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桂林山水歌》与《長江三日》 對于60年代的主流意識形態話語來說,雖然剛剛經過了嚴峻的大饑荒的災難,但其建构的時代共名已經不可動搖地被确立了主導地位。文學界進入了一個宏大敘事的“抒情時期”,“現實實際上是指對現實的一种判斷。對現實的描寫与熱情本身意味著一种抒情”6.這种抒情性在公開發表的文學作品中是以貌似客觀的面目出現的,即通過對客觀景物的描寫來表現,古老的借景抒情手法所抒的不再是個人的感触,而是借自然界的秀美与崇高來隱喻時代的美好与崇高,傳統的藝術技巧也帶上了新的意識形態色彩。賀敬之《桂林山水歌》与劉白羽的《長江三日》7 是這种現象的典型代表。 這兩個作品都成功于對景物的描寫与刻畫,文体上帶有“賦”的特征。《桂林山水歌》開始對景色的概括描寫:“云中的神啊,霧中的仙,/ 神姿仙態桂林的山!//情一樣深呵,夢一樣美,/ 如情似夢漓江的水!……”在今天讀來,這些詩句還是具有較好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劉白羽也有描寫景物的才能,《長江三日》對三峽景物的描寫,不論是瞿塘峽的險峻、巫峽的秀美還是西陵峽的凶惡,都有出色的描繪。正如漢賦浸透了漢帝國剛建立時的精神气韻一樣,這兩個作品也顯示了對國家政權的膜拜和信念,甚至比漢賦表現得更為直接。“桂林山水”在賀敬之的筆下成了戰士豪情的襯托:“桂林山水入胸襟,/此景此情戰士的心……” 山水之美在古典文學中常常引起一种空靈而惆悵的感喟,山水之永恒常常襯托出人生的短暫,可是時代精神的熏染使得賀敬之有能力把山水之美轉換成戰士的豪情,而且一點不帶 ![]() “曙光就在前面,我們應當努力。”這時一种庄嚴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在我的心靈,我覺得這是我所經歷的大時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現在這奔騰的長江之上。是的,我們的全部生活不就是這樣戰斗、航行、穿過黑夜走向黎明的嗎?……我們的哲學是革命的哲學,我們的詩歌是戰斗的詩歌,正因為這樣──我們的生活是最美的生活。列宁有一句話說的好极了:“前進吧!──這是多么好啊!這才是生活啊!” ![]() ------------------ 轉自宇慧文學世界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