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修仙時代

第二卷 佛 文 / 家博

    更多好看的小說,txt下載~請上~第一文學網~~.

    【現在佛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約為公元前1027年∼公元前949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佛為太子時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

    佛陀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開顯佛教,度化眾生。

    釋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義即「釋迦族的聖人」。

    據佛經記載,佛陀在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弘法45年。年80歲左右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盤。另一說為30成道,弘法49年。

    釋迦牟尼佛心咒:達雅塔嗡牟尼牟尼瑪哈牟那耶梭哈[1]

    【道源法師開示】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設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別尊重!我們對於本師的名義,尤應留心詳記。

    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寂」是不著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終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默」是不著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極果聖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比喻。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悲輪,一個是智輪。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為能仁寂默。一切萬法,悉皆含攝於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為萬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廣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於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為萬德洪名。

    【宣化上人開示】

    釋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翻譯成中文就叫能仁。怎麼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來愛人,以仁愛這種的心來教化眾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能拔除眾生的苦,而給眾生快樂。悲能拔苦。悲有三種:

    一、愛見悲。愛,就是這種情愛的愛;見,就是看見了的這個見;悲,就是悲愍。這是什麼人所具有的?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種同情的心,又叫愛見同情。

    怎麼叫愛見悲呢?因為我們人類,和你近的,你就愛他,就憐愍他;和你遠的,你就不愛他,不憐愍他。所謂親,如果有什麼困苦、艱難,你可以幫助他;你這個親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幫助他,看見他有痛苦,你會盡你的力量去幫助他,這都叫愛見悲。可是和你遠的呢?沒有什麼相干的人呢,你就見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為什麼呢?你對他沒有一種愛心。有這愛心,你才能有你這個悲。

    還有,和你同類的,你就有這種愛見悲;不同類的呢,你就沒有這種愛見悲了。好像對一切的畜生,牛呀、豬呀、雞呀、鵝呀、鴨呀……,你不單對它沒有一種愛見悲,而且還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奪取了,來滋養你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沒有這種愛見悲了。人哪,幸而還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雞鴨魚呀,還沒有人吃人。沒有說是,人看見一個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殺了,吃他的肉,這還比豺狼虎豹好一點。可是這個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類。我們雖然沒有自己吃自己,沒有吃人,但是對於眾生、對於畜生,可就沒有這種愛見悲了。

    二、法緣悲。法是佛法的法,緣是十二因緣的緣,這是屬於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單有這個愛見悲,而且還有法緣悲。二乘人,他觀一切的法都是從因緣生,但是因緣無性,當體即空,因緣它自己沒有自性,所以當體即空,他就觀這個法緣悲。所以他教化眾生,而不著教化眾生這個相,認為一切都是空的。這是二乘人有法緣悲。

    三、同體悲。那麼菩薩、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薩和佛這種悲,就叫同體悲,同體大悲。諸佛菩薩和眾生是一個的,因為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佛的心性也是遍滿一切處。因為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眾生都在佛的心性裡頭包容著。我們是佛心裡頭的眾生,佛是我們眾生心裡頭的佛。因為我們這個心,和佛的心是一樣的,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佛的心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我們這個心也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所以佛和眾生是同體的,沒有分別,這叫同體大悲。

    那麼釋迦牟尼佛這個能仁,就具足這三種的意思。要是往寬廣了說,那是無量無邊,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釋迦牟尼佛的這個釋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個名字,這也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動;默是口不言,不單口不言,心也不思,這種境界就是不可思議的一種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說法,但說而未說;雖然未說,可是未說而說。那麼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叫寂默,寂然不動。雖然不動,但是感而遂通;雖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這是釋迦牟尼一個特別的名字,只有這一位佛叫這個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這麼一個名字。所以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是別名,佛是個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這是一個通稱。

    【往昔因緣】

    佛陀於此濁世的因緣在《悲華經》、《大乘悲分陀利經》中有詳細的記載,亦可參閱藏地大成就者麥彭仁波切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在明末,藕益大師為廣弘《悲華經》,曾作偈云:「此經若能長久住世,五濁惡世不難度盡!」《悲華經》記載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釋迦世尊大慈大悲大願大行,為度脫五濁眾生,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修廣大佈施行,為三世諸佛中最為第一!娑婆國土每一寸塵土,無不是釋迦牟尼佛苦行之處!以此善緣,令五濁眾生,有機緣聽聞到佛法。故而在《阿彌陀經》中記載「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經題『悲華』,即『慈悲的白蓮華』之意,喻指釋迦牟尼佛,以及如諸佛般發大菩提心,慈悲攝受眾生的大行願者。

    在藏地,大成就者麥彭仁波切依於《大悲白蓮花經》所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記述了釋迦牟尼佛因地時,上以國王之軀、下憑畜生之身,為利益眾生而發心、修持、犧牲等種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如果說當今大多數人,包括眾多佛教徒,對釋迦牟尼佛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他曾是印度王子、後出家求道並最終證悟成佛的層次上的話,這本廣傳則向世人全面、詳細、系統地介紹世尊無數劫中六度萬行之行跡,使大家對佛陀,多了一些感性認識與理性瞭解。

    【娑婆應化】

    《妙法蓮華經》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釋迦牟尼佛誕生於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陀在降生之前為一生補處菩薩,於兜率天說法,號白幢天子,後因諸佛以天樂等各種莊嚴,勸請佛陀:如過去燃燈佛所授記,賢劫千佛之第四尊佛——釋迦牟尼佛,您降生世間、說法度眾、示現成佛的時機已到,請您以過去生於燃燈佛前,所立之誓願,於兜率天說法十二年後,降生於世間,轉大1法1輪,利益無數有情眾生。以諸佛殷切之勸請,佛陀遂生起降生世間、說法度眾之堅定心念。兜率天之天眾聽聞白幢天子(釋迦牟尼佛前世)將降生世間,鹹感哀傷悲泣,憂慮從今後,不能再聽聞白幢天子講經說法,白幢天子知悉天眾之心念,乃告知天眾:吾雖決定降生世間,但吾將一生補處菩薩之權位,以寶冠為記,授與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將繼續於兜率天為諸位講經說法,此事之殊勝,無可比擬,故彌勒菩薩又號無能勝,即源於此。

    白幢天子觀種姓、氏族、時、地、母親等五相後,決定降生於中土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之王族,於是化乘六牙白象,像口1含白色蓮花,入住迦毗羅衛國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摩耶夫人夜夢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後,即懷有身孕。

    經十月懷胎,依印度當時的習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產,在許多的侍衛護送下啟程,當行至藍毗尼園時,見樹林蒼翠蓊鬱、百花盛開,一切景物均極為清淨殊勝而美好,當摩耶夫人手扶無憂樹之枝——悠萬事都不過如此而已。

