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回到三國當保鏢

龍騰世紀 第354章、賈詡談儒道(中) 文 / 深幻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大周王朝作為經濟基礎的井田制的崩潰,奴隸社會國家裡的整個社會結構和政治構造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臣弒君、子代父之類的事情時有發生,而原先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即成為了一個當仁不讓的典型擺設,諸侯爭霸、戰亂頻仍,各國爭搶著發展和戰爭,整日都是在擴軍備戰、擴展領土疆域,爭霸、雄起是唯一的目的,而在這百姓流離失所、國家少有寧日的時候,卻反而是華夏古文化最為璀璨輝煌的一個時期。

    和雅典文明完全相反的,雅典是建立在了和平民主政治的基礎上,文化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繁榮;而在華夏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卻恰恰是因為不平靜的局勢,紛亂的戰爭,使得各種學說都如雨後春筍一般的湧現,形成了一個百家爭鳴的思想大繁榮局面,而這,是往後的數百年甚至上千年,都遠遠比不上的一點。

    最為後世人所熟悉的儒家,自不必多說了,道家從此時開始萌芽並發展,墨家、法家、兵家亦如是,陰陽家、名家、縱橫家亦如是。

    凌巴也是來自於後世,那知識信息化大爆炸的時代裡,對於這些,他自然並不感到陌生,而且他以前上學的時候,雖然總成績不怎麼樣,但歷史方面確實學得不錯,也有著挺濃厚的興趣,使得他看了不少相關的書籍,也有著不少的瞭解了。

    對於賈詡的話,凌巴深以為然,點點頭,「可這和我要說的事情有什麼關係?」這是他心裡的疑惑,現在乾脆也不掩飾,直接說了出來,他想賈詡肯定知道他要說的事情是什麼,至於擴充自己的「歷史知識」,他覺得沒有那個必要。

    但這樣的直接,換來的卻是賈詡狠狠的一個白眼,然後道:「我慢慢說下去,你就知道了,但這和儒道兩家有關係,卻是肯定的!」

    賈詡在說著這番話的時候,臉上的表情神秘無比,透露著一種凌巴從未見過的詭異之色。

    凌巴心中一動,不由脫口而出問道:「好吧,那這一切,又和儒道兩家有什麼關係?」

    賈詡搖搖頭,並沒有直面回答,而是說道:

    「我和你講一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凌巴一愣,立刻做出一副凝神傾聽的模樣,那變臉的速度之快,讓賈詡也看得乍舌不已,心中還覺得有些好笑,收拾了一下心情,梳理了一下腦海裡的念頭,他娓娓道來:「早在周立國初期,成王尚幼,周公姬旦攝政佐王,分封天下諸侯,以姬氏族人、宗族姻親以及西周滅商建國之時的有功之臣、如那姜太公等人為主,將周下天下分封七十二路諸侯,從此確立周王朝天下共主、而整個王朝內部卻也是諸侯並立的體制。在初始,這種體制,展現了其巨大的優勢,分封諸侯國各大勢力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往往彼此有著千絲萬縷的牽繫,也正因此,使得他們互相有所顧忌,攻伐減少,而合作增多,天下共主周天子自然也是樂見其成。但隨著時間流逝,這種體制的弊端,便也不可避免的顯露了出來,在周王朝時候,雖已初現端倪,但還不是很明顯,及至周平王東遷洛邑,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開始受到了極大的挑戰。群雄逐鹿、問鼎天下,漸成為周王朝尾大不掉之勢,這便是那時最生動的寫照,而稱其為春秋……」

    「這是儒家的說法吧?」聽到這裡,興趣逐漸被調動了起來,開始對賈詡即將要說的話產生莫名好奇想要知道的奇異心理,而將自己帶入了這個話題之後,凌巴便忍不住插嘴道,此時卻是渾然丟開了自己最開始要掌握話語主動權的想法。

    儒家典義中,應當還是有包括那孔子註解的《春秋》的,而漢武帝時「第一儒生」董仲舒也曾批注過《公羊春秋》,「春秋」,其實也代表著「歷史」的意思,也是儒家很常用到的一個詞語,其中含義,不言自明。

