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夜里,廖錚作了個惡夢:在一個昏暗的洞穴里,一只巨大的甲虫在追赶她,利刀般的螯就在她背后几寸遠的地方划來划去。她當然要拼命逃跑,但雙腳軟綿綿的,就象踩在空气上一樣。而那巨大的甲虫也不一下子扑上來,同樣也在后面笨重地挪動,象是要一點點嚇死她,而不是吃掉她。 這個惡夢讓她天不亮就醒了過來,而且再也沒睡著。她躺在床上,想了想几天來的經歷,覺得李万云和許洪峰師徒倆都為這個夢的形成作了“貢獻”。她起床到院里活動身体。不知怎的,那惡夢留下的不詳之感總是揮之不去。 早飯一過,聯合考察隊的車子就駛出科協大院,向崇山峻岭進發。車上除了李万云師徒三人和廖錚外,還有兩位地質隊員:彭凱和陸紹中。按計划,地探隊仍在等待著他們尚在途中的儀器設備。 越野車是地質隊新購進的裝備。大概是車子性能良好的緣故,司机一邊開一邊唱著歌。彭凱、陸紹中兩人和廖錚面對面地坐在車子中間貼壁布置的座位上。在他們中間,碼放著兩隊的一些設備。后座上,孫曉莉象個學徒一樣,看守著生態學小組帶來的儀器設備。除了偶而看一看窗外,一直一言不發。前面坐著的李万云則望著車窗外遠處迎面而來的山峰。許洪峰坐在老師身邊,傾著上身同她講著什么。李万云听得多,回答得少。 路上無事,廖錚開始向兩位地質工作者討教。 “你們兩位都到過這個熔洞嗎?” “到過,我進去過兩次,他進去過三次。不過我們隊也已經是第二梯隊了。區地質隊比我們進去得早。” 答話的是彭凱。他顯得比較健談,打開手提電腦,一邊調閱資料,一邊為廖錚介紹。 “發現熔洞的這座山當地人叫老爺岭。其實以前地礦勘探衛星對這座山作遙感測量時,就發現山的比重遠小于正常值。那時,地質工作人員就推斷山的內部一定有熔洞類結构。只是進不去。洞口是地震后采草藥的山民最先發現的。區地質隊進到這個洞口,因為沒有液冷服,只深入到洞內几十米處的地方。你猜他們發現了什么?” 陸紹中接口道:“聲音,各种各樣的聲音。” “對,聲音,聲音大的時候說話都听不太清。一听就是各种動物發出來的。在密封六千多万年的熔洞里發現生物,這還是從來沒發現過的事。后來我們到那個洞里去的時候,也讓那聲音吵得受不了。不過洞口附近倒沒發現什么生物,大概都在洞的深處。由于熔洞的特殊构造,形成攏音效果。來,你看。“彭凱指著電腦監視器上顯示出的兩幅圖。 “這是熔洞的橫剖面圖和縱剖面圖,經超聲波探測作出的。喏,這是洞口處,也是熔洞岩壁最薄的地方。從這里向左或向右,都有通道伸向洞的深處。喏,上下几層。迷宮一樣。在离洞口兩百米遠處匯合,形成一個寬平台結构,我們叫它前廣場。目前那就是地質隊考察得最遠的地方。我們在前廣場上建立了基地,搭起充气房子。圖上顯示,再往前還有一個寬平台結构,我們叫它后廣場,后廣場的面積遠比前廣場大。前后廣場之間有四條通道相連。另外要注意的,就是熔洞內的地下水系。從前廣場到后廣場這一片,有發達的地下水。不過都是熱泉,水溫在五十度左右。這是本地的特點。人要掉下去,就是穿著液冷服也支持不了多久。” 廖錚仔細地看著那兩幅圖。換算著圖上的比例尺。 “天吶,這個洞有多大?” “大概可以把騰沖縣城裝進去,老城區加新城區一起裝進去。”陸紹中說。 “圖上顯示這洞里的路,怎么那么平滑,看上去象人工修的旅游線路。” “這只是概括分析圖。