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日本人作為一個集体值得人們欽佩推崇,日本人作為一個個人卻無足輕重。 日本人在實用与應用技藝方面高人一籌,但在基礎理論研究与社會科學研究方面屈居三流。 (一)日本人——勇于變革与善于學習的民族 日本是經歷了645∼649年的大化革新、1867—1868年的明治維新和二戰到六七十年代的民主化,經濟复興与起飛,才冉冉上升到今天令人矚目的世界地位的。 日本人是在体會到外來文化的优越与先進時決意采取上述三次大變革的。在12世紀前日本面對的是光輝似錦的中國文明;在16∼20世紀初,她面臨著朝气蓬勃的西方文明的挑戰;二戰后,她又不得不正視強大興盛的美國文化。文化上的自卑感成為日本人銳意革新、虛心并巧妙地學習外來文化并崛起于世界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的歷史說明,一個謙遜的、善于向別人學習的民族,盡管產生不了多少偉人,創造不了稱雄于世的偉大文明,但卻可以在經濟、政治与社會等方面取得巨大進步,赶上并迅速超過原來的文明大國。相比之下,創造過偉大文明的民族,往往易沉湎于過去的偉大而不能自拔,雖有濃足的文化自豪感,但卻沒有創新与向外學習的巨大動力,免不了會被別的國家赶上和拋棄。近一百多年的中國与法國便是明證。 (二)集体主義的日本人 日本人的成功与日本人的集体主義有不解之緣。 日本人的集体主義与他們的等級觀念是密切相關的。日本在七世紀中葉開始的大化革新中,引進了中國的儒教、技術与制度。日本人保留了儒教中忠、禮、信、儉四种美德,并把忠誠提到了首要地位,拋棄了中國儒教道德至上的觀念,并推崇天皇為“社會中的神”,認為他“永遠正确”,對他“令下必從”(《日本為什么“成功”》第10頁,第38∼40頁)。 日本人在交際中很注意各等級間不同社會地位的區別,強調下級對上級的服從,同時十分關心自己在本團体中其他成員面前的“面子”,努力維護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在社會團体中的榮譽。有時,他們不惜以自殺來捍衛自己的榮譽,日本人通過壓抑下級的自主性、通過造成強烈的榮辱感來創造出巨大的團体凝聚力。日本人在集体中會產生一种親切感、歸屬感与奮斗的動力,而單個的日本人則自感孤單無力,找不到歸宿。 在這种文化背景下,終身雇佣制在日本企業中興旺發達。職員忠于公司,工作勤奮,樂于向公司出謀獻策。在日本歷史上,武士商人聯盟對公共事業始終十分關注。受這种傳統的影響,日本企業家的主要興趣不在于利潤而在于企業的發展擴大,以造福于社會,因此,日本企業家的目光十分遠大。 (三)無能為力的單個日本人 日本的這种文化抹殺了個人的獨創性、創造性与出人頭地的欲望。富于集体主義精神的日本人不喜歡個人獨斷專行,提倡集体協商決策。他們心目中的好領導是熱情的,受人信任愛戴并能廣泛征求下級意見的人(《日本人》第142頁,第177∼178頁)。日本人的“好領導標准”顯然同中國与西方的標准大相徑庭。無怪乎日本產生不了一個像邱吉爾、戴高樂、羅斯福、周恩來那樣具有偉大政治感召力、聲名顯赫的政治家。 日語与大部分東方語言一樣,許多概念的內涵不如西方語言那樣清晰明确,語言的邏輯不強,缺乏明顯的邏輯形式。日本人為保持團体的團結和成員間的和气,習慣于含糊其辭和轉彎抹角地說話。這樣一來,日本人的邏輯推理能力便萎縮了。對日本人來說,邏輯推理是外來貨。 日本人与中國人相似,有濃厚的實利觀、重技術、輕理論、輕科學。 還有,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樣,日本文化与日本社會千方百計的湮滅個人的獨創性,以求得融洽的人際關系。日本人信奉這樣一句話:“出頭的釘子要遭到敲”。 有兩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日本人利根川進原想拜一位日本分子生物學泰斗為師,后來,這位科學家勸他去美國深造。正是在美國,創很川進才作出了生物學方面的杰出貢獻——發現抗体再生現象,從而榮獲1987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利根川進的成功,也与其父親得法的教育分不開的。他的父親教育子女,不是采用日本傳統方式,而是采取“自由放任主義”,由儿子作主。