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歸國執教本宁堡,恰逢經濟大蕭條; 風云變幻望京華,抗日戰歌聲聲高。 話說1929年4月,史迪威一家要啟程歸國了。仆人們為了整理行裝,搬搬運運忙活了十來天。史迪威和共過患難的老趙即將分手,彼此都有些依依不舍。史迪威要全家和仆人們照了合影,留作永久的紀念。 1923年他們离開北京時,在北京出生的女孩史文森剛兩歲;這次他們從天津回國,在天津出生的男孩本杰明也快兩歲了。走路已經很穩的小本杰明,十分逗人喜愛,史迪威和威妮更是把他視為心肝寶貝,處處留心照護他。他們這兩個在中國出生的孩子,和他們的哥哥、姐姐一樣,在美妙的童年記憶中,對中國都有良好印象。 在史迪威帶回國的物品中,最珍貴的,是他不久前在東方手球賽中獲得的冠軍杯。這個精致的景泰藍獎杯,還有一層意義,這是他的手球隊朋友們送給他的46歲生日的禮物。 回顧30年前史迪威16歲時,在揚克斯中學的“高地橄欖球隊”,是有名的猛將,破例獲得了校長貝克博士的獎勵。20來歲時,他又是西點軍校第一個籃球隊的隊員兼教練,陸軍体育領導部門對他給予了高度評价,表彰了他作出的貢獻。如今,他已人到中年,但在近几年西方剛剛興起的手球運動中,他仍走在前面,而且是在連年戰亂的中國和伙伴們打起了手球,并組織了首次比賽确實不同尋常。人們沿著他在体育發展大路上的足跡可以看到,他總是奮力走在歷史前列的。 1929年7月,史迪威的長子小喬已經17歲,和他當年一樣,也走進了西點軍校。子承父業,史迪威十分高興。他送小喬到達西點之后,便起身前往本宁堡步兵學校。几年以前,他曾是這所學校年歲最大的學生;此次前來,他將擔任這個學校的戰術系主任。 這是馬歇爾副校長執意給他保留的位置。還在天津第15步兵團時,有一次訓練,馬歇爾要一位軍官帶70個人,去包抄當面敵軍的側翼,這位軍官竟不知所措;發不出命令,還抱怨沒有充分的地形資料。馬歇爾為他感到羞愧。當得知這位軍官是本宁堡步校名列第一的畢業生后,他產生了要參与改革這所步校教學的強烈欲望,史迪威完全贊成他的想法。因為他領教過這所學校的教學方法:教員照本宣科,要求學員死記硬背,結果學員根本不會依照實際情況和實戰要求進行指揮。他們認為,這個學校的教學方法必須改革,把按作戰教范、紙上談兵的教學方法改成适合實戰的教學方法,采用注重實戰演習的教科書,培養軍人的主動精神和判斷力。史迪威在西點軍校戰術系教過高年級班,曾把戰術和球類運動項目結合起來,提高學員的進攻机智和應變能力,摸到了搞好戰術教學的一些經驗。馬歇爾很賞識他的創造性,認定他是理想的戰術系主任。1927年11月,馬歇爾到本宁堡步校后,即對校務部工作進行改革,使訓練和技術工作有了起色。 本宁堡步校以內戰時期南軍亨利·L·本宁將軍命名。開始只從事步槍教練,后來逐步發展成為陸軍的基礎戰術學校,被人譽為“美國步兵之家”。1922年國會通過法案,把本宁堡定為軍事“要塞”。史迪威到校時,學校正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士兵營房、運動場。游泳池和戲院。學校和要塞禁區擁有比西點軍校面積大三四倍的97000英畝土地,其中有名貴的黃松种植園,几座森林,若干溪流,一些起伏的小山。要塞的主要部分坐落在查特胡奇河東岸的懸崖上。有一條長達20英里的窄軌鐵路,將軍事演習區和駐地聯接起來。步兵第29團擔任步校的演習任務。經馬歇爾整頓后,還擁有了坦克”、大炮、施放煙幕的飛机,以及接近實戰的訓練場。史迪威非常高興,他感到在這里的用武之地是非常大的。 在史迪威領導的戰術系里,教員中有比他小十歲的奧馬爾·布萊德雷,專教高年級軍官的“營進攻”。