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卷第四百三  寶四(雜寶上)


  馬腦 犀 月鏡 秦寶 珊瑚 四寶宮 延清室 玉如意 七寶鞭 犀導
  玉清三寶 寶骨 紫羜羯 紫貝 魏生

馬 腦
帝顓頊時。丹丘之國獻馬腦瓮,以盛甘露。帝德所被,殊方入貢,以露充于廚也。馬腦石類也,南方者為上。令善別者,馬死則扣其腦而視。其色如血者,則日行万里,能騰飛空虛;腦色黃者,日行千里;腦色青者,嘶聞數百里外;腦色黑者,入水毛鬣不濡,日行五百里;腦色白者,多力而駑。今為器多用赤色者。若是人功所制者,多不成器,成器亦拙。其國人听馬鳴,別其腦色。(出王子年《拾遺》)
  帝顓頊時,丹丘國獻來一個馬腦瓮,用來盛甘露。顓頊的威德所及的地方,都進貢甘露,甘露便充滿廚房。馬腦屬于石類,南方產的為上。如今善于辨別馬腦的人,馬死之后就要取出馬腦看一下。腦色如血的,就能日行一万里,能騰飛空中;腦色發黃的,日行一千里;腦色發青的,嘶鳴起來數百里之外就可以听見;腦色發黑的,入水之后鬃毛不濕,日行五百里;腦色發白的,力气大而速度慢。如今制作器具多半用紅色的。像這种人工制作的器具,多半不能令人滿意,即使做出來也顯得笨拙。丹丘國的人听到馬鳴,就知道馬腦的顏色。

犀牛,大約似牛而豬頭。腳似象。蹄有三甲。首有二角,一在額上為兕犀;一在鼻上校小,為胡帽犀。鼻上者皆窘束而花點少,多有奇文。牯犀亦有二角,皆為毛犀,俱粟文,堪為腰帶。千百犀中,或偶有通者。花點大小奇异,固無常定。有偏花路(明抄本、陳校本路作漏)者。有項花大而根花小者。謂之倒插通。此二种亦五色無常矣。若通白黑分明,花點奇异(“异”原作“差”,据明抄本改),則价計巨万,乃希世之寶也。又有墮羅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牛額上者。必花多是撒頭豆點。色(“色”原作“也”,据明抄本改)深者堪為銙;散而淺。即拍為盤碟器皿之類。又有駭雞犀。(群雞見之惊散)。辟塵犀(為婦人簪梳,塵不著也)辟水犀、(云此犀行于海水為之開,置于霧之中不濕矣,“置”原作“色”,据明抄本改)、明犀,(處于暗室則有光明)。此數犀但聞其說,即不可得而見也。(出《岭表异錄》)
  犀牛,大体上像牛而長了一個豬腦袋。腳似象,蹄子上有三片趾甲。頭上有兩只角。一只較大,長在額上,叫“兕犀”;一只較小,長在鼻上,叫“胡帽犀”。鼻上的都較細而且花點少,多半都有奇异的花紋。公犀牛也有兩只角,都是毛犀,都有疙疙瘩瘩的花紋,能做腰帶。千百只犀角中,或許偶然能遇上中空而通的。花點的大小各异,本沒有一定。有花紋偏在一側的;有頂上花點大根上花點小的,叫做“倒插通”。這兩种犀角也是五色無常的。如果中空兩通,白黑分明,花點奇异,就价值巨万,是稀世之寶。又有一种叫做“墮羅犀”的,是犀角中最大的一种,有一只就有七八斤重的,說這是公犀牛額上長的。那上面的花紋多半都是散落的圓點。色深的能做腰帶上的飾物,散而淺的,就可以做成盤碟器皿之類的東西。還有“駭雞犀”(群雞見了就惊散)、“辟塵犀”(做梳子簪子,灰塵不染)、“辟水犀”(置于海,水為之開;置于霧,霧不濕犀)、“明犀”(處于暗室里能發光)。這几种犀角只听說過,卻不曾得到它們。

