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這位确有其實的巾幗英雄的事跡,卻被歲月的洪流淹沒不傳了。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的家族雖因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而漢化,卻仍保持著苗族強悍崇武的特點。明神宗万歷元年,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樂天鎮郊的鳴玉溪畔,這里山環水繞,地勢雄奇,風光峻秀,是秦家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父親秦葵飽讀詩書,見多識廣,算得上是一方名士,育有三男一女,良玉居于第三,上有哥哥邦屏,邦翰,下有弟弟民屏。 秦良玉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從小生得如花似玉,聰慧伶俐,深受父母寵愛。父親不僅依漢族大家的風范,教良玉詩書字畫,也不忘苗家傳統,從小訓練她舞槍弄棒、騎馬射箭。良玉与兄弟們一起長大,不但詩書造詣上倍出于兄弟,就是論起武功,也決不會輸給他們,父親常夸她是一個奇女子。 明神宗万歷二十年,剛滿二十歲的秦良玉嫁給了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為妻。石柱也屬忠州,离秦良玉的娘家不遠,是一個苗族人為主的郡縣,朝廷設置宣撫使統轄這些歸順了大明的苗人。馬千乘并不是苗人,他祖籍是陝西撫風,因祖上建立了戰功,被封為石柱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最后傳到了馬千乘身上。因石柱地處偏遠,民風慓悍,時有叛亂興起;所以宣撫使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訓練兵馬,維護安定。秦良玉嫁到馬家,可謂是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她一身文韜武略派上了用場,几年時間,她就幫著丈夫訓練了一支驍勇善戰的“白杆兵”。 所謂“白杆兵”,就是以持白杆長矛為主的部隊,這种白杆長矛是秦良玉根据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制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杆,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杆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牆的工具,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适宜于山地作戰。馬千乘就靠著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杆兵,威鎮周遭四方,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婚后,夫唱婦隨,生活十分甜蜜,不久秦良玉生下一子,取名祥麟。 万歷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舉旗反叛,他們四處攻擊,燒殺搶掠,殘暴至极。播州在現在貴州省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山高水險,叛軍依仗著天然屏障,猖撅一時。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与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杆兵也在其中。由于白杆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十分得心應手,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怎樣山峻岭高,白杆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從天而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最后,叛軍調集所有兵力,固守在播州城里,城外則設下五道關卡,分別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楊應龍想以此作為自己的護身符。攻打鄧坎,是由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杆兵為主力。鄧坎守將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單薄,便准備一舉吞滅,于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排下密密麻麻的陣式。