洞里有許多生物都在發出聲波,也包括次聲波和超聲波,干扰了聲波探測。” 雖然据說洞里象蒸汽溶室一樣悶熱,但此時山風吹進半敞的車窗,還是非常舒服的。彭凱攏了攏被風吹亂的頭發。感慨地說: “自打加入地探隊以來,我進過的山洞足有一百多個,對洞穴很有感情。其實算起來,人類住在洞里的時間遠遠長于住在房子里的時間。洞是人們最早的家園!”彭凱忽然議論起類似哲學的問題。然后又想起什么,問廖錚:“噢,對了,你這次考察有沒有特定任務?” “沒有,自己管自己。主要是代表讀者了解你們的考察工作。記錄,宣傳。” 听到這話,李万云回過頭注意地看了看廖錚。 “那你也宣傳宣傳我們吧,我們的任務是考察熔洞的地質构造。”彭凱說得很主動。“熔洞探險歷來內容丰富。” “好啊,”經過昨天李万云的冷遇,彭凱的邀請讓她覺得很開心。“我就算第三考察隊吧,隨時給你們任何一方打下手。” “那太好了。來,我給你講一些關于洞穴的基礎知識,讓你速成一下。從哪講起……啊!你知道岩洞是怎樣形成的嗎?” “這也太淺顯了吧。”一旁的陸紹中笑著說。 “不淺不淺,我真不知道洞是怎樣形成的。”廖錚實話實說。 “好吧。洞穴有几种形成方式。一种由熔岩升成,岩漿流動時,外面的一層遇冷凝成殼,里面的還在流,流空了,形成管道,就是洞穴。一种是地質運動升成的,簡單說就是地震形成的深層裂縫。還有一种是由海水或偏鹼、偏酸性的地下水長期腐蝕形成。另外還有一些造岩生物,如海里的珊瑚虫,有孔虫(注一)等,死后留下的骨骼在形成岩礁時,也會留下內部洞穴。老爺岭熔洞恰好包含了全部四种洞穴形成方式。最初它是熔岩洞穴,几千万年前的一次地質大變動又讓它与世隔絕,后來地下水又不停地沖刷,擴展洞穴內部空間。我們在洞內發現了類似有孔虫的生物。它們肯定也參与了洞体的构造過程。但以前發現的有孔虫只生存在海洋里,所以我們觀察的是否准确,還需要李老師他們這些生物學專家來鑒定。 在彭凱向廖錚講他的“洞經”時,許洪峰和李万云的交談也不時傳到廖錚耳中。 “清霖公司只是請您在廣告里露個面,您什么話都不用說。”許洪峰很迫切地說著。 “什么話都不說,也等于是說話了。”由于廖錚的視野沒有朝向那邊,她看不到教授的表情,只能從她的話音里听到一絲疲憊的感覺。昨天面對熔洞結构圖時的堅決和自信不知到了哪里。 “我一點也不知道他們那种補劑的療效。他們為什么不找一個醫學專家去作廣告。” “您看這儿……”廖錚听到紙張唏唏娑娑的聲音。 “去年一年,您的名字在國家一級報刊上出現過三十五次,二級報刊上一百零七次,省級報刊上一百五十五次。衛星電視一次,普通電視台三次。而且您是科學家,您在媒体上留下的都是美名,廣告用語叫‘美譽度’。說實話,如果計算您的廣告身价,您是我們生態所最大的一筆資產。” 李万云“噗哧”一聲笑了。“干什么嘛?你要把老師賣了?” 偶然听到許洪峰這段話的廖錚也嚇了一跳,原來現在人的名气已經可以用价格來衡量了,不知“廖錚”這兩個字如今值多少錢。 “瞧您說的。您一心盼著改善科研條件,這次所里更新設備,清霖公司沒少掏錢,他們是為什么呀?” “合同上寫的不是無償捐款嗎?” “是無償,可是下一筆呢?下一筆人家就不會再無償了。”許洪峰緊追不舍。 好半天李万云那邊都沒有聲音。廖錚仿佛能夠感受到她的猶豫不決。 