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木盆師平野守克(1925年5月26日生) 鹽野米松:平野居住在福島縣南會津郡的檜枝歧村。這里位于福島縣最靠近深山的位置,与新瀉、群馬和櫪木三縣交界。越過南邊的帝釋山脈就可到達日光(屬櫪木縣境內的觀光胜地——譯者注),西南是港岭和尾瀨(國立公園,位于海拔1500米左右,有面積為6 公里大的潮濕平原和沼澤。開放在潮濕平原上的白色水芭蕉是這里的一個景觀),東邊連著奧只見湖,周圍環繞著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脈。檜枝歧村的地勢就像是一個死胡同,曲徑幽幽。這個曾經沒有現金收入的貧寒的村庄,隨著尾瀨國立公園的開發(現在每年來這里觀光的游客達60万人),也慢慢地繁華起來了,建了不少為游客和登山者們提供住宿和歇腳的小旅館。 從前,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從山上采回枝條、木頭,制做一些長把木勺、竹筐或木盆之類的東西,然后再用它們去換些生活用品,有時也能掙點儿現錢回來。但是現在,作為傳統手工藝的長把勺和木盆,已經沒有什么人在做了。走在村子里只要看到大門口堆放著很多圓木頭,便可知這一家就是那有數的几戶尚在做木盆的手藝人之一。這里至今不种稻米,村里的人家是緊靠著江邊儿散開著居住的,隨處可見的是蕎麥田。 平野的作坊就坐落在檜枝歧川的岸邊。門前放著大塊大塊的楊樹圓木。在這些圓木的小的一頭上都用粉筆划著線,那是為切割它們而作下的尺寸記號。旁邊堆放著已經切割好了的大塊木料。這樣的活儿都是在外面完成的。 作坊是一個只用氯化聚乙烯板圍起來的很簡易的空間。里邊的地面未經過任何處理,就是原來的土地,一張大的工作台深而牢固地埋在地里。因為要想准确地揮舞刃器,就必須有一張結實牢固的工作台。周圍是堆積如山的刨花。他做的木盆是用鏈据、電動刨、木錛來完成的。當我們看到那做工精致細膩的木盆時,絕不會想到從原料到雛形這一過程是多么的大刀闊斧地劈來砍去。先是用鏈鋸沿鉛筆划的線鋸出一圈縫痕,把中間的部位取下以后就可以加工雛形了。最后确認好木盆的形狀以后,就用斧子來砍,木錛是用來刨光木盆內側的,成品木盆內側的波紋應該是好像海水的漣漪一樣的。這种木盆用來和揉蕎麥面真是再合适不過了。又因為手□面的深受歡迎,所以,近來這种木盆的訂貨總是絡繹不絕,但是,制作木盆的人卻是越來越少。平野那里也沒有繼承人。 這個地區被雪覆蓋的嚴冬很長。平野在沒有雪的季節里制作木盆,而冬天他會在室內做些長把勺。沒有人与他一起工作,他的工作是一個人在默默中進行的。他今年68歲,除了是制作木盆的名手藝人這一身份以外,他還擔任著村議會的議長一職。 平野守克口述: 我是從檜枝岐來的平野。我們檜枝歧是在福島縣的最南端,地處新瀉、群馬和櫪木三縣交界的一個小村子。從我們那里可以直接進入尾瀨國立公園。四周圍被山環繞,稻米和其他的谷物都無法种植,可以說几乎連耕地都沒有,有的也只是道路和人家。村里居住著二百戶、七百多口人。 我是專門制作木盆的。在檜枝歧,夏天做這個的有我和另外一個人,冬天還有三個人也在做。 為什么要在夏天做呢?因為我的作坊小,所以,從整材到出雛形都是在屋子外邊完成的,而我們那里的冬天几乎每天都在下雪,戶外根本不能做活。因此,冬天我就改做些長把木勺一類的小東西。 今冬已經下了兩場雪了,下第一場雪的時候還只是積了一層薄薄的雪,可這第二場下了足有20公分厚,要等它們融化得到4 月以后了。 在我們當地管這种木盆叫“飯造”。听老人們說,這是因為早飯、中飯、晚飯三餐都帶飯字,我們那里每餐都是以吃蕎麥為主的,而這蕎麥又是在木盆里和操的,木盆是被用來做飯的,因此而得名“飯造”。