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列傳第六十九 儒林上



  梁越 盧丑 張偉 梁祚 平恆 陳奇 劉獻之 張吾貴 劉蘭 孫惠蔚族曾孫靈暉 馬子結 石曜 靈暉子万壽 徐遵明 董徵 李業興子崇祖 李鉉 馮偉 張買奴 劉軌思 鮑季詳 邢峙 劉晝 馬敬德子元熙
  張景仁 權會 張思伯 張雕武 郭遵

  儒者,其為教也大矣,其利物也博矣!以篤父子,以正君臣。開政化之本原,鑿生靈之耳目,百王損益,一以貫之。雖世或污隆,而斯文不墜。自永嘉之后,宇內分崩,禮樂文章,掃地將盡。魏道武初定中原,雖日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余人。天興二年春,增國子太學生員至三千人。豈不以天下可馬上取之,不可以馬上臨之?圣達經猷,蓋為遠矣。四年春,命樂師入學習舞,釋菜于先師。明元時,改國子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太武始光三年春,起太學于城東。后征盧玄、高允等,而令州郡各舉才學。于是人多砥尚,儒術轉興。獻文天安初,詔立鄉學,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后詔大郡立博士二人,助教四人,學生一百人;次郡立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學生八十人;中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學生六十人;下郡立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學生四十人。太和中,改中書學為國子學,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又開皇子之學。及遷都洛邑,詔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孝文欽明稽古,篤好墳籍,坐輿据鞍,不忘講道。劉芳、李彪諸人以經書進,崔光、邢巒之徒以文史達。其余涉獵典章,閒集詞翰,莫不縻以好爵,動貽賞眷。于是斯文郁然,比隆周、漢。宣武時,复詔營國學。樹小學于四門,大選儒生以為小學博士,員四十人。雖黌宇未立,而經術彌顯。時天下承平,學業大盛,故燕、齊、趙、魏之間,橫經著錄,不可胜數。大者千余人,小者猶數百。州舉茂异,郡貢孝廉,對揚王庭,每年逾眾。神龜中,將立國學,詔以三品以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選。未及簡置,仍复停寢。正光三年,乃釋奠于國學,命祭酒崔光講《孝經》,始置國子生三十六人。暨孝昌之后,海內淆亂,四方校學,所存無几。

  齊神武生于邊朔,長于戎馬,杖義建旗,掃清區縣。因魏氏喪亂,屬爾硃殘酷,文章咸蕩,禮樂同奔,弦歌之音且絕,俎豆之容將盡。永熙中,孝武复釋奠于國學,又于顯陽殿詔祭酒劉欽講《孝經》,黃門李郁說《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講《大戴禮夏小正》篇,复置生七十二人。及永熙西遷,天平北徙,雖庠序之制,有所未遑,而儒雅之道,遽形心慮。時初遷都于鄴,國子置生三十六人。至興和、武定之間,儒業复盛矣。始天平中,范陽盧景裕同從兄仲禮于本郡起逆,齊神武免其罪,置之賓館,以經教授太原公以下。及景裕卒,又以趙郡李同軌繼之。二賢并大蒙恩遇,待以殊禮。同軌云亡,复征中山張雕武、勃海李鉉、刁柔、中山石曜等遞為諸子師友。及天保、大宁、武平之朝,亦引進名儒,授皇太子、諸王經術。然爰自始基,暨于季世,唯濟南之在儲宮,性識聰敏,頗自砥礪,以成其美。自余多驕恣傲狠,動違禮度,日就月將,無聞焉爾。鏤冰雕朽,迄用無成,蓋有由焉。夫帝王子孫,習性驕逸。況義方之情不篤,邪僻之路競開,自非得自生知,体包上智。而內縱聲色之娛,外多犬馬之好,安能入則篤行,出則友賢者也?徒有師傅之資,終無琢磨之實。貴游之輩,飾以明經,可謂稽山竹箭,加之括羽,俯拾青紫,斷可知焉。而齊氏司存,或失其守;師保疑丞,皆賞勳舊;國學博士,徒有虛名。唯國子一學,生徒數十人耳。胄子以通經進仕者,唯博陵崔子發、廣平宋游卿而已。自外莫見其人。幸朝章寬簡,政綱疏闊,游手浮惰,十室而九。故橫經受業之侶,遍于鄉邑;負笈從宦之徒,不遠千里。入閭里之內,乞食為資,憩桑梓之陰,動逾十數。燕、趙之俗,此眾尤甚焉。齊制,諸郡并立學,置博士、助教授經。學生俱久差逼充員,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從調。備員既非所好,墳籍固不開怀。又多被州郡官人驅使,縱有游惰,亦不檢察。皆由上非所好之所致也。諸郡俱得察孝廉,其博士、助教及游學之徒通經者,推擇充舉。射策十條,通八以上,听九品出身,其尤异者,亦蒙抽擢。

  周文受命,雅重經典。于時西都板蕩,戎馬生郊。先生之舊章,往圣之遺訓,掃地盡矣!于是求闕文于三古,得至理于千載,黜魏、晉之制度,复姬旦之茂典。盧景宣學通群藝,修五禮之缺;長孫紹遠才稱洽聞,正六樂之坏。由是朝章漸備,學者向風。明皇纂歷,敦尚學藝,內有崇文之觀,外重成均之職。握素怀鉛,重席解頤之士,間出于朝廷;員冠方領,執經負笈之生,著錄于京邑。濟濟焉,足以逾于向時矣。洎保定三年,帝乃下詔尊太保燕公為三老。帝于是服兗冕,乘碧輅,陳文物,備禮容,清蹕而臨太學,袒割以食之,奉觴以酳之。斯固一世之盛事也。其后命輶軒而致玉帛,征沈重于南荊。及定山東,降至尊而勞万乘,待熊安生以殊禮。是以天下慕向,文教遠覃。衣儒者之服,挾先王之道,開黌舍,延學徒者比肩;勵從師之志,守專門炎業,辭親戚,甘勤苦者成市。雖通儒盛業,不逮魏、晉之臣,而風移俗變,抑亦近代之美也。