月 鏡
周靈王起處昆昭之台,有侍臣萇弘,巧智如流,因而得侍。長夜宴樂,或俳諧舞笑,有殊俗之伎。百戲駢列,鐘石并奏。亦獻异方珍寶。有如玉之人,如龍之錦,亦有如鏡之石,如石之鏡。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謂之月鏡。玉人皆有机類,自能轉動,謂之机妍。萇弘言于王曰:“圣德所招也。”故周人以弘媚諂而卒殺之。流血成石,或言成璧,不見其尸矣。(出王子年《拾遺》)
  周靈王起居在昆昭台。有一個侍臣叫萇弘,他乖巧机智,口若懸河,因而能侍奉靈王。他們長夜飲酒作樂,滑稽詼諧,演技非凡。各种戲齊演,各种樂器齊奏。也獻上一些异地的珍寶。有像玉的人,像龍的錦。也有像鏡子的石頭,象石頭的鏡子。這种石頭色白如月,照面如雪,叫做“月鏡”。玉人都有机關,自己能轉動,叫做“机妍”。萇弘對靈王說:“這些都是因為大王有圣德而招來的。”所以周朝人認為萇弘諂媚而終于殺了他。他的血化成石頭,有的說化成碧玉,看不到他的尸体了。

秦 寶
漢高祖初入咸陽宮,周行府庫。金玉珍寶,不可稱言。其所惊异者,有玉五支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以口銜燈。燈燃則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而盈室焉。复鑄銅人十二枚,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笙竽,各有所執。皆結華彩,若生人。筵下有二銅管,上口高數尺,出筵后。其一管空,一管內有繩,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紐繩,則琴筑笙竽皆作,与真樂不异焉。玉琴長六尺,上安十三弦,二十六徽,皆用七寶飾之,銘曰璵璠之樂。玉笛長二尺三寸,六孔,吹之則見車馬山林,隱嶙相次(“次”原作“攻”,据明抄本改),吹息則不复見,銘曰昭華之管。有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洞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掩心而來,即見腸胃五髒。歷歷無疑。人有疾病在內者,則掩心而照之,必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帝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則殺之也。高祖悉封閉,以待項羽。羽并將以東。后不知所在。(出《西京雜記》)
  漢高祖初進咸陽宮的時候,走遍所有的府庫。庫里的金玉珠寶,多得無法說全。最讓他惊异的,有五支玉燈,此燈高七尺五寸,下面是一條蟠龍,用口銜燈。把燈點燃,蟠龍的鱗甲就全都會動,煥然閃光就像群星充滿屋子。還有銅鑄的十二個人,都三尺高,擺在一張席上。每人持一种樂器,或琴,或筑,或笙,或竽。個個華彩一身,就像活人。席下有兩根銅管,上邊的管口离地數尺,從席后伸出來。其中一根管是空的,一根管里裝有一根繩子,手指那么粗。讓一個人吹空管,一個人扭動那繩子,就會琴筑笙竽一齊鳴奏,和真人所奏的音樂沒什么兩樣。玉琴長六尺,上邊有十三根弦,二十六條系琴弦的繩子,全都用金、銀、琉璃、瑪瑙、玫瑰等寶物裝飾而成,刻名叫做“璵璠之樂”。玉笛長二尺三寸,有六孔,吹奏起來就能出現車馬山林,怪石嶙嶙。吹完也就不再出現。刻名叫“昭華之管”。有一面方形鏡子,寬四尺,高五尺九寸,里外通明。人直接來照,影像就是倒的;用手捂著心來照,就能看見腸胃五髒,清清楚楚,沒有遮礙。体內有病的人,就捂著心口來照,一定能知道病在什么部位。另外,女子有邪心,一照就膽張心跳。秦始皇常用來照宮中美人,凡膽張心跳的,就一律處死。漢高祖把這些寶物全都封存,等待項羽前來。項羽將這些寶物全都帶走了。以后不知這些寶物哪里去了。

