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端午一早,命婦進宮賀節,王公貝勒的福晉、格格到了許多。 其中自然以醇王福晉的風頭最健,恰好又逢她次子溥杰滿月,所以為慈禧太后賀節以外,還有一片為醇王福晉賀喜之聲。 午間賜宴已畢,慈禧太后需要休息,年紀大了喜歡熱鬧,雖靠在軟榻上打盹,卻仍舊吩咐:“你們別管我,只管自己玩儿。可就是別走遠了。” 于是醇王福晉、榮壽公主、奕劻的居孀之女四格格、皇后的胞妹、鎮國公載澤的夫人,聚在寢宮后面的屋子里閒談。 在榮壽公主導引之下,話題很自然地轉到慈禧太后万壽上面,“今儿五月初五,日子過了一半了。”醇王福晉問道: “大姐,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十月初十,五月初五,可不是過了一半了嗎?”四格格失惊似的:“日子好快,一晃儿就到了。” “大姐!”醇王福晉重申前問:“咱們是該怎么孝敬呢?” “那還不是憑各人的孝心。”榮壽公主回答說。 “話不錯!可是總得看看老佛爺的意思。順者為孝,愛熱鬧是熱鬧的辦法,愛清靜是清靜的辦法。”醇王福晉又問: “大姐,你听老佛爺提過沒有?” “提倒提過。”榮壽公主沒有再說下去。 “怎么啦?怎么說來的?” “老佛爺自然体諒大家,說不必舖張……。” “不!”澤公夫人搶著說:“老佛爺歸老佛爺,咱們還得好好儿盡孝心。” “對了!就是這話。”醇王福晉問道:“七嫂,你听七哥是怎么說的,部里能撥多少款子?” “七哥”是指載澤。從載振開缺以后,度支部尚書溥頲調農工商部,遺缺便補了載澤。所謂“部里能撥多少款子”,不言可喻,是問度支部為万壽慶典能撥款几何? “這倒不知道。”澤公夫人說:“他還能少撥嗎?” “撥得可并不多。”四格格插進來說:“不過不能怪七哥。” “怪誰呢?”澤公夫人聲音中非常惶恐,“七爺可是決不敢少撥的!” “怪誰啊?自然是怪軍机。” “怪軍机?”醇王福晉問:“莫非怪慶叔?” “我家老爺子也作不了主。”四格格答說:“如今是瞿大軍机掌權,他說不行,就是不行!” 聲音很大,有些負气似的,只是在閉目養神的慈禧太后听得清清楚楚,不由得就想到瞿鴻璣平時的奏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錢要多花在地方上。宮中的用度,應該盡量撙節。內務府冗員太多,亟宜大加裁減。”如今才知道,他還克扣著万壽的用費。 “這位瞿大軍机再干下去,咱們旗人的臉皮,都讓他撕完了!”四格格恨恨地說:“當然一半也怪自己不爭气。” “怎么呢?”澤公夫人問。 “嗐!七嫂,”醇王福晉心直口快地說:“四姐自然是指振大爺的事。《京報》可是挖苦得過分了一點儿。” “也不只這一件事。反正冷嘲熱諷,盡罵咱們旗人不對! 也不知他安的什么心?” “四姐,”醇王福晉接著四格格的話問:“听說辦《京報》的汪康年,是瞿大軍机的得意門生,兩家內眷走得很近。可有這話?” “怎么沒有?”四格格冷笑道:“也不知泄漏了多少机密大事?說句實話,咱們知道的事,還沒有外國人多!” “外國人?” “什么英國、日本派在這里的訪員,不是外國人嗎?” “這些人!”醇王福晉失惊地問:“那不要登報嗎?” “當然。” “老佛爺知道不知道?” “不知道!誰敢在老佛爺面前多嘴?” “這不成了私通外國嗎?” “也可以這么說吧!” “那可是你說的那句話了,”醇王福晉說:“這位瞿大軍机到底是安著什么心呢?” “誰知道?”四格格用一种祈求的聲音說:“老天保佑,可千万別又連累了皇上!” “怎么呢?”醇王福晉与澤公夫人同聲相問。 “你們想……。” “四妹,”是榮壽公主用威嚴的聲音打斷:“你別說個沒有完了,凡事有老佛爺作主,要你著什么急。” 榮壽公主在“載”字輩中,极其權威,這樣疾言厲色地告誡,四格格自然不敢再說什么了。 在此沉默之際,前面卻有了聲音。“大格格!”是慈禧太后在喊。 “在這儿哪!”榮壽公主輕聲說道:“前面去吧!醒了。” 到得軟榻前面,只見慈禧太后雙眼怔怔地望著空中,不知在想什么心事?他人悚息以待,唯有醇王福晉恃寵撒嬌似地說:“老佛爺倒是在想什么呀?” 慈禧太后沒有答她的話,只說:“大格格,你叫人把那個什么《京報》,找几份來我瞧。” “是!”榮壽公主向四格格微微瞪了一眼,仿佛在責備她闖了禍似的。 ※ ※ ※ 五月初六,惲毓鼎的折子遞了上去,慈禧太后沒有發下來。初七一早,傳諭獨召慶王奕劻。 “你看看這個折子!” 奕劻极快地將惲毓鼎的奏折看完,傴僂著身子將原件呈上御案,退到一旁。 “皇帝,你看怎么辦?” “請皇太后作主。” “我自然有主意。我只問問你的意思。”慈禧太后的聲音极冷:“如果你要保全他,我可以改主意。” 皇帝大為惶恐,也相當困惑,不知道瞿鴻璣的事,怎么又扯到自己身上?但慈禧太后的意思是很明顯的,已決定罷黜瞿鴻璣。既然如此,何故保全? 不但不能保全,還得罵瞿鴻璣几句,因而移過原折來,一面看,一面說:“照他的劣跡‘暗通報館,授意言官,陰結外援,分布党羽’,就該革職查辦。” “查是要查的!”慈禧太后的語气緩和了:“革職,太不給他面子了。開缺吧!” “是!”奕劻問道:“請旨,派什么人徹查?” “少不得有孫家鼐。”慈禧太后說:“另外一個,你們看,派誰好?” 再派一個自然要選滿員。查案的人至少應与被查的人資格相侔,若以瞿鴻璣協辦大學士、軍机大臣的官階來說,不妨在滿缺的大學士、協辦大學士世續、那桐、榮慶中挑選一個,但奕劻建議的,卻是陸軍部尚書鐵良。因為第一,借此貶低瞿鴻璣的身分;第二,鐵良一向對漢人有存見,如果孫家鼐有衛護瞿鴻璣之意,加上一個鐵良便可制衡了。 “其實,也用不著查!”慈禧太后又說:“反正不能再用了,你倒擬旨來看。” 一听這話,奕劻大喜過望,但立即便生警惕,這是极緊要的一刻,千万要沉著,所以定定神想了一下才回答:“回皇太后的話,類似情形,軍机不便擬旨,歷來都用朱諭,以示進退大臣的權柄,操之于上。” “我原是說朱諭的稿子。”