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柴榮抱病北征契丹,中途發現一塊“點檢為天子”的木牌,因而擔憂而昏倒。只好班師回京,勿勿為他儿子柴宗訓繼承皇位作了安排。這位五代中最英明的皇帝,死時才三十九歲。 就在符云霞拋繡球招親的那一天,南唐主李景派了使臣來汴京進貢,并祝賀九月二十四日柴榮的生日,柴榮見南唐使臣送來表章,詞意廉恭,貢品丰厚,心中大喜。也派了已歸降后周的,原南唐大臣馮延魯為特使,帶了詔書和賜品,和南唐使臣一同回金陵,對唐主加以撫層層。 停了一個月,馮延魯從金陵回來,向世宗柴榮繳旨。停了從二日,馮延魯卻帶了隨從,趁晚上坐了車,悄悄來到趙匡胤家中求見。 匡胤接入坐定。說道:“大夫這次出使南唐,風塵仆仆,實是辛苦。今晚來敝寓,不知有何見教?” 馮延魯一臉謅笑道:“這次下官出使南唐,唐主十分稱頌景仰元帥威儀,因問及元帥近交,更為欽敬,認為元帥不僅是大周第一良將,即使普天下各國,也無人可以与元帥匹敵。因致書信一封,托下官轉呈,并致薄禮,望乞笑納。” 匡胤見馮延魯一味奉承,心中十分討厭,耐下性子,問道:“書信呢?” 馮延魯慌忙從怀中取出,恭敬地雙手呈上。匡胤拆開一看,除了一番恭維的話外,并說:“元帥功勳赫赫,兩袖清風,近聞令弟即將完婚,特備薄禮白銀三千兩以致賀,表現微忱。” 匡胤看了,心中大怒,他本來家境不夠寬裕,現又因匡義要娶魏王的女儿,需要一筆很大開支,他正為此事為難。但這事竟被敵國所探知,乘机前來行賄,這會有什么目的,有什么后果?如收下,不但破坏了自己的廉洁,而且一旦被世宗柴榮知道,必然破坏了世宗對自己的信任。南唐李璟這一招真是毒辣。說不定,這些情況還是馮延魯回金陵時,告訴李璟,共同策划了這行賄的陰謀。于是,他苦思對策。 馮延魯見匡胤低頭不語,以為他接受了饋贈,便向等候在廳門外的隨從點點頭,作了手勢。那隨從們便出動,從車上搬下來十個酒壇,擺在廳中地上。 馮延巳一臉收笑,對匡胤道:“元帥是否點看一下。” 匡胤勉強壓下怒火,心中已有了地策,冷冷地說:“不必,就放在這里吧。” 扭頭大喊侍衛:“送客。” 馮延巳還當匡胤因他來送禮,停久了走漏風聲,才赶快送他出門的。還笑容滿面,一邊走一邊說道:“不成敬意,望元帥多加海涵。” 匡胤也不理他,送到滴水檐前,抬了抬手,便扭頭入內。 第二天,匡胤命侍衛把十個酒壇全裝上車。匡胤揣了南唐主的信,徑到宮門求見柴榮。把昨晚馮延魯秘密前來行賄送禮的事講了一遍。并呈上李璟來信,說道:“微臣以為南唐李景如此做,其中大有文章,說明了南唐主俯首稱臣并非真心,不過是由精銳軍隊被殲,無力抗拒本朝,才被迫歸順,只是權宜之計。表面上向我朝稱臣,暗地里派有奸細來京城打探消息。比如臣經濟拮据,他們是如何知道的,沒有奸細在京都,他們能知道嗎?這馮延魯,說不定就是表面歸順,暗中在打探消息,向南唐主報告。須知他的哥哥馮延巳現在在當著南朝宰相啊。從他們行賄手段看,也必然想收買我軍將領。因此,陛下應當將馮延魯斬首,或遣送回國,以免他刺探我朝軍情。” 柴榮看完了李璟給匡胤的信,放在一邊,說道:“目前正是對南唐實行寬大的政策,使他不致于在南邊搗亂,以便朕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契丹。因此,斬馮延魯不大妥當,就遣他回國算了。” 