布萊德雷后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成了歐洲戰場的名將。進修學員中有駐天津第15步兵團的上尉馬修·李奇微。馬歇爾和史迪威進行教學改革的中心,是教軍官們繼承潘興將軍的辦法,戰斗中發布簡洁明了的命令,只按情況說明要達到的目標,不必詳細交待每一個步驟和細節。因為戰場情況瞬息万變,敵人不會等待你,連營兩級軍官必須當机立斷拿出辦法。戰術教學,是使學員們保持這种能力,學會帶兵打仗,真正成為戰斗部隊的軍官。史迪威把戰斗力溉括為“運動、射擊、通訊聯絡(按中國當代軍人的習慣說法,也就是:開得動,打得准,聯得上)”,認為三者缺一不可。但要在戰斗中取胜,不能靠空想出來的戰術,“只有簡洁明了的辦法(點子),才有獲胜的希望”。所以,他要求戰術系教員“把講義放置一邊”,不要照本宣科,要教會學員能三言兩語概括复雜的軍事問題,說明情況,并下達簡洁明了的命令。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連布萊德雷按此要求上第一課時也感到精神緊張。史迪威啟示他把要講的內容提要,事先用大號字母寫成几張卡片,放在腳下的地板上,必要時偷看一眼救急。 戰術課的重點是野外演習,這也是史迪威全力以赴的工作重點,每次戰術演習他都親自督導。他常對教員們說,營級指揮官看問題的角度与師級、軍級司令部看問題的角度不同。高級司令部地圖上的一條線,到了戰斗軍官那里便是一個地段,而且有具体的地形特點決定他應如何行動。一支部隊在地面上同在地圖上不一樣,在地面行動,有時會迷失方向。史迪威強調,必須在估量地形的基礎上決定如何行動。他針對本宁堡地區的松樹林和密林的特點具体分析說,松樹林使人無法觀察炮火支援情況,因而這种地帶不能使用野戰炮。步兵則可以依靠迫擊炮在密林中展開与敵短兵相接的快速行動。他非常重視營連軍官對地形的觀察和測量。布萊德雷組織演習營進攻之前,花了几個周末的時間,到實地一步一步地勘察地形,諳熟于心。 原先的演習,是照書本上規定好的情況与處置方案進行的,史迪威主持野戰演習,則要求學員們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有時,他在設置情況時故意出“怪點子”,使學員們意想不到而必須立即提出對策。經過几次這樣的考驗,學員從中受到了很大教益。后來,馬修·李奇微談自己的体會說:“這种重視實踐的方法,對作戰指揮官來說,比任何學間高深的理論更重要。”布萊德雷也深解這种教學的奧妙,他到兵器系任主任后,按重視實踐的方法,首創了開學時全系上陣給學員逐一做操作表演,大大丰富了教學內容,受到馬歇爾的稱贊。 史迪威和馬歇爾的想法一致,极為推崇格蘭特將軍的作戰指揮,提倡“運動戰”。為此,對指揮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揮官必須行動敏捷,隨机應變,反應迅速。營和營以下分隊,不能向上級司令部提出要求等待具体命令再行動。若出現意想不到的有利條件,應抓住時机,立即行動;若遇意外的挫折,應調整部署,擺脫困境。不要為作戰文書拖累,可以隨后再補。 現代兵器的發展和運動机械化的發展,要求戰術的巨大發展。史迪威在教學中,對于部隊的机動性、突擊和襲入相結合的作戰思想,作了极為深刻的研究。但他在《步兵日報》發表文章,仍然主張“不要假設任何情況,而是要把事情弄明白”,”戰術的發展只能基于實際,不能立足于空洞的推論。就是本著這种信念,他常以公斷人的姿態,直言不諱地對一些事情提出批評。 馬歇爾有了史迪威這個助手,使全校的教學、訓練顯得生机勃勃。