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蟻賊

第9卷 何人更守元帝鼎 第541章 方繡衣整頓風紀,李通政奏報秘聞 文 / 趙子曰

    第541章方繡衣整頓風紀,李通政奏報秘聞

    鄧捨接連問道衍和尚了三個問題,顯而易見,道衍的回答令他很滿意,也因此,道衍連喝了三杯茶水。

    對談至此,飯時已到,鄧捨笑道:「清茶洗胃。兩位大和尚遠來辛苦,在我這裡,又連喝了這麼多茶水,想必早已餓了。便請留下吃個便飯。」

    和尚要吃素,換個尋常人家或許會很麻煩,但燕王府裡什麼沒有?叱吒立辦。很快,一桌整整齊齊地素席已經做好。眾人分賓主落座,主方慇勤勸菜,客人亦不拘禮。詳談甚歡,飽餐一頓。

    飯畢,趙忠自引了景慧與道衍離去,按照鄧捨的吩咐,暫時將他兩人安置在佛道衙門。

    鄧捨並說了,趁此良機,打算過些日子開個聚會,把益都的高僧大德悉數邀請過來,一則談論佛事,二來也可順便給前線陣亡的將士做個法事。

    等他們走了,鄧捨與洪繼勳復又轉回書房。

    鄧捨為何對道衍和尚另眼相看?這個問題已困擾洪繼勳半晌,此時見房內無人,便趕忙問出。鄧捨笑了一笑,說道:「道衍和尚生有異相,言談不俗。我對他有所好奇,何怪之有?」

    「主公適才在飯前,曾說不枉了你姓姚。此話何意?長洲有何姚姓大族麼?恕臣孤陋,卻不曾聽說。」

    「噢?我有說過這句話麼?」

    「當然是有的。臣親耳所聞!」

    「大概是一時激動,口不擇言。你剛才說長洲有姚姓大族,有麼?我怎麼沒聽說過?」

    洪繼勳瞠目結舌,「長洲姚姓大族」云云,本是他問鄧捨的,說沒兩句話,卻又被鄧捨反問,倒好似他知道長洲有何姚姓大族似的。

    他本聰慧絕倫之人,哪裡還聽不出鄧捨是在打哈哈,避而不談?心道:「此中必有古怪!」不過眼看鄧捨是不肯直言相告的,他身為臣子也不合適步步逼問。況且,這也本非什麼大事。無可奈何,只好答道:「臣亦不曾聽聞。」

    兩人相對一笑。

    笑聲過後,鄧捨暗道:「來到元末這麼久,頭次見有名的謀士,一時失態,一時失態!還好,被我敷衍了過去。道衍,道衍。嘿嘿,雖然他現在還年輕,或許經驗不足閱歷有限,還沒有日後卓越的才能。但此等人物,就好比潛龍臥淵,終有一日,必會綻放才華一鳴驚人。卻是無論如何,不能放他走了。即便今時用不成,留待日後用也好啊。」

    這道衍和尚卻是何人?竟能引起鄧捨這般重視?不是旁人,正是姚廣孝。

    本來說起,鄧捨前世的記憶裡,只記得姚廣孝是長洲人生有異貌自幼出家;其實並不記得他出家的法號。之所以能斷定道衍和尚就是姚廣孝,一個是因他的外貌,確實「異貌」;一個是因他籍貫長洲;再加上俗姓「姚」,又是個自幼出家的和尚,幾下結合,又通過三問試探其才,最終確定,此僧必為姚廣孝。也是機緣巧合。

    只可憐姚廣孝,本是陪朋友前來,卻哪知名聲早遠播後世,這一番來,便好比「羊入虎口」,怕是怎麼也走不了了。

    鄧捨與洪繼勳這邊按下不說,也暫不提趙忠如何安頓景慧道衍等人,只說方補真,接了「繡衣直指」的差事後,次日一早,即穿戴整齊,坐在正堂,令人去衙門裡看鄧捨賜給的錦旗做好了沒有。

    燕王親口下令,底下人辦事自然麻利。一面旗,又不用費多大功夫,昨晚上就已做好,不等方家的下人來取,他們已特派人送來府上。

    方補真展旗觀看,紅底黑字,非常招眼。著人穿上桿子,舉起來,迎風颯颯。他非常滿意。便從府裡選了三兩個下人,有牽馬有打旗,他自翻身上馬,吆喝出門。

    方才出門,見遠處街上走來一隊人,皆穿精良鎧甲,腰佩長刀,背後紅色披風。方補真心下奇怪,想道:「俺這巷子裡住的都是文官兒,卻怎麼來了一隊甲士?就算是誰家的老爺升堂,來迎的最多也是衙役。」忽然想起一事,略有領悟,「噢,是了,莫非?」