    【據說彌勒】

    出身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常修行菩薩道,現住兜率天兜率內院修行、說法,等待將來到人間成佛。彌勒的梵文mait

    eya是一個很常見的婆羅門姓氏,字根源自梵文的mait

    i,意為慈愛。玄奘到印度求學時,見到梵文原本,所以譯為梅呾利耶。但在玄奘之前,後漢及三國時期的早期譯經家,見到的佛經是由西域輾轉得到,吐火羅文的met

    ak,故譯為彌勒。

    在佛教史上,彌勒的傳說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結集後、第二次結集前就已經出現,說一切有部將他編入《中阿含經》,分別說部將他編入《長阿含經》。彌勒是釋尊時代一位來自南方的青年門徒,這是各個部派皆認可的事實。在南傳小部經〈波羅延品〉中,帝須彌勒(tissa-metteyya)與阿耆多(ajita,又譯為阿逸多)是佛陀的兩位弟子,漢譯《雜阿含經》中相同。《中阿含經》說他們兩位,一位發願成佛,一位發願成轉輪聖王。但在大乘經典中,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與上座部的傳說不同,可能是來自大眾部的傳說。

    【福清瑞巖彌勒佛造像】

    瑞巖彌勒造像位於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瑞巖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至正元年(1341)由呂伯恭等人鳩工,依岩石自然形態雕鑿,明洪武元年(1368)竣工,歷時27年。石像高9米,寬8.9米,厚8米頭部高2.3米。彌勒足著草履,身披袈裟,盤腿打坐,袒胸露腹,左手捻珠,右臂垂腹,兩眼平視,雙耳垂肩,笑容可掬。造型準確,神態逼真,線條流暢。懷中和腿上還有三尊小和尚,二尊高0.8米,寬0.4米一尊只露出頭部和手部。萬曆十一年(1583)重建,泰昌元年(1620)葉向高募緣重建,上增魁星樓,名石佛閣。清同治元年(1862)閣毀圮,現僅存十株殘缺不全的石柱,柱上陰刻:「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石碑3通,一為明萬曆十一年重建彌勒閣時碑刻。余2通碑面風化字跡模糊不清

    元代尊崇佛教,因此元兵入閩時雖大肆破壞,但各地的寺觀卻未受損害。被譽為「江南第一佛」的瑞巖彌勒佛石像,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年),由邑人呂伯恭召集工匠精心雕琢而成。該巨型彌勒造像,高6。4米,寬8.9米,厚約8米,盤腿而坐,雙耳垂肩,笑容可掬,其腰腹間還有三尊小佛。瑞巖彌勒佛像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造像,與泉州的道教老君巖相媲美,1996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彌勒佛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彌勒佛管人間

    [2]傳說,夏王治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日子過得可好哩!可是後來,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個朝代,世上亂起來了。天有時候旱,有時候澇,有時颳大風,有時下大雨。人有的窮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財主,有的成了奴隸。那時期,村裡有戶財主,家裡雇著幾個覓漢(即長工)。一天,吃過晚飯,人們祭灶神。小覓漢見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爺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給個病,可別要了命。」不想,這話剛好叫財主聽到了。等小覓漢走後,財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閒時病,忙時不誤做營生。」

    當時,灶王爺正在打瞌睡。沒有聽清楚;迷迷糊糊記得「陰、晴、雨、風、病、痛……」幾個字,便牢牢記在心上。

    說話間,一年過去了,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見玉皇大帝,灶王爺當然也去了。他比誰去得都早,因為他心裡一直惦記著財主和小覓漢禱告的事。見過玉帝,二話沒說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間陰陽錯亂,風雨成災,人們無法生存,應該趕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玉帝聽了,不禁大吃一驚:「此話當真?」「當真。」「不假?」「不假。」於是,玉皇大帝連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當職,去管理民間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接旨。這時候。忽聽南天門外,一聲吆喝:「諸神退後,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只見是一位光頭頂,胖乎乎,腆著個大肚子,瞇縫著一雙眼,笑哈哈的尊神——彌勒佛。這彌勒佛心胸寬,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門外觀賞風景,也覺得無聊,正想給人們辦點好事,便自動擔當了這一重任。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幹活。於是,人們便遵照他的意願,逢集上會辦年貨,實打實地忙開了。彌勒佛還具體規定: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打黃酒;三十,吃扁食…………。同時,要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頭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齊,相互祝賀,盡情吃喝玩樂。同時,還要走親訪友,上墳祭祖……

    這樣一來,人間真的太平無事了。玉皇大帝撥開雲頭,俯視人間,一片歡樂景象,心裡自然高興。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濛濛亮,忽然傳來一陣吵吵聲。原來是姜太公的老婆(人們稱她為髒神,專管茅房,糞土),正在跟大肚子彌勒佛吵架呢。

    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髒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髒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不想,這幾聲炮傳到天宮,玉皇大帝正在那裡下棋,聽到炮響,以為人間又出了什麼事。便派財神到人間察看。財神是天上主管金銀財寶的神。他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了。玉皇大帝又派倉官下凡、倉官是專管倉庫的神。他看到家家戶戶堆滿了饅頭供香,也不願回天了。玉帝又派了幾位神仙下凡,仍然沒有回音。說著時間已經過去半個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幾位神仙都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當他看到人們穿得新嶄嶄的;吃著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幹,心裡十分生氣,便召來彌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間諸事,誰叫你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於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們的吃穿住行,可並沒有叫我讓人們幹活呀!」一句話,說得玉帝閉口無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麼辦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後就要下地幹活。所以,從那以後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打那以後,彌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門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裡,還留著他的塑像。人們說,這事不能全怪彌勒佛,他畢竟是想給人們辦好事。所以,人們照常為他上香。

    【未來佛】

    未來佛也稱彌勒佛也稱東來佛祖,藏語謂「強巴」。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彌勒」是梵文mait

    eya的音譯簡稱,意思是「慈氏」。據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窺基在《阿彌陀經疏》中解釋說:「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勝,名無能勝。」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無能勝」。據佛經記載,彌勒出生於古印度波羅奈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與釋迦是同時代人。後來隨釋迦出家,成為佛弟子,他在釋迦入滅之前先行去世。據說釋迦曾預言,他離開此世間後,將上生兜率天宮,在那兒與諸天演說佛法,直到釋迦佛滅度後五十六億六千萬年時,才從兜率天宮下生,來到人間。據《彌勒下生成佛經》所說,到那時,娑婆世界(即我們所生活的有情世間閻浮提有翅頭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彌勒屆時將托生於此城中一個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說法,其經歷一如釋迦牟尼佛。彌勒繼釋迦成佛後,將在華林園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廣度眾生。

    在我國彌勒信仰的流行也很早。西秦時就已出現了繪製的彌勒像,如甘肅炳靈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彌勒像,主要有菩薩形和如來形兩大類,分別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創作。菩薩形的彌勒像主要表現了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宮為諸天說法時的形象。這時的彌勒像是菩薩裝束,兩腳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腳下垂,右手扶臉頰的半迦思維形,表示彌勒在兜率天宮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來形的彌勒像則是下生成佛後的形象,與釋迦佛的造像沒有多大區別。大致從北魏開始,中國逐漸流行對彌勒下生的信仰,同時也開始出現穿上佛裝的彌勒佛像。