珊 瑚
漢宮積草池中,有珊瑚,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三條。是南越王趙佗所獻,號曰烽火樹。夜有光,常欲然。(出《西京雜記》)
  又郁林郡有珊瑚市,海客市珊瑚處也。珊瑚碧色,一株株數十枝,枝間無葉。大者高五六尺,尤小者尺余。蛟人云,海上有珊瑚宮。漢元封二年,郁林郡獻珊瑚婦人,帝命植于殿前,謂之女珊瑚。忽柯葉甚茂,至靈帝時樹死,咸以為漢室將衰之征也。(出《述异記》)
  又柫箖國海,去都城二千里,有飛橋。渡海而西,至且蘭國。自且蘭有積石,積石南有大海。海中珊瑚生于水底。大船載鐵网下海中,初生之時,漸漸似菌。經一年,挺出网目間,變作黃色,支格交錯。小(“小”原作“高”,据明抄本改)者三尺,大者丈余。三年色青。以(“以”原作“似”,据明抄本改)鐵鈔發其根,于舶上為絞車,舉鐵网而出之。故名其所為珊瑚洲。久而不采,卻蠹爛糜朽。(出《洽聞記》)
  漢宮的積草池中有珊瑚一株,高一丈二尺,一干三枝。上面有四百六十三個枝條。這是南越國王趙佗獻來的。名叫“烽火樹”。夜間發光,總像要燃燒的樣子。
  郁林郡有珊瑚市,是下海人賣珊瑚的地方。這里的珊瑚呈碧綠色,一株株各有几十個枝杈,枝間沒有葉。大的高五六尺,小的只有一尺多。善于潛水的人說,海里有個珊瑚宮殿。漢元封二年的時候,郁林郡獻來一個珊瑚婦人。皇帝讓人把它擺放在殿前,稱它為“女珊瑚”,一時間居然枝繁葉茂。到靈帝時,這株珊瑚樹便死了。人們都認為這是漢室將要衰敗的征兆。
  柫箖國靠大海,离都城兩千里,有飛橋。渡海向西,到且蘭國。且蘭國有積石山,積石山南有大海。海中珊瑚生于水底。用大船把鐵网投入海中,珊瑚初生像竹筍,一年左右的時間,它就從网眼挺出來,變成黃色,枝椏交錯。小的三尺左右,大的一丈有余。三年以后變成青色。用鐵器斬斷它的根部,在船上准備一個絞車,把鐵网絞上來,珊瑚便采上來了。所以這里名叫“珊瑚洲”。長時間不采,珊瑚就會朽爛。

四寶宮
武帝為七寶床、雜寶按屏風、雜寶帳,設于桂宮。時人謂之四寶宮。(出《拾遺錄》)
  武帝做了“七寶”床、“雜寶”按屏風、“雜寶”帳,都放在桂宮里。當時人們稱桂宮為“四寶”宮。

延清室
董偃常臥延清之室,以畫石為床,蓋石文如畫也。石体盛輕,出郅支國。上設紫琉璃帳,火齊屏風,列靈麻之燭,以紫玉為盤。如屈龍,皆雜寶飾之。視者于戶外扇偃。偃曰:“玉石豈須扇而后清涼耶?”侍者屏扇,以手摹之,方知有屏風也。偃又以玉精為盤,貯冰于膝前。玉精与冰同洁徹,侍者言以冰無盤,必融(“融”原作“翮”,据明抄本改)濕席,乃和玉盤拂之。落階下,冰玉俱碎。偃更以為樂。此玉精千涂國所貢也,武帝以此賜偃。哀平之世,民皆猶有此器,而多殘破。王莽之世,不复知所在。(出《拾遺錄》)
  董偃常臥于延清室,用畫石做床。之所以叫“畫石”,大概石的花紋像畫。這种石頭体大而輕,出自郅支國。床上有紫色的琉璃帳幔,有用火齊寶石做的屏風,排列著用靈麻做的蜡燭,還有用紫玉做的盤子。床似一條彎曲的龍,全都用雜色寶物裝飾起來。侍者在窗外給董偃扇風。董偃說:“難道玉石也需要扇風之后才清涼嗎?”侍者收攏扇子,用手一摸,才知道有屏風。董偃又用玉精做的盤子,盤子里盛滿冰塊放在膝前。玉精与冰都是洁白透明的物品,侍者見了忙說:“冰塊不用盤盛著,一定會化了濕席的!”說著他急忙伸手一拂,玉盤与冰全都落地摔碎。董偃便開怀大笑。這种玉精是千涂國貢進的,漢武帝又賜給董偃。哀帝建平年間,百姓家還都有這种器物,但多半已經殘破。王莽的時候,不再知道哪儿有了。

