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一章 轉折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1937年可謂是不同尋常的一年。
  1937年,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中國人民進入了全面的抗戰時期,開始了為期八年的抗日戰爭。
  1937年,中國結束了10年內戰,國共兩党開始了第二次合作。
  1937年,以中國工農紅軍改編成的八路軍,名正言順地踏上了抗日的戰場。
  1937年,中華民族歷史上的轉折點。

蔣介石“剿匪夢”的破滅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蔣介石是一個重要人物。
  他曾率領國民革命軍把一個軍閥混戰的中國統一起來。
  雖說在抗日戰爭的8年中,蔣介石沒有像共產党那樣積极抗戰,但他也沒有如汪精衛之流那樣投降日本,并曾作為中國軍隊的統帥,領導了數百万國民党軍隊,為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國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他也被說成是“人民的公敵”。共產党說他是人民的公敵,一點也不過分。共產党吃夠了蔣介石的苦頭,蔣介石在抗日戰爭后又一次把中國四万万人推入內戰的深淵。
  蔣介石最初的反共思想可以追溯到1923年。當時他率國民党的代表團到蘇聯訪問,在蘇聯期間,他對蘇聯的政治制度進行了具体的調查研究。然后他得出這樣的結論:
  “蘇聯的政治制度,乃是專制和恐怖的組織,与我們中國國民党的三民主義的政治制度是根本不相同的。”
  這可能是蔣介石最早的反共傾向。他的這一思想至死也未能改變。
  從蘇聯回國之后,他又向孫中山建議要反對俄國,反對容共。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量屠殺共產党人,把其反共信念付諸具体的行動。
  為了生存下去,共產党不得不建立自己的武裝,并且這支武裝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蔣介石最大的心腹之患。
  蔣介石認為,一天不把共產党剿滅,他就一天不會得到安宁。
  在蔣介石与共產党較量的同時,日本侵略中國的行動也逐步升級。蔣介石對日軍一再妥協,卻不放松對共產党武裝的“圍剿”。問其中的原因,蔣介石稱之為:“攘外必先安內。”1932年1月28日,日軍對上海發動進攻。3月18日,蔣介石就任國民党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參謀總長。就任之后,蔣介石首先著手的計划,不是對日作戰,而是對紅軍進行討伐。
  在蔣介石看來,外來的侵略只是皮膚上的瘡毒,是不會危及國家的生死存亡的。而只有國家內部持不同政見的集團才是對國民党的真正威脅。
  面對著虎視眈眈的日軍,蔣介石還是騰出手來對共產党中央蘇區的紅軍發動進攻。他是非要把紅軍置于死地不可。
  蔣介石開始“剿匪”,企圖一舉消滅共產党人。國民党對中央根据地進行了5次“剿匪”行動,頭4次都遭到了重大損失,卻沒有完成使命。第五次他成功地迫使共產党武裝离開了經營多年的中央根据地,開始了二万五千里長征。
  紅軍撤出了自己的根据地后,蔣介石還是不放過共產党,在國民党統治區對共產党人進行“宁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血腥屠殺的同時,仍不惜血本對處境十分艱難的紅軍進行圍追堵截。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和二、四方面軍在陝北會師,從而結束了為期一年的長征,并宣告蔣介石把紅軍消滅在北上途中的計划破產。但是紅軍也确實遭到了重大損失,中央紅軍由剛開始長征的10万人減少到約7千人,加上其他方面軍和徐海東的紅25軍、陝北劉志丹的紅15軍團,陝北紅軍總共只有約3.5万人。
  蔣介石沒有徹底消滅紅軍,但他仍對自己所取得的戰果沾沾自喜。紅軍兵力的大幅度縮小讓他感到亢奮。
  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似乎距成功只有一步之遙。
  這時,他認為自己成功在握,從而對共產党發出的國共進行第二次合作的愿望置之不理。自1935年10月至1936年12月間,蔣介石先后對陝甘宁紅軍進行了3次圍攻,企圖一舉消滅紅軍。