有時組織頗具聲勢的行軍,還伴隨和加進假想戰斗、騎馬沖鋒、“大炮”轟擊等實戰行動。假日還組織“百人隊”穿越佐治亞州的草地、松林。總之,他們把增強學員的机敏、靈活和主動精神的訓練,搞得有聲有色。 一年過后,馬歇爾高興地稱贊史迪威是“教練天才”。當陸軍部發來干部鑒定報告表,問史迪威最高可以擔任哪一級指揮職務的時候,馬歇爾毫不猶豫地寫道:“能胜任平時和戰時的任何工作。”可以說,他是給史迪威打了個滿分。然而馬歇爾感到言猶未盡,又針對史迪威不善于也不愿意談論自己的特點,補充寫道:“史迪威有遠見,才智過人。他謙遜,不自以為了不起,因而很少人知道他是才華出眾和有教養的人。” 在教學中,史迪威的急躁性子,正像他在西點軍校教語言時一樣,遇到听講不用心,或是行為放肆、愚蠢的人,他的火爆脾气就會發作。有一次他督導野外演習,有個軍官听講時走神,在演習的緊要關頭,做出了与教官要求完全相反的行動,史迪威立即大發雷霆,非常嚴厲地批評了這位學員,叫人無地自容。回到營房,一位學員畫了一張史迪威的漫畫,畫著他緊繃著的苦臉,從一個醋瓶子里鑽出來,瓶子的商標處畫著三個X字母,說明酸度又濃又烈。漫畫用圖釘釘在布告板上,引來許多人觀看,并稱贊畫得好。史迪威看了也覺得好笑,他征得同意,把這幅畫保留下來,后來還拍了照片送給朋友們。就這樣,“醋性子喬”這個綽號就傳開了,成了他的特有標志。 史迪威的好友威爾斯將軍,在歐洲戰場上多次見過他的“苦臉”,接到他的照片后,給他寫信說:“你每次露出這种表情,都是因為某件事或某個人造成一种實屬荒誕的情況,那是在作出的決定和采取的行動,顯然很不切實際,但是又不得不忍受的時候,在這种情況下,你臉上會呈現出你心中的一些苦惱……這不是醋性子,喬,這只是看上去像是醋性子的某种別的東西。”史迪威明白,盡管這樣的評价是客觀公正的,但主要還是對自己給予兄長般的仁慈的寬慰。至于他對自己性格中的暴躁一面,一直是勇于承認和正視的,但他的這一面被他的幽默和善良品格中和了。他常以在中國的經歷作證明,有一次,他在一座城鎮中獨自散步,情緒很坏,想必臉色也不好,但迎面來的中國商人同他搭起話,而且先鞠一躬說:“你好,教士!” “你怎么稱呼我‘教士’?”史迪威問道。 商人說:“因為你的樣子像一名教士。” “為什么說我像教士呢?” “因為你面目慈祥,平和,綿善……” “高興的我笑了起來。”史迪威一提起這事,還總要加一句感慨:“別以為中國人缺少幽默感。” 史迪威在家人面前也坦然承認,自己有時“不近情理,沒有耐心,很固執,悶悶不樂,粗俗……”。雖然他愿意對一切人彬彬有禮,談吐文雅,但對那种自命不凡之輩,他往往情不自禁地用粗野的語言予以嘲弄貶斥。在他的日記里,從不掩飾自己的情緒。 稍加留意,人們就會察党史迪威容易產生厭惡的情緒,起因往往是遇到了他認為擺架子的人或裝院作勢的人,甚至一見到裝出英國人口音的美國人,他都感到作嘔。和他久在一起的同事說,“他很像一個厭世者,他的厭世心理是藏而不露的。”他的樂趣是自己尋找到的或自己促成的。如,為了隨便活動活動筋骨,他就去打网球;為了保持体格勻稱,他堅持越野跑步和打手球,雖然這种運動体力消耗极大,但他堅持不懈,每周可以看見他身穿短衣褲,在本宁堡的松林中輕松自如地跑兩三次。他已48歲,年近半百了,仍參加了5英里長跑比賽,盡管他落在了別人后面,但他仍以能在長跑隊列之中感到自豪。 在本宁堡的熟人和同級之間,本來沒有令他感到不自在或惹他煩惱的人,但他還是對一些人和事抱執拗的態度,使校長坎貝爾·金將軍也對他不滿起來,曾三次要求解除史迪威的職務。原因是他掌握的標准极端嚴格。對學員的學習,除非他認為确實完全夠格了,他才在成績簿上記個“优”字。結果在他負責管理的軍官中很少有人能進入軍事學院,以致引起一些軍官的怨恨,直到向校長那里去“告狀”。