  自正朔不一,將三百年,師訓紛綸,無所取正。隋文膺期纂歷,平一寰宇,頓天鋼以掩之,賁旌帛以禮之,設好爵以縻之,于是四海九州,強學待問之士,靡不畢集焉。天子乃整万乘,率百僚,遵問道之儀,觀釋奠之禮。博士罄縣河之辯,侍中竭重席之奧。考正亡逸,研核异同,積滯群疑,渙然冰釋。于是超擢奇俊,厚賞諸儒。京邑達乎四方,皆啟黌校。齊魯趙魏,學者尤多。負笈追師,不遠千里,講誦之聲,道路不絕。中州之盛,自漢魏以來,一時而已。及帝暮年,精華稍竭,不悅儒術,專尚刑名,執政之徒,咸非篤好。暨仁壽間,遂廢天下之學,唯存國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煬帝即位,复開庠序,國子、郡縣之學,盛于開皇之初。徽辟儒生,遠近畢至。使相与講論得失于東都之下,納言定其差次,一以聞奏焉。于時,舊儒多已凋亡,惟信都劉士元、河間劉光伯拔萃出類,學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鑽仰。所制諸經義疏,縉紳咸師宗之。既而外事四夷,戎馬不息,師徒怠散,盜賊群起。禮義不足以防君子,刑罰不足以威小人,空有建學之名,而無弘道之實。其風漸墜,以至滅亡。方領矩步之徒,亦轉死溝壑,凡有經籍,因此湮沒于煨燼矣。遂使后進之士,不复聞《詩書》之言,皆怀攘竊之心,相与陷于不義。《傳》曰:“學者將殖,不學者將落。”然則盛衰是系,興亡攸在,有國有家者,可不慎歟!

  漢世,鄭玄并為眾經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說。玄《易》、《詩》、《書》、《禮》、《論語》、《孝經》,虔《左氏春秋》,休《公羊傳》,大行于河北。王肅《易》,亦間行焉。晉世,杜預注《左氏》。預玄孫坦,坦弟驥,于宋朝并為青州刺史,傳其家業,故齊地多習之。

  自魏末,大儒徐遵明門下講鄭玄所注《周易》。遵明以傳盧景裕及清河崔瑾。景裕傳權會、郭茂。權會早入鄴都,郭茂恆在門下教授,其后能言《易》者,多出郭茂之門。河南及青齊之間,儒生多講王輔嗣所注,師訓蓋寡。

  齊時,儒士罕傳《尚書》之業,徐遵明兼通之。遵明受業于屯留王聰,傳授浮陽李周仁及勃海張文敬、李鉉、河間權會,并鄭康成所注,非古文也。下里諸生,略不見孔氏注解。武平末,劉光伯、劉士元始得費甝《義疏》,乃留意焉。

  其《詩》、《禮》、《春秋》,尤為當時所尚,諸生多兼通之。

  《三禮》并出遵明之門。徐傳業于李鉉、祖俊、田元鳳、馮傳、紀顯敬、呂黃龍、夏怀敬。李鉉又傳授刁柔、張買奴、鮑季詳、邢峙、劉晝、熊安生。安生又傳孫靈暉、郭仲堅、丁恃德。其后生能通《禮經》者,多是安生門人。諸生盡通《小戴禮》。于《周儀禮》兼通者,十二三焉。通《毛詩》者,多出于魏朝劉獻之。獻之傳李周仁。周仁傳董令度、程歸則。歸則傳劉敬和、張思伯、劉軌思。其后能言《詩》者,多出二劉之門。河北諸儒能通《春秋》者,并服子慎所注,亦出徐生之門。張買奴、馬敬德、邢峙、張思伯、張奉禮、張彫、劉晝、鮑長宣、王元則并得服氏之精微。又有衛覬、陳達、潘叔虔,雖不傳徐氏之門,亦為通解。又有姚文安、秦道靜,初亦學服氏,后兼更講杜元凱所注。其河外儒生,俱伏膺杜氏。其《公羊》、《谷梁》二傳,儒者多不厝怀。《論語》、《孝經》,諸學徒莫不通講。諸儒如權會、李欽、刁柔、熊安生、劉軌思、馬敬德之徒,多自出義疏。雖曰專門,亦皆相祖習也。

  大抵南北所為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則王輔嗣,《尚書》則孔安國,《左傅》則杜元凱。河洛,《左傳》則服子慎,《尚書》、《周易》則鄭康成。《詩》則并主于毛公,《禮》則同遵于鄭氏。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考其終始,要其會歸,其立身成名,殊方同致矣。

  自魏梁越已下,傳授講議者甚眾,今各依時代而次,以備《儒林》云爾。

  梁越,字玄覽,新興人也。博通經傳,性純和。魏初,為《禮經》博士。道武以其謹厚,遷上大夫,令授諸皇子經書。明元初,以師傅恩,賜爵祝阿侯,出為雁門太守。獲白雀以獻,拜光祿大夫,卒。

  盧丑,昌黎徒何人也。襄城王魯元之族也。太武監國,丑以博學入授經。后以師傅舊恩,賜爵濟陰公。位尚書,加散騎常侍,卒于河內太守。

  張偉,字仲業,太原中都人也。學通諸經。鄉里受業者,常數百人。儒謹泛納。雖有頑固,問至數十,偉告喻殷勤,曾無慍色。常依附經典,教以孝悌,門人感其仁化,事之如父。性清雅,非法不言。太武時,与高允等俱被辟命,授中書博士,累遷為中書侍郎,本國大中正。使酒泉慰勞沮渠無諱,又使宋,賜爵成皋子。出為營州刺史,進爵建安公。卒,贈并州刺史,謚曰康。

  梁祚,北地泥陽人也。父邵,皇始二年歸魏,位濟陽太守。至祚,居趙郡。祚篤志好學,歷習經典,尤善《公羊春秋》、鄭氏《易》,常以教授。有儒者風,而無當世之才。与幽州別駕平恆有舊,恆時請与論經史。辟秘書中散,稍遷秘書令,為李酋珣よ銵A退為中書博士。后出為統万鎮司馬,征為散令。撰并陳壽《三國志》,名曰《國統》。又作《代都賦》,頗行于世。清貧守素,不交勢貴,卒。子元吉,有父風。

  平恆,字繼叔,燕郡薊人也。祖視、父儒,并仕慕容為通宦。恆耽勤讀誦,多通博聞。自周以降,暨于魏世,帝王傳代之由,貴臣升降之緒,皆撰品第,商略是非,號曰《略注》,合百余篇。安貧樂道,不以屢空改操。征為中書博士。久之,出為幽州別駕。廉貞寡欲,不營資產,衣食至常不足,妻子不免饑寒。后遷秘書丞。時高允為監,河間邢祐、北平陽嘏、河東裴宗、廣平程駿、金城趙元順等為著作郎。允每稱博通經籍,無過恆也。