接著又哈哈一笑,說道:“御弟既以將此事說明,這三千兩銀子,就算朕賜給御弟的,用它給匡義辦喜事吧。” 匡胤那里肯收。可是世宗堅持要他拉回去,沒奈何,匡胤只好又把銀兩拉回家中,次日,他卻又把銀兩帶到軍營,犒賞了大小將領和士兵,軍營中人人歡喜。 這事傳到柴榮那里,使柴榮對匡胤更加信賴。便又特地寫了詔書,另行賜給趙匡義的銀二千兩,作為助婚之用。 匡胤不收南唐賄賂,用以犒賞三軍的事傳開后,人人都盛贊匡胤的高洁。 惟獨一人,對此舉大為不滿,這人就是韓通的儿子韓天祿。 韓天祿對韓通道:“趙匡胤自征淮南立下大功之后,威望日益高漲,連外國也為之注目。從近來他所做的一事來看,實有圣人做事的肚量,以至深乎眾望,有這樣的人,實在非國家之福。還望爹爹早日設法除去這個心腹大患,如果讓他發展到功高震主的地步,再動搖他就難了。” 韓通道:“趙匡胤目前正受万歲恩寵,并無什么不規言行,為父豈能任意暗殺國家大臣?今后對他言行多加注意,如有不法不臣之心,當立即參奉就是了。” 韓天祿道:“不然,趙匡胤這人心机深藏不露。目前他不僅有一批心腹部將,如鄭恩、高怀德、石守信、張光翰、趙彥徽等人,直屬他麾下,而且還有一批高人謀士在輔佐他,如趙普、苗訓等人;最近,又听說他又重禮聘請了一個叫楚昭輔的人,擔任他部下參軍。可見他到處收羅人才,作為羽翼,其志不小,不可不防。” 韓通道:“作為元帥,部下不能不用人,這都是正常事務,無可指責,既吾儿如此說,為父以后多留心防備就是了。” 其實他對韓天祿的話并沒有真正放在心上,以為小孩子家話,多是胡思亂想所致。從這一點上來看,韓通确是個粗人,韓天祿讀了几年書,倒真是比乃父還要胜過一籌。 柴榮那一方面,則接受了趙匡胤的意見,不久之后,把馮延魯、鐘謨遣送回國,另外在戰爭中俘獲和投降南唐將領許文真、邊鎬、周廷构等人也都一并送回南唐。同時,他又派了殿前都點檢張永德,引軍二万,駐守澶州,總督河北各節度使兵馬,一方面防守契丹,一方面利用冬季水淺之時,疏浚永濟渠為將來北征契丹作准備,又仍令趙匡胤負責操練兵馬,除馬步兵之外,由于水師統帥王環病故,水師的操練也委托趙匡胤兼顧。于是匡胤更加繁忙,有時一連十余日,帶領水師乘船巡戈于汴水,黃河、永濟渠上,直達澶州而返,不覺已到腊月上旬,下了一場大雪,汴河結冰,于是匡胤便上奏世宗,暫停水師訓練。又因為匡義婚斯將近,特又順便請假處理家中雜務。柴榮准假一個月,明年過年之后,再恢复士兵訓練。因此,匡胤徑自回家料理匡義娶親的事。 這婚禮的熱鬧自不待言,過了婚斯,接著又是新年了。元旦,百官齊集乾元殿向皇帝賀年。匡胤自負責訓練水師以來,已有一個多月未与柴榮見面,這次賀年,方始見到。只見柴榮臉色腊黃,比一個月前消瘦了。匡胤不由吃了一惊。趨拜之后,照例要賜百官飲宴,柴榮都不出席,而委托宰相范質主持宴會。匡胤在宴會中悄悄扯住太醫院院丞,詢問他柴榮身体狀況,太醫院院丞歎道:“万歲主要是操勞過度,加之近日腹瀉,中气不足,須加以靜養方好,這是惟一辦法,但万歲日理万机,不肯休息,下官雖然多次在診視時,向万歲提出注意休息之事,但万歲只是口頭上講可以注意,但實際上依然操勞不息。元帥既然問及此事,下官也順机請求元帥能向万歲進諫,讓万歲多加休息,這比下官進諫要有效多了。 匡胤听后,心中著急,到了正月初四,便獨自一人,來到宮門,求見柴榮。