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北宋仕途

龍騰世紀 第一百七十章 唯物論 文 / 孤心書生

.    「兄台,聽說了嗎,沈探花又出新文章了!」

    「哎喲,兄台,你現在才知道?看來你消息真是蔽塞,文章小弟都早看過了,不愧是名滿京城的沈子賢,作起文章來,就是有一套,長篇大論,文理俱佳,非常人可比!」

    先前那人聞言大是來了興趣:「兄台看過文章了?」

    被問到之人不客氣地道:「這有什麼,文章就刊行在《文藝》雜誌的增刊上,上市買賣,京城之中只要買到一份雜誌之人都可一睹為快!」

    「哦?不知寫的是什麼?兄台可否告之?」

    那人大是搖頭:「哪裡需要這般麻煩,《文藝》雜誌如今在京城便宜得緊,那,這裡就有一份,給你,仔細看看就成!」

    「多謝多謝!」

    這一幕幕的場景發生在京城的士子之中,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名滿京城的年輕學士沈歡沈子賢又開始動筆發表他的新作了。時間停留在十一月的中旬,上時候已經入冬,開封下了幾場不大不小的雪,雖不至於冰封千里,卻也讓世界裹上了一層銀白的素妝。

    自然的冰冷,熄滅不了這個時代**的火熱:官場上,新官家要奮發圖強,正要大有作為,王安石回京已逾兩月,算得上眾望所歸,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準備著。而沈歡,也應王安石地要求。作了一篇可以說得上是為變法搖旗吶喊的文章。

    在寫文章之前,對於歐陽修被蔣之奇彈劾之事,在眾多大臣有所顧忌的時候,沈歡不畏人言,排除萬難,直接寫了一奏章給官家趙頊。讓彈劾之人拿出證據來。趙頊醒悟過來,依計而行。蔣之奇哪有什麼證據,只能把彭思永供出來,彭思永也只是聽了謠言,更沒有什麼證據。

    這樣一來,這次彈劾內幕就清晰了。全是歐陽修的內弟因為報復造謠罷了。歐陽修老來給人家拿人品來說事,臉上掛不下,要鬧致仕,官家趙頊為了給他一個交代,把彭思永、蔣之奇等人貶出朝廷,才算稍稍平復了朝廷的非議。

    此事是在十一月初擺平的。儘管歐陽修還在鬧性子,不過卻不是沈歡所關心地了。眼看年關將近,新的一年即將到來,而王安石變法一事也日漸逼近,他更沒有時間去耽誤了。王安石交代他寫地文章,他不敢怠慢,結合後世的知識,鼓搗了一篇長達兩萬字的文章——《唯物論》!

    文章的一開頭,他就這樣寫道:「物者。陰陽之合也。唯物者,實物之理也。唯物論者,唯實際而已矣。」顧名思義,「唯物」這東西,就是他從後世直接拿出來的理論——當然,接下來是一大通解釋,全是結合古代地理論,好讓這個時代的人看了能夠接受這些術語。

    唯物論,沈歡的本意當然是教育這個時代的人想問題辦事情「一切從實際出來」,這是顛仆不滅的真理。然而這個時代。太多數之人,包括無數讀書人。想問題辦事情總是寄托在虛無的「天意」之上。更有不少官員,從政辦事,從不看實際情況而論,總以一些難以解釋地「古言」或者「聖訓」作為行為準則,也不看這些聖言是否對錯。

    對於這一點,沈歡深有感受,在上次水災之後防範瘟疫一事上,他就遇到了不少困難。當時為了批判這些觀點,他也寫了一篇文章。以「陰陽化物」為論點,結實了一些自然上的風魚雷電的規律真理。有了上次的經驗,這次沈歡做起文章了,更是得心應手。

    他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歸為「陰陽之氣」的變化,對於後世觀點來說,這些論點太過簡陋了,不過也是為了照顧這個時代之人的思想觀念,陰陽之氣,怎麼說也是實際物體了,不像一些唯心的創造論。

    當然,這篇文章名義上還是為了王安石變法所寫的,因此在最後一些篇幅,他又強自把文章地觀點拉扯到變法之上去。如何說呢?他說既然辦事情要從實際出來,那麼縱觀大宋天下的實際情況,切實弊端橫生,那麼,有問題漠視不見,就不是唯物者的行為了。推而論之,有問題就要解決,也就是說,要變法!

