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不要冀圖假愛之名,改變對方本性 生命中最可怕的是,我們所愛的人,運用他們的“特權”指鹿為馬、指狗為熊,以為你只要吃得飽就好了,他的志向就是你的目標,他的需要就是你的渴望,磨走了你的時光,使你像動物園里狹窄籠子里的馬來熊,莫名其妙地兜圈子,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人常誤以為,我与你訂下愛情的盟約,我就有權利改變你。操控欲很強的人似乎從來不會想到,如果另一半受到壓抑,自己也會相對地不快樂,不會賺到什么精神上的享受。 當然,你一時會有點快樂。我看過兩個碩士班的同學,成為夫婦,因為孩子的出生,使得成績比較优秀的太太必須暫時放棄學業。丈夫把全家帶到美國念博士時,太太的碩士還沒拿到,“期限”已經臨頭,几年的异鄉生活把以前第一名的她訓練成第一名的“煮婦”。先生每天規定她煮四菜一湯,并且向所有來家中做客的中國人夸耀:“看,我就是這樣虐待她的!” 她幸福的笑容帶著無奈,令敏感的客人膽戰心惊,而丈夫渾然不覺地把太太的优秀愉快地吞進胃里。 假愛之名,改變對方本性,很難讓你的情人在耗盡一生后感激你。 這些指鹿為馬的故事在現代婚姻和愛情故事中,仍然借尸還魂地不斷上演著。你不會覺得這些故事很有趣吧! 真寬恕与假原諒 真實的寬恕是一种智慧,但是虛偽的原諒卻使自己和施虐者都陷入惡性循環。很多受虐婦女都會說“上輩子欠他的”,但卻不能真正地無怨。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前生欠債今生得還錢,又何怨之有? 主持婚姻節目時,我常常听到“婚姻苦主”在敘述半生悲慘遭遇后話鋒一轉,說出一段感激“加害者”(常是婚姻暴力的加害者)的話: “他讓我成長很多(因為他給我一對可愛的儿女),希望他找到幸福(在另一個女人身邊過得很好)。在這里我要對他說聲謝謝……” 很感人,是不是?但是,听在許多人天生會打抱不平的耳朵里,不免感覺有一絲牽強的意味。 奇妙的是,會這么說的都是女人,妻子有外遇或受到妻子暴力對待的男性,并不習慣在說話的末段加上類似的感謝辭。我常常怀疑,她們是真的原諒了糟蹋她們青春的人呢,或只是為了顯示自己是個有美德的傳統婦女? 真實的寬恕是一种智慧 原諒是必須的,否則我們無法卸掉昨日沉重而無用的包袱往前走,犯不著再拿僅余的歲月來和他的幻影纏斗,可是,真正的原諒并不容易。我們如果用錯了原諒,反而會辜負了自己的一片善意,對自己應有的人生權益欠缺正義感。用錯的原諒會變成縱容,換來那個人的變本加厲——對很多婚姻暴力的受害者,在她們飽受折磨的一生中,不知已經原諒多少回了。 “勸合不勸离”被視為是舊社會的美德,她們周遭的人,包括她們自己,都在同一教條的熏陶下成長,缺乏任何理性思考的原諒,常把自己交到命運的屠夫手中,交換來精神上的剮刑。 我最近看的一本書《与神對話》,其中有一段話說明了沉浸在婚姻暴力中的婦女的狀況: 在舊的觀念影響之下,人們往往善意地為對方做了他們所認為最好的事,但令人悲傷的是,在大多數的例子里,它所造成的卻只是被對方持續的虐待,關系持續地運作不良。 最后,那些試著對對方“做該做的事”——很快地原諒人、表示同情、繼續忽略某些問題和行為——的人,會變得滿怀怨恨、憤怒和不信任…… 以愛待人并不必然表示,允許他人隨心所欲地去做。 真實的寬恕是一种智慧,但是虛偽的原諒卻使自己和施虐者都陷人惡性循環。