秦良玉面對十倍于己的敵軍毫不畏懼,騎一匹桃花馬,握一杆長矛,威風凜凜地殺入敵陣,只見她左挑右砍,東突西沖,所過之處敵軍兵士紛紛損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敵軍潮水般涌向她把她層層包住,不料她越戰越勇,長矛掄得象飛族舞輪,所向披靡。陷入敵陣中的秦良玉方寸不亂,一邊砍殺周圍的敵兵,一邊慢慢向敵將楊朝棟靠攏,將到近前時,她一頓猛殺之后,忽地縱馬騰躍,還沒待四周的人看清,她己把楊朝棟抓在了自己的馬背上,右手揮舞著長矛,左手牢牢制住了敵將。眾敵兵見頭領被擒,頓時亂了陣腳,秦良玉的白杆兵乘胜追殺,沒一頓飯的功夫,敵兵就死的死,傷的傷,逃的逃,五千人馬潰散無遺。 攻下鄧坎后,剿匪大軍接著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婁山關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勢高峻險要,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万夫莫開”地。攻打婁山關的主要任務又落到了白杆兵頭上,限于道路狹窄,無法通過大批兵馬,秦良玉便幫丈夫定下了一個巧取的方案。這天凌晨,秦良玉与丈夫馬千乘雙騎并馳,沿正路攻向關口,只見兩杆長矛上下翻飛,擋關的敵兵一一倒下,而后上的援兵也無法一涌而上。而當秦良玉夫婦兩人并肩血戰,而敵兵越聚越多時,几千白杆軍突然從關口兩側包圍過來,敵兵防不胜防,落荒而逃。原來,趁秦良玉夫婦正面進攻,牽引了敵軍注意力的時机,其他白杆兵將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憑著白杆長矛首尾相聯,攀越上關,給了敵軍出乎意料的打擊。攻下婁山關后,叛軍失去了護身符,剿匪大軍一鼓作气,攻克了叛軍据點播州城,楊應龍全家自焚而死,叛亂徹底平息下來。 論功行賞時,石柱白杆兵戰功卓著,被列為川南路第一有功之軍,秦良玉初次參加大戰,立下汗馬功勞,除受到重獎外,“女將軍”的英名遠播四方。 班師凱旋的路上,由于天气炎熱,馬千乘染上了暑疫;回到石柱后,又因接待不恭,得罪了內監邱乘云,被邱乘云設罪投入獄中。在獄中,得不到治療調養,馬千乘病重而死。 馬千乘死后,朝廷覺得他并無大罪,所以仍保留了他家石砫宣撫史的世襲職位。而這時馬家的繼承人馬祥麟年齡尚幼,朝延鑒于秦良玉作戰有功,文武兼長,所以授命她繼任了丈夫的官職。 秦良玉是個堅強的女人,她強忍住失夫的悲痛,毅然接過丈夫遺留下來的干斤重擔,繼續訓練白杆兵,管理石砫民眾,盡心盡力,保住了石柱的安謐昌平。 二十年時光匆匆流過,轉眼到了明神宗万歷未年,滿人崛起于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以努爾哈赤為帝,公然向大明邊境挑釁。明神宗調集八万大軍征邊應敵,卻不料出師不利,八万大軍几乎全軍覆沒。遼東情勢危急,朝延重調全國兵馬赴援,秦良玉此已經四十六歲了,仍然親自率領三千白杆兵,連同自己的哥哥、弟弟、儿子,兼程北上衛邊。 万歷四十八年,秦良玉的白杆兵已与滿清軍隊打了几場硬仗,挫傷了清兵的一些銳气。這時,明神宗駕崩,明光宗繼位,光宗在位僅一個月就崩逝,又由明嘉宗登上了皇帝寶座。 前后几個月時間,換了几個皇帝,明朝廷一時無人主事,清兵乘虛而進,攻占了沈陽,勢頭更加猖撅,秦良玉的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為了挽回大明的損失,強渡渾河与清兵激戰,無奈因寡不敵眾,邦屏戰死疆場,民屏身陷重圍;秦良玉聞訊后,親自率領百名白杆兵,渡河殺入重圍,拼死救出了弟弟,搶回了哥哥的尸体。其后,因秦良玉智勇雙全,朝廷任命她為把守山海關的主將。山海關是東北通向內地的必經之路,清軍屢次派重兵前來叩關挑戰,秦良玉不為所激,只命部下加固防守,終使清兵無法得逞。一次,秦良玉的儿了馬祥麟帶兵巡關時,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遠處的敵人射去,連發三箭,射死三個敵人,清將大力震懼,從此不敢輕易再來山海關挑釁了。 兄亡子傷,秦良玉悲怒交集,于是上書皇帝,陳述了自家軍隊作戰及傷亡情況,嘉宗深為感動,下詔賜予秦良玉二品官服,并封為誥命夫人,任命其子馬祥麟為指揮吏,追封秦邦屏為都督僉事,授民屏都司金事之職,還重賞了白杆兵眾將士。 后來,清兵暫時放棄了騷扰邊境的舉措,于是秦良玉率部返回石柱。返回之時,正赴上永宁宣撫使猓玀族的奢崇明起兵叛亂,奢崇明的党羽樊龍占据了重慶,听說秦良玉帶兵回到了石柱,馬上派人攜金銀厚禮去与她聯絡,想請她共同舉兵;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延厚恩,正思報效國家,豈能与叛賊為伍!”當即斬了賊使,火速發兵,溯江西上赶到重慶,出其不意地打敗了樊龍的部隊,攻下重慶。緊接著,她又率兵直赴成都,赶走了圍攻成都的奢崇明部眾,先后拿下紅崖墩、觀音寺、青山墩等几個大寨,徹底擊毀了叛軍勢力。