慈禧太后將惲毓鼎的原奏發了下來。 “是,奴才即刻去辦。” 一退了下來,奕劻一面派護衛飛召楊士琦,一面遣親信跟李蓮英去說,請他代奏,回頭“遞牌子”時,請慈禧太后單獨召見,不必与皇帝相偕。 不一會楊士琦應邀而至,先在王公朝房等候,奕劻得到通知,屈尊就教,摒人密談:“這一狀告准了,勞你大筆擬一道朱諭。” 楊士琦笑了:“我猜到王爺找我必是這件事。”他從怀里掏出一張紙來,“已經預備了。” 奕劻接過稿子,匆匆看了一遍,點點頭說:“很好!我馬上就遞上去。大概今天就可以見分曉了。” “是!” “你再替我擬個稿子,請開一切差缺。等朱諭一下來,緊接著就遞。” “這,”楊士琦問道:“必得這么做嗎?” “這么做比較妥當。”奕劻答說:“瞿子玖最近還請太后讓我退出軍机,我不能不有表示。” 楊士琦想了一下說:“也可以。” 于是,奕劻立即又遞牌子,果然只是慈禧太后一個人召見。看了朱諭的稿子,認為可以,便即喊道:“拿匣子來!” 伺候在殿外的李蓮英,隨即捧了個黃匣子,呈上御案。 慈禧太后親手將那個稿子放入匣內,再上了小鎖,吩咐送給皇帝。 小鎖的鑰匙,皇帝那里也存著一把,開匣子看到稿子,自能意會,是用朱筆照抄一遍。所以李蓮英不必多問,捧著匣子就走了。 “我真沒有想到,瞿鴻璣會這樣忘恩負義!”慈禧太后頗為憤慨,“我待他很不薄,他竟容不得我!這年頭儿,真是人心大變了!” “幸虧發覺得早,還不成气候。”奕劻說道:“皇太后當机立斷,弭大患于無形,奴才實在佩服。不過,軍机上只剩奴才跟林紹年兩個人,實在忙不過來。” 意思是要添人,慈禧太后便問:“你看誰合适啊?” “奴才不敢妄保。只覺得總以老成謹慎為宜!” “老成”自然忠于太后,“謹慎”是決不會搞什么“歸政”的花樣。 慈禧太后想了好一會,才慢慢地說:“我自有道理!你先下去听信儿。” 一回到軍机處,只見林紹年頗有局促不安的模樣;瞿鴻璣倒還沉靜,不過臉色凝重,想來他心內亦必不安。每天循例宣召軍机,何以至今尚無動靜,只見奕劻一個人進進出出,不知出了什么變故? 好不容易來宣召了,內奏事處派來的蘇拉平時大聲說一句:“王爺、各位大人,上頭叫起!”這天卻改了說法:“王爺、林大人的起!” 一听這話,林紹年臉色大變,瞿鴻璣默不作聲,奕劻看了他一眼,轉身就走。 進殿行了禮,皇帝開口說道:“瞿鴻璣不能再在軍机了。 你們看這道朱諭!” “是!”奕劻將朱諭接了過來,雙手捧著看了一遍,回身遞給林紹年。 林紹年亦复雙手高捧著看,一面看,一面手就有些發抖了。 林紹年的心思极亂。因為瞿鴻璣是他的“舉主”,而且就在不久以前,奕璣面奏以林紹年為度支部右侍郎,依新官制明定,除內務部以外,其余各部大臣,“均不得兼充繁重差缺”,林紹年以候補侍郎補了實缺,便不得不奏請開去軍机大臣上行走的要差。這是奕劻乘机排擠的手法,亦虧得瞿鴻璣力爭,才有“林紹年著毋庸到任,所請開去要差,著毋庸議”的上諭。如今瞿鴻璣落得這個下場,自然應該為他乞恩保全。 可是他也知道,瞿鴻璣犯的是密謀歸政的嫌疑,中了慈禧太后的大忌,自己人微言輕,雖爭無用,說不定還會碰個大釘子,因而躊躇未發。 但此時此地,不容他細作考慮,慈禧太后已經在喊了: “林紹年!” “臣在。” “你說給瞿鴻璣,我已經格外保全他了!只要他以后安分守己,過兩年也許還會用他。” “是!” “你可以先回軍机,把朱諭拿給瞿鴻璣看。” “是!”林紹年因為捧朱諭在手,無須跪安。站起身來,退后數步,轉身出殿,抹一抹額頭上的汗,急步回軍机處去宣諭。 于是奕劻又成獨對了。“外務部尚書,是個要缺,不便虛懸。”他說,“請皇太后、皇上簡派。” “你看呢?可有什么合适的人?”慈禧太后問道:“呂海寰怎么樣?” 呂海寰是舉人出身,當過駐德公使,回國后當過工部尚書、陸軍部尚書。在老一輩的洋務人才,相繼凋零,后一輩的資歷尚未能任卿貳,青黃不接的此際,呂海寰的資格算是夠了。而且近年來的外交,以聯德為主,呂海寰的經歷,更為相當,所以奕劻不能不表示贊成。 “我想,外務部也不能全交給呂海寰。”慈禧太后又說:“你的精力怕也照顧不到,那桐又署著民政部,這該怎么辦呢?” 外務部的編制与他部不同,奕劻是外務部總理大臣;瞿鴻璣是外務部會辦大臣兼尚書;再有一個會辦大臣,就是那桐。如果奕劻照顧,那桐又在民政部,則外務部的大權,便歸呂海寰獨攬。在滿漢猜忌日深之時,慈禧太后實在不能放心。 奕劻認為這很好辦,“請旨那桐不必兼署民政部尚書,專門會辦外務部好了。” “好!”慈禧太后點點頭又問:“那么民政部呢?” “奴才保荐肅王善耆。” 這也是很允當的人選,慈禧太后毫不考慮地認可了。于是當天便下了三道上諭,一道是呂海寰与善耆的新命;一道是惲毓鼎奏參瞿鴻璣暗通報館,授意言官各節,著交孫家鼐、鐵良秉公查明,据實具奏。 再有一道便是朱諭,撮敘惲毓鼎的原奏以后,便是楊士琦的手筆:“瞿鴻璣久任樞垣,應如何竭忠報稱?頻年屢被參劾,朝廷曲予优容,猶复不知戒慎。所稱竊權結党,保守祿位各節,姑免深究。余肇康前在江西按察使任內,因案獲咎,為時未久,雖經法部保授丞參,該大臣身任樞臣并未据實奏陳,顯系有心回護,實屬徇私溺職。法部左參議余肇康,著即行革職;瞿鴻璣著開缺回籍,以示薄懲。” 等這道朱諭發抄,震動朝班,但亦沒有人敢多作議論,或者為瞿鴻璣稍抱不平,因為“姑免深究”這四個字之中,包含著太多的文章。至于余肇康一案,無非欲加之罪而已。 奕劻自然躊躇滿志。美中不足的是,假惺惺奏請開去軍机大臣要差,雖蒙慰留,卻另有朱諭,派醇親王載灃在軍机大臣上學習行走,同時,鹿傳霖复起,補授軍机大臣。這很顯然的,加派載灃是分奕劻的勢,而鹿傳霖回軍机,則不獨表示后党又复得勢,而且也因為鹿傳霖在軍机上,每每异調獨彈,成事雖不足,要掣奕劻的肘,卻是优為之的。 ※ ※ ※ 五月初八,上海、天津的新聞紙,都以特大號的標題報導:“瞿鴻璣罷相”。 岑春渲正在上海,一看這條消息,知道事不可為了,當机立斷,將田中玉遣回北洋。而在北洋,袁世凱聲色不動,只道:“可惜!可惜!”將張一麟找來了,要他寫封信慰問瞿鴻璣。 “如何措詞?”