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逮捕丁澎的上諭到了湯斌手里,他頗為疑惑,丁澎的操守是他相信得過,何至于闈中舞弊?他在想,河南的正主考,也是他的順治九年壬辰科的同年黃金心,在京里當吏部員外時,曾听說有索取紅包的不謹之行;如果了澎不是為給事中朱紹鳳所誤參,受了冤枉,就必是受了黃金心的連累。總之是非黑白還沒有判明,自己對這位纖道來訪,而遭遇了拂逆的朋友,唯有盡可能加以安慰和援助。 于是他帶著公文到客館中去看丁澎,“飛濤!”他叫著他的別號,平靜地說:“有件事似乎是新聞。”他把公文遞了過去。 丁澎一看,顯得一惊,接著黯然地歎了口气:“唉!我曉得要受無妄之災!” 這就見得湯斌的猜測不錯了,是受了黃金心的連累;黃金心到底如何作弊,他不便去打听,只是為丁澎譬解,“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他說“飛濤,你總記得《西銘》上的話:‘貧賤憂患,宁至汝于成!’” “見教得极是!”丁澎深深一揖,“這于我是個磨練,讀書養气,在這些地方就得力了!” 解到京里,丁澎才知道要興科場大獄,考官被參的,不止河南一處,而且河南的情節還不算重。最嚴重的是順天和江南兩闈;弊端由順天發現,及于江南,再蔓延到河南、山東、山西。 科場的積弊,由來已久;皇帝決心加以整飭,這年——順治十四年了酋,各省普行鄉試,特地嚴厲告誡:“考官閱卷有弊者,殺無赦!” 各省鄉試,錄取舉人的名額是有規定的,順天閉是一百六十八,江南闈是一百六十三,居各省的首二位。這一北一南兩地,前者是“天子腳下”的首善之區;后者為人文薈萃之區,因此這北南兩闈亦是國家選拔人才最關緊要的所在,所派的考官,特別慎重。北闈的正主考就是曹本榮,副主考名叫來之繩,亦是學問优長的翰林宮。 正副主考以外,另外又派十四名考官,稱為“房官”;在京師,照例選派各衙門科舉出身而有才名的“散官”充任,這一類“散官”,另成一類,稱為“中、行、評、博”;即是中書科中書,行人司行人,大理寺評事,國子監博士的合稱。這年,大理寺的左右評事,李振鄴、張我朴都被派充任房官。 這兩個人是少年新進,才名甚高,而行止有虧;因此听說他們膺選入闈,許多不肖仕子紛紛鑽營,謀通關節,尤其是走李振鄴的路子的更多——居間經手的是一個湖州的秀才張漢。 張漢跟李振鄴是朋友,到京謀生,因為資斧不繼,借住在李家。李振鄴的太太在原籍,京里只有一個新娶的姨太太。一天得到消息,說李太太已從家鄉動身,不日到京,李振鄴大起恐慌。 因為李振鄴懼內。他的這個小名秋葵的姨太太是瞞著太太而娶的,一旦東窗事發,這饑荒有得打。但是,他又舍不得遣走秋葵。左思右想,想出了一條移花接木之計。 跟秋葵說通了以后,他找到張漢,說明原因,要把秋葵送給張漢,但是有個條件,只有在晚上,秋葵才是張漢的新姬;在白天,她仍舊是李振鄴的外室。 窮愁潦倒的張漢,得此飛來艷福,自然一諾無辭。于是“綠楊分作兩家看”,秋葵跟著張漢,另外賃屋同居,但依舊向月而開。 不多几天,她向李振鄴訴苦,“老爺就是可怜我,也得替我找個富家儿郎,讓我終身有靠,如今嫁了個窮鬼,三餐不飽,苦得要死,”秋葵淌著眼淚說,“轉眼秋風一起,棉衣服還不知道在哪里?這個年更不知道怎么過了?” “你不要忙!”李振鄴應聲答道:“我早已籌畫好了,包你一到冬天,穩坐暖炕,黑的是煤炭,白的是饃饃,舒舒服服過一個肥年。” “我不信!”秋葵真的不信,“哪有這樣的好事?” “這就叫机會!今年是子午卯西的大比之年,我已經內定了要入闈。”李振鄴把秋葵抱著坐在膝上,低聲向她耳際囑咐:“你悄悄跟老張去說,叫他去找‘主顧’,要有錢人家的子弟,肚子里‘火燭小心’而急于想中舉的;每一個六千銀子,另加兩成小費。我得正項,老張得小費,二六一十二,每個就是一千兩百銀子,能找到三個,你算算看,是多少?” 這再好算沒有了,“三千六百兩銀子!”秋葵喜出望外,反又不信了,“真有這樣的好事?” “你不信就拉倒。” “信、信!”秋葵笑著說道。“做夢也不曾想到會發三千六百兩銀子的大財!” 在她已覺此是巨數,而張漢意猶未足,心里在想,這件事,在李振鄴不費吹灰之力,而自己要去覓主顧,卻須大費气力。出的力多,得的錢少,這筆生意划不來。 “哼!”他冷笑著對秋葵說,“你的眼孔真小,三千六百兩有什么了不起?你不想想,他安安穩穩坐得一万八——如果我找不來主顧,莫說一万八千銀子,一兩人錢他也沒得。” “那么,你說,你要多少呢?” “什么‘你’要多少?你到底是誰的人!你呀、我呀的,拿我當什么人看了?” 秋葵知道自己錯了,“我是說‘我們’要多少?