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1950年11月30日夜,朝鮮半島北部的蓋馬高原上,大雪紛亂,寒風怒吼。 一支美軍連隊孤獨地龜縮在茫茫荒原中的一個小山頂上。士兵們躺在睡袋里,露出一張張因嚴重凍傷而發黑的臉和二雙雙惊恐不安的眼睛。 北面柳潭里方向,槍炮聲連續不斷地傳來。 南面下碣隅里方向,槍炮聲似乎更加清晰激烈了。 而這里卻是死一樣的寂靜。 寂靜中,從山頂四周不同的方向傳來美軍士兵們听上去很古怪的漢語。他們認為漢語的發音是世界上所有語言中最不可思議的,是一串“咯咯”的聲音。現在,這种聲音由于在零下40度的低溫中傳播,听上去更加飄忽不定。雖然亦真亦幻,但美軍士兵已經明白了這些漢語的含義:“美軍士兵們!你們被包圍了!你們沒有希望了!放下你們的武器!志愿軍优待俘虜!給你們暖和的衣服和熱的食品!” 漢語的喊聲在荒涼而黑暗的山頂上回蕩,令美軍士兵毛骨悚然。 喊聲持久地進行到午夜,美軍士兵的焦躁已達到頂峰。他們突然從睡袋中鑽出來,神經質地在陣地上來回亂走,罵著,叫著,有的士兵蹲在凍雪上哭起來。 F連是27日陸戰一師開始向北進攻的時候被派到這里來的。 從下碣隅里至柳潭里的公路邊上,有個卡在公路要沖上的高地,叫做德洞岭。德洞岭馬鞍形的山脊一直伸展到公路邊,并在接近公路時形成一個數米高的懸崖。這個高地是如需通過公路就必要占領且扼守的要地。此時,無論是從中國軍隊要徹底切斷美軍陸戰一師的兩個環形陣地之間的聯系角度看,還是從美軍要确保柳潭里部隊的退路和增援下碣隅里的角度看,德洞岭注定將成為雙方要拼死相爭的軍事要點。 美軍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還在他的部隊向北進攻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撤退的問題。他曾說:“這個高地如果丟失,兩個陸戰團就完了。” 陸戰一師上尉威廉。E.巴伯20天前被任命為F連連長。他是個有10年軍齡的陸戰隊老兵,開始當過兩年的空降兵,在二戰的對日作戰中表現勇敢,參軍第三年時被提升為少尉。在太平洋上的硫黃島上,陸戰隊曾和日本軍隊進行過舉世震惊的殘酷的戰斗,巴伯在該戰役中獲得了一枚銀質獎章。 史密斯師長對這個卡在陸戰一師撤退路上的要地的重視,表現在他選擇了巴伯這樣一個陸戰隊老兵住連長,而且巴伯的F連得到了重机槍班和迫擊炮班的加強,從而使F連比其他陸戰隊連隊多出整整50個人,兵力總數達到240人。同時,在下碣隅里的一個美軍105榴彈炮兵連還被指令專門對F連進行火 力支援。 11月27日,當F連到達德洞岭陣地的時候,高地下的公路上正通過一長隊陸戰一師的運輸車隊。F連的士兵們因為极度疲勞,沒人愿意立刻在凍得像石頭一樣堅硬的凍土上挖工事,于是都打開睡袋睡覺了。三排排長麥卡錫用皮靴跟著士兵們的屁股,叫喊著讓他們起來赶快控工事。就在這時候,從柳潭里和下碣隅里方向同時傳來了槍炮聲,中國軍隊向德洞岭的進攻開始了。 沒過多久,巴伯得知,和F連同時被師長史密斯派到德洞岭地區守衛公路的另一支陸戰連C連,在中國軍隊的攻擊下傷亡巨大,已經丟失陣地潰敗了。 這時,巴伯連長明白,F連已經沒有撤退的余地了。 