正在這時,廖錚的手机響了起來。她拿出手机一看:沒有通話信息,小屏幕上只有一行字: “祝你成功,陳浩。” 陳浩和廖錚在通信和留言時從來不在落款上用簡稱,他們覺得,類似“浩”、“錚”之類的稱呼太軟棉棉的了,哪及真名實姓有气魄。屏幕上這個廖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名字在她的心里引出一團火,從小腹直升到頭頂,讓她覺得精力充沛。 熔洞的入口遠在荒無人跡的地方。距目的地數百米處,汽車就不能再前進了。司机找到一處寬闊的地方停下來。大家下了車,將各种儀器或背上肩頭,或拎在手里,由彭凱和陸紹中帶領,往入口處走著。李万云雖然年紀最大,但雙手也沒有空著,各拎著一只工具箱。李万云的身材就是在纖弱的江南女子里也只算中等。但她盡管年近五旬,走起山路來仍象個三十多歲的壯年人。地質工作者和生物學工作者是科學家中的体力勞動者,野外工作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相比之下,實驗室和書齋倒是呆得不多。所以人人都是一副好体格。 廖錚很是公平,一只手幫生態學考察組拎了只小型切片机(注二),一只手為地探隊拎了台水質量表。在雜志社一班文人同事中間,廖錚常炫耀自己運動員一般的健康体格。不過与眼前這些人相比,顯然沒有什么优勢。 廖錚一邊走,一邊見縫插針地進行采訪工作。作為半個記者,采訪也是她主要的工作內容。她來到許洪峰身邊。后者正扛著一台离心机(注三)。 “許洪峰,我想問個問題。當初你為什么選擇生態學這個專業。我覺得你不太象是個坐下來搞研究的人。” “為什么?為了文憑唄。這個學科是冷門,往年研究生都招不滿。報名的有一個錄取一個。擠不上熱門專業,就只好到這里來了。” 這時,他們与李万云相距并不遠,但許洪峰顯然不怕讓后者听到這些話。 “一學起來覺得真沒意思。生態學就象經濟學里的宏觀經濟學,你要是不到省政府或者國務院工作,學懂這些知識一點用沒有,反而讓人覺得很喪气。” “很喪气?”廖錚奇怪地問。 “當然很喪气。你花了千辛万苦搞調查,寫下篇論文,什么〈某地區酸雨對生態環境的危害〉、什么〈某地區水污染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有什么用!人家那些工厂該開工還是要開工。不開工,讓你一個生態學家提供利潤,提供就業机會?” “小心,前面是山体滑坡。”在前面帶隊的陸紹中提醒大家。十几天前的那場地震在老爺岭這一帶引起多處山体滑坡。面前這處正好撩起了遮蓋熔洞六千多万年的“面紗”。知道熔洞就在眼前,大家的心情振奮起來。只是這里不僅沒有路,而且滑坡之后的碎石積成陡峭的一堆,非常難走。一行人相互扶助著向前走去。 “不過從大范圍講,整個生物學倒是很有潛力的。是二十一世紀的朝陽行業。有人分析,計算机之后的高科技經濟增長點就是生物學領域。” “你理解的有潛力主要是指經濟潛力嘍?” “正是!”許洪峰仿佛故意提高音量,給前面走著的李万云听。“搞科研的考慮經濟因素沒什么不對的。就拿我們帶來的這些電鏡、切片机、分离机來說吧,上一代產品的体積大得只能擺在實驗室里,現在可以直接帶到考察第一線。可是錢呢?儀器的价格和体積成反比的!這次沒有企業贊助,我們就拿不到這些設備。