    果然,這隊甲士行至近前,帶隊的將官出列相見,行了個禮,說道:「末將奉主公之令,特來配合大人巡城。」

    這將官是個副千戶,方補真看時,卻是識得,乃當年關鐸舊部,現在郭從龍麾下聽令。他也不下馬,便就手攬韁繩,按住轡頭,居高臨下地問道:「主公怎麼對你說的?」

    「主公旨意:一切唯大人馬首是瞻。」

    「你帶了多少人?」

    「五十人。」

    「五十人?巡查城中,不必人多,以免驚擾百姓。二十人足矣!其它的都遣回吧。」

    「是!」

    這副千戶聽命,即選了二十膀大腰圓虎背熊腰的留下,餘者悉數遣回,令自行回營。方補真等他選揀停當,也不多話,只道:「五人前行,餘者殿後。」打馬一鞭,一行人出了巷子,轉入大街,開始巡城。

    此時時辰尚早,街上行人不多。他們這隊人一走出,十分顯眼。

    近處的百姓紛紛躲讓。較遠處的百姓打眼觀看,只見前有勇士開道後有虎賁扈從,悉皆明執刀棒;兩側擁護者,或舉大旗或引馬行;並有一員雄赳赳的將官按刀相隨。這二十多人前呼後擁,簇著一個年輕文官,身上嶄新官袍胯下高頭大馬,一手揚鞭一手扯韁。好生威風!

    「這大官人是誰?出行城中,這般威風!」

    「瞧那旗上寫的不是有麼?」

    「寫得什麼?」

    「你不識字,俺也不識。誒,這不是劉秀才麼?請指點指點,那旗上寫的甚麼?」

    「四個字:繡衣直指。」

    「卻是什麼意思?」

    「漢時的一個典故,說來你也不懂。」這劉秀才翹足遠望,看了會兒,喃喃自語,說道,「近日城中,權貴橫行。這位大人舉旗巡城,料來定是奉了燕王旨意。只不知是雷聲大雨點小?還是雷厲風行?」

    「秀才在說什麼?」

    那秀才回過神來,應道:「俺在說王爺賢明。」

    「嗤,這還用你秀才講?前線剛剛大勝,咱益都又是豐收!瞧瞧這街面,雖然天光還早,但商舖多已開門,多少年了沒見過這等熱鬧景象!王爺不賢明,誰賢明?韃子麼?王士誠麼?依俺看,王爺比當年的毛平章還要更加賢明許多!」

    邊兒上有人搭話:「說到毛平章,昨日俺聽到個消息。你還記得毛平章的公子,小毛平章麼?」

    「怎麼?」

    「聽說王爺又把他請回來了。」

    「噢?」

    「只可惜在渡海時,遇到風浪,整條船都沉了。」

    「啊?沉船了?那小毛平章?」

    「想必已然遇難。不但是他,聽說同船的還有前高麗王。一塊兒都落了水,下了餃子。」

    「前高麗王倒也罷了,蠻夷而已。死就死了。只是小毛平章,未免可惜!前些日子,不是還有人說:從王爺府上得來的消息,說王爺打算等把察罕老賊消滅後,便向朝廷保薦小毛平章接任毛平章之職,接著做咱山東的丞相呢?真是可惜!熬過了苦日子,等不來好日子。」

    「雖然可惜,卻也正常。」

    「此話怎講?」

    「數年前,俺在街上遠遠地見過一次小毛平章。相貌倒也清秀,只是特別瘦小,一看就沒福相,哪裡能和咱們王爺相比?夭折海上,其實也不足為奇。」

    劉秀才咳嗽一聲,說道:「那騎馬的大官人就快走近,諸位不要再多說了。」心中想道,「行船海上遇到風浪?怎會有這麼巧的事兒?若此事為真,十有**,怕是王爺想挾前線大勝之威,徹底清算毛平章王士誠等留下的舊有影響。奉還山東給小毛平章?也只有愚夫會信!當權者豈有心慈手軟的?巢已佔了,又豈有奉還之理?不過,千說百說,亂世裡確實不當立少主。至少,有王爺在益都,可保一方平安。」