    賈詡點點頭,沒有多在這個話題上糾纏,繼續說道:「春秋之時,天下諸侯有五大霸主,齊桓公率先稱霸,其後,便是楚、燕、晉文重耳以及那西苦之地秦關。再那春秋五霸爭霸之後,便是到了一段更加亂戰的戰國時期。戰國之初,晉一分為三,分別為趙韓魏,而同時,八百里秦關之地,也因歷代雄主秦王而越發壯大了起來,直到始皇帝出現,一展侵吞八荒之雄心,勢包五內,橫掃**。合縱連橫之間,六國愈弱,秦國卻愈強,直至秦滅六國,而繼周始後再度統一天下。再之後,始皇帝焚書坑儒、苛政重稅,乃至於秦三世而亡,陳勝吳廣草根揭竿而起,楚漢爭雄,我大漢高祖勝出,傳下大漢四百年基業……」

    凌巴只能點頭,其實這些是他早就知道的歷史了,而且就是賈詡不說,他也完全可以自己去看《史記》,畢竟這裡沒有《孫子兵法》,可《史記》卻是士大夫所必備的經史子義之一。

    他更關心的,還是賈詡說的「正題」,似乎到現在說了這麼多,只是讓自己越來越感覺糊塗--他到底要說什麼?

    似乎看出凌巴又思緒飄然、心不在焉了,賈詡又瞪了他一眼,才說道:「而那百家爭鳴,正是在那先秦、春秋戰國時期,這段不義之戰最為頻繁迭起的時期,卻是如今不少學說的源泉所在,春秋的仲尼、李耳和孫武,戰國的孟軻、荀況、莊周、墨翟、韓非、孫臏、蘇秦和張儀等人,儒、道、墨、法、兵以及縱橫等學說體系,都是在這一時期裡紛紛湧現。」頓了頓,他又接著道:「儒道兩家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與此,但當時各為其政,互相並沒有太多的交集和干涉。而且相比較於法家,儒道兩家,在那個時候都不是很受待見的,畢竟與那些當朝利益人並不迎合,所以也是發展緩慢,直到前朝時候被先後奉為國策,才逐漸盛行於世。而我要說的,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

    「始皇帝時,秦律嚴法;武帝時,外儒內法。法家,從來不會過時,也從來都受到重用,爭端也是由此開始。作為最早的百家爭鳴之一,儒家原本也是屬於其中一個,但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策開始施行,儒家地位日益攀升,漸漸壓其他諸家一頭,即便漢初奉行黃老道家,即便武帝之後外儒內法之下,道家、法家依然受到了重大衝擊,而這顯然不見得一定就是一件好事情。」

    「其實,作為百家爭鳴,各家淵源久遠,也早已經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勢力團體,也代表著不同陣營、不同的利益集團。」

    「當然,當時要論那勢力最強,還應當說是墨門。」

    「墨門?」凌巴有些詫異,他並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稱呼,但以前聽說,卻並非是和這「歷史」相關聯的,雖然他也知道「歷史」上應該也有一個墨門,首領叫做鉅子,而第一代的鉅子,便是墨子本人,但他在那個時候聽說更多的,還是在一些小說當中,將墨門帶入到了那些虛幻的世界裡去,並且在其中,還是充當了一個不俗的勢力,但此時從賈詡口中再次聽到了這個詞,他卻有一種奇異的感覺。

    「對,墨門。」賈詡點點頭,道:「墨門,便是最早由墨家墨翟所創的,這個勢力,說它最強其實也只是相對於其他的學派而言,因為如儒家、道家之類的,甚至都沒有什麼專門的武裝勢力為其護航,而墨家則不同,墨門,本來就是第一代鉅子墨翟創立出來,為了實現自己的學術目的的。傳說墨門善機關製造技術,其內人數,大概通常在三千左右,而且培養的幾乎都是死士,當然,這是「那個時代」的說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