又因為這种木盆很厚,在過去沒有冰箱的時代,早上做的飯放在里邊,蓋上蓋子,等到晚上吃的時候都不會變味。所以也有的人叫它“飯藏”。不過,這些也都只是傳說而已。 這种木盆原本就是用來和蕎麥面的。從前,檜枝歧連小麥粉都沒有,除了蕎麥就是蕎麥,于是,為了變換花樣,人們就想方設法在蕎麥面中加些艾蒿一類的野菜,然后,換成一小團一小團的,吃的時候,或蒸或煮,每家都是這樣。 過去不像現在這樣買賣方便自由,自家用的東西都是自己動手做的。那時我們是用從林業局轉下來的木料,在林子附近搭蓋一間小房子,然后就在那里邊伐樹邊制作些木盆什么的。除了自家用以外,還拿它去換些別的生活用品。 做這木盆用的材料是櫪樹。櫪樹能長得很粗,而且也很多。一般比較粗的情況下,有60公分長就夠做二三個的。 切割材料的時候不是把它橫著切成圓板的,那樣的話會很容易開裂,需要豎著劈開。櫪樹心那紅色的部分最容易開裂,不能用。所以豎著劈開以后,沿著我划在上面的白線挖下去才行。所以,一棵楊樹也就只能做二三個木盆,四個都很勉強。 櫪樹的木料好就好在它的材質很堅硬,不輕易出現裂紋。而且用的時間越長它還會越出光澤,油亮亮的。 除了櫪樹我們那里還有很多毛樣樹,但是毛樣是一种很容易開裂的木料,所以只能用它做些木把勺和木刀一類的東西。毛樣的木料很好劈,只要沿著直木紋很容易就劈開了,因此它不能用來做木盆。櫪樹劈起來是很難的。 現在這种木盆很受歡迎,我几乎天天不停地做,可還是忙不過來。隨著稻米耕地面積的減少,一些農田里也种上了蕎麥,蕎麥收獲了以后,人們都想自己動手□面條吃,最近,這已經成了一种時尚,所以買木盆的人也多了起來。另外,過去城市里的人做拌飯(在做好的米飯里拌上事先炒過的香菇、胡蘿卜、竹筍和蝦肉,再加上壽司醋)的時候都是在木桶里來拌的,現在自從有人發現用木盆拌起來更方便了以后,城里來訂貨的人也增多了。 木盆能盛兩升五合的米 我開始做木盆是在二十七八歲的時候。我還記得那時做這种東西的只有一二個人,還不如現在做的人多。 我是在戰后糧食最短缺的時候,加上我們那里本來耕地面積就少,為了能有飯吃,就到奧只見地區去開墾農耕地,我就是在那里學會做木盆的。 我的祖父過去也是做這個的。因為我們住的地方离新瀉縣很近,所以,祖父做的木盆差不多都賣到了新瀉縣。這里說的“賣”不是現金交易,而是拿它去做物質交換。那時候,大米很貴,用這樣的木盆可以換回滿滿的一盆大米。如果用升計算的話大概有兩升五合吧,這就算是一天的所得了。而在從前,一天是做不出一個木盆的。現在,因為有些步驟可以靠机器來解決,一天做一個不成問題,可在當時,每一道工序都是純粹靠手工來完成的,所以,做一個木盆,快的話也得一天半,有的甚至需要兩天。 因為我們那里不產稻米,又几乎沒有現金收入,所以掙錢的方法只有上山去搞林業,靠伐樹來賣些錢。木盆是另一個現金收入和換大米的手段。 現在,我們那里因尾瀨國立公園而繁榮起來了,每年大量的觀光客的來訪,使二百戶人家中一半都經營起了旅館。這些旅館都會給客人提供作為檜枝歧特產的手□蕎麥面。面當然是用這种木盆和的。 學徒的時候,開始都是給師傅打打下手,輪不上做盆。一二年以后各個步驟就慢慢地記住了。可是,算起來我做木盆也做了几十年了,真正做出自己特別滿意的物件還一個都沒有。我覺得做木盆最難的地方就是如何讓其內側那刮出的像魚鱗一樣的刮痕一致。其實,內側是不需要很光滑的,因為太光滑了以后和起蕎麥面來會粘在盆上,刮出魚鱗般的表面就為不讓面粘在盆上。 現在,机器制作的木盆也不少了,我們村里的林產所里就在做,他們是先用机器刨了光以后,再在內側鑄出“魚鱗”。 做木盆時,我用的工具主要是鏈鋸和兩种錛子,還有最后收尾用的手震磨以及光滑邊緣用的刨子,還有砍外側用的斧子。這個手震磨很重,因為太輕了手腕容易疲勞,工具重一些用起來省勁。 別看我已經做了這么多年的木盆,可做出自己滿意的作品一年中也就二三個吧。 所以,赶在這時候買到它的客人算是運气好。