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刮漆匠岩館正二(1924年1 月1 日出生) 鹽野米松:岩館的家是在東北地區的岩手縣二戶郡的淨法寺街,它位于岩手縣的北端,靠近青森縣。這個地區因出產生漆而有名,生漆是維修國寶時不可缺少的涂料。淨法寺街里有被稱做奈良時期(公元710 ∼784 年)開祖的名剎天台寺。正是因為這些專院在當時都制作作為日常生活用品的漆器,再加上它們的維修,才使淨法寺的漆業得以發展。江戶時代(1600∼1868年),“南部漆”作為一种品牌也是相當出名的,在當時曾經得到了藩政府的保護。(藩:行政机构,相當于現在的縣——譯者注)因為這里的風土和气候,都是作為漆的產地再合适不過的了。 現在,在淨法寺街還有近三十位刮漆的技師。岩館就是淨法寺街漆料生產工會的會長。同時,他更是一位現役的刮漆師。他家就位于街中心,家門口挂著他們的那個工會的牌子。 在把我讓進屋里以后,他邊指給我看了几組數字,邊告訴我,國產漆是如何如何的不夠。過了會儿,他端來了一种聞起來很香的像咖啡一樣的飲品,說是用漆樹籽磨成粉后沖泡的。岩館那木訥寡言的樣子,讓人立刻想象出一個終日游走于山里,默默無言的刮漆人的形象。但是,岩館卻有著讓我感到意外的另一面。作為工會的會長,他經常要接受一些采訪,有時還當一當爬山向導,給人家介紹介紹自己的工作。他是現役的刮漆師,同時他還積极地嘗試一些新的事物。 迄今為止,這座小城的漆器原体(器皿沒上漆前的狀態)都是從別的地方買來,再由他們來上漆。而岩館在考慮試著買來削木料的机器,以便自己也能生產這些原体,他還在考慮怎樣才能二次利用伐倒了的漆樹(過去,漁師們曾經用它來做魚网上的浮漂)。在得到了國家資金方面的援助以后,他又得把一部分精力投到培植漆林上。他帶我看了長滿漆樹的山林,還給我演示了刮漆的技法。 刮漆看起來只是一种簡單動作的重复,但是,根据技師們手藝的不同刮出來的漆液也會有很大的差別。盛夏季節,游走于山間的万樹叢中,一點點地收集漆液,他們的這种工作實在是不容易。每割破一處的地方也就只能流出很少一點儿漆液,所以,他們都是一道一道地割,再一點一點地收集。收集下來的漆液放進自制的容器中,那是一种用樹皮做的圓筒。岩館在几棵樹上給我做了演示,然后就帶我去看他們上漆用的作坊。几個涂漆師正在那里忙著手里的活計,他們在給一些碗呀盤子之類的東西上漆。岩館把剛才在山上收集的漆液倒進一個大的容器中,才只有那么几滴。他倒得很仔細,一點儿都不想浪費的樣子。 我仿佛已經隱隱約約地感受到了刮漆師們那种執著、認真的職業精神。 岩館是帶著漆樹來到我的“脫目秀”現場的,他邊演示邊講他們的故事。 岩館正二口述: 我是刮漆技師岩館,從岩手縣的淨法寺街來的。在我們岩手現在紅葉還沒完全掉光。今年的气候特殊的好,大伙都在說這可是二十年以來的好气候,紅葉好看极了。 我這身打扮就是去刮漆時的扮相。這衣服上斑斑點點的都是漆跡,因為刮漆的時候漆會亂蹦,濺在衣服上就像被燒了一樣,時間長了身上穿的衣服就變成這個模樣了。不過,一兩年的話還不至于,變成這樣得花上它几年。過去,我是真拿漆這東西沒辦法。 我從13歲就開始了刮漆的工作,開始的時候,真是怎么也對付不了它,拿它毫無辦法。 過去,我們干活的時候哪有什么手套,就這么探著手去刮,一刮就濺個滿手,然后,那雙手不留神再碰到身上皮膚柔軟的部位,就開始發痒。有時候,睡著了,不知不覺地便亂抓一气,抓得都能滲出血來。可那時,覺得這工作就這樣,理所當然。這么著,過了二三年才算是有了免疫力,慢慢地習慣了,也就不再痒了,可有時會隱隱作痛。