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同志們:沒有時間預備一篇寫好的稿子1,想起什么就說什么吧! 先從演員自己寫稿子這個問題來談一談吧!這一次會演里邊,有不少位代表,都演唱了自己寫的作品,而且多數寫的很好。這是一件應當祝賀的事情!因為說唱文藝沒法子繁榮,假如沒有新的作品。這是最重要的事情。我們應繼續在這一方面努力。而且呢,曲藝都產生在各地方:廣東的、福建的、河北的、山東的……。我們要是自己來寫稿子,那就特別的親切,因為人、地方、用的語言、說唱形式,都是一致的。譬如我講一件北京的事情,用我的北京話、北京調子、北京人、北京的背景,這就顯得特別的親切,就非常容易收到更大的宣傳的效果。 這次大家自己寫稿子,必定有很好的影響。這個影響是什么呢?在前几年,有的作家和學習寫作的青年們,都不大看得起曲藝。他們認為要寫一本小說,就能成為作家,錢也拿的多,不久可以做作家協會的會員。名利雙收。或者寫一本話劇,也是這樣。所以他們不重視通俗文藝。現在我們自己來寫啦,我們的稿子也登在《人民日報》上啦,他們要想一想了。党和政府重視我們的工作。寫東西不在大不大。你寫一本話劇,我寫一百句鼓詞,要是好呢,价值是一個樣的。好的就是好的,不因為我們這一百句,你那個四幕戲五万多字,就一定比我們好。金子比西瓜塊小,可是比西瓜值錢多了。 另外一個很大的影響,就是以前我們自己不敢寫,有自卑感。覺得“喲!讓我唱一段嗎,我倒滿行,拿起筆來就寫,一定挺難!”現在啊,我們自己寫了,而且寫的不錯,這是真叫我們高興,有了信心!我們自信,我們就能提高。我們這次能夠自己寫東西,就帶動了大家,叫大家認識曲藝是人民所需要的,應當注意,應當大家寫;同時,我們藝人自己也寫了,把自己提高了一步。自己不拿筆,不會知道里邊的困難与怎么樣提高。寫出來一次,你就有了信心,就會越寫越好的。 因此我們就應提到作家跟演員們的關系。在解放后,以北京來說,有一些作家的确是對寫說唱文學有貢獻的。但是這個力量很不夠。盡管是不夠,可是在今天這個會上,就可以看見:這里有几位作家,和布置我們這個會的、管理會務的,就有當日那一批青年。他們現在都差不多可以算是專家了。他們都經常來創作說唱的文學。這一些個人都是解放后五一年哪、五二年哪,培養出來的。可見只要演員跟作家能夠打成一片,他會發生很好的作用的。我們閉會后回去,應當在各地方推動作家,特別是青年,慢慢地各處就有了基本的干部。會寫一些,跟我們說得來,了解我們,就擴大了我們的隊伍。那個時候(剛解放)力量不夠,是因為有些個作家對曲藝不太關心。今天呢,我們自己開頭寫了,這是破除迷信。自己動手寫是好事情,但是不要因此就不要了作家。人越多越好。 拿我的個人經驗來說,曲藝段子作家寫的有缺點:第一技巧差,因為不熟悉曲子怎么唱,需要多少個字一句,音節如何,怎么合轍押韻。對這些個作家是外行。他們文字不一定都通俗,往往有些學生腔。一段鼓詞或一段相聲,有不少學生腔,就不好辦。作家的生活也許不夠;那么,演員們自己來寫,就可以校正這些弊病。因為我們掌握形式,我們這個語言又是從民間來的,我們的生活也丰富,因為經常跟人民接触。不過,我們演員自己寫的,也不一定就盡善盡美。所以我認為每一個有文化的演員,應該有靠自己的雄心。這就是躍進嘛!但是同時也應當爭取跟作家合作。我想這兩個是不矛盾的。不要認為從此我們就要只靠自己,作家幫忙不幫忙不要緊。還是要合起來大家搞,人多勢眾,就力量大啊!我總覺得雙方合作是個好辦法。在我的經驗里,作家寫完了,由演員來給加工,有時加得很好,有時加得不很好;反過來說,演員們寫的,由作家給加工,也有加的很好的,也有加的很坏的。