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藩鎮

龍騰世紀 第六十四章 得之桑榆 文 / 燕歌豪氣

    元旦假期,每天兩章小爆發,早晚更新答謝書友,祝書友們新的一年,心想事成,願望成真!

    ……

    輕柔和煦的春風迎面輕拂,李賢齊精氣神兒,那叫一個爽,驛道上馬蹄翻飛,紅巾似點點跳動的火焰。

    午時需趕到流星莊外的樹林宿營,黃昏出發,藉著這幾日晴好天氣,連夜繞過幽州,過潞縣,沿御河快馬趕往桃花塢。

    臨行前,李賢齊給血刀幫冷三去了封書信,狼盜首領劉武先死在李賢齊箭下,現在狼盜歸降血狼堡,大家化敵為友,風物長宜放眼量,今後就不要為點蠅頭小利爭來斗去,流星莊的事也是一場誤會云云。

    馬蹄得得,哨騎飛馳回報:「流星莊只剩了些老人婦孺,大部分人不知去向。」

    一旁的周武咬牙恨聲:「鉅子,給他們點顏色瞧瞧,以報被趕出莊子的羞辱。」

    未理周武的氣話,李賢齊若有所思,問:「莊子裡可有糧食?」

    「有,聽聞一千越騎路過,戰戰兢兢,殺豬宰羊,倒是慇勤得緊。」紅巾兒哨騎答道。

    李賢齊嘴角浮出一絲兒壞笑,揚鞭前指,「某料莊上人等,躲得不遠,我們索性進莊,住個一天半宿--」

    「段靈狐!」周武順著馬鞭一望,驚呼道。

    段靈狐率幾騎紅巾兒策馬來到李賢齊面前,扯韁勒馬,柔聲稟道:「段靈狐不辱使命,成功刺殺血刀幫烏圖虎,節帥府王虞候全家,殺人懾敵,血刺名揚幽州,還搜了兩萬七千貫浮財。」

    段靈狐容顏清純稚美,聲音依然清亮,言語中的殺氣卻叫人心驚。

    「鉅子,可惜幽州之行沒有找出主謀。」段靈狐幽幽低歎,在李賢齊面前宛若一個傷春的少女。

    「好兄弟,辛苦了,回頭給你記一大功,血刺,這名兒起得不錯,斬首突襲,威震敵膽,紅巾兒需要血刺,咦,冷三怎地不見?」李賢齊左右瞧了瞧,只見柳五一臉惶恐。

    段靈狐冷哼一聲,「柳五,你自個兒上前交待。」

    柳五催馬上前,恭敬地遞上一封書信,李賢齊拆信一看,漸漸臉上陰雲密佈。

    信中道,公子一腳將冷鋒寒踹個明白,市井之中豈是男兒久留之地,鋒寒接掌血刀幫,整合幫中勢力,借助軍中勢力人脈,投身幽州牙軍,希望憑借手中刀槍博個富貴前程,烏老大得罪紅巾兒,罪有應得,其家財盡獻給公子,扣在血狼堡的弟子,請公子看在兩萬多貫銀錢份上,讓他們死得利索一點,流星莊得罪了公子,是滅掉還是放過?但憑公子一言決之,鋒寒決無怨言,更不會因此事與公子結仇。

    哼,投身幽州牙軍,軍中勢力人脈,信中透出威脅,李賢齊臉色陰沉得可怕,眾人皆惴惴不安,

    柳五大眼忽閃,鼓足勇氣,顫聲道:「柳五立誓加入紅巾兒,生死不離。」

    李賢齊注視著他,半響才喝道:「紅巾兒就收了你,隨雄武軍越騎進莊!」

    孫長老在莊門前翹首等了半天,接到幽州飛奴(唐朝以信鴿傳信,稱為飛奴。)傳信,冷三要大夥兒棄了莊子,躲到燕山去,可莊子一千多人,老的老,小的小,一兩天內那裡能夠疏散出?再說偌大的莊子,幾十年的心血,萬一被人毀了,置起來也不易,史公子那日退出莊子也重諾守信,將人質說放就放,毫不拖泥帶水,尋思著,還不如多備活豬活羊,笑臉想迎,史公子也許相逢一笑,盡泯恩仇。

    李賢齊瞧著孫長老點頭哈腰模樣,臉沉似水,怒聲喝道:「紅巾兒雄武軍越騎要在莊上訓練一月,多備糧食馬料。」

    孫長老一聽,如墜冰窟,渾身涼了個透,還道他們率軍平了北風堂,只是路過這兒,敢情是假道伐虢?

