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蕭何:“希望大王能在漢中先建立政權,招募賢人,并建立人民對王朝的信心;等完全穩定巴蜀后,再收服關中三秦統轄的地區,有這樣的實力后,再來和項羽爭奪天下。” “漢”在今天的四川省,和中原地方的關系不大。 歷史上,中國人自稱漢民族雖源自于劉邦日后建立的“大漢文明”,但劉邦以“漢”自稱,卻是在項羽和范增的壓力下,相當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下來的。 一听說被分封為漢王,劉邦立刻派人了解這到底是什么樣的地方。當知道巴、蜀、漢中的實情后,劉邦几乎是气瘋了。 項羽明明是故意整他!士可殺不可辱,況且身為諸侯者。因此,他決定和項羽一拚死活。軍事將領周勃、灌嬰、樊噲等全力反對,因為以實力評估,這是場完全沒有胜算的戰爭。 一向不太提意見的蕭何,也提出強有力的相反看法: “在漢中建立王朝固然險惡,但總比平白地犧牲性命還好吧!” 劉邦:“憑什么認為和項羽火拼一定是犧牲呢?” 蕭何:“很明顯的,我們的力量不如他們啊!這樣去拚戰,是百戰百敗的,不是平白犧牲又是什么?” “能夠承受一人給予的大恥辱,卻建立了万乘之國的信用,商湯和周武王都給我們這樣的典范。微臣希望大王能在漢中先建立政權,招募賢人,并建立人民對王朝的信心;等完全穩定巴蜀后,再反過來收服關中的三個秦將統轄的國度,有這樣的實力后,才再來和項羽爭奪天下。” 其實,劉邦也不過講講气話而已。他一向務實而冷靜,連鴻門之辱都能忍過去了,自然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還去拚命。 或許他只是想試試看部屬們的反應也說不定,否則大家都不想去,他就要成為真正的“孤王”了。 既然大家反對火拼,自然有責任一起到關中去受難。所以他很快同意了蕭何的看法,宣布接受分封,准備遠赴巴、蜀、漢中建立王國,并以蕭何為丞相。 接著劉邦也以漢王的身分,賜給客卿軍師張良黃金百鎰和珍珠寶物二斗,張良卻完全轉送給在鴻門宴中對劉邦盡了保護責任的項伯。劉邦另外還准備更多的禮物,令張良送去給項伯,希望他向項羽請求,將漢中盆地整個封給劉邦;而項伯也盡了這份努力,讓項羽很快便批准了這項要求。 夏四月,各諸侯分別离開咸陽,前往自己的封國。 為了彌補劉邦心中的不平衡,項羽再撥出三万多兵馬,讓他們跟隨著劉邦的直屬軍團進入漢中。 其實,這段時間劉邦的表現极佳,不論在勇猛、容忍、气度和形象上,均有上乘的演出。因此《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楚國和諸侯國間,因仰慕劉邦風范而跟隨入漢中者,高達數万人之多。” 大隊人馬,由杜縣之南,進入蝕中,打算由子午線進入漢中。 張良跟隨至褒中,劉邦要求他先回韓王處述職,待取得韓王之諒解后,再入漢中輔助劉邦。張良也慨然答應,并暗中建議劉邦焚燒經過的棧道,一方面可阻絕外面兵力的侵入,一方面也可向項羽表示無意再回中原爭霸,松懈項家軍團的戒心。 果然,范增派在跟隨群眾中的密探很快地向項羽密報這件消息,項羽也因而放松了對劉邦的防衛。 大隊人馬攀登著3000多公尺的山脈,當他們進入子午線后,便必須在很多前人所造的棧道上行走。 棧道是一种先穿鑿岩壁、再用圓木作支柱而建架成的人工通道,軍隊及輜重必須在其上行走。有些棧道的結构較弱,必須先動用軍力加以補強,有些則根本要拆掉重建,工程巨大又艱難。 棧道的底下是千丈深谷,一不小心掉下去,便立刻粉身碎骨。尤其有些特別艱險的地方只容一個人單獨小心通過,所有的糧食、器具、武器都必須用人力一個個背過去。所有行人只能沿著山路逐步攀爬前進,那些体力不濟或過分粗心的人,往往消失在千丈的云霧谷底中。 