一時說錯了也是有的,你何必這樣子光火。”她也反唇相譏:“真是窮人气大!” “好了,好了!”張漢卻又軟了下來,“我是生老李的气,你不要誤會。老李良心太黑了!秋葵,你要明白些,你跟我是一輩子,凡事替我打算,就是替你自己打算,懂不懂這個道理?” 秋葵想想不錯。李振鄴的老婆是雌老虎,自己跟他這樣明來暗去,有朝一日事机敗露,必定要受一頓羞辱。倒不如弄几個錢,跟他一刀兩斷,死心塌地隨著張漢過日子,才是個了斷。 于是她深深點頭:“我怎么不懂?” “与其為他打算,不如為我們自己打算。秋葵,你等他來跟你說,請他把‘關節’給我,賣出一個,對半分帳,各得三千。” “那么,還有小費呢?”秋葵也很精明,“小費要歸我。” “小費就不一定了,如果有,就歸你。”張漢又說,“我自己當然也要下場;我這個‘關節’,對不起,要叨他的光。” “這樣子說,你馬上也是‘新科舉人’了!” “豈止新科舉人?明年春闈聯提成進士,我不想當翰林,也不想當京官;榜下即用去當知縣,選上了無錫、蘇州這些好缺,你想想,你這個官太太當起來,是啥滋味?” 有這樣的好事!秋葵想想不能不信,頓時欣喜若狂,一夜都不曾合眼。 到了第二天下午,李振鄴照例來“歇中覺”,秋葵便把張漢的意思說了出來,只瞞著他自己要下場的話,因為照張漢的一把如意算盤,到明年就帶著秋葵遠走高飛,李振鄴自然不愿,有此顧忌,他就不肯把關節交出來了。 就這樣,李振鄴還是不肯。經不住秋葵一會儿嬌語央求,一會儿生气要不理他,軟硬俱來,使得李振鄴終于屈服。 “關節我可以告訴你,不曉得你記得住,記不住?” “何必要我記?你不會拿張紙寫下來?”秋葵拖著他就走,“來,來!我替你磨墨。” “你替我磨墨,我也不寫。”李振鄴使勁搖頭,“筆跡不能落在外面。” 秋葵無奈只好听他口授,李振鄴定的關節是“誠、敏”二字,分嵌在“承題”第二句第二個字和第三句第三個字——八股文有一定的格式,起首兩句,說破題中之意,名為“破題”;接下來就是“承題”,筆法須与破題相反,正破則反承,反破則順承,通常最少三句,最多六旬。第二句第二個字用“誠”字,第三句第三個字用“敏”字,李振鄴一看就知道打來了暗號,自然會极力向主考“呈荐”錄取。 張漢得到了這個關節,自以為名利雙收,已在掌握,但事与愿違,賣關節亦并不容易。 買關節自然有人,但要打听打听“行情”;房官只有“荐卷”之權,而每房所荐的卷子,大致都有定額,除非得人极盛,好卷子太多,以爭取較多的名額,一般來說,逾額荐卷,主考是不會買帳的。 這樣,如果房官的關節賣得太多,則中与不中,事在未定之天,“行情”就不好了。李振鄴正是如此,茶坊酒肆,紛紛議論,有人這樣搖頭歎息:“今年北闈,要想靠文章中舉,怕很難了!光是李振鄴一個人,就不曉得賣了多少關節?” 張漢一听,恍然大悟,怪不得賣關節如此之難!原來李振鄴的關節不值錢,再細細一想,李振鄴賣出這么多關節,將來又如何應付?可想而知的,他有几等价錢,最高的始為他力荐;价錢低的,就听天由命了。照此說來,竟是騙局! “我原來以為他只算賣三個關節,這樣子,花了錢的包定可中,自然樂于交易。哪曉得他是這樣子搞法!”張漢向秋葵怨訴,“現在外面謠言很盛,東也是李振鄴,西也是李振籽,名气搞得具而不可聞也。照我看,發財無分,后患無窮。” 秋葵這時一顆心完全在張漢身上——實在也是在那名利雙收的“官太太”的一份夢想上面;听見丈夫的話,自然對“故主”有著無限的不滿。忍來忍去忍不下,等見了李振鄴,終于把張漢的話,轉了過去。 李振鄴還不曾听完,就已气得臉色鐵青,雙眼發紅——多少是秋葵轉述有誤,李振鄴只當張漢編造了這一套話在外面說他,當時便沖出門去,一躍上馬,疾馳而去。 每天下午,張漢都要從家里避出來,好“方便”李振鄴來會外室;他經常所去的地方,是在一處名叫“信圣觀”的道觀中。觀中兩廡都是攤販,別院有一處茶座,張漢不是在攤子上閒逛,就是在別院中喝茶。 這天他正在茶座上“窮吹”,說李評事跟他是刎頸之交,交情親密得像合穿一條褲子,有那曉得他跟李振鄴好得合一個女人的,不免匿笑;但帷薄不修,男人的大忌,誰也不敢說破。而大部分不知道這個內幕的,無不信他的話;李振鄴最近名气甚大,有人想買關節,卻又不明底細,此時听張漢這等說,自然要打听打听。正談得起勁時,忽有人說道:“那不是李評事來了!” 一看果然,張漢赶緊站起身來;為了要證明他自己的話,一面快步迎了上去,一面親熱地高聲喊道:“李大哥、李大哥!” “誰是你的李大哥!” 張漢連李振鄴的神態還未看清楚,左頰上已著了一掌:李振鄴出手极重,他臉上頓時起了五條紅印。 “李大哥,你怎么打人!”張漢又羞又惱,而且万分困惑,气急敗坏地說。 “打你這個忘恩負義的王八羔子!”李振鄴又是一掌,“你窮得沒飯吃,我好意收容你,還,還——。”秋葵的話不好出口,李振鄴一口唾沫吐到他臉上:“你自己摸良心想一想,我哪點虧待了你?你在外面瞎造謠言,坏我的事!真正狗彘不如!你再敢在外面胡說八道,我一張名片,先革掉你的監生,叫‘坊上’攆你滾蛋!你要不信,你就等著瞧!”說完又是一口唾沫,狠狠吐在地上;跺一跺腳,管自己恨恨而去。 張漢在眾目睽睽之下,受此一頓羞辱,恨不得有個地洞可鑽。此時唯有低著頭,不擇路而行;一口气赶回家,頹然坐倒,一言不發。 “怎么回事?”秋葵不安地問。 “問你啊!”張漢一跳老高,“你跟他說了些什么?” “我,我還不是就說的你說的話!” “這狗娘養的!少得意。” 由此開始,張漢痛罵李振鄴,罵到入夜方休;但枕上一番細語,張漢的心思又活了。 秋葵勸他,做官就要受气,“宰相肚里好撐船,”受得气多,才會量大。而且李振鄴這一來,內疚于心,必定會設法補報;自己反跟他鬧翻了,豈非不智? 張漢想想她的話不錯,第二天見著李振鄴,依舊卑詞奴顏,百依百順,同時秋葵也幫著相勸。李振鄴表面敷衍,心里卻另有主意了。 不久,明發上諭,欽派考差;果然,大理寺左右評事。都被派為房官。 兩個評事,一個是李振鄴,另一個叫張我扑。李是財迷,張是官迷;張一心想圖謀的一個官是:吏部郎中。吏部四司,主管人事進退,權柄极重。朝廷亦极重視,必從“中行評博”,或者名聲特佳的知縣、推官中考選。張我朴志在必得,而事机常不湊巧;這年——順治十四年,春天他考取了御史,由此而人吏部,比較容易,所以同事都勸他就職,但張太太不贊成。 “御史常要奉派查案,公事麻煩,容易得罪人;不知哪年哪月中了別人的暗算還不知道,你何苦自討苦吃?” 到了夏天,要點各省的主考,廣東路遠先點,張我朴得到消息,可能會點中他,張太太又勸丈夫了。 “廣東很不平靜,路又遠。而且考吏部司官的日子近了,你一到廣東,自然錯過,這又是划不來的事。” 張我朴認為“夫人之言”大有道理,于是事先請了病假,作為規避。廣東主考點過,他再銷假,跟李振鄴同時奉派為順天鄉試房官。 這又是個机會,是結歡于朝中大老的机會——順天鄉試應考的不完全是本省的舉子;大概十分之七為本省舉子,十分之三是他省在京官員的子弟,以“監生”——可以花錢捐的,國子監肄業生員的資格入闈。卷子的字號不同,本省舉子是“貝”字號,外省監生是“皿”字號。 賣關節的,大多是“皿”字號。李振鄴賣關節,張我朴則是送關節;自然是送大考的子弟,希望投桃報李,在應選考吏部司官時,取得同樣的便利。 到了八月初入闈,与李振鄴恰好鄰房;既是同事,又是同闈,而且兩人年齡相仿,自以為年輕才高,越發臭味相投,無話不談。 “老李,”張我朴率直問道:“你一共賣出多少?” “實不相瞞,二十五名。” “二十五!”張我扑伸一伸舌頭,“你預備荐多少?” “荐歸荐,爭歸爭。必中的只有五名。” “那么其余二十個人,你怎么交代呢?” “管他呢!”李振鄴笑道:“反正先收一半,另一半就不要了。” “我倒不懂。”張我朴問,“你怎么知道那五名是非爭不可的呢?” “這還不好辦?”李振鄴得意地說,“我的關節有三种,一望而知。” “原來如此!”張我扑恍然大悟,同時又自責愚魯,連這樣一個簡單的辦法都想不到! “跟年兄說句實話,粥少僧多,非如此不足以應付。”李振鄴得意地說,“只怕不入闈,入闈,哪怕它‘糊名易書’,總有辦法摸索而得真相。” “然則請問:你那三种關節是几個什么字?” 這話就問得蠢了,沒有人肯把關節字眼告訴同官,一則此是受賄的憑證;二則不知道卷子分在哪一房?自己把關節告訴了人,人家一定會如是想:好啊!你搞錢,我偏偏不中他!于是見到有此關節的,一定打入“落卷”。 李振鄴卻不然,痛痛快快地把三种關節都告訴了這個“年兄”——當然,李振鄴說的不是真話;他是臨時起意,猜到張我朴的用心,特意說了三個假關節,要教他上當。如果無意中有合此關節的卷子而被黜,只怨他本人命運不佳,受了無妄之災。但損人不一定不利己,取額有定,黜落一本假關節,真關節便多一分中的机會。 到了八月初十上午,便陸續有人交卷了。這本原卷,用黑墨書寫,稱為“墨卷”;受卷以后,先送“彌封所”編號彌封,然后轉送“謄錄所”,由“謄錄生”用朱筆另抄一本卷子,稱為“朱卷”。朱墨兩卷并送“對讀所”校對,倘有脫落抄錯,用赭色筆注正——一本卷子上有各种顏色,謄錄用朱筆,對讀用赭色,內監試官有所批注用紫色,主考則跟應試的一樣用墨筆。 等朱卷送到,李振鄴第一個先看關節,“皿”字號有上千本卷子,賣出的關節,不一定分在自己這一房;那就要暗中去摸索了。