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顧非熊 齊君房 劉立 張克勤 孫緬家奴 文澹 王鄂 僧道杰 袁滋 崔四八 馬思道 顧況有一個儿子,活了不几歲就死去了。顧況悲痛不止,作詩悼念儿子說:“老人哭愛子,日暮千行血。心逐斷猿惊,跡隨飛鳥滅。老人年七十,不作多時別。”顧況的儿子雖然已死,但他的魂魄卻經常在家中飄蕩。每當他听到父親的哭聲,心里非常感動。于是他發誓:如果將來再投生為人,還做顧家的儿子。有一天,他好象被人帶到一個地方,有一個象縣官模樣的人,判決命令他到顧家托生,再往后就失去了知覺。過了一段時間,他忽然覺得心里明白了,睜開眼睛,看到了家中和自己的弟兄,身邊站滿了親人。唯獨不能說話,知道自己已經重新托生。對從這以后的事情,他又記不清了。他長到七歲時,他的哥哥和他玩耍時打了他。他忽然說:“我是你的哥哥,你為什么打我?”一家人都很惊詫。這時,他才把前生的事講述出來,每件事都絲毫不差。弟弟、妹妹的小名全都能叫出來。他就是顧非熊。 有個人叫齊君房,家住在吳地。他自幼家境貧苦,雖然勤奮學習,但是能熟記的卻很少。成年以后,盡管寫了一些文章,但沒有什么太新穎的地方。所以經常挨凍受餓,流落于吳楚一帶。他經常拿一些自己創作的四五六七言詩句去求助于人,但多半不被當權者賞識。雖然偶爾也能換來几文賞錢,但從來沒有積攢下銀兩。既便錢袋中有些積蓄,也還剛滿一串,就必然得病。等到把積蓄的錢用光了,病也就好了。元和初年,他漫游錢塘江。這時正值災荒年,官府卻趁机搜刮錢財。因此,他投奔十人也遇不到一個接待他的,只好每天到天竺寺去討早飯吃。有一天,他剛走到孤山寺西面,已經餓得受不了了,無法繼續赶路,只好面對江水哭泣流淚,悲痛地呻吟。過了一會,有個西方僧人從西面走來,也面對著大江坐下。然后轉過頭對齊君房笑著說:“法師,嘗到秀才在外旅游的滋味了吧?”齊君房回答說:“旅游的滋味已經嘗夠了,‘法師’這個稱呼可太荒誕了。”僧人說:“你不記得在洛中同德寺講《法華經》的事情了嗎?”齊君房說:“我活了四十五歲,只漫游往返于吳楚之間,從來沒有渡過長江,又怎么能有到過洛中一說呢。”僧人說“你現在正被饑餓所煩惱,沒有時間來回憶以前的事情。”說著便伸手去口袋中摸出一枚象拳頭那么大的紅棗來,對齊君房說:“這是我國出產的,吃下去可以知道過去和未來的事情,豈止生前的事呢。”齊君房餓极了,從僧人手中把棗拿過來就吃了下去。吃完后,覺得口中非常干渴,就到泉邊捧起泉水喝起來。喝完水后,打呵欠,伸懶腰,感到非常困倦,頭枕著石頭就睡著了。不一會儿,睡醒了。醒來后他忽然記起了在同德寺講《法華經》一事,并且就象發生在昨天一樣。于是他流著眼淚向僧人施禮問道:“震和尚如今在哪里?”僧人說:“鑽研佛經沒有達到頂峰,再度到蜀地做和尚。現在已經斷了向上爬的塵緣了。”齊君房又問:“神上人現在何處”?僧人回答說:“以前的心愿未能了結,听說又做法師了。”“悟法師在哪里?”回答說:“難道不記得他在香山寺石像前玩笑間許下的志愿嗎?假若不能達到了悟無上菩提的境界,就要成為有權勢的將相,前不久听說他已經做了大將軍了。當時我們五個云游僧人,唯獨我得以解脫,也只有你還是個受凍挨餓的人哪。”齊君房流著淚說:“我四十多年來,每天只吃一餐飯,三十多年只有一件粗布衣服。人世間之俗事,早就想同他斷絕牽涉。為什么總是不能功德圓滿反而受難到現在呢”?僧人說:“過錯是發生在你教弟子的講堂之上,那里你大講异端邪說,使弟子們產生疑惑,歪曲佛經真義,使禪味沾染了膻味。雖然你講經聲音渾厚響亮但始終不能修成正果。你身斜影歪,所以得到如今的報應。”齊君房又問:“如今我應該怎么辦呢?”僧人說:“事到如今,我也沒有什么辦法。