而在比較平淡的兵器系里,“优”卻打得很寬,學員們很高興,因為這為他們的晉升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這也有益于顯示全校的成績,校長自然內心也感到欣喜。他每次要解除史迪威的職務,都是馬歇爾出面勸阻。在校長面前,他既肯定史迪威“原則性很強,工作极其刻苦”,又承認他脾气不好,惹惱了人。而最終則是校長听取了馬歇爾的意見,認為戰術系离不開史迪威,史迪威在戰術和技術方面已“超出時代水平”,是站在美國陸軍頂峰上的。 這樣,史迪威和馬歇爾一起,在戰術教學方面為美國陸軍培養了一批优秀指揮官,据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不少著名將領是在這里學習和進修過的。馬歇爾在這里的任期滿后,又延長一年,工作到1932年學年終結時离開,史迪威則工作到1933年。 早在1930年,大蕭條即開始席卷全美國。軍官職業雖然生活穩定,實際收入沒有下降,但已規定軍人每年一月為“無薪假期”。馬歇爾知道已婚的二等兵,每月21美元供養全家确實艱難。于是,他宁肯冒違反規章制度的風險,定了一個制度:每個已婚士兵可以廉价從連隊食堂買一頓熱餐帶回家給妻子儿女吃。這既節省了家庭開支,又省了妻于做一餐飯的麻煩。此舉不僅步校的士兵高興,也得到軍官稱贊。与此同時,馬歇爾還主張各家喂養家畜,并親自督促雞舍、豬欄的修建。 在大蕭條之中的美國陸軍,仍然號稱是世界六強(英、法、德、意、日、美)之一,而兵力還不及希腊、比利時兩國軍隊人數之和。軍營日漸破敗,与貧民窟差不多,武器裝備既缺乏又陳舊過時。美國一家雜志把當時美軍在本國人和外國人心目中的形象描繪成“一個咧著大嘴,七歪八斜地扛著一支老式步槍的傻大兵”,軍隊聲名狼藉。1932年夏天,有2.5万名退伍軍人從全國各地涌向了華盛頓,要求政府發給他們補充年金。胡佛政府竟讓軍隊去鎮壓這些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老兵,他們的妻子慘遭毆打,孩子們也受到摧淚彈的襲擊。馬歇爾、史迪威等本宁堡步校的軍官們,為自己沒有去干這种肮髒的勾當引為幸事。 1932年底到1933年初,大蕭條的寒風使整個美國瑟瑟發抖。工厂、商號倒閉者數以千万計,每個街角都有身強力壯的男子等待施舍,因為他們縱有力气、專長,卻無處可用。領取救濟食品的人們,排起數英里的長隊……這時美國陸軍軍官由1.2万人減為1万人。馬歇爾被派往南卡羅來納州組建“民間工作隊”,緩和美國青年的失業問題和營養不良狀況。在本宁堡步校,人們的心情也一樣的沉重。 就在這時,史迪威的父親本杰明·史迪威博士干1933年去世了!這位持有清教徒傳統信念“男子不工作就是罪過”的老人,辛勤奔波一生,給史迪威留下的僅是一些債券和股票,大部分財產留給了史迪威的母親。史迪威靠自己的薪金維持生活,他有五個孩子,在中國生活尚屬优越,在國內則感到處境窘迫。但是相比之下,由于有牢靠的工作和一筆固定的收入,又顯得比許多人日于好過多了。 由于史迪威自幼受父親的影響和嚴謹的家教,養成了簡朴的習慣。在中國期間,他們不打橋牌,不打獵,不參加外國殖民地的俱樂部活動。他們在家里待客時,擺在桌上的也是最低檔的法國葡萄酒。 史迪威把他的家庭視為他的城堡,感到只有在家里才安全,用不著提防他人了。在他的家里充滿了歡笑和友誼、相互体貼和輕松自在的气氛。他可以一連几個小時同最小的本杰明呆在一起,畫出稀奇古怪的動物,甚至把剪紙中的一條鯊魚變成飛机。本杰明剛會說話時學會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是老的,我們是新的”,史迪威听了非常高興。