張一麟知道袁、瞿不睦,所以這樣動問。 “要懇切。”袁世凱說:“滿人排漢,實實可怕,不妨帶些兔死狐悲的意味在內。” 張一麟是書生,那瞿鴻璣之去,是袁世凱早就預知的,信以為真地照府主的意思,寫了一封极漂亮的四六,就是“宦海波深,石尤風起,以傅岩之霖雨,為秦岱之閒云。在朝廷援責備賢之條,放歸田里,在執事本富貴浮云之素,養望江湖。有溫公獨樂之園,不惊寵辱,但謝傅東山之墅,奚為生靈?雖鵬路以暫行,終鶴書之再召。”將瞿鴻璣比作司馬光与謝安,不但在身分上恭維得恰到好處,而且司馬光再度入朝,謝安東山复起,扣定了“終鶴書之再召”這句話,運典貼切,善慰善禱,是張一麒自覺得意之作。 下面再有一句話,為袁世凱自道,“弟投身政界,蒿日時艱,讀蘭焚蕙歎之篇,欷歔不絕,感覆雨翻云之局,攻錯誰資?”瞿鴻璣看到這里,也連聲說道:“可惜!可惜!”是可惜糟蹋前面的一段好文章。 那天正是岑春渲假滿之日,“力疾赴任”的電奏到軍机處,奕劻把它壓了下來,卻以兩江總督端方寫給軍机處的一封密函遞了上去。這封信用“王爺鈞鑒,敬稟者”的開頭,接敘上海道蔡乃煌的原稟,說岑春渲如何訕謗朝廷,如何与康梁接交,梁啟超如何組織政党,密謀“保皇”,如何悄然抵滬,与岑春渲多次會晤。 會晤還有證据,是岑春渲与梁啟超在一家報館門口合攝的照片。看到這張照片,慈禧太后臉色大變,奕劻從未見她如此沮喪過。 “唉!”好久,她歎口气:“想不到岑春渲也是這樣的人!” 奕劻默然,作出替慈禧太后傷心難過的神色,于是載灃開口了。 “岑春渲跟梁啟超,是兩廣的大同鄉。” 這又何待他說?慈禧太后不理他的廢話,只對奕劻說:“想不到岑春渲亦會對不起我。天下之事真是難說了!算了! 他對不起我,我還是饒了他。讓他開缺吧!” 听得這話,奕劻意猶未足,本意會撤職查辦,還可以叫蔡乃煌收拾他一頓,不想慈禧太后是如此寬宏大量! 當然,除了袁世凱以外,還有好些人或者致函慰問,或者設宴餞行,有的贈詩傷別。其事突兀,可与當年翁同龢罷相并論。但瞿鴻璣的處境卻比翁同龢好得多,孫家鼐、鐵良“秉公查明”一案,以“查無實据”奏复,朱批一個“知道了”,便算結了案。臨行之時,路局特挂專車,送行的場面,极其熱鬧,比翁同龢被逐回鄉時,朝貴絕跡,凄涼上道,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 ※ ※ 奕劻与袁世凱卻覺得仍還有隱憂,因為岑春渲雖已遣散幕僚,仿佛不再打算履任,但只請假一月,底缺未開,隨時有“變活”的可能。尤其是軍机處,載灃少不更事,鹿傳霖衰邁頑固,林紹年憂讒畏譏,而奕劻本人就算精力能夠支持,才具也難以獨挑大梁。這樣一副治國的“班底”,是自有軍机處以來,最不象樣子的。倘或慈禧太后心血來潮,內調岑春渲進軍机,那樣一來不但反贏為輸,而且會大輸特輸! 一想到此,袁世凱寢食難安。于是楊士琦复又來往于京津道上。几度密商,決定一方面斬草除根,要絕掉岑春渲的慈眷,一面移花接木,以袁世凱代林紹年,以張之洞代鹿傳霖,重新開一番局面。 ※ ※ ※ 岑春渲翻然變計了!決定假滿接任。這自是自恃慈眷,而兩廣又是頗可有作為之地,何忍輕棄?但亦由于同鄉梁啟超的活動,在此期間專程由東京到上海,跟岑春渲有過秘密的會晤。 誰知這些形跡,都已落入上海道蔡乃煌耳目中。此人籍隸廣東番禺,出身与才具跟張蔭桓相仿,但品格比張蔭桓卑下得多。他之能謀得這個肥缺,走的是“慶記公司”的門路,而固位之道,則是全力偵察革命党的行動,并為北洋的鷹犬。 所以,岑春渲的行動,亦在他窺伺范圍之內。 當蔡乃煌密告梁啟超正在組織“政聞社”,并正拉攏岑春渲的電報到京時,恰好兩廣總督衙門進貢慈禧太后的壽禮,亦已由專差護運抵京。壽禮很別致,是八扇玻璃屏,用廣東稱為“酸枝”的紫檀雕琢,另飾彩畫,工細絕倫。這不足為奇,奇的是這八扇玻璃屏,厚有一尺,中空貯水,可蓄金魚。見到的人,莫不嘖嘖稱奇。暗中評議,今年万壽的貢物,只怕要以岑春渲這別出心裁的一份考第一了。 這是岑春渲未萌退志的明證,而且也是慈眷行將更隆的信號。于是奕劻、袁世凱經由端方的協力,開始對岑春渲動手了。 ※ ※ ※ “是!”奕劻答應著,又問:“兩廣總督請旨簡派。” 慈禧太后大受刺激,無心問政,略想一想說:“我一時也想不起人。調了一個又調第二個,得好好安排,你們去商量好了,開個單子來看。” 這在奕劻,恰中下怀,回到軍机處一個人默默運思,開了一張單子,然后又遞牌子,請求“獨對”。 “如今巡撫之中,以河南巡撫張人駿資格最深,而且他原做過廣東巡撫,升任兩廣總督駕輕就熟,人地相宜。” “可以!”慈禧太后問道:“那么誰補河南巡撫呢?”“奴才保荐林紹年。”奕劻說道:“林紹年原很不錯,應該是個可以得力的人。不過,他總覺得他進軍机是出于瞿鴻璣的保荐。這個疙瘩在心里消不掉,辦事就不能得心應手。倘蒙恩典外放,他也是感激的。” “嗯,嗯!”慈禧太后想了一下說:“不過,軍机大臣外放巡撫,似乎沒有這個規矩。” 當年“南北之爭”,李鴻藻与榮祿合謀,想排擠沈桂芬出軍机,正好貴州巡撫出缺,榮祿密奏慈禧太后,以沈桂芬接充。 懿旨一下,群相惊詫,寶鋆据理力爭,說“巡撫二品,沈桂芬現任兵部尚書,軍机大臣,而且宣力有年,宜不左遷。” 寶鋆接下去又說:“此旨一出,中外震駭,朝廷体制,四方觀听,均有關系,臣等不敢承旨。”慈禧太后迫不得已,只好收回成命。 這件事在慈禧太后,印象特深。所以听說以林紹年調補河南巡撫,不由得想起二十八年前的往事,頗有顧慮。 不過奕劻只是想排擠林紹年出軍机,并非有所報复,事前已是經過仔細考慮的,當下從容答奏:“河南巡撫一缺,向來与其他巡撫不同,再者林紹年現任度支部侍郎,對品互調,并不違体制。” 河南巡撫与眾不同,慈禧太后是知道的。巡撫都由總督在管,即令不是明白規定隸屬關系,而習例上亦必受某一總督節制,如山東巡撫之于直隸總督,就是一個例子。唯獨河南巡撫,自田文鏡時開始,便專屬于朝廷,沒有一個總督可以干預。而且,林紹年的情形,与沈桂芬不大相同,所以慈禧太后听得這番解釋,亦就同意了。 “林紹年的筆下是好的。”