他帶了個小听差名叫“靈秀”;人如其名,十分聰明,所以李振鄴便要他去摸索,用藍筆寫明關節,共是二十五人,靈秀拿著這張單子各處亂鑽,細細尋對。 外面去尋,還未有結果,本房卻冤家路窄,張漢那本卷子,恰恰落在李振鄴手中;張漢還以為李振鄴總還有香火之情,自己這本卷子,不能不中,所以把“誠敏”二字關節,嵌入“承題”,結果成了“授人以柄”,李振鄴把那本卷子大涂大抹,另加一段很刻薄的批語,結句是“其亦高山滾鼓之音歟!”高山滾鼓,其音“不通,不通!” 靈秀果然靈秀,二十五個關節,統統找到,別房中了三名,加上自己中了兩名,才得五個人,未免太少,尤其是第一等的關節非中不可的,還缺兩名,于是李振鄴親自出馬去想辦法。 最公平的是交換,你中我的,我中你的;其次是套交情,軟商量,無奈這兩條路都行不通。 李、張二人騷扰各房,人人側目,但少年輕狂,毫無顧忌,甚至愈演愈烈,公然侮人;特別是對行人郭浚,欺侮他年老懦弱,格外無禮。 “老郎!”張我朴揪住郭浚將要呈荐的卷子,“這本卷子是誰,我知道!你跟我說實話,得价几何?居間的什么人?” 張我朴是詐語,郭浚卻有些慌了,囁嚅著說:“是太倉一個姓蔣的。” 要撒謊就撒全了它,只撒一半,恰好啟人疑竇;張我朴恍然大悟,“姓蔣倒是姓蔣,”他說,“是浙江嘉善,不是江蘇太倉!” 張我朴依然是詐語,但老實的郭浚,竟不敢否認,這就使得張我朴愈有自信,暗暗得意,真個冤家路窄,自然饒不過他! “哼!”他說,“嘉善蔣文卓,哪個不知道他是肚子里火燭小心的大草包!此人怎么可以中?中了一定會有麻煩。” 郭浚一听害怕了!他是想中這個嘉善姓蔣的,因為蔣家有錢,中了這本卷子便是收了個闊門生,一份“贄敬”,必然可觀;而況文字不坏,也著實可以中得去,只以張我朴的威脅,不能不打入落卷。 到事后才知道,這本卷子是嘉善蔣廷彥——蔣文卓的堂兄。張我朴跟他并無仇恨,所以蔣廷彥是受了無妄之災;但郭浚恨极了張我朴,便不肯說破真相。 “唉!”他這樣歎息著對蔣廷彥說:“老兄的卷子,我已經中了,張我朴說什么也不許,硬要我打下來,實在愧對老兄。” “落卷”是本人可以領回來的,上面有郭浚“荐批”,說他“文字錦繡”,可以為證。蔣廷彥對郭浚自然還是感激的,照樣稱“老師”,然而對老師自然也有不滿。 “門生實在困惑!老師看老師的卷子,張某人何得妄加干涉。” “張我朴、李振鄴二人,在闈中橫行無忌,自己賣了關節,反而誣別人。”郭浚說道、“即如老兄這本卷子,明明應該高中,他硬說不通。如果我中了老兄的,將來‘磨勘’的時候,万一出了點小毛病,張我朴豈不是就有話說:‘是不是,我早說過這本卷子不能中,郭某人不听,不是有關節,何必如此?’那一來不但我的老命不保,老兄的身家亦大有關系。所以我宁愿隱忍。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一句話,老兄的事坏在張我朴手里。他跟李振鄴倆,簡直不是人;李振鄴有個好得可以贈妾的朋友叫張漢,文字也還過得去,而且李振鄴還送了他關節,結果也是不中——。” “這門生又不明白了,既然如此,張某又何以不中。”蔣廷彥插嘴相問。 “哼!”郭浚冷笑,“誰曉得他們有何不共戴天之仇?李振鄴送他的那個關節,是個圈套;正好找著了,把他打下去!” “這兩個惡賊!”蔣廷彥咬牙切齒地。“門生無論如何,饒不過他們!” 等發榜出來,四千余名應試的生員,取中的只有兩百零六名,自是歡喜的少,嗟怨的多,照例落第的會頓足痛罵“主司無眼”,及第的無非僥幸。而這一闈也确有疑問,平素有名不通的人,居然中了,這是什么道理? 外面已經在怀疑了,而李振鄴、張我朴二人,竟似一無顧忌;酒酣耳熱之際,公然告訴人家:某某人中了,是我的力量;某某人根本不通,因為平日有交情,我中了他一個副榜。于是有個杭州的貢生,素行不端的張繡虎,打算著敲一筆竹杠;找到一個熟識的吏科給事中,而又是這一科房官的陸貽吉,托他轉言,叫李、張二人拿錢出來,不然要他們的好看。 陸貽吉不肯管這閒事,張繡虎便直接上門勒索,敲詐了一千二百兩銀子;他有恃無恐的憑證是,張漢和蔣文卓所寫的兩分“揭帖”。原來說好,花錢可以無事,結果揭帖還是貼了出來。 這种揭發陰私的揭帖,俗名“無頭榜”,照例不具姓名;但個中人則無不知出于張、蔣二人之手。除了闈區實貼以外,還分送科道衙門,希望查辦。 蔣文卓寫的揭帖,未出大門,就有麻煩,他把張繡虎敲詐李振鄴、張我朴的情節,敘在里面,用意是要證明李、張二人“賊膽心虛”;又說那一千二百兩銀子,是給吏科給事中陸貽吉過付,這一點自是大謬不然。 陸貽吉的消息很靈通,得知此事,勃然大怒,赶到蔣文卓所住的客店中,厲聲詰責。蔣文卓知道自己錯了,連聲賠罪以外,立即把陸貽吉的名字刪掉。