玉如意
吳孫權時,有掘得銅匣,長二尺七寸,以琉璃為蓋。又一白玉如意。所執處皆刻龍虎及蟬形。莫能識其由。使人問綜。綜,博物者也。曰:“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气,平諸山阜,處處埋寶,以當王气。”此蓋是乎?(出《酉陽雜俎》)
  東吳孫權的時候,有人從地下挖出一個銅匣,長二尺七寸,用琉璃做的蓋。還有一枚白玉如意。凡是用手拿的地方,都刻有龍、虎和蟬的形象。誰也不知這是為什么。于是就派人去問綜。綜就是一位博學多識的人。他說:“過去秦始皇因為金陵有天子气,平了許多山岭,到處埋寶,用來鎮壓王气。”這种說法可能是對的吧?

七寶鞭
晉明帝單騎潛入,窺王敦營。敦覺,使騎追之。帝奔。仍以七寶鞭顧逆旅嫗,扇馬屎。王敦追之人,見馬屎,以為帝去已遠。仍寶鞭,不复前追。(出《中說》,黃本作“出《世說》”)
  晉明帝單槍匹馬潛入王敦的兵營窺探敵情,被王敦發覺,王敦就派騎兵追他。他在奔逃的路上,就用他的七寶鞭雇客棧里的老婦把馬屎用扇子扇涼。王敦派來追赶他的人見馬屎都涼了,以為他已經跑遠了,又艷羡這寶鞭十分珍貴,便不再追他。

犀 導
晉東海蔣潛,嘗至不其縣。見林下踣一尸,已臭爛。烏來食之。輒見一小儿,長三尺許,來驅烏。烏乃起。如此非一。潛异之,乃就看之。見死人頭上著通天犀導,价數万錢,乃拔取之。既去,眾烏爭集,無复驅者。潛后以此導上晉武陵王。王薨。以襯眾僧。王武剛以九万錢買之。后落褚太宰處。褚以餉齊故丞相豫章王。王死后。內人江夫人遂斷以為釵。每夜,輒見一儿繞床頭啼叫云:“何為見屠割?必當相報:終不獨受枉酷。”江夫人惡之。月余遂薨。(出《續齊諧記》)
  晉朝東海郡的蔣潛,有一次來到不其縣。見林下有一具尸体。尸体已經腐爛,烏鴉來啄食死人肉。總能看到一個三尺來高的小孩前來驅赶烏鴉,烏鴉才飛起。如此往复好几次。蔣潛覺得奇怪,就走近去看。他看到死人頭上佩戴一枚通天犀導。价值數万錢。他就拔取了這枚犀導。他走后,一群烏鴉爭集而來,沒有人再來驅赶。后來蔣潛把這一犀導獻給晉武陵王。武陵王死后,此犀導又被施舍給僧人。王武剛用九万錢把它買下。后來又落到褚太宰手里。褚太宰又把它送給齊國前丞相豫章王。豫章王死后,其妻江夫人就把它弄斷做成釵。每天夜里,總能听見一個男孩繞床頭啼叫道:“你為什么要殺害我?我一定要報复的!無論如何也不能忍受這樣的冤枉和殘酷!”江夫人對此又膩煩,又畏懼,一個多月以后就死了。