接連几日的行軍,不慎失足而死的人愈來愈多,軍中充滿著悲愁凄慘的气氛。 跟隨的兵士中,有不少人是居住在平原地區,其中有的是奉命而來,有的則是仰慕劉邦的領導風范,想要追隨他到漢中去創出一番事業。他們從未在山中生活過,第一次嘗到山居生活的困難,而陌生中的恐懼又最難讓人忍受:于是一大票一大票的人紛紛打退堂鼓,不告而別地從原路逃了回去。 不久,逃亡的人數愈來愈多,甚至不少部將也跟著离開,讓劉邦的班底個個憂心忡忡的。 劉邦倒顯得滿不在乎,他既不追捕逃亡者,也不追究監守責任,一副要走請自便的模樣。 倒不是劉邦這么大方,其實他也是束手無策的,只是既然不知道怎么辦較好,便不如順其自然。 心里雖感焦慮和不愉快,白天卻又要裝出很有信心的樣子,于是劉邦一到夜里便常要借酒來舒緩心中壓力。而部屬們對此事倒也相當諒解,并未多加勸諫;只希望劉邦能有更大的毅力支持下去。 直到有一天早上,劉邦被一個惡報惊醒了。 “丞相蕭何昨晚私自离去。” 劉邦几乎气瘋了,同時也嚇坏了! “怎么可能,連蕭何都逃亡了,我還能依靠誰呢?” 失去了左右手,劉邦几乎要完全崩潰了。 沒几天,蕭何又回來了,并且立刻向劉邦報到。 劉邦又气又高興,見了面馬上問道: “你怎么可以逃亡呢?” 蕭何表示: “臣不敢逃亡,臣是去追回逃亡的人啊!” “你去追誰呢?” “韓信啊!” “韓信?” 劉邦對韓信倒沒有太多印象,只知道是個高大、斯文、相當擅長講道理的中年將官。 對能言善辯、只會說道理的人,劉邦一向不太喜歡。他無法了解蕭何為什么特別看重韓信。 帶著一副無法接受的表情,劉邦期待蕭何對這件事情有所解釋。 韓信也是楚國人,他的故鄉在當時的淮陰縣,位于現在的安徽省境內。由于沼澤多,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生產力尚佳,因而淮陰是個還算不錯的小城市。 不過韓信出身于沒落的士族,雖受過教育,家里卻非常貧窮,也一直找不到較穩定的工作。 他本來有意思進入公家机构,但因時局不穩,又缺乏人事背景,自然不容易找到空缺。后來他想棄文從商,卻又缺乏本錢和人脈關系,因此成為無業游民,常在親戚朋友家到處白吃,使得很多人都不喜歡看到他。 据說他曾靠下鄉的南昌亭長長期供應三餐,然而數個月以后,亭長的妻子實在受不了了,乃故意停止供餐。韓信不知,仍依照時間前往,卻發現沒有東西可吃。韓信知其意,便不再前往。 但韓信其實也不知該怎么活下去。知識分子的驕傲讓他無法成為乞食者,只好呆坐在淮水旁的橋下釣魚,用以打發時間,或許會有魚可吃也不一定。韓信似乎已到走投無路的地步了。 當時橋下正有很多老婦人在作漂布的工作,其中有位老漂母看到韓信忍著饑餓而不肯乞食,十分怜借其骨气,于是主動和他分食,一連數十日都如此。韓信非常感激,乃對漂母表示: “將來我若成功,一定來報答今日的恩情。” 漂母听了,反而很生气地表示: “你身為大丈夫卻無法養活自己,我因為不忍你餓肚子才分食給你,豈指望你成功后來相報?” 韓信深為感動,乃盡力找些打工机會以求生,并等待更好的机會。 沒多久,韓信的經濟能力已大為改善,他常穿著儒服,佩著長劍,在街頭上找工作。一方面為討生活,他不得不強行忍耐,一方面為顯示知識分子的骨气,他也仍在追尋出人頭地的机會。 街頭上有些當屠夫的青年們,最討厭韓信這种自視清高的模樣,他們存心找韓信麻煩。 其中有位長得高大魁梧的屠夫,故意擋在韓信面前,大聲吼道: “你雖長得高大,又好帶刀劍,其實膽小如鼠。” 不少同伴也立刻圍過來起哄。此時那個屠夫更得意了,干脆直接向韓信挑戰,表示: “你敢拚命,現在就用劍刺殺我,不敢拚命,就要從我胯下爬過去!” 韓信先是毫無表情地瞪視著那名屠夫,然后慢慢地吸口气,蹲下身子,很快地從那名屠夫的胯下爬了過去,并且若無其事、頭也不回地往前走。 旁邊的人一陣恥笑,以為韓信過分膽怯,只有那位屠夫面色凝重,因為他已被韓信這种毫不在乎的气勢鎮住了。