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手編工藝師長鄉千代喜(1932年8 月24日生) 鹽野米松:長鄉千代喜住的地方是福島縣大沼那一個叫三島阿的地方。如果開車去的話,走磐越高速公路從“會津場下”出口出來以后,再沿“只見川”向南,三島町就在那一帶的山上。坐火車的話,是坐國鐵的“只見線”在會津宮下車。 三島阿自稱是工藝品和民間手藝品之鎮,整個鎮都充滿了“民間藝術”的氛圍。 鎮上的工藝館里展出的都是當地人制作的木制品、圓木簡、舀子和蔓條的編制品。 長鄉的作品是用野葡萄蔓編制的筐、手提包和籃子等。使用草和樹蔓編制的東西在日本的各地都有,比如,用通草、葛草、攀緣莖草、木天寥草、紫藤等等,這些都是編制的材料。在這眾多的材料當中,屬野葡萄蔓最結實,也最不好處理。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用它編出的東西給人的感覺是既強有力又朴實無華。而且,用的時間越長,它還會更出光澤,更有味道。 從前,那些從事山野農活的人們都是自己從山上采回野葡萄蔓,然后動手編制一些用來盛柴刀、小農具或者野菜一類東西的筐子,這些筐子都非常結實耐用。 長鄉的工作正是延續了從前那些山人們所做的。他跟他們一樣,也是自己到山上去采回所需的蔓條,再用它們來編制籠子、筐子等。外形是根据訂貨人的要求來設計,有的要求很正規的,有的要求斜著編,有的希望用粗糙的蔓條,也有的希望編出細膩感覺的,五花八門。但是,他的編法卻是很傳統的。 長鄉的家是從三島阿的鎮中心沿著大谷川一直向深處,一個叫間方的村落,房子就坐落在山的腳下。長鄉工作的地方在起居室的旁邊,是比起居室稍低一點儿、舖著木地板、正面是大玻璃窗的房間。在面向玻璃窗的地上放著几個坐墊,這儿就是長鄉工作的地方。左邊儿擺放的是編筐時用的木頭模架,周圍還有一些大小不同的。右邊儿,那個架著台燈、二層高的木架子上,整整齊齊地擺滿了各种各樣的工具。坐墊的右側放的是盛滿水的塑料筒和洗手池。蔓條需要保持濕潤,否則是無法編的。除此之外,還有凝皮子用的棒,那是由一根圓木在中間插上鐵棍制成的。野葡萄蔓一束束地根据它們的粗細分別系攏在一起,很粗糙且凹凸不平,看上去好像很難以對付。這里的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的時間山都是被雪封著的。長鄉也就待在這個地處山間的房子里,邊听著廣播邊編他的活計。他最大的樂趣是去采集蔓條,或是去調查蔓條的生長狀況。漫步在山間對于他來說是一种享受。有時候,冬天他也會穿著滑雪鞋進山。除了用野葡萄蔓編制筐子以外,他也制作踩雪用的鞋套(一种同樣用藤條做的穿在鞋底下的套,形狀是扁平的,)和藏貓玩偶。因為訂他貨的人多,所以活計總是做不完。他是帶著手里編了一半的活計到東京來的。他一邊編他的筐一邊給我們講一個手藝人的生活。 長鄉千代喜口述: 我是從會津的三島町來的野葡萄蔓手藝人長鄉。請你們多多關照。 我們鎮上在昭和49年(1974年)開展了“大興鎮業”的運動,這其中的一個號召就是利用純天然的材料做點儿什么。那時候,以“生活工藝運動”為名,云集了很多做手工藝的人。 大致分的話有木工和手編,手編中還有人是編過去女人們在地里干活時用來背東西的帶子的。編制工藝里除了我用葡萄蔓以外,還有的人用木天蓼草編些筐籮之類的。也有的是用一些不知學名而只知土名的草,再有的用蓑衣草,這种草能長到30∼40公分長,生長在大樹林背陰的地方,最易繁殖了。用這种草編些手提筐、蓑衣什么的。 