慈禧太后茫然地問:“他一走,誰動筆啊?” 這一問,恰好引出奕劻想說的話。他事先便已得有消息,慈禧太后頗為眷念張之洞,將他召入軍机,必能邀准,而亦唯有張之洞內召,才能夾帶袁世凱入樞。一番說詞是早就想好了的,只待慈禧太后自己開端,便可從容陳奏。 “軍机原要添人,不過在軍机上行走,關系重大。奴才在想,這個人必得第一,靠得住;第二,大事經得多;第三,筆下來得;第四,資格夠了。看來看去,只有張之洞夠格。” “好啊!”慈禧太后欣然同意:“調張之洞進京好了!” “是!”奕劻緊接著說:“不過張之洞有樣毛病,李鴻章從前說他書生之見,這話不算冤枉他。張之洞有時候好高騖遠,不大切實際,而且他比奴才大一歲,精神到底也差了。” “軍机上最多的時候,有六個人,如今只有四個,再添一個年輕力壯的也可以。” “要添就添袁世凱。”奕劻脫口便答,听起來是勢所必然,令人不暇多想。只听他再說用袁世凱的理由:“袁世凱務實際,正好補張之洞的不足。而且各省總共要練三十六鎮兵,這件大事,只有袁世凱能辦。再者,他在北洋太久,弄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也不大好!” 最后這句話才真的打動了慈禧太后的心,但并未立即准許,只說,“先讓他進京來再說。” ※ ※ ※ 袁世凱打點進京以前,第一件大事是催辦貢獻慈禧太后的壽禮。這份禮早在兩個月前就已著手預備,以服御為主,兩襲大毛袍褂,玄狐、白狐各一;一枝旗妝大梁頭的玉簪;兩枝伽楠香木鑲寶石的珠鳳;再有一枝六尺的珊瑚樹,配上紅木座子,就比人還高了。 這份壽禮,是与岑春渲的八扇琉璃屏媲美,但后來居上的卻是盛宣怀的一份。由于慈禧太后每天跟宮中“女清客”繆素筠寫字作畫,興趣正濃,所以盛宣怀投其所好,覓了以錢舜舉為首的,宋、元、明三朝九名家的手卷,配上親王永瑆所寫的扇面冊頁九本,既珍貴,又雅致。但看上去輕飄飄地,似乎分量不夠,因而以足純金一千兩,打造了九柄如意,用獨塊紅木作架,外面加玻璃罩。這九柄如意有個名堂,叫作“天保九如”。 同時,盛宣怀又送了一份重禮,托掌印鑰的內務府大臣世續格外照應。世續格外檢點以后,關照專差,另外再備一個玻璃罩。 果然,抬進宁壽宮時,玻璃罩打碎了一面,幸而世續有先見之明,等安置停當,換上個新罩就是,否則只好不加罩子,那就遜色得太多了。 慈禧太后見過無數奇珍异寶,但這樣金光燦爛的九柄如意,卻還是平生初睹,覺得它俗得有趣,信口問了句:“是真金?” “足赤純金。”李蓮英答說:“底下有打造舖子的字號。” “倒難為他了!”慈禧太后說:“差官也該犒賞。” 解送貢品的差官,每處賜宴一桌,犒賞二百兩。另外對三大臣另有賞賜,袁世凱是雙桃紅碧璽金頭帶,岑春渲是翡翠佩件,盛宣怀是打簧金表,都是文宗生前御用之物。 ※ ※ ※ 在袁世凱未進京以前,奕劻已為他作了周密的部署,直接間接地在慈禧太后面前鼓吹一种見解:袁世凱在北洋辦洋務,并不遜于李鴻章。只看日俄戰爭時,他能籠絡日本而又不遭俄國的怨恨,足見手段。又說當今辦洋務的長才,如唐紹儀、梁士詒等等,都佩服袁世凱,如果由他來當外務部尚書,一定可以得心應手。 這話說得多了,自然能夠轉移慈禧太后的想法。本來她就覺得呂海寰的資格淺了些,而外務部居各部之首,應該由重臣充任尚書,才能表示尊重各國,力求修睦的本意。因此,袁世凱在七月二十二日進京,召見了兩次以后,慈禧太后便作了決定,調袁世凱為外務部尚書,原任尚書呂海寰調為會辦稅務大臣。同一天另有一道上諭:“著張之洞、袁世凱在軍机大臣上行走。” 兩總督同時內召,連帶疆臣亦有一番大調動。直隸總督由山東巡撫楊士驤署任;湖廣總督則調趙爾巽接充,他早在三月間便授為四川總督,一直不肯到任,川督由他的胞弟,四川藩司趙爾丰署理。如今改調湖廣,遺缺由江蘇巡撫陳夔龍升任,這一來,趙爾丰亦無須回避,是個很妥帖的安排。 八月里,張之洞交卸了鄂督,到京接任。宮門請安,立刻便由慈禧太后傳諭,第二天一早召見。 “張之洞是同治二年的探花。”慈禧太后對李蓮英說:“他是我手里取中的!” 這句話中所包含的感慨少得意多,李蓮英便擺出笑容說道:“這么說,張中堂簡直就是老佛爺的門生!” “也可以這么說!”慈禧太后的回憶,一下子跳到四十年前,“那一榜的狀元是翁同龢的侄子,叫翁曾源,有羊角風,一發起來,人事不知,怕人得很,居然會中了狀元,也是怪事。” “那是老佛爺的庇護,不然,有羊角風的人,一到了保和殿,看那勢派,豈有個不嚇得發病的道理?” “是啊!不過,他就是狀元,也不能做官。他那一榜,數學問好,還是張之洞。”慈禧太后眨著眼笑道,“我記得召見三鼎甲的那天,張之洞進殿差點摔一跤。他人長得瘦小,不講究邊幅,走路一跳一蹦的,有人說他是個猴相,一點不錯。” 就為了這份念舊之情,所以在召見張之洞時,慈禧太后特有一份親切喜悅的感覺。但一見張之洞頭白如銀,回想他當年的“猴相”,不由得深致感慨:“你可真是老了!” “慈圣在上操勞國事,臣何敢言老?”張之洞答說。 “你今年多大?” “臣道光十七年出生,今年七十有一。” “那比我小二歲。”慈禧太后問道:“眼睛、耳朵都還好吧?” “視力稍差、耳聰如昔。” “你這比王文韶、鹿傳霖強得多了。”慈禧太后說:“王文韶當差很謹慎,我本來也不愿意讓他退出軍机,只因為他的耳朵實在聾得厲害,沒法子,只好准他告老。你跟他常有來往吧?” “王文韶家住杭州,歲時令節,常有書信往來的。” “衣服新的好,人是舊的好。這趟調你進京,可不是讓你養老!好在你的精神還很好,你要替國家盡力。” “是!只要有益于國,臣不敢以衰邁而有所諉避。” “如今外患總算平了下來,可是內憂還在。革命党到處鬧事,你看該怎么辦?” “茲事体大,不是片刻之間,可以回奏得清楚的。”張之洞緊接著說:“不過,有一句話,臣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你說!” “滿漢畛域,務當化除。臣記得与前督臣劉坤一會奏,整頓國事辦法十二條,其中‘籌八旗生計’一節,意在消融滿漢隔閡。”