他知道那已經不是膽子大小的問題了,能面不改色地接受侮辱的才是真正可怕的人物。 經過漂母的教誨,韓信已經完全覺醒,開始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而熟知兵法的他,對這個世界也有种獨特的洞察力。既然他根本不在乎這些屠夫,又怎么會為他們去拚命、而犧牲自己的前程!? 韓信的臉皮在有意識的鍛煉下,的确是夠厚的了。 強烈的成功欲望,加上天生的組織能力,使韓信充分發揮了兵法家的冷峻眼光,也對自己的能言善辯頗具信心。 動亂再起,韓信的机會終于來了。但陳胜、吳廣在淮陰附近起義時,韓信并未投入,因為他和范增一樣早看出組織薄弱的陳胜是很難成功的。 相同的,韓信也看上了在會稽郡起義的項梁叔侄,于是主動投入項梁軍團,作一名小軍官。 韓信的劍術并不高明,他本來便是斗智不斗力,然而這樣的特長在下級軍官中是不起眼的。因此到項梁敗亡時,韓信仍是毫無表現,還差一點就跟著玉石俱焚了。 總算逃回一命的韓信,被編入了項羽軍團。 這次他學聰明了,一直竭盡所能地表現自己擅長謀略的本事,最后總算被軍中的行政工作人員看上,受任為項羽總指揮部的郎中,可以參与軍事計划。 但韓信卻更加失望了。 因為天才將領的項羽根本用不上總參謀部,他身邊只要有一個范增便夠了。且項羽比較喜歡用有勇力的人,他一向就看不起只會動嘴巴的人,甚至連范增都常受到他的奚落。 韓信也曾向項羽提出很多戰略計划,但項羽卻連看也不看一眼,便全歸入垃圾桶中作檔案了。像這种喜歡毛遂自荐的說客,項羽是宁可猛干、硬干也不會听他們的話的。 韓信知道他在項羽麾下毫無用處,因此決心另尋新老板,以展開他的偉大事業。 進入咸陽后,他對項羽的暴力行為感到十分可笑,因為這种無謂的破坏,對治國平天下的領袖人物只有坏處,毫無幫助。他認為不只項羽是個愚夫,總參謀長范增也是個無可救藥的笨蛋。 相對地,劉邦進入咸陽后的表現卻讓韓信非常好奇,他猜想這位表面上膽小溫順的軍事將領,可能才是個可敬又可怕的大野心家。 平民出身,毫無人脈,卻成了天下的NO.2,這正是自己夢寐以求的偶像。 尤其劉邦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像极了自己的胯下之辱。 因此,他決定舍棄日正當中的項羽,轉而追隨困難重重、前途多艱的劉邦。 韓信這种自信滿滿的人,深知選老板要比選公司重要得多。 就在劉邦率隊進入漢中時,韓信表示了跟隨劉邦的意愿,自然項羽也甩掉了一個喋喋不休的麻煩者。 劉邦正為行軍的困難和逃兵事件搞得頭昏腦脹,自然無暇顧及軍中隱藏著多少人才。 進入漢中后,逃亡的將官士兵更多了,連樊噲等老將都感到束手無策,他們對劉邦軍團的前途頗為悲觀。 劉邦也不禁苦中作樂地表示: “或許到漢中后,我便要成為‘孤王’了。” 韓信卻不那么悲觀,他認為讓沒有信心、吃不了苦的人离去,反而會有過濾的作用,對劉邦集團的強化更有幫助。 只是自己仍是一名小參謀官,連劉邦的面都見不到,心里著實不怎么痛快。 有次,他實在太不痛快了,便和几個伙伴偷取了軍營中的酒來泄心頭之間,結果犯上了非常嚴重的罪刑。 由于偷跑人數太多,如果偷跑者跑前再帶些糧食,那么劉邦的漢王國便會成為“空頭公司”,所以任何偷竊行為一律處死。 韓信和他的伙伴全被判死刑。 此時依照職位高低,位低的先殺,前面十三位都死了,只剩下韓信一人。于是韓信也被五花大綁地架著推出了刑場。 負責監斬的官員,正是劉邦的青年期摯友——馬車夫夏侯嬰,當時他已名稱滕公。 夏侯嬰還是有點机警而天真,臉上自然流露出同情這十四名冤死鬼的神情。 敏銳的韓信很快地看出夏侯嬰的心態,為了掌握最后机會,他故意仰天長笑,大聲歎息道: “漢王不是想要爭奪天下嗎?為什么要殺我這個壯士呢?” 夏侯嬰抬頭一看韓信,果然是一表人才,又對他的話深感興趣,因此立刻停止行刑,親自下場解了韓信的捆索,并請他到里面詳談。 