當時搞那個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整個鎮的經濟效益。我們那時曾幻想著把這种手藝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但是真正做起來也并不那么簡單。現在,專職做這個的也就三個人吧。 編野葡萄蔓的就只有我一個人。想學的人倒是也有,一提到繼承人的問題,當然都希望年紀輕的,可偏偏年輕人又都不愿意干這個。來學的也是四十几歲的人居多。今年冬天就有兩名女士來說想要學,所以,目前倒還不用擔心后繼無人。 前些日子我還得了個縣知事頒發的“卓越技能獎”,理由就因為我是野葡萄蔓的工藝師。 在福島縣,因為會津這個地方靠山很近,所以,有一些得天獨厚的天然材料。 我也記不清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編野葡萄蔓的了,大概有十五六年了吧。年輕的時候從沒想過要做這樣的工作。那時候,也跟現在的年輕人一樣充滿了幻想。想到東京去發展,干出點儿名堂來好風光風光,其實是有點儿不自知之明。后來因為父親死得早,我也就哪儿都沒去,留了下來。 早先,我爺爺是干伐樹的。那時候,他們用來裝大鋸呀飯盒等東西的背筐都是用野葡萄蔓的皮編的。還有裝柴刀的刀鞘、砍草用的手鐮刀的套、裝磨刀石用的小筐等等,都是用野葡萄蔓編的。我小的時候沒有學這門手藝的地方,也不能指望讓誰教一教,只有自己看,再試著編而已。那時真想過:“就這么干一輩子嗎?”四十几歲的時候得了場大病,得病以前我一直干的都是進山燒炭、伐木這樣的体力活,那場病讓我一下子沒了体力,于是開始考慮今后該做什么。 其實我并不討厭手工制做,所以,馬上想到的就是用這葡萄蔓編東西。我想難道不能利用這樣的材料憑自己的手藝做些生活用品嗎?這种野葡萄蔓終究是做不了美術品或純工藝品那樣的東西,但是,用它來編制經久耐用的生活用品卻是再合适不過了。于是,就開始摸索著把它編成具有現代感的家什,听說某個地方有位先生是編這個的師傅,就想去他那里學學,可后來有傳聞說那位先生很頑固,不愿意教學生。正在為難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机會看到了別人編的樣品,對我啟發很大,于是在那种編法上又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就這么開始了我的編制生涯。我編的東西有手提籃、書包、盛飯團的盒子、小的行李包、果盤、放濕毛巾的托盤等等。 我為什么這么鐘情于野葡萄蔓呢?就是因為從去山上采集材料到編制完成,這一系列的工序全部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 開花時節是采集的好時候 割野葡萄蔓的時節比較難掌握,可采集的時間也很短,而且很微妙。什么時候采集合适呢?我是瞄准6 月剛一進入梅雨期的時候。特別是編手提籃用的蔓條,更是要在一入梅的頭10天里去才能采到理想的。這時候去的話,你能看到野葡萄蔓正直立立地盤在巨大的椒樹身上。用柴刀先砍下一塊皮,看看是時机尚早還是已經晚了。如果時机還早的話就把砍傷的地方還原不動地放好,過三天再來就正合适了。 但是如果來得晚了,皮已經長死,那即便是再剝下來也不能成為好的材料,那么,就干脆今年先不動它,等到來年的這個時期稍早些再來。 6 月是野葡萄的生長期。這個時期它的整個身体都吸滿了水分,剝起來很容易。 