張之洞略停一下,高聲念他奏折中的警句:“‘中國涵濡圣化二百余年,九州四海,同為食毛踐土之人。滿、蒙、漢民,久已互通婚嫁,情同一家,況今中外大道,乃天子守在四裔之時,無論旗漢,皆有同患難,共安樂之誼。’如此休戚相關,禍福与共,何可自分畛域?” “朝廷并沒有成見。”慈禧太后從容說道:“我記得你四年前進京召見的時候,也說過這話。所以,以后定新官制,不分滿缺、漢缺。再如陸軍官制,都統、參領亦不是專由旗人來當,象新軍將領段祺瑞、王士珍他們,都加了都統的銜。這不是朝廷不存成見的證据?” 慈禧太后振振有詞,倒不是有意辯駁,而張之洞卻為她堵得气結!他心里在說:朝廷是這樣子化除滿漢畛域,實際上是進一步排漢。以前六部分滿缺、漢缺時,猶是對等的局面,如今則滿多漢少,而猶說不存“成見”,這話也太令人不能心服了! 慈禧太后見他只是喘息,并無別話,當他累了,便又体恤地說:“你下去休息吧!以后天天見面,有什么話,慢慢再說。” 張之洞尚欲有言,慈禧太后已吩咐太監,只好跪安退出。軍机處已派了二班的“達拉密”易貞,在宮門迎接,請到軍机處接事。 “不!”張之洞說:“我得先到內閣到任。” 易貞不想第一次見面就碰了個釘子,但亦只有賠笑,再次請示:“那么,請中堂的示下,是不是明天接手?” “再看吧!” 這就更讓易貞詫异了!入軍机是多少人朝思暮想,夢寐以求的事,而張之洞仿佛視之為“嚼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其故安在?倒必得打听一番。 軍机章京与內廷奏事太監,常有交往,所以易貞很快地打听到了,原來奏對時与慈禧太后為了滿漢之見,言語似乎不甚投机,因而有此意興闌珊的模樣。 易貞是河南商城人,与袁世凱同鄉,以此淵源頗見親密,回到軍机處,悄悄相告其事。袁世凱亦很詫异,覺得張之洞的脾气發得沒有道理。 “他是什么意思呢?莫非對兩王不滿?”他問。 “只怕不是不滿,是略有輕視之意。” “這可不好!”袁世凱低聲說道:“你不必再提這件事了,傳到兩王耳朵里,徒生意見。你明白我的意思不?” “是,明白!” “張中堂還是住白米斜街?” “是的。” “回頭我去拜他。”袁世凱喚著易貞的別號說:“丞午,請你關照同人,等張中堂接事以后,不要提滿班朋友如何不中用的話。” “其實,”易貞笑道:“就不說,張中堂也知道。” “那是另一回事。你只听我的話就是!” ※ ※ ※ 白米斜街在地安門外,什剎海南。張之洞不知何所本,稱之為“石閘海”,但連他家的听差,都一仍舊名,將“什”字念成“結”。 轎子到門,張家的听差出來擋駕,說他家主人到會賢堂去了。會賢堂是張之洞的廚子所開的一家飯庄子,就在什剎海以北。京里提得起名字的大小館子,都有一兩樣拿手菜,會賢堂得地利之便,以鄰近荷塘中所產的河鮮供客,名為“冰碗”,所以夏天的買賣极好。到秋風一起,自然門前冷落,而今年不同。 原來自親貴用事,官制大改,多少年來循資漸進的成規,已在無形中失墜。為求幸進躐等,苞苴奔兢之風大熾。會賢堂既是張府庖人掌柜,張之洞的文酒之會自然假座于此,然則仰望“南皮相國”的顏色,想借机接近,或者打听官場的行情,會賢堂就是一道方便之門了。 袁世凱心想,既然來了,不肯稍稍迂道一顧近在咫尺的會賢堂去一會張之洞,足見來意不誠,比不來更失禮,因而繞道北岸。只見會賢堂前,車馬紛紛,其門如市。不過等袁世凱的大轎一到,圍在一起閒談聚賭的轎班車夫,自然都斂跡了。 傳報入內,張之洞少不得离座相迎。略事寒暄,主人引見了一批他從武昌帶來的幕僚,袁世凱認識的只有一個號稱“龍陽才子”的易順鼎。 其時,張之洞已經罷飯,聚客茗飲,亦將散場,只為袁世凱專程來訪,不得不強睜倦眼陪著說話。見此光景,袁世凱覺得有些話不便出口,更無法深談,只說:“慶王特為致意,請中堂務必明天就接事。有好些緊要條陳,可否要取決于中堂。” 其實奕劻并未托他傳話,也沒有什么非張之洞不能定奪的條陳在軍机處,他此來只是勸張之洞別鬧脾气,所以用這樣的說法敦促。 張之洞亦是愛受恭敬的人,听袁世凱這么一說,就有閒气,亦可消釋,拱拱手說:“是了!明天我到內閣接了任,隨即入樞。” “恭候大駕!”袁世凱站起身來又問:“有沒有什么可以為中堂效勞之處?” “言重,言重!”張之洞說:“來日方長,仰仗之處正多,眼前還不必麻煩老兄。” ※ ※ ※ 張之洞入樞的第三天,接到兩江總督端方的一通密電,說是署理江蘇巡撫陳啟泰“嗜好甚深,不堪封疆重任”,力保湖北藩司李岷琛繼任蘇撫,并建議以湖北臬司梁鼎芬,調補藩司。 “午橋主張,我無意見,請列公合議!”張之洞將端方的電報,請同僚傳觀。 這天奕劻沒有到班,傳觀由載灃開始。他跟鹿傳霖都沒有話,傳到袁世凱手里,一看便知此事的來龍去脈了。 原來江蘇巡撫陳夔龍調任川督,朝命本以浙江巡撫張曾揚調任江蘇。而張曾揚由于處理“鑒湖女俠”秋瑾一案,處置過于嚴峻,江浙兩省的士紳,大為不滿,所以對他的新命,紛紛表示反對。江蘇士紳甚至公然表示拒絕他到任。 其時陳夔龍已經奉准給假三月,回籍省墓,更有件大事是要赶在十月初十慈禧太后万壽以前到京。如今張曾揚不能到任,他便不能交卸,豈不誤了行程?因而電請以江蘇藩司陳啟泰署理巡撫,以便克期交代,進京祝蝦。 這是必定會邀准的事,也是陳夔龍分內可以作主的事。江蘇向來有兩藩司,江宁藩司隸屬總督,江蘇藩司則歸巡撫管轄,而端方卻認為陳夔龍作此決定,應該先要征得他的同意。居然不經知照,徑自出奏,深為不悅。但以無從与陳夔龍作梗,便遷怒到陳啟泰頭上了。 這些情形,袁世凱已有所聞,如今看到端方的電報,立刻便知道他的用意。只是要跟陳啟泰為難,而非荐賢。李岷琛是張之洞的舊部,梁鼎芬更是武昌抱冰堂上的紅人,如此迎合,自然會得張之洞的支持,借李以逐陳。 袁世凱一向輕視他這個拜把弟兄,心里在想:端老四這下又失策了!只為報沒來由的睚眥之怨,平白地長他人的志气,江蘇巡撫落在張之洞舊部手里,是以增他的聲勢,相對地便是減了自己的威風。如何見不及此。 于是,袁世凱笑笑說道:“伯平是不是抽大煙,還在疑似之間。