朝延聞報后,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拜為石砫總兵官,以嘉獎她的血戰功績。 當解除了成都之圍,秦良玉率領白杆兵騎馬進城時,成都的市民紛紛涌上街頭,扶老攜幼,爭睹女將軍的風采。這時秦良玉已是五十開外,几十年的戎馬生涯,不但沒催她衰老,反而把她磨煉得愈加英姿颯爽。只見她端騎桃花馬上,面頰紅潤飽滿,兩眼炯炯有神,身姿挺拔,气宇軒昂,一派大將風范,卻又不失成熟女性的醇美。成都市民簡直把她視為神明,紛紛在她走過的路上焚香跪拜。 巡撫朱燮元設盛宴為秦良玉及部眾慶功,秦良玉毫爽海量,与當地高層官員同坐一桌,開杯暢飲。酒酣耳熱之時,一位臨座的巡撫署官員,也許是被秦良玉酒酣面紅的神態迷住了,竟忘乎所以地從桌下伸過一只手來,拉住她的衣角撫弄不放;秦良玉很覺煩心,悄悄抽出佩刀,猛地割下被牽的衣角。在座的人大惊失色,秦良玉卻絲毫不動聲色,依舊舉起酒杯,談笑風聲,倒是那位失態的官員羞愧地离開了席位。 几年之后,貴州水西一帶,有一個叫安邦彥的匪首,自立為羅甸王,招兵買馬,占据了貴陽以西的千里之地。朝廷又詔命秦良玉率白杆軍人黔平亂,秦良玉義無反顧,很快就平定了叛亂,殺死了安邦彥,但也賠上了弟弟秦民屏的性命。 天啟七年,明熹宗駕崩,明思宗入承大統。清兵趁朝廷改帝之机,由蒙古人作向導,從龍井關越過長城,直奔向通州,京師形勢十分急迫。明朝廷再次詔今天下諸軍鎮邊勤王,當然忘不了調遣上次抗清有功的女將軍秦良玉。秦良玉接旨后,帶領她的白杆兵,日夜兼程赶往京師,并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作為軍餉,以補朝廷因連年應戰而造成的軍需不足。 秦良玉的部隊与清兵在京師外圍相遇,還沒來得及安營扎寨,就開始了全面進攻。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手舞白杆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不是頭落地就是手腳分家;所有白杆兵將士,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打得清兵落荒而逃。很快,秦良玉接連收复了濼州、永平,解救了京城之圍。 明思宗听到捷報后,派特使攜帶大批酒肉前來犒軍,并在平台召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女將軍秦良玉。見過女將軍后,明思宗感慨万千,寫下了四首詩,夸贊她的功跡,并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 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里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万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贊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极高的評价,這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殊榮,秦良玉叩謝圣恩后,班師回石砫。 又過了十來年,起義軍張獻忠進入四川一帶,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挂上陣,風采不減當年。她率領白杆兵,連戰連捷,解除太平之圍,扼叛將羅汝才于巫山,斬叛帥東山虎于譚家坪,使張獻忠的軍隊在川地吃了不少苦頭。然而,由于川地屢經兵災,府庫空乏,糧餉短缺,損失的兵力無法補充;而起義軍部隊勢力強大,如潮水般涌進川蜀,整個戰局上,官兵無法取胜。秦玉良万般無奈,只有退保石柱一地。 這時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縊于煤山,大明皇朝在風雨飄搖中終于徹底倒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制住川蜀,以作為自己的据點。張獻忠東征西戰,几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己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歷經百戰的白杆兵,不畏強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后,七十五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杆兵后,剛剛邁下桃花馬,身子突然一歪,溢然离開了人世,結束了她戎馬倥惚,馳騁疆場的豪邁生涯。 据說,至今四川石柱縣還保留著秦良玉的故居和她用過的武器,當地百姓提起她的事仍然如數家珍,無不為家鄉出了這樣一位“鴛鴦袖時握兵符”的女將軍而自豪。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