各種節目,全部轉播或插播了的柳風加入中國國籍,並佩戴中將軍銜,成為中國國防部總裝備部副部長的新聞。

    面對柳風神奇而又華麗的變身,世界各國是一致的目瞪口呆,隨後中國外交部直接成為最熱門的地方,無數記者蜂擁而至。

    當天下午中國外交部召開了新聞發佈會,就柳風出任中國國防總部裝備部部長一事進行了說明。

    中國外交部表示,作為柳飛的創始人,柳風在短短的5年時間裡為中國政府生產了7000多架各類飛機,並全部驗收合格,為中國國防建設及國內建設,付出了巨大的資金和精力,因此被中國政府授予中將軍銜。

    在中國政府確認後,美國政府和國防部召開了緊急會議,在會議上以弗裡曼為首的華爾街勢力,激烈抨擊了軍方和政府不斷挑起事端,使得柳風將原本沒有多大威脅的貿易競爭演變成為軍事競爭。

    同時弗裡曼更是憤慨的表示,如果中美開戰,別指望華爾街給美**方出一美分的戰爭軍費。

    這讓軍方大為惱火,激烈的抨擊了弗裡曼的決定,最後在各方不歡而散。

    同時國防部也停止了對柳風刺殺的計劃,因為刺殺平民商人是一回事,刺殺軍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特別是刺殺中國國防部的一位中將,那和直接全面開戰沒有任何區別。

    在蘇聯經濟已經出現大幅滑坡跡象的時候,對擁有洲際核武器的中國開戰,就算是美國人也不敢和不能這麼幹。

    在隨後一周,中國空軍在白天進行的飛行訓練突然大幅增加,並且對各基地附近的管制也放鬆下來,各國的記者和間諜終於有機會在機場附近拍攝到殲10戰機的身影了。

    隨著情報一點點的彙集,各國政府都逐漸的摸清楚了各個軍區的飛機數量,中國空軍幾乎是全部換裝殲10戰機了,總量至少在3000架以上。

    並且從各種影響資料看殲10絕對是超音速戰機,並且整體的數據絕對是第三代戰鬥機,雖然具體性能還不知道,但是從現在的數據看基本上已經確認了殲10是當值無愧的第三代戰機。

    這讓各國政府都感到頭疼,特別是日本、韓國、台灣政府對中國政府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全面換裝為第三代戰機實在是極為震驚,並對整個東亞軍事戰略態勢嚴重擔憂。

    美國政府現在也開始頭疼了,因為在中國空軍開始大規模日漸訓練後,美軍在第三天就派出了f-15戰機在遼東沿海開始試探偵查。

    終於在5月20日和中方發生激烈對峙,5月20日上午在f-15離中國領海50公里的時候,遠在後方的e-2c預警機,就發現了中國空軍的4架殲10戰機在瀋陽地區起飛。

    但是e-2c卻沒有發現中國預警機,這個時候e-2c的高空預警在700多公里左右,但是依然沒有發現中國的預警機,就在e-2c認為沒有預警機的時候,突然在北京方向700公里外,出現一架大型飛機,根據反射波來判斷基本上可以確定是安-225。

    隨後中國大連地區及和山東地區迅速起飛了16架飛機,並直接就奔著美軍的f-15飛去,隨著f-15的機動,美軍的e-2c預警機突然發現,中國的戰機就像張了眼睛一樣直奔美軍飛機而來,這讓e-2c預警機判斷中方出動了預警機。

    這個時候美軍的太平洋司令部也發現了不對勁,迅速從韓國美軍基地起飛了12架f-15戰機,並命令在中國領空附近的4架f-15機不得飛入中國領空。

    隨後中國瀋陽軍區空軍也向瀋陽軍區司令部匯報了美軍的動向,瀋陽軍區司令部命令瀋陽軍區一個中隊24架殲10飛機起飛,並起飛了一架重型空警a1,然後通知了中央,並向柳風通報了情況。

    柳風接到消息後就和老鄧通了電話,隨後瀋陽軍區司令部接到中央命令,柳風將負責中國空軍的起飛戰機策略指揮官,隨後瀋陽地區起飛了1架重型加油機,大連地區起飛了4架電子干擾機和2架偵察機。

    美軍司令部部也緊急命令在韓日美軍基地的2個中隊48架飛機起飛,這樣就在中國黃海上空形成了兩個機群,100多架飛機的對峙局面。

    隨著時間的延續,中國在大連起飛的戰機和美軍最早到達中國領空附近的戰機在空中會面了,為了搶佔高點,雙方戰機都迅速拉高,但是殲10良好的氣動性能和強勁的發動機佔據了優勢,爬升到15000米的時候已經高出f-15戰機1000的高度。