至于少東的痼疾甚深,是我在天津親眼得見的,莫非午橋竟不知道?” 這一說,張之洞無法再為李岷琛撐腰,只問:“慰庭,那么你看,怎么复他?” “朝廷已有電旨,准伯平署理蘇撫,不能隨便收回成命。至于蘇撫應該派誰,不妨等筱石到京以后,當面問一問他,究竟伯平的精神如何?能不能胜任?再請旨辦理。” “好!就這樣辦。” ※ ※ ※ 陳夔龍到京不久,陳啟泰便實授了江蘇巡撫。因為此人的精力,并不如端方所說,而操守能力,又足胜封疆之任,沒有理由不讓他真除。 陳啟泰是翰林出身,當過多年御史,以他的清廉耿直,當然看不慣端方与蔡乃煌的所作所為。端方是總督,陳啟泰無奈其何,上海蔡乃煌,在管轄之下,就不肯輕饒了。到任甄別部屬,將蔡乃煌加了极坏的考語。 這一來,張之洞就不客气了,作主將蔡乃煌調為郵傳部左參議,他的遺缺,卻未派人。因為這是個特簡的道缺,袁世凱以“先得探探上頭的意思”為名,把開單請簡這道手續,暫且壓了下來。 緊接著,端方有電報到京,指派上海道蔡乃煌解送貢品進京。就這樣,越過了陳啟泰這一關,蔡乃煌得以到京活動。 交卸了差使,第一個要見的是奕劻。他坦率地要求回任,理由是,他一离上海,無法控制局面,新聞紙上可能就會出現“謠言”,說岑春渲与康梁合影的照片,出于他的偽造。那一來風波大起,會成不了之局。 一听這話,奕劻不免著慌,“等我想法子,等我想法子!” 他說:“你最好先去看看袁宮保。” 袁世凱他當然要去看的,不過說法不同了。以偽造照片的那重公案將被揭發作威脅,是欺侮奕劻不明白報界的情形,他本人不說,報界何由得知其事?何況岑春渲由這幀照片上斷送了功名,根本就只有极少數人知道。其事极秘密,不虞外泄。奕劻不明其中事理,而在袁世凱面前,卻是瞞不住的。 不過,能聳動袁世凱听聞的,亦仍舊只有岑春渲。蔡乃煌說他自開缺以后,在上海恢复了當為貴公子的故態,每天晚上在“長三堂子”擺酒,而且經常聚賭,一擲万金,出手豪闊,因而結交了很多富商巨賈、貴介公子。 “西林表面上醇酒婦人,其實借以自晦。別的倒都不在乎他,唯一可慮的是跟盛杏蓀走得很近。” 袁世凱早就有此憂慮,表面上卻不動聲色,“西林未到任就能為杏蓀修怨,總算是夠交情的。”他說:“杏蓀總要有所報答羅!” “就沒有這層關系,他們亦一定會走在一起。西林的威望,杏蓀的財力,合則兩利,現在有條路子快要成功了。” “喔,”袁世凱問:“是怎么一條路?” “正西。” “正西?”袁世凱細听了一下才明白。八卦中正西為兌卦,兌為“澤”也,“原來是澤公。” “是!這條路要走通了,陳玉蒼怕難其位。” 陳玉蒼是指接岑春渲的郵傳部尚書陳璧。袁世凱知道,盛宣怀心目中艷羡兩個缺,一個直隸總督,一個郵傳部尚書,以度支部尚書載澤最近頗為慈禧太后所籠絡這一點來說,盛宣怀督直,未必能夠如愿,當郵傳部尚書,所望并不算奢。 “至于西林,有杏蓀替他在京活動,皇太后年紀大了,又格外念舊,复起亦非無望。”蔡乃煌看袁世凱沉吟不語,知道他被說動了,因而自陳:“宮保,如果能讓我回任,我一定看得住西林,還要找机會給他難堪!” “喔,”袁世凱很感興趣地,“你預備怎么樣跟他開玩笑?” “象他這樣三世受恩深重的大員,既然因病開缺,就得回籍養痾。在十里夷場是非之地,花天酒地,不說招惹是非,即于觀瞻,亦复不雅,我就拿這個題目,找机會剝剝他的面皮。” 袁世凱微笑不語,然后突然問道:“你見過南皮沒有?” “還沒有。” “去見了他再說!”袁世凱說:“你只要把南皮敷衍好了,事情就可望挽回了。” “是!”蔡乃煌深深受教,告辭而去。 ※ ※ ※ 未謁南皮,先昭龍陽,龍陽才子易順鼎跟蔡乃煌曾共過患難。 原來蔡乃煌本名金湘,以秀才作刀筆,為當時的番禺縣令王存善,抓到他爭妓一案,行文學老師,革掉他的秀才。這一來再犯法到堂,對縣官就不能長揖稱“老太祖”,而須跪著叫“大老爺”。“大老爺”一生气,亦可以打他的屁股。有此危險,蔡金湘不敢再逗留在廣州,遠走京師。 到了京里的蔡金湘,搖身一變成為蔡乃煌,字伯浩,是國子監的監生,國子監确有這樣一個監生,是蔡金湘的胞侄。冒牌的蔡乃煌,循例可應北闈鄉試。他的筆下很來得,中了一名舉人,但不敢再回廣州,捐了一個縣令,分發台灣,其時正在甲午。 及至黃海熸師,戰敗割台,台灣巡撫唐景嵩被舉為大總統,密電京師,請餉百万,以便募兵抗日。朝廷准奏,戶部籌款,撥了六十万到台灣藩庫。其時局勢混亂异常,以縣令為藩司幕友的蔡乃煌,混水摸魚,不知使了個什么手法,截留了二十几万,飽入私囊,內渡入川,捐了個道員,隨波浮沉,居然走通了奕劻的路子,放了上海道。 當他在台灣藩幕時,易順鼎也在台灣當道員,酒陣文場,惺惺相惜,交情不淺。蔡乃煌如今要打通張之洞的路子,現成有個易順鼎可通款曲。好在他們這几年蹤跡雖疏,音問不絕,所以一見了面,仍舊跟熟朋友一樣,不必多敘寒溫,便談入正題。 “曾文正的小女婿從前當過上海道,花了九万銀子,所以文芸閣說他‘扶搖直上’,似恭維而實挖苦。”易順鼎笑道: “你花了多少?” “不必提起。反正本錢還沒有撈回來。” “所以你其心不甘?” “實甫,易地而處,莫非你就能無動于衷?”蔡乃煌放低了聲音說:“你我交非泛泛,我跟你說實話,慶邸、項城都很同情我,就怕南皮作梗。這一關若能打通,實甫,我替你刻‘四魂集’。” 易順鼎詩才如海,平生作詩無數,自己最得意的是在台灣那兩年的詩,一共編為四集,題名:“魂北”、“魂東”、“魂南”,余生可戀,忌諱魂西,改用“魂歸”,合稱“四魂集”,早已刻印問世。蔡乃煌只是不便公然表示打算送他多少銀子,因而用此說法。 易順鼎正在鬧窮,自然樂于成人之美,想了一下說:“包在我身上!你在寓所听我的信好了!” “實甫!”蔡乃煌問說:“你錦囊中有何妙計,說得如此有把握?” “天机不可泄漏。”易順鼎答說:“不過,到時候找不到你,那可是你自失良机,怨不得我。” 蔡乃煌不知他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唯有听命而行,每天守在西河沿的客棧,摒絕應酬,一意待命。