一場糾紛,本已告一段落,但陸貽吉內心頗為不安,認為還須采取一种什么措施,以防后患。 于是他跟他的同事,刑科給事中任克溥說:“今年科場,弊端叢生,一個姓蔣,一個姓張的、寫揭帖揭發,這倒也罷了;哪知道把我的名字,無端牽涉了進去,真正豈有此理!我要自己上疏,糾舉這件事。” 話是這樣說,他自己可能也有顧忌,所以舉棋不定,始終未見他上疏。任克溥的心思卻是大為活動了——前明遺留以來的“南北之爭”,依然未消;北以山東大老為首,南由江浙大臣領導;任克溥受了馮銓和劉正宗的指使,久已想“荼毒南士”,得此机會,自然不肯放過。不過江南籍的几名大學士和部院大臣,也不是好惹的;因而任克溥猶不免觀望。 就在這時候,皇帝在南海子召見漢大臣及給事中、御史等言官,很嚴厲地面諭須各盡職掌,不得徇私包庇。任克溥一想,趁個風頭上,正該奮力一擊,于是十月十六日上了一道奏疏,嚴劾北闈弊端,以蔣文卓和張漢所投送的揭帖為憑,并舉陸貽吉作證。 此疏一上,皇帝大怒,傳旨拿捕奏疏中指明的人犯,由吏部及都審院會審。 結果審實有五名房官賣了關節,他們是李振鄴、張我朴、蔡元禧、項紹芳,還有一個就是陸貽吉。舉人賄通有据,亦有兩人。奉旨:“俱著立斬,家產籍沒,父母兄弟妻子俱流徙尚陽堡。”主考曹本榮、宋之繩亦交部議處。 這不過是北闈弊案的開端,吏部尚書王永吉,蓄意要興大獄;于是靈秀手中的一張單子,便成了极重要的證据。 此是李振鄴的疏忽,當他用藍筆親寫二十五個人的關節,囑咐靈秀去“摸索”以后,原該將單子收回銷毀,而竟忘卻其事,偏偏靈秀又拿給他的同事馮元看,李振鄴御下無恩,馮元久已怀恨在心;這張關節單子如至寶,想用來威脅李振鄴。不知如何,王永吉也听說有這樣一張單子,因而向滿洲籍的大學士圖海,和滿缺的吏部尚書科爾坤建議,据此追查關節。 “什么叫關節?”來自關外的圖海,始終還不明白。 于是王永吉掀髯抵掌,把什么叫關節,如何使用,怎樣不易為人所發覺,以及如何付款?原原本本地講解了一遍。 “這就有疑問了。譬如,我向你買關節,先付一半;等中了以后,那一半不付,你又奈我何?” “怎樣無奈何?”王永吉答道:“買關節的人有借据在別人手里。” “這又有疑問的了,倘或不中,這一半自然不付;而執有借据的考官,告到當官打錢債官司,不中的那人,豈不吃虧。” “不要緊,借据有個寫法,具名是‘新科舉人’某某,既然不中,便不是新科舉人,不問可知,借据無效。” “啊——!”圖海大搖其頭,“南蠻子真狡猾!” 有了這句話,便是被說動了,主張嚴辦;王永吉得此支持,大為高興,把馮元找來,好言問道:“你把那張單子拿出來,將來一定有賞。不要緊,凡事有我作主!” 呈上單子,調原卷核對,李振鄴所賣出的關節,第一名叫做陸慶曾,捉拿到案一問,陸慶曾承認有此事,但關節不是買的,是李振鄴所送:因為他曾醫好了李振鄴的病,藉此以為酬報。 不管是買是送,總是關節,陸慶曾當然被逮下獄。再調第二名的卷子一看,王永吉的神色大變! “圖中堂!”王永吉囁嚅著說,“我,我要回避!” “怎么回事?” “唉!”王永吉長歎,“家門不幸,有此不肖子。真正是無從說起了!” “到底怎么回事?”圖海性子急,“請你明說。” 說出來無不詫异,這一本卷子的王樹德,就是王永吉嫡親的侄子,不知如何也通上了李振鄴的關節。 于是王永吉上疏自劾。皇帝公事公辦,批复:“王樹德審明處分,不必先期陳乞。”同時下旨,將關節單上的二十五個人,連家屬一起捉拿到案,關入刑部大獄。 北闈弊案未了,南闈又起了极大的風波。給事中陰應節參劾江南主考方猶舞弊,其實是跟方拱乾父子有嫌隙,借以相攻,所以他的奏疏是這樣寫的: 江西主考方猶等弊竇多端,物議沸騰,其彰著者,如取中之方章俄,系少詹事方拱乾第五子,玄成、亨咸、膏茂之弟,与猶聯字有素,乘机滋弊,冒瀆賢書,請皇上立賜提究嚴訊。 主考舞弊,卻說“冒瀆賢書”,其意在方章鉞;而方章鉞還在江南,那么“請皇上立賜提究嚴訊”,便隱隱然是指方拱乾和方玄成父子了。陰應節這道奏疏顯然別有用心;當山東大老,正在“唯恐天下不亂”,掀起大獄之際,不能不令人怀疑,山西洪洞縣人的陰應節,是受了劉正宗的指使,要對方拱乾報當年不肯明指太子假冒的仇。 皇帝對考試舞弊的案子,深惡痛絕,因而一接陰應節的奏疏,立即召見方玄成—一這時自然不會叫他“樓岡”了,疾言厲色地責問,可有其事? “臣家桐城,已歷數世。江南主考方猶是浙江人,從未同宗,臣弟章鉞,不在回避之列。” 皇帝听得這樣回奏,臉色緩和了些,“我想你家的人,亦不致要靠關節,才能中舉。”他說,“不過此案既然從嚴辦理,方章鉞亦不能例外。” “是!臣不敢以私情坏皇上的大法,乞賜拿問。果然不肖,臣弟自耷應得之罪;否則便是皇上為臣弟洗刷,還他清白,臣父亦同感天恩。” “嗯,嗯!”