這就應當注意到作家跟演員的關系了。譬如說吧,一個作家寫的也許內容空洞一點,但是政策掌握的好。也許他沒有足夠的生活,但是文字來的很方便;反之,演員寫的往往因有生活而把這個事那個事都寫進去。所以作家与演員合作就能截長補短。一個雖然生活也許不夠,可是政策掌握的好,能看出問題來;一個生活很丰富,但寫得不集中,東一句西一句,還有時候可能犯點政治上的錯誤。所以雙方面在一道來搞,大家協作,是妥當的辦法。以前我們做的不很好,我們應作進一步的團結。那就是說,兩方面都要相互尊重。你寫完了讓我幫忙,我寫完了讓你幫忙,都應尊重對方,認真考慮,毫不客气。兩個人要大辯論。兩個人爭辯不清,可以請別人參加。我覺得這樣好。不應輕易讓步。這是為人民寫的,連一個字也不輕易放過。作家寫的文雅一點,因為他會作詩呀。可是他一耍筆調,就容易脫离了群眾。語言不是群眾所熟悉的,群眾就不大接受。所以應讓演員給加工。可是演員有時候就說這不行,又有學生腔,又不合轍押韻,拿走吧!我就碰過這個釘子。當然,這位作家大概不能很高興。有時候,演員要給作家改稿子,一看這句是學生腔或新名詞不好唱,好了,就隨便改上“說端詳”啊、“面前存”啊、“馬能行”啊,作家就不高興了。作家想:文章要字通了,馬就是馬,什么是“馬能行”呢?但是,演員們熟悉這一套舊詞儿,也好唱,就給人家這樣改了。作家就生气。這是雙方都沒有好好研究。鬧了脾气,彼此越來越不團結了。所以雙方都應當辯論:我這句太文了,不是老百姓喜歡听的,咱們改嘛!但是,二哥,我可不要你這個“馬走戰”。你這么改不行,要商議商議看,看看有沒有既比我這個學生腔好,又比你這個“馬走戰”好的呢?這樣子合作就有好的結果。作家對演員寫的也是這樣,演員寫的本來很合轍押韻,很通俗,作家卻給改的別別扭扭,唱起來難懂。所以雙方必得辯論。這种關系不限于演員跟作家,也适于演員跟群眾,因為現在群眾正在大量地創作。我們下鄉下厂,不一定遇見一個作家,但是很可能遇見許多正在那儿創作的群眾。那就很好了,我們自己也寫,大家也給我們寫。彼此的關系就像我剛才說的:不是你寫得的可以一個字不動了,或者我寫得的可以一個字不動了。需要大家進行辯論,拿這個真當成一件要事看待。在前几年在北京有過一個高潮,新曲藝創作的很多。后來呢,又來了個低潮。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詞儿沒寫好。寫的本來空洞,又加上“馬能行”等就更空洞了。所以群眾就不愿意听了。我們要矯正這個錯誤。我們必須拿出好作品去。我們寫打蒼蠅,也要把它寫好,打蚊子的也寫好。這樣,我們才真正是為人民服務了。雙方面就去掉了主觀,雙方面都不要驕傲。 新詞都難免粗糙一點。頭一回寫嘛,不能像那些老段子那么成熟。這不要緊。我們須一面寫,一面演,一面加工。我們寫新詞,不能不抓緊時間。在新的時代,一日千里,明天即与今天不同了,不抓緊寫不行。一段除四害,用三個月工夫寫,寫完了,人家已是四無鄉了,那么這段子還有什么用呢?寫掃盲,又寫了半年,寫的很好,可是唱的時候也許根本沒有文盲了。我們的社會是日新月异的,我們不能等。只有一邊寫,一邊唱,一邊加工,才能解決問題。而且,當時的思想和當時的感情是非常可寶貴的,必須抓住。我們曲藝工作者是尖兵,有新事必須馬上寫,寫了就唱,不能等。我們是尖兵,若是我們寫的東西,老落后半年,怎能解決問題呢?這怎么是尖兵呢?遇見問題就馬上應戰,我們要有這种气魄。不要認為這是浪費時間。不要怕寫了打蒼蠅,蒼蠅沒了,這段活儿就沒用了。不要這樣打算盤。這是為個人想,不是為集体利益想。我們現在講技術革新,大家都在發明創造。