27日午夜剛過,28日凌晨2時,中國軍隊向扼守德洞岭的美軍陸戰一師F連進攻了,兵力是一個連。進攻從几聲軍號聲開始,中國士兵從三面攻擊F連的陣地,并一度從北面突進了F連防線,在北面防御的F連的兩個班頓時損失慘重,35個人中27人傷亡。在北面方向的陣地動搖了之后,緊接著,西面和西北面的陣地也出現了危机。中國士兵沖進陣地,与美軍士兵開始了殘酷的肉搏戰。雙方使用了能夠使用的一切搏斗工具,包括挖工事的鍬、鎬、槍托、刺刀和拳頭。士兵扭在一起在黑暗中滾動,互相掐喉嚨、挖眼睛、打擊對方的面部。山頂一度被中國士兵占領,但很快又被美軍士兵反擊下去。這時,位于下褐隅里的美軍炮兵的炮火支援開始了,但由于雙方已經進入肉搏戰,美軍炮兵只能以密集的炮火封鎖中國軍隊可能的支援路線,而正是美軍的炮兵火力令中國軍隊在兵力上的補充受到了限制。 搏斗持續了三個多小時。接近早晨6時的時候,隨著一聲尖厲的哨聲,中國士兵迅速撤出了戰斗。這是F連在德洞岭度過的第一個夜晚。這個夜晚,F連傷亡人數達到70多人,其時20多人死亡。連隊的衛生兵為了防止液体凍結,把裝著嗎啡的注射容器含在嘴里來回奔跑,但備用血漿不可避免地凍結了,傷員因輸血不及時而出現新的死亡。因為點燃了煤油取暖器而書對暖和些的帳篷容納不下這么多傷員,于是F連的傷員排隊輪流進帳篷。天空漸漸出現了一絲黎明的光亮,F連的士兵們把死亡后在寒冷中迅速僵硬的士兵尸体收集在一起,由一名叫莫里西的看護兵負責登記死亡者的身份證。巴伯清點了一下全連的彈藥,發現所剩不多。前來空投彈藥和急救器材的運輸机所投下的物資,基本上全落到美軍士兵不敢去的環形陣地的外圍了。運輸机來了一次就再也不見蹤影了,通過無線電話的聯系,才知道由于位于下碣隅里的簡易机場的跑道長度不夠標准,運輸机被禁止著陸了。 當時美陸戰一師沒有人知道,這僅僅是F連悲慘命運的開始。 28日夜晚,中國第二十軍五十八師再次開始了對F連的進攻。這一夜的情況和前一夜几乎一樣,經過沖擊和反沖擊,陣地几次在雙方手中易手。所不同的是,這一夜的戰斗更加殘酷。 巴伯連長的膝蓋在這天夜晚被子彈打穿。美軍士兵的鴨絨睡袋被中國土兵用刺刀挑起來揮舞。這一夜F連的損失雖然比前一夜小了一些,但傷亡人數也達到30多人,F連的兵力已經不足半數了。 天亮之后,彈盡糧絕的F連在絕望中盼來了珍貴的補給。 海軍陸戰隊另一种型號的運輸机把大量的物資准确地投到了F連的陣地上,其中包括彈藥、正規的C類干糧、咖啡、毛毯、擔架和藥品,五顏六色的降落傘舖滿了高地的山頂。直升机還給F連的電台送來了急需的電池。 躺在擔架上的巴伯向全連士兵如實傳達了目前的戰況,他告訴士兵們,指望有部隊來增援是不可能的,陸戰一師的兩個團已經陷入了中國軍隊的嚴密包圍之中。F連必須在這里堅守,不然的話,全連一個人也別想活下來。 29日夜,中國軍隊沒有進攻。 30日白天,F連再次接到飛机的補給,補給物資的數量對于一個連來講,現在已經是太多了。 事后證明,德洞岭陣地所扼守的公路對于美軍陸戰一師的撤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中國軍隊沒能最終徹底消滅F連占領德洞岭陣地的原因很多,其中的一點就是嚴寒下持續戰斗需要有充足的物資補給,最重要的是彈藥、口糧和保證士兵不被凍傷的被服,而恰恰物資補給是中國軍隊最薄弱的環節。 