  可是就在第三次圍攻紅軍的過程中,發生了“西安事變”。一下攪醒了蔣介石“徹底消滅共党”的美夢。1937年1月,蔣介石下令停止“剿共”。國共兩党開始就有關合作和紅軍改編問題進行談判。
  “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局勢,并改變了國共兩党以后的命運。

毛澤東与蔣介石第二次握手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兩位重要人物是無論如何也抹不掉的。這兩位人物就是毛澤東和蔣介石。
  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出身于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但兩人的道路卻不相同。1924年春,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毛澤東曾擔任中國國民党候補中央執行委員,代理過宣傳部長,地位比蔣介石還高。但他們在廣州見面的机會并不多,各种材料上也沒有什么記載。据蔣介石回憶,他對毛澤東的印象并不深,只說毛澤東在會上發言不多,好談農民問題。似乎當時兩人之間還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支持北伐,消滅北方的軍閥。但要從更深的內心中去了解當時兩人的想法,卻是不一樣的。
  蔣介石留過洋,學過日本人的作戰理論。毛澤東沒有出國學過外國的作戰理論,卻對中國的《孫子兵法》以及《水滸》和《三國演義》等中國的兵書和反映中國古代戰爭的小說研究得很透。自1930年12月以后,蔣介石的“洋”軍事學說和毛澤東的“土”軍事學說開始了激烈的斗爭。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之間的矛盾是越積越深。蔣介石曾出大价錢要過毛澤東的人頭。
  長征中遵義會議以后,毛澤東接過紅軍的指揮權,開始在貴州、四川、陝西、甘肅等省份的叢山峻岭中,淋漓盡致地發揮他的軍事天才。
  可當時共產党的實力太弱小了,要不是毛澤東的英明,紅軍可能早就垮了。
  日本人的威脅,要求中國國內有一個團結一致的環境,共產党也需要一個生存和發展的環境。
  于是,遵義會議以后,共產党向國民党頻頻發出團結抗戰的信息,表示紅軍可以接受改編。
  但蔣介石對共產党的團結抗戰信息均不予理睬。
  蔣介石沒有給共產党面子。
  共產党更恨蔣介石,毛澤東更覺得与蔣介石不共戴天。1936年12月12日,蔣介石被張學良、楊虎城囚于西安。
  “西安事變”后第三天,斯大林就致電中共中央,希望中國共產党利用自己的影響使蔣獲釋。
  蔣介石沒有被殺掉,仍回到了南京。
  在中國命運生死攸關的時刻,毛澤東和蔣介石這兩位死對頭又變成了合作者。
  此乃中國之大幸。

“七七事變”為國共合作推波助瀾

  1937年1月,蔣介石下令停止“剿共”,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進入運作階段。從那時開始,國共兩党開始談判有關合作事項和紅軍的改編問題。1月31日,蔣介石指示撥給紅軍每月軍費20到30万元,紅軍番號不變。
  2月8日,蔣介石又指出,如要統一軍隊,中共不能再宣傳共產主義。中國共產党表示如國民党政府堅持原談判條件,則中共停止武裝暴動,改蘇維埃為中華民國特區。
  這是共產党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特區”這一概念,這比提出香港可以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區早了整整47年,這也可以算是一國兩制的最初形式。現在鄧小平著作中提到的“陝甘宁特區”就是指這一件事。
  中國共產党還提出紅軍改為國民革命軍,受中央政府領導,并停止沒收地主土地。
  但蔣介石還是沒有完全放棄反對共產党。2月15日,南京國民党五屆三中全會通過《根絕赤禍案》,其重點內容為,根絕赤化宣傳;根絕階級斗爭。同時認為紅軍要向國民党中央政府投誠,而不是統一改編。
  從根本上講,蔣介石對中共的態度仍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在策略上作了調整。他在2月5日的日記中就說:“對內避免內戰。然一遇內亂,則不放棄戡亂安內之責任。”
  蔣介石之所以調整“剿共”的策略,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他确實感到了日本人的威脅,二是中國共產党也答應放棄武裝斗爭的政策。