木盆要保持一定的重量,否則兩只手和起面來會不穩。所以,制作的時候要做得稍厚一些,稍深一些,這樣就能保證它的重量了。 我們檜枝歧近年來又增加了不少蕎麥田。過去种蕎麥和小米的農田,有的都已經荒蕪了,于是村里又把它們重新翻整一遍,种的這些蕎麥是為了在它開花的時候讓來訪的客人觀賞用的。還真有專程來觀賞蕎麥花的旅游團呢。每年我們都搞送蕎麥花的活動,就是從我們那里把剛剪下的蕎麥花帶到東京和橫濱送給那里的人們。 然后再組織他們到我們那里去看盛開著紫色小花朵的蕎麥田。 從前,我們也都是住在林子旁的小屋里做活儿的。在靠近林子的地方蓋一間十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做活儿、吃飯、睡覺都在那里。晚上睡覺的時候,把滿地的刨花清掃一下,舖上被褥就睡。早上起來,把舖蓋卷成一個卷儿舉到搭在屋內的棚子上邊。家里人跟我一起去的時候很少,基本上都是我一個人。一次帶上十天左右的糧食和副食,就駐扎下來。做好的物件堆放在房間的一角,等雪融化了以后再把他們背下山去。每隔十天我要下山去取食物,嚴冬的季節,就瞄准天气好的時候下山。 斧技 我手頭上正有一個已經做了一半的木盆,我來做給你們看。 用錛子先把里邊鑄到一定程度,然后就可以用手震磨來刮了。在這之前是先用鏈鋸鋸出個雛形,鋸下來的芯的部分可以用來當柴燒。一般這种木盆的直徑都在40公分上下,我做過的最大的木盆是直徑一米的。 作為木盆材料的櫪樹木料有的是從林業局那里轉手過來的,也有的是從一般民間的木材公司里買的,從木材公司買的時候更多一些。 具体開始做的時候,是先把一根圓木豎著用鏈鋸鋸成兩瓣或三瓣。然后再按所需的厚度鋸成一塊塊的木料。在這些木料的表面用簡易圓規划出一個圓圈,分出木盆的內側和外側。 邊緣的寬窄沒有固定的尺寸,根据客人的喜好或寬一些或窄一些都無妨。在決定好了邊緣的尺寸以后,就可以下斧子了。我們用的斧子比木匠用的那种稍短一些,砍的時候是立著斧子往下砍的。 外行人一定認為斧子這么粗愣愣的東西怎么能做這种細活儿?那不是很容易欲到不該砍的地方嗎?當然這里邊是需要竅門的。砍完了里面,再來看盆底儿,先用鏈鋸鋸掉周圍不需要的部位,然后用平斧來慢慢地削出形狀。 我用的斧子,削里側的時候用的是圓形刀刃,削外側用直刀刃。這兩种斧子沒有各自具体的名稱,都叫做“斧子”。 我的作坊里有一個工作台,是把一根直徑很大的圓木埋在地下做成的。埋入地下一米多深,只露出三公分左右來做台面。做工作台用的圓木不是櫪樹的木料,因為櫪樹埋在地下容易腐爛。我用的是橡樹,橡樹不易腐爛,几年都不會有問題。 櫪樹作為木料屬于不軟也不硬的那种,取兩者中間吧。比樣樹要軟得多。以前,我也曾經做過樣樹木料的木盆,但是,我們那里樣木的原材料很難找。 工作的時候一整天都是坐著的。所謂的工作服也沒什么特別的,也就是上身布茄克,下身工裝褲。 檜枝歧沒有制作手震磨和其他那些工具的人。只有在新瀉縣的小出町有一位專門做這些工具的師傅。我都是去請他幫忙來做。但是,那位師傅也因為僅靠做這個不能吃飽飯了,所以他關了打鐵的作坊賣起電器用品來了。不過,只要我去求他,他還是會幫我做。除了他就再沒有第二個人了。 木盆的原材料——櫪木也越來越少了。現在我們用的都是從岩手縣(福島縣以北)買來的。沒有粗大的樹料,就做不了大的木盆。當然稍細一些的用做一般家庭用是可以了。 這些工具的木柄也都是自己做的。比如楓樹就是很硬實的材料。看見粗細适中的枝干,把它砍下來拿回來削削砍砍,一把工具的木柄就出來了。 剛才我說過,從前我們的木料都是從林業局那儿轉手過來的,過去,砍伐樹木都歸林業局管,說轉手實際上也是要花錢的。只不過,在他們伐樹之前我們要先選好自己想要的樹,然后跟他們說:請把那棵轉給我吧。得到了他們的許可,樹也可以自己去砍伐。現在,林業局把這樣的活儿交給下邊專門從事伐樹的公司,而這些公司賣的都是圓木,而不是原樹。 