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教授、講師四十余人和金庸先生談他的武俠小說面面觀。首先由新亞書院院長、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先生輕松的拉開了序幕。 金耀基:可惜地方太小,使許多想來參加的朋友沒有座位,可見查先生吸引力之大。二十年前,當我第一次看到《射雕英雄傳》的時候,立刻著了迷,再一看作者姓“金”還是本家,佩服之余立刻去查作者生平,這一查才知道作者不姓“金”姓“查”。查良鏞先生的小說恐怕大家不能不承認,是在武俠小說里面開辟了新的面貌,卓然成家。我二十年前看了《射雕英雄傳》之后就不敢看了,這原因是怕過分著迷。小說我是不看了,因為它太迷人,但是查先生在報紙上的社論我一定看,短短几百字,知識丰富,見解卓越,同時有戰略、有戰術,時常有先見之明,玄机甚高,表現出銳利的新聞眼。我相信能把中國過去的小說、文學材料,運用得這樣自如者,說句廣東話,查先生是“有得彈”(沒人比得上的意思)。今天很感謝查良鏞先生,能接受我們邀請,來做文化的聚談,我們謝謝他。首先,我們想請查先生談一談武俠小說跟文學的關系。 金庸:我個人的夢想是將來退休之后到沙田買間小屋,天天到中文大學來旁听,研究學問,今天有机會和各位聚會,极感榮幸愉快。 我最早一部《書劍恩仇錄》是1955年開始寫的。武俠小說是不是文學呢?常常有人提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不論哪一种小說,是不是文學作品,屬哪一种類小說,沒有多大的關系。也有人問武俠小說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看,我覺得最主要的大概是武俠小說比較根据中國的傳統來著手。現代一般文藝小說,似乎多少受西洋文學的影響,跟中國古典文學反而比較有距离。雖然用的是中文,寫的是中國社會,但是他的技巧、思想、用語、習慣,倒是相當西化。現代中國藝術中間,跟中國傳統比較接近的,一個是戲曲,還有一個是國畫。其他好比小說、新詩、音樂、話劇,電影更是不用講了,跟西洋藝術形式更接近,与中國傳統藝術距离反而比較遠。事實上,中國的傳統對于中國人而言,是根深蒂固的。拿我來說,一個地方有世界一流的音樂會,另一個地方是中國京劇、民謠,我覺得听京劇、民謠要更接近自己的興趣,多半是与傳統有關系。 武俠小說,一方面形式跟中國的古典章回小說類似,第二它寫的是中國社會,更重要的是,它的价值觀念,在傳統上能讓中國人接受。是非善惡的觀念,中國人几千年來的基本想法沒有很大改變。因此,如果武俠小說的情節离譜,一般人在觀念上就很難接受。 高木林(藝術系教授):現代的武俠小說、武俠電影,跟現代的社會教育之間,應該如何來配合? 金庸:我想這個問題很大,對教育問題很多人有很多想法,我僅能講我自己的看法。 我跟電影界朋友很熟,以前我曾在電影界工作過一兩年。在香港一般人認為電影是娛樂,不必要有教育加進去,消极的不把人教坏就好。事實上,積极的要把人教好,對這里的電影界來說并非必要。 長期來,一直有這樣的討論,藝術該不該為人生服務,文以載道是不是必要,兩派的爭執總是存在,也難說哪派對哪派不對。 我個人認為,文學藝術作品不一定需要跟教育作用連系起來,藝術主要是在美的范疇內,而道德是在善的范疇內,美、善可以統一,也可以不統一,這是永遠有爭執的。我想這是個人信念的問題,基本上,小說与電影又是大眾所接触的,所以,不要故意違反社會公認的道德就好。 陳方正(物理教授):您的小說中,常被傳統道德有所質疑,似乎有意無意間對傳統道德提出探索。我們讀者,多數一半接受西方思想,一半受傳統教育影響。您的小說迷人就在這里:表面上是推崇武俠,骨子里令人思考各种价值。例如《神雕俠侶》中,楊過与小龍女的戀愛,例如《天龍八部》中,漢人与契丹人的斗爭。這是神來之筆,還是有意安排? 金庸:陳教授這個問題,我只能講講自己的經驗。 每部小說我先确定几個主要人物,然后再配上情節。至于對中國傳統有疑問的問題,對真理探索的問題,不是我构思的重點。后來發展下去,自己的想法就自然的融了進去。 好像我念中國歷史和其他書籍,常感到中國古代漢人不論怎樣對待异族,正義卻永遠在漢人這一邊,我感覺不太公平,這种想法自然反映到小說上。 剛才講到中國人總有很多基本上的傳統想法,但以我多年來在香港對婚姻、愛情。許多事務的看法,都是很現代的。如果說武俠小說純是反映中國舊社會,譬如著重描寫一夫多妻制的話,現代中國人還是不接受的。 李杜(哲學教授):武當派啦,少林派啦,他們的功夫在中國傳統上都是了不得的。我看了您的《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等,覺得里面有點意思,好像武當、少林以后都不怎么樣了,反倒是波斯之類的异地,另有杰出人才。我猜想,你是不是覺得我們文化發展到現在,傳統的東西遺失掉了,要另外去找,有點否定傳統的味道。 金庸:有几部小說,我當時的出發點是有否定教條主義的想法,我比較信服理性的思想結构,主要是近代羅素、卡爾·波普等哲學的理性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的反思,對儒家思想絕對化的反思,這种想法恐怕對近代知識分子來說十分普遍。