    自釀的苦果自個兒嘗,孫長老悔恨交加,垂頭喪氣地去張羅糧食馬料。

    丘陵環抱的流星莊綠樹掩映,小徑野草蔓生,張仲武也為此地的隱秘驚訝,距幽州不到一個時辰的路程。

    流星莊,橫刀堂。

    肥雞鹵兔,烤羊燒肉擺滿一桌,李賢齊請張仲武、周?等入坐,席間還有一位淺緋袍衫的從五品文官,乃是檀州長史吳仲舒。

    吳仲舒瞧著滿桌的酒肉,笑道:「我等托公子的福,好酒好菜可不少啊?」

    李賢齊頭搖得像撥浪鼓:「都是此間主人的盛情,對了,快將孫長老請來。」

    孫長老來到橫刀堂,強顏歡笑,一見座上儘是紫袍緋衣,心中更是惶恐,剛抬起頭,驀地聽見有人喚道:「孫校尉。」

    孫長老抬頭細細瞧了一會,遲疑問道:「可是周大嘴?」

    「嘖嘖,現在出息了,聽老兄弟們說,大嘴做了雄武軍檀州兵馬使,正七品上階的致果校尉,了不得,了不得!」孫長老直起腰誇道。

    周?一張臉臊得通紅,忙介紹到:「這位是雄武軍使,檀州刺史張仲武。張檀州,這是某初入軍中的上司,孫校尉。」

    吳仲舒起身,風姿優雅,拱手見禮:「檀州長史吳仲舒見過孫校尉。」

    「幾位貴客臨門,蓬蓽生輝,久聞張檀州的大名,率軍多次擊退胡虜,屢建邊功,軍墾聚民,獎勵耕織。老朽對你敬慕之情無以復加--」孫長老跪伏在地。

    李賢齊插了一句:「就如那江水滔滔,連綿不絕,又如無定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

    孫長老倒是接得快,「正是某心中所思,今日得睹真容,崇敬之情,不吐不快!」

    張仲武強忍住笑意,上前扶起他,「孫校尉乃軍中前輩,豈不折殺仲武。」

    孫長老慇勤地斟酒勸菜,眼睛骨碌碌靈活亂轉,有了周?這層關係,莊子可保。可湊齊一月的軍糧馬料,莊子也揭不開鍋,這事兒得請張檀州作主,正在猶豫瞻顧之際。

    李賢齊遵循著食不言的古訓,淺酌細嚼,一直偷偷觀察孫長老,見他神不守舍,把他的心思猜了個**分,從懷中摸出冷鋒寒的信,直接就遞給他。

    孫長老滿臉狐疑,接過信讀完後,怒罵道:「好個冷三兒,忘恩負義的東西,只顧著自己的前程,兄弟們的生死,莊子裡一幫老老小小都不顧了。」

    周?忙勸解:「孫長老無需煩勞,怎麼回事?」

    孫長老將頭往外一偏,氣鼓鼓地也不作答。

    李賢齊起身,走到大堂中央,團團作揖:「就憑諸位長老撫恤袍澤遺孤,收養邊塞孤兒,賢齊心中敬佩,日後流星莊老幼的吃穿用度,紅巾兒一力擔之。只需造個冊子,某派人來發放,金銀錢財,不過是些身外之物,該用的地方儘管去用。」

    張仲武點頭稱道:「賢侄所言,某有同感,孫校尉,日後有甚難處,儘管到檀州來找張仲武。」

    孫長老眼眶濕熱,趕緊起身道謝。

    「李賢齊只求一件事,讓這些孤兒讀史明志,讓漢家子弟牢記,五胡亂華,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被當做兩腳羊,舂成肉糜當作軍糧食之!」李賢齊的聲音漸漸沉痛悲切。

