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神奇的發現


  五百里鐘聲撞不醒一個泱泱佛國的長夢。
  那一脈云橫九派的蒼茫,那一脈煙籠霧鎖的蓊郁,那一脈松風丹霞的靈秀,浮沉在五百里五台清幽的鼻鼾聲中。
  五百里伽藍盛景,五百里文殊道場,五百里佛剎棋布,鐘一聲,磐一聲,無盡的叢林顯得异常淡泊。
  東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錦秀峰,北台葉斗峰,中台翠煙峰,五峰競秀,万綠叢中,不時閃出一座座寺院琉瓦的飛檐,在陽光下金碧輝煌。塔的群落中,舍利塔凝脂砌玉,超凡脫俗,托舉起一种神秘的力量。這是命運与日月星光同存于世的意興,讓靈魂逾越更為高峻的峰岭。
  佛光寺獨立黃昏。古木參天,掩映著巍峨的殿閣,山門深深,幽閉著青燈佛卷,墓塔林留駐晚照,迎迓著篳路藍縷的造訪者。
  在此之前,林徽因、梁思成前往太原途中,在經過榆次時,曾有過一次令他們狂喜的發現。事后大家說,那場發現純屬天意,林徽因冒然從車廂里探出頭來,那座小殿的飛檐正好扑人她的視線,它別具一格的營造法式,讓林徽因立刻覺得這是一座有不同尋常价值的建筑,那座小殿堂便是永壽寺的雨花宮。通過考察,果然證明了這點,雨花宮的結构,是用最簡略的辦法,節省不必要的构材,同時在處理各种构材時,產生出純結构的美,而沒有特加任何裝飾。這座建于大宋祥符元年的殿堂,也是唐宋間木构建筑過渡形式的重要實例。
  林徽因、梁思成、莫宗江、紀玉堂四人一大早騎毛驢上山,在崎嶇的山崖小道上,走走停停,上上下下,找了一天,才看到了那一角探身松牆之外的飛檐。
  “沒錯,就是它!”林徽因興奮地叫起來。
  那座寺廟在佛光山腰,因山勢而建,坐東向西,三面環山,寺內建筑高低錯落,主從有致,因年久失修,雕梁畫棟的油彩剝落,好像一群蓬首垢面的阿羅漢疲憊地歇息在山坡上。
  林徽因和梁思成曾讀過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那上面記載了五台山的佛光寺,然后他們又從北平圖書館《古清涼志》、《高僧傳》、《佛祖統計》、《法苑珠林》等史料中,查閱了有關佛光寺的記載。這座寺院創建于北魏時期,是五台山頗負盛名的大寺之一。唐武宗“會昌滅法時,佛光寺被毀,12年后,逃亡在外的該寺僧人愿誠法師募資重建”。
  他們輕叩山門,開門的是一位70多歲的老僧人。听他們講了來意,老人很高興,便趁天未黑盡,帶他們去看大雄寶殿前面的石經幢。林徽因打開手電,拂去石碑上的浮塵,依稀讀出“女弟佛殿主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四日”斷斷續續几行文字。她脫口叫起來:“思成、小莫、小紀,你們快來看,這塊碑上寫的就是公元857年,到現在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梁思成也興奮地說:“看這大殿的輪廓、比例,唐代以后的建筑是不會有的,這下我們沒有白來,抱上大金娃娃了。”
  老僧人說:“前些年,這座寺院還沒有破敗到這個樣子。如今愿誠大師的塔也倒了,寺廟也敗了,這里就有我和一個啞巴徒弟續著香火。”
  第二天,他們開始了全面考察。寺廟的建筑,東殿是唐代的,文殊殿是金代的,還有天王殿、伽藍殿、万善堂、香風花雨樓,尚不可知建筑年代。