    「如今天下,法不可不變!」這是沈歡在文章裡最有力的一句話了,算得上是對王安石的鼎助,也是他對這個時代問題癥結所憂慮的概括。

    沈歡也不會想到,他這篇文章,這些觀點,成了變法派日後反駁一切責難的托詞,也許,那個時候,他該哭笑不得吧。

    沈歡的《唯物論》文采上算不得一篇上佳的策論,但是單一其中觀點來說,結合了後世知識的觀點,在這個時代,卻是突出地了。特別對「唯物」這一名詞地概括與結實,算得上是古代唯物主義者的集大成者。

    談唯物,當然不能是空談,也不能憑空而來,得有根據。而正面地例子,首推荀子的理論。對於這位出了頭的靶子,沈歡沒理由不抽出來做擋箭牌,免得別人說他胡言亂語要彈劾於他!

    荀子的學識地位,在古代有時甚至超過孟子,至少在王安石時之前,《孟子》一書,在儒家的地位,還沒有上升到四書五經的境界。有荀子走在前頭,沈歡論起唯物來,理直氣壯得多了,甚至沒有了顧忌。

    儒家的天道觀,在荀子之前有點虛無飄渺,甚至比不上道家的解釋,然而到了荀子手裡就變了質,由有意志的天變為自然的天、物質的天。這中間顯然受了道家自然天道觀地影響。道家的「道」是指本體而言。那是不可思議並不可言說的,因而是觀念的、神秘的。然而,道家的自然史地天道觀中含有唯物主義的因素,和孔、墨地天道觀比起來是進步的。

    當然,荀子天道觀能讓後世之人肯定推崇,是因為他把道家天道的神秘給屏棄了。擷取了其中的自然觀點,因此。他所謂的「天」,不是孔、墨地有意志的天,而是自然的天;不是道家的觀念的天,而是物質的天。他不但不把天當做人格神看待,翻轉來還要把天征服。把天「物畜」起來。

    荀子地天道觀裡最有名的應該是那句「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了,在這裡,「行」就是道。天行有常。就是說,自然有規律,不因人的善惡而變更其運行。天也不能主宰人的吉凶,一切禍福都是人所自取。在他眼裡,所謂「天」,不外是一些水旱、寒暑、或是列星、日月、四時、陰陽、風雨之類,這些都是客觀的自然界的事物。而所謂「人」,也不外是萬物中之一物。

    這種唯物言論,不說在古代。就是放到後世,也是沒有疑問的,難怪沈歡要把他作為唯物論者的先鋒了。當然,一個荀子是打不到世間千千萬萬的有神論者地,特別是儒家自董仲舒之後,把天人感應描繪的天花亂墜,世間更是有一大批追隨者,到了儒家治世特別嚴重的宋朝,這一理論,市場更是大得離譜。不說民間之人。就是身在朝中的高官,也是持這一理論的。像這個時代的富弼等人,更是說天人感應的好話,還有就是後來王安石變法遇到的天災,也給這些人利用作為打倒王安石的事物。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沈歡這一篇《唯物論》算得上批判得厲害了,也是日後王安石收到攻擊時作為反擊的利器!

    《唯物論》裡,荀子被當作唯物先鋒之後,那個大名鼎鼎地東漢王充也難逃被沈歡拉來做苦力地份兒。東漢能稱為思想家的人不多,估計一個手都數得過來,而這個王充卻能名列其首,自有其出色之處。一本《論衡》,就奠定了他地歷史上的地位!

    《論衡》是一本極具戰鬥性文字的書,涉及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宗教和社會國家生活等諸多方面,闡明了以唯物主義為基本特徵的世界觀。此書的寫就,是王充從33歲開始,前後用了30多年的時間,直到臨死前幾年才完成。相傳東漢末期,著名學者蔡邕到江東,發現了王充的《論衡》,如獲至寶,獨自研習,秘不示人,由此學問大進。時人認為他「不見異人,當得異書」,於是問蔡邕原委,從此《論衡》一書得以廣泛流傳開來。

    沈歡之所以把王充作為正面例子,是他在《論衡》一書中,首先破除了對天神的迷信。漢代的唯心主義神學,鼓吹天是至高無上的神,像人一樣具有感情和意志,大肆宣傳君權神授和「天人相與」的天人感應說。說什麼「天子受命於天」,「承天意以從事」;天神能賞善懲惡;君主的喜怒,操行好壞和政治得失都會感動天神做出相應的報答,而自然界的變異和災害就是天神對君主的警告和懲罰。