按日本傳統的標准,這位著名科學家的父親竟是一位“不負責任的家長。” 1957年,江崎發現了半導体中的隧道效應,從而榮獲1973年諾貝爾物理獎。但在1960年,他因人際關系复雜,難以發揮創造性,毅然离開舉世聞名的日本索尼公司到美國去了。 (四)日本近現代化成功的原因 樂于學習外國先進文化、強烈的集体主義傳統,這都是日本能一舉取得近代化和現代化的成功的重要原因。 日本人有強烈的危机感与警備心理。日本是個海上孤島,島上可耕种面積不大,資源匱乏,地震与台風頻繁,日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經常保持戒備心理,以應付不測。這种心態自然衍變成勇于改革和虛心向先進民族學習的优點。 日本近現代化成功的原因遠不止這些。 中國文化的魅力与吸引力,促使日本銳意推行大化革新舊本強大的武士与商人的中間階層,又促成日本厲行另一場大變革——明治維新,較快地完成了近代化。武士原為大封建主的管家,有丰富的經驗与經營藩營企業的經驗。致富的商人買到武士身份后,又向武士傳授經營生產之道。兩者逐漸在日本社會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并結合成鞏固的聯盟,該聯盟既具有雄厚的政治實力,又務實精干,講究經濟效果。該聯盟目光犀利,及早地認識到西方文化的优越性,憑借手中強大的政治經濟力量,推動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康庄大道(《菊花与刀》,第66頁)。 日本在二戰后能順利完成工業化,外部因素起了較大作用。美國為日本提供國防保護;世界經濟在二戰后到70年代初,一直在增長;當時歐美人還沒有意識到日本保護主義進口政策的威脅,他們向日本轉讓專利技術的條件較松。這都為日本戰后迅速复興經濟提供了百年難遇的大好時机(《環太平洋亞州諸國的經濟變革》第37∼38頁)。 當然,戰后的日本并非完全從廢墟上白手起家复興經濟,日本人是在明治維新后實現了近代化這一扎實基礎上著手建設家園的。 企業家与政府對日本現代化的成功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美國許多經理是商學院的畢業生,而日本的經理大多是技術員出身。日本企業家善于捕捉世界經濟行情与市場行情。他們在針對市場行情、改進技術并生產出适銷對路的新技術產品方面,比美國人更胜一籌。 受下級對上級效忠的日本文化傳統影響,日本官員具有誠實。效率高的优點。明治維新以來,政府与企業形成了水乳交融的關系。兩者相互配合,共同建設日本社會。二戰后的日本政府繼承了這种优良傳統,在規划、稅收和進出口等方面不遺余力地扶植有發展前途的企業。 日本的成功,也獲益于它的教育事業,日本既繼承了中國文化中“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又完整地移植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到1970年,日本的中等教育普及率超過了美國。日本學校紀律嚴明,學生十分用功。日本學校所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創造性与抽象思維能力不高,但識字率高,計算能力強,專業基礎扎實,十分适合日本企業的需要。 (五)著名的日本人 日本人是集体主義強盛、個人主義(個人奮斗)萎縮的民族。日本所產生的在國際聲名遠播的人寥寥無几: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伊藤博文、東條英机和名望稍遜一籌的裕仁天皇、川端康成与湯川秀樹。 一)政治家 日本第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應推圣德太子。他在603∼604年,頒布一套把中國儒教与制度移植到日本的法令,為后來的大化革新規划了藍圖。在645年,大兄皇子施行圣德太子規划的大化革新,建立了天皇制后中央集權國家。在十六世紀下半期,在封建割据的戰國時代,武士織田信長一躍成為日本的獨裁者。對西方的宗教和科技有濃厚的興趣。他施行把武士和農民分离開來的改革。他被他人暗殺后,他的部臣丰臣秀吉于1590年統一了日本。