剛剛結束國內戰爭的中國軍隊在后勤供應上遠沒有适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在异國他鄉作戰,沒有了軍隊賴以生存的人民群眾的“大后方”的依托,中國軍隊各軍只有依靠各自獨立的、運輸工具貧乏的后勤勤務分隊進行補給。雖然跟隨在中國軍隊的后面有數量不等的民工,但朝鮮半島的補給線路如此險惡而漫長,依靠肩背手推的方式所能供應上去的物資無异于杯水車薪。從中國東北邊境到東線戰場的前沿,只有一條簡易公路境蜒在崇山峻岭之中,美軍對這條惟一的公路進行了嚴密的封鎖。 由于中國軍隊防空力量的薄弱,美軍飛行員白天可以對出現在公路上的任何目標進行毫無顧忌的攻擊,而到了夜晚,沿著這條公路,成串的照明彈把天空照得雪亮。中國的卡車司机只有利用照明彈熄滅的短暫空隙開進,在陌生而險峻的山路上駕駛汽車而不敢開燈,于是人為汽車帶路才得以緩慢地開進。即使這樣,東線戰斗開始后不久,中國軍隊中數量不多的汽車也已經損失大半。中國軍隊動員了几乎所有的非戰斗人員參加物資的運輸,軍一級的机關人員、勤務人員、甚至文工團的演員都加入了向前方運送物資的工作。他們在冰天雪地中背著彈藥和糧食,在暴風雪中艱難地前進,送到前線的每一粒糧食和每一發子彈部是以生命為代价換來的,但由于數量有限,前方的官兵依舊處在极度的饑餓和缺乏御寒被裝的狀態之中。 一支運送物資的小分隊在荒山野岭中惊喜地發現了一條鐵路,這是一條早已經廢棄的運送礦五的窄軌鐵路,他們立即感到前途有了光明。經過尋找,他們終于找到了一書只有四個輪子和兩根橫木的破舊車廂,他們針上了木板,裝上了彈藥,開始推車而行。冰雪覆蓋著的窄軌鐵路不但彎彎曲曲,而且不時出現巨大的陡坡,這支小分隊一共才五個人,其中三個人在車廂的前面用繩子拉,剩下的兩個人在后面推。一位叫聶征夫的文化教員后來這樣回憶道:不知道過了多少山溝和陡坡,也不知道走了多少里路,夜更深了,山谷里的寒風卷著雪粉,直向臉上打來。我們的胡須上、眉毛上都凝結了一層冰珠,呼吸也感到困難,饑俄、寒冷和疲憊同時襲擊著我們。我咬緊牙關,雙手使勁地推著車廂,兩腳机械地邁過枕木,一步一步往上爬。已經兩天沒有吃上飯了,我彎腰抓起一把雪填到嘴里,頓時清涼一陣,可慢慢地也無濟于事了。身上軟綿綿的沒有一點力气,。心里像虫咬一樣難受,腦袋更是昏沉沉的。同時,兩只手也感到异常疼痛,從手背一直疼到手臂。我以為是被路邊爆炸的炮彈炸傷了,后來仔細一看,才發現手背腫得像饅頭一樣,原來是血液凍得凝固住了…… 鑒于東線戰場的情況,彭德怀電令志愿軍第九兵團:集中兵力圍殲位于新興里的美軍,對柳潭里、下碣隅里“圍而不殲”。 30日晚,第九兵團司令員宋時輪調整部署,集中了第八十。 第八十一師于新興里。 几乎是同時,美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于30日晚上19時20分向位于柳潭里的五團、七團正式下達了向下揭隅里撤退的命令。 位于柳潭里的美陸戰一師五團團長默里中校和七團團長利茲伯格上校在接到撤退命令的時候碰了一下頭。這兩個經過二戰的老兵知道,對他們來講,生死攸關的時候到了。