就還得象以前那樣,前方后方來回跑。找到几個標本,跑回實驗室,看出點名堂,再跑回第一線。” 許洪峰是廖錚這次考察中頭一個接触的人,而且廖錚覺得他說得也在理,但她還是不想讓自己成為別人宣傳自己想法的搭擋。她又与許洪峰聊了几句,就向前追赶彭凱他們了。 走過山体滑坡處,踏過沒膝的野草,在他們面前,忽然出現了半個籃球場大小的一片空地。空地上支著一頂帆布帳篷。那是地質考察隊建立的基地。兩位地質隊的工作人員正在那里守著。見到同事們來了,他們披著大衣,從帳篷里高興地迎了出來。這里的夜間很冷,廖錚不知他們是否能睡得安穩。 “這樣,女士优先,我們在外面等一會儿。”彭凱說著,找了塊平坦的地方先坐下來。他指的是讓三個女同胞先到帳篷里去換衣服。 “來吧。”李万云向廖錚招了招手。這次李万云倒不那么太冷淡。廖錚低下頭從矮矮的帳篷門走了進去。 大概由于里面有什么机關,不能迭放。所以液冷服就挂在帳篷里的合金衣架上。孫曉莉拿過一套,幫廖錚將液冷服從頭上套下去,一邊封結胸前的鎖扣,一邊告訴她注意事項。 “剛開始可能覺得有些憋气,因為它完全隔絕皮膚与空气的熱交換。過一會儿就好了。這里是調節伐,覺得溫度不适應可以扳動它。向上是升漫,向下是降溫。來,套上鞋子。試著走几步。” 廖錚在帳篷里走了几步,又抬抬膝蓋,彎彎腰,覺得并無不适,就象穿上一套運動休閒裝。 “這是第三代產品,在關節處用了碳素纖維。我穿過第一代,就象太空服一樣笨。”孫曉莉一邊說一邊穿上自己的那套。這還是相見以來,孫曉莉第一次主動說話。 那邊,李万云也換上液冷服。看她們熟練的樣子,就象套上一件平常的風衣。 “我覺得,你這次可能沒有多少東西能寫。”李万云一邊整理著腰間的工具系帶,一邊對廖錚說:“平時我也看些文學作品。印象里,作家要在作品中寫動物,最低也是脊椎動物亞門,而且 一般都是鳥綱、哺乳綱的動物。因為動物進化到這种水平,才能与人類有一定的情感交流,才能發生故事。偶而寫到爬行類的恐龍,也是因為恐龍肢体巨大,而且當初滅絕得很有戲劇性。可這次,你恐怕不能從洞里找到比口索動物(注四)更高級的品种。” 李万云說得很快,廖錚不得不費力地听著,并且迅速在腦海中尋找有關物种分類方面的知識。到最后她也沒有記起口索動物有哪些代表。但她卻覺得,這位自然科學工作者對文學的這一點見解准确得惊人。 “沒關系,如果是真正的科學愛好者,應該能對任何一种發現感興趣。” 李万云停下手,注意地望了望她。 “怎么了,李老師。”廖錚問。 “沒什么,曉莉啊,交給你一個任務,廖錚有什么問題,你要負責回答她。她的文章有几十万讀者,希望她能把其中的科學知識寫得准确。” 据說女人与男人相比有一個明顯的优勢,就是不會因為顧慮面子而不懂裝懂。廖錚從來都堅持發揚這一优勢,所以一听李万云給自己派了顧問,就想開口問一問口索動物是怎樣低等的一類物种。還沒等張嘴,外面就響起了彭凱洪亮的聲音。 “快一點吧,梳妝打扮是沒有用的,到洞里就是一頭汗。” 三位女士走出帳篷。孫曉莉小聲地問廖錚: “你這樣到處跑,愛人沒意見?” 兩個人相距很近,所以廖錚听到她的問話后,又不自覺地看了看她的魚尾紋。發現她可能不象昨天自己認為的那樣,只有二十五六的年紀。 “我愛人也從事類似的職業,他支持我!” “哦……”孫曉莉若有所思地退到一旁,無論言語還是表情,都沒有對廖錚的回答作出評論。 