    由於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因此還有一些彌勒的巨像產生。最大的彌勒木雕像在北京雍和宮萬福閣(又稱大佛樓。佛像高十八米,埋入地下部分八米,總長二十六米,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則為四川凌雲大佛,此佛立於四川樂山市岷江東岸凌雲山上,大佛依斷崖造成,坐像世稱「樂山大佛」。通高七十一米,肩寬二十八米,雕像相好莊嚴,比例勻稱,氣魄雄偉,臨江端坐,也是世界第一石刻坐佛像。藏密也非常崇拜彌勒,最大的銅製彌勒佛就是西藏札什倫布寺中的強巴佛。

    大約在五代以後,江浙一帶的寺院中開始出現笑口彌勒佛的塑像。其實這是按照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據《宋高僧傳》等記載,契此是五代時明州(今浙江寧波人,又號長汀子。他經常手持錫杖,杖上掛一布袋,出入於市鎮鄉村,在江浙一帶行乞游化。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且言語無常,四處坐臥。能預知晴雨,「天將雨,即著濕布鞋;亢旱,即曳木屐。居民以此為驗」。與人言吉凶頗為「應驗」。因其總負一布袋,故被稱為「布袋和尚」。他還常把布袋中化緣來的什物一古腦兒傾倒於地,對圍觀的人們叫道:「看!看!」曾作歌曰:「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宋高僧傳》卷二十一後梁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於明州岳林寺廡下的一塊磐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於是後人認為他是彌勒轉世,為他建塔供養。宋崇寧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曇振為他建閣塑像。此後,江浙一帶就逐步流行一種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袒腹大肚、喜笑顏開的笑口彌勒像,並將他安置在天王殿中,令人一進山門就有皆大歡喜的感覺,深受世人喜愛,以後「大肚彌勒」的這一佈置就成了寺廟的定制。

    杭州靈隱寺前飛來峰上五代、宋元時所刻的各種佛教造像中,就有這樣一尊彌勒像,所雕的彌勒佛像倚坐於山崖上,光頭現比丘相,雙耳垂肩,臉上滿面笑容,笑口大張。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個按著一個大口袋,一手持著一串佛珠,樂呵呵地看著前來遊玩進香的人們,人們見此像,往往受他那坦蕩的笑容感染而忘卻自身的煩惱。很多寺院的彌勒殿還有這樣一幅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三世佛之東方淨琉璃世界教主藥師王佛】

    藥師佛,梵文bhai?ajyagu

    uvaidu

    yap

    hā

    āja,又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王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為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載,日光遍照菩薩與月光遍照菩薩同為藥師佛的二大脅士。日光菩薩與月光菩薩同為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依次遞補佛位,悉能持藥師如來之正1法寶藏。

    【藥師如來】

    藥師佛之形像,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載,左手執持藥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三界印,身著袈裟,結跏趺坐於蓮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將。此十二神將誓願護持藥師法門,各率七千藥叉眷屬,在各地護佑受持藥師佛名號之眾生。又一般流傳之像為螺發形,左手持藥壺,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日光、月光二菩薩脅侍左右,並稱為藥師三尊。

    藥師佛面相慈善,儀態莊嚴,身呈藍色,烏髮肉髻,雙耳垂肩,身穿佛衣,坦胸露右臂,右手膝前執尊勝訶子果枝,左手臍前捧佛缽,雙足跏趺於蓮花寶座中央。身後有光環、祥雲、遠山。

    藏語音:「桑給眉拉」。此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趨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淨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此佛誓願不可思議,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現,眷屬於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讀誦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掛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延生續命。

    【十二大願】

    藥師如來在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所發之十二大願(又稱十二上願)。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啞,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藥師七佛】

    《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中所說的七佛。指

    東方光勝佛土,善稱名吉祥王如來;

    妙寶佛土,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

    圓滿香稷佛土,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

    無憂佛土,無憂最勝吉祥如來;

    法幢佛土,法海雷音如來;

    善住寶海佛土,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

    淨琉璃佛土,藥師琉璃光如來,

    共稱為藥師七佛,藍琉璃光為法身(dha

    makāya像。

    此七佛住於東方去此四恆河沙乃至十恆河沙世界,嘗於因位各各發願拔濟眾生之苦惱。上述七佛名,出自《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捲上。然而在玄奘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中,唯說東方藥師一佛,未出七佛名。對此,古來多有議論,或就經題所稱「藥師琉璃光七佛」,謂前六佛乃藥師之分身,且就《藥師本願功德經》所云:「造彼如來形像七軀。」認為此即謂將藥師本身造為七體。或謂七佛為別尊,經題所稱的「藥師七佛」,乃言總意別云云。

    另外,也有把開示此七佛法門之本師釋迦如來加入而尊為「藥師八佛」的叫法。

    【日光菩薩】

    梵語su

    ya-p

    hā

    odhisattva,漢譯有日光、日光遍照、日曜等名。藥師佛的左脅侍。與右脅侍月光菩薩在東方淨琉璃國土中,並為藥師佛的兩大輔佐,也是該佛國中無量菩薩眾的上首菩薩。日光菩薩與藥師佛的關係甚深。在久遠的過去世,電光如來行化世間時,有一位梵士,養育二子,因苦於世間之濁亂,乃發菩提心,誓願拯救病苦眾生。當時的電光如來甚為讚歎,勸梵士改名為醫王,二子改名為日照,月照。這位蒙受電光如來咐囑的梵士,成佛之後就是藥師如來。兩個兒子也就是兩大脅侍。當時的日照,就是後來的日光菩薩。日光菩薩的名號,是取自「日放千光,遍照天下,普破冥暗」的意思。此一菩薩持其慈悲本願,普施三昧,以照法界俗塵,摧破生死之暗冥,猶如日光之遍照世間,故取此名。日光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也有密切關係。持誦大悲咒者,日光菩薩當會與無量神人來為作證,並增益其效驗。凡是持誦大悲咒者,如能再持日光菩薩陀羅尼(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冊六六零頁),則能滅一切罪,也能辟除魔障及天災,得不可思議果報。

    【月光菩薩】

    梵語cand

    a-p

    hā

    odhisattva,漢譯有月光、月淨、月光遍照等名。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之右脅侍。與左脅侍日光菩薩並為藥師如來的兩大輔佐。在藥師佛的無量菩薩眷屬裡,他與日光菩薩是位居上首的最重要菩薩。兩人都位居補處,秉持著藥師如來的正1法寶藏。關於月光菩薩的本生事跡,也與日光菩薩相同,都與藥師佛有密切的關係。在久遠的過去世,當電光如來住世時,有一梵士養育兩子,一名日照,一名月照。梵士發心利樂有情、拯救濁世眾生,其二子也隨喜而發願供養。梵士成佛之後,即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二子中之月照,就是月光菩薩。如同日光菩薩一樣,月光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咒也有密切的關係。凡是至心持誦大悲咒的修行者,月光菩薩也會與無量神人來增益其持咒效驗。修行者在持捅大悲咒過後,如果能再加誦月光菩薩陀羅尼(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冊六六零頁),則月光菩薩當會來加庇護,使持咒者除去一切障難與病痛,並成就一切善法、遠離各種怖畏。