即便沒濺著也有被濺著的感覺,已經有點儿神經質了。 這東西,只要濺上一點儿就會覺得火燒火燎的,有點像燒傷時的感覺,還會紅腫,但不會太厲害。 你們要問難道沒有涂抹的藥?有,河里的小河蟹,抓來捻碎以后抹在上面,還有,采些節節草榨出計來涂抹。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抹鹽,用鹽水或者醋酸洗洗什么的。要說特效藥可是沒有,但,這些方法都挺管用。 在我們的淨法寺街,現在大概還有三十多個刮漆師,如果連周邊小城鎮也算上的話,總共有五十來人吧。 因為漆的原木數量不夠,所以,目前我們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岩手縣了,有時也會跑到周圍的福島縣、山形縣、新瀉縣去。反正,東北地區的這几個縣我們都會去。 正是因為原木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們從昭和53年(1978年——譯者注)開始著手自己种植漆木林,現在僅淨法寺街就已經有一百多公頃了。 我住的地區叫二戶郡,如果加上淨法寺街、二戶市和一戶街的話,差不多應該有二百多公頃。這些漆林長成了以后,我們也就用不著再到外縣找活干了。 這個工藝的起源還應該追溯到藩政統治的年代(江戶時期),那時候,漆是作為南部藩的一項產業發展的。南部藩就是今天我們所在的岩手縣以北的地區。是因為當時有了南部藩的產業,所以也才會一直傳到今天。這里的原木從前就比別的地區多。 也許是在南部藩的強制命令下,那時候,差不多的農戶都种植漆木。這些情況在古書中都有記載。 我們這些干刮漆的人終日都是在山林中向漆木的主人交涉,說服他們把自己的漆木賣給我們,然后我們再去從那些買下的漆樹上刮漆。說實話,這不是件好干的差事,我們也自有我們的競爭。要苦口婆心地說服那些不愿賣漆樹的人,為了讓他點頭,要不厭其煩地去找啊,說啊。那些不愿賣的人,說到底是想賣個高价錢,讓我們這些刮漆師們自己競爭。 漆液,實際上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不是在漆樹上划口子弄傷它嗎,那么漆樹就要用自己身上分泌出的液体來治愈,這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習性,而我們的工作正是因它的這种習性才成立的。那分泌出的液体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漆液。不了解植物這一習性的人听起來會覺得挺新奇的,可是在從前,從事這行當的算不上什么希罕的手藝人。 師傅是福井縣的手藝人 因為我的父親不是干刮漆出身的,所以我的刮漆技術是跟著福井縣的師傅學的。 淨法寺當時也有刮漆的工藝,但那時我是想學學福井縣刮漆的方法,就入了那儿的門。淨法寺的漆藝在明治時期(1868一1925年)曾經一度失落了。干是,在廢藩的同時,從福井縣就來了很多的技師,是因為南部藩有大片大片的漆林。現在,全日本的任何一個有刮漆業的地域采用的都是福井式技法。 福井縣的技師特別多,他們的足跡可以說是遍及全國。因為他們都能從福井縣走著到南部來(南部即現在的岩手縣,兩縣的距离大約600 公里——譯者注),所以,他們也一定會到全國各地。 漆樹也是有大小的,所以,它們的刮法自然也會相應不同。漆樹在長到直徑夠8 公分了就可以刮了。我今天帶來的這棵漆樹直徑有10公分,從它身上差不多能采集160 克左右的漆液。我手里拿的這個容器,如果裝滿的話大約是1.4 公斤。