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新皇帝趙匡胤駕返汴京。韓通大罵:“你等貪圖富貴,有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我韓通決不像你們一樣鮮廉寡恥!”他終于成為這次政變中唯一殉難的周朝忠臣。 東方的天際,剛剛透出魚肚白色,身居東京開封城內的大小官員,早已醒了過來,從大街小巷轉了出來,齊集皇宮崇元殿前,等候早朝。只見他們按官階大小分班排列,鵠立成行,靜等符太后和幼帝升殿。 不一時,兩行宮燈從后宮冉冉而出,內侍簇擁著龍車風輦,到殿前停下,只听靜鞭三響,群臣頓時鴉雀無聲。一齊躬身俯首,不敢仰視。樂曲聲中,符太后和幼帝,在內侍扶掖下,升殿坐定。值殿將軍高唱:“朝參!”于是大小官員一齊跪拜,行了三跪九叩大禮。內侍喝一聲:“平身!”眾官員方才一齊立起歸班。肅然而立。 宰相范質,正待上殿奏事,摹地宮門外一陣大亂,遠遠望著,只見一個把守午門的侍衛軍軍官,腳步蹌踉,沿著御道直奔金鑾殿而來,一路高呼:“緊急軍情,要見宰相。”轉眼來到殿前,被值殿侍衛橫矛攔住。 范質吃了一惊,慌忙下殿。只見那人跪下稟報說:“大事不好了,趙點檢奉命北征,兵到陳橋驛,發生了兵變,已擁立點檢作天子,現大軍回師京城,先頭部隊已經到達外城陳橋門下,守門官員拒不開城,點檢軍隊已轉向封丘門,守門官開城迎接,大軍已進城了!” 這話一完,范質頓時嚇得几乎癱瘓在地,手腳無措,就是那些大小百官驟聞之下,也無不面如土色,心惊不已,秩序大亂。 符太后坐在殿上遙遙望見,尚不知何事,立刻傳呼范質上殿。范質竭力控制著發抖的身体,戰戰兢兢走上殿來,頓時免冠叩首道:“臣該万死!”接著便把兵變消息奏說一遍。 符太后乍聞一下,臉色頓時煞白,呆了半響,才扑簌簌地落下眼淚來,咽嗚著聲音道:“爾等保舉趙匡胤北征,如今卻弄出這事來,卻怎生處理?” 范質只是叩頭不語,毫無對策可想。 符太后勉強止住哽咽,說道:“想那趙匡胤与先帝結拜,先帝待他情同骨肉,而如今先帝尸骨未寒,便如此忘恩負義,大逆不道……。” 說著,說著,便又泣不成聲。 范質順水推舟地奏道:“這且容臣下外出曉諭以大義,或可勸說成功,亦未可知。” 符太后這時方寸已亂,也是毫無辦法,只得說道:“全靠卿家去處理了。” 說畢起駕,哭著回后宮去了。 那范質走下殿來,只見百官已紛紛散去,便匆匆走出午門,只見還有一些官員未來得及走散,人叢中,他看見王溥,連忙一把抓住王溥手腕,說道:“倉促派兵經征,致成此變,罪責在你我啊,怎么辦,怎么辦!” 他緊緊握著王溥的手腕,指甲直切入肌肉,痛得王溥大叫,卻也想不出什么辦法,只是苦笑。 忽然,一聲雷吼,大叫道:“形勢危急,兩公還不行動,在這里待什么!” 范質扭頭看時,原來是禁衛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只見他手持從守官門侍衛軍討來的一支畫戟,怒容滿面,雙眼圓睜,倒是威風凜凜。不由吃了一惊,說道:“將軍有何良策!” 韓通大喝道:“勢已至此,唯有抵抗一途,眼下京師尚有禁衛軍三千,末將立刻召集守衛宮城,煩二公速作文書,召各鎮領兵前來勤王,才有生机,切不可緩。”說罷,飛身上馬而去。 那范質和王溥仍然拿不定主意,忽見几相府仆役跌跌撞撞跑來,報道:“稟相爺!客省使潘美將軍領了一支兵馬,已包圍相府,要見相爺,傳達新天子圣旨,請相爺迅速回府,如去得晚,怕一家老小不保!” 