前世之事,希望能夠對你有所警戒。”說著伸手到口袋中拿出一面鏡子,鏡子的背和面都晶瑩剔透。僧人對齊君房說:“要知道貧賤的差別,苦樂的短長,佛法的興衰交替,我們教門的前途,可以看一看這面鏡子。”齊君房拿過鏡子仔細觀看。過了很久道謝說:“報應的因果,榮枯的道理。我都知道了。”僧人將鏡子收入口袋里走了。剛走出十多步遠,便蹤跡皆無。這天晚上,齊君房到靈隱寺,剪掉頭發,受了戒,取法號為“鏡空”。大和元年,李玫在龍門天竺寺攻習學業,鏡空從香山敬善寺來看望他。于是,對李玫講了這段往事。并因此而又對李玫說:“我現在已經五十七歲了。做佛家弟子才十二年,拿缽討吃日子還有許多年。等到了我棄世而去那天佛法會不會衰落呢?”李玫問什么緣故,鏡空只是沉默而不答話。接著他叫人拿來筆硯,在茂經閣的北牆上題了几行字。題字為:興盛只是一時的,只有衰落是永恒的啊,狡兔入羅网,惡犬遭牽拿。牛虎相斗損坏的是角和牙,寶檀到任何時候也不會泯滅其光華。 劉立是長葛縣尉,他的妻子楊氏有一天突然對他說:“我把自己孱弱的身体寄托依附于您,十分感激你對我的厚愛。本以為可以夫妻和睦白頭偕老。沒想到很快我會舍棄你而离開人世。”說完嗚嗚咽咽地哭起來,悲傷地無法控制自己。劉立說:“你平時一點病都沒有,怎么會像你說的那樣呢?”楊氏說:“我這几天十分困乏,精神恍惚,自己覺得一定不會好了。我把小女儿美美托付給你。”接著又對劉立說:“等到美美長大成人后,希望你能留她二三年再嫁人。”當天晚上楊氏就死去了。十年以后,劉立不再做官,仍居住在長葛縣。當時的鄭師崔公是劉立的表丈人。有一天劉立去拜訪他,崔公待他很好。考慮到他很貧窮,便讓幕僚給各縣寫信,希望能接濟他。有個縣令,邀請劉立到城外去賞花。到了賞花那天,縣令臨時有事,不能一同前往,讓劉立先走一步,到郊外趙長官的庄院。劉立走了二三里路,看見一個杏園,杏花開得正艷。園中有十多個女子正在賞花。劉立勒住馬站在那里觀看。其中有個女子,年紀大約十五六歲,走到牆邊偷偷看著劉立。劉立又走了百十步,就到了趙長官的宅院。進院后,看見人們匆匆忙忙地跑來跑去。好象發生了什么緊急的事情。主人趙長官過了很長時間才出來會客。趙長官告訴劉:“剛才女儿同家人一起賞花,忽然得了急病,因此未能及時出來迎接你。”剛坐了一會,有一個婢女同趙長官耳語几句,趙長官起身進入內室。這樣出出進進來回几次。接著又听到趙長官不住的歎息,然后問劉立說:“你某年某月做過長葛縣尉嗎?”劉立說:“做過。”趙長官又問:“娶的是楊氏嗎?”劉立說:“對。”趙長官又問:“你有個女儿叫美美,有個仆人叫秋筍嗎?”劉立說:“是,今天給我牽馬的就是那個仆人。”趙長官又感歎又惊訝。一會儿,有人喚秋筍進內宅。秋筍看見一個女子,大約十五六歲,眼中流著淚問她:“美美好嗎?”秋筍回答說:“平安無事。”秋筍拜別出來,不明白其中的緣由。劉立也對這事感到惊訝。輕聲問趙長官:“我不記得過去同您相識,為什么對我的一切都很了解呢?”趙長官把實情告訴給劉立說:“小女儿剛才賞花,忽然昏死過去。等到蘇醒過來后,她說前世曾經是你的妻子。現在雖然隔世轉生,可是与你的情愛并沒有斷絕。剛才見到你,心情激動,不知不覺昏死過去。”劉立听了感歎很久。過不多時縣令也赶來了,客人全部到齊,趙長官把這件事又詳細講述了一遍,大家都感到很惊奇。劉立說:“我現在年紀還不算太大,也還有功名地位,愿意同小姐求得隔生之姻緣。”大家都贊成此事。于是劉立就做了趙家的女婿。女儿美美反而比母親大了三歲。 張克勤參加明經考試,娶了一個小妾。他對這小妾非常寵愛,但是小妾沒有給他生孩子。他們家世代信奉華岳神,拜祭祈求非常靈驗。張克勤的母親便祈禱神靈賜給他家一個孩子。后來克勤的小妾果然生了個男孩,取名叫最怜。這孩子非常聰明。五年以后,張克勤考中進士,娶妻多年也沒有生孩子。