我想真理本身也有它相對的意義,社會變遷,真理也可能改變。有些事情的道理,千万年不變,我個人絕不相信。事實上,中國思想上的狂熱分子很多,不單在政治上,甚至科學上也一樣,許多科學理論以哲學觀點來批判的話,它也不一定全是對的。 我寫某几部小說時就想到這個問題。少林派、武當派是對抑或是錯,都不一定,可能會根据環境而有所變化。我相信多元主義可能更合理一點,事情不要絕對化。少林、武當并不坏,其他好的東西同樣也多得很。 喬健(人類學教授):舊小說里,《七俠五義》、《水滸傳》等偏重傳統俠義气概,而《封神榜》、《西游記》等又以神怪取胜。您的小說似乎融合兩者,而招式、武功遠超過其范圍,可說懸奇得很。請問這兩類舊小說,俠義和神怪,您受那樣影響較大? 金庸:我想《七俠五義》、《小五義》、《水滸傳》是有影響,而較近的武俠小說作家白羽、還珠樓主對我也有影響。還有一個傳統來自西方古典書籍,法國大仲馬,英國司各特、史蒂文生,在故事結构上對我有影響。 至于故事很夸張,則來自近代武俠小說。民國初年到現在,上海及北方有很多武俠小說,雖然比較粗糙,但難免受其影響。 反而《西游記》、《封神榜》,相信影響不如近代武俠小說,玄過頭了 劉述先(哲學教授):有兩個問題。第一:您的小說突破傳統,您怎樣突破自己?第二:您最得意的作品是那一部? 金庸:我喜歡不斷的嘗試和變化,希望情節不同,人物個性不同,筆法文字不同,設法嘗試新的寫法,要求不可重复已經寫過的小說。我一共寫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大致上并不重复,現在變不出新花樣了,所以就不寫了。 我開始寫武俠小說的時候,娛樂自己的成分很大,后來一部就寫兩三年,書中人物天天出現,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樣。如果時常重复,自己都不想看了,讀者也不會被吸引。 我比較喜歡最后的一部《鹿鼎記》。書中男主角韋小寶完全是一個叛逆的角色,說謊、整人,唯一會的功夫就是挨打時就逃,誰都沒有他溜得快。我的目的是希望寫得現實一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中國人性格上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有一些自省的意義。我的一些對文學有興趣的朋友,多數也比較喜歡這一部。 胡玲達(教務處雇員):講起韋小寶,我真想不出他哪里來那么多花樣,是不是您親身經歷? 金庸:我沒有韋小寶那樣本事,韋小寶几秒鐘里想出來的花樣,我有時要想好几天。 張清如(數學系教授):我看過一百多部武俠小說,但一旦看了您的武俠小說,再看其他的似乎就沒有多大意思了。您刻畫心理一波三折的變化,我猜想您不會武功,可是編出來一大堆功夫都合情合理。當然您寫的一些太极拳招數,那是現代的太极拳,都擱到五百年前了。而其他招數卻也很恰當,您是怎樣想出來的,我希望知道。 (金耀基院長插語):張教授是太极拳高手。 金庸:很奇怪,有些數學家喜歡看武俠小說,例如陳省身先生、李政道先生。 張先生問我是怎樣想出來的,只是胡說八道嘛!沒什么道理。有些招數湊一些比較好看的名字啦,好像跟詩詞有些關連。 您批評得很對,太极拳一路發展下來,我把一些招數推回五百年前。事實上五百年前是什么名稱,現在可能也不容易知道。 劉殿爵(倫敦大學教授、中文系客座教授):您的文字极好,小說中所用的字几乎一點洋气也沒有,在修訂本中,有時還刻意把較摩登的語气改過來。您有沒有興趣在這個問題上寫些文章?給年輕人一個避免喜用歐化語句的概念。 金庸:劉教授這樣推許很不敢當,我想武俠小說講古代的事情,用現在的語句是不适當的。不過事實上不可能完全避免,宋、明人到底怎樣講話,我們無法知道。元朝的白話文我們現在几乎看不懂。我用的是我們想象的古代話,不是古人的古代話。 在武俠小說中,我認為敘述和描寫部分用現代語法是可以的,如果是人物對話,就會破坏气氛。 英國人寫歷史小說不用古英文而用現代英語,古英文已完全不用。現在中國文字還是很多白話与文言并用,不過古人如果冒出一句:“我有一個問題要跟您研究研究”,這講法總不太适合。 我書中有些描寫敘事部分,也是避免用文藝腔,但不是很干淨的,我在努力避免。有几部倒是故意不避免,例如《連城訣》与《飛狐外傳》。 黃維梁(中文系教授):您的人物多半不一定好就好到底,或是坏也坏到底,不知道您有沒有受到英國近代文學批評家Forster(福斯特)的所謂“圓形性格”的影響?還有寫法上,譬如張愛玲、白先勇,受《紅樓夢》影響很大,您有沒有這樣的情形? 金庸:倒不是“圓形性格”的理論,主要是人生經驗。很多人你很難說他是好是坏,這不像京劇臉譜那樣善惡分明。在西洋文學上也早有這樣的描寫。我個人不太相信所謂文學理論,很抱歉我在這方面下的功夫不多。 至于文字的問題,很難講受什么書的影響,是自然形成的。譬如我讀《資治通鑒》,總是興味盎然,古文的簡洁高雅,其文字之美,一直是我希望學到的。當然還差得很遠。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