范質聞听家眷危急,那敢再遲延,只得扔下王溥,一溜煙地赶回家中。 且說那韓通,乍聞匡胤稱帝,暗叫一聲:“不好!”尋思自己過去和匡胤之間,有過几次過節,他一旦當了皇帝,自己絕沒有好果子吃。唯一出路,只好拒抗,為大周盡忠了。他急于招集禁衛軍,与叛軍決一死戰,即使不胜,也要保家小出城,投奔他鄉。 一路飛馬尋思。那知剛离開午門不遠,迎面遇上一彪軍馬,當先一將正是匡胤部下先鋒王彥升,奉匡胤命令,率三千鐵騎先入城中維護治安。 那王彥升看見韓通,遙遙大叫道:“韓指揮,新天子已近城門,速去城門外接駕!” 韓通大罵道:“什么鳥天子,接什么鳥駕,你等貪圖富貴,叛變大周,助紂為虐,還有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我韓通決不像你這樣鮮廉寡恥!” 王彥升本是個性如烈火的莽漢,如何受來了,躍馬縱向前來,大喝一聲:“今天本將軍就要殺你來祭刀!” 舉大刀朝韓通當頭劈來。 韓通橫起畫戟相迎。那畫戟本是從宮門衛士手中討來的,不适合大將使用,戰不三合,被王顏升一刀將畫戟連頭帶杆砍去一段。韓通慌忙奪路往家奔跑,企圖換取兵器,召集親兵再戰,那知王彥升馬快,追了片刻,已到韓通府門,韓通下馬,尚未來得及進門,王彥升早已赶上,一刀劈下,將韓通砍成兩段。王彥升殺得興起,索性進入韓府,將韓通一家老幼盡皆誅殺,那韓天祿也未逃脫被殺的命運。王彥升見韓宅人口殺盡,才退出來。帶領鐵騎巡視一番,分派鐵騎駐扎于各街道。那京師內外都巡檢石守信、王審倚本是匡胤親信,自然也幫助維持城內秩序。一切安定,便和王彥升一同出城去迎接匡胤。 且說趙匡胤率領大軍,進入汴京后,得知城內秩序安定,便傳令諸軍各回兵營,自己帶了几位親信謀士,武將和親兵,也回歸自己府第休息。 一入后堂,只是母親杜氏和妻子杜氏正在惶惶不安,一看見匡胤入來,才放下懸心。 那壯麗蓉哭哭啼啼,一把抓住匡胤說道:“夫君,忽然听說陳橋兵變,你自立為皇帝,這可是滅門的叛逆大罪,全家人提心吊膽,生怕朝廷派兵來個滿門抄斬,你難道貪圖富貴不顧全家老幼。” 說著,又咽咽嗚嗚哭將起來。 匡胤他感到默然自愧。當下把被三軍眾將擁戴,強立為帝的事向母親稟明,又安慰了夫人几句,才說:“我受柴大哥厚恩,焉敢產生非份之想,不過形勢所迫,才作此權宜之計,且等朝中諸大臣來到,再從長計議吧。” 當下,解下身上黃袍,仍作將官裝束,辭別母親妻子,走到前廳坐下,与眾謀士、武官閒話。不一時.只听府門一陣喧嘩,潘美等手下眾將,已擁著范質、王溥到來。 匡胤起身走到滴水檐前站定,舉手微微一揚,對著范質等說:“我受世宗深恩,焉敢相負,只是被三軍眾將擁立,身不由己,實有愧對天地。” 那范質等被眾將簇擁立于階下,正欲答話,一側站立的大將羅延瑰,王彥升早已雙雙拔劍出鞘,高喝道:“新天子在此,還不下拜,若有膽敢抗命,莫道吾們寶劍不利!” 說畢,怒目虎視,那王溥嚇得戰戰兢兢,雙腿一軟,早已跪俯在地。范質見王溥已經下跪叩拜,只得也跪將下去。行三跪九叩之禮,連呼“万歲!”宰相一跪,實際上等于承認了他是天子。 匡胤慌忙走下台階,將范質、王溥一手挽起一個,拉他們上殿,吩咐看坐。自己居中坐定,讓范質、王溥分左右側面坐下,這才詢問范質,這事如何處理。 范質道:“明公既然即位為天子,不知對幼帝如果安置。” 匡胤未及開言,立在身后的趙普早已厲聲道:“自然應當效法堯舜,舉行禪讓的典禮了。還有什么話可說。” 匡胤道:“太后和幼主,我曾北面臣事,豈能幸負,早在軍中已經下令,优待太后稱號不變。