兩人甚至還互相說了句“上帝保佑”,話語中有一個含義雙方都明白,他們兩人都已經知道,晉升的消息已經确切了,再過三個月,也就是到了1951年回月,默里將晉升為上校,而利茲伯格將晉升為准將。 只要能從大逃亡中活下來,一切還是會很美好的。 兩個團長制定了聯合撤退的計划:第五和第七團,沿著柳潭里至下碣隅里的道路迅速向下碣隅里前進。首先以步兵逐次奪取道路兩邊的要點,車輛縱隊在其掩護下沿道路前進。以一部利用夜暗突破敵之間隙,實施越野机動,秘密向德洞岭山口行動,救出F連的同時加強山口要點,掩護主力通過山口。前衛營為第五團第三營,擔任越野机動的為第七團第一營。在向南邊開始進攻之前,以第七團第三營奪取1542高地,另以一個連奪取1419高地,為主力撤退獲得立腳點。 這一夜,兩個團長不斷地收到師部傳來的戰場通報:在他們逃亡的漫長道路上的一個重要据點——新興里,志愿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被圍困在那里的美軍已經陷入混亂的狀態。但是,已經顧不上想更多的事了,反正天亮之后必須突圍。 12月1日,柳潭里的清晨十分嘈雜,天剛一亮,155榴彈炮群就開始了集團發射。沒有人知道炮兵們到底要把炮彈打到哪里。因為155榴彈炮過于笨重,為了便于和步兵一起撤退,必須在撤退前把炮彈打光。直升机把這里因為沒有駕駛員而一直癱瘓在陣地上的那輛坦克的駕駛員運來了,駕駛員在這個時刻被投入戰場,心情可想而知,他發動了坦克在環形陣地中瘋狂地亂轉。根据史密斯師長的命令,大部分物資必須裝車帶走,于是士兵們在一种緊張而恍惚的情緒中開始裝車,由于沒有中國軍隊的進攻,土兵們似乎覺得這不是在逃亡,而像是在搬家。環形陣地的一角突然飄蕩起小號吹奏的美國國歌的旋律,旋律在寒冷的風中顫抖,讓美軍士兵一下子想起那些沒法帶走的東西——無數美國兵的尸体被就地埋在了這里。這些美軍士兵的尸体直到朝鮮戰爭結束40年后,美國政府才在北朝鮮政府的允許下把遺骸運回了太平洋的另一邊——這些美軍士兵的家鄉。 8時,以五團三營為前衛,美軍開始突圍了。几乎是在美軍開始突圍的同時,包圍柳潭里的中國第二十七軍七十九師立即做出反應,在各個高地上開始了猛烈的進攻。在1249高地、1419高地以及雙方一直反复爭奪的1282高地,都發生了殊死的戰斗。后勤供給良好的美軍士兵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也表現出孤注一擲的凶狠,因為他們知道,一旦陣地失守,正在撤退中的部隊連同他們自己就將全軍覆滅。而在寒冷和饑餓中堅守包圍圈的中國士兵同樣表現出异常的勇敢,因為他們之所以忍饑受凍堅持到現在,就是為了給予美陸戰一師以殲滅性的打擊,他們決不允許美軍就這樣逃跑了。 在1282高地上,与美軍展開爭奪戰的是第七十九師二三五團的一個排。排長叫胡金生。胡金生的營長在向他交代作戰任務時,特別強調了1282高地的重要性:“高地下面就是通往下碣隅里的公路,如果敵人從這里跑掉,我們的血就等于白流了!就是剩下一個人,也要守住它!” 1282高地的爭奪戰因此空前殘酷。中美雙方的士兵在高地上反复拉鋸達七次之多。与中國士兵爭奪高地的是美陸戰隊G連,這個連根据他們了解的中國士兵的戰法,一開始就准備了大量的手榴彈,于是雙方打的是一場混亂的“手榴彈戰”。