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李慶皋,漢族,副教授,中國作家協會遼宁分會會員。1939年出生于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古鎮——吉林省扶余縣蔡家溝,金太祖阿骨打雄集精師、大敗遼兵的地方。父親是鐵路工人,隨著鐵路的延伸,他跟著父親在雙城堡、哈爾濱、長春等地的鐵路小學、中學度過了夢幻般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王桂芝,漢族,編審,中國作家協會遼宁分會會員。1940年出生于北京,厂甸儿的古玩、字畫,舊年除夕夜的煙火,正月十五的花燈,五彩繽紛的風轉儿以及又紅又亮的大串儿冰糖葫蘆,給了她一個京味十足、絢爛多彩的童年。后返回祖籍,畢業于旅順中學。 1959年,二人同時考入東北師大中文系。濃郁的文學氛圍,名師的指教,丰厚的圖書資料,為他們的文學起步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稚嫩但卻充滿激情的詩歌,在文學之路上留下兩個熱血青年赤誠跋涉的足跡。 大學畢業以后,二人同時分配到遼南美麗的海濱之城——大連市,在化學工業公司業大執教。遼闊的大海,沸騰的大工業生產,滋潤培育了文學之樹,二人在詩歌、散文、小說等文學領域中涉筆,常有作品見諸報端。 正當“三十而立”風華正茂,一場難以預料的浩劫從天而降,學校解散,教師下放車間倒班,進而下放農村走“五七道路”。閉塞的、點煤油燈度夜的山溝溝,繁重落后的耕种方式,最底層最貧困然而最古朴的山村生活,成為他們創作中最難得、最寶貴的財富和動力,為他們后來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八十年代,隨著中國大地春天的到來,李慶皋調入遼師大中文系,從事古典文學教學工作,集多年心得,撰成專著《東坡詞新論与選擇》。王桂芝調入《海燕》文學月刊社,任小說編輯。夫婦二人對流逝的時光深感惋惜,緊緊把握“現在”,工作之余,辛勤筆耕,近年以“煥哲”為筆名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百余万字,另有《風流皇帝》、《風流皇妃》、《殘酷的夏夜》等五部長篇小說相繼問世。其中《殘酷的夏夜》獲大連市文學創作优秀作品獎。《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遼宁作家小傳》、《大連作家小傳》收入了他們的辭條和小傳。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