十几分鐘后,六個人都換上了銀光閃閃的液冷服。每個人又背上一個小型備用氧气瓶。李万云他們都是頭一次進洞,只有听彭凱講里面的厲害。彭凱告訴他們,這里面的氧含量比地平線低十個百分點,相當于七千五百米高空的氧含量。不同的是這里的气壓并不低。氧气減少的比例由氮气補充。彭凱告訴新來者,要節省用氧。主要呼吸空气,感到憋气時再吸一口氧。 “李老師,您的身体真沒問題?”彭凱不放心地問。廖錚知道,李万云年近五旬,很可能受不了長時間缺氧。 “真沒問題。不然進洞去豈不為大家添麻煩。”李万云講話沒有什么文采,實話直說。 接著,他們又戴好對講耳机。陸紹中把磁卡大小的頻道調節器遞給廖錚。告訴她上面的哪個頻道能夠与誰通話。 “那里面這樣吵嗎?”廖錚接過調節器,不禁有些吃惊。 “哈,不是,吵是吵一點,但不影響交談。主要是進洞之后我們肯定會分開活動。經常需要聯絡。” 廖錚將它別在腰間。 這樣一來,每個人看上去都象是宇航員了。 “比起李老師年輕時參加的考察,我們這就是高消費了。”許洪峰開著玩笑。廖錚覺得,沒有他活躍气氛,不善言談的李万云、孫曉莉師徒倆會把人悶死。 洞口就在帳篷不遠處的一處山坡上,一堆亂石擋住不少視線,洞口在外面看來只有半扇門那樣大。廖錚不由得感謝起天意來。采藥的山民很容易就忽略這個洞口。 “你們又把它擴大了?”看了看洞口附近平整過的一片地,李万云問彭凱,語調里依然帶著那种廖錚不明所以的憂慮感。 “只是清理了外面的亂石,不然大一點的設備送不進去。”由于是第一次合作,彭凱也不熟悉面前這位女學者的性格。 “來吧,這就是兩個世界的交界線!”彭凱總能講出一些有詩意的話。不過立刻就被李万云的一句話破坏了气氛。 “現在變成一個世界了!” 對于李万云的態度,廖錚忽然有些能理解了。她想起了美國科學家所作的生物圈二號實驗。記得為了保證生物圈二號与周圍環境的嚴密隔絕,科學家們采取了許多措施。而眼前這個封閉的岩洞,不正是一個天然的生物圈嗎?李万云是不是在擔心這個生物圈已經失去了天然的密閉條件? 他們向洞口走去。离那堆亂石几米遠,孫曉莉忽然叫了一聲。 “李老師,注意那儿。” 大家循著孫曉莉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洞口附近一塊巴掌大的石頭上,俯著兩個小小的生物。那是兩個一模一樣的小生物,看上去就象螃蟹,但只有大一點的鈕扣大小。它們一動不動地呆在陽光下。灰色的身体泛著一种岩石般的色彩。若不是有意去注意,這樣小的東西肯定會被忽略過去。 李万云立刻來到近前,俯下身觀察。廖錚听到她喃喃地說了一句: “它們死了!” 注一:有孔虫,原生動物門肉足虫綱的一目,分布于海洋,死后沉積海底,形成岩石。其中最大的种類曾被南太平洋土著居民用作貨幣,又稱貨幣虫。 注二:切片机,用來將標本切成不同厚度的薄片,在顯微鏡下觀察。 注三:离心机,生物學實驗裝置。通過高速旋轉,純化作為標本的人体及動植物組織的細胞器、蛋白質、□、核酸病毒等物質。供實驗觀察。 注四:口索動物,脊索動物門中最低級的一個亞門,僅在口腔部有一點脊索結构 ------------------ 作者鄭軍友情提供,轉載請与作者聯系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