諸將不得騷扰輕慢。” 范質道:“既然如此,就應召集百官,舉行受禪典禮。” 匡胤隨:“就煩二公,立即安排,召集百官,對于周家舊臣,我決不虧待。” 范質、王溥复行禮稱謝而去。 到了下午,范質、王溥又驅馬來到,奏道符太后和幼主已回避別殿,即請匡胤入宮,以備明朝登基,行禪讓禮。當下匡胤遂帶了趙普、潘美等一班近侍,以及范質,在親兵簇擁下,徑入宮中而來。 只見那些太監、宮女都已得知換了新主人,哪個不想巴結,都紛紛俯伏道旁迎接。這皇宮內苑,于柴榮在世時,匡胤多次來過,早已走得爛熟,所以無心觀看景色,肚里又是尋思如何處理大事,團結臣下,鞏固統治。 驀然,一陣嬰儿啼哭之聲,沖入耳鼓,匡胤放眼看去,只見一個年長宮女匍伏于地,一個錦袱放于胸下的地下,哭聲就是從那傳來的。匡胤不由停下腳步,喝令那宮女把嬰儿托起觀看,卻是個不足數月的男嬰。經過詢問,才知道是柴榮側妃所生的遺腹子。 匡胤沉吟了一下,回顧趙普道:“如何處理?” 趙普比划了手勢,說:“去掉!” 匡胤又目視潘美和楚昭輔道:“如何?” 二人低頭不語。匡胤不由變色說道:“為什么不說話?” 潘美這時才走上前一步,跪稟道:“臣与陛下都曾北面事世宗,如果臣勸陛下殺此嬰儿,就有負于世宗,如勸陛下不殺,陛下必然對臣動疑,所以不說。” 匡胤點頭道:“此言甚善,奪人之位,又殺其子,如何能忍心為此!”仰首向天,思忖了一下。又對潘美說:“卿能不負世宗,必能養護,此孩就賜給愛卿撫養,可改姓潘,不過既為世宗之子,不可再為你子,可作你侄子吧。” 潘美連忙稱謝遵旨。匡胤以為潘美能顧全大局,應對得体,所以自此后,又對潘美倍加寵信。后來潘美將此儿抱回家后,匡胤便一直不再過問。潘美為他取名呈吉,后來也官至刺史,潘呈吉的孫子潘夙,為宋神宗時名將,人們都以為是潘美從孫,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竟是柴世宗的后代呢?這些都是后話。 且說匡胤在宮內居住一宵,次日天方五更,起身梳洗完畢,雖仍舊服色,登上鳳輦,兩行宮燈引路,剛出內宮門,大將石守信、王審价等已鵠立門外等候,看見匡胤出來,立即領御林軍排成二行,前后簇擁而行,好不威風,不一時,到達崇元殿前。果然百官齊集,黑壓壓地在殿前御階上站列數層。文臣以范質為首,武將以鄭恩為魁,分到東西,看見鳳輦到來,范質一揮手,大常寺卿立即高喊奏樂。頓時樂曲驟起,范質、王溥走近鳳輦,扶掖匡胤到殿前北面站定。樂止,兵部侍郎竇儀,便走到南邊面對匡胤,宣讀周幼帝禪位詔書曰: 天生丞民,樹之司收,二帝推公而禪位,三王乘時而革命,其揆一也。惟予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歸。咨爾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兼檢校大尉趙匡胤,稟天縱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麓,東征北討,厥績隆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謳歌訟獄,歸于至仁。應天順人,法堯禪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於戲欽哉,畏天之命! 竇儀宣完畢,匡胤免不了拜受詔書,一切如儀,太監捧出皇帝服色,侍候匡胤換了。然后,仍由范質、王溥引導進入崇元殿登上御座,即皇帝位。