很多受虐婦女都會說“上輩子欠他的”,但卻不能真正地無怨。如果你真的相信自己前生欠債今生得還錢,又何怨之有? 虛偽的原諒無助于提升我們的精神層次。 虛偽的原諒才是Happy Ending? 台灣電視和日本一樣,有一些以溫情為主旨的節目,要翻臉的情侶或夫妻复合。我相信,每個人都樂于見到人家破鏡重圓,但是以短短的“電視時間”,要積怨已久或分明個性不合的兩人在大眾見證下重圓,我覺得,實在是強人所難,未免也溫情得太過分,虛偽的原諒像是一場騙局。 有一年新年時在日本,打開電視看到一個類似《尋人啟事》和《大合解》的節目,感覺就真實多了。一個目前還當紅的笑星,請求借節目之便和离婚十年的妻子复合,掀起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原來他酗酒,不但常對妻子飽以老拳,還虐待自己的四名子女;已經長成青少年的孩子,甚至還記得父親拿酒瓶敲他頭的往事,也一起指責他收人甚丰但不養家的事實。 被家開除十年后,這個諧星第一次被工作人員帶回家,請求妻子的原諒,卻被妻子“轟”了出去。然后他用各式各樣的方法證明他戒酒的決心,家人還是沒有接納他。 在漫長的努力之后,電視制作單位把他的一妻四子請到節目中來,他苦苦地拿著一張填好的“結婚證書”請妻子接過去。緊張的時刻到了,過了,妻子始終沒接回那張紙,但臉上一直帶著驕傲的神情,好像沉冤多年終得平反。她最后說,我可以再給你一個机會觀察你,但你還不能回家,我還要好好看看你是否真的洗心革面。 兩人并沒有應觀眾要求抱在一塊儿。我松了一口气,這算是個HappyEnding,但并不“狗血”。我們都知道,酗酒和婚姻暴力不是那么好改的,被害者也不是那么容易忘記傷痕。日本的這种節目,也并沒有把喜歡看快樂結局的觀眾當白痴。是的,我們都喜歡HappyEnding,但沒有人喜歡當白痴。 他打我,但不是對我不好 沒有人喜歡被打,但有人安于被打。對于某些人而言,被打是比自己獨立追求未來更沒有風險性。是的,改變很困難。自欺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不是嗎? 讓我們來看看不久以前喧騰一時的影視新聞。 也許不該說是影視新聞,因為她已經是個圈外人,前名歌星的妻子,和丈夫曾是一對金童玉女,就在這一段銀色婚姻還是一段佳話的時候,“狗崽隊”抓出已是兩個孩子母親的她卷入与一位商人的三角戀情,商人罹患癌症的妻子去世了,她也轟轟烈烈地离了婚。最近風波未息,原來,离婚之后追求的感情也不怎么美好,搬离豪宅,被毆打了一年多的她,消息又再度見報。 就像很多情人一樣,“床頭吵,床尾和”的公式仍然适用,沒多久,又有复合的趨勢了。她應付記者詢問的說法是很有“代表性”的。她說:“我是說他打我沒錯,但我可沒說他對我不好!” 一個朋友說得很毒,但也很准,這兩句話好像是在說:“我就是欠揍,你們管得著嗎?”感情是兩個人的事,為什么她要舍一個“人見人愛”的婚姻而變成破坏別人婚姻的第三者,我們無法揣測表象之下的內情。正常人不懂的是,一個女人,為什么會在被打得上骨科看醫生后,還能夠繼續愛上動不動就打她的人呢? 自欺欺人于事無補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台灣的婚姻“慘案”里頭,真的很多,多到難以想象。許多婚姻暴力的受害者,甚至和加害人維持著“相濡以沫”的依存和黏附關系,她們不斷地投訴著自己的受害經過,當旁人或親人已經同情到發火了,她們還是沒有辦法脫离被害者的圈圈。