    【八大菩薩】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云:「若有四眾比丘、比丘尼、鄔波索迦、波鄔斯迦及余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佛所,聽聞正1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於天上(中略),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中略),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八大菩薩分別是:文殊菩薩、彌勒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寶檀華菩薩、無盡意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共八位大菩薩。

    【十二神將】

    指守護誦持《藥師經》者之十二位護法神。又稱藥師十二神將、十二神王,或十二藥叉大將。為藥師如來的眷屬。藥師本願功德經云:「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這十二位誓願護持藥師法門、饒益眾生的神將,名稱如次:(1)宮毗羅,(2)伐折羅,(3)迷企羅,(4)安底羅,(5)頞你羅,(6)珊底羅,(7)因達羅,(8)波夷羅,(9)摩虎羅,(10)真達羅,(11)招杜羅,(12)毗羯羅。依中、日佛典所載,這十二神將在晝夜十二時辰、及四季十二月份裡,輪流率領眷屬守護眾生。

    【藥師三尊】

    (東方三聖)

    主尊為藥師如來,及左脅士日光菩薩與右脅士月光菩薩之合稱。其中,日光、月光二菩薩,在《灌頂經》(卷十二)中之譯名為日耀、月淨二菩薩。「藥師如來」梵名bhai?ajyagu

    uvaidu

    yap

    hā

    āja(藥師琉璃光王),通稱為藥師琉璃光如來,簡稱為藥師佛。能除生死之病,故名藥師;能照三有之暗,故雲琉璃光。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率領著日光遍照與月光遍照二大菩薩等眷屬,在東方淨土化導眾生。據《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所說、東方淨琉璃世界純一清淨,無諸欲染,也沒有三惡趣等苦惱之聲。地是淨琉璃所敷,城闕宮殿及諸廊宇,也都由七寶所造成。其莊嚴殊勝之處,恰好與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相互輝映。藥師佛的弘法利生工作、系秉承成道以前所發的十二大願而來。十二大願中之較具體者,有「使眾生飽滿所欲而無乏少」、「使一切不具者諸根完具」、「除一切眾生眾病、令身心安樂、證得無上菩提」、「使眾生解脫惡王劫賊等橫難」等願。這些誓願的主旨,雖然也在促使眾生早證菩提,但另一方面,也著重為眾生求得現世的安樂。這與阿彌陀佛的偏向來生安樂者稍有不同。這也就是佛教界將藥師法會視為現生者之消災延壽法門的緣由。

    【藥師淨土】

    (淨琉璃世界)藥師淨土是指藥師佛(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淨土。由於這一淨土在十恆河沙國土以外的東方,所以又稱為東方淨土。又因該處以琉璃為地,因此又稱淨琉璃世界。這是可與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相互輝映的佛國。依《藥師如來本願經》所說,此一佛土「一向清淨,無女人形,離諸欲惡,亦無一切惡道苦聲。琉璃為地,城闕垣牆,門窗堂閣,柱樑斗拱,周匝羅網,皆七寶成。如極樂國,淨琉璃界莊嚴如是。」這是依藥師佛因地本願所證成的依報世界。在藥師淨土裡,除了藥師佛之外,另有日光、月光兩大上首菩薩,以及八位引導眾生進入淨土世界的大菩薩。此外,還有誓願護持藥師法門的十二藥叉神將。他們各率七千藥叉眷屬,在各地護佑受持藥師佛名號的眾生。

    【五濁惡世】

    藥師如來的名號大家都曾聽聞,但卻較少人知道藥師七佛法門的由來。在印度有八個聖地,為二千五百多年前,本師釋迦牟尼如來弘揚正1法的主要地點,其中之一為廣嚴城,城中有一棵巨大的樹,叫做「樂音樹」。這樹所覆蓋的範圍很廣大,坐於樹蔭下就似坐在密林之中。當年有眾多的比丘、菩薩及居士等在樹下聚集聽聞佛陀開示。有一次,曼殊室利法王子(即文殊師利大士恭敬地向佛發問,祈請釋迦牟尼佛為了後世的眾生而講述其他佛陀的名號與本願。曼殊室利法王子知道在正1法期過後,五濁惡世中的眾生福薄根鈍,故在此時受了佛陀之加持而應機發問,而本師則隨求開示了對五濁中的苦難眾生最具利益之藥師七佛法門(見於《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如來

    要了解藥師法門之殊勝,我們有必要明白「五濁惡世」的概念。「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與「命濁」共五種末法時代的現象。「劫濁」指末法中天災**頻生,彷彿大自然之定律變得大亂似的;「見濁」指在末法中,與正1法相違矛盾之邪見充斥世間;「煩惱濁」是指末法中之眾生貪嗔癡極重而增長;「眾生濁」是指末法中之眾生不信因果善惡、不忠不孝等普遍現象;「命濁」是說末法期中眾生橫死、短命、夭壽之現象多見,這是因為眾生之不善共業所致。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正是佛陀所說的末法時代及五濁惡世,以上五種現象舉目皆是。

    藥師七佛曾經發大弘誓要利益五濁惡世中之苦難眾生。七位如來共發四十四本誓。由於佛陀不會作妄言,故應著他們的誓願,在末法時代中的我們最宜依止藥師七佛了。

    藥師七佛分別為:東方琉璃世界藥師如來、法海雷音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寶月莊嚴光音自在如來、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及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各有其莊嚴佛土,以藥師佛為首共稱「藥師光王七佛」,但亦有把開示此七佛法門之本師釋迦如來加入而尊為「藥師八佛」的叫法。

    七佛之弘深本願不可盡言,他們對救度五濁惡世中之末法眾生是最有能力與因緣的。最重要的是,佛陀釋迦牟尼是特別為了我們這個世代的眾生而開示藥師七佛法門的。這個藥師法門是藏傳佛教中最為尊崇的一個法門。常常有人以為藏傳佛教就是「密宗」。依分類來說,西藏盛行的藥師法門實際上屬藏傳佛教的顯宗法門中之一個,足證藏傳佛教絕非就等於「密宗」!很多人知道殊勝的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卻對這個同樣殊勝的藥師如來東方琉璃淨土不太瞭解。

    【藥師法門】

    當前,修彌陀法門,念「阿彌陀佛」的信眾很多。而同是淨土的藥師法門修者極少,有的佛教信眾甚至從未聽過「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聖號,真是佛教之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晚年講《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反覆闡明像法、末法時期的諸多問題。更讓人痛心的是個別修彌陀法門的人就有牴觸藥師法門的現象,既不知藥師本願,也不知廣博多聞,更不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需的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當代高僧弘一法師、印光法師慈悲為懷,為藥師經版留下的文字,足以看出兩位大德對藥師經的推崇。

