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后 記


  李商隱(約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內(河南省沁陽),從祖父起遷居鄭州滎陽(河南省滎陽)。他主要生活在晚唐文、武、宣三朝這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沒落時期。他曾不無自豪地宣稱“我系本王孫”(《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而實際是“宗緒衰微,簪纓殆歇”(《祭處士房叔父文》),“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祭裴氏妹文》),家境寒微,自少年時代起,就要“擁書販春”,養家餬口。他曾悲歎道:“生人窮困,聞見所無。”(同上)可以說,李商隱為了擺脫可怕的窮困,重振家門,實現抱負,痛苦地奮斗了一生!
  然而,時代沒有給他騰達飛黃的机遇,沒有賞賜他高官厚祿。他“厄塞當涂”,屈沉使府,“虛負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李商隱是一部悲劇!
  “唐祚將淪”(何焯《義門讀書記·李義山詩輯評》)的時代,坎坷不幸的人生,造就了一代詩人,使李商隱成為晚唐著名詩人。他的詩歌是中國詩歌百花苑中,一株馨香別具的奇葩。
  李商隱是位思想較為复雜的古代作家之一。他的詩又寫得“隱詞詭寄”(張采田語),“深情綿邈”(劉熙載語),“寄托深而措辭婉”(葉燮語)。有時因為种种原因,在寫詩時他還故意“埋沒意緒”(馮浩語),“纖曲其旨,誕漫其詞”(朱長孺語),因此詩意婉曲晦澀,索解良難!連詩人元好問讀后都不免喟歎道:“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對李商隱詩作之評价与解釋,在他在世時,即己毀譽兼有,頗不一致,延至建國后,受“左”影響,分歧之大,令人望之怯步,几近嚇然人矣!
  但是,我還是喜歡李商隱,尤其喜吟樂詠他的詩作。那還是在讀中學,記得1956年在哈爾濱道外的舊書攤上,翻到一本破舊的《唐詩三百首》,把一學期的零用錢全掏出,把它買下,回到宿舍,首先被李商隱的《無題》詩迷住了。“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蚕到死絲方盡,蜡炬成灰淚始干。”那景那情那警策哲理,牢牢地刻印在心中。后來在長春市重慶路書店,買回《玉谿生詩集》和《樊南文集》,開始較深入地了解李商隱。
  如果說研究李商隱,則是從事古代文學教學的時候。李殿奎先生是教研室研究李商隱多年的老學者,我們常在一起探討李商隱和他的詩。在接受出版社之約,撰寫本書時,他曾好心地替我為難地說:“義山太艱深晦澀。有些問題分歧太大,到今天也弄不清……”
  這确實是難題。再加上李商隱一生屈沉幕府,沒做過高官,史料极少,給完成本書撰寫帶來難以想象的困難。
  馬上考證,立即參与李商隱的大討論,爭論出個是是非非……這是不可能,亦沒太大必要。于是決定在古今眾多方家賢士宏論基礎之上,以基本能正确反映李商隱生平事跡、思想性格為原則,不拘泥一家之言,擇善而從,我們覺得這是上乘辦法。具体操作如下:
  1.李商隱戀情和愛情詩。我們不同意清人朱鶴齡諸家,把李商隱所有愛情詩都說成是“美人香草”的“忠憤”之情的寄托,以至于今人統稱為“政治詩”。本書主要參考陳貽焮先生《李商隱戀愛事跡考辨》(1979年6月《文史》第六期),蘇雪林先生《李義士戀愛事跡考》(1927年北新書局)。
  2.《錦瑟》詩。元好問、王漁洋諸人,早就發過“一篇《錦瑟》解人難”的感歎,歷來分歧最為紛紜。自清代朱鶴齡、姚培謙、馮浩、朱彝尊、畢沅以及近代孟森等,都認為此詩是悼亡之作。這是最通行的解釋。另一些人認為它寓有政治寄托,是詩人自傷生平之作。此說在當今最流行,代表可推岑仲勉、吳調公二先生。清人何焯把上面二說折衷,認為《錦瑟》既是悼亡詩,又是“自傷之詞,騷人所謂美人遲暮也。”
  我們以為何焯的見地,更接近詩人思想感情的實際。
  宋人劉邠在《中山詩話》中云:“李商隱有《錦瑟》詩,人莫曉其意,或謂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本書以其說,設計并塑造歌妓錦瑟人物形象。
  3.李商隱“党籍”問題。李商隱到底是牛党還是李党?亦是歷來學者爭論不休的問題。清人朱鶴齡肯定他是李党無疑。徐湛園認定他“始乎党牛之党”,“終于党牛之党”,當然是牛党。近人陳寅恪說他“本應始終屬于牛党,方合當時社會階級之道德。”但他卻出入牛、李兩党之間,因而造成終生“凄涼身,固极可哀傷。”第三种,主要以今人如吳調公等先生為代表,認為他“無關乎牛、李党局。”既非牛党亦非李党。
  以上三家,各執一理。平心而論,李商隱對待自己的“党籍”,內心万分痛苦,矛盾重重,是理論家們用一詞一句概括不了的。本書擬客觀地更接近傳主思想性格實際以及當時晚唐現實,塑造党爭中李商隱形象,能否達到愿望,尚請諸位品評。
  4.李商隱生、卒年。至今仍沒有定案,本書參閱清人馮浩《玉谿生詩集箋注》年譜,今人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年譜。還酌用張采田:《玉谿生年譜會箋》中的一些資料。
  《李商隱全傳》是文學傳記,不是史傳、評傳,對于前輩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在行文中不便注明,僅在此深致謝忱。
  李商隱怀有凌世之才。他的詩歌具有獨創精神和鮮明藝術風格,与李白、李賀并稱為唐詩“三李”;与杜牧并稱為“小李杜”;与溫庭筠、段成式并稱為“三才子”。馮浩譽之為晚唐詩壇“巨擘”。在唐詩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長期以來,文學史上沒有給他以應有的地位,就像他生活在晚唐那個時代,所遭受不公平對待一樣。今天,是撥正這种不正常現象的時候了!應當給李商隱公平正确的評价。希望《李商隱全傳》的問世,能在這方面起點作用,我們就感到欣慰了。
  匆匆成書,偏頗与訛誤,恐在所難免,懇請讀者惠以糾謬,不胜感謝。

                  李慶皋 王桂芝
                  1995年7月5日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