  東大殿橫列七楹,縱深四間,單檐廡殿頂,質朴剛健中,益顯古色蒼勁。層層斗拱承托的梁架和屋檐,斗拱翻飛,翼出深遠,仿佛是大鵬展翅欲飛。殿頂用板瓦仰俯舖蓋,脊獸全為黃綠色的琉璃藝術品,一對高大的琉璃鴟吻屹立在殿頂的正脊兩端,令殿宇更加壯麗勁健。
  為了弄清大殿准确的建筑年代,他們爬上了頂板,殿宇建造的年月按常規多寫在脊檀上。頂板上光線很暗,他們從檐下的空隙往里爬,踩著几寸厚的浮土,小啞巴徒弟為他們打著手電照明,他見林徽因爬在最前頭,而且手腳輕快,連連豎起大拇指,惊奇地叫著。屋梁上栖著大群大群的黑編蝠,手電光一照,呼呼啦啦惊飛起來,直往人身上撞。拍照的時候,鎂光燈一閃,蝙蝠更像沒頭的蒼蠅,把屋頂上的塵土飛揚開來,讓他們睜不開眼睛。
  第一天考察,他們就有了很丰碩的收獲。
  東大殿內,保存著唐代和明代的500多尊彩色泥塑,大殿正中大佛壇,有30尊彩色泥塑,是与大殿同期的作品,壇上的塑像,有釋迦牟尼佛坐像、彌勒佛半跏像、阿彌陀佛坐像,也都有3米高;壇上蹲踞的是供養人,手上捧著盤碗,內盛淨果。這些彩塑,塑工精細,身体比例恰當,線條流暢,面容丰滿,顯然是佛教极盛時期的藝術成就。
  馬不停蹄地考察了几天,有遠視眼的林徽因,突然發現大殿的梁下,隱約有墨跡,好像是題字,大殿有9米多高,梁上浮了一層土,字跡看不清楚,便委托老僧去村里找人幫忙。這一帶人煙稀少,老僧和啞巴徒弟去了一整天,才找來兩個老漢,七手八腳地又忙了一天,才搭起一個架子,林徽因第一個爬了上去,梁上的積土年深日久,拂之不去,她招呼梁思成把被單撕了,浸了水遞上去,擦拭了一下,字跡顯了出來,然而水一干,字跡又不复見,如此折騰了三天,才算把梁下的題字辨認清楚:“功德主故右軍尉王”,字体宛然唐風。這行字表明佛光寺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印證了碑文記載的年代。在當中第三梁,又發現了“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字樣,大家一鼓作气,山間南梁下的字跡也終于辨認出來:“敕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部工尚書兼御史大夫鄭。”
  林徽因說:“這個功德主可能是個宦官吧。唐貞元以來,置神策軍護軍中尉,由宦官充任,時號兩軍中尉。此后中尉就掌了天下大權。甚至連皇帝的廢立,也由他說了算,這是個顯赫的角色啊。”
  這個發現,把大家樂坏了。他們又唱又跳,連老僧和啞巴徒弟也受了感染。
  佛光寺的中庭,左為觀音殿,右為文殊殿,分峙南北,文殊殿面闊七楹,進深四架,單檐懸山頂。殿宇的前后檐補間的斗拱施以龐大斜拱。檐下補間作斜拱,很寬大,結构精巧,形制特殊,猶如怒放的花朵。他們考證出大殿在建造時,使用了“減柱法”,大殿前后兩槽均使用有長跨三間的大內額,后槽在內額与內額之間用斜材傳遞負荷,构成了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殿頂正脊中央裝飾有琉璃寶剎,色澤渾厚,形制秀麗,他們考證出,這是遼、金時代的建筑特征。
  佛光寺也有許多古塔,几乎全是國內建筑的孤例。在東大殿南側,是開山祖師愿誠的墓塔,上半截塌掉了,只留下了雕有蓮花瓣和寶珠的塔座。林徽因說,這种局部裝飾的手法,是典型的北魏風格。整個墓塔林中的塔,有唐代的,也有宋代的。他們真像走進了一座古老年代的迷宮,林林總總,讓他們目不暇接。