    一、弘一法師當年答佛學書局的一封信:承前惠書,謂今藥師如來聖誕,才疑別刊行專號撰文以為提倡,近多忙碌未暇撰文,謹拙見如下,以備參考焉,余自信佛法以來,專宗彌陀淨土法門,專宗彌陀淨土法門,但亦當講《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講此經時所最注意者三事:一若犯戒者,聞藥師名號已還得清淨。二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未定者,得聞藥師名號。三現生種種厄難悉得消除。故亦勸諸緇素應讀誦藥師功德經,並執持藥師名號,而於求生東方淨土琉璃世界之文,未極詳釋,謂為別被一機也。今者佛學書局諸賢,欲弘揚藥師聖典,提倡求生東方勝願,大心甚可欽佩,但依拙見,唯可普勸眾生誦經,持名,至於求生何處,宜任其自然亦可發心誦藥師經並持名號,而與本願無違。因經中謂求生極樂者,命終有八大菩薩示路,又東晉譯本雲,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見彌勒者,亦當禮敬藥師琉璃光佛,如是弘一則範圍甚廣。可以群機並育矣,略陳拙見,敬乞有以教之,幸甚。

    二、印光法師(淨土法門的第十三祖師)《藥師如來本願經重刻跋》

    佛與眾生心體是一,而心之相用則天淵懸殊,由相用懸殊故,其所受用者,亦復天淵懸殊也。

    佛則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渡脫眾生為懷,了無人我彼此之心,縱度盡一切眾生,亦不見能度所度之相,故得福慧具足。為世間尊,眾生則唯以自私自利為事,雖父母兄弟之親,尚不能無彼此之相,況旁人世人乎哉!故其所感業報,或生貧窮下賤或墮三途惡道,即令戒善禪定自修得生人天樂處,但以無大悲心,不能直契菩提。以致福報一盡,仍復墮落,可不哀哉。

    是則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適所以自害也,藥師如來本願經者,乃我釋迦世尊,愍念此界一切罪苦眾生,為說藥師如來因中果上,利生之事實,為究竟離苦得樂之無上妙法也。

    眾生果能發慈悲喜捨之大菩提心,受持此經此咒及此佛名號,推其功效,尚可以豁破無明,圓成佛道,況其餘種種果位,種種福樂乎哉,然在佛心固欲以無上覺道,全體授與一切眾生,而眾生智有淺深,固不得不隨其所樂,令彼所求各各如願也。

    須知藥師一經及與佛號,並其神咒,即釋迦藥師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凡至誠受持者,即是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也。

    故玉琳琇國師常持此經,及此佛號,以是禪教律淨之總持法門。故受持者或生淨琉璃世界或生極樂世界,待至豁破凡情,圓成聖智,則直契寂光,東西俱泯,而復東西曆然。隨願往生,則與彌陀、藥師同歸秘藏,是名諸佛甚深行處。

    聖聰大師,以心安和尚所書之本,刻板流通,欲令受持者發起正信。祈簡明以告之,又此經系唐玄奘法師所譯,其八菩薩但舉其目,未標其名,說咒一段,又復缺略。後之知識,欲令經義完全,故依七佛本願經,添入說咒一段,共四百二十八字。依灌頂第十二經,添入八菩薩名,以三經原是一經故也。須知在昔,貝葉唯屬抄寫,或有遺亡以致譯文全缺互異,後人添入深契佛心,故諸注者鹹皆宗之,恐以藏本對校,致生疑慮,故略書緣起,以慶完璧雲。

    民國十一年壬戍冬月,古莘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藥師經跋】

    ------玉琳國師

    予辭恩絕塵,不暇披覽,偶入藏閱藥師如來本願功德,不覺手額失聲,願人人入如來願海也。或問何於此經驚歎如是?告之曰:予見世人順境淪溺者不一。富貴可畏,甚於貧賤,今此如來,使人所求如願,遂從此永不退道,直至菩提,則欲於王臣長者,一切人中作同事攝。不乘如來願航,何從濟乎?大凡修持,須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誠能厭惡三界,堅志往生,則專依阿彌陀經,收攝六根,淨念相繼,所謂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決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後利人者之所為也。若於現前富貴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飲食之欲,未知深厭,則於往生法門,未易深信。即信矣,身修淨土而心戀娑婆,果何益乎。則求其不離欲鉤,而成佛智,處於順境,不致淪胥者,固無如修持藥師願海者之殊勝難思也。若能信行,久久不懈,知不獨富貴功名,轉女成男,離危迪吉,如如意珠,遂願成就。即得於一切成就處,直至菩提。永無退轉,何幸如之。人間亦有揚州鶴,但泛如來功德船。

    【兩大1法門】

    竺摩法師

    藥師與彌陀兩大1法門,在釋迦佛法中應該平衡發展才對,可是大家多知道有彌陀法門,求生淨土,很少人知道有藥師法門,能夠延壽長生,這是什麼原因呢?大概是中國佛法在晚唐的時候,經過三武一宗的毀法,天台賢首性相各宗經論皆被摧毀,唯禪宗不立文字,不用經典,山林水邊,皆可做其功夫,故唯禪宗流盛,其他顯教各種法門,皆告衰微。到了宋朝,宗匠不多,禪宗亦漸走下坡,而念佛法門,有起而代之之勢。一句彌陀,天下披靡,所以淨土法門獨盛,人皆偏於念佛往生,送死度亡;致使消災增福,現生可以隨願所求的藥師法門,反而隱晦不揚,好似全部佛法,就只有淨土法門全權代表,其他法門都一落千丈了!

    到了清朝,有位玉琳國師出現,他閱大藏經,發見《藥師經》,覺到藥師佛所發的十二大願,多是注重福利現世眾生,繁榮現實社會。他覺得這個法門很合時代潮流,對偏重彌陀法門來講,是有補偏救弊的作用,他就出來提倡,且替《藥師經》流通本做了一篇很好的序文,裡面有兩句動人的詩句說:『人間亦有揚州鶴,但泛如來功德船』。他對於這部經可謂推重備至。

    在他兩句詩中,還有一點意義要說明:從前有四個友人閒談自己的愛好;一個愛有錢十萬,享受富貴生活;一個愛去揚州玩耍,覺得揚州是人間天堂;一個愛騎鶴上天雲遊四海;另一個則很坦白,亦很漂亮,他要愛錢、愛去揚州、亦愛騎鶴去揚州。正所謂『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樣樣都要得到如願以償。現在玉琳國師的詩意,就在你們只要誧《藥師經》,照《藥師經》修行,游泛藥師如來的功德法船,人間什麼富貴都可以求得,「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更無問題了。

    又玉琳國師對於弘揚這《藥師經》的因緣,還有好多好多。相傳玉琳前世為僧,相貌奇醜。有相府千金之女佈施財物,來寺分派眾僧,分至此醜僧之前,心驚憎厭,不分給他。僧有感觸,專禮藥師佛,願求來世相貌美麗,不使人家討厭。結果轉世為玉琳,相貌美麗、英俊非凡;而那位相府千金,因齋僧佈施,轉世仍為千金小姐,追求玉琳,費盡心機,不得所願,生起相思病來,奄奄一息,幾乎嗚呼,未曾哀哉。後因相府邀請,玉琳收她為徒,教她打佛七,不敷脂粉,一心用功,睡不足,食不夠,不斷地坐香和跑香,七天之後,她的樣子不是夜叉,亦成醜鬼。玉琳叫她對鏡看看,你的美麗在那裡?小姐見到鏡中醜樣,頓悟人生如幻,一切無常。後來亦發心學佛,不貪人間富貴,騎鶴上天,而是歸心淨土,神遊淨域了。

    【並行不悖】

    竺摩法師

    這兩法,是指藥師法門與淨土法門。藥師法門是重於現生的消災延壽的,釋尊把這延生法門,付之於藥師如來;淨土法門是重於將來度亡往生的,釋尊把這法門付之於西方的彌陀如來。這兩大1法門是佛法大宗,如果弘法的法師不分東西,同時弘揚,並駕齊驅,則學佛之人,延生度亡,各有所托,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成,這是最好不過的。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今既同為佛為道,自然可以並行不悖,同時並進,興旺佛法,也是眾生的幸福!