也就是說一天要刮100 棵漆樹才能裝滿這個桶。通常的情況下,從同一棵漆樹的傷口處一天可以刮三次,而且,隔四天以后還可以再去刮。割痕就好像是記號,這么做也是為了給樹以刺激,這個刺激其實就是在折磨它。我們在給樹割口子的時候嘴里都會嘟囔著“快點儿出液汁……”,而那液對也好像很听話似的,慢慢地開始往“傷口”的地方滲,四天以后,在第五天上我們還可以再去利,一棵一棵地收集。樹的体力恢复大概也正好需要四天。但是,如果赶上下雨的話,樹的体力恢复起來會慢一些。從6 月10號到9 月是我們的刮漆季節,這期間我們要在一棵樹上割24處傷。 因此,這樣下來,差不多能采集160 克的漆液。像直徑10公分左右的樹就算大樹了,采集的液對也多。先刮朝前一面的,等到不再出液汁了就到背面的。背面能刮到每年的10月25號前后。 漆的顏色并不是像我們涂在碗上的那樣紅色的或者黑色的,還要在漆液里加顏色。如果想要黑色就往漆液里加鐵粉,真正用的時候還要再加些油煙進行攪拌。那么,紅色、白色也是一樣,只要加顏料就解決了。從樹上刮下來的漆液有點儿像橡膠液,是乳白色的。本來,采集漆液也可以像采集橡膠液一樣,在樹上插一支導管,然后再去采集,但是,那樣的話要在樹下放好几個盤子才行,效率太差。我們一天要刮150 到200 棵的漆樹,該出多少液汁也都差不多知道,所以我們還是習慣于在這些樹當中來回地轉几次,以便盡可能地多采集些漆液。 刮漆用的傳統道具 我要說說刮漆時用的傳統道具。這個叫“鐮刀”,是用來刮掉樹粗糙的表皮的。 有的樹,表皮很光滑,就用不著這道工序。先刮掉一層粗糙的表皮以后才能在上面割傷口。這樣做也是為了便于割。 這是割傷口時用的“切槽刨”。 這個薄片几樣的東西叫“木刮刀”,滲出來的漆液就用它來刮,很好用的。 樹的表面跟背面在補充養分的時候是一樣的。因此,如果不把背面傷得太狠的話,樹還是可以活下去的。因為樹也是靠呼吸來生存的,傷害它的時候要給它留口气,以不至傷死為標准。因為我們也是靠著它生存的嘛。也有的人到頭來還是把背面也割傷,這樣漆樹就會死掉了。這种刮法叫“死刮”。 但是,你不用擔心。砍倒了一棵,它馬上還會從根部滋出小芽儿來。所以,漆樹這東西,如果管理得好,栽一回能更新換代几百年呢。 “死刮”与“養生刮” “死刮”指的是一棵樹在一年內被用盡而死掉。砍倒以后,它的孩子就會很快長出來。也就是說,雖然家長被殺死了,但是,只要好好護理的話,它們的孩子也會長得很好。總之,資源是不會枯竭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种,就是不把樹殺死,我們叫做“養生刮”。就是不把它刮絕,但是這种到法帶來的經濟效益肯定是不好的。通常,我們在樹立割傷口的時候,每一段間隔32公分左右。那么,如果采用“養生刮”的話,就要把間隔放到40公分,而且還不能割傷背面。 只要留著背面不刮,就等于是保住了樹的性命,到了來年還可以繼續刮,只是出液的量就少多了。 從前在藩政漆器最繁盛的時代,當然漆的采集量應該也是很大的。那個時期,做蜡燭用的原料也是從漆樹中采集的,就是漆樹的樹籽。因為當樹的身上一旦被割了傷痕,它就會感到自己的生命已經受到危害,便下意識地生出很多的樹籽以繁衍后代。身上被割的傷痕越多樹籽生得也就越多。在那個時代,能用上蜡燭燈的家庭也算是上流家庭了。賣蜡燭也就成了收益不錯的生意。蜡燭是從樹籽的皮中提煉的。 “養生刮”還有一個含意,就是把樹在快要死的時候生出的那些籽采集起來,并把它們吃進我們的肚子里,這也叫“養生刮”。