美軍的飛机成群地在高地上飛,因為陣地上的士兵混戰在一起,支援飛机不敢投彈,于是他們執行“威嚇中國士兵”的任務。在第七次爭奪戰后,排長胡金生犧牲了,高地上只剩下兩個中國士兵,一個是班長陳忠賢,一個是彈藥手小黃。美軍最后的沖鋒開始了,小黃倒下了,陳忠賢在沖天的火焰中端著一挺机槍站起來,向密集的美軍士兵憤怒地橫掃,美軍士兵再次退了下去。這次退下,美軍就再也沒能組織起對這個高地的進攻,因為這時G連的美軍發現,柳潭里的美軍已經撤光了,再不跑就來不及了。 在G連扔下死傷的美軍士兵的尸体向下碣隅里方向逃跑的時候,美軍的飛机、炮火對這個高地開始了猛烈的轟炸,美軍工兵甚至引爆了高地上殘存的炸藥,整個1282高地立即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由于中國士兵對柳潭里周圍各高地的壓力,作為撤退前衛營的美陸戰一師五團三營直到下午近16時,才真正擔負起為突圍開路的職責。 在柳潭里通往下碣隅里的公路上,緩慢地走著美軍長長的車隊。這是美軍最薄弱的時刻。在公路兩邊的几乎每一個高地上,都有中國士兵射向公路的子彈和迫擊炮彈,而且,沒過多久天就黑了,美軍的飛机不能來支援,美軍士兵知道該他們倒霉了。中國士兵從公路兩邊的高地上沖下來,以班為單位抵近美軍撤退的隊伍,先是用手榴彈進行試探,然后干脆就徑直沖進來。美國士兵在令他們魂飛魄散的黑暗中拼死抵抗,撤退的隊伍一次次被迫停下來。美軍軍官們一次次地組織抵抗,盡最大的努力不使撤退的隊伍潰散。美軍的主要炮兵火力105榴彈炮因為沒有了炮彈而成為廢鐵,將死亡的美軍士兵的尸体綁在炮筒上帶回去是這個鋼鐵家伙現在淮一的用處。一輛滿是傷員的卡車倉皇中撞上一座小橋的護欄,橋被撞塌,卡車連同傷員一起掉入冰河之中。輕傷員掙扎著爬上岸,而用繃帶捆在卡車車廂上的重傷員立即沒有了蹤影。在地面美軍的強烈要求下,美軍飛行員在扔下大量的照明彈之后,破例開始在夜間進行火力支援。飛机扔下的炸彈不可避免地使雙方的士兵都受到巨大的傷亡。飛行員們也許感到這樣的低空轟炸實在是太刺激了,當地面要求他們向公路邊的一個高地進行火力支援時,他們竟然在一個有中國士兵身影出沒的小山脊上使用凝固汽油彈和500磅炸彈整整轟炸了25分鐘,他們說他們要使那條小山脊成為“世界上最沒用的地皮之一”。 從柳潭里撤退的第一夜是美軍陸戰一師大批傷亡的夜晚。 天亮之后,美軍的支援飛机几乎貼著陸戰隊士兵的頭頂掩護著他們一寸寸地撤退。 按照戰斗的常規,這一夜應該是美陸戰一師的兩個團全軍覆滅的一夜,但是,最善于夜戰的中國軍隊沒能抓住時机將其殲滅,原因除了中國士兵的饑餓和彈藥不濟之外,對于中國土兵來講,威脅最大的就是美軍的空中支援,這是沒有任何空中支援和防空火力的中國士兵無法克服与戰胜的,只要天一亮,中國土兵几乎不能在戰場上露面。如果說中國軍隊哪怕擁有少量的空中 力量,美軍陸戰隊在這一夜就將血流成河。拿美軍陸戰一師作戰處長的話說:“如果中國軍隊擁有一定數量的空中力量和足夠的后勤保障,陸戰隊肯定一個也別想活著跑出來。” 史密斯師長在布置撤退的時候,有一項決策是至關重要的,就是派出一支部隊离開公路,利用野戰越野的行軍方式迅速突向德洞岭,与堅守在那里的F連會合,鞏固那個卡在撤退路線上的最關鍵的要地。 