皇帝撇開方章鉞,就事論事:“江南闈到底如何?鄉試至今已在一個月,總有江南來的人,可曾听到些什么消息?” “流言甚盛,只是真偽難明,不敢妄奏。” “不妨!你說來我听听。” 方玄成不敢隱瞞,把所听到的消息,細細面奏,据說南闈發榜,士論大嘩,好事者做詩做文章、做雜劇、傳奇,把方猶、錢開宗罵得不亦樂乎。甚至船過蘇州等地,一路有人跟著船罵,再激烈的,便拾取磚瓦投向船頭,嚇得方、錢一二人在艙中發抖。 “真是斯文掃地,辱及朝廷!方猶、錢開宗太可恨了!非嚴辦不可。”皇帝又問,“好事者是怎么說?可有他們做的詩文?抄來我看。” 方玄成當時就找到了兩本傳奇,都是江南新刻的,一本名叫《万金記》,万是小的万字,加一點成方;金字則為錢字的一半,所以“万金”二字,即是影射方、錢兩主考的姓。其中描寫通賄的情景,歷歷如繪,只是姓名都已隱去。 另一本叫做《鈞天樂》,也是寫科場故事,主考名叫胡圖,是“糊涂”的諧音;三鼎甲名叫賈斯文、程不證、魏無知,諧音為假斯文、真不證、鬼無知。作者是號叫西堂的尤侗。 “尤西堂是老名士,必不妄言。”皇帝重新加強了決心,一定要嚴辦。 于是一道上諭,頒行江南,上面是這樣指示: 据奏南闈情弊多端,物議沸騰,方猶等經朕面諭,尚敢如此,殊屬可惡。方猶、錢開宗并同考試官,俱著革職,并中試舉人方章鉞、刑部差員段速拿來京,嚴行詳審。本內所參事情及闈中一切弊竇,著郎之佐速行嚴查明白,將人犯拿解刑部,方拱乾著明白回奏。 由于這道雷厲風行的上諭,參劾考官,頓時成為极時髦的舉動,因而有刑科給事中朱紹鳳的彈劾河南正副主考黃金心、丁澎;山東兩省試卷,亦經禮部“磨勘”,發現違犯成例而提出糾舉,都奉到“革職拿問”的諭旨。 但是案情重大,仍舊要算南、北兩闈;而從南闈案發,北闈又變成雷聲大,雨點小了——這是南北之爭,北派占了上風的征象。吳梅村的親家,大學士陳之遴為劉正家所打倒,獲罪下獄,已沒有人敢為南士講話;而皇帝一則受了《万金記》和《鈞天樂》渲染的影響;再則听信了北方諸大臣的話,認定江南士子,狡猾輕薄,慣于結党營私,反抗新朝,所以自然地嚴辦南闈,放松北闈。 北闈的新科舉人,奉旨于順治十五年正月十五,在太和殿舉行复試,皇帝親臨主持,當面宣示:“由于本科考試不公,所以親加复試。你們都是我的子民。不必畏懼。用心各抒實學。”我不是不放心你們,是要選拔真才,不得已而有此舉。” 應試的舉人,本都惴惴然以為天威不測,雷霆一震,粉身碎骨,誰知竟是如此春風照拂,無不喜出望外。一齊頓首,高呼“万歲”。 試場中雖有旗兵監視,但供給茶煙,照料甚周。日暮收卷,第三天放榜,取中一百九十二名,准予會試;因為文理不通,革去舉人的,只有八人。 江南的新科舉人,當然也要复試,日子是在會試以前的三月初。這些南士,就沒有順天的舉人那种思遇,复試的地點在西苑中海之中,三面環水的瀛台,皇帝親出的題目就叫“瀛台賦”。每一個人身邊有兩名“護軍”看守著,白刃相向,如臨大敵,一個個失魂落魄,文思逃得無影無蹤,以致交白卷的不知道多少! 等到發榜,處置又与北闈不同,准予參加本科會試的只有一個人,准予舉人而不得參与本科會試的,有七十五名,准作舉人而“罰停會試兩科”,要到六年以后方能會試的,有二十五名,文理不通,革去舉人的有十四名。 到了四月間,“三法司”會審北闈案終結,定罪甚重,案內人犯,一律死刑,所不同的只是“立斬”、“立絞”、“絞監候”三种不同的死法而已。 到了四月計二日那天,刑部鎮撫司開南角門—一向例,處決死囚,出這道門上綁;所以被押人犯,無不魂飛天外。同時听說刑部已備了四十副繩索,五十枚禁止犯人出聲的“口啣”,四十名劊子手,這更見得絕無生理了。 哪知出得南角門,并非五花大綁,直赴宣武門外菜市口的刑場,而是被押解到太和門說皇帝還要親審。這時候各人的想法就不同了,有的認為還有一線生机;有的疑惑親審之后處決,而在受審時還要受一頓刑罰,因而嚇得便溺齊出,亦大有人在。 皇帝親審,事非小可,刑部、大理寺,以及內延侍衛,無不到場伺候;律例中規定的刑具,應有盡有,打的打,夾的夾,一時巍峨庄嚴的九重宮闕,變成鬼哭神嚎的修羅道場。皇帝不忍看此慘相,回面向里;只命侍衛往來傳話,亂糟糟、急匆匆,什么也沒有問出來。 御審等于未審,唯一的結果是:皇恩大赦!侍衛傳旨:“人命至重,恐其中或有冤枉,特命提來,親行面問。本當依議發落,但多犯一時處死,于心不忍,俱從寬免死;各于長安街重責四十板,流徙尚陽堡。” 這下三魂六魄飄蕩在半空中的四十人犯,還如起死還陽。只是死罪可活,活罪難逃;想到“重責四十板”這句話,不免又心膽俱裂了。 