隨即由趙普將昨晚擬定的第一道詔書取出,向百官當眾宣讀,其內容,不過改朝換代,不可缺少的几條官樣文章。第一,定國號為宋,這是由于匡胤曾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的原因。第二,宋朝以火德興王。故旗號用紅色。第三,自即日起改用建隆年號,本年稱為建隆元年。第四,大赦天下,死罪以下罪減一等。第五,优待周室,符太后改稱周太后,一切待遇不變,移居于西宮,幼帝柴宗訓去帝號,改封為鄭王,入西宮隨周太后居住。第六,原周朝有舊臣照舊供職。第七,當天賜百官大宴于廣德殿。 詔書剛剛宣讀完畢,只听鄭恩大叫道:“如今二哥當了皇帝,兄弟們理當論功行賞,為何卻屁話不放,卻說所有舊臣一律照舊供職。難道樂子不是周朝舊臣?要照舊供職。難道樂子為你當皇帝使盡了气力,卻沒功勞嗎?那七歲娃娃懂什么事,倒封個什么鳥王子?……。” 他這一番吵嚷,嚇得文武百官個個膽戰心惊,但是誰敢出聲!還是苗訓和高怀德站得較近,搶上前去,一個拖住鄭恩的手,一個掩住鄭恩的口,硬是把他拖下殿來。 到了殿角下,苗訓才責備鄭恩道:“今日是万歲登基吉日,宣布國號,改朝換代,這些才是當務之急,至于封賞功臣一時如何定得了?自然得認認真真議定,須停上几日,你切不可魯莽惹禍,須知點檢已是天子,你們身分已是君臣,不像過去兄弟相處了,朝堂重地,豈能如此胡亂喧嘩?” 這一席話,才把鄭恩勸得不哼。看官,自此以后趙匡胤舊即皇帝位,在歷史上按其廟號,稱為宋太祖,作書的人自此以后,這了便于行文,也就兼稱其為太祖了。 那太祖坐在殿內御座之上,离殿門較遠,鄭恩都嚷叫些什么,他雖沒有全部听出,但是大意還是弄清楚了,不由臉上變色。鄭恩給他的難看太大了。有待發火,但今日是登基吉辰,不便把事鬧大,只好裝著沒有听見。即令內侍傳旨,著令范質、王溥、趙普、苗訓、竇儀等文職大臣,到偏殿議事,其他文武百官,都去廣德殿領受御宴。傳旨已畢,太祖即起駕偏殿,召集大臣開會去了。 又待了几日,太祖才下詔書,升遷了一批文臣武將。有旨命令,御弟趙匡義改名光義,封為晉王,鄭恩封為北平王,石守信為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歸德軍節度使,高怀德為殿前副都點檢,張令鐸為馬步軍都虞侯、鎮安軍節度使,王審琦為殿前親軍都指揮使、泰宁軍節度使,張光翰為馬軍都指揮使、宁江軍節度使,趙彥徽為步軍都指揮使、武信軍節度使。董龍、董虎、史魁、馬全義、張掠等,均為各州防御使。其余各有功將領,也都有升賞。 只有那王彥升,雖是太祖部下一員勇將,但太祖因惱怒他不听軍令,擅自殺了韓通全家,所以只授于京城內外都巡檢使,領兵巡防京城治安,卻沒授于他節度使的榮譽職務。文臣方面,仍用范質、王溥、魏仁浦為相,并分別加以侍中、司空、右仆射的榮譽官銜。又以趙普為樞密直學士,苗訓為翰林天文學士檢校工部尚書,楚昭輔為三司使,李處耘為客省使,其他各周室舊臣,照舊供職。安排了文武官員以后,又一連發下几道詔書:恢复周世宗柴榮本姓,其子鄭王柴宗訓不再稱郭宗訓。這是宋大祖趙匡胤對周大祖郭威的報复。 對在這次朝代更迭中,唯一死難的韓通,追贈中書令的榮譽官銜,以表彰其忠,并加厚葬。對宋太祖入京時,拒不開城門的陳橋門守城官,加升三級;對開門迎降的封丘門守城官,立即革職,永不敘用,以懲其讀職之罪。這些都是穩定周室舊臣的措施。