大家剛才在會場喝的那個像咖啡一樣的東西就是把漆的樹籽進行烘烤再磨成粉,然后像做咖啡那樣做出來的,很益于消化的。但你要說有多少營養,我怕說多了保健所的人要提抗議。戰爭年代,在買不到咖啡的時候,在產漆樹的地區,人們都是喝這個。松田權先生(漆藝家,1896一1986年)就曾經在昭和13年(1938年)申請過專利。他說,從古老的漆樹流出來的生漆液就是一种營養劑,治愈較裂呀紅腫什么的效果特別好。還可以在生漆液中摻些小麥粉揉在一起,我們叫“麥漆”,把它貼在患處,同樣很有效。生漆液還能治腹痛、拉肚子。喝的時候把它包在米紙里就行了。對了,我在前邊曾經說過漆液濺到皮膚上會腫,是的?但是,那僅限于皮膚,嘴里是不會腫的。我也經常喝,不過不用什么米紙,而是直接把液汁滴在舌頭上,然后喝口水就行了,舌頭也不會痛、不會腫。 現在,我們那一帶的刮漆師也都進入高齡化了。四十几歲的人就很少,大多都是五六十歲的。因為工作本身一是不輕松,二來又不賺錢,還整天這儿紅那儿腫的。 再有,去尋找原木就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漆樹這東西,你不去管它,它也會自己長大。但是,現在的人們都是把它一下子砍倒,因為覺得它礙事,又危險,不小心碰上了皮膚還會腫,所以,漆樹的原木越來越少了。 國產漆的价格是進口漆的六倍,當然質量也完全不同。 修繕國寶一類的建筑還非得國產漆不可。所以,我們也深感繼承人的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不能讓國產漆斷了后。為此,“日本國寶用漆協會”在淨法寺种植了30公頃的漆林,文化廳還給我們撥了援助款,現在,大家的干勁儿十足。 這30公頃的漆林已經長成了大約六万棵樹了。而且,從四年前已經開始刮漆了。 我們工會自己也有差不多35公頃的漆林,再加上一般農戶种植的,現在,僅淨法寺地區就有100 公頃以上的漆林了。 因為漆樹都是种植在山上的,所以,它們的成長也不均等。比如,靠近山頂上的長得比較慢,而山下的就長得比較快。這么多的漆樹平均在三十多人的手里,一個人差不多能攤上一万八千棵左右,一年里僅僅刮這一万八千棵漆樹的話,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工會自己也還直接收購外面的漆液,有兩個經紀人專門到各處去收集。 現在我們淨法寺這個漆工厂里有60只一斗大的木桶,能盛300 貫(1 貫3.75公斤)左右。賣的時候是以斗大的木桶一只多少錢來計算的。大約一只木桶要賣到85万到90万日元(約合人民幣6 万元)。所以,作為生意來做的話其實倒也不坏。但是,价格浮動的幅度也是很大的,遇到經濟不景气的時候就賣不動。這也是我們最頭疼的事。 為了培養繼承人,我們每年都在秋天和春天舉辦講習班,現在,我們已經有很多的樹了,所以,慢慢地也開始有人不再到外縣去打工,而是留下來刮漆,因為,刮漆也會有收入嘛。 我現在就讓我的儿子學習涂漆,我從山上把漆刮回來,儿子用它們來涂器皿,這樣,我們好像就成了一個有來料又有加工的小規模的企業組織。當然,涂在器皿上的漆木是采集來的生漆,還要經過几道工序的加工。 我們是靠著漆樹吃飯的,是靠成天折磨、傷害它來使自己有飯吃,所以,我們平常都會在心里供養漆樹。几年前我們還曾經搞過一次大的法事來祭祀樹的亡靈。 嘮嘮叨叨了一通。這就是我這刮漆匠的工作內容。謝謝你們的恭听。 (1992年10月31日訪談) ------------------ 亦凡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