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失去未必是苦 得到才快樂,失去一定痛苦嗎? 說說我的大哥大吧。 一年前,因為有朋友抗議,找不到你,所以我為自己買了一部移動電話。 你必須承認現代科技的方便与偉大。有一部移動電話的好處如下: 塞車時間,可利用空當交代重要事情。 遲到時,可交代自己行蹤何處。 不必掏零錢,也不必苦等別人用公共電話。 有急事,隨傳隨呼。 可以感覺自己是個台北都會的重要人物,至少,有小閒錢付昂貴的通話費。 剛開始,我對它心滿意足。它進入我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种貼身的重要物。我逐漸習慣它不時在背包里發出清脆的鈴聲;習慣在晚上睡覺前將它先安置在它的充電床舖,早晨醒來,先將它放進背包中;坐在餐廳里,習慣地不時觀看它的收訊能力是否夠清晰。 是的,我將它馴養了。 同時,我也被它馴養(根据心理學的說法,你可以稱它為制約反應)。 馴養,是修伯里在《小王子》書里的說辭。 小狐狸說,你可以馴養我。 什么是馴養呢?小王子問。 馴養是,如果你已習慣于看見我,當有一天,我沒有在你習慣的時間及習慣的地點出現,你就會感到空虛、寂寞,或少了什么。 馴養是安全感的父親,也是失落感的母親。愛情是一种馴養關系,家庭也是,工作也是,我的大哥大和我之間的關系也是。 所有的關系都是。 不久前,我因為一句戲言,把大哥大賣給一個更需要它的人。 第一日,若有所失,想贖它回來。 第二日,恍惚听見它在背包里發出抗議的響聲。……事到如今,我發現無胜于有,有不如無。好處如下: 塞車時間,大可平心靜气冥想。 遲到時,只消嬉皮笑臉解釋。 不必擔心忘了充電以致朋友白打了電話。 坦坦蕩蕩到餐廳地下室吃飯,不用顧慮坐處的收訊能力足不足。 可以不必付昂貴電話費。 可以不讓別人隨傳隨呼是一种幸福。 不用歇斯底里地察看自己的行動電話是否響了。背包也輕了許多。情緒上,我得到一种釋放。 隱隱約約体會到,什么是“無為有處有還無”。人生事事莫不如斯,有的時候,牽腸挂肚;沒有時,其實只不過憂惶一時,忍過那一時,心里的風浪平息,換一份自由自在。開心開怀。 特別是愛情。 有的時候,患得患失;沒有的時候,悵然若失。 我看過許多“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例子。少年讀《紅樓夢》時,曾經為寶玉在黛玉死后仍渾渾噩噩過了一段繁華歲月所不齒,過了這么几年,反而能領悟他大哭之后,發現“錦繡叢中,万綠世界”一點也沒變的心清。 說不定心中少了一份窒礙呢。多事多心的林姑娘,固然有她可愛的一面,但多情多愁,何嘗不是一顆千斤重的石頭?守著她的淚,他一輩子不能求解脫。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無還。原來如此。 下一個劊夫手是你? 你可能成為“劊夫手”嗎? 最近發生的几個血淋淋的案件,無疑為現代男女之間投下了好几顆炸彈: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蒙那塞斯市,發生了羅瑞娜的閹夫案;在島內,也發生了鄧如雯的殺夫案。這些案件,听得令人毛骨悚然——看熱鬧的看熱鬧。談法律的看門道,討論之余,大部分的人可能太把問題膠著于男女之間,只看見壓迫者与被壓迫者、加害者与被加害者的關系,而忘了反省我們的婚姻觀念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從婚姻述思談起,我們必須提及研究美國婚姻問題達二十五年的心理治療師——阿諾·拉查若斯博士所提及的“婚姻述思”。