太祖又想起原周朝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和馬步軍都虞侯韓令坤二人,正領重兵在外,屯駐北方邊境,慮其有變,便寫了詔書,向二人通報情況。不久,二人均送來賀表,表示擁戴新朝。太祖便下旨,晉升慕容延釗為殿前都點檢、昭化軍節度使,韓令坤為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天平節度使。隨他們在北邊的重要將領韓重、孫行友、郭崇、王全斌等,也都授于北邊節度使的官職。均仍駐扎于北邊,以防御契丹。宋朝建國,太祖即位的詔書,很快發下全國各地。各地節度使、州刺史們紛紛上表稱賀,有的申請前來朝見,太祖一一照准,想借此來撫慰各地官員,使他們安心供職,并厚加賜賞。因此,來京朝賀的官員絡繹不絕。但其中卻有二個官員,思想上卻如壓了一座泰山,不得已來朝賀,一路上戰戰兢兢,几乎夜夜難眠。其一個便是永興軍節度使王彥超,他過去在后漢擔任复州防御使時,宋太祖趙匡胤正在落魄之中,前往投軍,并曾救過王彥超,還曾協助王彥超抵御蜀兵、訓練軍隊。王彥超后來忌妒他的才能,因而不肯收留,禮送出境。現在趙匡胤當了皇帝,他如何不怕趙匡胤追究他當年不收留之罪?這一日,忽然傳來圣旨,令新到來的五個節度使白重贊、武從德、王彥超、郭從義、楊廷璋,到上林苑內見駕。王彥超聞知,不由嚇得冷汗直冒。如果在朝堂之上,群臣畢集,隨班叩見皇帝,未必專門問你什么。如今在上林苑內召見,就不得不面對面地奏對了。如問起當年之事,怕難逃罪責。到了園門,他的內衣已濕透了。 這時,宋太祖趙匡胤,正坐在一處畫閣之中,賞玩那窗外如云如霧的杏林。太監進前奏報說:“五位節度使已到閣外候旨。” 太祖道:“宣他們進來。” 五人到了閣內,三跪九叩大禮行畢,太祖道:“今日閒暇無事,因念卿等多年駐防西北,久處風沙山野之地。如今時值杏花盛放,待宣召諸卿來,賞花飲酒,以聊慰諸卿守邊辛苦。”說畢,賜眾人坐下。大家謝恩坐定。王彥超見太祖態度和靄,沒有責訓他的跡象,才略略放了一點心。 太祖這時才開言,問了這几年邊境情況。武從德、白重贊等便把自己如何參加征北漢,戰淮南、御西蜀、拒契丹的戰功一一敘說一遍。問到王彥超,他卻說:“久在藩鎮,處理日常雜務,實無功可言。現臣已年近半百,特請求免去職務,以回家頤養余年。”太祖聞言點頭,對眾人說:“你們所說的功績,都是前朝時之事,非為本朝立功也,何足再言。王卿所說他無功可言,比較切合實際。你們今后主要應為本朝立功。” 太祖說畢,又專對王彥超道:“你自稱無功于本朝,正應立功報效,怎可辭去職務,應于朝見以后,立即回鎮,加強治理才對。” 王彥超見太祖沒有怪罪他的樣子,才放下心來。 太祖即吩咐擺酒,与眾卿暢飲。這些節度見太祖平易近人,也不再拘束不安,三杯下肚,便逐漸活躍起來。 太祖因向王彥超道:“朕當年投靠于卿,為什么不肯收留,而讓朕离開?” 王彥超道:“當年臣任复州防御使,不過是一勺之水罷了,怎樣能容得下神龍。因此才禮送出鏡,才得使神龍有今日之飛騰也。”太祖听了大笑。這一場酒,只吃到紅日西斜方散。王彥超回來后,一連几天,都在感謝太祖不究以往,寬大為怀的肚量,于是又上表謝恩,回京兆府照舊當他的節度使去了。停不了几日,又有一個心怀慌恐的隨州刺史董遵誨前來朝賀,這個當年曾大大挖苦太祖的董公子,被召見時,害怕得几乎要癱倒了。太祖在便殿單獨見董遵海,見董遵誨那樣惊懼的樣子,不由好笑。見禮跪拜已畢,太祖命太監扶董遵誨在繡墩上坐下。 太祖開言道:“董卿還記得當年朕所吟的‘打油詩’嗎?” 董遵誨听后,頓時汗流泱背地說:“記得,微臣當時信口雌黃,實為有罪。”