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二章 大顯身手


  在衛星電視出現之前,香港已有兩家無線電視台,即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無線台”和亞洲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的“亞洲台”,兩大電視台屬下分別擁有粵語和英語各一個頻道。兩台歷史悠久,競爭激烈,期間曾冒出個“佳視台”,但開播后第三年,就被兩強逐出競技場。事實證明,在香港這樣一塊彈丸之地,僅能容納兩家免費的無線電視台。有鑒于西方有線電視的發展,以及當時香港電訊的壟斷地位,港府計划設立第二電訊网絡,并于1988年正式予以批准。第二電訊网絡將提供有線電視和其他非專利電訊服務(如移動電話、無線尋呼等)。

  創辦衛星電視

  已經擁有非專利電訊業務的和黃集團捷足先登,迅速与英國大東電報局后港中信公司等集團組成新財團,力爭第二電訊网絡經營權。李嘉誠看好的是電視行業的廣闊前景,有線電視實行向用戶的收費制,与免費的無線台沖突不大。
  李嘉誠雙管齊下,一手欲奪第二電訊网,一手發射衛星覆蓋亞洲。
  1988年2月24日,和黃。中信。大東合組的亞洲衛星公司成立,宣布投資發射操作經營第一枚專為亞洲提供電訊服務的人造衛星,計划利用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送入東南亞上空同步軌道。
  1989年初,港府初步選定有實績的和黃為第二電訊网的經營者。另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是香港另兩大富商包玉剛的九龍倉与郭得胜的新鴻基地產合組的新財團。
  1989年國內風波發生后,香港再度爆發信心危机。港府要求的投資承擔最低限是55億港元,方可取得有線電視經營牌照。和黃集團的其他高層,對是否在港重點投資舉棋不定。結果,港府轉手把牌照給了九倉有線傳播公司。
  包氏女婿九倉有線董事局主席吳光正,躊躇滿志地向新聞界表示,香港市民將可在1991年1月,享有有線電視共20個台的節目服務。到1995年,可提供32個頻道。公司最高可提供59個頻道。
  然而,李氏家族并未退出角逐。
  按亞洲衛星公司与中國航天部的原有協議,“亞洲衛星∼號”人造衛星,于1990年4月7日成功發射上天。据當時的英國大東電報局香港區某執行董事透露,連同購買衛星。送入軌道以及保險費在內,成本總計1.2億美元(約合9.3億港元),三家公司各占三分之一股權。
  “亞洲衛星一號”的原用途是以電話服務為主,由和記通訊負責經營。該衛星共有24個轉發器,全部出租年租金約2.5億美元。而當時整個衛星的使用率還很低,李嘉誠“移花接木”,把未盡其用的衛星改用在剛剛起步的電視計划上。
  這時候,李澤楷正赶上衛星廣播有限公司(后簡稱衛視)成立,李嘉誠家族与和記黃埔各占一半股權。衛視將向亞洲衛星公司所擁有的“亞洲衛星一號”租用線路,其中和黃又占有該公司三分之一的股權。
  當年,衛星電視在香港絕對是一個全新概念,李澤楷挑起這根大梁,挑戰大,壓力更大,而且各方輿論均一致認為,在香港辦衛視是一個沒有前途的事業,無法成功。不過,李澤楷卻有不同的看法,大學時代的經歷,令李澤楷對衛星電視抱有濃厚的興趣,衛視剛剛成立,負擔和束縛都比較少。這一切都正合李澤楷的心意。他甚至相信搞衛星電視是一個很好的商机,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空間,讓他有机會充分發揮,大展拳腳。
  李嘉誠也認為,是試試這個小儿子實力的時候了。于是,李澤楷被任命為衛視的董事兼副主席。
  李澤楷對自己第一個“BB”十分緊張,他下定決心,此役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他除了親自動手招聘人才,更連安裝衛星天線的細節和宣傳策划之類都要親力親為。每天早上6時,他陪父親游泳后便赶返公司,8時整与員工開例會,往往工作至晚上11、12時多才下班,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
  1990年6月26日,李澤楷以和黃資金管理委員會董事經理的身份,宣布和黃正式考慮發展衛星電視,初步投資額約為4億美元。