擔任野戰突破任務的是陸戰七團的一營,其營長戴維斯中校是七團團長利茲伯格親自挑選的。戴維斯中校,畢業于佐治亞工業大學,二戰中他作為一名營指揮官在佩累利馬島上有過k佳的表現。利茲伯格對戴維斯是這樣表述自己的想法的:我們必須營救F連,并且加強德洞岭高地的力量。中國軍隊認為美軍士兵只會在公路上作戰,而事實上也是如此,以往的戰斗表明,美軍士兵一旦离開公路,就是死路一條。這一次就是要讓中國人吃上一惊。 戴維斯中校進行了精心的准備。除了把這個營里的傷員和身体不好的士兵挑出來留下之外,特別加強了全營的火力配備,包括各种武器都是雙倍的編制,迫擊炮的彈藥數量也增加了一倍。士兵除了每人攜帶四份口糧外,還必須背上一發炮彈、一副防止凍傷的鴨絨睡袋、雙倍的机槍和步槍子彈以及其他必須的野戰物品。這樣,一管每個士兵的負重達到50多公斤。為了聯絡不中斷,戴維斯把通常使用的SCR-300便攜式無線電台換成了可遠距离通話的AN/GRC-9背負式無線電台,炮兵聯絡人員還攜帶了通訊距离更遠的SCR—610電台。 戴維斯營的路線首先要通過有中國士兵堅守的1419高地。 原來認為大白天拿下這個高地是沒有問題的,因為根据通報,在這個高地上堅守的中國士兵已經堅持了三天而沒有過任何補給,美軍認為高地上的中國士兵不餓死也必定凍死了,即使万一幸存也不會再有什么戰斗力了。但是,美軍士兵很快就發現,堅守這個高地的中國士兵依然表現出超常的堅強。一個美軍連隊整整打了一個上午,無論空軍配合得多么緊密,無論1419高地上遠遠看上去大火熊熊根本不可能再有什么生物存活,可是美軍士兵就是爬不上去。攻打這個高地的戰斗從早上一直進行到黃昏,利茲伯格兩次增加攻擊兵力,最后參加攻擊的包括戴維斯營的一個連隊在內兵力達到四個連接近800人,并且,還加強了飛机、榴彈炮和迫擊炮的支援,1419高地最后被美軍突破的時間是晚上19時30分。 戴維斯營還沒有真正出發就損失慘重,利茲伯格不得不另外給戴維斯又補充了一個連的兵力。 夜晚對時,戴維斯命令他的營向德洞岭進發。白天打了一天仗的士兵們渾身破爛,沉重的軍服里已被汗水濕透,而此時戴維斯看了一下溫度計,零下24T.他對士兵們說:“如果在這個溫度里穿著濕內衣就地過夜,是自己找死,我們必須連夜出發。” 應該說,戴維斯營的行動确實出乎中國軍隊的預料之外。 美國兵沒有夜間在沒有道路的荒山中行軍的先例。在沒膝深的雪中一步步地走,美國兵們從來沒有吃過這樣的苦。不斷有士兵掉隊,不斷有与中國士兵零星的戰斗,黑暗中的冷槍和冷炮不知是從什么地方飛來的。戴維斯不敢打開電台聯絡,不敢弄出任何聲響,只有在士兵們走不動了時,他才連踢帶拉地叫几聲。 實在走不動了,就命令士兵們躺在睡袋中睡上一會儿。危險始終存在著,就在戴維斯鑽進睡袋的時候,一發冷槍子彈穿透了他的睡袋,他說:“几乎剝了我的頭皮。” 被死亡的恐懼和嚴酷的環境折磨得有些恍惚的美國兵常常偏离開預定的路線,几次差點走到中國軍隊的陣地上去。朝鮮 戰爭后晉升為少將的戴維斯回憶道:沿途有一些中國人挖的工事,我常常下到這些工事里,用指北針判定方位。我兩次把軍用雨衣披在頭上,然后趴在地上,借手電筒的光亮,校正我的地圖,以檢查行軍的方向。我把頭對准一個方位物,然后關上手電,掀開雨衣,走出工事判定方向,可我常常想不起來我在雨衣下干了些什么,站在那里茫然發呆。