史迪威在家里外號“老爸爸”,這是孩子們給他取的。孩子們的身高、体重增長情況,在史迪威的筆記本里都有記載,就是在受困于徐州時,他的日記里還寫了“今天是文思的生日”。駐天津期間,馬歇爾正是從他為史文思寫的書法字帖中看到了他有做教師的天才。史迪威只有在家中才真正感到舒适,但是,若在家里停留時間長了,他仍然會煩躁起來,急欲到外面去,甚至越遠越好。但不論到多遠的地方,威妮和孩子們在他心中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 史迪威總是在寫東西。除了日記、小評論、隨筆,還隨手用破紙片記下自己零亂的念頭、玩笑、趣聞以及腦海中出現的一閃而過的各种問題,表明他的興趣十分廣泛,內心世界也是非常丰富的。 在本宁堡,史迪威曾以《東方人的心理》為題作過一次講演,澄清了一些對“義和拳”的誤解和以為“中國人不可思議”的偏見。他闡明的觀點是:由于中國和西方的聯系被切斷了許多個世紀,他們在不同的條件下發展了自己的文明,不能指望一個中國人表現得同西方人一樣。他說:“尊嚴對他們(中國人)是最寶貴的,誰剝奪了他們的尊嚴,他們就与誰結成了仇敵……同中國人打交道時,不要使他們丟面子,除非你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們丟臉,而你不怕樹敵。”此外,在本宁堡還可以常常听到史迪威談論中國,人們知道,他非常關注中國會變成什么樣子。他常說:“若有正确的領導,有勤勞和富于創造才能的四億中國人將會居于支配的地位。我們最好是支持他們。”他所以這樣說,是他預感到了有朝一日,軍官們可能与這個國家打交道。 1933年5月,年過50的史迪威,在本宁堡步校的任期結束了,伴隨而來的一件事,加劇了他內心的痛苦。本來再過兩個月,他的長子小喬就要在西點軍校畢業了。按慣例學員的父親要參加孩子的畢業儀式。但是羅斯福總統為應付緊急情況而組建的平民衛護隊缺少軍官,兩次調動工作崗位之間的例行假期取消了,每個軍官必須直接到新的崗位報到,并不准以任何理由离開職位。史迪威几次申請延期報到,直至向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提出申請,都遭到了拒絕。于是,他帶著文思和兩個最小的孩子經過一星期的行程,到達加利福尼亞赴任時,他的前任卻仍然在職,史迪威呆在那里無事可做。 威妮和二女儿多特代表全家到西點軍校參加了小喬的畢業儀式。之后,威妮給他發了一封電報。他回信說:“這件事使我再也忍耐不住對這部机器的厭惡了。” 在本宁堡工作的最后一年,史迪威心緒煩亂,50歲了仍是個中校,使他無意再進陸軍軍事學院進修高級參謀課程。當布萊德雷為進修提出申請時,他說;“你為什么去學那种不想干的事?”史迪威要求派他去做外交工作,但陸軍部卻派他到西海岸圣迭戈訓練第9軍駐防區的后備隊。這項任務雖然令他失望,但靠近卡梅爾,他們在那里買下了地皮,這就可以安排建造房子的事了。 史迪威在圣迭戈期間,主要是向后備隊傳授實戰演習原則。參加訓練的人熱情不高,好在兩個星期結業,又有他這位有名的專家任教,人們都是滿意而歸。1934年,他51歲了,還不能晉升上校軍階,他的軍事生涯已無前程。他抱怨道:“任何一項有歷史意義的工作都絕不會有我的份了!”他已到了退休的邊緣。暗淡的前景使他更加“厭惡這部机器”!他憂心沖仲地同家人談論准備退休的問題。 卡梅爾的房子已經建好,耗資27000美元。其中有他父親留給他的股份中的錢,有威妮母親留給女儿的錢。