等皇帝起駕,人犯又被押往長安街行刑;刑部在當街設下公案,刑部三堂官親臨監視。名單上第一名是王樹德,卻已無法受刑——早兩個月已死在獄中;流言藉藉,說是大學士王永吉怕他侄子招供,會牽涉到他身上,買通獄卒暗殺滅口了。 第二名就是陸慶曾,他是明朝嘉靖二十年的狀元,做過禮部尚書的陸樹聲的孫子;少負才名,家境优裕,住宅頗擅園林之胜,以享譽三十年的老名士,大可优游納福;只以不甘寂寞,特以貢生的資格,參加北闈,結果招來了這么一場破家的大禍,而且還要受辱,所以監視的刑部堂官,不免相顧嗟歎! 如狼似虎的刑部差役,卻無怜才恤老的念頭;兩板子下去,只見血流滿地,人已不會出聲了。 刑部侍郎杜立德大怒,拍桌而起,撩著袍褂下擺,直奔行刑的差役;刑部官看他眼紅如火,須髯抖動,大惊失色,赶緊攔住差役,不叫再打。 “混帳東西!”杜立德用一口京東土音,指著差役大罵:“皇上要饒他們的命,你們必欲置之死地,是有意不遵旨不是?” 這個大帽子扣下來,誰也吃不消;司法連差役一起跪了下來。 “雖說重責四十板,皇上的意思不過羞厚羞辱他,你們怎么可以下這樣的重手!立斃杖下是哪個抵罪?”杜立德一腳踹了過去,“你們不听我的話,我踢死你們!” 就因為他這樣大發雷霆,大大減輕了那四十人犯的皮肉之苦。 北闈案以人犯遣戍奉天尚陽堡作結束;南闈案則猶在審問之中。 “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 “犯人名叫吳兆騫,字漢槎,江南吳江人。” “看你年紀輕輕,一表人才,前程正遠,如何不自愛惜,甘蹈法网?到底是如何通的關節?從實招來!” “天大的冤枉!”吳漢搓哀聲喊道:“犯人詩禮傳家,從不敢做非法之事;闈中文字,盡出精心結构,實不曾通過什么關節。” 這位問官,出身滿洲八大貴族之一的瓜爾佳士,隸屬“上三旗”的正黃旗,名叫安珠瑚。入關以后,曾從豫親王下江南,親見史可法在揚州殉難。 安珠瑚這時的官職是刑部江南司郎中,正為主辦南闈案的司官。此人性情平和忠厚,深通漢文,所以對漢人頗有好感;又因為轉戰吳楚各地,頗沾染了江南愛慕風雅,怜才惜土的習俗。當時听得吳漢槎的供述,便點點頭說:“我也知道你是神童,与你兩個哥哥,同有‘江左之鳳凰’之稱,這句話是誰說的?” “是吳祭酒的謬贊之詞。” “對了,是吳梅村。”安珠瑚接著便念了一首詩: 長沙寒倚洞庭波,翠嶂丹楓雁几過,虞帝祠荒聞野哭,番君台回散夷歌;關河向晚魚龍寂,亭障凌秋羽檄多,牢落楚天征戰后,中原极目奈愁何? 念完,安珠瑚問道:“這是你十三歲那年做的詩,是不是?” “是!”公堂上能夠談詩論藝,吳漢槎的心情便輕松了,從容答道:“原作一共八首,是仿少陵的《秋興》八律。少年胡說,請大人指教。” 安珠瑚謙虛地笑笑,接著又問:“你現在能不能馬上再做一首?” 吳漢槎便即答道:“遭命,請大人出題。” “自然是即事。” “請大人限韻。” 安珠瑚想了想說道:“就是‘囚’字吧!” “囚”字是十一尤的韻。等安珠瑚命人給了紙筆,吳漢槎已經有了半首;于是一面磨墨,一面构思。磨好了墨,舖紙在地,先伏身提筆寫下了題目:“四月四日就訊刑部江南司命題限韻立成”,接著振筆疾書: 自歎無辜系囗鳩,丹心欲淚先流。才名夙昔高江左,謠琢于今泣楚囚;闕下鳴鳴應痛哭,市中成虎自堪愁。圣朝雨露知無限,愿使冤人遂首邱。 把詩呈上堂去,安珠瑚看了看說:“急就章難免草率,也就是這個樣子了。” 這首詩,吳漢槎自己也知道做得不好,所以磕個頭說:“愿大人矜怜,有冤待雪,此時此地,出語不工。” “我盡力而為,看你的造化吧!” 于是吳漢槎仍舊被押回拘系之地,那地方自然在刑部,卻非監獄,各州“火房”,凡是不曾定罪的官員,都暫時監禁在此。內部行動自由,有錢的話,生活亦可以很舒服。吳漢槎在火房中,依然讀書飲酒,閒下來与難友分韻刻燭,彼此酬唱,不脫文人的積習。 跟他在一起的難友,有“海昌相國”陳之遴与他的儿子陳直方、陳子長;陳之遴以“賄結內監吳良輔”的罪名,為北派打了下來,此時正待罪刑部。陳直方右眼失明,是吳梅村的女婿;陳子長則与吳漢槎年齡相仿,結成了患難之至交。 再有就是方拱乾父子。方拱乾雖曾复奏,并引用載明科名年籍的“齒錄”,證明他与方猶并非同宗,但皇帝在“辦南士特嚴”的定見下,連方玄成一并革職下獄。 由于彼此同在患難,加以气味相投,因而對吳漢槎這天的遭遇,都為他慶幸不止,說是經此考驗,而且安珠瑚是如此矜怜,冤枉必可洗刷。 吳漢搓是冤枉的。江南總督郎廷佐以“采訪”所得,奏复朝廷,說南闈案中“顯有情弊”者九人,將吳漢搓列名其中,實在不知道是怎么來的? “你自己總應該知道。”陳之遴問吳漢搓,“倘或是結怨于人,總也應該知道,冤家是什么人?” “不瞞相國說,我亦茫然。