柴榮命太監引入偏殿,匡胤朝拜既畢,柴榮賜坐。 匡胤奏道:“臣奉旨去訓練水師,以后又在家中為匡義為婚事,有月余未睹天顏,前日正致賀,見陛下又消瘦了許多,此乃操勞過度之故也。因而特來進言,望陛下多國保重,注意休息,不必事事親躬,以保龍体安康,實為天下億万臣民大幸。” 柴榮歎了口气道:“近几個月來,身体欠佳,朕自己心中也很清楚。過去在淮南作戰,日騎馬奔馳百里,也未感到勞累。近几月來,每出郊打獵回來后,總覺得心跳气喘,疲勞無力。太醫院曾經診視后啟奏,也說操勞過度,朕已注意了。不過近來,又因受寒而腹瀉,仍是早年在華州旅店得下的老病根,一時好不了,所以有些消瘦。蒙御弟關心,朕心中自是感謝,以后當多加休息就是了。” 匡胤又反复勸諫了一陣,方始辭別回家。 經過胤這一陣勸諫,柴榮果然略略注意休息,不少事已吩咐宰相等人去處理。因而身体便逐漸恢复了。 看看天气漸暖,柴榮病体略好,忽然接到邊報說:“契丹主述律,寵信一個女巫,為他配制‘長生不老藥’,需要用男子膽作為藥物,因而述律殺了大批青壯年男子。這事引起契丹一些大臣們的反對。述律一怒之下,帶了衛隊到七鷹山游獵,月余不歸,不理朝政。” 柴榮看了這份邊報,哈哈大笑,說道:“此昏君也,吾志遂矣!” 于是他便下令,准備御駕親征契丹,要趁此机會,收复二十多年前被后晉儿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幽云十六州的領土。 這個旨意一下,大臣們紛紛反對,宰相范質奏道:“陛下宵夜旰食,日理万机,以致積勞成疾,現在龍体剛剛康复,不宜又從事遠征。陛下一身關系社稷安危,万民幸福,故仍以保重為上。依臣所見,仍應休養一段,待圣体完全恢复,再作北征之議,未為晚也。” 柴榮道:“范卿之言雖然有理,但朕自覺身体已好,且目前契丹主述律不理朝政,君臣矛盾上升,此正是伐遼的大好時机。机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拖延時日,誤了戰机,后悔也來不及了。朕心已決,卿等不必再諫。” 說畢,即下詔以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韓通為先鋒,先率領船隊,由汴河經黃河進入永濟渠,一路清除水上障礙,到滄州等待圣駕。又命趙匡胤點水旱兵馬各五万人,准備戰船,隨朕親征。 眾大臣見柴榮北征之心已決,感到再諫也無用,只好依旨。次日,韓通便點齊水師和馬步軍二万人,先行出發了。 柴榮正准備起駕北上,忽然富門官來報:“樞密使王朴,于昨夜病故。” 柴榮乍聞之后,猛吃一惊,大叫道:“天喪吾臂膀也!” 登時,暈倒在龍椅之上,良久方蘇。這王朴是后周重要謀臣,從郭威到柴榮,都對他极為寵信。王朴之死,無疑對柴榮精神上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吩咐范質為王朴舉行了隆重喪禮,柴榮親臨祭奠痛哭良久。這一事件,使柴榮的身体又衰弱下來,但他畢竟是個雄心勃勃的英明帝王,王朴之死,并未動搖他北征的決心。 三月二十八日,柴榮終于帶著趙匡胤等一班戰將,范質等一班文臣,登上戰船,离開汴京,由水路向滄州出發。中途經過澶州,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率領馬步軍二万,已在河岸恭迎。