今天我發明了這個,明天你又在我這個基礎上發明了那個,老是不停地前進。你不能說這第一個發明就是浪費。你不能這么說:真糟糕,你看我發明了第一個,他又發明了第二個,這不是浪費了我的時間嗎!你不能這么打算盤!堆羅漢的時候,總得有打底的吧?要都不打底,在半懸空里怎么堆呀?所以我們不能算那個個人主義的賬,不要想寫一段作品就吃一輩子!要是五百年后,還用今天除四害的段子,豈不糟糕了么?那就是說社會沒進步,現在寫除四害,五百年后還除四害呀!我們要算社會主義的賬,不算個人自己的賬。 對于傳統的曲目,要從新估价。不是因為我們懶而用舊的。我們要重新看一看,舊的有多大价值,不是因為它舊,它老就要它;也不因為它舊就不要它。我們要杜甫,因為杜甫是好嘛!但是杜甫的作品里也有不很好的東西。不要認為舊的就都坏;也不要以為舊的就都好。不要在新舊上看事情,而要看看它的价值。看一看,我們唱出這個舊段子對今天有什么好處。我們學舊的正是為了發展新的。舊段子也好,新段子也好,里邊沒有真東西就不要。新段子有時粗糙一點,不甚精致,但是有真東西就好。什么是新東西、真的東西呢?生活!這里有生活,我們就保留它。這次我們演出來的新詞,有些是情節很簡單,都有生活。譬如有些新的段子,并沒有什么熱鬧故事,可是有生活,叫我們一听,就知道它的作者确是跟人民在一道生活的。段子不怕粗糙一點,以后再加工嘛。但是就怕空的。生活是從群眾而來,我們脫离群眾,就寫不出生活來。其次,要有形象。這也由群眾而來。老套子如:柳葉眉、杏核眼、櫻桃小口一點點等,現在都用不上了。新套子慢慢也會變舊套子。現在一個女售貨員也好,女社長也好,女司机也好,都是一笑兩酒窩。我覺得酒窩未免太多了,又成了套子了,這又是懶惰。不去創造,按著真實生活中的形象去創造。怎么創造形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到群眾中去,我們是能夠看見新的形象、創造新形象的。我們的舊段子里,人物形象往往借用戲曲里的。咱們說諸葛亮,往往用京戲的諸葛亮扮相。咱們說李逵,也按著舞台上的去形容。在這里,曲藝欠了人家一筆債。我們沒有創造,往往借用人家的。因此我們說《隋唐》或《明英烈》的人物往往一個樣子。現在,京戲也跟新歌劇《白毛女》學了。白毛女既不像白蛇,也不像穆桂英。她就是《白毛女》。那么我們也不要跟別人學了。我們要自己創造。只要我們下鄉、下厂,跟工農一道,我們是能創造出新的形象來的。讓別人跟著我們來學吧。現在,話劇、京戲都要演新戲,地方戲也要演新戲。假若他們沒辦法,不知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好,讓他們借咱們一段鼓詞看看吧。這個應當是我們的驕傲。我們要有這個雄心。第一次可能創造的不完善,不太好,慢慢加工,就把他們創造出來。我覺得生活和形象是我們創作中的最要緊的東西,我相信,曲藝跟群眾結合是這么密切,我們一定能在這兩方面有很大的貢獻。 在深入民間,學習生活,創造形象以外,主要是加強政治思想學習。特別是評書。譬如,說評書說到戀愛,現在我們的作品里,講到戀愛,已不似《白蛇傳》啊、《祝英台》啊、《紅樓夢》啊、《西廂記》等等。在我們的新作品里,對戀愛只交代一下就算了,因為我們的婚姻自由了,祝英台式的悲劇已不見了。祝英台的反抗就是對那時代的革命,向封建勢力作激烈斗爭。我們的社會,婚姻戀愛都有自由。所以小說里就不多費筆墨了。評書演員說新書,我想就利用這個机會,生動地引用《婚姻法》。我們要是能夠交代清楚,我們是怎么自由,我們的《婚姻法》有多么好,群眾就喜歡听。說到戰爭也是如此。