材料的好坏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所以,有時候買回來以后才發現不能用。 有時用鏈鋸鋸著鋸著,就碰到了“節眼”,這些節眼都是當樹還在幼小的時候,有人折了它的枝條,那么在樹成長的過程中,折了枝條的地方就會自然地長死,長成以后就形成了“節眼”。在木盆的制作過程中,有時節眼是很容易去掉的,可有時正好赶在邊緣的地方,客人是不愿意要這樣的木盆的。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干脆把做到一半的木盆扔掉了。所以,一年中得扔掉五六個。 沒有了材料我們會感到為難,喜愛木盆的客人也會難過。如果和面不用木盆而改用搪瓷盆,和出的面一定不如木盆和出的好吃。因為木盆能吸水,和面的時候不會粘連在盆上,這一點是搪瓷盆做不到的。 我那里既沒有繼承人也沒有學徒的弟子,工具不好找,原材料更是難覓,可見這种工藝已經失去了它的魅力。 但是,這工作很有意思,說到底我還是太喜歡跟樹木打交道了。 因為每一個木盆都是手工制作出來的,所以,絕對出不來同樣的東西。有時滿意有時不滿意,這么多年就是這樣反反复复地過來的。有時也隨自己的心情,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干脆休息不干了。 勺子是錢的代用品 冬天的時候我就做勺子。做勺子又是完全不同的技法,外側雖是用柴刀削,但內側的處理就比較复雜。爐子上燒一鍋水,把木料放在里邊煮,做勺子用的木料是毛樣,如果不經過煮的話,內側硬得根本無法刻下來。刻的時候是用一种特殊的圓刃刀來刻的。我那里做這种木勺也同樣沒有繼承人和弟子。現在,村子里做這個最年輕的也快60歲了。我今年68歲,在做木盆的行當里已屬高齡,可我們那里比我再年長的人還有,年紀輕點的好像只有一個。 別的地區做的木盆我也見過,比如,秋山鄉就有,那种木盆跟我們做的這种在形狀上有些不同。他們做的木盆都是平底的,從邊緣處一下子就斜下去,而我們的是圓底,從邊緣處斜下去的弧度也是均勻的。想必是他們那里蕎麥面的□操法跟我們這里不同,我也不知道他們為什么做那樣形狀的木盆。可是,听常□蕎麥面的人說還是我們這种圓底的木盆好用。 秋山鄉的人好像很少与外界交流,所以他們做的東西也相當保守。 一冬天我都在我的小屋里做木勺。下雪了,就生起暖爐,把小屋弄得暖融融的。 木勺,坐著就可以做,要在從前,一天得做上百個呢,那時候每天都要做十二個小時以上,從凌晨三點到深夜十二點都在不停地做。現在,一天能做三十個就不錯了,從早上八點到下午六點。也許是我的手藝退步了,要不就是做的速度比從前慢了。 木勺跟木盆所不同的是,工序更多更复雜。 木勺在過去就是現金的代用品。比如,在當地的商店里借了東西,都先讓店主記在賬上,上山干十几天,如果是夏天就能很快地把做好的木勺背下山來,交到店里,那時几乎是看不到現金交易的,都是物跟物的交換。 我們檜枝歧冬天下的雪能積一米五厚,而且多是暴風雪。雪,安靜地下的時候一年里只有二三次,其余的都是夾著暴風而來的。所以,到處都可見一個個的大雪堆。要問我一冬天到底下多少雪,我還真說不清楚。只能告訴你們大概是一米五厚。 我們那里每年11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要舉行“新蕎麥節”,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品嘗新收獲的蕎麥。按季節而言收獲蕎麥是在紅葉落了以后。 (1993年11月28日訪談) ------------------ 亦凡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