    這秀才正思忖間,方補真眾人已至眼前,他忙避讓一側。

    方補真驅馬走過,瞥眼瞧了那秀才一眼,心道:「初來益都時,見許多讀書人破衣爛帽,衣難蔽體飯難飽腹,與叫花子無異。如今,主公入益都雖還不足一年,別的不說,只這些秀才們,面貌都已有了大的改觀。」

    鄧捨雖出身軍伍,又適逢亂世,見過聽說過很多沒用節操的讀書人,對此等「無義無恥之輩」非常蔑視;但畢竟因為有前世的經歷,對「讀書人」這個整體的階層還是很看重的。

    早在海東時,他就實行過很多的舉措,保證讀書人的衣食。

    來到益都,剛開始任職益都知府的顏之希,乃「亞聖」後裔,對待讀書人更十分親近,因此,益都雖是晚得,但城中書生所受的優待,從某些方面來講,更勝海東。至於優待他們的舉措,有很多,就不列舉,只說兩個:一個,分田時,讀書人尤其家中無田的讀書人優先;一個,凡入學的書生,每月都有定額的糧食錢鈔可領。當然了,現在戰亂,給的糧食錢鈔不會多,可夠一家人吃用卻是足夠了。

    這些舉措,看似尋常,可是堅持實行下來,海東益都的士子書生們自然而然就被鄧捨籠絡,擁護支持他的政權了。說到底,方今天下能夠做到這些的「諸侯」還真是不多。

    因為這類舉措,軍中一些將領很不樂意,曾提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前線戰事不斷,海東益都兩地之糧供應軍食尚有不足,年前還不得不從浙西購買;些許酸腐秀才無良之輩,何必管他!

    當時,鄧捨說了一句話,他說道:「開疆拓土,非爾等不行;但為我治國安穩後方,非彼輩不能為。」乾脆利索地把反對者給拒絕了。

    私下裡,洪繼勳對他的此舉大為讚賞,說道:「一個在學的書生,月給糧不過數鬥。而今戰亂,學校凋敝,在學的書生少之又少。整個山東海東加在一起,也不過一兩千人。也就是說,只用千餘石的月糧,便可收買天下士子之心。主公的這筆買賣,做得真是十分划算!」

    到底是洪繼勳,直接把鄧捨的這項善舉歸類入「買賣」去了。鄧捨聽了,也不生氣,只是笑上一笑。

    卻說方補真打馬走過,威風凜凜巡查城中。由早至午,在城中轉了好幾圈,倒也奇怪,竟是連一個有違風紀的官兒都沒見著!不止他覺得蹊蹺,便連隨行的副千戶也甚是詫異。

    「大人,有些不對。近日來,招搖過市的文武官員著實不少,仗勢欺人的大戶豪奴更是非常之多。卻怎麼今個兒連一個也沒見著?」

    「哼哼。」方補真只是性子耿直,人不傻,稍一思索,即猜出了緣由,說道,「不是王爺府上走漏了風聲,就是有人通風報信,令那些官員豪奴們早有了提防,所以今日收斂!」

    「那接下來怎麼辦?」

    方補真想了一想,冷笑說道:「想給老子下馬威,讓老子無法對主公交代麼?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繼續巡!」

    沒有他的諫言,就不會有今天的巡城。如果他一無所獲,確實不好向鄧捨交代。一個弄不好,沒準兒還會被人反咬一口,反過來彈劾他「無事生非」。

    他口中雖說:「要麼是王爺府上走漏風聲,要麼是有人通風報信」,其實,他心知肚明,鄧捨乃是用軍法治家,講究一個「外事不入內事不出」,從王府裡洩露風聲的可能性完全沒有。那麼,就只剩下了一種可能,即:「有人通風報信」。報信者誰人?當時在場的,只有洪繼勳與吳鶴年。洪繼勳不可能去做這種事,那也就是說,只有吳鶴年。

    方補真心中想道:「定是銜恨俺在主公面前彈劾他,故此出此一策,好讓老子下不了台,方便他倒打一耙!想得倒美,欺俺無智麼?」暗自計議,定下了一個計策,卻道是:「瞞天過海,引蛇出洞」。

    方補真巡城半日,一無所獲。消息很快傳入了燕王府裡。

    前線大勝,難得閒暇。

    「此乃政務,你一個婦道人家知道些甚麼?」

    「是,是。老爺責怪的是,奴奴知錯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