  大戰吳光正

  1990年8月,李嘉誠說服港府,放寬香港有關限制衛星電視發展的條例。新條例規定,者使用碟型無線收看衛星電視,只要不涉及商業用途(指向用戶收費等)或再行轉播(指向無線台。有線台有償提供服務),便無須申請批准及領取牌照。條例又規定,只接駁一部電視机的獨立衛星碟型無線可豁免領牌;若一座大廈共有衛星碟型天線及室內系統,則需持牌公司安裝和操作。
  据統計,全港至少有15万座大廈符合安裝衛星天線標准。這對九倉的有線電視是個莫大的威脅。
  烽煙四起,很難确認是誰最先挑起戰火。李澤楷不准許九龍倉集團在長實系興建和管理的大型屋村、大廈樓宇安裝有線電視;吳光正則禁止安裝衛星天線的持牌公司進入該家族所控制的大廈安裝碟型天線及室內系統。
  顯然,這兩位商界才俊都有靠山。吳光正的靠山是岳父——香江船王包玉剛。可這段時期,包玉剛几乎在商場上銷聲匿跡。不久以后包玉剛逝世,人們才知道他早几年已身患絕症。李澤楷的靠山自然是其父。
  1990年12月,衛星電視正式獲得營業牌照,但有兩個附加條件:一是不可播放粵語節目二是不得向用戶收取費用。
  第一個條件,實際上是無線、亞視。有線等三家電視台向港府施加壓力的結果。三家的大股東皆有來頭,無線有利氏家族、影視大王邵逸夫;亞視有李澤楷的世叔伯林伯欣家族。父親的好友鄭裕彤家族;有線則有包玉剛与郭炳湘。在商言商,在重大利益上誰都不肯做謙謙君子。
  “亞洲衛星一號”覆蓋面從地中海至西太平洋,可為30多個亞歐國家和地區提供電視電訊服務。但衛視的主要市場在香港。當時大部分香港華人,不僅不愿看國語節目,甚至連听都听不懂。不許播粵語節目,等于喪失了香港市場。
  李澤楷頻頻出入港府,要求解除禁播粵語節目的條例。李氏父子還輪番上陣,借助傳媒,指責港府的規定非常荒謬:一家香港本地注冊的電視台,卻不准許播放本地話的節目,此乃無稽之談……
  期間,李澤楷委托一間獨立的公關公司搞了一次民意調查,接近百分之百的衛視用戶都贊成播放粵語節目(外籍用戶則希望再增加英語節目)。李澤楷將調查結果呈交港府的文康廣播科廣播事務管理局,作為修改條例的參考。
  和黃.九倉大斗法,到了1991年中達到白熾化。雙方的比拼,基本上和黃處于攻勢,九倉處于守勢——吳光正竭力敦促港府,維持有利于自己的條例。而李氏父子則攻其“死穴”,既要港府解除禁播粵語節目的條例,還要求准許向用戶收取費用。
  九倉向傳媒坦言道:“根据我們多年的調查,香港這塊彈丸之地,只能容納一個收費電視,兩個只會造成惡性競爭,兩敗俱傷。”
  對九倉的”善意警告”,李澤楷充耳不聞,欲置敵手于“死地”。其勢之銳,足以令并非等閒之輩的吳光正膽戰心惊。九倉董事吳天海感歎道:“政府若批准衛星電視收費,九倉肯定放棄(有線電視計划)無疑。政府若批准衛星電視播放廣東話節目,觀眾的節目選擇將大增,對有線電視影響巨大。除非政府在其他方面給予補償,如克專利權稅等,否則几倉打退堂鼓的机會也大于一切。”
  九倉采取哀兵之術,以爭取公眾輿論和港府有關官員的同情。李澤楷絲毫不動惻隱之心,仍窮追不舍。据港府的態度,有可能放寬粵語節目的限制,但只維持一家收費電視。
  九倉計划競投的有線電視及第二网絡預算投資額達55億港元,而和黃的衛星電視計划,投資也達30億港元以上。兩大財團數十億投資的競爭,為了自保及克敵,哪能不竭盡全力!李澤楷力撼吳光正,已初步達到預期目的。一位評論家說:“李澤楷采取的是得寸進尺的戰術,欲借五百,則開口一千,否則借五百部要打折。”