    王充就針鋒相對地指出:物質性的「元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天是自然,而不是神。他說,天和地一樣,是客觀存在的平正無邊的物質實體,它有自己的運行規律。日月星辰也都是自然物質,「繫於天,隨天四時轉行」。天和人不一樣,沒有口眼,沒有**,沒有意識。人和萬物都是天地施放出來的「恬淡無慾,無為無事」的「氣」自然形成的,並沒有什麼東西在主宰他們。

    當然,王充否定君權神授這些觀點,沈歡因為這個話題太過敏感,就不敢太過扯及了。宋代君主權力得到空前集中,百年傳統,已經成為定制,誰要是在這個話題上過分了,估計沒有好果子吃!

    沈歡對王充最為推崇的便是他破除了對鬼神及其禁忌的迷信。在王充生活地時代。各種鬼神迷信氾濫。王充在《論衡》中對各種鬼神迷信及其禁忌,尤其是對「人死為鬼」的謬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很風趣地說,從古到今,死者億萬,大大超過了現在活著的人,如果人死為鬼。那麼,道路之上豈不一步一鬼嗎?

    他認為人是由陰陽之氣構成的。「陰氣主為骨肉,陽氣主為精神」,「精神本以血氣為主,血氣常附形體」,二者不可分離。他精闢地指出:「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也就是說,精神不能離開人的形體而存在,世間根本不存在死人地靈魂。至於說有人聲稱見到了鬼,其實是人的恐懼心理造成地。所見的「鬼」只不過是一種幻覺。人們對鬼神的祭祀,有的是為了報答先人的功德,藉以勉勵後人。有地是對自然災害無能為力。不得不乞靈於鬼神相助,以獲豐收。但是,所有被祭祀的對象都是無知的,實際上並不能給人們帶來什麼禍福。王充還尖銳批評了種種迷信禁忌和人可以「得道仙去」、「度世不死」的虛意之言。

    這種思想,與沈歡文章大大意相去不遠,得到了很多篇幅的讚揚。

    另外王充在《論衡》一書中,還否定了聖人「神而先知」,「聖賢所言皆無非」。雖然也承認孔子是聖人,並且也不反對孔子所提倡的封建倫理道德。他批判了聖人「前知千歲。後知萬歲」。他認為聖人只不過是比一般人聰明一些,而聰明又是來自於學習。「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地人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一點就更是沈歡要大力推崇地方了,當然,其中不無私心,他從後世而來,有時候說話做事相對來說大是出格,引人側目,朝中甚至有人以此作為彈劾他的借口,王充批判聖人。不就是為他以後做些出格之事辯解麼?

    王充還批判了厚古薄今的歷史觀。指出「周不如漢」,「漢國在百代之上」的進步的歷史觀。這種進步歷史觀。沈歡又扯到了宋代變法的事上去,用一系列的數據指出宋代經濟比漢唐盛世還要超越許多,之後說要以此為基礎,改革弊端,富民強國,揚威天下!與王安石「大有為時之」遙相呼應,是變法的呼聲。

    當然,宋以前地人物還有不少是著名的唯物論者,像那個倒霉透頂的柳宗元,也是彪炳千古的思想家,沈歡也拿來論證。總之,這一篇《唯物論》,沈歡是打破了常人的認識,藉著了領先這個時代上千年的知識,集結而成,新穎之處,自是不在話下。

    當然,有人贊同,肯定也有人反對——也許反對之人更多,怎麼說這個時代大多數讀書人,都是傳統思想傳統教學下的學生,對於異議,當然不會舒服,甚至有群起而攻的心思吧。

    對於這點,沈歡倒是笑了,很古怪地笑意。他不怕,這個時候,哪怕得罪了整個天下的讀書人,只要有一個人支持他,他便安全了。那就是王安石——熙寧前十年,整個朝堂,都是王安石的天下。

    王安石要變法,阻力大乎想像,只要支持他變法地人,他都會護得周全。沈歡此文是應王安石之邀寫地,也吆喝著要變法,王安石沒道理不支持,就是司馬光,此時也不會有什麼異議吧。確切地說,是官家趙頊要變法,沈歡投其所好,就是言論不當,也不至於倒下!