但是,它生長最活躍的時期還是在開花的時候。如果在這時上山,用柴刀砍下一節蔓條,水都會從刀口處像泉一樣涌出來,喝下一口潤潤喉嚨別提有多舒服了。水帶著絲絲的甜味非常爽口。就在這個時候剝蔓條,一定能剝到最好的而且還能剝得很長。 如果遇到特別好的蔓條,它即使是纏繞在高大椒樹的上邊,我也會爬上去剝。 但更多的時候還是雖然蔓長得很多,但在我看來它并不能成為好的材料,我會連動都不去動的。這東西不是說只要采了就都能用。那些我不去理睬的野葡萄蔓會慢慢地結果、產籽,然后再繁殖出新的野葡萄蔓。 葡萄蔓的皮常作為點火用的引柴,也用做火把,跟用于打編的皮有所不同。用來做火把的皮是樹最表面的那層老皮,而我用的是中間的那層。 雖說是野葡萄,但是,如果把皮都剝光了它們也是會死的。不過,只要留下一層皮它就還能活,可那樣子實在慘不忍睹,像被燙傷了以后,表面腫著,還起著皺。 我進山去剝野葡萄蔓皮的時候,如果看到一條很不錯的蔓,我會不管不顧地把它們的皮剝得絲毫不留。然而盡管如此,第二年再進山的時候,會發現去年那被我剝得一絲木挂的蔓上又長出了三四個小嫩芽。蔓這東西長得是很快的,小嫩芽再過十五六年說不定又能成為好的打編材料了。在我看來能夠成為好材料的蔓條都有碗口那么粗。 打編一個中型的籃子僅一根蔓條是不夠的,差不多得用三根。因為采回來的蔓條并不是全部都能成為材料,還要進行裁斷處理。野葡萄曼大多都是彎彎曲曲地擰著長的,所以,順順溜溜又根直的能持續40公分長就是上等的了。然后就都是些疙疙瘩瘩、彎彎扭扭的了。 我除了野葡萄蔓以外不用其他植物的蔓。可我們那里有人也用猿梨蔓(一种藤科植物)的,它比木天蓼草要結實。還有几种類似野葡萄的植物,它們雖然也都結果實,但是更不能用。 如果到了7.8 月,材料也還是可以采,而且也還不至于硬得卷不動,只是,蔓條的表皮顏色已不夠漂亮,而且用久了也出不來太好的光澤。野葡萄一旦結了果,蔓條的皮就已經剝不下來了。所以,6 月,說得具体點儿,就是在花蕾含苞待放的那些天,是采蔓條最好的時候。 藤條做的鞋套 除了籃子呀筐子之類的東西以外,我還編踩雪穿的鞋套。冬天在我們山里,那是不可缺少的用具。現在,到了冬天我們還會穿上它去山里干活,如果套滑雪板的話活動很不方便。 編鞋套,我用的一般是藤條(學名:cfethra barbinervis ),當然也是剝蔓條皮來編的,有時也用烏樟樹的蔓。這些樹都長不高,它是屬于那种灌木叢生式的植物。采藤條是在秋天葉落的時候。我們那里到了9 月末就已經是滿山紅葉了。藤條多是生長在松林的腳下,采的時候要到松林的深處才行。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正當你用柴刀一根根地砍蔓條的時候,突然覺得腳下軟軟的,低頭一看,原來是踩到了大大的松茸菇,而且還是好几個,心想“這可是山神賜的寶物”,就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挖出來帶回家,用嚷荷的葉子包起來,放在地爐的炭灰里蒸烤,然后用它下酒,味道真是鮮美极了。時不常地會有這么好的事,你說我怎能不覺得山里好呢? 說著說著就走題了。我們還回到剛才說的鞋套上。腳踩著的部位我是用野葡萄蔓編的。現在,這個部位有很多是用尼龍繩編的,其實也很結實。我用葡萄蔓也是因為它結實耐用,久踩不爛。鞋套后邊用來連接鞋和套的繩子,我是用攤樹皮編的。 樹皮剝下來以后,埋在泥土里,用腳踩踩,讓它只剩下纖維,然后取出來吊在房檐下晒干,就可以編了。我們那里也有人用它編籃子、筐子什么的。 