說《鐵道游擊隊》、《保衛延安》這些個新書,我們一定要明白一點毛澤東的戰術、戰略思想。要不然,我們不會把這些書說好。我們若只說机關槍嗒嗒直響,大炮咚咚直打,而不提毛主席的戰略、戰術思想,台底下必不滿意。誰不愿意听毛主席的話呢?我們說《三國演義》不也得交代諸葛亮的策略嗎?我們說革命斗爭,說革命戰爭,必須學習毛主席的著作。不管是說是唱,都要掌握這個。要不然,就不能抓到革命戰斗致胜的根儿。抓到這根儿,我們就理直气壯,說吧,沒錯! 對于修改舊段子,也要掌握政治思想。否則只把舊段子這里改一句、那里改一字,不能解決問題。政治思想明确了,修改的時候才有准則。 我們創作要大膽一些。以往,常有這個毛病:看見《三里灣》,就赶緊寫個“四里灣”,我們不應再這樣去作。我們希望我們寫的每一個段子都有創造性。這次會演,有許多新段子,都有些創造性。但是,以后可能有人照貓畫虎,改頭換面去复寫。要知道,摹仿別人,是對不起人民的,人民在大躍進中天天創造奇跡,我們為什么要摹仿呢? 就是在文字上,也應大膽些。一般的說,鼓詞多數是以七字句為基礎。我們要大膽一些,因為詞句有了變化,就帶動了音樂的創造。假如字多了一點,突破常規,伴奏的人就非創造新腔不可。故去的京劇的權威王瑤卿先生就是這樣子,他歡迎人家寫不合乎常規的戲詞,好創造新腔。在語言上,不要那么死板。要考驗考驗伴奏者。寫詞的人,若是敢用新的詞匯,演員們也不要保守,伴奏者更別保守,怕唱起來不順口。只要詞儿好,我們就應該設法唱出來。在押韻上,也要變化多一些,不要過兩句就有個“說端詳”。文化提高了的群眾,听過兩個說端詳,就會搖頭了。我們寫工人創造一個新机器,一開篇就是“我請列位听端詳”,似乎就与這樁新人新事不大調諧。在大躍進中,新的東西不久就普遍利用。鄉下原無電燈,不久就都有電燈。那么跟電燈有關系的名詞就應當放膽來用,不用就落后了。一些名詞都在人民口里說出來,而我們還不敢用,我們不是太保守了嗎?我甚至想到(我是有點亂說呀):可不可在恰當的地方,不管西河大鼓,還是別的曲种,把一個群眾歡迎的新歌加上去唱呢?當然,這可能是驢唇不對馬嘴,可也不妨試試看!群眾不歡迎就拉倒;同樣的,考慮考慮,可否加上一段朗誦、一首新詩呢?鄉間普遍地創造新詩、新歌,我們為什么不應朗誦朗誦呢?前些年,京韻大鼓,特別是小姑娘們唱,往往加上一段二黃。我說這不大好。這是抄襲人家的東西。而且那是舊東西。我們這唱新詞,加上一首新歌,加上一些新的音樂,加上一些人民剛寫出來的詩歌、民詩,就与加二黃不同了。當然了,群眾要是不歡迎,咱們下次就不再來。人民若是歡迎呢,好,再加上嘛!我覺得我們應當大膽些。連寫詞的時候都應當這樣寫。文化越高,新的東西也就慢慢成為喜聞樂見的了。當初,人民只有大鼓、相聲等。現在鄉間也有電影、也有新歌曲!這些新的東西,也變為人民喜聞樂見的了。不要以為人家沒有別的東西,只得听我的。現在人家有別的東西,假如我們不向前躍進,人家會去看電影,不听我們的了。我們要跟電影等競賽競賽!你會唱新歌?我們也會!我還可能教教你咧!堅守住自己的陣地究竟有些被動。我們要往前赶,要擴大陣地!當然,唱著唱著西河大鼓,忽然來一段《茶花女》也許不行!要弄得合适!我小時候,北京的京戲最盛,還沒有電影。評劇也還在鄉下。所以街上都哼“我本是臥龍崗……”小孩也哼,大人也哼。你看,現在他就不是這樣;大家也唱《白毛女》了,也唱新歌了。別認為老師怎么教的,我們怎么唱,就盡到責任了。不行啊!我們應怎么樣大膽改革,那就要看群眾的風向与气候怎么樣了。學新東西不丟人。別說:“哎呀,你看我那些老玩藝要擱下,得去追人家!”現在京戲不也演《白毛女》嗎?