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新中華1903

龍騰世紀 418大進攻的序曲3 文 / 小柯

    話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戰敗,被迫接受協約國的《凡爾賽條約》,放棄東部歷史上曾屬於波蘭的大量領土,而俄羅斯帝國崩潰、蘇聯成立後,波蘭趁此機會獨立,並與後者發生了波蘇戰爭,結果波蘭在華沙戰役中扭轉局勢,讓蘇聯無法將其併吞。在整個1920年代,德國與蘇聯於國際上備受孤立,兩國反而因此發展成了一種特殊的互助關係,1922年4月德國就與蘇聯簽訂了《拉巴洛條約》,後者將提供德國武器試驗的場所,許多未來發跡的技術都在此時獲得寶貴的測試經驗,如坦克;而蘇聯則得到德國教官對其軍隊進行現代化與訓練,令百廢待興的蘇聯紅軍可以更快地抵禦波蘭的威脅。兩國間的合作十分密切,且並無意識形態的衝突,當時德**隊領導人漢斯?馮?塞克特將軍認為蘇聯是理想的盟友,兩國的合作可以長久,並共同於未來將波蘭毀滅。

    在此時期,德國對於波蘭的厭惡程度甚至超過英法等國,原因包括英國對德國的態度轉向容忍、法**事思想轉為防禦為主、並還有士氣蕭條的情況,故不易另起戰端,且在一戰結束時,德國只喪失了阿爾薩斯-洛林兩省給法國,這兩省在歷史上曾多次易手予他國,民族成份複雜而難定其歸屬,但在波蘭的情況中,德國不但要讓其恢復1772年時的領土,還要喪失西裡西亞此一重要的工業產煤區作為敗戰之懲罰、割讓但澤這個純德國城市以及「走廊地區」給予波蘭(該市超過95%的人都講德語),在名義上成為獨立的「利伯維爾」,導致德國本土與東普魯士分隔,嚴重限制了後者的發展。大戰結束後,德國總計喪失帝國時期的13%領土與12%的人口,其中波蘭又佔其極高之比例。出身自德東一帶的塞克特對波蘭更是痛恨,曾說道:「波蘭的存在是不可容忍的,是與德國本身的需求不可調和的,波蘭必須滅亡,而且一定會滅亡。並灌輸軍隊中「毀滅波蘭」之信念,後來此主張也同樣為柏林的高級官員所接受,魏瑪共和國總理約瑟夫?魏爾斯(josephwirth)曾公然發表過「波蘭必須受到懲罰」的言論,而英國首相喬治?洛伊德(geelloyd)也曾說過:「波蘭被給予的太多,以後會造成大麻煩。」1925年6月起,德國開始對波蘭進行關稅戰,並對其境內德意志僑民宣傳復仇主義,鼓勵其分裂運動。

    蘇聯剛從戰爭中結束時與波蘭的關係也同樣緊張,尤其是《拉巴洛條約》的簽訂更是讓後者感到極大的威脅,認為德蘇兩**隊未來可能發動向華沙進攻的巨大箝形攻勢。但實際上,蘇聯這時致力於經濟的發展,不願在國際事務上發生衝突,故對外采和平外交。波蘭提出除了維護其現有的《裡加條約》規定的邊界外,在其他領土上已無所求,加上面對逐漸壯大且不友善的德國,波蘭無力再抽身對付蘇聯,蘇聯儘管對現行邊界不滿意,但還是願意與其重修關係。1922年6月,波蘭與蘇聯簽訂《波蘇友好條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兩國間仍存有相當的不信任。1926年9月,蘇聯向波蘭外長提交一份互不侵犯條約的草案,波蘭同意,並建議蘇聯同波羅的海三小國都簽訂相同的條約,蘇聯亦答應。然而兩國間的談判又因為領土問題而陷入膠著,蘇聯認為立陶宛應擁有波蘭領內的維爾諾省,而波蘭認為這違反了《裡加條約》,雙方關係急速惡化,甚至在1927年6月,蘇聯大使遭到波蘭的白俄羅斯僑民刺殺身亡。一直到1929年,蘇聯與波蘭簽訂《白裡安-凱洛格條約》,雙方協議不以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執行工具後,波蘇關係才解凍。