為了很多理由,或找了很多借口,她們都留下來了。我所听過的理由,依序為: “為了孩子……”(她們并沒有想過,到底什么狀況對孩子是比較好的,并沒有一個孩子愿意苟且留在父母打打殺殺或母親一直挨揍的環境中。) “還好啦,”也許她還會這么答辯,“他只會打我,對孩子還……還不錯……” “离婚我沒辦法對父母家人交代……”(其實誰愿意自己的儿女不時被配偶打得“鼻青眼腫”呢?讓他們了解狀況,他們有朝一日總會体諒。) “我沒有辦法謀生……”(最近我還發現几個個案,一個婦女以多張驗傷單成功地請法院判決离婚之后,還“賴”在夫家不走,和自己的前夫和護衛前夫的家人持續謾罵,所持的理由就是,她沒有工作,如果前夫不照協議給她贍養費,她就不搬出去,沒那么便宜!但是,出外賺錢再難,也不會比留在夫家繼續當受气包更苦吧。) “再忍几年就會好了……”“不喝酒、不賭輸的時候他還不錯……”然后,年年在掙扎中度過。 她們多半感歎著命運不好。沒錯,運气是差了,但是她們忘了在這樣的時代里,她們握有選擇命運的權利。如果不肯為更好的明天而改變觀念或行為,她們的處境雖然令人同情,但狡辯的心態則令人疲憊。除了自己,未來還能指望誰呢?有些人,甚至与想幫助她們的咨詢團体或親友開一場辯論會,堅持著自己的受難者情境,不知叫人何從幫起。 只能說,在長期壓抑下產生的低自尊及低自信,使她們總有一大堆同樣的借口,同樣的怨尤,數不清的“可是……”“你不了解……”也許她們要的并不是改變,只是傾听。 這一位名人,她要的可能只是新聞媒体或社會大眾的傾听吧。在愛情和婚姻的世界里,不管見過多少世面的女人,都可能在一時不察之下退化成一個楚楚可怜的小蛞蝓(沒殼蝸牛),不要求有效的解決,只想要讓自己的悲傷情緒泛濫一遍又一遍。 沒有人喜歡被打,但有人安于被打。對于某些人而言,被打比自己獨立追求未來更沒有風險性。是的,改變很困難。自欺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不是嗎? 她當然對她比較好 如果大家必定得相處下去,最好不要在比較性問題上較量太多,得過且過吧。婆媳妯娌的問題,必然与大家庭或折衷家庭的制度不朽而長在。 “我覺得我為這一家子做牛做馬根本沒有用,不管我為她做了多少事,多孝順她,她對自己的女儿畢竟比較好,有好東西還是會留給她的女儿,根本沒有想到是我要侍奉她到老。”一個与婆婆相處多年還算“和睦”的媳婦這樣抱怨道。 這樣的話,每個人都听得太多了,好像只要丈夫家有姐妹,或兄弟,媳婦多少會有這樣的怨言出現,怨公婆偏心。 我在想,台灣不知道有多少婚姻是因為和妯娌相處不好、和婆婆無法溝通而离的。只要和男方家族中的一個人有了過節,又經年無法化解,就是种下了日后夫妻不睦的种子,如果其中有人蓄意讓戰事擴大的話,遲早會把一個人對婚姻的耐心全消耗盡。 西方人就比較沒有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們的家庭“分化”得早,成年之后的儿女很少跟父母同住,彼此的感情關系比較獨立,不需要朝夕相處,問題就沒有那么繁复。西方人离婚,的确是因為個性不合,或者“性”不合,從沒听過有人是因為和婆婆個性不合或跟小姑處不來而把婚姻送上斷頭台的。 再怎么好,也難敵血緣之親 所以,西方婚姻專家對离婚的看法,實在很難以移植到台灣的社會來。因為我們對婚姻的期待、個人人格的尊重和家庭結构都不一樣。 華人跟家庭之間一直連接著一條非常堅固的臍帶。 