他進一步推廣了織回信長的改革,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但他卻反對西方的思想。 在丰臣秀吉死后,織田的同盟者、丰臣的對手德川家康奪取了政權,開始了日本長達260多年和平局面——德川幕府時期。他建立起削弱封建藩主——大名權力和統治体制。他在學習西方方面淺嘗輒止,后來甚至走向鎖國。 到了19世紀下半期,經濟失調与國內、外部文化的碰撞產生的動蕩。大大削弱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度的崩潰,使變革成了可能。一些主張攘夷和幕的藩主与知識分子,在被幕府鎮壓和被國外軍艦打敗后,轉而主張堅決倒幕,學習西方。在大久保利通、西方隆盛与木戶孝允的努力下,在1868年,倒幕派取得了胜利。年僅十四歲的明治天皇采納了革新方案,大規模地和擇优地學習西方技術与制度。 1874年,倒幕運動功臣板垣退助建立了自由党。 1882年,大限重信組了第二個党,該党在戰后稱為民主党。1955年,兩党合并成為在日本一直執政的自由民主党。 另一位倒幕英雄与維新倡導者伊藤博文,是日本交通運輸近代化、新貨幣制度、產業近代化和明治憲法之父。他既爭取從西方列強的影響下實現日本的民族獨立,又發動了中日戰爭,打敗中國,割取台灣。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世界經濟衰退与過快工業化的影響,日本經濟出現衰退;議會的腐化与財閥的財富集中引起人民的反感,日本人在歷史上又受尚武精神的影響。于是在30年代初,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控制了政局。1937∼1939年、1940—1941年的近衛文磨內閣期間,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与德、意結盟,准備“南進”。近衛明智地堅決不輕率与美開戰,但陸軍大臣東條英机反對。 1941年底,近衛辭職,東條上台,對美開戰,導致了日本軍事的全面失敗。戰后,近衛、東條得到應有的懲罰。參与發動第二次大戰的天皇裕仁是本世紀政壇上一個頗具爭議的人物,他在當代世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屈指可數的思想家和科學家 日本唯一能自夸的思想家是18世紀上半期的皮滕昌益。他推崇人的自耕自織的生活,以“毛”、“通”万物的相互制約性与物質的活動性來解釋世界。 日本著名的科學家大都是諾貝爾獲獎者:預言了介子的存在的湯川秀樹,湯川的學生、發展了量子電動力學的基本理論的朝永振一郎与前面提到的江崎。日本最著名的生物學家應推前面提到的利根川進,最突出的化學家應數把量子力學理論應用到化學反應研究上的福井謙一。 三)文學家和藝術家 日本有許多風景如畫的胜跡,這熏陶出日本人的強烈的美感。在組織嚴密,受壓抑极大的社會中,花道、畫畫和自我反省成為保留自己個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因而,日本得以產生一批杰出的文學家和畫家。 20世紀日本最負盛名的作家是現實主義文學家夏日漱石。一次大戰前后,倡導人道主義、人性与個性的白樺派風靡一時。主要代表有武者小路實駕,“日本短篇小說之神”志賀直哉等。白樺派之后,是注重以心理描寫和技藝反映現實的新思潮派、最著名的代表是短篇小說大師芥川龍之介。同時興起的新感覺派中,橫光利一与川端康成是兩大代表。后者以日本傳統風格与歐洲現代派手法的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而成為最具國際影響的日本作家。戰后日本文學流派眾多,名家輩出,此處不一一敘述。 在17世紀,一些日本人改造了中國畫法,創造出對現實歐美畫壇有較大影響的“浮世繪”版畫。其中菱川師宣是開拓者。喜多川奇唐以繪仕女而飲譽西歐,以畫鄉土風光而稱著。雪藤廣重則擅長描繪旅途景色。鈴木春信以畫人物而見長。 日本樂壇無人能超越的人物是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 ------------------ 亦凡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