這是難得的机會,韓信自然大展其口才,企圖說服夏侯嬰。 對劉邦來講,夏侯嬰只是個忠誠的伙伴,談不上有什么才能,所以劉邦一向也不會太重視他的意見。 劉邦一向對殺人就不怎么感興趣,既然有夏侯嬰講情,自然立刻赦免了韓信。但他對夏侯嬰給韓信的評价,倒不見得多相信,因此只給韓信一個治粟都尉的官職。 或許也是命運,這個職位雖稱不上重要,卻因為管理糧食為其主要任務,讓韓信得以接触到另一個劉邦底下更重要的人物——蕭何。 蕭何和夏侯嬰也是舊識,兩人交情還算不錯。急著替劉邦物色人才的蕭何,對夏侯嬰的推荐比劉邦感興趣多了,因此他主動找韓信交談,對韓信的才气已有相當的認識。 依蕭何估算,即使給韓信任何一個他能安排的官職,都不能讓韓信完全發揮。這是一塊尚待琢磨的寶玉,也是劉邦陣容中最缺乏的人才,所以他一定得好好地安排,讓劉邦來真正重用韓信。 不過蕭何一向較冷靜,他也不愿將心中的策划太早讓韓信知道,以免韓信急著成功,表現得太積极,反而容易引起劉邦陣營中其他將領的反感。 但韓信似乎無法像蕭何那樣有耐心。他非常自信地确認蕭何必定深為自己的表現所折服,也必對劉邦數度推荐過自己,之所以到現在仍沒有消息,問題出在劉邦身上。或許劉邦根本不需要像自己這樣的人才,如果确實是如此,那自己便沒有什么希望了。 大隊進入南鄭后,大家正式面對尚未開發的窮鄉僻壤,于是先前的熱情消失了,不少將領和士兵紛紛向關中逃回。 韓信思考著自己加入漢軍以后的遭遇,似乎比在楚軍時還不如,他有點賭气地想:“此處不用人,自有用人處。”因此也決定逃回中原,另外找机會。 其實蕭何仍很關心韓信,擔心韓信不告而別,所以派有心腹人員盯住韓信。于是當韓信一失蹤時,消息立刻傳到蕭何處。 由于情況緊急,蕭何也不知韓信到底走了多久,只好立即前往追赶,未曾在事先知會劉邦。花了兩天的時間,總算在邊界將韓信追了回來。 當下,蕭何對劉邦解釋道: “那些逃走的將領只能算是普通將才,我們的陣營里并不缺乏,但像韓信這种人才,稱得上國士無雙,正是我們最需要的,絕對不能流失。 “如果大王想長年在漢中當王,韓信可能還用不上,但如果想复出關中、爭霸天下,沒有韓信將很難完成這項任務。要不要留住韓信,主要還在大王自己的決定呢!” 劉邦:“我當然想回東方去和項羽爭奪天下,怎能一輩子郁卒在這個地方呢?” 蕭何:“如果您有回東方爭霸的計划,必須要能重用韓信,這樣子韓信才會留下來,否則他一定會再度逃亡!” 劉邦想起夏侯嬰當時的推荐,再對照蕭何此時的態度,只好勉勉強強地同意了。 “既然你們都這么認為,我就答應以他為將領了!” 蕭何:“只是普通將領職位是留不住韓信的。” 劉邦:“那么就拜他為大將吧!” 蕭何:“能夠這樣,是我們的幸運了。” 看見蕭何興致勃勃的樣子,劉邦也高興了起來,當場便下令要召見韓信,并拜之為大將。 蕭何又好气又好笑,心想劉邦經常就是這么天真,連拜大將如此重要之事都隨便而馬虎,因此他只得進一步講開了。 “大王一向怠慢而少禮,如今拜大將仍像是在使喚小孩子,就是這樣子韓信才會跑掉的。大王如果真的有心拜將,一定要确立他的權威。您應該找一天良時吉日,齋戒、設壇場,把所有禮節准備周全,讓大家能真正重視這件事。” 劉邦听他講得這般鄭重,也只好答應了。 將領們听說劉邦決定拜大將,都非常興奮,反正這本來就是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的事,賭一下總也沒有什么不好。 在劉邦陣營中,最有資格成為大將的,應是周勃、灌嬰和樊噲。周勃穩重而寡言,樊噲忠誠度最高,兩人都猛勇而可靠,但顯然無統合大軍團的經驗。 灌嬰雖資歷最淺,領軍經驗卻較多,但策划及安排大型軍事活動的能力則似乎仍有不足,因此誰都無法判斷劉邦屬意的是何人。 當劉邦宣布韓信為大將時,大家都愣住了。九成以上的官兵沒有听說過這個名字,認識的人也搞不懂這個原本管理糧食的小官,怎么能夠一跳數級,成為統率眾軍團的大將。 