鞋套底下的爪子是用抱樹的木料做的,這种樹能培植出蘑菇了,木質也很硬。 因為如果不硬的話,磨損就很快,再加上在雪地里穿的這种鞋套是不能使用鐵釘的,所以,一定就要用這种堅硬的木料。但現在,用這种編制的鞋套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很多人把它飾挂在家里門廊的牆上。人們越來越多地選用尼龍制品了,因為,尼龍的東西比藤編的東西更結實。只有在過去沒有尼龍鞋套的時候,人們才視藤編鞋套為寶,而且,坏了還能修修再穿。每年6 月采回來的葡萄蔓要放到第2年過了新年才用,而且,編制過程中余下來的部分也還可以繼續留著,這東西放十几年都沒問題。所以,我是趁現在腿腳還結實,盡量地采集,把它們蓄積起來,等到老了不能再進山的時候拿出來編。 打編 我要給你們表演一下打編的過程。再簡單不過了。這個打編的順序其實是很單調的,更沒有絲毫值得炫耀的地方。其實,蔓條的打編難就難在材料的采集和裁斷上。今天我要給你們示范一下怎么編手提筐。 材料是去年采集的,用的時候要讓它先在水里浸泡一下。編的時候有木頭做的筐筷子,套在上邊合著它編就可以了。 沒經過躁皮處理的蔓皮是很硬的,也不平整。所以,在編之前先要進行躁皮處理。我家里有一個專門的躁皮机器,帶滾輪的,有20公斤重。現在我手里的這個是為外出干活而做的簡便工具。 每一根蔓皮的寬大約在12毫米左右。我說的大約,是因為我都是用眼睛大概地判斷,很少用尺子具体地量。 因為在打編蔓皮的時候,蔓皮要保持濕潤,所以,我在家里干活的時候,用一條舊麻袋在前一天晚上就把蔓皮包在里面潤著。 野葡萄蔓終究跟別的東西不一樣,因為它是純天然的材料,所以,一些疙疙瘩瘩、拐來拐去的地方也可以很好地利用上。如果都是很光滑、直溜溜的倒也沒了情趣,有些客人還就喜歡順其自然的打編。 打編時用不著什么工具。有一把剪花草的剪子,再就是進山采集材料時用的柴刀和鋸,有這几樣足夠了。 一邊往上編著,還要一邊往下接著,像織布那樣。我的編法叫“网代編”。編法有多种多樣,但我只會這一种,編所有的東西我都是用這個編法,從過去到現在沒有改變過。 編這种提筐時,要讓四個角垂直地立起來就需要用很大的力气來按四個角,所以,只有這种木頭做的模子才能承受得住。模子也都是我自制的,大大小小好几個型號。四個角無論是筆直的還是圓滑的,它們所需要的蔓條的長度是近乎相同的,但是寬度略有不同,角度圓滑的需要稍寬一點儿的。 編到頭,就該封邊儿了,邊緣要封得好看才行。所以,這里邊包的藤條一定要用好的。 葡萄蔓就是這樣,用的時間越久越能出來好的光澤,油黑得都能照人,而且時間長了材質也會變軟,就更是惹人喜愛。這就是葡萄蔓工藝的特性。 手藝人的冬天 我是真的喜歡打編這一行當,從沒厭煩過。有時冬天干活干得無聊了,就穿上森林滑雪鞋,帶上筆記本進山了。腳下踩著雪和落滿地的野葡萄葉,我會在筆記本上記下:“某某山附近的沼澤地帶出了好蔓條”等等,到了明年6 月好去采集。因為只有在葉子都落了以后才能看清蔓條的情況。穿滑雪鞋也是為了鍛煉身体。所以,在冬天干活干煩了就進山,把蔓條的情況—一記下。對我來說那一帶的山就好像是自家的庭園,畢竟住了60年了,對那里的植物也是了如指掌。冬季看好的蔓條次年的6 月去采,我都是這樣做的。 長得直溜溜的蔓條有時也不一定就是好的材料,還要看它的厚度夠不夠和顏色好不好。蔓條由于受它生長地帶日照的強弱、土質的貧沃等影響會有很大的不同。 我是覺得身向北方而長的蔓條都不錯,身向北方說起來應該是日照不好的,但我正是喜歡它的那种日照不足的質朴感。 我還有很有意思的事要說給你們听,也是關于蔓皮的。 