歐美老人獨居理所當然,這里若讓老人獨居,人人都會為之慨歎子女不孝,覺得他們的晚景必然凄涼。當然,我們的老人也并非獨享利益,他們往往到了退休之后,還必須享受含飴弄孫之“樂”,很難真正体會人生責任已經盡完的輕松感。家中的長一代不愿意分享為下一代育嬰的責任,下一代也難免有怨言。 上一代對下一代要求多,下一代對上一代要求也不少。 “我和小姑有什么爭執,婆婆其實都在幫自己女儿說話……”听到這种對婆家的抱怨時,我多半沉默地傾听,不會為抱怨者打抱不平,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看事情的角度,也總選擇一個最适合自己的角度,去傾吐一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當事人可能覺得受到很大的傷害,但旁人如非身處其中,會覺得雞毛蒜皮之類的小事,何足挂齒,卻又不能說真話,顯得不夠朋友。又來了!我想。 “小姑想要看電影,把小孩托給我婆婆,她就馬上答應。我要去看電影,把孩子托給她,她就給我臉色看,好像我沒有克盡母職似的……她有沒有想到是我們在養她,不是她女儿在養她……”這位媳婦這么述說著。我忍不住提醒她,喂,有一個簡單的道理,你應該懂啊,畢竟她是她的女儿,你是她媳婦;有一天你當了婆婆,看你會不會對自己的女儿比較好,畢竟是血緣之親啊。 不要在比較性問題上較量太多 我听過媳婦和小姑起沖突,媳婦認為自己有理,小姑無理,于是要求婆婆跟小姑斷絕來往,讓婆婆左右為難、丈夫也不知所措的例子。只能說,如果想維持婚姻,這媳婦未免天真得非常愚蠢。這么簡單的道理,她竟然讓自己受過高等教育的大腦疏忽掉。 大部分的婆婆,都還沒有聰明到會很技巧地解決這种“天生不公平”的問題。很多好婆婆,固然會在口頭說,把媳婦當女儿看,但那是你還沒跟她的儿女發生致命沖突之前。如果你在她面前說她的女儿或儿子有多坏,她怎么會不護短?我一直覺得,最笨的就是到公公婆婆面前厲聲告他們儿子的狀,或是到岳父母家譴責他們沒教好女儿。他們或許會為你出口气,但不可能一直為你把气出到底。古代的臣子都懂得“疏不間親”的道理。不管皇帝再怎么察納雅吉,离間皇帝和他常常接触的寵妃寵臣尚且不智,何況是父母儿女? 所以有許多實例都顯示,儿子一有外遇,明理的公婆都站在媳婦這邊,但若媳婦鬧得凶。吵得辣,公婆的態度馬上又往回倒。 那是人之常情,她當然會對跟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比較好。你,我,都一樣。很多俗諺不是都這么說嗎?——再怎么不像樣也是自己的孩子。其他多是可以“取而代之”的。 可能是因為此類比較毫無建設性,且听了太多,我又明白此類芝麻綠豆之糾紛,若無人寬心讓步,這爭執永無休止之一日。老實說,我對人家投訴的婆媳爭執或妯娌口角所造成的風波,跟她家中的“夾心餅男人”一樣,并無耐心。我很能体會大多數男人遇到這种事情左右為難、干脆逃走的做法。固然,越逃越糟。 如果大家必定得相處下去,最好不要在比較性問題上較量太多,得過且過吧。婆媳娘娘的問題,必然与大家庭或折衷家庭的制度不朽而長在。 找錯愛情專家 如果你一定要找親朋好友訴苦,請牢記,你要先确定,他必須比你冷靜,比你懂得沉默是金,最好還得比你聰明才行。 在某個中度台風過后,我回到鄉下老家,爭吵的聲音,從早上吵到晚上十點,仿佛黃石公園的地熱噴泉,間歇性地涌進我的耳朵里。我問我媽,是不是夫妻吵架?會不會鬧出命案?要不要報警?