  恆三子,并不率父業,好酒自棄。恆常忿其世衰,植杖巡舍,側崗而哭。不為營事婚宦,任意官娶,曰:“此輩會是衰頓,何煩勞我!’故仕娉濁碎,不得及其門流。別构精廬,并置經籍于中,一奴自給,妻子莫得而往,酒食亦不与同。時有珍美,呼時老東安公刁雍等共飲啖之,家人無得嘗焉。太和十年,以恆為秘書令,而固請為郡,未受而卒。贈幽州刺史、都昌侯,謚曰康。

  陳奇,字脩奇,河北人也。少孤貧,而奉母至孝。齠祇聰識,有夙成之美。愛玩經典,常非馬融、鄭玄解經失旨。志在著述《五經》。始注《孝經》、《論語》,頗傳于世,為縉紳所稱。与河間邢祐同召赴京。時秘書省游雅素聞其名,始頗好之,引入秘省,欲授以史職。后与奇論典誥,至《易訟卦》“天与水違行”,雅曰:“自蔥岭以西,水皆西流,推此而言,自蔥岭西,豈東向望天哉?”雅性護短,因以為嫌。嘗眾辱奇,或爾汝之,或指為小人。奇曰:“公身為君子,奇身且小人。”雅曰:“君言身且小人,君祖父是何人也?”奇曰:“祖,燕東部侯厘。”雅質奇曰:“侯厘何官也?”奇曰:“昔有云師、火正、鳥師之名,以斯而言,世革則官异,時易則禮變。公為皇魏東宮內侍長,竟何職也?”先是,敕以奇付雅,令銓補秘書。雅既惡之,遂不复敘用焉。

  奇冗散數年,高允每嘉其遠致,稱奇通識,非凡學所及。允微勸雅曰:“君朝望具瞻,何為与野儒辯簡牘章句!”雅謂允有私于奇,曰:“君宁党小人也?”乃取奇注《論語》、《孝經》,燒于庭內。奇曰:“公貴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論語》!”雅愈怒,因告京師后生,不听傳授。而奇無降志,亦評雅之失。雅制昭皇太后碑文,論后名字之美,比諭前魏之甄后。奇刺發其非,遂聞于上。詔下司徒檢對,雅有屈焉。

  有人為謗書,多怨時之言,頗稱奇不得志。雅乃諷在事云,此書言奇不遂,當是奇假人為之。如依律文,造謗書者,皆及孥戮。遂抵奇罪。時司徒、平原王陸麗知奇見枉,惜其才學,故得遷延經年,冀得寬宥。獄成,竟致大戮,遂及其家。奇于《易》尤長,在獄嘗自筮。卦未及成,乃攬破而歎曰:“吾不度來年冬季。”及奇受害,如其所占。奇初被召,夜夢星墜壓腳。明而告人曰:“星則好風,星則好雨,夢星壓腳,必無善征。但時命峻切,不敢不赴耳。”

  奇外生常矯之,仕歷郡守。奇所注《論語》矯之傳掌,未能行于世。其義多异鄭玄,往往与司徒崔浩同。

  劉獻之,博陵饒陽人也。少而孤貧,雅好《詩》《傳》。曾受業于勃海程玄,后遂博觀眾籍。見名法之言,掩卷而笑曰:“若使楊、墨之流,不為此書,千載誰知其小也?”曾謂其所親曰:“觀屈原《离騷》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孔子曰‘無可無不可’,實獲我心。”時人有從獻之學者,獻之輒謂之曰:“人之立身,雖百行殊涂,准之四科,要以德行為首。子若能入孝出悌,忠信仁讓,不待出戶,天下自知。儻不能然,雖复下帷針股,躡屩從師,正可博聞多識,不過為土龍乞雨,眩惑將來。其于立身之道,有何益乎?孔門之徒,初亦未悟,見皋魚之歎,方乃歸而養親。嗟乎!先達何自覺之晚也?”由是四方學者,莫不高其行義,希造其門。

  獻之善《春秋》、《毛詩》。每講《左氏》,盡隱公八年便止,云:“義例已了,不复須解。”由是弟子不能究竟其說。后本郡逼舉孝廉,至京稱病而還。孝文幸中山,詔徵典內校書。獻之喟然歎曰:“吾不如庄周散木遠矣,一之謂甚,其可再乎!”固以疾辭。時中山張吾貴与獻之齊名,四海皆稱儒宗。吾貴每一講唱,門徒千數,其行業可稱者寡。獻之著錄,數百而已,皆通經之士。于是有識者辨其优劣。

  魏承喪亂之后,《五經》大義,雖有師說,而海內諸生,多有疑滯,咸決于獻之。六藝之文,雖不悉注,所標宗旨,頗异舊義。撰《三禮大義》四卷,《三傳略例》三卷,注《毛詩序義》一卷,行于世。并立《章句疏》二卷。注《涅槃經》,未就而卒。四子:放古、爰古、參古、脩古。

  張吾貴,字吳子,中山人也。少聰慧口辯,身長八尺,容貌奇偉。年十八,本郡舉為太學博士。吾貴先未多學,乃從酈詮受《禮》,牛天祐受《易》。詮、祐粗為開發而已,吾貴覽讀一遍,便即別构戶牖,世人競歸之。曾在夏學,聚徒千數,而不講《傳》。生徒竊云:“張生之于《左氏》,似不能說。”吾貴聞之,謂曰:“我今夏講暫罷,后當說《傳》。君等來日,皆當持本。”生徒怪之而已。吾貴詣劉蘭,蘭遂為講《傳》。三旬之中,吾貴兼讀杜、服,隱括兩家,异同悉舉。諸生后集,便為講之,義例無窮,皆多新异,蘭仍伏听。學者以此益奇之。而辯能飾非,好為詭說,由是業不久傳。而气陵牧守,不屈王侯,竟不仕而終。