    但是……這篇文章,就真的是全對變法派有利而已嗎?沈歡笑得更古怪了,《文藝》雜誌已經幾年地發展,不說整個京城,就是在整個天下,也有著莫大的影響力。沈歡作為名聲傳天下的文人,也有著不少擁躉,對於他的論點,支持者也頗眾。他也想通過《文藝》雜誌讓這篇文章的思想觀點能夠深入人心,若能這樣,也算是一點寬慰了。

    不管怎麼說,順著《文藝》雜誌的東風,整個十一月,開封的天空,都蕩漾著沈歡《唯物論》的氣息,談者如雲,議者似雨。也藉著這篇文章的觀點,變法的討論更是到了一個頂點,確切地說,由於沈歡的參與言論,變法已經成為整個開封的主流思想。

    變法。再也更改不了,它即將成為這個時代地主題!

    也正如沈歡所想,對於《唯物論》的發表刊行,最高興的便是王安石一人了。此文頗長,篇幅宏大,觀點新穎。以致讓王安石觀摩日久,每有心得。大呼「壯哉」。待把文章大多思想觀點揣摩貫通之後,王安石這個一心變法的人,再也忍受不住要大力為之了。應官家趙頊所令,王安石開始閉門謝客,開始醞釀他的變法措施了。

    說到醞釀措施。王安石多年的培養心血得到了證明,兩個弟弟是他一手帶大地,雖然各有性子,然而卻能成為助力,特別是王安禮,年紀大。見識廣,也成為王安石製定變法措施的顧問。

    最令王安石滿意地便是大兒子王了,此自聰慧,加之秉承了王安石一身的心血,所思所想,大為雷同,是王安石助手裡出力最多之人。還有跟隨而來的鄭俠,中正仁和,也是變法的支持者。

    也許是對於《唯物論》太過喜歡了。王安石不時對身邊的人讚譽頗多,還經常組織學習。這一日有閒暇,又把此文拿出來讀了一邊,邊讀邊讚歎沈歡地才華。

    對於父親的讚譽,王大是不舒服,撇嘴嗤道:「父親,您總是說唯物一文是我等變法者的戰鬥檄文,讚譽頗多,甚至有引為準則的意思。孩兒觀之,父親卻是太過大意了。也個著者沈子賢的險惡用心蒙蔽了!」

    「險惡用心?」不單王安石。連旁邊的鄭俠也愣住了,實在想不明白王為何說得如此嚴重。此時王府後院就他們三人圍坐在一張石桌旁。因為三人經常聚在一起討論變法事宜,相處得甚是親密。這日午後稍事休息,在後院閒聊,端坐在桌,煮上一壺清茶,觀賞雪後地天地,倒也愜意。

    「對,就是險惡用心!」王惡狠狠地說道,西風襲來,讓他的頭髮沾上了一片細碎的雪花,英俊的臉有點蒼白,神情卻有點讓人吃驚了。

    王安石皺緊了眉頭,不悅地道:「元澤,你何苦如此詆毀你的妹夫?」

    王急道:「父親,卻不是孩兒故意如此!唯物一文,父親讚揚有加,孩兒也細看了幾遍,卻發現內裡不像父親所說,全是為變法吶喊之言!」

    王安石面色沉靜,說不出是什麼意思。

    一旁的鄭俠不解地道:「元澤,威嚇說唯物一文不是變法的主張?你看此句,當今天下,法不可不變,不正是沈子賢的觀點麼?豪壯之處,不下老師大有為之時的倡議。若說如此還不是主張變法之人,難以令人相信!」

    「不錯!」王安石捋了捋鬚子,點著頭說道,「元澤,你想得太多了!你看文中此句,知行相資以為用,知之盡,則實踐之,大得為父之心,也是變法地強硬言語呀!為父知你當年很不服子賢贏你一次,但是為父沒想到你記恨到如今!」

    王更急了,道:「父親,孩兒不是因為什麼記恨才出此之言的!您看,可竭者天也,竭之者人也。人有可竭之成能,故天之所死,猶將生之;天之所愚,猶將哲之;天之所無,猶將有之;天之所亂,猶將治之,不錯,這些都是唯物一文裡讚揚變法之人的,但是,父親,通觀全文,您不覺得,如此言辭,太過少了嗎?」

    「少?」王安石與鄭俠大是不解。

    「正是!」王甚至有點激動了,蒼白的臉色有了一絲酡紅,「父親,沈子賢是應你所請發表變法文章的,本應全是變法言辭,好令變法盡快成行,然而您看,唯物一文,洋洋萬言,涉及變法之辭,不過千言,十不及一二,反而通篇大談什麼唯物什麼實際,如此為文,是何居心!」