從外表看來,韓信雖長得高大,但其舉止斯文,一點也沒有馳騁戰場應有的勇猛气勢。 只有蕭何從頭到尾微笑著參与這個儀式。 夏侯嬰也不時鼓掌稱好。 其他將領則心情复雜,有點失望,也有點松了一口气,因為他們總算不必去承擔這個可能和項羽正面對決的責任。 不過最高興的人卻是劉邦,因為歷經好几個月的沉悶和內心挫折,現在總算讓他有點熱鬧事可干。大家都說韓信了不起、有點子,而劉邦最喜歡跟這种人在一起,或許此人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意見,解決他心里的沉悶和挫折感。 劉邦一向沒有太多主見,他很愿意接受別人的想法,只要講得有道理,他很快就可以吸收成為他自己的看法。所以,他特別喜歡有見地的人,而張良、酈食其會成為他的心腹之原因也在于此。 拜將典禮結束后,劉邦依禮節請韓信上坐;由于是第一次會談,劉邦在態度上也顯得嚴肅很多。 劉梆:“丞相好几次向我提到韓將軍的才識,請問將軍有什么計策可教給我呢?” 韓信自然也先客气一番。接著他便很單刀直入地表示: “大王如今想東向爭霸天下,對象不正是項王嗎?” 劉邦:“是的!” 韓信:“大王自己判斷,在勇悍仁強方面,您和項王比較如何?” 劉邦沉思良久后,鄭重地表示: “我不如他!” 韓信進一步表示: “我也認為大王的确不如。不過,有些因素也不像表面上我們感覺的,請听為臣詳細分析。” 劉邦自然表示同意。 韓信:“臣曾事奉項王,并出任軍事參謀,故對他的個性相當了解。 “項王勇猛無比,發起脾气來,千人也擋不住他的威勢。但他主見很強,無法任用有才能的將領,是他最大的弱點,這种勇猛,不過是匹夫之勇而已。 “項王在接見賓客時相當恭敬有禮,頗能刻意表現其仁愛,而且言語及態度也頗和气。每當部屬有疾病時,他常涕泣而特別賜以食物,但當部屬有功而應當封爵加賞時,他卻又顯得猶豫、不肯給予。像他這樣的個性,不過是婦人之仁。” 這些話,听得劉邦頻頻點頭。 想起過去自己提出任何意見,都會馬上被項羽頂得一無是處,而現在劉邦卻這樣興趣盎然地接納自己的看法,韓信內心不禁產生一股溫暖的情感,也促使他更想侃侃而談了。 “不僅如此,項羽還犯了很多策略上的嚴重錯誤!” “哦!是嗎!” “項王雖然已稱霸天下,臣服了所有諸侯,但卻不在關中稱王,而急著回到彭城,表示他欠缺全國性眼光,對時局的掌握也不夠敏銳。” “他背棄和義帝間的約定,無法客觀掌握政治情勢,封王的標准完全依据自己的好惡,顯示缺乏領袖風范;如此必會造成很多人心中的不平,徒然添增未來局勢混亂的變數而已。 “他驅逐各國原本的領袖,而以和自己關系較密切的將領頂替,又將義帝遷往江南;其軍隊所過無不殘破,百姓對之并不親附,只是害怕他的威勢罷了。 “項王的這种作風,雖名為天下霸主,其實反而大失人心,故其目前的強勢是很容易崩潰而轉為弱勢的。” 從來沒有听過有人這樣分析過項羽的弱點,劉邦頓然又信心十足了,他几乎完全接受韓信的講法。 “大王若要對抗項王,就必須采用和他完全相反的策略。如果能完全任用天下真正武勇大將,則沒有什么是我們不能誅滅的;以天下城邑分封有功之人,則沒有人會不臣服我們的;以義軍的姿態東向爭霸,則沒有人會不想追隨我們的。這樣我們的力量便可以很快地聚集而成了。” 劉邦:“嗯,有道理!” 韓信更興奮了,恨不得馬上替這位新主人拚死效勞。 “何況項王更有一項嚴重弱點!” “哦,怎么講?” “項王將三位投降的秦將封為秦王,是他最大的致命傷。章邯、司馬欣和董翳領導秦國子弟兵,數年來傷亡慘重,卻在緊要關頭投降楚軍,早已失掉秦國父老的負托。在新安時,項王坑殺二十万秦兵,只有這三個人幸免于難,而秦國父老痛恨子弟兵傷亡,都認為是這三個人出賣秦軍,因此對他們的怨恨深入骨髓,這种仇恨是永遠不能解除的。