他曾提及二十四個影響婚姻的錯誤觀念,在婚姻心理學上堪稱一大貢獻。這二十四個迷思雖然是從美國的婚姻實例歸納出來的,但有些概念恐怕是“放諸四海皆准”的,因此我們不妨從他的重要觀點加上台灣式案例談這些殺夫或閹夫的問題。我們可以看見三個女性的迷思。 迷思1:婚姻可以實現所有的夢想 在電視轉播上,楚楚可怜的羅瑞娜敘說她和約翰韋恩·巴比特認識的經過。他們是在海軍陸戰基地的酒吧認識的,約會了一年多,十九歲時,風度翩翩的巴比特在她母親面前向她求婚,羅瑞娜以為她從此有了美滿的歸宿。 這是一個很通俗的“王子与公主快快樂樂過日子”的典型故事。巴比特与羅瑞娜,男的英俊,女的貌美,兩人都年輕,羅瑞娜且符合童話中的公主原型——她出身于保守的天主教家庭,家庭中重視禮教,絕對禁止婚前性行為以及离婚。我們几乎可以斷定,巴比特是羅瑞娜的第一個男人。當公主遇到白馬王子,她對未來的婚姻充滿了期待。 沒想到,她的夢中情人在結婚不久后卻露出猙獰的面目,她忍受著他的种种不忠与暴力行為,而她的“家教”又使她努力地維持這本來預期“百分之百’完美的婚姻,羅瑞娜的失望是不可言喻的。丈夫不時對她拳打腳踢,喜歡以強暴的方式和她做愛,兩人的婚姻關系已經惡劣到無以复加,可是當巴比特有意离婚時,羅瑞娜還是拒絕了!為什么? 迷思2:不快樂的婚姻胜過离婚 兩人在閹夫案發生的前一年的十一月,曾因羅瑞娜控告丈夫強暴上了法庭,并由同一個檢察官審理案件,以判決無罪定案。但兩人在這事件后仍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過著“好分不如賴活”的日子長達七個月之久。然后那備受爭議的一夜來臨了,巴比特酒醉帶著朋友回家,躺在床上,不知不覺間,一陣痛苦和痙攣喚醒了他。羅瑞娜一刀割下巴比特的生殖器,帶著那東西倉皇逃逸,車子開過了蒙那塞斯的市界標志后,她“找了一塊沒有野狗蹤跡”的空地,將巴比特的老二丟棄。 有趣的是巴比特按捺劇痛喚醒在家做客的朋友,朋友們竟然能及時外出找到屬于他的寶貝,讓醫生縫了九個小時把它物歸原主。這些朋友的眼睛(或第六感)真是有如神助,否則,巴比特的性功能就無力回天! 羅瑞娜是因為“不堪同居之虐待”而閹夫的嗎?恐怕不盡然。當然羅瑞娜的律師找到有力的脫罪理由是她因不能忍受“性虐待”,憤而爆發“無法抗拒之沖動”,所以一气之下把老公閹了。但醫師的檢驗卻不全然如此。檢察官指出羅瑞娜是因“數种心理狀態”而受苦;巴比特的律師所引用的理由則是:羅瑞娜的揮刀出于報复心理——之前巴比特已向她要求离婚——羅瑞娜曾告訴友人:“如果我不能擁有他,別人也休想!” 盡管陪審團不采納“報复”的說法,因而廣受同情的羅瑞娜獲判無罪,但“報复”心理卻是這一類婚姻案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每一個傳統的社會加諸兩性之間的強烈道德觀,至今其實還根深蒂固——任何人在覺得情感被辜負時,很少能有“好聚好散”的心理。因為這种心理通常被泛道德觀譏為不負責任。報复心理很容易出現于感情事件或婚姻事件中比較“吃虧”的那一方。當然,在目前的社會結构上這一方通常是女方。 (有個朋友打趣道,通常婚前是男方,諸如“兵變”時帶槍出營來殺人的;而婚后是女方……例子太多,不胜枚舉,常見的有社會版中帶孩子開瓦斯或喝農藥自殺的女人。) “美國人在處理閹割事件時未免太小題大做。”我的一個律師朋友說。事實上,十年來,他和他的律師同僚就處理過几件類似的閹割例子。有個少婦把丈夫的老二綁上電線電焦,有個香港婦人讓它隨著馬桶沖走……“真是少見多怪!”這些閹割案的發生,婚姻暴力所占的因素并未大于丈夫的与人有染。是的,那是報复!“宁為玉碎不為瓦全”——也許連瓦也是要碎的——的報复! 巴比特算是這些案例中較幸運的。