玉清三寶
杜陵韋弇,字景昭。開元中,舉進士第,寓游于蜀。蜀多胜地。會春末,弇与其友數輩,為花酒宴。雖夜不殆。一日,有請者曰:“郡南去十里,有鄭氏亭,亭起苑中,真塵外境也。愿偕去。”弇聞其說,喜甚,遂与俱南。出十里,得鄭氏亭。端空危危,橫然四峙,門用花辟,砌用煙矗。弇望之不暇他視。真所謂塵外境也。使者揖弇入。既入,見亭上有神仙十數,皆极色也。凝立若佇,半掉云袂,飄飄然。其侍列左右者,亦十數。紋繡杳眇,殆不可識。有一人望弇而語曰:“韋進士來。”命左右請上亭。斜欄層去,既上且拜。群仙喜曰:“君不聞劉阮事乎?今日亦如是。愿奉一醉,將盡春色。君以為何如?”弇謝曰:“不意今日得為劉阮,幸何甚哉!然則次為何所?女郎又何為者?愿一聞知。”群仙曰:“我玉清之女也,居于此久矣。此乃玉清宮也。向聞君為下第進士,寓游至此,將以一言奉請,又懼君子不顧,且貽其辱。是以假鄭氏之亭以命君。果副吾志。雖然,此仙府也。雖云不可滯世間人,君居之,固無損耳。幸不以為疑。”即命酒樂宴亭中,絲竹盡舉,飄然泠然,凌玄越冥,不為人間聲曲。酒既酣,群仙曰:“吾聞唐天子尚神仙。吾有新樂一曲,曰‘紫云’,愿授圣主。君唐人也,為吾傳之一進,可乎?”曰:“弇一儒也,在長安中,徒為區區于塵土間,望天子門且不可見之,又非知音者,曷能致是?”群仙曰:“君既不能,吾將以夢傳于天子可也。”又曰:“吾有三寶,將以贈君。能使君富敵王侯,君其受(“受”字原闕。据明抄本、許本補。)之!”乃命左右取其寶。始出一杯,其色碧而光瑩洞澈。顧謂弇曰:“碧瑤杯也。”又出一枕,似玉微紅,曰紅蕤(“曰紅蕤”三字原作“麩”。据陳校本改。)枕也。又出一小函,其色紫,亦似玉,而瑩澈則過之,曰紫玉函也。已而皆授弇。弇拜謝別去。行未及一里,回望其亭,茫然無有。弇异之,亦竟不知何所也。遂挈其寶還長安。明年下第,東游至廣陵,因以其寶集于廣陵市。有胡人見而拜曰:“此天下之奇寶也。雖千万年,人無得者。君何得而有?”弇以告之。因問曰:“此何寶乎?”曰:“乃玉清真三寶也。”遂以數千万為值而易之。弇由是建甲第,居廣陵中為豪士。竟卒于白衣也。(出《宣室志》)
  杜陵人韋弇,字景昭,開元年間考進士,寄居在蜀地。蜀地名胜很多。恰是春末,韋弇和他的几位朋友辦了一個花酒宴會。玩到半夜也不肯作罷。一天,有人來請他,說:“郡南十里處,有個鄭氏亭。亭子建在花園里,真正是世外佳境啊。請你和我一塊去一趟。”韋弇听他講完,特別高興,就和那人一起向南而行。走出十里,來到鄭氏亭前。亭子高高聳立,四面環山,鮮花盛開成門,煙纏霧繞為牆。韋弇簡直都要看傻了。心里歎道:“可真是世外之境啊!”這時候使者說了聲“請進”。進去后,見亭上有十几位仙女,都有傾城傾國的姿色。仙女們亭亭玉立,衣袖飄飄。那些侍奉在左右的,也是十來個人。所飾紋繡影影綽綽,几乎不能看清。有一位仙女望著韋弇說:“韋進士來啦!”于是讓左右快請韋弇上亭。韋弇順著斜欄一層層上去,立即就拜。眾仙女高興地說:“你听說過劉阮的事吧?現在你也象劉阮那樣了。我們愿意陪你喝個一醉方休,風流盡致,你以為如何?”韋弇說:“沒想到今天我也成了劉阮,真是太幸運了。但是這是什么地方?你們都是干什么的?請告訴我好嗎?”眾仙女說:“我們是玉清之女,在這居住很久了。這地方叫玉清宮。听說你是落第的進士,客游至此,想去請你,又怕你不理而受到羞辱,所以假借鄭氏之亭讓你來。果然如我們所愿。雖然這是仙府,雖然說凡人不能在仙界久留,但是你在這里,保你沒有任何損害。虧請你不要怀疑。”于是就讓人在亭中設宴。絲竹齊奏,樂聲清娓婉轉,悠悠然不絕于耳,不是人間所能听到的曲調。酒到酣處,眾仙女說:“我們听說大唐天子崇尚神仙。我們有一支新樂曲,名叫‘紫云’,想送給唐天子。你是唐人,替我們把曲子交給天子,可以嗎?”韋弇說:“我是一個普通書生,在長安城中,只是個區區小人物,連天子的大門口都看不到,我又不懂音樂,怎么能辦得到呢?”眾仙女說:“既然你辦不到,我們托夢傳給他也是可以的。”又說:“我們有三件寶貝,要贈送給你。這几件寶貝能讓你富比王侯,請你笑納!”于是就讓左右取來那三件寶貝。首先拿出來的是一只杯子。杯子呈碧綠色,光亮透明。仙女看著韋弇說:“這是碧瑤杯。”接著拿出來的是一個枕頭,樣子像玉,微微發紅,說:“這是紅蕤枕。”又拿出一個小匣,紫色,也像玉,但是比玉瑩澈光亮,說:“這是紫玉匣。”然后就全送給韋弇。韋弇拜謝之后便离去。走了不到一里地。回頭望亭,茫茫然什么都沒有了。韋弇感到非常奇怪。到底也不知道這是什么地方。于是他帶著三件寶物回到了長安。第二年又落第,東游到廣陵,就把三件寶貝拿到市場上出賣。有一個胡人見到便下拜說:“這是天下的奇寶啊!盡管千万年了,但是從來沒人得到過它。你是怎么得到的?”韋弇就告訴了他。接著問道:“這是什么寶呢?”胡人說:“這是真正的玉清三寶啊!”于是胡人用數千万的价錢買去三寶。韋弇從此開始建宅院,成為廣陵的大富豪,到老也沒有做過官。