  衛視上軌道

  1991年3月23日,衛星廣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李嘉誠任主席,李澤楷和馬世民為執行副主席。李嘉誠雖然看重儿子,但為了不打無把握之仗,他特意找來曾任香港電視總經理多年的陳慶祥任衛視的行政總裁,輔助李澤楷。
  1991年4月,衛視開始試播;到年底,衛視已正常利用5個頻道播放節目。
  李澤楷雄心勃勃,目標直指香江傳播大王。名義上,李嘉誠是主席,但李澤楷實際上統攬衛視的管理大權。也許是心高气盛,少年得志,他的一些言行也引起与和黃高層間的一些摩擦。据說,和黃大班馬世民就与李澤楷有隙。馬世民作風低調,看不慣李澤楷好出風頭,心里總是認為李澤楷是"太子爺”,有名無實;而李澤楷也經常不滿馬世民做事保守,事事掣肘。
  据和黃的職員反映,李澤楷似乎不把他的上司和太傅放在眼里,弄得馬世民頗為難堪。有一次,馬世民相約李澤楷商討公司決策,而李澤楷因与下屬談話忘記了時間,讓馬世民呆等了一個多小時,令他火冒三丈。后來李澤楷全力經營衛星電視,馬世民則專心管理和黃的業務,雙方井水不犯河水,兩人的關系反倒變得融洽起來。
  馬世民也曾公開表明他与李澤楷的關系:“RiChard兩年前來和黃工作初期,顯得有點brUtal(蠻橫)……他急于表現自己,初期我們的關系并不matey(融洽)……后來Richard 專心衛視,我們感情反而增進。”
  不過,有傳馬世民后來离開和黃,与李澤楷的不和甚有關系。
  1991年5月,衛星電視正式啟播,覆蓋面不僅包括亞洲沖國大陸及台灣地區,更遠至中東等地。
  免費電視与收費電視一樣,收視率是衡量一個電視台成功与否的標准。而電視要吸引人,關鍵是節目。李澤楷考慮到以衛視當時的實力,自制節目投資回報周期長,效果未必能与擁有多年電視節目制作經驗的無線和亞視相比,風險很大。于是,李澤楷确定,衛視的主攻目標是新聞節目,而其他大部分節目向境外電視商購買。這其實也是北美許多電視台的運作手法,但在當時的香港電視業卻鮮有嘗試者。而事實上,這种方式确能起到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的效果。近年,香港亞視進行內部改革,也逐漸轉向采取這种路線。
  李澤楷“用他人的錢賺錢”的招數,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向國際著名的英國廣播公司(BBC)和MTV等買片,以少量的現金加一份衛視盈利(比例分紅)的方式成交;他為Star Plus的娛樂頻道選購節目,盡量購買質优价廉的節目,如在美國已經重播多次的《San Barbara》,以及美國田間肥皂劇《Hill Street Blues》等。對這類在國外的過時熱門劇,他大量購買。
  啟播初期,衛視的戰績算是不俗,不少屋苑住戶都采用了衛視的服務。兩年后,衛視已覆蓋逾50個國家,家庭用戶以几何級數增長。
  雖有此成績,但衛視日常運作支出龐大,与賺取盈利還有一段距离。不過,李澤楷對工作的投入程度,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他還是那樣廢寢忘食。那段時間,李澤楷几乎完全泡在電視里。中環和記大廈李澤楷的辦公室,有一道電視幕牆,由24台電視机組成。他可以同時看多個友台的節目和自己的衛視台,以便能及時捕捉靈感,并發現衛視的差錯。在回到山頂獨居的寓所后,他還不休息,獨個儿面對5台電視机,收看衛星電視5個台的節目,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從工作能力可以證明,李澤楷的表現,全不像個新太行的小伙子,就是在重要的決策上,也不遜色于經驗丰富的前輩。
  論收視率,衛視在香港地區只能望無線和亞視兩位大哥的項背。衛視的优勢在于收視面,它可24小時不停地向4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送節目。節目質量及收視面,成為其廣告經營的基礎。
  很多大型机构如万國寶通、大通、法國國家巴黎百富勤證券有限公司(簡稱BNP百富勤)。國泰航空等,亦成為衛視創立時期的廣告大客戶。其中不少大公司更与衛視簽訂長期合約,成為其穩定的廣告客戶。
  從1991年底全面開播,到1993年中為止,不到對個月的時間內,衛視的廣告收入是3.6億美元,而維持5個頻道的年費用為0.8億美元(未計前期投資等費用),經營態勢良好。
  由于李嘉誠有廣泛的國際商業關系,有人認為李澤楷實際上是靠父蔭庇來招攬廣告的。李澤楷對此不以為然,他說父親只拉回了4000万美元的廣告,像可口可樂。麥當勞、雀巢索尼。富士等超大型集團,它們不會把香港的一名富豪放在眼里。
  李澤楷并不滿足現有的業績。他仍為敦促港府放寬限制而努力。李澤楷使出軟硬兼施的“兩面”手法,第一手就是爭取与高層人上搞好關系。1992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接見李嘉誠,出現在電視屏幕上的,還有李嘉誠的兩位公子李澤楷和李澤鎮。同年,新任港督彭定康出席香港葵涌的四號貨柜碼頭公司第2000万個貨柜慶賀儀式。受到長實集團的隆重歡迎,李澤楷更把握良机施展外交手腕,在适當時机向彭定康進言。另一手,他又大打民意牌,在報章刊登漫畫廣告,諷刺港府的無理限制,同時將“盼望開播粵語節目”的大眾呼聲,以民意測驗結果的方式呈交給港府。
  皇天不負有心人。1992年7月2日,港府頒布新的電視廣播條例,宣布衛視自1993年10月底起,可開播粵語節目;衛視不可獨立經營收費電視,但可透過收費電視(即指九龍倉的有線電視)的頻道,經營收費的衛視節目。
  港府的新條例,為解決衛視、有線曠日持久的紛爭奠定了基礎。
  1993年2月9日,由于李嘉誠委派前來輔政的行政總裁陳慶祥离職,李澤楷正式聘請新西蘭電視前總監孟德德加入衛視任總裁。李澤楷于是進一步推廣‘路通天地線’計划,推動衛視与九龍倉的有線電視結盟。李澤楷。吳光正這兩個不共戴天的“仇敵”終于坐到了談判桌前。1993年6月7日,兩大財團達成協議:衛視与有線的重疊業務結盟,實行“天地共存”!前嫌冰釋,握手言和,在傳播業大展拳腳的美好前景展現在李澤楷面前,人們都認為,李澤楷成為香港最年輕的傳播大王已不是夢想!
  誰會想到,這時李澤楷的目標已經設得更遠。更高!