    在釋尊未說《藥師經》之前,先說《阿彌陀經》,把西方佛國淨土的依正莊嚴已說得很詳細清楚,所以在東方淨土的《藥師經》中,只於學理多點述說,淨土依正莊嚴的事相略為提到吧了。同時這二種法門,在《藥師經》中已見有說法融會不可拘泥的地方。如經中所說:

    「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加,及余淨信善男子善女子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1法而未定者,若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花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州,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

    從這段經文中,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如果有念阿彌陀佛的男子女人,持戒修齋,願生西方,親近彌陀,或因功力不足,其心未定,到了臨命終時,若能有福分聽到藥師佛名,或意念藥師佛名號,臨終就有八大菩薩,親來迎接,引導你於西方眾色蓮花之中,自然化生。或因你積善的福分而生天上,不生惡趣;天上壽終再生人間,亦為聖王,教化人民,同行十善法門,使國家和樂,人民安居。由此足證念佛之人要生西方的,亦不必認為念東方藥師佛就不對,或以為念錯了,那完全是自己對佛法思想未曾搞通的錯誤。現在既說聞藥師佛名,臨終就有八大菩薩來導你往生西方,反過來說,你若念藥師佛名,將來要求東方藥師佛的琉璃淨土,或因功力不足,心意未定,若聞阿彌陀佛名號,可能亦來這八大菩薩送你生於東方琉璃世界。本來佛佛道同,十方淨土在聖者境地,應無分別隔離,眾生我見未忘,妄想分別,多生執障,反而畫地自限,弄得自己隔離不融了。六祖惠能曾說:「東方人念佛要生西方,西方人念佛又生什麼地方呢?」我們現在可憑上段《藥師經》意,大膽地答覆六祖:「西方人念佛,亦可以生東方淨土。」六祖重禪,意在破除念佛人之執障,那麼我這樣說法,如能會融佛意,想不致於離題太遠,有什麼大過錯的吧!

    在《藥師經》中還有一個特別的說法,在其他經中並不多見。他說我們人生下來就有兩個「俱生神」,與生俱來,跟著我們,記載我們一生所作的善惡,一神記善,一神記惡,「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歷歷分明,一絲不紊,到各人臨終之時,此二神負責將此紀錄罪福之書,「盡持授與閻魔法王」,由王憑此紀錄,推算罪福,而判定之。有福者上升,自無問題,造罪者將淪苦處,憂怖萬狀,那時若有在生親戚家眷為他誦經禮懺,懺悔修福,亦可減輕他們業報,所以這《藥師徑》雖然注重延生求福延壽,同時亦注意到亡者的利益,可謂「冥陽兩利,存歿均沾」之寶典。吾人學佛目的為「淨佛國土,成就眾生」,那就不可不注意修習了!

    【藥師經軌】

    何子培

    《藥師經》翻譯最早者,為《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經》,即《大灌頂神咒經》卷十二,東晉帛屍梨密譯。次為《琉璃光經》一卷,劉宋慧簡譯。三為《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一卷,隋達磨笈多譯。四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一卷,唐玄奘譯。五《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二卷,唐義淨譯。以上稱為《藥師經》五譯。此中前四譯,單述藥師如來之事,故雲《藥師經》。第五譯於上卷述六佛之事,下卷述藥師如來之事,故雲《七佛藥師經》。然普通所謂《藥師經》者,系指玄奘譯本而言。

    其疏釋有《藥師經疏》一卷,唐窺基撰。《藥師經鈔》二卷,善珠撰。《藥師經疏鈔》,伯亭老人著。《藥師經疏鈔擇要》三卷,普霦據伯亭老人疏鈔而節要者。《藥師經燈》一卷,淨挺著。《藥師經直解》二卷,清天台靈耀撰。《藥師經古跡記》,唐新羅國太賢撰(新羅國即今朝鮮)。《藥師經纂解》四卷,亮汰述。皆玄奘譯本也。

    此外尚有《藥師如來觀行儀軌法》一卷,唐金剛智譯。《藥師如來念誦儀軌》一卷,唐廣智不空譯。《藥師琉璃光如來念誦儀軌》一卷,唐一行撰集。《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念誦儀軌》,《藥師七佛念誦儀軌供養法》,均元沙囉吧譯。

    又懺法有《藥師懺》一種。關於藥師如來1經軌,大約在是矣!

    【藥師王佛】

    藥師佛,又作藥師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大醫王佛、醫王善逝、十二願王。為東方淨琉璃世界之教主。此佛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願,願為眾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諸根,導入解脫,故依此願而成佛,住淨琉璃世界,其國土莊嚴如極樂國。此佛誓願不可思議,若有人身患重病,死衰相現,眷屬於此人臨命終時晝夜盡心供養禮拜藥師佛,讀誦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燈,造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其人得以蘇生續命。此種藥師佛之信仰自古即盛行。

    藥師佛之形像,據藥師琉璃光王七佛本願功德念誦儀軌供養法載,左手執持藥器(又作無價珠),右手結三界印,著袈裟,結跏趺坐於蓮花台,台下有十二神將。此十二神將誓願護持藥師法門,各率七千藥叉眷屬,在各地護佑受持藥師佛名號之眾生。

    又一般流傳之像為螺發形,左手持藥壺,右手結施無畏印(或與願印),日光、月光二菩薩脅侍左右,並稱為藥師三尊。此二脅侍在藥師佛之淨土為無量眾中之上首,是一生補處之菩薩。亦有以觀音、勢至二菩薩為其脅侍者。此外,或以文殊師利、觀音、勢至、寶壇華、無盡意、藥王、藥上、彌勒等八菩薩為其侍者。

    依唐代義淨譯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載,藥師佛又作七佛藥師。即善稱名吉祥王如來、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法海雷音如來、法海慧遊戲神通如來、藥師琉璃光如來。其中前六如來為藥師如來之分身。七佛藥師法則為日本台密四大1法之一。如以藥師如來為本尊,修息災等法,則稱為藥師法。其儀軌與七佛藥師法相同。其三昧耶形為藥壺。