這樣到了第四天正午,易順鼎派听差送來一封信,上面只有五個字:“飛駕會賢堂。” 蔡乃煌不敢怠慢,匆匆赶去,易順鼎在門口守候。拉著他到一邊說道:“今天南皮又要‘敲鐘’了!机會甚巧,慶邸、項城都在座。回頭把你的看家本領拿出來,十四個字中取富貴。” 所謂“敲鐘”是作詩鐘,張之洞最好此道,幕中易順鼎、樊增祥都是好手,蔡乃煌亦頗不弱。听得易順鼎的話,恍然大悟,一聯見賞回任可期,所以說“十四個字中取富貴”。 “机會倒真是好机會,不過‘宰相禮絕百僚’,我這樣作了闖席的不速之客,”蔡乃煌躊躇著問:“似乎于禮不合。” “不,不!我已經為你先容了,并不冒昧。何況,慶王跟項城,你是再熟不過的人。” 一想到奕劻与袁世凱,蔡乃煌自覺關系密切,小小失禮,亦無大礙,膽气便壯了,但仍須先問一聲:“到底是那些人?” “你一進去就知道了!” “南皮我可是初見,”蔡乃煌特又叮囑:“實甫,你可要處處照應著我。” “何勞多囑,請吧!” 到得廳上一看,一共三桌,正中一桌以慶王奕劻居首,左右是東閣大學士那桐与袁世凱,張之洞坐了主位。東面一桌五個人,首座是左都御史陸寶忠,另外是四個侍郎:楊士琦、郭曾炘、唐景崇、嚴修。看到唐景崇,蔡乃煌微感忸怩,因為唐景崇正是被人譏為“槐柯夢短殊多事”的唐景嵩的胞弟,蔡乃煌在台灣的那段往事,他自然知道。 幸好,易順鼎是安排他在西面那一桌。未曾入座,先謁貴人,易順鼎領著他到第一桌,蔡乃煌先向奕劻請安,口中喊一聲:“王爺!” “喔,你也來了,好,好!”奕劻隨即指著他向主人說: “香濤,這就是蔡伯浩!” 于是蔡乃煌轉過身來,向斜睨著他的張之洞請個安,謙恭地說:“心儀中堂三十年,今天才得識荊,真是快慰平生。” “請少禮!”張之洞說道:“我已久仰了。听說你刻過一部《絜園詩鐘》;可否能見賜一部?” “中堂言重!”蔡乃煌答說:“回頭就送到府中,只怕不足當法眼。” “不必客气,請坐吧!待會我要好好請教。”張之洞又向易順鼎說:“實甫,今天是王爺邀一社,以美玉為彩,你一身捷才,以多取胜,今天可不許你多作。” “中堂總是跟我為難。”易順鼎笑道:“我只作四聯。” “那里,那里!每人一聯。” 張之洞指著西面說:“請歸座吧!” 于是蔡乃煌向那桐、袁世凱行了禮,又到東面一桌周旋數語,方始歸座。同桌有個他畏憚的勁敵,是光緒八年,寶廷當福建主考取中的解元鄭孝胥,詩壇中的巨擘,而且詩鐘向以福建稱雄,鄭孝胥更是其中的頂儿尖儿。今天想要一鳴惊人,只怕有些難了。 鄭孝胥正在談時鐘,等蔡乃煌入座,向同席諸人略事寒暄之后,他接道中斷的話頭說道:“有一年在福州,輪著我主課,拈得‘女花’的二唱,這二個字太寬了,因而有人提議,限集唐詩。元、眼、花的三聯,真是歎為觀止了。狀元的一聯是:‘青女素娥俱耐冷;名花傾國兩相歡!’” “好!”大家齊聲贊許。 不想這一下惊動了第一桌,張之洞轉眼問道:“必是蘇堪又有佳作?” “蘇堪在談時鐘。”易順鼎搶著說:“女花二唱限集唐詩。” “喔,倒要听听。” 這一來便是滿座傾听了。鄭孝胥复述了“狀元”之作,接下來說:“評為第二的一聯是‘商女不知亡國恨,落花猶似墜樓人!’” “不好!”張之洞大搖其頭,“出語不詳,看來此人福澤有限。” “我亦云然。不如元作气象高華,很有身分。”奕劻問道: “還有一聯呢?” “還有一聯倒真是才人吐屬。”鄭孝胥高聲吟道:“‘神女生涯原是夢;落花時節又逢君!’” “你道他才人吐屬,我說是詩妓口吻。這一聯好在渾成,不過終遜元作。”張之洞忽然問道:“听說伯潛打鐘,每社必到,可有這話?” “大致如是!” “可有格外精警之作?” “太多了!”鄭孝胥想了一下說:“乞迷三唱,他作了兩聯,其一是‘殘酒乞鄰聊一醉;亂山迷路欲何歸?’其二是‘垂暮迷方終不徑;忍饑乞食定誰門!’” 不待吟罷,張之洞惻然動容:“莫非伯潛境況如此艱窘?” 他看著鄭孝胥問。 “不至如此!只是閒廢二十余年,感慨甚深而已!”鄭孝胥复又吟道:“‘十年竿木逢場戲;一夢槐安作宦歸!’” “這也是伯潛的句子?” “是的。木安四唱。” “寄托遙深,好!”張之洞左右顧視著說:“琴軒、慰庭沒有赶上,王爺是目睹我們當年狂態的!” 奕劻連連點頭,向袁世凱說道:“三十年前,‘翰林四諫’的風頭還得了!庚辰年的‘午門案’就是香濤跟伯潛的杰作,片言可以回天,真正好文章。恭忠親王親口跟我說過:象張香濤、陳伯潛的奏議,才叫奏議。那批窮瘋了的都老爺,滿紙浮言,造謠生事,真該愧死。” 袁世凱知道他借題發揮,笑笑不答,卻轉臉向張之洞說道:“伯潛閣學,閒廢可惜。朝廷求賢甚亟,似乎可以征召。” “我寫信問過他,歸臥之意甚堅,再看吧!” 這就張之洞的違心之論。陳伯潛,翰林四諫之一的陳寶琛,自從光緒十年以內閣學士“會辦南洋軍務”,与兩江總督曾國荃儼然并駕。曾几何時,得罪而去。此外張佩綸馬江喪師,一蹶不振,寶廷佯狂自劾,潦倒以終,清流一時俱盡。唯有張之洞青云直上,身名俱泰,得力在善窺慈禧太后之意。她對陳寶琛是不會有好印象的,豈肯冒昧論荐? 不過翰林四諫的私交,不為外人所知。所以除了閩籍的郭曾炘、鄭孝胥疑心他言不由衷以外,其他的人都當他說的是真話。袁世凱亦就不曾再提陳寶琛。 不過,話題卻還是集中在翰林四諫的逸聞韻事上。一直談到席終,撤去席面,煮茗焚香,要開始“敲鐘”了。 會賢堂的跑堂伺候過几次,已很熟練了,除了多備紙筆以外,另外端來一個高腳銅盤,上面有個小小磁花瓶,插香一支,离頂端寸許,用絲線系一枚銅錢。此是仿擊缽催詩的遺意,一命了題,立即燃香,燒到系錢之處,線斷錢落,鏗然作響,恰如鐘聲,所以名為詩鐘。 “請王爺命題吧!”易順鼎將一盒象牙詩韻牌捧到奕劻面前。 他隨手抽開一屜,拈一塊韻牌來看,“蛟!” 他說:“一平一仄好了!”拉開“去”聲那一屜,又拈一塊看著說:“斷!” “王爺這兩個字拈得很好。”張之洞說:“蛟斷二字很響,今天必有好句。” “香濤,你看用几唱?”奕劻肚子里也有點墨水,征詢地說:“七言詩第五字謂之詩眼,不過既是一平一仄,用在可平可仄的第五字,似乎可惜了,不如用四唱。