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作為“中國搖滾第一人”的崔健,他的歌曲全都由其自作詞曲,撇開音樂上恒以貫之的先鋒取向不論,僅就他在歌詞寫作上表現出的強烈而絕不妥協的個性精神而言,他無愧為當代的首席搖滾詩人。崔健于1986年在為紀念“國際和平年”而舉辦的百名歌星演唱會上首次唱出的《一無所有》,既是他本人的創作起點,同時也是中國第一首真正的搖滾作品。 首先必須明确的是搖滾与流行歌曲的區別。毫無疑問,流行歌曲是一种媚俗的商業文化類型,它的制作演出和流行方式無一不受市場規律的支配,它必須遷就文化消費者的興趣才能被接受,才能發揮它作為商品的价值,這也就意味著它必然不可能含有太多獨特的及創造性的內容。而搖滾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對流行音樂的叛逆,它与后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盡管它也是植根于商業社會的文化類型,但它的基本特征是表達尖銳的個性化和叛逆性的內容,或者如崔健本人所說,是一种對現實的力度的表達,其中包括在思想上追求清醒的理性与深度,在感受上強化個体的獨特經驗,在批判的向度上針鋒相對崔健這樣描述他的搖滾觀念:“我的搖滾樂表達的是一种社會所需要的思考、 ![]() 這首歌詞的核心意念可說是在于“否定”,“一無所有”的情境也就是“否定和拒絕了歷史、現實以及其它的一切”[5] , 即表達的是一种艱難而痛楚的文化反抗的處境,它意味著在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間构筑了對立的關系,故此也就失去了來自外部的控制与文化的內援,而惟余下袒露、無助和唯我主義的個体心靈。其中的歌者形象正如《新長征路上的搖滾》整張專輯中的歌者一樣,是一個怀有著內心撕裂痛感的孤獨者,他除了自己的個性之外,沒有任何可以憑靠的事物,他對歌中的抒情對象怀有情愛的傾向,但這卻給他帶來了受挫和焦灼的感受:“我曾經問個不休 你何時跟我走 / 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 我要給你我的追求 构有我的自由 / 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通過情感關系表達出的這种矛盾与紛爭,其實也可說是曲折地隱喻了文化反抗者內心的迷惘,然而這并未導引他走向對個性立場的放棄,或媾和于環境的不可捉摸的壓力,反倒由這种焦灼和迷惘更顯出自由及個体追求的意義,并轉化成一种憤怒情緒和更堅決的自我堅守。所以歌的末段從受挫的感受中呈現出明快的色調及決絕的意向:“告訴你我等了很久 告訴你我最后的要求 / 我要抓起你的雙手 你這就跟我走 / 這時你的手在顫抖 這時你的淚在流 /莫非你是正在告訴我 你愛我一無所有……”在這首最初的創作里,崔健在其言詞中真誠地投射出他心靈的困惑与激情,由反抗和選擇的傾向、碰撞所突現的是個体在承受文化反抗角色時的劇烈感受,所有的痛苦都表達為憤怒,所有的絕望都呈現為力度。 此外《一無所有》還奠定了崔健搖滾的基本言說風格,即是一种完全投入、直接表達而又毫不掩飾的風格。其實這也正是因為力度的表現在崔健搖滾中占到了最大的比重,面對現實的情緒都無須再加以改頭換面,而是以其強大的噴涌之勢原樣的釋放出來。當然,這也就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創作者的自我形象,可謂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或者即是崔健自己所強調的:“藝術家的作品應該表現的是人格的力量”.[6] ------------------ 轉自宇慧文學世界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