他接回了他的老二,而且還可以四處參加剪彩和脫口秀賺錢! 在婚姻中,我們大部分的現代人害怕承認失敗。据這位阿諾·拉查若斯博士的觀察指出,因為承認失敗可能導致我們聯想到自我人格的破產。就家庭主婦來說,她們更不愿面對离婚的打擊,會試圖以各种不理性的方式去挽救或“報复”婚姻。閹夫和殺夫只是在忍無可忍下的一种出气行為而已。 有這种勇气的人似乎很多。今年年初,有個自稱厄瓜多爾女權運動協會的人打電話給法新社,揚言要是羅瑞娜被判刑,她們就要閹割一百個美國男人以為報复!借羅瑞娜酒杯,澆自己塊壘的女性并不少,但這种憤怒或遷怒對于現實狀態卻是無益的。這不是一個單純的女權問題,這是廣存現代男人心理之間的“被遺棄”、“被迫害”心理,一种心理平衡失調的問題。 看熱鬧之余,如果我們正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問題,說不定我們會發現,我們內心也糾結著同樣的“閹夫”种子,只是它們還未發芽! 迷思3:因為孩子,所以必須維護婚姻關系 報上統計,最近三年來台灣地區就大約發生過二十多起殺夫案件。最近發生的鄧如雯殺夫案只是較受媒体注目的案子而已。 如果要把他殺掉,為什么不离婚呢? 我們這些置身事外。自以為相當理性的現代人會這么問。 綜上所述,每個人都有害怕离婚的情結,潛意識認為离婚另外代表著某些意思。在謀生上無依無靠的女人更認為它是個人全面性的破產。但除此心理上的因素之外,我們也必須苛責一下現代的法律,是的,它确實像邱彰律師所一再強調的,對女性的保障并不周全。 從鄧如雯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台灣婦女身上所籠罩的陰影。她在十五歲時受一個男人強暴,怀有身孕而不敢講,生下孩子后,只好決定嫁給強暴她的男人。婚姻并未結束她的噩夢,相反的,她的噩夢才開始。這個男人讓她每天生活在拳打腳踢的生活中,吊打她父親,強暴她的母親和妹妹,揚言殺她全家,而在七年婚姻中她還生下另一個孩子,最后她在忍無可忍之下,殺了這個男人。 閹夫案和殺夫案相同點很多。羅瑞娜生長在一個泛道德的傳統家庭,而鄧如雯更慘的是,她生活在一個泛道德的傳統社會。 她的人生錯誤是別人為她累積而成的。其實,過去大部分的台灣女孩也受一樣的教育長大: l.對性無知——怀孕了不知如何處理,因為害怕被恥笑或責罵,所以在肚子一天比一天大時,還想將事實隱瞞。 2.處女情結——你的第一個男人必須是你的丈夫,鄧如雯于是在這种壓力下嫁給了強暴犯。 3.嫁給一個人以后就認命——這話出自鄧如雯的口中。但不僅她一個人認命,奇怪的是,連她的家人也一起認命!全家生活在這個連續不斷的夢魔里已經七年!如果不是鄧氏家族有受虐待狂,就是台灣的警力完全不受重視,無以保護一家人免于暴徒的淫威。 4.勸合不勸离——我們當然不鼓勵离婚,但在鄧女的狀態(婚前同居時已有多次暴力行為,且累及家人),所謂“地方人士”竟然還協調鄧女嫁給這個暴徒,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看在孩子分上,還是忍下去吧”,這种觀念存在于許多受婚姻暴力折磨的女人心中。她們遲遲不求去,實在是因為心里長了這條鞭子,使她們忍受了許多苦楚,卻還堅強地認命! “看在孩子分上維系婚姻,遲早會看走孩子,”阿諾·拉查若斯博士這么歸納,“一旦孩子成為婚姻的主要力量時,父母往往會忽略孩子的感情需求……”這种婚姻中的虛偽,反而創造了許多孩子成長的夢魔。 總而言之,我們不是對婚姻期待過高,就是希望借著婚姻改變另一半,這些“救援幻想症”使許多人在痛苦中掙扎多年,不是將希望放在明天,就是將希望放在下一代……不肯面對問題,使婚姻雪上加霜,一邊心甘,一邊情“怨”,終究有更多殺夫閹夫案會發生,天下男人請小心了! 