    因為雙方都接到命令不得開火,並同時都接到命令盡量進行戰機比較,隨後,雙方在15000米的高空進行了相互試探,但是因為美方飛機被6架殲10圍堵,在數量上就不佔什麼優勢,並且從初步的試探結果看中國戰機絕對不比美方的差,並且在爬升率上完勝美方戰機。

    因此美方飛行員也不敢進行太激烈的挑逗,隨後各方飛機都迅速趕到,逐步在黃海上空形成了兩個機群,開始形成對峙局面。

    這無論對中方還是對美方來說都是十分難得的機會,因為美國人十分的想瞭解中國殲10的性能,同樣中國人也十分的想瞭解美方f-15的性能,以前中國戰機根本就追不上人家,並且在氣動佈局上也不是人家的對手,看得見追不上。

    隨後柳風利用預警機的通訊鏈接接通了美軍的頻率,直接就報上自己的名字:「我是中國國防部總裝備部柳風中將,對面美軍指揮官請答話。」

    「您好將軍,我是美軍太平洋空軍司令裡斯中將。」美軍在一陣的沉默後回答道。

    「您好,裡斯將軍,既然大家碰上了,那就比一比?」柳風乾脆的直接發出了挑戰。

    美軍怎麼可能在這個時候掉面子,並且正好趁機瞭解殲10的性能,自然很是痛快的答應了。

    隨後,雙方各兩架飛機,形成雙機編隊,開始了比試,雙方的速度都是2.5馬赫,本來蘇-27是只有2.35馬赫速度的,但是柳風回來後重新研發的發動機已經能夠達到3馬赫的速度了。

    但是只是比試,自然駕駛員就被要求控制在2.5馬赫左右,大家勢均力敵,這讓美國方面很意外,不過大家旗鼓相當。

    不過在隨後的金控較量時,美軍幾乎是完敗,無論是轉彎角度和是機動性能,f-15全面敗退。

    特別是在首輪的雙機對抗演習中f-15無論做任何動作,都無法擺脫殲10的追蹤,淒厲的鎖定警報一直在飛行員的耳中響著。

    隨後的次輪較量中,殲10全力加速,急速上升轉彎,緊接著水平s急轉,f-15在做第二個動作時就跟不上了,甚至旁邊跟隨的4架f-15也把殲10跟丟了,但是同樣在高空跟隨的4架殲10卻加大速度,也迅速的做出相同動作,消失的無影無蹤。

    美軍的f-15在整個演習過程中大丟面子,這個時候中國空軍的重型空警a1和重型空中加油機也趕到了現場附近,隨後中國空軍直接在美軍眼皮下開始了空中加油,並且一次加油4架,這讓美軍也十分震驚。

    最後,柳風和裡斯相互問候了一下開始準備返航,就在這時美軍編隊中的兩架飛機突然衝出編隊向中方加速靠攏,就在這時,突然整個地區出現了巨量電磁干擾,整個美軍編隊瞬間亂套,不過好在平時訓練跟得上才沒有造成慘劇。

    而兩架美軍戰機,連續不停的發出警報,並且中方也出來兩架戰機迎頭而上,隨後電磁干擾突然消失,美軍的兩架戰機也迅速掉頭返航,中方的戰機也掉頭返航,雙方就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一樣各自回家。

    這次事件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對中美之間還是對世界各國都一樣。

    美方發現在主力戰機方面,美國居然落後了,這幾乎是美國不能容忍的,因為美**方一直要求要先進一代戰機,突然之間美國居然落後了,並且是落後中國了,這讓美國極度的驚慌。

    並且在空中預警機方面面對中國的重型空中預警機,美軍的e-2c預警機幾乎是毫無還手之力,被中方干擾的時候,甚至連機載計算機都出現嚴重問題,導致20%的設備重啟,所有通訊中斷。

    這可以說是一拳打在了美軍的臉上,直接癱瘓了美軍的核心。

    在隨後美軍的參謀部做出的推演分析報告指出,在中方的全面干擾下,62架美軍戰機對中方的44架戰機,結果是美方戰敗可能高達75%,最多能有三分之一的戰機有可能逃脫。

    這個結果讓美國國內一片嘩然,國防部為此和政府方面連續召開了一周的緊急會議,並對參與對峙的所有飛行員進行了詳細詢問,最後基本上確認,中方因沒有做夠的飛行員,現在對殲10戰機的掌握並沒有達到水平,並且在編隊訓練上有著諸多不足,在短時間內全面超過美國的可能性很小。

    不過隨著逐漸的掌握了飛機性能,中國在空軍的戰鬥力將大幅提高。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