最起碼,我可以引用噪音防治法報警…… 我媽說,不是夫妻吵架,据她打听,是台風造成兩家牆壁滲水,他們正打算吵個“冰落石出”,看應該怎么負責法。 “吵架有用嗎?”我啼笑皆非。“當然沒有用啊,”我媽說,“不然他們干嗎吵這么久。剛開始是兩家太太在吵,后來先生也加人戰局,現在兩家的親戚也來助陣,所以越吵越大聲……” 我想,他們還得吵上好几天呢。遇到事情的時候,如果沒有知識,或雙方認知差距太大,我們常常忘了可以有效地談一談,而用很原始的本能,吵,吵到后來往往涉及各种与原本主題無關的東西,大家開始翻起舊賬,為未來結下更多的舊怨,事情沒有解決,反而擴大了。 找錯了腦袋不清楚或意气用事的中間人,反而坏了事。也很容易從兩人恩怨演變為兩個家族或兩個大團体的恩怨。我想,過去大多數死傷枕藉的戰爭,都是這樣引起的。 感情的事,從牽手到變臉,最大的結怨原因,大家都推給“個性不合”,其實是不了解如何處理個性不合所引起的沖突。往往,在投訴無門的時候,我們找錯了“愛情專家”。 因為想投訴對方的錯,強調自己的對,我們常常很直覺地找到了最有可能討厭對方,最有可能溺愛自己,也就是最會為自己講話的人。 浪費時間,又擴大嫌隙 女儿和先生發生小爭吵,會找到原先就反對他們結婚,但不得不同意他們結婚的母親。母親碰巧也會遇到不負責任的父親,就會義正辭嚴地把“天下男人一般烏鴉”的概念投射在女婿身上,對女儿說:“我早說你們的婚姻拖不了六個月的,不听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看吧,為了你將來的幸福,你還是离婚搬回來跟媽媽住,我還可以幫你照顧孩子!” 小兩口演出全武行,用枕頭丟來丟去,被同住的能干婆婆發現了。婆婆本來就覺得媳婦洗碗洗不干淨,實在配不上自己的儿子,于是就說了吵完架痛哭流涕的媳婦兩句:“男人就是這樣,你讓他一點會死啊,我還不是這樣忍過來的……”結果媳婦越發覺得這個家待不下去了,气得頂了婆婆兩句,婆婆又跟儿子投訴媳婦沒大沒小,兩家最后提議离婚。 還可能有下列情況,媳婦回娘家,找到了她有勇無謀的兄弟,气勢洶洶地來把自己丈夫打一頓,這下子,也害她回夫家變得不是人了。 兩個情人吵架,女孩問閨中密友,他愛不愛她,應該怎么辦?閨中密友本來對女孩的男友就有好感,只恨他當初選擇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只好悄然退出,此仇不報,更待何時,拼命為女孩出气,把她的情人說得一敗涂地:“我早知道他是個坏男人,其實他當初也有來追我,只是你定力差,被他拐了。”取多人沒想到,在倒霉的時候找錯一個“咨詢對象”,會造成一生的慘劇。台灣人在談判和處理糾紛時,IQ和EQ都嫌不足,能夠變成阿Q就很不錯了。 找錯“專家”,不如在脫离盛怒期之后,再平心想想問題出在哪里,吵了半天,也可以出气,但徒然浪費了時間,又擴大了仇隙。 如果你一定要找親朋好友訴苦,請牢記,你要先确定,他必須比你冷靜,比你懂得沉默是金,最好還得比你聰明才行。 小事真的會抓狂 在彼此相處之際,為小事抓狂,屬理所當然,因為在愛人們眼中,它可能會變成疏忽愛情的罪名,而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要留心它帶來的后遺症,會使愛情退了步。 有一本美國的暢銷書,在台灣出版時,書名翻得很好,叫做《別為小事抓狂》,果然大賣特賣。該書作者是理察·卡爾森,在台乘胜追擊的第二本書,其實寫得絕不比第一本差,書名翻為《別怕賺不到錢》,卻沒有繼續掀起如是的閱讀熱潮,為什么?