項王用這三人為秦王,絕對無法得到秦國人民的支持。” “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這時候,韓信也坦然道出了他對劉邦心儀已久的原因: “大王當初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還除去秦國苛法,与秦民約法三章,秦民沒有不希望大王為關中王的,這股民心絕對可以好好利用。” “何況當年諸侯相約,先入關中者為主,大王應當有資格為關中王,這是秦國人民所深知也完全認同的。 “如今大王被項王排斥,失職而入漢中,秦民無不惋惜而痛恨。只要大王宣稱舉兵侵入關中,發出檄文,三秦自然敗亡,關中即刻納入囊中。” 如此具体的建言,劉邦自然也完全信服。他當場表示自己只恨太晚認識韓信,才會平白承受了數月的痛苦,如今一席談話便使他頓然茅塞全開。于是他將東進的計划完全委派韓信去規划,軍隊也完全歸韓信去部署指揮。 從未有過如此權力的韓信,一顆心完全被劉邦的慷慨給系住了。士為知己者死,韓信感動得几乎當場洒下了英雄淚。 這一番會談,也揭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相爭的序幕。 【陳文德說評】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歸于嬰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歸于無极。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歸于朴。朴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能夠雄壯剛強,卻宁愿處于雌伏柔弱,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谿谷,成為眾流匯注之所在。能夠為天下谿者,自然能合守常德,就如同嬰儿一般,狀似柔弱,卻充滿了生命力和成長潛力。 知道清白明亮的幸福,卻仍愿承擔黑暗痛苦的,才能成為天下的法則。能為天下人作法則,常德自然無差失,這樣的心境如同道体本身,達到廣大無窮的极境。 可以達到榮顯的地位,卻愿去忍受卑污恥辱的,如此才可以為天下谷,去包容所有的痛苦和罪惡。能為天下谷者,常德才能充足,而達到真正質朴的境界。 失掉質朴,則樣樣講求器用,功利主義因而盛行。体道的圣人,卻能掌握質朴以建立体制,這种体制,不瑣碎、不多事,較能合乎無為而治的理想。 領先率軍進入咸陽,使劉邦的聲望和优勢都達到了創業以來的最高潮。平民出身、未曾有過什么大享受的劉邦,原本也可以風風光光一場,但他卻能在張良、樊噲等勸阻下,撤离咸陽。這种知雄守雌的作風,也使他幸運地逃出鴻門劍宴時的大災難。 原本功勞最大,卻被有意地排斥,最后落入未開發區的巴蜀、漢中;劉邦几乎已成了天下的笑話。他強烈的心理不平衡是可以預知的。 或許他也曾有過“可殺不可辱之心”,但在部屬的規勸下,他再度容忍了下來。或許這便是他生命中的“達摩”,不得不去堅持到底的挑戰。 他率領大軍,經由棧道進入漢中,雖然是為求保命不得不然的苦行,但說起來很容易,若真正領導去執行,則要非常大的勇气和毅力。 面對途中的危險挫折和官兵無辜的喪生,身為領導者所承受的壓力也是夠大的了。加上半途上部屬不斷地逃亡和流失,對劉邦而言,最大的痛苦應是自己的不被信任和自我的不胜任感。劉邦能順應自然地勉強度過這段生命中的最低潮,他的厚黑學功力也是相當夠看的了。 也許就是他這种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的魄力,才能獲得人間難得的天才——蕭何、張良、韓信對他的傾心吧!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