上個月初九,到禮部報到,誰知被逮!我當時有兩首詩,頗能道出心情。” 接著,吳漢搓便念那兩首“口占”的七律: 倉皇荷索出春官,扑面風沙掩淚看。自許文章堪報主,哪知羅网已摧肝!冤如精衛悲難盡,哀比鵑啼血未干。若道叩心天變色,應教六月見霜寒。 庭樹蕭蕭暮景昏,哪堪縲紲赴圜門!銜冤已分關三木,無罪何人叩九閽。腸斷難收廣武哭,心酸空訴鶴亭魂。應知圣澤如天大,白日還能炤覆盆。 陳之遴亦是受冤甚深,對這兩首詩,真所謂“感同身受”,所以連連點著頭說:“一字一淚,不堪卒聞。” “但愿‘圣澤如天大’!”方拱乾比較樂觀,說了這一句又問吳漢槎:“听說你跟汪苕文不和?汪苕文的气量是出了名的偏狹,莫非他造了你什么謠言?” “這就不知道了。”吳漢槎答道,“苕文气量雖狹一點,到底也是飽學之士,想來不至于。” “這要看你跟他結的怨如何?”方拱乾說:“‘怨毒之及于人,甚矣哉’!一時失檢,遺無窮之禍,也是有的。” 他說這話是“夫子自道”,指得罪了劉正宗那件事,但吳漢槎覺得他跟汪琬——字苕文,又號堯峰——的情形,并沒有這么嚴重。 “一次在我家鄉吳江,一起出東門到垂虹橋去散步。我一時狂妄,引袁淑的話對苕文說:‘江東無我,卿當獨步!’”吳漢槎說:“苕文素性自負,不甘居人之下,听見我的話,自然很不舒服、所謂結怨如此而已!” “那就難怪了!”方拱乾說:“如今你在刑部火房,汪苕文就可以獨步江東了!” 他的話謔而虐,大家笑歸笑,卻都凜然有人情險峻之感。 安珠瑚果然是苦心回護吳漢搓,七月下旬奏复全案時,特地將面試吳漢磋的情形,詳細敘明,同時附上了他的原作。 “倉車之下,有此捷才,也還難得。字也寫得不錯!”皇帝看過吳漢樓的詩稿,這樣嘉許;但是對于整個案子審問的結果,皇帝非常不滿,“這一件大案,問得這樣子輕,是何緣故?” 于是降下一道上諭,除了方猶、錢開宗“正法”以外,十七名房宮,大都是浙江各縣舉人、進士出身的知縣,一律絞殺。“顯有情弊”的九名舉子,包括吳漢槎、方章鉞在內,“俱著責四十板,家產籍沒入官,父母兄弟妻子并流徙宁古塔。”其中有個姓程的在逃,責成江南總督郎廷佐、漕運總督亢得時,盡快抓來治罪;如果抓不到,便認作郎、亢二人“受賄作弊”,有意買放。 從清軍入關,十四年以來,從未下過如此嚴厲得不講情理的諭旨;同時對江南士林,怀著极深的成見,更為顯然。因此,諭旨發抄,朝野震惊,而知道內幕的人,所感到的悲憤是,這都出于漢人的自相殘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除了痛心飲泣以外,什么話都不用說了。 話雖不說,暗中卻有行動,盡量把無辜受牽連的“父母兄弟”,設法開脫,不隨“正犯”一起充軍——吳漢槎就是如此,堂上雙親和兩個哥哥,都得留在關內;他的妻子葛氏,亦可暫緩出關,只有吳漢槎于身就道。 遣戍是在順治十六年閏三月初一,吳漢槎自己寫了一首《將赴遼左留別吳中諸故人》的長詩;然而傳遍遐邇,膾炙人口的是,江南士林魁首吳梅村所寫的一首《悲歌贈吳季子》: 人生千里与万里,黯然魂消別而已;君獨何為至于此?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 十三學經并學史,生在江南長紈綺;詞賦翩翩眾莫比,白壁青繩見排低,一朝束縛去,上書難自理。絕塞千山斷行李,送君淚不止,流人复何倚?彼尚愁不歸,我行定已矣!八月龍沙雪花起,橐駝垂腰馬沒耳,白骨皚皚經戰壘,黑河無船渡者几?前憂猛虎后蒼囗,土穴偷生若螻蟻;大魚如山不見尾,張鯷為風沫為雨;日月倒行入海底,白晝相逢半人鬼。噫嘻乎悲哉!生男聰明慎莫喜,倉頡夜空良有以。憂患只從讀書始;君不見,吳季子! 吳梅村一生恨事,第一是甲申之變,殉難為家人所救,不能相隨崇禎帝于九泉之下;其次便是不能歸隱,保持一個“遺民”的頭銜——他在順治十年被迫北上,受清朝的官職,當“國子監祭酒”,雖然一年以后,即以丁憂辭官回里,但已如守節的寡婦,遭遇強暴,白壁有瑕。這都是因為才名太盛,清朝才放不過他的緣故;所以“悲歌”實以自哭,亦為普天下讀書人,同聲一哭。 丁澎的遭遇,与吳漢槎一樣,也是充軍出關;所好的是到奉天尚陽堡,不是几乎漢人從未到過的,滿清發祥之地的宁古塔。 一輛騾車,載著妻儿,迢遞出關,三千里崎嶇,不知何日重見西湖?這樣至不堪的境界,丁澎卻以极豁達的態度應付,他說:“出關遷客,皆是才子,此行不患無友。”所以每到郵亭驛站,先讀題壁的詩。 看起來他像個書呆子,其實傷心大別有怀抱,是一种無言的抗議。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