    王安石倒是笑了:「元澤,也許是子賢文思過於汪洋,離題遠罷了,你太過多慮了!」

    「不是孩兒多慮,而是父親欠思慮了!」王哼了一聲,「父親,您想過沒,以沈子賢之才,哪有文不對題的可能!父親本來讓他為變法吶喊為文。他倒好,儘是兜售他那些不知所謂地理論!從這點上看,他不無敷衍父親的企圖!介夫,你說是嗎?」

    「啊?」鄭俠被叫,愣了一下,看王安石不無詢問之意。只能硬著頭皮說道,「元澤。沈子賢是老師女婿,不至於對老師不敬吧?」

    「就是不敬!」王冷笑一聲,「這個沈子賢,極會鑽營,不然當年父親也不會令他不愉快了!總之我等卻是不能太過相信他了。免得日後為他所累!」

    王安石冷下了臉,道:「元澤,你太過放肆了,哪有這樣說你妹夫的?」

    王說道:「父親,為了變法大業著想,孩兒顧不上什麼親情了!」

    王安石氣急反笑:「好好好。你總是說子賢另有企圖,那你說說,他怎麼企圖法?他又能如何企圖?」

    王拍了拍手中的雜誌,道:「父親,唯物一文,總體來說,正如沈子賢所云,儘是唯物而已。以實際為準,否定人。否定宗旨,否定聖人之言,否定一切,其心之險惡,令人髮指。父親請想,他現在說是變法,他日變法若有阻礙或者挫折,抑或變法措施在哪個地方出了錯,他以實際為借口,說變法舉措是失敗地。是要放棄地。豈不是生生要父親大業毀於一旦麼?需知他這些年發展,不少人是信服他地觀點地。到時若以此群起而攻,父親如何處之?」

    若沈歡在場,聽聞這番言論,倒要大吃一驚了。輿論是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助翼,一旦反噬,就得不償失了。按沈歡地本意,唯物之論,名是為王安石變法之舉吶喊,卻也不無限制之意。唯物是好東西呀,一切從實際出發,現在大宋弊端橫生,確實到了該變的時候,可是……一旦變法成了阻礙穩定的東西,遵循「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宗旨,這個「法」是不是該停一下或者改變一下呢?

    說到用心,也許沈歡真的不無險惡了。

    對於王地說辭,王安石還沒有說話,鄭俠就感到不自在了:「元澤,你想得太多了!你之說辭,全是揣度,沒有實據,又如何令人信服?再說沈子賢是老師女婿,又如何會如此為難老師呢?老師,變法之舉,事關天下、黎民百姓千千萬萬,也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完成的,還需多方聽取意見,人才盡用,以成大事!門生認為,在變法上倒可以贊同與反對的都借鑒一下!」

    王怒了,道:「介夫,你這是什麼意思?變法事關父親多年心願,變法舉措,本來就眾口難調,難不成到時有人反對就要停下來。變法大事,本需強力行之,商鞅之證在前呀!」

    「我……」鄭俠還想辯論,他想不明白在變法一事上,多年結識的王為何會在進了京城之後,像換了個人似的,所思所想,太過剛厲。這讓他很疑惑,一昧剛強,真的能成就大事?

    「好了!」王安石打斷了他們地爭論,擺擺手說道,「你們不必爭了!變法之事,老夫自有主張。如何行事,心裡有數,你們就不必拿子賢的文章說事了!」說完看了鄭俠一眼,接著對王說,「元澤,今日你對子賢的言辭,為父就當沒有聽見,他日也不希望再從你嘴中說出來,明白了嗎?」

    「是,父親!」王很不情願地說道。

    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論,平息下來,不過,日後的影響,也許就不平靜了。

    快到十二月的時候,沈歡《唯物論》引起的爭議漸漸平息的時候,大宋的政壇,又迎了一場令人震驚地震動。而當事人沈歡,也不能脫身事外,再一次忙碌起來。

    停了兩個月,今天終於更新,人也有點激動。至於停更原因,就不多找借口了。希望現在回來能按大綱完結此書,最大的希望了。這章先練練手,資料有點多,不過因為也是此書最後一次大量引用資料了,這章內容算得上轉折,此章之後,開始大時代**。其他不多說了,總之感謝還看此書的朋友,其他就只能抱歉了,真的很抱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