    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與其領導的納粹黨獲得了政權,一反先前德國與蘇聯交好的關係,提出了納粹主義向東方擴張的「生存空間」理念,並宣稱將建立一個在歐陸擁有霸權的泛德意志國家,德國最終將對蘇聯展開戰爭。為達到此目的,希特勒將在德國的周圍建立其反蘇戰爭的同盟國、衛星國或傀儡國。希特勒執政之初,德國與波蘭關係急速惡化,1933年2月,希特勒接受英國《星期日快報》記者談話時曾揚言:「要求波蘭將走廊還給德國,並要在『短時間內』。」還策動了德波邊境的反波蘭遊行示威運動,如宣稱將「解放」在但澤與走廊地區的德意志少數民族,並聲稱但澤將德國領土隔為兩地是「《凡爾賽條約》中最醜惡的部份」。波蘭領導人約瑟夫?畢蘇斯基則以武裝部隊駐於邊境,施加軍事壓力,令希特勒收手。德國與蘇聯的交惡,反而促使蘇聯與波蘭改善,希特勒便改變方針,表示願意修補兩國的關係,停止了20年代以來的關稅戰和攻擊性的宣傳。1933年11月,德波兩國發表聯合公報,宣稱:「將以外交手段解決兩國間的紛爭。」1934年,兩國簽訂了為期10年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1935年後,繼任畢蘇斯基職務的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將軍察覺到德國的威脅,該國正違反《凡爾賽條約》,積極的重整軍備。但波蘭外交部長、同時也是畢蘇斯基內閣成員的約瑟夫?貝可勒爾則繼續奉行親德政策,從「德奧合併」到支解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危機事件」時,波蘭都表示支持德國。同時,波蘭也渀效德國以武力威脅他國,波蘭出兵立陶宛、強迫後者承認維爾諾屬波蘭領土,以及施壓捷國、成功吞併了捷欣一地,這些侵略作為都令波蘭在歐洲的形象惡化,國際地位更為?p>

    鋁1?p>

    完成吞併捷國後,希特勒開始正式拉攏波蘭加入《反蘇產國際協定》,形成如同後來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芬蘭和日本帝國的聯合戰線,1938年,新任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裡賓特洛甫與波蘭大使會晤,提出其聯盟必須以但澤劃歸給德國、並在走廊地區建立一條高速公路來連結德國領土為前提,倘若波蘭答應,希特勒將會未來給予波蘭烏克蘭北方的領土,並將德波條約將延長25年作為補償。然而波蘭認為,若加入了德國為首的軍事聯盟將會淪落為一個衛星國,甚至最終其國家地位將受到威脅,如同捷國被德國所吞併,因此貝可勒爾拒絕其提議,波蘭外交部與軍事領導人的看法也走向一致,波蘭政府領導人亦不信任希特勒。3月21日,貝可勒爾前往柏林與希特勒會晤,後者強硬地要求其接受德國的條件,但遭到拒絕,雙方不歡而散。希特勒即命令軍方擬定入侵波蘭的計劃—《白色方案》,並於4月3日予以批准。

    英國也意識到德國與波蘭關係的改變,1939年3月31日,波蘭得到英國的保證,將維護前者領土的完整;4月6日,貝可勒爾前往倫敦簽署《英國-波蘭安全保證條約》;5月19日,波蘭又與法國簽訂類似的議定書,表示當波蘭受到攻擊時,法軍將攻擊德國,同樣地,當法國與比利時受到德國攻擊時,波蘭也會進攻後者。希特勒於同月28日以波蘭接受英法兩國保護為由,宣佈廢除《德波互不侵犯條約》,並命令德軍在8月前做好進攻該國的準備。另一方面,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仍認為能與希特勒能達成一項關於但澤(也許還包括波蘭走廊)的協議、戰爭是可以避免的,希特勒也有相同的看法。

    在但澤和走廊的會談破裂後,德國幾個月內與波蘭之間沒有任何外交互動。希特勒也知道,自從1939年4月起,英法兩國為遏止德國而與蘇聯談判,但前兩者僅欲蘇聯提供幫助,卻不願在蘇聯同樣受到攻擊時援助,談判遂陷入膠著,再加上蘇聯與德國國境並未相接,若要與德軍戰鬥就得通過波蘭或羅馬尼亞的領土,而這兩個國家卻都不同意其軍隊通過,尤其是波蘭,貝可勒爾認為若與蘇聯同盟只會激怒希特勒,讓戰爭提早爆發。希特勒見此,便於8月23日派外交部長裡賓特洛甫前往蘇聯,於當天晚上簽訂了《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又稱「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有效時限為十年,國際上對德蘇的關係改變感到震驚,原先這兩個國家在意識形態上是完全對立的。然而《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並非僅有保證兩國安全的效用,其中還附加了一項秘密協定:兩國共同瓜分東歐,包括波蘭、波羅的海諸國、羅馬尼亞等國家,以波蘭來說,他將被德蘇兩國共同瓜分,前者取得49%的領土,剩餘則劃給蘇聯,兩國不但將共同出兵打擊波軍,在德國因進攻波蘭而遭英法宣戰時,蘇聯將會維持中立,波蘭即因此將面對歷史上德國與俄羅斯的第四次瓜分。

    這就是希特勒入侵波蘭時的國際大背景。

    事實上,按照徐天寶和希特勒事先制定的計劃,是等待蘇聯入侵波蘭,從而挑起世界大戰。那時候,德軍則以反蘇急先鋒和波蘭解放者的身份進入波蘭,繼而進攻蘇聯,那時候,英法甚至可以成為德國的後盾。希特勒甚至提出在未來將德軍供大英帝國指揮。談判過程中希特勒相信西方盟國向德國宣戰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蘇聯沒有對波蘭出手,反倒是對芬蘭開戰。希特勒在也忍耐不住了,希特勒認為英法兩國將在德國征服波蘭後,願意重新進行談判,最終將達成有利於德國的結果,因此他要繼續嘗試分化西方盟國與波蘭。

    列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