    【三身佛】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代表佛教真理(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報身佛(盧捨那佛)經過修習得到佛果,享有佛國(淨土)之身

    應身佛(又稱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指佛為超度眾生、隨緣應機而呈現的各種化身。

    三身,梵文t

    ikāyāh,」即法身、報身、應身三種佛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身」除指體貌外,亦有「聚積」之義,即由覺悟和聚積功德而成就佛體。由此含義而有三身、三十二應身、千百億化身等說法,而以「三身」的說法影響最大,即所謂理法聚而為法身,智法聚而為報身,功德法聚而應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

    按中國佛教天台宗的說法,毗盧遮那佛是法身佛,盧捨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即應身佛。「毗盧遮那vai

    ocana」與「盧捨那locana」都有「光明遍照」的意思,但二佛是有所區別的。「毗盧遮那」意即「遍一切處」,就是他的光明普照萬方,故而密宗又將毗盧遮那譯為「大日如來」。《大乘義章》說:「顯法成身,名為法身。」即說他是以佛法成身,體現了人格化的真理(佛法。「盧捨那」又譯作「淨滿」,是報身佛,表示證得了佛法真諦獲得佛果而顯示佛的智慧的佛身。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是表示隨緣教化,濟度世間芸芸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據《華嚴經》稱,釋迦投身的淨土是蓮華藏世界,而盧捨那則是蓮華藏世界的教主,他與密宗所供奉的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所指不同。又據《梵網經》稱,盧捨那佛已修行過百阿僧祇劫,成佛以後住在蓮花台藏世界。蓮華台周圍有一千葉,每一葉是一個世界,千葉總共為一千世界。每一葉世界,又有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即南贍部洲,而有十百億無量數釋迦正在說法。這無量數釋迦的本原,就是盧捨那佛。而華嚴宗是把毗盧遮那與盧捨那認為一體的。

    佛殿中三身佛的配置情況如下:中尊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左尊為報身佛盧捨那佛,右尊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和報身佛盧捨那佛也有單獨供奉的,雖然遠沒有釋迦佛那麼普遍。山西大同善化寺三聖殿,主尊即毗盧遮那佛,左為司智慧的文殊菩薩,右為司理德的普賢菩薩,此三尊俗稱「華嚴三聖」,這是借用了《華嚴經》的說法而把他當作法身佛。佛像為木胎貼金罩漆,妙相莊嚴,雕刻精美,為明代造像中的上乘之作。四川大足石刻中的華嚴三聖巨像,腳踏窟基,頭齊巖沿,身向前傾,高達七米。三聖造型氣勢莊嚴,面目慈祥,所披袈裟褶皺,用大塊面手法鑿成。袍袖下垂至腳,有效地支撐了手臂。而且普賢手中所托一米八高的石塔,重約千斤,歷千年而不墜,工藝之高,堪稱一絕。

    而最負盛名的盧捨那佛像,要算洛陽龍門奉先寺的石窟造像。奉先寺位於西山最高處,其中的主佛即盧捨那佛,佛高五丈有餘,面部豐腴飽滿,修眉長目,嘴角微翹,流露出對人間的關注和智慧的光芒。衣紋簡潔流暢,兩側侍立的弟子,一為迦葉,老成持重;一為阿難,溫順虔誠;又有天王手持寶塔,力士左手叉腰,右手舉拳,怒目相視,紛紛隨侍左右。此盧捨那佛像是唐代的武則天下令雕鑿的,為造此奉先寺,據說武則天資助脂粉錢兩萬貫,親率朝臣參加盧捨那大佛的開光儀式。傳說佛像是按「武則天」的御顏雕刻的,因而莊嚴又透出幾分女性風韻。

    法身是什麼?法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就是本自具足、無始無終、不生不滅、不去不來、能生萬法、不會斷滅的這念心。這念心能見、能聞、能知、能覺,而一切千變萬化的世界都呈現在這念心中;這都是法身含融一切的顯現。因此這念永不斷滅的心,就是我們法身。

    一般人總以為未出生前,自己不曾存在過;而一口氣不來之後,自己也將消失於無形,認為生命就是從生到死這幾十年的經歷。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事實上,有情眾生的真生命是無始無終的,而我們從出生至死亡的過程,只是一期一期輪迴報應身的呈現。無始無終的法身,才是我們真生命。

    報身,顧名思義就是報應所得之身;例如人、天人、動物、孤魂野鬼等,這些都是不同的報應身。就人而言,有些人出生富貴豪門、有些人出生貧賤寒舍,有些人長得莊嚴俊美身強體健、有些人長得殘缺醜陋羸弱多病,有些人天生聰明伶俐多才多藝、有些人天生愚昧魯鈍笨手笨腳。為什麼?這不能怪上天不公平,一切都是自己造業,自己承受果報而已。經云:「所作業不亡,縱經百千劫,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因為過去所造的業因不同,所以現在感得的果報身也不一樣。因果報應歷歷不爽,這才是宇宙間最公平的律則。

    化身就是變化萬千之身份。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空和人事物的境況下,就會有不同的身份。例如:在兒女面前是父母的身份;在父母面前又成了兒女;在配偶面前是丈夫或妻子;在同事面前則成了主管或員工;下了班,到學校在職進修,又變換成學生的身份……。雖然是同一個人,但是場合對像不同、時節因緣不同,自己的身份亦隨之改變。

    瞭解了自己的法、報、化三身後,我們可以再進一步地認識佛的三身: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千百億化身佛。

    法身空寂,本自清淨,周遍含融,能生萬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物象、心念等,都是法身所現。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心即佛心,但因無明障蔽,所以眾生不能自見其本自清淨與佛無異之法身。若能證悟空性,漏盡無明,所謂「無明分分破,法身份分見」,最後必能契悟清淨法身佛的境地。

    報身是因智慧心起觀照作用而感得的果報,行一切善法觀照自心修證圓滿,就能成就圓滿報身佛的果位。報身佛位居淨土世界,例如釋迦牟尼佛的報身居於華藏世界,此淨土世界中尚有諸多菩薩,他們是報身佛所教化的對象。

    眾生無量,佛也無量;世界無量,佛土亦是無量。佛應機緣,化現在百千萬億世界中化導眾生,不同世界的化佛,各有其名號,如娑婆世界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此一化現的佛身就稱為化身佛。

    法身是萬法的本體,報身和化身則是法身所呈現的相貌和作用。體、相、用三位一體,法、報、化不即不離,總不出這一念心的範圍。修行就是要在這一念心上用功,時時覺察、覺照自己的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是否是善念?是善行?先以世間善法為基礎,修一切善斷一切惡,然後更進一步修善不執著善,契悟空性,觀空不住空,惑破塵沙,終究必能成就法報化一體三身的佛果。

    【盧捨那佛】

    佛有三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捨那佛和釋迦牟尼佛。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為即是中道之理體也,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處於常寂光淨土。

    報身佛:盧捨那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萬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對於初地以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報身處於實報莊嚴土。

    應身佛:釋迦牟尼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脫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盧捨那佛(報身佛】

    盧捨那佛,梵文locana

    uddha,即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智的佛身。「盧捨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