我這樣的以打編為生的手藝人需要的是蔓的皮,但是,需要果實的人也有。到了秋天去采野葡萄的果實,回到家釀葡萄酒。這些人的這种秘密制造行為實際上是違法的,但是,這幫家伙視我為敵,他們覺得因為我把蔓條采走了,所以葡萄結的果實就少了。我就告訴他們:我從沒采過你們盯著的那些葡萄樹上的蔓,我采的都是更深處的,況且,我們這個地區就我一個人是編葡萄蔓的,根本用不著動你們的葡萄樹就夠用了。 他們最近也好像明白過來了,反過來告訴我:那邊儿有好蔓,快去采吧。 用葡萄蔓編出來的東西很結實的,這話從我的口中說出來好像有點儿自滿,但是,如果你是正常使用,我說的正常使用,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是又踩又跺的話,葡萄蔓編的東西可以用一輩子,真的,我保證。當然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如果想讓打編的東西出很好的顏色和光澤,一定要選好樹,那樣也就等于是選好了材料。 編的時候,將蔓皮的背面用做表面的情況也有。有的客人會提出豎條要表,橫條要背的要求。這樣編出來的東西其實也很有意思。因為背面是不怎么出光澤和顏色的,用久了它會變暗紅,而表的那面,慢慢地會變黑,就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個圖案,像格子似的。 接頭的地方是看不見的。兩根蔓條重合在一起,從里邊。從外邊都看不見。 想學打編的話,先不管編出來的東西是好是坏,總之,有一個冬天的時間一般都能學會。學得快的人甚至都能編出像商品那樣上乘的東西。手巧的人進步就快。 其實編這東西還真沒什么特別難的,你們也看到了,就是這樣一直往上編呀編的。 如果有人問:那到底什么地方最難呢?讓我說還是要算材料的准備吧,因為都是用眼睛來看著裁剪寬度什么的。就是用這把剪花草的剪子。我在家里是先把蔓條在熨壓机上壓乎。一般打編用的蔓條的寬度在12毫米左右。那些來學習的人剛開始剪出來的蔓條都是寬窄不一的,有人剪15毫米,也有人剪20毫米,千差万別。把裁剪這一關過去了,真正到編的時候一點儿都不難。 打編一個籃子或者筐大約需要三天。比較麻煩的是這個提手,有的人要求固定的,有的人要求活動的。給編好的筐子上拉鎖呀,做里襯什么的,是我老伴儿的事,我還沒巧到連裁縫的活計都能做。總之,全都弄好了以后,賣价是二万三千日元(約合人民幣1500元)。 另外,我還編錢包,這种錢包能裝300 万日元(紙幣300 張)沒問題。因為編籃子或者筐的時候,長出來的余頭扔了覺得可惜,所以,就用它來編些小的東西。我實在是舍不得浪費材料,雖然這些材料都是白來的,但是,對于我來說它們是很貴重的東西。 我那里,從現在開始兩年以內的訂貨都已經滿了,所以,今天來的各位如果想訂貨恐怕得等三年。我現在不太想接定單了(哈……)。 我們這些生活在山里的人,是以享受山的恩惠為生的。就像我用的野葡萄蔓,這些天然的材料都來自山上。因為跟山有了這層關系,所以,作為我們當然懂得要保護它、愛戴它。也才能永遠延續這個自然的規律。但是,如果像有些人喊的口號,什么“不要碰山川一個指頭”那樣的話,我們這些靠山為生的人還真有點接受不了。 因為懂得山對于我們的重要,所以我們自然會考慮,既取材于它又怎樣不使它毀滅。 (1993年11月28日訪談) ------------------ 亦凡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