寶 骨
長安平康坊菩提寺,緣李林甫宅在東,故建鐘樓于西。寺內有郭令玳瑁鞭,及郭令王夫人七寶帳。寺主元意,多識故事。云,李相每至生日,常轉請此寺僧,就宅設齋。有一僧嘗贊佛,施鞍一具,賣之,价直七万。又僧廣有聲,口經數年,次當贊佛。因极祝林甫功德,冀獲厚襯。畢,帘下出彩篚;香羅帊籍一物,如朽釘,長數寸。僧歸,大失所望,慚惋數日。且意大臣不容欺已,遂攜至西市,示于胡商,索价一千。胡見之,大笑曰:“未也。”更极意言之,加至五百千。胡人曰:“此寶价直一千万。”遂与之。僧訪其名。曰:“此寶骨也。”(出《酉陽雜俎》)
  長安平康坊菩提寺,因為李林甫宅院在東,所以鐘樓就建于西。寺里頭有郭令的玳瑁鞭,以及郭令、王夫人的七寶帳。寺主元意知道許多過去的事。他說,李林甫每次過生日的時候,往往轉請這寺里的和尚,就在本宅設齋。有一回,一個和尚去念經,李林甫施舍給他一個馬鞍。拿出去賣,价值七万。又一和尚廣有名聲,誦經多年,也被請到李林甫家念經。于是這位和尚极力稱頌李林甫的功德,希望得到优厚的施舍。但是他得到的是一個長數寸,樣子頗像一個朽爛釘子的東西。他大失所望,沮喪了多日。他想到李林甫這樣的大官不至于欺哄他,就帶著那東西到西市上,給一個胡商看。他要价一千。胡人大笑道:“要低了。”他使了個大勁,要到五百千。胡人說:“此寶价值一千万!”說完就付錢給他。他打听寶物的名稱。胡人說:“這是寶骨。”