我不得不再走下工事,從頭做起。所有的人都三番五次地找你,好弄清楚要干什么,實際上嚴寒使我們完全麻木了。 12月2日拂曉,戴維斯營到達德洞岭附近。在接近F連時,他們又受到中國軍隊的頑強阻擊。經過一上午的戰斗,11時,戴維斯營与F連會合了。 戴維斯營以巨大的傷亡換取了使整個美軍陸戰一師能夠從覆滅的厄運中逃生出來的希望。 3日,陸戰一師兩個團的主力撤退至德洞岭。整頓隊伍之后繼續向下碣隅里撤退。車輛上的傷員已經滿員,不得不把一些傷勢較輕的人赶下車步行。兩個團長的吉普車上也擠滿了傷員,默里和利茲伯格不得不和士兵一起走路。長長的車輛和步兵混雜著,序列混亂地向前移動,公路兩側是派出負責掩護的連隊,頭頂上的飛机不斷地報告著中國軍隊目前的阻擊位置和兵力。這一天,海軍陸戰隊的飛行員們進行了145架次的出動,除了向一切可能有中國軍隊阻擊的山脊轟炸外,還不斷地空投地面要求的任何物資,包括車輛使用的汽油。 4日,美軍陸戰一師五團、七團撤退到下碣隅里。 從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距离是22公里,陸戰師先頭部隊在這22公里的距离內用了59個小時,后衛部隊則用了77個小時,平均每小時走300米,每前進1公里需用3個小時。在撤退的路上共有1500人傷亡,其中的500人是凍傷。 《紐約先驅論壇報》隨軍女記者瑪格麗特。希金絲在目睹了美軍士兵撤退到下碣隅里陣地時的情景后寫道:我在下碣隅里看見了這些遭到痛打的官兵,不由想到他們如果再受到一次打擊,究竟還有沒有再次逃脫的力量。官兵們衣服破爛不堪,他們的臉被寒風吹腫,流著血,手套破了,線開了,帽子也沒了,有的耳朵被凍成紫色,還有的腳都凍坏了,穿不上鞋,光著腳走進醫生的帳篷里……第五團的默里中校,像落魄的亡靈一般,与指揮第五團成功地進行仁川登陸時相比,完全判若兩人…… 而“像落魄的亡靈一般”的默里中校自己說道:打開血路的五天五夜就像是一場噩夢,是海軍陸戰隊不曾有過的最坏的時候。在柳潭里的附近,我每天晚上都會想大概不會再見到天亮了。 美國海軍陸戰隊從東線撤退的消息立即在美國國內產生了兩种不同的反應。一种認為這是美國軍隊巨大的恥辱和失敗;另一种則認為這個撤退是“一個壯舉”。 無論怎樣說,美軍從東線撤退是中國軍隊在整個朝鮮戰場上所獲得的巨大胜利的結果。它證明至少截止到此時此刻,戰 爭的主動權已經牢牢地掌握在了中國軍隊的手中。至于美軍為什么能夠從嚴密的包圍中撤退出來,有人認為是東線的中國軍隊兵力過于分散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是由于武器裝備、后勤供應和通信設施的巨大懸殊造成的。 戰爭的胜負從來都是多种因素集合的結果。 對于美國方面來講,沒有戰略含義的、完全是保全性命的撤退無論如何都是一种被迫的行為,是對美國軍隊“戰無不胜”的神話的無情嘲諷。 而且,撤退到下碣隅里,并不意味著噩夢的結束。對于美軍陸戰一師的士兵來講,他們的地獄之行才剛剛開始。 ------------------ 圖書在線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