  3月6日,蔣介石又對日本駐華大使川越茂說:
  “我國對共產党政策并未有何變更。此點可于前次三中全會之宣言及決議案證明之。”
  看來,蔣介石雖然在口頭上答應与共產党合作,但其內心是极不情愿的。他的想法是,合作可以,但共產党必須付出相當大的代价。
  協議已經有了,但國共兩党能否成功地進行合作還是一個未知數。
  可就在這時,“七七事變”爆發了。
  自1933年以后,因為國民党當局的一再妥協,使得北平、天津成為日本人的勢力范圍。自山海關到丰台,鐵路沿線均有日軍駐扎。通縣已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純系日本人的傀儡。北平北面則駐有日偽重兵,西北面是李守信、王英偽軍。只有盧溝橋仍為中國軍隊宋哲元部把守。如果把盧溝橋再划到日本人的勢力范圍內,那么北平就盡入日本人手里。因此,日軍又制造事端,進攻盧溝橋,從而挑起了“七七事變”。
  盧溝橋事變爆發時,蔣介石正在廬山。事變的第二天,他才接到當時的北平市長秦得純的報告。接到這個報告后,蔣介石對是否立即進行全面抗日仍未下定決心。他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
  “倭寇在盧溝橋挑釁矣。彼將乘我准備未完之時,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為難,使華北獨立乎?”
  隨后又寫道:“倭已挑戰,決心應戰,此其時乎?”
  當時,天皇裕仁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蔣介石還未搞清楚,他根本未下定抗日的決心,難怪他在日記中自問自疑。
  但蔣介石也感到應准備在日方擴大事態時,与之抗爭,不可麻痹大意。所以他在7月8日接到日軍進攻盧溝橋報告后,當天就指示宋哲元:
  “宛平城應固守勿退,并需全体動員,以備事態擴大。”
  經過一夜的考慮和思想斗爭后,蔣介石于7月9日定下了准備進行全面抗戰的決心,并立即召何應欽自四川返回南京,著手編組部隊,同時又電令宋哲元嚴陣以待:
  “守土應具必死決戰之決心与積极准備之精神相應付。至談判,尤需防其奸狡之慣伎,務須不喪失絲毫主權為原則。”
  蔣介石也吃夠了日本人狡猾的苦頭。
  在當天,蔣介石還派孫連仲第26路軍北上保定、石家庄地區,准備同日軍作戰。
  10日,蔣介石又采取了三項緊急措施:
  一是編組作戰部隊。第一線為100個師,預備軍為80個師,并要求于7月底前組建好大本營和各集團軍、軍團等。
  二是將供6個月用的彈藥圍置長江以北三分之二,長江以南三分之一。如果兵工厂一旦被摧毀,則從法國、比利時購買軍火,經香港、越南運回國內。
  三是准備后備兵員100万人,軍馬50万匹和6個月的軍糧。
  老蔣這次是真的要干了,并且態度還十分堅決。
  當被中國一直視為抗日英雄的宋哲元也被迫向日軍妥協時,蔣介石也沒有改變他要抗擊日本人侵略的立場。
  7月10日,宋哲元派出代表張自忠,与日方代表松井太郎進行談判,并于11日下午達成屈辱協議:
  同意向日方道歉,并保證不再發生類似事件;宛平城和龍王庄不駐中國軍隊;徹底取締抗日團体等。
  但是這一協議未經蔣介石批准,它只是宋哲元對日的妥協,因此蔣介石對此屈辱和約不予批准,并命外交部長王寵惠以備忘錄的形式通知日本駐華使館:
  “任何諒解,未經中央核准者,無效。”
  13日,蔣介石又向宋哲元發出電報,表示其抗戰的決心,指出:“中央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宁為玉碎,不為瓦全,以保持我國家之人格”。
  蔣介石不但已定下了抗戰的決心,并且也意識到,只有抗戰,才能維護國家的尊嚴。
  宋哲元仍抱著局部解決的幻想。當時日本代表香月清司于14日派參謀向宋哲元提出七項苛刻的、完全控制華北的條件,最主要的是撤退中國軍隊,撤走中央机關,取締“排日”活動。而宋哲元居然派張自忠于19日簽署了該協定及其7項條款,并報請中央批准。
  蔣介石對宋哲元擅自簽署的協議不予批准。在此之前,蔣介石就多次電示宋哲元切勿對日軍抱有任何幻想。其中18日的電文中說:
  “倭寇不重信義,一切條約皆不足為憑。上海‘一·二八’之戰,本于開戰之前已簽和約,乃于簽字后8小時仍向我滬軍進攻。此為實際之經驗,特供參考,勿受其欺。”
  看來,這時蔣介石是真的看透了日本人的野心和一貫使用的花招,日本人的最終目的就是吞并整個中國,或者是讓中國臣服于它。蔣介石是万万不會答應的。
  再說,蔣介石也不想成為日本人的傀儡,不想任別人擺布,他想一直當中國的老大,不想有其他人來管他。
  17日,蔣介石在廬山再次表達了他的決心。他說;