能說演《白毛女》是丟人嗎?不能!這是一种發展嘛!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我們應當把這個看清楚了。的确,我們的先生与前輩是很好。好在哪里呢?大概是他們有些創造。不要老吹師父好,而忘了師父在當時有創造,而且我們不創造就對不起師父。我們要超過前人,青出于藍而胜于藍。不敢創造即不敢吸收新東西,而我們的老一套也就衰落。 無論是在創作上,還是在表演上,考慮多快好省,不亂講排場。譬如說,一個人清唱,而有七八個人伴奏,似乎人就太多了,不經濟。我不是說這個形式一定不好,不過拿多快好省來衡量,就不太合理。假如一個人唱,八個人伴奏,然后打鑼的站起來唱了,這個唱的人,又去打鑼了,九個人都能唱、能伴奏,我就佩服了。這九個人是多面手嘛!當然,我這是外行話,可能說的不對。我就覺得韓起祥同志,一個人唱,自己奏几件樂器,腿上還綁著樂器,才真夠勁!此外,有的曲种已經有了戲曲的雛形,應當考慮怎么樣改革。拿二人轉說吧,我很喜愛它。演員化了裝,有歌、有舞,我想它應歸到戲曲里邊去。這不是什么結論,不過是我個人的意見。它已經具有戲曲的形式,假如往那邊發展,有利于二人轉。二人轉往往由一個人演唱三四個人的事。這很好。假若兩個人出來能唱五六個人的事,那也很好。這是我們最精煉的一個劇种。我想它的發展,不是變成多少場的大戲,而是要保存這一個人能唱三個人、三個人能唱九個人的傳統。這最合乎多快好省的原則。使它算作曲藝顯然有不太合适的地方。算作曲藝,它吃了虧。在唱腔上只有那么個上下句,單調了些。假如它往戲曲里走,它即可以大膽丰富腔調。現在他站在曲藝里,難免因陋就簡。我也想到:一個人分扮三個人物,若能三個人物各唱一腔,各唱一個牌子,豈不更能代表三個人物么?不知我說的有點道理沒有,請考慮一下;反之,我們定要說它是曲藝,而且減掉化裝与舞蹈,不是越來越簡單了么?不是發展,反是簡化了么? 關于曲劇的問題,在小組會上有過討論。這個問題不要看的太死板。北京搞了曲劇,因為有不同的人物和不同的條件。它是用單弦的各种牌子做基礎的,因為牌子多,感情都有不同的牌子來配備。它有這個條件,我覺得它這個發展是可以的。假如它只有一個上下句的腔調,就不利于這么發展了。北京的曲劇也有缺點,它利用了各种牌子,一個老太太出來唱什么牌子,一個人生气的時候唱什么牌子,它能适當地配備,這很好。但是它還沒有充分發揮了曲藝的特點。它慢慢与別种戲曲沒有足夠的區別了。得化裝,化裝學誰呢?學話劇。還有的地方它須有話白,話白又不是學話劇,便是學戲曲。這樣子慢慢搞下去,它的曲藝的气氛就越來越少了。人家唱《劉巧儿》,它也唱《劉巧儿》,得跟著人家走。這值得研究,應想一些主意。叫曲劇,是曲劇,与眾不同。比如說:是否可以有時候,大家都不做戲,都站在那儿,充分發揮音樂的能力和歌唱的能力,像大合唱呢?是一大幕里沒有一句對白,統統是歌唱,充分發揮曲藝的長處呢?我一時想不出好主意來,讓這個戲种不讓人家一听了說是評劇的另一种,或是什么戲的一支流,而要搞得非常突出,說這是獨立的一個劇种,曲劇!至于沒有這樣條件的曲种,當然用不著朝這戲曲路上走。 咱們的這次會,開的不容易,我們要盡量多拿出問題來討論。讓咱們的大會完了,气勢還不完;別一哄而過,叫社會上不再注意我們了。我們要繼續在報刊上發表我們的意見,討論這些問題。我們的意見不一定都對,拿出來叫大家討論,讓社會不也知道我們有許多問題,要求群眾給我們好的意見。讓我們不斷地改進,躍進! 載一九五八年《曲藝》十月號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