他變成電視鰥夫了嗎? 有一位記者朋友,上班時,她母親打電話來,把她罵得狗血淋頭。大家看她愁眉苦臉,問她:發生了什么事? 原來她母親昨天為了喝喜酒,錯過瓊瑤連續劇,先前叮嚀自己的女儿錄下來,女儿一時忘了,簡直犯了不可饒恕的大罪。“養你這么大,也沒要你報答,連這种小事你都不為我做?你是記者,怎么不想想辦法?走后門也要讓我看到……否則你就是不孝!” 我這位記者朋友只好求助于影劇記者,請她“走后門”到某台去租借一卷,才平息了母親的怒气。 不過,如果你不是老太太,可不能這么執迷。 當經年累月下來,“中視”比丈夫吸引你時,可要當心了。 “我跟我的太太完全沒話講,”一位位居高級主管的男人如此抱怨,“當我想將上班時候遇到的困難、被老板罵所受的窩囊气,以及考慮中年轉業的念頭告訴她時,我總覺得自己碰了一鼻子灰。她并非對我漠不關心,但一講起這些話,我們卻像是兩個世界的人,她有時很努力听,但我卻感覺自己在對牛彈琴。我想,她的職業專長只剩下和同事談連續劇內容吧,只有在那個時候,她才神采奕奕。” 不少太太抱怨自己丈夫的“老婆”是“電玩”,也有不少丈夫認為,對太太來說,連續劇比老公重要得多。 當然,我們不能對這些机器發脾气。對無聊的都市人而言,電視電玩恐怕是一劑良藥,讓很多人不要無聊得發瘋;對住在都市的老年人而言,電視更替現代人盡了不少孝道。 但對活動量不該那么低的年輕人和中年人而言,它常是殺手:健康殺手和感情殺手。 在你埋怨自己成為電腦寡婦時,他可能早已成為“電視鰥夫”。 偶爾和朋友聊天時,一涉及有關電視的任何談話內容,我通常只有洗耳恭听的份。我絕不無意識地打開電視机。 我對電視并無敵意,相反的,我曾經是個“電視儿童”,每天守候八點檔。很多莫名其妙的‘歷史常識”都來自連續劇。比如在漢武帝活著的時候,他的臣下就可以正正堂堂地稱他武帝,气得歷史學者七竅生煙,而編劇屢犯不改。考大學時,電視更成為我的精神支柱——我規定自己凡結束一天的預習課程,就可以看連續劇。電視從未使我荒廢學業,反而有相當的“勵志”效果,在無聊的高三生活中,它,唉,還真是我最好的朋友。 失業的時候,它也是最忠實的良伴。人一沮喪,沒日沒夜地看下去,正常節目結束,還可以看第四台,永遠不會寂寞,但越看越沮喪。 后來有了工作,而且還忙得連到美容院洗頭都沒時間時,就只好“背信忘義”。我檢討自己的時間規划,發現第一可刪者為看電視時間,不得已只好刪除之,至今大部分時間,家里的電視需坐冷板凳。不過我還是會瞄瞄影劇版,看看有沒有什么感興趣的節目,再決定要不要打開電視机。 老實說,已經不會因為“無聊’而打開電視的我,并沒覺得有什么損失,反而賺口很多時間。 如果你仔細考慮之后,已認為電視占去你太多時間,又常在電視机前抱怨電視節目,那你最好的節省時間方法,就是先看影劇版,再看電視;你不會錯過精彩的節目,也不會一邊气一邊看下去,然后又埋怨自己。 現代人的生活中,電視确實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無聊時只好看電視,心情不好時看電視,連休閒時也多半選擇電視。 哲學家羅素曾說,他那時代人讀書的動机有二:一种是為了享受,另一种是為了炫耀。在今天這种資訊發達的時代,大部分人几乎已經不看書了,人生中的知識有一大半來自電視。或許我可以換湯不換藥地說: 看電視的人,一种是為了享受,另一种是為了炫耀,不是嗎? 偶爾關掉電視的聲音,听听他的聲音吧! 你真的沒空嗎?“又忙又累,什么都不想,只好看電視”只是借口。可以把看電視的時間節省一半,讓心安靜一下,時間就多了出來。 ------------------ 轉自書香門第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