說畢,又要跪干叩頭。太祖命侍從太監扶起,說道:“不必多禮。你且將朕所作的詩背來。” 董遵誨領命,即背誦道: “欲出未出光辣撻,千山万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赶卻殘星赶卻月。” 太祖笑道:“幸虧你還記得。今日你對此詩,又作什么評价?” 董遵誨道:“當年家父曾向微臣指出,此詩气魄宏大,非常人所能作;惜微臣當時愚昧不明,無法理解。今日看來,确是字字磅礡,語气雄豪,真帝王之象也。當年微臣多有冒犯之處,罪該万死。”太祖道:“本朝新立,朕方赦罪賞功,豈能記恨布衣之交時的一點細故嗎?卿不必多心,安心為本朝立功吧。” 董遵誨連忙立起謝恩。太祖遂命擺酒:“朕今日且与故人小酌,以敘隨州時舊誼。”席間,太祖又問董遵誨母親近況。董遵誨道:“母親一直住在原籍幽州,因當年石敬瑭把幽州割給契丹,以致地處敵國,至今二十余年,尚無法接來,天各一方。”言畢,不胜唏噓。 太祖沉吟了一下,說道:“前几日,慕容延釗有奏章來,說定州防御使曹英病故,請朝廷派員接充,朕尚未考慮好人選,卿家如同意任此職,朕即下旨調任,那里离契丹幽州較近,可尋找机會,將令堂接來,母子團圓,也是件好事。”董遵誨一听,慌忙离席,伏地謝恩道:“臣愿任定州一職。” 太祖讓他起來。教育他道:“朕當年在隨州,与卿相處半年有余,深知卿有相當軍事韜略之才,只是性情驕傲,容不得人,需知恃才傲物者,成才之大忌。今后應努力虛怀若谷,禮賢下士,方可成為帥才,切記切記。” 董遵誨道:“微臣當牢記,終身不敢忘也。” 須臾席散,太祖命太監取來文房四寶,當即乘著酒興,揮毫寫下了自己所作的《日出》詩,落款卻寫“鐵衣士書”。笑著對董遵誨道:“以此賜卿,卿可懸之于壁,日日觀看.以便記憶朕今日所言也。” 董遵誨又复叩謝,捧了太祖御書,滿眼熱淚地出了宮門。 停了二日,果然任命董遵海為定州防御使的旨意下來。董遵誨拜領圣旨,自去河北上任去了。誰知到任后不過二十余日,忽然門官來報,說“老夫人到了”。董遵誨听后十分愕然,連忙出迎,果然是分別二十余年的母親。一問之下,才知是太祖派人帶了大批珠寶,到幽州行賄契丹將領,才把董遵誨的母親接到宋朝來。這一招真使董遵誨感激得不胜涕零,忙選了几匹北地名馬,上表進貢謝恩。后來,董遵誨果然牢記太祖教導,虛心下士,与士卒同甘苦,守邊二十余年,立了不少戰功,升至節度使,成為一代名將。后來去世,邊境軍民怀念他,還給他建立詞堂祭祀。這都是后話。且說那新任京師內外都巡檢的王彥升,自恃是太祖心腹將領,擁戴太祖即位有功,雖沒當上節度使,仍然十分驕傲。這天夜晚,在京城巡夜,天寒地凍,巡行半夜,走過宰相王溥家門口,王彥升忽然心中一動,喝令士兵停下,到王溥家叫門。這時三更已過,王溥早已安眠,聞听王彥升來叫門,吃了一惊,慌忙起身,匆匆穿好衣服,出來迎接。 到了廳上坐定,王溥道:“將軍,不知深夜到此,有何急事,是否圣旨下達?” 彥升道:“不是,也沒有什么大急事,只是本將軍奉命巡夜,天寒地凍,兄弟們耐不了寒冷,适才從門口經過,素知相府地基寬大,特地停下來,借貴府略避風寒,討杯熱茶暖和一下而已。” 王溥听了真是哭笑不得,沒奈何只得分付仆役,從速備酒,為王將軍驅寒。 彥升道;“還有我那隨行巡羅的三十几個兄弟……。” 王溥不等他說完,立即分付仆人,速速將王將軍所帶巡騎,邀入東跨院客舍內置酒待,又叫起十余仆人,廚師起床待候。自己則坐在廳上,陪王彥升閒話。不一時,酒菜端了上來,王溥殷勤勸酒。