  劉蘭,武邑人也。年三十余,始入小學書《急就篇》。家人覺其聰敏,遂令從師。受《春秋》、《詩》、《禮》于中山王保安。家貧,無以自資,且耕且學。三年之后,便白其兄,求講說。其兄笑而听之,為立黌舍,聚徒二百。蘭讀《左氏》,五日一遍,兼能《五經》。先是,張吾貴以聰辯過人,其所解說,不本先儒之旨。唯蘭推《經》、《傳》之由,本注者之意,參以緯候及先儒舊事,甚為精悉。自后《經》義審博,皆由于蘭。蘭又明陰陽,博物多識,故為儒者所宗。

  瀛州刺史裴植,征蘭講書于州南館。植為學主,故生徒甚盛,海內稱焉。又特為中山王英所重。英引在館,令授其子熙、誘、略等。蘭學徒前后數千,成業者眾。而排毀《公羊》,又非董仲舒,由是見譏于世。為國子助教。靜坐讀書,有人叩門,蘭命引入,葛巾單衣,入与蘭坐,謂曰:“君自是學士,何為每見毀辱?理義長短,竟在誰?而過無禮見陵也!今欲相召,當与君正之。”言終而出,蘭少時患死。

  孫惠蔚,武邑武遂人也。年十五,粗通《詩》、《書》及《孝經》、《論語》。十八,師董道季講《易》。十九,師程玄讀《禮經》及《春秋三傳》。周流儒肆,有名于冀方。太和初,郡舉孝廉,對策于中書省。時中書監高閭因相談荐,俄為中書博士,轉皇宗博士。閭被敕理定雅樂,惠蔚參其事。及樂成,閭上疏請集朝士于太樂,共研是非。秘書令李彪,自以才辯,立難于其前。閭命惠蔚与彪抗論,彪不能屈。黃門侍郎張彝,常与游處,每表疏論事,多參訪焉。十七年,孝文南征,上議告類之禮。及太師馮熙薨,惠蔚監其喪禮。上書,令熙未冠之子,皆服成人服。惠蔚与李彪以儒學相知,及彪位至尚書,惠蔚仍太廟令。孝文曾從容言曰:“道固既登龍門,而孫蔚猶沈涓澮,朕常以為負矣。”雖久滯小官,深体通塞,無孜孜之望,儒者以是尚焉。二十二年,侍讀東宮。先是,七廟以平文為太祖。孝文議定祖宗,以道武為太祖。祖宗雖定,然昭穆未改。及孝文崩,將祔神主于廟。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黃門侍郎邢巒,以為太祖雖改,昭穆仍不應易,乃立彈草,欲按奏光。光謂惠蔚曰:“此乃禮也,而執法欲見彈劾,思獲助于碩學。”惠蔚曰:“此深得禮變。”尋為書以与光,贊明其事。光以惠蔚書呈宰輔,乃召惠蔚与巒庭議得失。尚書令王肅又助巒,而巒理終屈,彈事遂寢。

  宣武即位之后,仍在左右,敷訓經典。自冗從仆射遷秘書丞、武邑郡中正。惠蔚既入東觀,見典籍未周。及閱舊典,先無定目,新故雜糅,首尾不全,有者累帙數十,無者曠年不寫。或篇第剝落,始末淪殘,或文坏字誤,謬爛相屬。卷目雖多,全定者少。請依前丞盧昶所撰甲乙新錄,欲裨殘補闕,損并有無,校練句讀,以為定本,次第均寫,永為常式。其省先無本者,廣加推尋,搜求令足。然經記浩博,諸子紛綸,部帙既多,章第紕繆,當非一二校書,歲月可了。求令四門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書省專精校考,參定字義。詔許之。

  后為黃門侍郎,代崔光為著作郎。才非文史,無所撰著。遷國子祭酒、秘書監,仍知史事。延昌三年,追賞講定之勞,封棗強縣男。明帝初,出為濟州刺史。還京,除光祿大夫。魏初已來,儒生寒宦,惠蔚最為顯達。先單名蔚,正始中,侍講禁內,夜論佛經,有愜帝旨,詔使加“惠”,號惠蔚法師焉。卒于官,贈瀛州刺史,謚曰戴。子伯禮襲封。

  伯禮善隸書,位國子博士。惠蔚族曾孫靈暉。

  靈暉少明敏,有器度。得惠蔚手錄章疏,研精尋問,更求師友,《三禮》、《三傳》,皆通宗旨。然始就鮑季詳、熊安生質問疑滯,其所發明,熊、鮑無以异也。舉冀州秀才,射策高第。仕齊,累至國子博士,授南陽王綽府諮議參軍。綽除定州刺史,仍隨綽之鎮。所為猖蹶,靈暉唯默默憂悴,不能諫止。綽表請靈暉為王師,以管記馬子結為諮議。朝廷以王師三品,奏啟不合。后主于啟下手詔云:“但用之。”儒者甚以為榮。綽除大將軍,靈暉以王師領大將軍司馬。綽誅,停廢。從綽死后,每至七日至百日,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行道。齊亡,卒。

  馬子結者,其先扶風人,世仕涼土,魏太和中入洛。父祖俱清官。子結及兄子廉、子尚三人,皆涉文學。陽休之牧西兗,子廉、子尚、子結与諸朝士各有贈詩。陽總為一篇酬答。詩云:“三馬皆白眉”者也。子結為南陽王綽管記,隨綽定州。綽每出游獵,必令子結走馬從禽。子結既儒緩,衣垂帽落,或叫或啼,令騎驅之,非墜馬不止。綽以為笑。由是漸見親狎,啟為諮議焉。

  石曜字白曜,中山安善人。亦以儒學進,居官清儉。武平中,為黎陽郡守。時丞相咸陽王世子斛律武都出為兗州刺史,性貪暴。先過衛縣,令丞以下,斂絹數千疋遺之。至黎陽,令左右諷動曜及縣官。曜手持一絹謂武都曰:“此是老石机杼,聊以奉贈。自此以外,并須出于吏人。吏人之物,一毫不敢輒犯。”武都亦知曜清素純儒,笑而不責。曜著《石子》十卷,言甚淺俗。位終譙州刺史。