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确實常為小事抓狂,特別是那些在睡一覺之后就會覺得沒什么的雞毛蒜皮小事。 為小事抓狂,被一只或一些小螞蟻整得大象發了瘋,是感情中最常碰到的問題。有些人天生溫文,或者心胸寬大,或可以不在乎這些小螞蟻。但是,絕大多數人,都不是那么容易想得開,有些人還屬于作茧自縛的性格,把小螞蟻想成了千年妖獸。 有了愛情這种不明物質的滲人,情人們特別容易為小事抓狂。對方一個眼神好像瞟向窗外那個身材惹火的辣妹,她就找他的碴;她不過是比平常晚歸了一點點,沒接到他的電話,他就怀疑她的忠貞;早上起床,看到被她擠得亂七八糟的牙膏,他覺得她媽媽一定沒有把她教好;他看報紙看得人神,沒有听見她在說些什么,她感到自己的存在是不重要的;下班回來,看到家里被孩子弄得零亂不堪,他立刻把今天受的气發在“你當家庭主婦是怎么當的”之上;交代他的事,他忘了,她就說“每次你都……”,引起他對她素來“小題大做”的不滿。 小事真的會抓狂。 別把愛情偶像化 有一對小吵不斷的夫妻,在我面前分析他們結婚十五年來最大的爭吵,依稀記得是為了瓦斯的事情。太太炒菜炒到一半,沒了瓦斯,要先生去叫瓦斯,先生正在看電視,看長腿美女唱歌看得出了神,因而忘了這檔子事。過了十分鐘,性子較急的太太砰的一聲在廚房摔了炒菜鍋,兩人后來還大打出手。這場爭吵的“始作确者”,他們忘得差不多了,靠兩人記憶拼湊,和我的添油加醋,才能寫得“依稀”完整。不過,兩人都清楚記得,因此還一個月不講話,最后由比夫妻倆還成熟的小孩循循善誘才和好。 我一直記得,根据心理學家統計,在我們所有煩惱的事情中,只有百分之八的事情是值得煩惱的,我們煩惱的事情中的一半,是根本不會發生的事,而瑣瑣碎碎的小事,也占三分之一強。遺憾的是,真正的生活就是由這些小事組成。你很難保證,自己完全不會為小事抓狂。 牛津大學教授、神學家,也是知名童話作者的C.S.LEWIS曾說,即使是“高尚而理智”的人,也會受到相處時小事的威脅。“會受到這种‘倒退’威脅,甚至摧毀的婚姻,是那种把愛情偶像化的婚姻。把愛情偶像化的婚姻,會以為愛情是個有力量而且誠信可靠的神,會為他們打點好該打點的一切。當這种預期落空,他們就會把責任歸咎給愛情,更常見的,是歸咎給另一方。” 在彼此相處之際,為小事抓狂,屬理所當然,因為在愛人們眼中,它可能會變成疏忽愛情的罪名,而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要留心它帶來的后遺症,會使愛情退了步。 因為太重視愛情,而為小事抓狂,我們,何其矛盾。這是愛情的吊詭。一定要自己陷于這樣的詭計之中嗎? 應該可以在泥石流還沒淹沒愛情的房舍前,想想辦法防水吧。 女人味与男人胃 也許你以一手的好菜和打理家庭的功夫自傲,但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胜力全無。談抓住男人的心,只懂得抓住他的胃是舍本而逐末。 如果你把下面這個問題拿來問四十歲和二十歲的女性,可能會得出比例相當懸殊的YES和NO。這個問題就是:你認為只要抓住男人的胃,就可以抓住男人的心嗎? 上一代無疑地認可這個“古有明訓”,但下一代聰明的眼神中流轉著質疑的光暈,她們會說:“不一定吧,只會做巧婦,是不夠的。” 四十歲的男人和二十歲的男人,說YES的比例也一定差很多。