三杯下肚,王彥升有了點暖意,肚里話多了,便忘乎所以,對王溥道:“作武官真辛苦,不但一生戰陣,在槍林箭雨中拼命,太平時期,仍然得巡邏游弋,徹夜不眠,不管刮風下雨,冰雪連天,仍不能停,那里及得你們文官舒服。”王溥連連搖頭道:“那里,那里。將軍戰功赫赫,乃朝廷柱石。如今雖然我大宋統一了中原,但邊境仍不安定,北有契丹、北漢,南有南漢、南唐、吳越、后蜀割据一方,使我華夏四分五裂,都是將軍用武之地,將來將軍功成名就,凌煙閣上標名,流芳百世,文臣如何能比得上?” 王彥升不以為然地說:“不能這樣說,本將軍出生入死地作戰,隨時都可能把腦袋賠上去,才掙得一些微薄俸祿,那里及得上你們當宰相的,坐在屋子里,筆杆子一搖,便有万石薪俸進門了。” 他說著,昂首環顧了一圈,又歎口气說:“比如這般華堂大廈,末將如何住得起,再如丞相你這身狐裘,末將家中就拿不出一件來,還有這滿架的古董玩物,就更不必說了。” 王溥見他越說越不像話,只好拼命勸菜勸酒,企圖阻止王彥升再說下去。 不一時,那些巡卒都已酒足飯飽,紛紛來到廳下,等待王彥升起身。這時,王彥升也吃喝過了,端著一杯茶,在那慢慢啜著,卻沒有想走的意思。王溥陪了一會,猛然省悟,立起道:“將軍少待,我去一下就來。” 近去一會,帶了几個仆人,捧出十封銀子來,對王彥升陪笑道:“兄弟們寒天巡夜,确實辛苦,這里有白銀一干兩,聊送与將軍,去給兄弟們添几件御寒衣服吧。” 王彥升這才立起身來,說道:“何必如此客气。” 一邊說,一邊示意巡卒,早將銀于搬走,王彥升這才告辭出門,上馬揚長而去。 王溥經這一陣打攪,看看天已近五更,只好坐以待旦,等候上朝。 早朝既罷,王博又赶往宮門,求見大祖。將王彥升夜里突然登門,敲詐去一千兩銀子的事,一五一十向太祖哭訴。 太祖听了大怒,對王溥回家,安心等后,“朕一定要處理此事。” 隨即,宣王彥升進宮,太祖指著他喝道:“你身為大將,不守軍紀,前几日從陳橋回兵,派你為先行,你竟不守朕的命令,擅殺韓通一家,如果不是因為本朝初建,不宜動刑,朕早將你砍頭了。又念你微有戰功,所以寬大為怀,降職使用。不料你毫無悔改之心,又半夜私入宰相府第,無理索取酒食銀兩,破坏軍紀,你知罪嗎?” 王彥升嚇得只見跪下叩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太祖道:“限你立刻回去,將銀兩交來。并寫一悔過書,保證今后不再發生類似事情。” 王彥升為難道:“臣見士兵巡夜受凍,心中同情,走到宰相家門前,想起他家富有,才導致如此錯誤,今已知罪,決心痛改前非。只是那銀子已分給士兵添置衣服,要再去討回,卻有些不便。” 太祖思忖了一下,說道:“也罷,你先去寫一份悔過保證書來。限今日寫就听旨。” 王彥升走后,太祖命太監由宮內庫提出白銀一千兩來。次日,召王溥、王彥升便殿見駕。讓王彥升當場宣讀了悔過書,并向王溥致歉,隨命太監將一千兩白銀搬出,歸還王溥。 太祖又下旨意,降王彥升為鄧州節度使屬下團練使,限二日內出京赴任,以后永遠不許再入京師。 王溥、王彥升各自叩頭謝恩而去。從此,王彥升一直在地方任職,終身未再升遷。 經過這几件事的處理,京師內周舊臣們紛紛議論,認為像王彥超、董遵海這樣得罪過太祖的人,太祖不追究,仍然信任使用,王彥升身為太祖親信,一旦有錯,仍要嚴厲處理。都認為太祖英明公正,因而口服心服,情緒安定下來。使京師中央政權內部,得到了穩固。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