    滿堂肅靜,鴉雀無聲。

    李賢齊的悲呼如那山洪爆發,浪頭千尺,滔天而來,衝擊著堂上眾人的心靈堤岸。

    「中國之地理北高南低,北方寒冷乾燥,遊牧民族僅靠放牧狩獵為生,經濟單一;南方溫和濕潤,土地平坦肥沃,資源豐富,耕牧漁獵,經商務工,抵禦災害的能力遠較北方強。北方遊牧民族一遇雪災旱情,為了生存,像永不安靜的海潮,一波一波地侵襲華夏中原。」

    「如勤勞耕作的農夫與野蠻窮困的強盜為鄰,農夫辛勤耕種,強盜搶掠燒殺為生,矛盾紛爭不可調和。遊牧民族與華夏民族,正如強盜和農夫,兩大族群的爭鬥世代永不休止!」

    「好!」張仲武大聲讚道,「賢齊見解鞭辟入裡,高人一等,令世人警醒。」

    座上幾人聞言俱各深思。

    李賢齊接下來的話更令眾人吃驚,「遼東諸胡,乃大唐腹心之患,遠勝吐蕃、回鶻。」

    張仲武卻是不解,安史之亂後,吐蕃趁機攻佔西域和河西走廊(甘肅、青海一帶),回鶻也趁機崛起,佔據北庭都護府。大唐從此一蹶不振,勉強自保,如何扯到遼東諸胡?

    「吐蕃、回鶻窮兵黷武多年,上層爭權奪利,民眾困苦不堪,必有土崩瓦解之時。遼東諸胡靠近中國,兼農耕遊牧之利,據山川渤海之險,此隋、唐兩朝數征高麗的原因,數十年乃至幾百年後,契丹、女真、室韋(蒙古)相繼崛起遼東,橫掃漠北,漢人將有滅國亡種之險!」

    知道這歷史的進程,為了家國,我要警醒大唐的有識之士,遼東諸胡才是心腹之患。

    那一刻,李賢齊心中吶喊,遼金蒙古興替,漢人再無一處牧馬之地,五代兩宋,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吳仲舒轉身望著張仲武,正好迎向他的目光,看出張檀州眼中滿是震撼之色。

    李賢齊對回鶻、吐蕃的見解毫無虛誇不實之處。吳仲舒卻不相信遼東諸胡會乘勢崛起,大唐邊鎮屢敗遼東諸胡,這話有些危言聳聽,眉頭微蹙,一付懷疑的口吻悠悠歎道:「物換星移,數十年後的事,誰又能說得清楚。」

    張仲武滿臉肅穆,正色問道:「賢齊對安撫遼東諸胡有何良策?」

    李賢齊一字一頓道:「遷移、混雜、定居、同化。」

    吳仲舒啞然失笑:「賢齊不知,你說的法子雖好,但是太過迂闊,不切實際,就說這定居,遊牧民族逐水草而牧,難道強令他們就地圈養牲畜?」

    「吳長史,桃花塢之行,可看看李賢齊的嘗試。所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前路多艱,正需仁人志士結伴而行!漢家男兒,如不能征服同化異族,必為異族所滅,大唐將士,如沒有此種信念為魂,猶如無舵之船,勢必淪為方鎮內戰的爪牙。」李賢齊聲若金石,鏗鏘有力。

    李賢齊後退一步,叉手為禮,大聲道:「故請孫長老務讓孤兒們讀史明志,傳承漢家熱血!」

    孫長老快步上前,扶著李賢齊:「無志空活百歲,有志不在年高,為了漢家骨血,孫長勝願率流星莊上下投在紅巾兒麾下。」

    張仲武長身而起,縱聲長嘯,盡抒平生之志,昂首東望,滿是義無反顧的豪氣。

    嘯聲良久方絕,張仲武轉過身,環顧眾人神情激動,朗聲問道:「李賢齊年少大才,檀州刺史,雄武軍使張仲武願以雄武軍狼牙騎指揮使,從六品上階振威校尉延請你,可否?」

    你說李賢齊是歸入雄武軍麾下,還是獨立自主發展?新年新——,新年兄弟們已投了六票,燕歌感激涕零,繼續投票收藏吧,藩鎮越來越精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