于是合兵一處,共十二万大軍,浩浩蕩蕩,水陸并進,向滄州出發。 到了滄州以后,先鋒韓通來迎,奏報由滄州至契丹邊境的水道已疏浚完畢,戰船可直達乾宁軍了。 柴榮听后,勖勉韓通一番,即令韓通弓舊步兵二万,即日起程,由陸路襲取乾宁軍。 這乾宁軍是契丹境內東南重鎮,自從石敬瑭將其割讓給契丹以后,契丹改為宁州,由大將王洪任宁州刺史,領三千騎兵駐防于此。 韓通因為世宗三次征淮南,他都沒有跟去從征,以致使趙匡胤在戰場上大出風頭,所以韓通心頗不甘,這次被任命為先鋒,使他心花怒放,急于立功,与趙匡胤一較短長,所以一到宁州城下,也不安營,便到城下搦戰。 城中王洪聞听周兵來到,提刀上馬,領一隊騎兵沖出城來。望韓通大喝一聲:“來將通名!” 韓通道:“吾乃大周皇帝陛下先鋒大將韓通是也,你是何人,速速報上名來,本將軍刀下不斬無名之將!” 王洪道:“吾乃大遼宁州刺史王洪,無知小輩,焉竄犯我境!” 韓通大笑說道:“我大周皇率十万大軍,御駕親征,你如知趣,快快下馬投降。否則城破之日,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王洪大怒,挺刀束戰韓通。韓通舉刀相迎。由于他數年未上戰場,立功心切,一把大刀,旋風般飛舞,使也了渾身解數,直殺得王洪膽戰心惊,勉強照架,毫無還手之力。兩人戰有十几個回合,王洪抵戰不住,虛晃一刀,拍馬敗走,韓通那容許他逃掉,也縱馬赶來。 這時,契丹陣上一員裨將,見王洪敗走,暗暗張弓搭箭,朝韓通面門一箭射來。韓通正在追殺王洪,猛見一箭飛來,急忙伏身躲過,箭從頭盔邊擦過,射了個空。韓通大怒,舍了王洪,直奔那裨將,真是快如潑風,馬蹄早到,一刀將那裨將連頭帶臂,砍為兩段。 就在這一瞬間,王洪已過了吊橋,退放城中,急命扯起叫橋。韓通領兵追至吊橋,前進不得。便攔住未能退回城門的部分契丹兵,大殺一陣,除少數奪路落荒逃走外,余眾皆投降,韓通遂下令,手下二万兵馬,將宁州團團圍住,奮力攻打,一直天色傍晚,才收兵扎寨。 次日,五更造飯,黎明時候,又率兵到城下攻城。城中王洪聞報,親自登城守御。無奈城中兵少,要分散防守這周圍近九里長的城池,談何容易,急征城內民間青壯年,齊集城上,搬運來磚石,砸那些架云梯攻城的周軍。 在過去封建時代,軍隊的紀律极坏。凡攻破一個城池,胜利者總要在城中大肆燒殺搶掠數日。所以城中百姓,都愿拼死協助守城。過去壽州所以能支持一年有余而沒被攻破,和這也有關系。 但是宁州不同于壽州,王洪也不同于劉仁贍。雖然征集了近一万民夫協助守城,但全是毫無訓練的烏合之眾,人數也比不上攻城的周兵,所以盡管拼命抗擊,依然岌岌可危。 忽然,鼓角之聲震地,王洪在城頭望去,只見漕運河上帆牆如林,沿河西岸兵馬如蟻。周世宗柴榮引十余万水陸在軍,已經到來。王洪頓時臉色蒼白。 只听韓通在城下,躍馬大叫道:“王洪听著,我朝大兵已到,速速投降,饒你全城生命,否則城破之時,你家身難保。” 王洪膽怯地問:“如果獻城歸降,能保得全城軍民生命財產安全嗎?” 韓通大笑道:“我朝天兵,紀律森嚴,豈是其他可比。只要肯歸順,決不妄殺一人,大兵連城都可不進。” 王洪听了,才放下心來。說道:“如此即請韓將軍暫停攻城,待我曉諭軍民后,立即開門出城歸降。” 韓通應允,便下令停止攻城,整隊列陣以待。