  “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臨到最后關頭,便只有拚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講我們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完全投降、整個滅亡之條件。全國民眾要認清‘最后關頭’的意義。……”
  “和平已非輕易可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無事,只有讓人家(日本)軍隊無限制地出入于我們國土,而我們本國軍隊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國土地內自由駐在;或是人家向中國軍隊開槍,而我們不能還槍。……”
  “我們東四省失陷,已有6年之久;現在沖突地點,已到了北平門口的盧溝橋。如果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占,那么我們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中心与軍事重鎮北平,就要變成沈陽第二!”
  “今日的北平如果變為昔日的沈陽;今日的冀察(河北和察哈爾省)將變成為昔日的東四省。”
  “北平若可變成沈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
  最后他表示,“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的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這些是事關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和維護國民党政治統治的根本大計。
  蔣介石的抗戰決心能如此迅速地堅定起來,其根本原因是日本侵略者要滅亡整個中國。蔣介石已經意識到,如果再不抗戰,就要亡國;北平就要成為沈陽第二,南京就要成為北平第二;國民党政府就要倒台或充當日本的傀儡,對此,蔣介石無論從個人的角度,還是從民族觀念考慮,均無法接受。就蔣本人來說,他從來都不愿受人管束,況且他現在已為一國之尊,要他對日本人稱臣納貢,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雖然蔣介石到日本留過學,但他對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卻非常崇拜。在蔣介石看來,泱泱文化古國,怎么能受制于倭寇。他曾對斯諾說:
  “我國固然是一個弱國,但不能不保持我們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負起祖宗先民所留給我們的歷史上的責任。”
  蔣介石之所以能堅定其抗戰的決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已与共產党達成諒解,統一戰線不久也將建立起來,對共產党會堅決抗日這一點,他是沒有任何怀疑的。也有可能,蔣介石覺得共產党當時已對他构不成太大的威脅,建立統一戰線后共產党也會受他的左右。
  當然,蔣介石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在抗日戰爭中,共產党的力量發展得如此之快,以致于在抗日戰爭結束時,八路軍的力量已經能与國民党軍隊分庭抗禮。
  共產党与國民党雖然已經達成了妥協,但開始時,蔣介石還是准備在談判中同共產党討价還价,從而進一步削弱共產党的實力,限制共產党的活動。但是,由于日本人挑起了盧溝橋事變,使得蔣介石沒有更多的精力來顧及与共產党的斗爭。此時,蔣介石政策的重點已不是“安內”,而是把“攘外”放在优先的位置上。蔣介石重點考慮与日本人作戰,在与共產党的談判中多付出一點代价已算不了什么。“七七事變”的爆發,無疑加快了國民党与共產党達成最后協議的速度。
  可以這樣說,盧溝橋事變是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催化劑。
  國共兩党達成了協議。共產党在中國的合法地位得到了确立。雖然國共兩党內心的想法是不大相同的,但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兩個對立的政治集團又走到一起來了。
  國共合作,全民抗戰,終于成為現實。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