  力戰國際老姜

  雖然衛星電視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在香港亦有一定的客戶,但主要的收視仍是來自印度及中東等地區,加上啟播時間尚短,故其實際收益不大,這是可以理解的。1993年年中,李嘉誠決定對整体的經營策略作重大調整,收縮通訊和傳播業的投資,把資源放回他的地產、碼頭以及其他在中國的生意,并對海外巨大的投資進行減磅。
  李澤楷考慮到衛視初現規模,深信具有一定的增值潛力,于是決定將心血結晶出售,以證明自己的投資眼光。
  這個心高气傲的小伙子要向世人宣示自己的才華与能力!
  當時,已有多位買家對衛視感興趣,然而,李澤楷只看中一個,他就是早已有意染指香港電視事業的澳洲傳媒大王默多克。
  由默多克建立的傳媒王國,可說財雄勢大,他擁有兩個世界級的大電影公司,包括二十世紀福克斯及米高梅,其出品的電影雄霸歐亞市場,為默多克帶來极其丰厚的財富。然而,他的眼光卻放在中國。他認為中國的電視市場將會是一塊大肥肉,所以計划透過香港,進軍中國大陸。
  當時,默多克已入股香港的《輸華早報》及《華僑日報》,并打算收購香港無線電視,原因是得悉該公司正要發展衛星廣播,但据香港的電視條例,非香港永久居民的人士,持有本地電視台的股權不可超過一成,若外國人要成為香港電視台的主要股東,必須得到廣播事務管理局和行政局批准。
  默多克治購無線的計划告吹后,至同年7月,他把目標轉向衛視,表示有意收購。因衛視的觀眾群屬于世界性的,不限于香港,故不受上述法例限制。与此同時,英國的比雅遜集團也表示有興趣收購衛視。李澤楷左右逢源,經過仔細考慮后,還是看中了默多克,遂于7月底,單刀赴會,親自与對方議价。
  人說姜越老越辣,但也有謂初生之犢不畏虎,李澤楷与默多克講价的過程,正是一個初生之犢力戰一個國際老姜的典型戰例。表面看來,李澤楷出道不久,經驗有限,可能不敵,但事實上,他卻藝高人膽大,且以快打慢,最后凱旋榮歸。
  1993年7月23日,默多克在其私人游艇Morning Glory號上与李澤楷見面。李澤楷只帶了一位私人顧問即飛往地中海登船赴會,進入船艙內的只有李澤楷一人,他与默多克單對單閉門密談了兩個多小時,其私人顧問則只能在門外苦苦等候。
  當艙門打開時,只見李澤楷信。已十足地步出,因為一切已成定局,原來默多克愿意出价5.25億美元(約合41億港元),購入衛視63.6%的股權。余下衛視股份,默多克亦會在兩年后購入,故整個衛視的售价是9.5億美元,較李嘉誠等兩年來約1.25億美元的總投資額高出7倍多!
  李澤楷不但胜了這一仗,而且胜得非常漂亮,据說,年紀輕輕的他表現得相當有禮及鎮定,与老姜默多克交鋒,處處占盡先机,談到關鍵處,他更大方得体地表示自己的工作實在太忙,并已准備了私人飛机等候,隨時可以飛返,所以談得好固然成功,如果議价不理想便立刻离開,木會多遠留一刻,這迫使默多克不得不立即作出決定。
  默多克買了衛視后,李澤楷為父親及和黃賺了一大筆,但根据合約規定,李澤楷在7年內不能再涉足電視行業。