    盧捨那這個名字其實就是法身「毗盧遮那」(漢譯:大日如來)的簡稱,釋迦牟尼佛在立名時,把他的報身和法身立在同一個名中,表示法、報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質、最圓滿的智慧,是無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無分別,都是摩訶毗盧遮那佛(漢譯為大日如來)。

    報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來的報應身,是修行圓滿、大徹大悟的表現。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都屬於報身佛,盧捨那佛也是。釋迦牟尼佛原本是蓮華藏世界中,盧捨那座下的十地菩薩,也是盧捨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來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門修行而成就了盧捨那的報身。

    【毗盧遮那佛(法身佛】

    毗盧遮那佛,梵音名號maha^vai

    ocana,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至高無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階層的佛,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薩皆自大日如來所出,在金剛界和胎藏界的兩部曼荼羅中,大日如來都是居於中央位置,他統率著全部佛和菩薩,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大日如來依梵音可譯成毗盧遮那佛,「如來」即是「佛」的意思。大日如來名稱出現在公元七世紀善無畏三藏翻譯的《大日經》裡。「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萬物,能利養世間一切生物,大日之光為不生不滅。「大日」之意勝於太陽。摩柯「為大,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譯大光明遍照,亦稱遍照如來。大日如來是遍照一切世間萬物而無任何阻礙的法體,眾德圓滿,智慧之光遍照一切處,無晝夜之分,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有情無情,都能受到恩惠,啟動萌生佛心,獲不可思議之成就。《大日輕疏》記載:「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開發眾生善根,乃至世間事業由之成辦。」

    其名有三義,即:(一除暗遍明義,謂如來智慧日光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無有內外、晝夜之別。(二眾務成辦義,謂如來日光遍照法界,能平等開發無量眾生之善根,乃至成就世、出世間種種殊勝事業。(三光無生滅義,謂佛心之日雖為無明所覆障,而無所減;究竟如法實相三昧圓明,而無所增。以如此諸種原因,故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處,故加以『大』字。

    大日如來是光明理智的象徵,佩戴供奉者能夠保護您,給您帶來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靈氣,取萬物之精華,勇往直前,光明快樂。

    佛教密宗記載,大日如來是屬羊和屬猴人的本命佛,是光明理智的象徵,佩戴者能夠保護您,給您帶來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靈氣,取萬物之精華,勇往直前,光明快樂。因此羊年、猴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大日如來之本命佛法像,必獲如來光明開啟智慧,成就一切事業,使貴人來助,鴻圖大展。

    大日如來真言:唵-縛日羅-馱傻

    【釋迦牟尼佛(應身佛】

    釋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達摩(瞿曇)。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設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別尊重!我們對於本師的名義,尤應留心詳記。

    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寂」是不著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終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默」是不著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極果聖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比喻)。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悲輪,一個是智輪。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為能仁寂默。一切萬法,悉皆含攝於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為萬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廣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於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為萬德洪名。

    【毗盧遮那佛】

    佛有三身,分別是:法身、報身和化身。分別用毗盧遮那佛、盧捨那佛和釋迦牟尼佛來象徵。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為即是中道之理體也,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處於常寂光淨土。其實十方三世一切佛,共同一法身,法身象徵了世間宇宙的一切法皆有此出。

    報身佛:盧捨那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萬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對於初地以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報身處於實報莊嚴土。

    化身佛:釋迦牟尼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脫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化身。世尊曾在我們娑婆世間示現無數次的成佛和涅磐,還化身成白衣、僧人、佛陀、山河大地,就為了廣度有緣眾生。

    【毗盧遮那佛(法身佛】

    毗盧遮那佛,梵音名號maha^vai

    ocana,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至高無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階層的佛,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密宗所有佛和菩薩皆自大日如來所出,在金剛界和胎藏界的兩部曼荼羅中,大日如來都是居於中央位置,他統率著全部佛和菩薩,他是佛教密宗世界的根本佛。

    大日如來依梵音可譯成毗盧遮那佛,「如來」即是「佛」的意思。大日如來名稱出現在公元七世紀善無畏三藏翻譯的《大日經》裡。「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萬物,能利養世間一切生物,大日之光為不生不滅。「大日」之意勝於太陽。摩柯「為大,毗盧遮那」是光明遍照之意;又譯大光明遍照,亦稱遍照如來。大日如來是遍照一切世間萬物而無任何阻礙的法體,眾德圓滿,智慧之光遍照一切處,無晝夜之分,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有情無情,都能受到恩惠,啟動萌生佛心,獲不可思議之成就。《大日輕疏》記載:「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開發眾生善根,乃至世間事業由之成辦。」

    其名有三義,即:(一除暗遍明義,謂如來智慧日光遍一切處,作大照明,無有內外、晝夜之別。(二眾務成辦義,謂如來日光遍照法界,能平等開發無量眾生之善根,乃至成就世、出世間種種殊勝事業。(三光無生滅義,謂佛心之日雖為無明所覆障,而無所減;究竟如法實相三昧圓明,而無所增。以如此諸種原因,故世間之日不可為喻,但取其少分相似處,故加以『大』字。

    大日如來是光明理智的象徵,佩戴供奉者能夠保護您,給您帶來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靈氣,取萬物之精華,勇往直前,光明快樂。

    佛教密宗記載,大日如來是屬羊和屬猴人的本命佛,是光明理智的象徵,佩戴者能夠保護您,給您帶來光明理智,除妖避邪,能使您通天地之靈氣,取萬物之精華,勇往直前,光明快樂。因此羊年、猴年生人,若能虔誠佩戴或供奉大日如來之本命佛法像,必獲如來光明開啟智慧,成就一切事業,使貴人來助,鴻圖大展。

    大日如來真言:唵-縛日羅-馱傻

    【盧捨那佛(報身佛】

    盧捨那佛,梵文locana

    uddha,即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智的佛身。「盧捨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廣大,光明普照。

    盧捨那這個名字其實就是法身「毗盧遮那」(漢譯:大日如來)的簡稱,釋迦牟尼佛在立名時,把他的報身和法身立在同一個名中,表示法、報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質、最圓滿的智慧,是無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無分別,都是摩訶毗盧遮那佛(漢譯為大日如來)。

    報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來的報應身,是修行圓滿、大徹大悟的表現。阿彌陀佛、藥師佛等都屬於報身佛,盧捨那佛也是。釋迦牟尼佛原本是蓮華藏世界中,盧捨那座下的十地菩薩,也是盧捨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來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門修行而成就了盧捨那的報身。

    【釋迦牟尼佛(應身佛】

    釋迦牟尼(sakyamuni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本名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姓喬達摩(瞿曇)。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釋迦牟尼佛」,釋迦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設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別尊重!我們對於本師的名義,尤應留心詳記。

    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寂」是不著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終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默」是不著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極果聖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比喻)。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悲輪,一個是智輪。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為能仁寂默。一切萬法,悉皆含攝於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為萬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廣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於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為萬德洪名。

    更多好看的小說,txt下載~請上~第一文學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