  結束了佛光寺的考察,他們一路北上,看了靈境寺、金閣寺、鎮海寺、南山寺,最后到了五台縣最北端的秀麗山鎮台怀。
  台怀鎮地處五台山五大高峰怀抱之中,這個小鎮居住著漢、滿、蒙、藏四個民族,近二千人。
  台怀鎮有一靈鷲峰,亦稱菩薩頂,佛教史籍記載,東漢時期佛教在中國最初的傳播人掇摩騰和竺法來到台怀鎮,看到菩薩頂的形狀,頗像印度的靈鷲峰,因而名之。
  佛教史籍也記載著,台怀鎮大白塔的地底下,藏有釋迦牟尼的舍利,因此,歷代以來,朝廷和佛門信徒紛紛于台怀鎮及其附近修寺廟,使這里形成了佛寺鱗次櫛比、寶塔如林的五台山佛教中心。五台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台怀鎮。
  林徽因、梁思成等四人,看了附近的顯通寺、塔院寺、万佛閣、羅候寺、圓照寺等二三十所廟宇,大都是明清時代的建筑,這更讓他們對佛光寺的發現充滿了欣喜。林徽因和梁思成立即致信太原教育廳,詳細陳述了佛光寺歷史的价值,建議他們立即制定出一個永久性的保護辦法。
  下山之前,林徽因給讀小學三年級的女儿寶寶發了一封信,詳細地描述了他們上山和下山的路線,并畫了一張地圖。离家越久,她越是想念女儿和儿子。每次外出考察,她都要給女儿寫信,把一個八歲的孩子當大人看待。她把旅途生活和考察成果告訴寶寶。
  七月初,他們開始回返,一路上或騎騾子,或爬山,或坐貨車。走出五台山,經砂河、繁峙,到代縣,已是7月12日了。
  到代縣之后,他們听到北平發生了“盧溝橋事變”的消息,一路上的興奮,如迎頭潑了一盆冷水,大家的心情立刻沉重起來,梁思成想起“九·一八”事變前日軍在沈陽的种种暴行,忍不住仰天長歎。
  他們決定立刻赶回北平,但平漢、津浦兩條鐵路已不再通車,只能繞道返回。又恐平綏不得達,只好囑紀玉堂帶上圖錄、稿件,暫返太原,等候消息。四人翌晨從代縣出發,徒步到同蒲路中途的陽明堡,匆匆分手,各奔南北。林徽因、梁思成出雁門關,過大同、張家口晝夜兼程,赶回北平。
  回到北平,他們立刻聞到濃烈的火藥味,宋哲元二十九軍的兵車從大街上呼嘯開過,回到北總布胡同三號家中,又見士兵們在門口挖了塹壕,好像是要打一場大仗的樣子。听到林徽因和梁思成考察歸來的消息,朋友們相邀來到他們家,那時北平馬路消息很盛,人心惶惶。大家相約以實際行動支持宋哲元,林徽因、梁思成同劉敦楨一起,在北平教授致政府要求抗日的呼吁書上簽了名。
  由于戰云壓城,營造學社的工作已無法再進行。林徽因和梁思成終日憂心如焚,營造學社的同人們最擔心這几年積累的大量調查資料落人敵手,他們決定把這些資料,轉移到天津英租界英資銀行保險庫中存放。
  几天之后,守軍卻悄悄地撤走了。
  7月28日,日軍占領北平。看著滿街的太陽旗,民族的恥辱感油然占据了林徽因的心頭。
  忽然一天,林徽因和梁思成收了到署名“東亞共榮協會”的請柬,約他們參加一個會議,林徽因憤怒地把請柬撕碎了。
  他們決定离開北平,到后方去,到大西南去。盡管北平有他們溫暖安适的家和优越的治學條件,然而戰爭迫使他們必須离開這里的一切。
  這個季節,院子里的丁香花比往年開得更加燦爛,汪洋恣肆地散發著濃郁、和平、宁靜的芬芳。
  而他們全家卻在一個黃昏,帶了簡單的行裝,匆匆离開了北平。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