  7月26日,新聞集團正式宣布:以5.25億美元向和黃和李氏家族購入衛星廣播有限公司63.6%的股權,一半以現金支付,一半以新聞集團的股份支付。
  而在另一項未涉及默多克的獨立交易中,和黃及李氏家族將各占一半股權的綜藝產權,按成本0.64美元售予改組后的衛星廣播。
  和黃及李氏家族在這兩項交易中,各獲15億港元的非經常胜收益。
  為了不触犯港府有關條例,交易雙方采取策略性方式,和黃及李氏家族仍控制衛星電視的發牌机构和記廣播(共占52%股權,默多克只占48%),而衛星廣播的63.6%控制性股權則歸默多克控有。
  新改組的衛視,將可獲得從默多克旗下制片厂購買影片及電視劇的便利。
  默多克的私人技術顧問彼得·史密斯在回答記者“花費昂貴代价,購得衛視控制權,是否物有所值”的提問時,回答道:“本集團看中的是衛星電視的潛在价值,因為衛視在亞議;經營已有經驗及影響,涵蓋范圍很大,而當衛視租用第二顆衛星后,涵蓋范圍會更大。這与本集團全球化的發展戰略完全一致。”
  李氏家族和和黃仍控有衛視364%的股份,可繼續獲得經常性的收益。
  衛視的出售,令李澤楷名聲大噪,“小超人”威名席卷香江。7月27日的香港《經濟日報》評論道:“李澤楷今番終于做出一場好戲,為和黃集團及其父,帶來30多億港元的利益……李嘉誠望子成龍,今次可如愿以償了。”
  李澤楷把沒可觀利潤的衛視賣得好价錢,的确贏得各界贊賞,1993年的《財富》雜志將李澤楷譽為亞洲一顆年輕的新星。從賬面上計算,他用了兩年時間經營衛視,只此一役,已賺了32.17)乙港元,即使是一間業績良好的上市公司,也未必有此可觀利潤,可見李澤楷的財技高超,“絕對是吃大茶飯之材料”。
  由于衛視的大股東是和黃及李嘉誠,所以,李澤楷所賺的錢自然要上繳,但他亦因此獲分利達4億美元,成為他另起爐灶的第一桶金。
  衛視一役,為和黃与李氏家族賺得巨額盈利,李澤楷名聲鵲起,令任和黃大班長達9年的馬世民日顯黯淡。1993年9月馬世民毅然決定离開和黃,外界紛紛揣測,認為李澤楷逼走了“馬大班”。
  不過,馬世民在后來也頗有風度地說:“我和RiChard的關系,較外界想象中親密得多。我离開和黃,Richard要求我全職擔任和黃顧問,并提議李嘉誠委任我做長實非執行董事。”但在當時,不少分析家都認為,馬世民离職前,确如傳聞所言是被李氏父子逐漸架空,馬世民主動提出辭職,已是迫不得已。
  馬世民走后,李嘉誠便打算安排由李澤楷接任和黃的業務。
  1993年8月底,身任和黃集團執行董事的李澤楷,被提升為和黃副主席。李澤楷被父親安排全面接管的趨勢已十分明朗,大哥李澤矩坐鎮長和系大本營長實集團,他則接任全系主力艦和黃集團的總舵手。
  這一年,李澤楷27歲。
  引人關注的是,李澤楷在榮升和黃副主席之前,就宣布成立私人公司“盈科拓展”。不日,李澤楷榮升的消息正式公布。輿論紛紛議論:小超人是專心做和黃的副主席,還是致力管理私人公司?
  李澤楷選擇了后一條路。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