  靈暉子万壽,字仙期,一字遐年。聰識机警,博涉經史,善屬文,美譚笑。在齊,仕為陽休之開府行參軍。及隋文帝受禪,滕穆王引為文學。坐衣冠不整,配防江南。行軍總管宇文述,召典軍書。万壽本自書生,從容文雅,一旦從軍,郁郁不得志。為五言詩贈京邑知友。詩至京,盛為當時吟誦,天下好事者,多書壁上而玩之。后歸鄉里,十余年不得調。仁壽初,拜豫章王長史,非其好也。王轉封于齊,即為齊王文學。當時,諸王官屬,多被夷滅,由是彌不自安,因謝病免。久之,授大理司直,卒于官。有集十卷,行于世。

  徐遵明,字子判,華陰人也。幼孤,好學,年十七,隨鄉人毛靈和等詣山東求學。至上党,乃師屯留王聰,受《毛詩》、《尚書》、《禮記》。一年,便辭聰游燕、趙,師事張吾貴。吾貴門徒甚盛。遵明伏膺數月,乃私謂友人曰:“張生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說,不愜吾心。請更從師。”遂与平原田猛略就范陽孫買德。受業一年,复欲去之。猛略謂遵明曰:“君年少從師,每不終業,如此用意,終恐無成。”遵明乃指其心曰:“吾今知真師所在矣,正在于此。”乃詣平原唐遷,居于蚕舍,讀《孝經》、《論語》、《毛詩》、《尚書》、《三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箏吹笛,以自娛慰。又知陽平館陶趙世業家有《服氏春秋》,是晉世永嘉舊寫。遵明乃往讀之,复經數載。因手撰《春秋義章》,為三十卷。

  是后教授門徒,每臨講坐,先持執疏,然后敷講。學徒至今,浸以成俗。遵明講學于外,二十余年,海內莫不宗仰。頗好聚斂,与劉獻之、張吾貴皆河北聚徒教授,懸納絲粟,留衣物以待之,名曰影質,有損儒者之風。遵明見鄭玄《論語序》云“書以八寸策”,誤作“八十宗”,因曲為之說。其僻也皆如此。獻之、吾貴又甚焉。遵明不好京輦,以兗州有舊,因徙屬焉。元顥入洛,任城太守李湛將舉義兵,遵明同其事。夜至人間,為亂兵所害。永熙二年,遵明弟子通直散騎侍郎李業興表求加策命,卒無贈謚。

  董徵,字文發,頓丘衛國人也。身長七尺二寸,好古學,尚雅素。年十七,師清河監伯陽受《論語》、《毛詩》、《春秋》、《周易》,河內高望崇受《周官》,后于博陵劉獻之遍受諸經。數年之中,大義精練,講授生徒。太和末,為四門小學博士。后宣武詔徵入IY華宮,令孫惠蔚問以《六經》。仍詔徵教授京兆、清河、廣平、汝南四王。后累遷安州刺史。徵因述職,路次過家,置酒高會,大享邑老。乃言曰:“腰龜返國,昔人稱榮,仗節還家,云胡不樂。”因誡二三子弟曰:“此之富貴,匪自天降,乃勤學所致耳。”時人榮之。入為司農少卿、光祿大夫,后以老解職。永熙二年,卒。孝武帝以徵昔授學業,故优贈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相州刺史,謚曰文烈。子仲曜。

  李業興,上党長子人也。祖虯、父玄紀,并以儒學舉孝廉。玄紀卒于金鄉令。業興少耿介志學,晚乃師事徐遵明于趙、魏之間。時有漁陽鮮于靈馥亦聚徒教授,而遵明聲譽未高,著錄尚寡。業興乃詣靈馥黌舍,類受業者。靈馥乃謂曰:“李生久逐羌博士,何所得也?”業興默爾不言。及靈馥說《左傳》,業興問其大義數條,靈馥不能對。于是振衣而起曰:“羌弟子正如此耳!”遂便徑還。自此,靈馥生徒傾學而就遵明。學徒大盛,業興之為也。

  后乃博涉百家,圖緯、風角、天文、占候,無不討練。尤長算歷。雖在貧賤,常自矜負,若禮待不足,縱于權貴,不為之屈。后為王遵業門客。舉孝廉,為校書郎。以世行趙匪歷,節气后辰下算。延昌中,業興乃為《戊子元歷》上之。于時屯騎校尉張洪、蕩寇將軍張龍詳等九家,各獻新歷。宣武詔令共為一歷。洪等后遂共推業興為主,成《戊子歷》,正光三年,奏行之。業興以殷歷甲寅,黃帝辛卯,徒有積元,術數亡缺。又修之,各為一卷,傳于世。建義初,敕典儀注。未几,除著作郎。永安三年,以前造歷之勳,賜爵長子伯。后以孝武帝登极之初,豫行禮事,封屯留縣子,除通直散騎常侍。永熙三年二月,孝武帝釋奠,業興与魏季景、溫子升、竇瑗為摘句。后入為侍讀。

  遷鄴之始,起部郎中辛術奏:“今皇居徙御,百度創始,營构一興,必宜中制。李業興碩學通儒,博聞多識,万門千戶,所宜詢訪。今求就之披圖案記,考定是非,參古雜今,折中為制。”詔從之。于時尚書右仆射、營构大匠高隆之被詔繕修三署樂器、衣服及百戲之屬,乃奏請業興共事。