史迪威想,退休后只靠儲蓄金和退休金肯定不行,還要找個可以發揮他的教師才干的工作,才能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然而,美國經濟蕭條時期,找工作之難,使他不寒而栗。他不敢冒然退休。他的這种憂慮和苦惱,和遠在伊利諾斯的馬歇爾一樣。他們經常有書信來往,心緒相同,都為晉升制度的停滯狀態積了滿腔激憤,都對“平庸之輩被置于高位,而才華杰出的人卻由于級別不夠被湮沒的現象厭煩透頂”! 万万沒有想到,史迪威有了出頭之日!陸軍部的朋友來信問他,是否希望被派往北平任美國駐華使館武官?這真使他喜出望外,求之不得的事情竟落到了他的面前。他很快弄到了這個職位。1935年1月,史迪威接到了國務卿科德爾·赫爾對他的任命。過去,武官是由軍事情報處任命的,但現在卻要作為外交使團的成員進行工作,所以由國務卿任命。史迪威的同事們都為他得到這個職位高興,尤其是听到陸軍部給這個職位增添了開支補貼,不少人為他有此幸運發來賀信,有的還在賀信中說:“此刻東方的國際局勢非常有意思,非常刺激人,誰也說不上我們可能會多么快地置身其中。” 1935年6月,52歲的史迪威晉升為上校。他和威妮帶著孩子們乘船前往中國的北平。一家人高高興興。他們的長子小喬,此時正在天津的第15步兵團服役,所以,威妮這次不僅有回家之感,還有一家人在中國團聚的喜悅。 此時的平津,已和1929年時大不一樣。日軍占領東北三省,又占了熱河省。中國軍隊在長城內外抵抗日軍,打了許多仗。史迫威的朋友馮玉祥將軍率領抗日同盟軍也有光輝戰績,但都失敗了,日軍已進入河北省。1933年,國民党北平分會總參議員熊斌与日本關東軍代表同村宁次,簽訂了《塘沽停戰協定》。于是,綏遠省以東,察哈爾北部和冀東,成了日軍自由出入區,華北已完全處于日軍的監視和控制之下。北平与天津之間,建了個30∼40公里的非軍事區。規定不經日軍許可,中國軍隊不得入內。史迪威到北平時的危急形勢就是這樣。 運輸船在太平洋航行之中,史迪威神情振奮,心靈上的陰云被海風一掃而光,他的思想開始活躍起來。他以《中國未來的局勢》為題,寫下了自己對形勢的估計。他意識到,日本的目標是控制北起西伯利亞東部,包括中國東北、朝鮮、菲律賓,南到荷屬東印度群島,成為“遠東的大國”。日本發展空軍力量,在于使其本土免遭俄國的攻擊,其做法是“把它的前線推進到戈壁沙漠,使俄國從另一側作戰”。所以它要逐漸侵吞內蒙和華北。平津地區的“非軍事化”將擴大到華北各省,直至日本完全控制揚子江以北廣大地區,而把上海留給所謂的“國民党人”。 “有可能制止這种侵吞嗎?”史迪威寫道:“辦不到。中國人是辦不到的。因為絲毫看不到蔣介石愿与日本公開決裂的任何跡象。相反,蔣介石知道自己會吃敗仗,而失敗就意味著后方會爆發叛亂。所以,他情愿坐視不動,控制住他能夠控制的一切,指望外國的影響,幫助他保住外國企業十分集中的上海。” 這是史迪威以自己20年代的經歷為依据形成的真知灼見。同時他認為,中國下一步丟失華北,列強只會“大喊大叫一番”。英國不會有行動,它想以滿足日本在滿洲和華北的欲望,求得日本不与英國爭奪長江流域的支配地位;“美國只會撰寫照會而已”;然而大家“將再次(像接受日本占領東北一樣)接受既成事實”。史迪威的結論是:日本不會遭到中國、也不會遭到世界的認真反對。 人們后來不約而同地把這個時代稱為“姑息時代”。史迪威的不尋常,在于這個時代一開始,他就能了解它的進程。他由過去看到了未來。他寫道;“說來似乎奇怪,(日本)每一次成功的侵蝕會越來越被視為不可避免的事而加以接受,列強越來越不愿意停止侵略。”這正是:沃倫思緒万万干,心逐浪高望藍天;姑息時代早日了,馳騁疆場平戰端。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