你意下如何?” “王爺是大宗師,命題自有權衡,說四唱就是四唱。” 奕劻點點頭,略略提高了聲音說:“蛟斷四唱,每位限作兩聯。我有小小彩物,聊佐清興!” 說著,向貼身跟班招一招手,隨即捧來一個錦盒,揭開盒子,放在銅盤前面。大家都走近來看,見是一枚通体碧綠的翡翠錢,上鐫“多文為富”四字。玲瓏雅致,是极好的一樣珍玩,都有愛不忍釋之意。 “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网!”張之洞揮著手說:“快請构思去吧!” 說完,他吹旺了吸水煙用的紙煤儿,親手去燃著了香。火大香燥,一下子便燒了一截,交卷之限就更迫促了。 就這時候,只听得有人朗然高吟:“斬虎除蛟三害去,房謀杜斷兩心同。” 發聲之時,便惊四座,循聲去看,是蔡乃煌抑揚頓挫地在念,念到“同”字,易順鼎將筆一擲,袖手說道:“我要擱筆了!” “果然好!”張之洞毫不掩飾他受了恭維的愉悅之情。 當然,奕劻与袁世凱亦都面有得色。上聯用的是周處的故事,一虎一蛟,不言可知指的是瞿鴻璣与岑春渲;下聯無疑地,以唐初賢相,開貞觀之治的房玄齡、杜如晦擬袁世凱、張之洞,杜如晦居太字十八學士之首,擬張之洞的身分,更覺貼切。 至于逐瞿罷岑,都知是奕劻兩番獨對的結果;然則斬虎除蛟的周處,當然是指他。奕劻回想這兩件快心之事,不自覺地浮現了笑容。 ※ ※ ※ 下一天是那桐在他金魚胡同的住宅宴客,請的是來京祝蝦的各省巡撫。但聞風而至的不速之客很多,因為這天那宅的堂會,有出難得一見的好戲,是那桐親自提調的。 這出戲的名目,叫作《轅門斬子帶槍挑穆天王》,那桐指名派角色:譚鑫培的楊六郎;龔云甫的佘太君;賈洪林的八賢王;金秀山、郎德山的焦贊、孟良;朱素云的楊宗保;王瑤卿的穆桂英,連木瓜都派的是王長林。都道若非那桐的手面,不能聚此頂尖尖于一出戲中。因此,原來只預備了七桌席,結果加了一倍都不止。 張之洞与袁世凱自是此會的上賓。這兩個人的性情中有一點相同,都不喜歡听戲。他人聚精會神地注視著台上,張袁兩人卻覺得乏味之至。袁世凱還能勉強撐持,張之洞則連坐都坐不住。但不愿掃大家的興,也要顧到主人的面子,托詞离席,在客廳休息。 剛剛坐定,袁世凱接踵而至。張之洞是坐在一張加長的紅絲絨安樂椅中間,此時身子略挪一挪,以示禮讓。袁世凱便一面挨著他坐下,一面說道:“我樣樣赶不上中堂,只有不喜优孟衣冠這一點,跟前輩相象。” “少小不習,無可奈何。”張之洞說:“生不逢辰,不是歌舞升平之時,遇到這樣的場合,只增感慨!” 袁世凱不知道他這話,是不是有不滿于慈禧太后經常在宮中傳戲之意,不敢往深里去談,只說:“中堂傷時憂國,白頭相公,心事誰知?” 這是迎合張之洞言談的語气,不著邊際的一种恭維。那知在受者恰恰搔著痒處,半睜半閉的雙眼,倏然大張,“畢竟還有人識得我的苦心!慰庭,”他很認真地說:“不可与言而与之言,謂之失言;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謂之失人!今天我可為知者道,我不想做‘小范老子’,那知竟做了范純仁!” 這兩個人名,對袁世凱來說,比較陌生。很用心地想了一下才明白,似乎是西夏人,稱范仲淹為“小范老子”,說他“胸中有千万甲兵”。張之洞心儀范仲淹,結果卻成了專事調停劉后与宋仁宗的范純仁,范仲淹之子。在這濃重致慨的語气中,也明明白白地道出了他的心事,志在調和兩宮的歧見。 這正是一個絕好的為蔡乃煌進言的机會。未答之前,袁世凱先擺肅然起敬的神態,“中堂的苦心,真可以質諸鬼神!” 他說:“列帝的在天之靈,一定庇佑社稷老臣!” 張之洞感動极了,淚光閃閃地說:“慰庭,慰庭,只有你明白我的心事!” “精忠所至,自然感人。”袁世凱急轉直下地說:“止庵先生,亦是當代第一等人物,可惜,這大關目上,錯了一步!” “喔,”張之洞左右看了一下,將顆扎著小白辮子的腦袋歪著伸過來,含含糊糊地說:“久已想動問了!瞿止庵勾結外人,買通報館,密謀歸政,其事究有几分是真?” “這很難說。不過,”袁世凱亦將聲音壓得极低:“西林与康、梁有往來,千真万确!康、梁固無可厚非,但就愛君而言,誠所謂‘愛之适足以害之’。中堂未到京以前,有一道密旨,為皇上征醫,這就是愛之适足以害之的明證。天幸有中堂有樞,戊戌之禍,必不致复見!” 張之洞不自覺地連連點頭,“如果我早入樞十年,豈有戊戌之禍?”他想了一下說:“慰庭,房謀杜斷,你的耳目比我廣,必可醫我不逮。” “不敢!”袁世凱答說:“凡有所命,必當盡力。” 張之洞不答,瞑目若寐,好久方睜眼問道:“弭禍以何者當先?” 袁世凱想了一下答說:“母子和好!” 這是迎合張之洞的說法,言語便更覺投机了,“母子和好又以何者當先?”他當考學生似地問。 “勿使慈圣有猜疑之心!” “如何而可致此?” “很容易,也很難。”袁世凱說:“容易是一句話就可以說明白,難是這一句話不便逢人就說。唯有付托得人,照這句話盡力去做,自可不使慈圣猜疑,母子和好!” “嗯,嗯,言之有味!慰庭,試言其詳。” “是!”袁世凱挪一挪身子,向張之洞耳語:“康、梁借保皇為名,在海外招搖,康有為自命‘圣人’,而形同盜跖,到處斂財,飽入私囊。皇上為此輩所愚,以致落到今日。不過事成過去,慈圣已不會把這筆帳記在皇上頭上,但如西林之流,勾結康、梁,想利用皇上,逞其覆雨翻云的伎倆,慈圣對皇上就不能沒有戒心!所以歸根結底一句話,保護圣躬唯在約束西林的妄行蠢動。西林以在野之身,逗留上海不去,必得有妥當可靠的人看住他不可!倘有危及圣躬的舉動,能在期前密報,那時請中堂作主,或者勒令回籍,或者派人警告,斷然壓制始得弭大禍于無形!” “高明之至!”張之洞說:“即我設謀,亦無以加君之上。 只是這個妥當可靠的人,倒不易羅致。” “現成有人!” “喔!”張之洞側臉問道:“那位?” “蔡伯浩。”袁世凱說:“讓蔡伯浩回任,唯公一言為斷。”張之洞象受了催眠似的,應聲答道:“好!讓蔡伯浩回任。”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