  天平四年,与兼散騎常侍李諧、兼吏部郎盧元明使梁。梁散騎常侍硃异問業興曰:“魏洛中委粟山是南郊邪?圓丘邪?”業興曰:“委粟是圓丘,非南郊。”异曰:“比聞郊、丘异所,是用鄭義。我此中用王義。”業興曰:“然。洛京郊丘之處,用鄭解。”异曰:“若然,女子逆降傍親,亦從鄭以不?”業興曰:“此之一事,亦不專從。若卿此間用王義,除禫應用二十五月,何以王儉《喪禮》,禫用二十七月也?”异遂不答。業興曰:“我昨見明堂,四柱方屋,都無五九之室,當是裴頠所制。明堂上圓下方,裴唯除室耳,今此上不圓,何也?”异曰:“圓方俗說,經典無文,何怪于方。”業興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見卿錄梁主《孝經義》亦云‘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盾?”异曰:“若然,圓方竟出何經?”業興曰:“出《孝經援神契》。”异曰:“緯候之書,何可信也!”業興曰:“卿若不信,《靈威仰》、《葉光紀》之類,經典亦無出者,卿复信不?”异不答。梁武問業興:“《詩·周南》,王者之風,系之周公;《召南》,仁賢之風,系之召公。何名為系?”業興對曰:“鄭注《儀禮》云:昔太王、王季居于岐陽,躬行《召南》之教以興王業。及文王行今《周南》之教以受命,作邑于酆。文王為諸侯之地所化之國,今既登九五之尊,不可复守諸侯之地,故分封二公,名為系。”梁武又問:“《尚書》‘正月上日,受終文祖’,此時何正?”業興對曰:“此夏正月。”梁武言:“何以得知?”業興曰:“案《尚書中候運衡篇》云‘日月營始’,故知夏正。”又問:“堯時以前,何月為正?”業興對曰:“自堯以上,書典不載,實所不知。”梁武又云:“‘寅賓出日’,是正月,‘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即是二月。此出《堯典》,何得云堯時不知用何正?”業興對曰:“雖三正不同,言時節者,皆据夏時正月。《周禮》:‘仲春二月,會男女之無夫家者。’雖自周書,月亦夏時。堯之日月,亦當如此。但所見不深,無以辯析明問。”梁武又曰:“《禮》:原壤母死,叩木而歌。孔子圣人,而与壤為友?”業興對曰:“孔即自解,言親者不失其親,故者不失其故。”又問:“壤何處人?”對曰:“《注》云:原壤,孔子幼之舊故。是魯人。”又問:“原壤不孝,有逆人倫,何以存故舊之小節,廢不孝之大罪?”對曰:“原壤所行,事自彰著,幼少之交,非是今始。既無大故,何容棄之?”又問:“孔子圣人,何以書原壤之事,垂法万代?”業興對曰:“此是后人所錄,非孔子自制,猶合葬于防。如此之比,《禮記》之中,動有百數。”又問:“《易》有太极,极是有無?”業興對曰:“所傳太极是有。”還,兼散騎常侍,加中軍大將軍。

  業興家世農夫,雖學殖,而舊音不改。梁武問其宗門多少,答曰:“薩四十家。”使還,孫騰謂曰:“何意為吳兒所笑!”對曰:“業興猶被笑,試遣公去,當著被罵。”邢子才云:“爾婦疾漶A或問實耶?”業興曰:“爾大痴!但道此,人疑者半,信者半,誰檢看?”

  武定元年,除國子祭酒,仍侍讀。神武以業興明術數,軍行常問焉。業興曰某日某處胜,謂所親曰:“彼若告胜,自然賞吾;彼若凶敗,安能罪吾?”芒山之役,有風從西來入營。業興曰:“小人風來,當大胜。”神武曰:“若胜,以爾為本州刺史。”既而以為太原太守。五年,齊文襄引為中外府諮議參軍。后坐事禁止,業興乃造《九宮行棋歷》,以五百為章,四千四十為蔀,九百八十七為升分,還以己未為元,始終相維,不复移轉,与今歷法術不同。至于气序交分,景度盈縮,不异也。文襄之征穎川,業興曰:“往必克,克后凶。”文襄既克,欲以業興當凶而殺之。

  業興愛好墳籍,鳩集不已。手自補修,躬加題帖,其家所有,垂將万卷。覽讀不息,多有异聞,諸儒服其深博。性豪俠,重意气,人有急難,委命歸之,便能容匿。与其好合,傾身無吝;有乖忤,便即疵毀,乃至聲色,加以謗罵。性又躁隘,至于論難之際,無儒者之風。每語人云:“但道我好,雖知妄言,故胜道惡。”務進忌前,不顧后患,時人以此惡之。至于學術精微,當時莫及。業興二子,崇祖傳父業。

  崇祖字子述。文襄集朝士,命盧景裕講《易》。崇祖時年十一,論難往复,景裕憚之。業興助成其子,至于忿鬩。文襄色甚不平。姚文安難服虔《左傳解》七十七條,名曰《駁妄》。崇祖申明服氏,名曰《釋謬》。齊文宣營构三台,材瓦工程,皆崇祖所算也。封屯留縣侯。遵祖,齊天保初難宗景歷甚精。崇祖為元子武卜葬地,醉而告之曰:“改葬后,當不异孝文。”武成,或告之,兄弟伏法。

  李鉉,字寶鼎,勃海南皮人也。九歲入學,書《急就篇》,月余便通。家素貧,常春夏務農,冬乃入學。年十六,從浮陽李周仁受《毛詩》、《尚書》,章武劉子猛受《禮記》,常山房虯受《周官》、《儀禮》,漁陽鮮于靈馥受《左氏春秋》。鉉以鄉里無可師者,遂与州里楊元懿、河間宗惠振等結友,詣大儒徐遵明受業。居徐門下五年,常稱高第。年二十三,便自潛居討論是非。撰定《孝經》、《論語》、《毛詩》、《三禮義疏》及《三傳异同》、《周易義例》合三十余卷。用心精苦,曾三秋冬不畜枕,每睡,假寐而已。年二十七,歸養二親,因教授鄉里。生徒恆數百人,燕趙間能言經者,多出其門。以鄉里寡文籍,來游京師,讀所未見書。舉秀才,除太學博士。及李同軌卒,齊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簡碩學,以教諸子。文襄以鉉應旨,徵詣晉陽。時中山石曜、北平陽絢、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廣平宋欽道及工書人韓毅同在東館,師友諸王。鉉以去圣久遠,文字多有乖謬,于講授之暇,遂覽《說文》、《倉》、《雅》,刪正六藝經注中謬字,名曰《字辨》。

  天保初,詔鉉与殿中尚書邢邵,中書令魏收等參議禮律,仍兼國子博士。時詔北平太守宋景業、西河太守綦母怀文等草定新歷,錄尚書、平原王高隆之令鉉与通直常侍房延祐、國子博士刁柔參考得失。尋正國子博士。廢帝之在東宮,文宣詔鉉以經入授,甚見优禮。卒,特贈廷尉少卿。及還葬,王人將送,儒者榮之。

  楊元懿、宗惠振官俱至國子博士。

  馮偉,字偉節,中山字喜人也。身長八尺,衣冠甚偉,見者肅然。少從李寶鼎學,李重其聰敏,恆別意試問之。多所通解,尤明《禮》、《傳》。后還鄉里,閉門不出,將三十年。不問生產,不交賓客,專精覃思,無所不通。齊趙郡王出鎮定州,以禮迎接,命書三至,縣令親至其門,猶辭疾不起。王將命駕致請,佐吏前后星馳報之,縣令又自為其整冠履,不得已而出。王下膍う鴾均A止其拜伏,分階而上,留之賓館,甚見禮重。王將舉充秀才,固辭不就。歲余請還。王知其不愿拘束,以禮發遣,贈遺甚厚。一無所納,唯受時服而已。及還,不交人事,郡守縣令,每親至。歲時或置羊酒,亦辭不納。門徒束脩,一毫不受。蚕而衣,耕而飯,簞食瓢飲,不改其樂。以壽終。