果然,停了片刻,王洪大開城門,率領城內輔佐官員,一同出城來降,看見韓通,拜伏馬前。 韓通見了,慌忙下馬,扶起王洪,說道:“將軍今日順天朝,你我便是一殿之臣,不必多禮。” 忽听三聲炮響,世宗柴榮大軍已到,放炮安營,韓通便引了王洪,來御舟拜見柴榮。 柴榮接見對王洪慰勉一番,仍令他原官鎮守宁州,并下以所有軍隊,一律不得擅自入城扰民。 王洪這才完全放心,當下回城准備豬羊牛酒,送到周營勞軍。 柴榮既收复了宁州,當下聚集文武大臣商議繼續進兵。任何韓通為陸路都部署,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分別指揮水陸兵馬在前開路,柴榮和文職大臣,乘船在后隨行。休息三日后,大軍离開宁州北進。 二天以后,大軍已到了獨流口,前邊就是拒馬河了。柴榮以為已深入,便下令沿河西進,先收复拒馬河南的大片領土,周軍水師,則改由拒馬河支流滹沱河,向益津關前進。 這一次趙匡胤卻走到韓通前邊去了。契丹益津關守將終延輝懾于趙匡胤的威名,不戰而降。于是柴榮又讓趙匡胤去取瓦橋關。 這益津關以西水路漸窄,柴榮所坐的大龍船已無法順水前進,柴榮一時興起,便舍舟登陸准備從陸路赶往瓦橋關。 宰相王博諫道:“益津關雖然收复,周圍瓦橋關、莫州、瀛州尚未下,這一帶郊尚常有契丹游騎小隊出沒,陛下現身邊侍衛隊、兵不滿五百,豈可輕涉險地,不如等一二日,待都點檢張永德,侍衛親軍都來之后,再出發不晚。” 柴榮望著那莽莽荒原,鶯啼燕舞,綠柳垂碧不由神往道:“朕一月來,日日坐船,困頓于方丈之內,今日天清气暖,騎馬逞馳一番,大有益于心身,何樂不為。” 柴榮說畢,仰天一笑,手指眾位侍衛道:“朕即位以來,身經百戰,再加上這一批戰將保衛,保懼契丹几個散兵游勇!諸卿不必再說。” 柴榮所說的那批戰將,指的是供奉官趙匡義、曹彬、潘美、楊信等人,确是個個武藝高強。王溥等人,見柴榮決心已下,不敢再諫,只得調集衛隊,簇擁柴榮上馬,徑奔瓦橋關而來。 誰知這瓦橋關离益津關雖然僅九十里,但途中小河、沼澤到處皆是。柴榮等路徑不熟,有時涉水,有時繞道,看看天色已晚,尚未抵達瓦橋關,只好在野一個小村落中暫時住宿下來。 王溥等人捏了一把汗,趙匡義等武將,徹夜不眠地安排守衛,在村落四周巡查。果然有契丹游騎在左右窺伺,只是看見周兵都是精銳騎兵,也不知有大周皇帝在其中,所以都不敢妄動,偷看一番离去。一夜得以平安無事。 次日黎明,方才起程赴瓦橋關。到達之后,才知契丹瓦橋關守將姚內斌,与趙匡胤打了一仗,欽服趙匡胤的勇武,因而已率眾投降。柴榮使進駐瓦橋關。 次日是五月初一,李重進、韓通等,才陸續引大軍到來。更可喜的是瓦橋關以南的莫州和瀛州,見北方与契丹聯系之路已斷,四周都在周兵包圍之下,州刺史劉楚信,高延暉也前來獻表歸降。同時,韓通所領陸路兵馬,經過益津關東邊的淤口關時,收服了守將,也一同前來朝見。至此,拒馬河以南的三州三關數百里的土地,都已克复,使后周領土從滄州到定州一線,一直向北推進到拒馬河岸了。 柴榮初戰即獲得大片領土,心中十分高興,便于瓦橋關內行宮設宴,大賞群臣,商議北進取幽州之計。 樞密使魏仁浦諫奏道:“陛下自离京以來,僅三十二天,兵不血刃,便取得了燕南三州三關之地,實是空前的丰功偉績。現在契丹精銳騎兵主力,全集中在幽州以北,我軍不宜深入。還望陛下暫時班師為宜。” 