紫羜羯
乾元中,國家以克复二京,糧餉不給。監察御史康云間,為江淮度支。率諸江淮商旅百姓五分之一,以補時用。洪州,江淮之間一都會也,云間令錄事參軍李惟燕典其事。有一僧人,請率百万。乃于腋下取一(“一僧人”至“取一”十三字原“作波斯胡人者率一万五千貫腋下”,据明抄本改)小瓶。大如合拳。問其所實。詭不實對(明抄本“實”作“肯”,原本“對”下有“請率百万”四字,据明抄本刪),惟燕以所納給眾,難違其言,詐惊曰:“上人安得此物?必貨此,當不違价。”有波斯胡人見之如其价以市之而去,(“有波斯”至“而去”十五字原作“僧試求五千而去”。据明抄本改)胡人至揚州。長史鄧景山知其事,以問胡。胡云:“瓶中是紫羜羯。人得之者,為鬼神所護,入火不燒,涉水不溺。有其物而無其价,非明珠雜貨寶所能及也。”又率胡人一万貫。胡樂輸其財,而不為恨。瓶中有珠十二顆。(出《廣异記》)
  乾元中期,國家因為克复“二京”,糧餉供給不足。監察御史康云間是淮度支使。他對江淮一帶的商旅百姓提出了加收五分之一的要求,用以補充當時急用。洪州是江淮之間的一大都會,康云間讓錄事參軍李惟燕掌管洪州之事。有一個和尚,請求加收他一百万。說完他就從腋下掏出一個小瓶來。小瓶有拳頭大小。問他瓶里裝的是什么,他只是詭秘地笑笑,并不回答。李惟燕因為要用收入的供給許多人,不能不照他說的去做,就裝作吃惊地說:“您是如何得到這東西的?一定要賣它,可不能違背它的价格呀!”有一個波斯胡人見了就如其价買了小瓶而去。胡人來到揚州。長史鄧景山知道這件事,就問那胡人是怎么回事。胡人說:“瓶中裝的是羜羯。人得了它,就能受到鬼神的保護,走進火里不能被燒,掉進水里不能被淹。這是一种無价之寶,不是明珠珍寶可以達到的。”于是,又加收胡人一万貫。胡人樂于輸散其財,并不為恨。其實瓶中裝的是十二顆珍珠。

紫 貝
紫貝即砑螺也。儋振夷黎海畔,采以為貨。《南越志》云:“土產大貝,即紫貝也。”(出《岭表錄异》)
  紫貝就是砑螺。儋振夷黎海邊,采紫貝當錢財。《南越志》說:“土產大貝,即紫貝也。”