  張買奴,平原人也。經義該博,門徒千余人,諸儒咸推重之。仕齊,歷太學博士、國子助教,卒。

  劉軌思,勃海人也。說《詩》甚精。少事同郡劉敬和,敬和事同郡程師則,故其鄉曲多為《詩》者。軌思仕齊,位國子博士。

  鮑季詳,勃海人也。甚明《禮》,兼通《左氏春秋》。少時,恆為李寶鼎都講。后亦自有徒眾,諸儒稱之。仕齊,卒于太學博士。

  從弟長暄,兼通《禮》、《傳》。為任城王湝丞相掾。恆在都教授貴游子弟。齊亡,卒于家。

  邢峙,字士峻,河間鄭人也。少學通《三禮》、《左氏春秋》。仕齊,初為四門博士,遷國子助教,以經入授皇太子。峙方正純厚,有儒者風。廚宰進太子食,菜有邪蒿,峙令去之,曰:“此菜有不正之名,非殿下宜食。”文宣聞而嘉之,賜以被褥縑纊,拜國子博士。皇建初,除清河太守,有惠政。年老歸,卒于家。

  劉晝,字孔昭,勃海阜城人也。少孤貧,愛學,伏膺無倦。常閉戶讀書,暑月唯著犢鼻褌。与儒者李寶鼎同鄉,甚相親愛。寶鼎授其《三禮》,又就馬敬德習《服氏春秋》,俱通大義。恨下里少墳籍,便杖策入都。知鄴令宋世良家有書五千卷,乃求為其子博士,恣意披覽,晝夜不息。還,舉秀才,策不第,乃恨不學屬文,方复緝綴辭藻。言甚古掘,制一首賦,以六合為名,自謂絕倫,乃歎儒者勞而寡功。曾以賦呈魏收而不拜。收忿之,謂曰:“賦名六合,已是太愚,文又愚于六合。君四体又甘于文。”晝不忿,又以示邢子才。子才曰:“君此賦,正似疥駱駝,伏而無嫵媚。”晝求秀才,十年不得,發憤撰《高才不遇傳》。冀州刺史酈伯偉見之,始舉晝,時年四十八。

  刺史隴西李璵,亦嘗以晝應詔。先告之,晝曰:“公自為國舉才,何勞語晝!”齊河南王孝瑜聞晝名,每召見,輒与促席對飲。后遇有密親,使且在齋坐,晝須臾徑去,追謝要之,終不复屈。孝昭即位,好受直言。晝聞之,喜曰:“董仲舒、公孫弘可以出矣。”乃步詣晉陽上書,言亦切直,而多非世要,終不見收采。編錄所上之書,為《帝道》。河清中,又著《金箱璧言》,蓋以指机政之不良。

  晝夜嘗夢貴人若吏部尚書者補交州興俊令,寤而密書記之。卒后旬余,其家幼女鬼語,聲似晝,云“我被用為興俊縣令,得假暫來辭別”云。晝常自謂博物奇才,言好矜大。每言:“使我數十卷書行于后世,不易齊景之千駟也。”容止舒緩,舉動不倫,由是竟無仕,卒于家。

  馬敬德,河間人也。少好儒術,負笈隨徐遵明學《詩》、《禮》,略通大義,而不能精。遂留意于《春秋左氏》,沈思研求,晝夜不倦。教授于燕、趙間,生徒隨之者甚眾。乃詣州將,求秀才。將以其純儒,無意推荐。敬德請試方略,五條皆有文理,乃欣然舉送。至都,唯得中第。請試經業,問十條,并通。擢授國子助教,再遷國子博士。齊武成為后主擇師傅,趙彥深進之,入為侍講。其妻夜夢猛獸將來向之,敬德走超叢棘,妻伏地不敢動。敬德占曰:“吾當為大官。超棘,過几卿也;爾伏地,夫人也。”后主既不好學,敬德侍講甚疏,時時以《春秋》入授。猶以師傅恩,拜國子祭酒、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瀛州大中正。卒,其徒曰:“馬生胜孔子,孔子不得儀同。”尋贈開府、瀛州刺史。其后,侍書張景仁封王,趙彥深云:“何容侍書封王,侍講翻無封爵?”亦追封敬德廣漢郡王,令子元熙襲。

  元熙字長明,少傳父業,兼長文藻。以通直待詔文林館。武平中,皇太子將講《孝經》,有司請擇師。帝曰:“馬元熙,朕師之子,文學不惡。”于是以《孝經》入授皇太子。儒者榮其世載。性和厚,在內甚得名譽。隋開皇中,卒于秦王文學。

  張景仁,濟北人。幼孤,家貧,以學書為業,遂工草隸。選補內書生,与魏郡姚元標、穎川韓毅、同郡袁買奴、滎陽李超等齊名,文襄并引為賓客。天保八年,敕教太原王紹德書。后主在東宮,武成令侍書,遂被引擢。小心恭謹,后主愛之,呼為博士。登祚,累遷通直散騎常侍,在左右。与語,猶稱博士。胡人何洪珍有寵于后主,欲得通婚朝士。以景仁在內,官位稍高,遂為其兄子取景仁第二息瑜之女,因以表裹相援,恩遇日隆。景仁多疾,帝每遣徐之范等療之,給藥物珍羞,中使問疾,相望于道。是后,敕有司恆就宅送御食。車駕或有行幸,在道宿處,每送步障,為遮風寒。進位儀同三司,加開府,侍書如故。每旦須參,即在東宮停止。及立文林館,中人鄧長顒希旨,奏令總判館事。除侍中,封建安王。洪珍死后,長顒猶存舊款,更相彌縫,得無墜退。遂除中書監,卒。贈侍中、五州刺史、司空公。