柴榮听后,很不高興地說:“自四月十六克复宁州以來,半個月內,契丹守將紛紛來降,說明契丹雖占有領燕云十六州之地,已二十余年,但人心并未歸服,所以我軍可順利推進,如入無人之境。眼下距幽州已近,如果退走,前功盡棄,應乘胜挺進,直搗幽州,以先复領土,了朕一大心愿。” 當下不采納魏仁浦意見,卻命先鋒指揮使劉重進,領一支兵馬先過拒馬河上架橋,以備大兵過河,挺進幽州。 劉重進去后,柴榮仍不放心,便帶了趙匡胤等將,騎馬飛馳一百余里,去固安視察架橋情況。直至日暮,方才返回瓦橋關。 本來,柴榮一天騎來回奔跑二百余里,气力已感不支,在回來路上更覺得頭暈不止,勉強支撐到了瓦橋關,便暈倒在馬背上,下不得騎來。趙匡胤等將慌了,連忙將柴榮扶下馬來,抬入行宮,召隨軍御醫診治。魏仁浦等聞訊,紛紛前來探視。御醫道:“陛下之症,仍是操勞過度,傷及心脾,以致舊病复發,一是必須靜養,二日防止受寒。一切軍旅雜務引起思慮之事,都應擺脫,否則很難痊愈。” 魏仁浦遂与大家商量,暫停在安陽河架橋。大軍屯駐于瓦橋關,待柴榮病体略愈再定行止。 在這一段時間,柴榮忽而清醒,忽而又昏睡,在御醫認真調治下,經過十余日的休養,身体才略有好轉,勉強可以理事了。 這天,有成德軍節度使差人來報說,由于周軍北征,契丹主十分恐懼,派了使者傳書北漢,讓北漢出兵侵扰周軍后方,与契丹夾擊周兵,現北漢已出兵井隆,侵入鎮州附近了。 柴榮聞報,擔心北漢兵切斷周兵歸路,使差李重進領兵二万,增援鎮州,阻擊北漢兵東進。 差走李重進以后,柴榮心中略安,便想繼續北進。可是眾大臣均中以勸阻,認為柴身体欠佳,雖在恢复,仍不宜立即出兵。 柴榮無法說服大臣,也自知身体虛弱,沒奈何,答應再休養一段。 他為此百無聊頓。這天晚上,獨自坐于行宮,想看一下北方地圖,以琢磨下形勢。一于是便打開公文袋,找地圖來看。誰知一掏之下,從中卻掏出一個木牌來,上有朱書“點檢為天子”五個字。 柴榮看后惊疑不定,暗想空公文袋,除了自己,任何人不准擅開,而且行宮內外,戒備森嚴,此牌由何而來,誰人竟敢將它放入公文袋內!他越想越怒,打算叫侍衛和太監來查問。但繼而又一想,這件事還是不要聲張為好,免得泄漏出去,引起將士議論,動搖軍心。于是歎了一口气,仍將木牌放入公文袋中,閉目深思,看地圖的興趣也打消了。 柴榮暗想,現在任殿前都點檢的,乃是張永德,難道他想要篡位不成?又想到當初的石敬瑭,不就是后唐明宗的駙馬,結果篡唐稱帝。這張永德不正是郭威的駙馬嗎?莫非他真要篡奪朕的天下?” 想來想去,心神不定,不覺又昏厥過去。第二天,又臥床不起。 王溥、魏仁浦,趙匡胤等聞知,都來探視。那柴榮只是躺床上苦笑,卻不對諸臣說一句話。 魏仁浦等見世宗病体又重,只得与眾文臣武將商議,一致認為柴榮病情加重,再停留在北地,已無意義,還是早日回京,調養為上策。于是一同來見柴榮,懇求班師。 柴榮也自知身体不行,無法再指揮作戰,更加上疑心張永德可能要篡位,留他在后方身邊,掌握軍事大權,總不放心,便同意班師。 于是下旨,將益津關改為霸州,瓦橋關改為雄州。此乃用雄霸北方,來紀念此次北征之意。并任命韓令坤為霸州都部署,領兵五万,駐守霸州御契丹,任命義成軍后陳思讓為雄州都部署,領兵三万,駐守雄州,配合韓令坤防御契丹。一切安排妥當,遂于五月初八日從雄州班師回京。 途中經過澶州,宣布免去張永德殿前都點檢職務,保留他鎮宁軍節度使職務。