魏 生
唐安史定后,有魏生者,少以勳戚,歷任王友,家財累万。然其交結不軌之徒,由是窮匱,為士旅所擯。因避亂,將妻入岭南。數年,方宁后歸。舟行至虔州界,因暴雨息后,登岸肆目。忽于砂磧間,見一地,气直上沖數十丈。從而尋之,石間見石片如手掌大,狀如瓮片,又類如石,半青半赤,甚辨焉。試取以歸,致之書篋。及至家,故舊蕩盡,無財賄以求敘錄,假屋以居。市肆多賈客胡人等。舊相識者哀之,皆分以財帛。嘗因胡客自為寶會。胡客法:每年一度与鄉人大會,名閱寶物。寶物多者,戴帽居于坐上,其余以次分列。召生觀焉。生忽憶所拾得物,取怀之而去。亦不敢先言之,坐于席末。食訖,諸胡出寶。上坐者出明珠四,其大逾徑寸。余胡皆起,稽首禮拜。其次以下所出者,或三或二,悉是寶。至坐末,諸胡咸笑,戲謂生:“君亦有寶否?”生曰:“有之。”遂所出怀以示之,而自笑。三十余胡皆起,扶生于座首,禮拜各足。生初為見謔,不胜慚悚。后知誠意,大惊异。其老胡見此石,亦有泣者。眾遂求生,請市此寶,恣其所索。生遂大言,索百万。眾皆怒之,“何故辱吾此寶?”加至千万乃已。潛問胡:“此寶名何?”胡云:“此是某本國之寶。因亂遂失之,已經三十余年。我王求募之,云,獲者拜國相。此歸皆獲厚賞,豈止于數百万哉?”問其所用。云:“此寶母也。但每月望,王自出海岸,設壇致祭之,以此置壇上。一夕,明珠寶貝等皆自聚。故名‘寶母’也。”生得財倍其先資也。(出《原化記》)
  唐朝安史之亂被平定以后,有一個姓魏的讀書人,人稱魏生。小時候,因為他家是王族親戚,本來財產累万,但是由于他交結不軌之徒,因此家境日衰,遭到當地士族的排斥,他不得不到外地避一避。他帶妻子避到江南。几年之后,事情平靜了,他才歸鄉,船走到虔州地界。一場暴雨下過之后,他离船登岸,觀賞當地風光,忽然望見河岸沙灘上有一塊地方,熱气蒸騰,高達數丈,便走上前細看。他看到的是,亂石之間有一塊狀如瓮片手掌那么大的石片,顏色半青半赤。他覺得這塊石頭与眾不同,就把它撿了回來,扔到書箱里。回到家鄉一看,原先的財產已蕩然無存,沒有財物用來謀求官職,便只好租借一處房子住下來。這里的市場店舖之中有許多胡人商客。舊相識可怜他,都分一些吃穿的東西給他。他家的轉机,是借著一次胡人客商的“寶會”發生的。按照胡人的習俗,每年都有一次与鄉人相聚的大會。會上,每個人都要展示自己的寶物。寶物多的人就戴著帽子坐在上首。其余的依次排列。今年的寶會他們邀請魏生參加,其實是讓他去參觀開眼界。他忽然間就想到了拾到的那塊石片,就把它揣到怀里去參加胡人的寶會。到會之后,他并不敢說他帶來寶物了,自覺地坐到了最末席。酒飯之后,胡人們開始展示寶貝。坐在最上座的拿出來的是四顆寶珠,每一顆都有徑寸之大。在場的胡人全都站起來,一齊向首席胡人稽首禮拜。其余依次展示出來的,或者三枚,或者兩枚,全是珍寶。輪到坐末,胡人們全都笑了,和他開玩笑道:“您也有寶貝嗎?”他半真半假地說:“有!”于是就把石片拿出來展示,三十位胡人全都站起來,把他推到首席上去,一齊下拜。他以為自己被捉弄了,很不好意思。后來才知道,胡人們是誠心誠意的,這才感到惊奇。那些老一點的胡人見到此石,有的都流下眼淚。于是眾胡人就和魏生商量,要買這件寶貝,讓他隨便要价。他也就沒客气,要一百万。眾胡人嗔怒道:“為什么要侮辱我們的寶貝呢?”于是再加价,一直加到一千万才算完。他悄悄問一個胡人這寶貝叫什么名字。胡人說:“這是我們國家的國寶。因為戰亂已經丟失了三十多年了。我們的國王下令尋求它,說,能找到此寶的人拜為國相。這次我們回去,都能得到重賞,何止几百万!”他又問有什么用。胡人說:“這是寶母啊!每月的十五日,國王親自來到海岸,把此寶放到一個事先設好的祭壇上祭奠,到了晚上,各种珍珠寶貝就會自動聚攏而來。所以叫做‘寶母’。”魏生這一次獲得的錢財成倍于原先的家產。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