  景仁為兒童時,在洛京,曾詣國學摹《石經》。許子華遇之學中,執景仁手曰:“張郎風骨,必當通貴,非但官爵遷達,乃与天子同筆硯,傳衣履。”子華卒二十余年,景仁位開府,數賜衣冠、筆硯,如子華所言。出自寒微,本無識見,一旦開府、侍中、封王。其婦姓奇,莫知氏族所出,容制音辭,事事庸俚。既除王妃,与諸公主、郡君,同在朝謁之列,見者為其慚悚。

  景仁性本卑謙,及用胡人、巷伯之勢,坐致通顯,志操頗改,漸成驕傲。良馬輕裘,徒從擁冗;高門廣宇,當衢向術。諸子不思其本,自許貴游。自倉頡以來,八体取進,一人而已。

  權會,字正理,河間鄭人也。志尚沈雅,動遵禮則。少受鄭《易》,妙盡幽微;《詩》、《書》、《二禮》,文義該洽;兼明風角,妙識玄象。仕齊,初四門博士。仆射崔暹引為館客,甚敬重焉,命世子達挐盡師傅之禮。暹欲荐會与馬敬德等為諸王師。會性恬靜,不慕榮勢,恥于左宦,固辭。暹識其意,遂罷荐舉。尋追修國史,監知太史局事。后遷國子博士。會參掌雖繁,教授不闕。性甚儒綍,似不能言,及臨机答難,酬報如響,由是為諸儒所推。而貴游子弟慕其德義者,或就其宅,或寄宿鄰家,晝夜承間,受其學業。會欣然演說,未嘗懈怠。雖明風角玄象,至于私室,都不及言。學徒有請問者,終無所說。每云:“此學可知不可言,諸君并貴游子弟,不由此進,何煩問也。”唯有一子,亦不授此術。會曾遣家人遠行,久而不反。其行還將至,乃逢寒雪,寄息他舍。會方處學堂講說,忽有旋風吹雪入戶,會笑曰:“行人至,何意中停!”遂使追尋,果如其語。會每占筮,大小必中。但用爻辭彖象,以辨吉凶。《易》占之屬,都不經口。

  會本貧生,無僮仆,初任助教日,恆乘驢。其職事處多,非晚不歸。曾夜出城東門,會獨乘一驢。忽有二人,一人牽頭,一人隨后,有似相助。其回動輕漂,有异生人。漸失路,不由本道。心甚怪之,遂誦《易經》上篇第一卷。不盡,前后二人,忽然离散。會亦不覺墮驢,迷悶,至明始覺。方知墮處乃是郭外,才去家數里。有一子,字子襲,聰敏精勤,幼有成人之量。先亡。臨送者為其傷慟,會唯一哭而罷,時人尚其達命。武平末,自府還第,在路無故馬倒,遂不得語,因暴亡。注《易》一部,行于世。會生平畏馬,位望既至,不得不乘,果以此終。

  張思伯,河間樂城人也。善說《左氏傳》,為馬敬德之次。撰《刊例》十卷,行于時。亦為《毛詩》章句。以二經教授齊安王廓。位國子博士。

  又有長樂張奉禮,善《三傳》,与思伯齊名。位國子助教。

  張雕武,中山北平人也。家世寒微。其兄蘭武,仕尚書令史,微有資產。故護軍長史王元則時為書生,停其宅。雕武少美貌,為元則所愛悅,故偏被教。因好學,精力絕人,負卷從師,不遠千里。遍通《五經》,尤明《三傳》。弟子遠方就業者,以百數,諸儒服其強辯。齊神武召入霸府,令与諸子講說。乾明初,累遷平原太守,坐贓賄失官。武成即位,以舊恩,除通直散騎常侍。琅邪王儼求博士,有司以雕武應選,時號得人。歷涇州刺史、散騎常侍。

  及帝侍講馬敬德卒,乃入授經書。帝甚重之,以為侍講,与侍書張景仁并被尊禮,同入華元殿,共讀《春秋》。加國子祭酒、假儀同三司,待詔文林館。以景仁宗室,自托于其親何洪珍,公私之事,雕武常為其指南。与張景仁號二張博士。時穆提婆、韓長鸞与洪珍同侍帷幄,知雕武為洪珍謀主,忌惡之。洪珍又奏雕武監國史。尋除侍中,加開府,奏度支事。大被委任,言多見從,特敕奏事不趨,呼為博士。

  雕武自以出于微賤,致位大臣,勵精在公,有匪躬之節。議論無所回避,左右縱恣之徒,必加禁約。數譏切寵要,獻替帷扆。帝亦深倚仗之,方委以朝政。雕武便以澂清為己任,意气甚高。嘗在朝堂謂鄭子信曰:“向入省中,見賢家唐令處分,极無所以。若作數行兵帳,雕武不如邕;若致主堯、舜,身居稷、契,則邕不如我。”長鸞等陰圖之。及与侍中崔季舒、黃門侍郎郭遵諫幸晉陽,為長鸞所譖,誅。臨刑,帝使段孝言詰之。雕武曰:“臣起自諸生,光寵隆洽。今者之諫,臣實首謀,意善功惡,無所逃死。愿陛下珍愛金玉,開發神明,數引賈誼之倫,語其政道,令听覽之間,無所擁蔽,則臣雖死,猶生之年。”因歔欷流涕,俯而就戮。左右莫不怜而壯之。

  子德沖等徙北邊。南安王思好之反,德沖及弟德揭俱免。德沖聰敏好學,以帝師之子,早見旌擢,位中書舍人。其父之戮,德沖并在殿廷就執,目見冤酷,號哭,殞絕于地,久之乃蘇。

  郭遵者,鉅鹿人也。齊文宣為太原公時,為國常侍。帝家人有蓋丰洛者,典知家務,號曰蓋將。遵因其處分,曾抗拒,為高德正所貴。齊受禪,由是擢為主書,專令訪察。中書舍人硃謂為鉅鹿太守,遵為弟子求官,謂啟文宣,鞭之二百,付京畿。久之,除并省尚書都令史、建州別駕。會韓長鸞父永興為刺史,因此遂相參附。后擢為黃門侍郎,被誅。

  遵出自賤微,易為盈滿。宮門逢諸貴,輒呼姓字,語言布置,极為輕率。嘗于宮門牽韓長鸞,辭曰:“王在得言。主上縱放如此,曾不規諫,何名大臣?”長鸞嫌其率爾,便掣手而去,由是不加援,故及于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