任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為殿前副都點檢,至此,趙匡胤遂得到了后周最高軍權。 五月三十日,柴榮回到了汴京,但是病情卻更加惡化了。盡管在這几天內,李重進派人來報捷,說大敗北漢兵于井徑,北漢兵已退回太原,駐守潞州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也來奏報,攻占了北漢的遼州,柴榮臉上絕無喜色。他心中終久抹不掉“點檢作天子”木牌的陰影,近几十年來,朝代更迭,梁、唐、晉、漢、周,已換了五個朝代,難道自己的周朝也不能持久嗎?柴榮自信自己乃英明之主,超過這五代十余個皇帝中任何一個,即使常被人稱許為英明帝王的后唐庄宗,無論文治武功,也都難与自己為比。如果周朝被別人所篡,他能甘心? 他苦思焦慮,使病一天一天重下來,回京以后,有時還可以下床活動,最后發展到無法下床了。他終于明白,自己這病是不能好了,不得不考慮后事。 沒有太子,儿子宗訓、宗讓,由于年幼都沒封爵位,一旦自己故去,誰來當皇帝?所以,安排皇儲,已是迫在眉捷的事了。 于是,六月九日發下詔書,晉封符貴妃為皇后,儿子宗訓為梁王,領左衛上將軍,幼子宗讓為燕公,領左驍衛上將軍。他以為儿子宗訓年才七歲,無法處理朝政,立了皇后,便可保護幼子,垂帘听政了。 他又想更換宰相,總是想不起合适的人來。無辦法,又下了詔書,加任宰相范質、王溥兼參知樞密院事;而樞密使魏仁浦則加以兼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也就是相當于副宰相,讓他們互相約制,不能集大權于一身。 到了六月十九日,柴榮覺得自己身体急驟衰退,知道大限已到,便急召范質、王溥、魏仁浦、趙匡胤四人入宮。 柴榮道:“朕自知身体已難康复,如果不起,望諸卿竭力輔佐吾儿宗訓為皇帝,繼續努力完成統一中國的計划,則朕便放心了。另外,王著是朕在藩第時的舊屬,忠實可靠,如朕不起,當用他為相。切記,切記。” 這一段話說完,柴榮已气喘噓噓,不言語了。 范質等只好下拜哭泣,求柴榮好好保重身体。說了一些安慰話,便告辭出來了。 出了殿門,范質對王溥等道:“王著這人是個酒鬼,終日醉昏昏的,如何能當宰相?這事望諸位不可泄漏,已免產生不必要的麻煩。” 四人出宮不久,又突然有宮內太監飛騎來召,傳皇后懿旨,柴榮已經晏駕。速速進宮議定大事。 四人雖然心中已預料柴榮不久于人世,但是剛剛見過,猛听此消息,也吃了一惊,慌忙進宮。 來到寢宮門餐外,已听到里邊哭成一力。四人入內,只見柴榮靜靜躺在床上,合眼長眠了。這個五代時最英明的皇帝,死時才三十九歲。 符皇后見他們進來,哭著道:“万歲駕崩,后事如何辦理,請眾卿速拿主意。” 范質跪奏道:“國不可一日無君,臣以為明日早朝,即宣布遺詔,扶梁王即皇帝位,然后,議辦先君喪事為妥。” 符皇后道:“即依卿等所奏,進行准備。” 六月二十日,柴宗訓即皇帝位,追溢柴榮為“睿武孝文皇帝”,廟號世宗。陵墓選在鄭州以南郭店周太祖郭威墓的一側,稱為慶陵。這場喪事,一直辦理到十一月初才算結束。 ------------------ 小草掃校||中國讀書网獨家推出||http://www.cnread.net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