他們當然希望娶到一個善庖廚的巧婦,但也明白,只有那种“愛情的謀生技能”是不夠的。有個十八歲的高三男生對我說:‘如果是這樣,我干脆搬到餐廳樓上,或者認真地找個會煮菜的菲佣就算了,怎么可以為吃斷送我一生的幸福呢?” 這是兩代之間對婚姻和愛情价值認知的絕大不同。在一個為失婚者征婚征友的節目(女性平均年齡在四十歲以上)里,我不斷地听到親友們推荐,他們總是愛強調面前這個女子煮得一手好菜,理家有方,除此之外,好像說不出其他的致胜优點來。 很明顯,她們上一次的婚姻,并不是因為“不理家務,對家庭沒有責任感”而失敗的。這是不少离婚男士對前妻的抱怨,但他們的年齡約四十五歲左右。她們一心向往美好的婚姻,也具有傳統的賢妻良母美德,但使她們夢想破滅的原因很簡單,也很傳統,叫做“所托非人”,找錯了男人。 在愛情中,味覺并非主要的元素 找錯了男人,你抓住他的胃,也抓不住他的心。 如果他的心不在,你再燒得一手慈禧太后御廚的好菜,他吃久了也一樣索然無味,糟蹋了你的食物,也磨光了你的苦心。 人人當然都希望有個很喜歡燒菜(前提是菜要燒得好,我也看過菜燒得很不好又苦苦逼得家人吞下去的“咸妻涼母”)的母親、妻子,或者是鄰居、朋友,這樣子,我們可以有机會大打牙祭。味覺可能在生活的感覺中對某些人是很重要的,可是在愛情中,味覺并非主要的元素。 有一种味覺,常被日日在油煙中周旋的主婦所遺忘——女人味。有個朋友是高中老師,任教于第一志愿的高中。某天,她要男學生在作文簿上寫有關“男女平等思想”的看法,有位男學生雖然有點毒,但确有卓見,他說:“你們女人,要的是女男平等,但并不希望以自己看起來像‘男人婆’而自豪吧……老師,你有沒有發現,很多女人在找到一個男人之后,慢慢變得‘中性’起來,是不是不再散發著求偶信息之后,就可以沒有任何女人味,有時真令人倒胃。” 先不管平不平等,若從生物的求偶本能來看,失去女人味,或許才是讓人倒胃口的最大問題。 女人的魅力不是取決于烹飪技能 周末,我坐在一家咖啡廳里,隔著玻璃看外頭熙來攘往的人群,我發現,大部分有“女人味”的女人,看來多是未婚的年輕單身女子。帶著兩個孩子出來的女人,不管丈夫在不在旁邊,多半穿著松垮的運動服,有的還很像穿著陳年的睡衣出門,奇怪的配色組合在身上,說話不再輕聲細語,看來确實比較粗里粗气。也許她們脫离少女期也只有兩三年而已。 即使從女人的眼光,我也覺得她們缺乏了所謂的“魅力”。 一個有女人味的女人,不只讓男人看了舒服,也同樣吸引女人的目光。女人味指的不是裝扮。撒嬌或矯揉造作,而是一种使人感到悅目而自在的女性特質。 為什么大部分女人在婚后就自動慢慢失去女人味?就好像女人也希望新時代男人還是得有男人的樣子,新時代的男人也必然渴望女人有跟男人不一樣的樣子。 也許你以一手的好菜和打理家庭的功夫自傲,但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魅力全無。談抓住男人的心,只懂得抓住他的胃是舍本而逐末。 現代的聰明男人當然還是希望女人在家庭中是全能運動員,不過他們絕對會把“溝通”放在一手好菜的前面。大魚大肉,如果沒有良好的佐餐气氛,就沒有那么好吃了。 身為女人,也應該相信,你的魅力不是決定于你的烹好技能,你有自己的光彩和吸引力;就好像男人,也沒有人希望女人只欣賞他的賺錢能力,而無所臣服于他的魅力。 ------------------ 轉自書香門第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