他的母親又去祈求神靈,儿媳果然也生了男孩。可是從那以后,最怜一天比一天消瘦,只好再去求助神保祐。當天晚上,克勤的母親夢見一個人,系著紫絲帶,佩帶黃金印,對克勤的母親說:“你的儿子命中少子,先前生的那個孩子是我送來的,后來又讓生了第二個,頭一個儿子一定不會保全了,這不是我的力量所能挽救的。”謝謝他們的祭品后就走了。后來最怜果然死去了。死后家里人用朱砂涂在他的右胳膊上,把黑色涂在他的眼眉上,埋葬了。第二年,張克勤任利州葭萌縣令。免職后,仍居住在利州。有一天他到錄事參軍韋副家去做客,一個小女孩前來同他見禮。張克勤看她長得非常象最怜,回家后把這件事告訴給他的母親。他母親讓人把她領來看一看,小女孩听到后非常高興地答應了,并對家里人說:“那里也是我的家啊。”等到女孩來了,察看涂記的那些地方,印跡還在。女孩家派人前來領她回去,她還非常留戀地不愿离去。 曲沃縣尉孫緬的家奴,六歲還不會說話。有一天,孫緬的母親在台階上坐著,家奴忽然用眼睛直瞪著她。孫母生气地問他為什么這樣看她。家奴笑著說:“夫人您小時候,曾經穿過黃色的裙子,白色的短襖,并且養過一只野貓,現在還記得不?”孫母也記得這些事。家奴又說:“那只野貓就是我的前身。后來得机會逃走,潛伏在房頂上面的瓦溝里,听到夫人的哭聲了,夜里我下來,進入東園,園內有座古墳,我就在那里藏身生活。兩年后被獵人打死。死后我照例去見閻王,閻王說:“你沒有罪過,應當得到一個人身。”于是就托生到了海州,給一個乞丐當了儿子。一生都在饑餓寒冷之中,只活到二十歲就死了。死后又去見閻王,閻王說:“就讓你做富人的家奴吧,家奴的名稱雖然不好听,但是無憂慮和危机。”于是得以來到這里。現在奴才我已經轉世三次了,夫人依然健在,真是福大壽長。您說這不是件很不平常的事情嗎?” 進士文澹品德行為高尚,受到人們的推崇。他三四歲的時候,就知道前生的事情。文澹的父母先前有過一個儿子,五歲就開始跟別人學讀詩書,非常聰明伶俐,但不幸失足墜入井中溺死了。父母非常怀念他,悲痛到了极點。后來又生了文澹。文澹有一天對父母說:“我先前有銀胡蘆子和漆球、香袋等東西,被我放在杏樹洞中,不知現在還在不在那里?”于是同母親一起去尋找,果然找到了。父母才知道文澹就是先前那個儿子轉生的。對他喜愛的程度超過了他的几個哥哥。文澹十五歲時,文章就寫得詞藻華麗,雋詠清秀。后來參加科舉考試,經翰林院學士范禹偁的主考考中進士。文澹的哥哥叫文谷。 唐朝有個叫王鄂的,是尚書王鄑的弟弟。西京動亂時人們紛紛逃离西京。王鄑帶領全家前往蜀郡,沿著嘉陵江下行至利州百堂寺前,當時才七歲的王鄂忽然對家里人說:“我曾經有一卷經書藏在這座寺院的石龕之內。”說完讓家人跟著他去找,果然找到了,同時還找到一柄舊木梳。寺里的和尚見到說:“這孩子是我過去的童子。”查對童子夭亡的時間,同王氏生王鄂的時間果然相同。他的前生的父母還在。王鄂成年后在蜀郡做官,一直做到令錄。 相州滏陽縣有個叫信都元方的人,青少年時就有高尚的品德理想,尤其喜好佛教經典。二十九歲。在顯慶五年春天正月里死去。死后一個月,他的哥哥法觀寺和尚道杰因為十分怀念他,就把一個巫師請到家中,讓他作法使自己能夠和元方的靈魂對話。道杰自己也精通法術,他寫了一道符,攝來了遠方的靈魂,讓巫師問他問題。巫師不認字,讓會寫字的人執筆記錄。巫師替元方口授。寫信一封,交給同學馮行基,元方陳述了一生的經歷和志愿,同時還作了二首詩。對他的家屬也留下了書信。文理順暢,言詞凄慘悲涼。主要內容都是規勸人們修行功德和讓人們念佛寫經的。他認為罪惡深重,沒有能超過以殺生為職業的人的。他還說:“元方沒有入地獄,也沒有墮入鬼的行列中,這全是靠陰間官員安排決定。原已決定讓我去做石州李仁師的儿子,只是因為隴州吳山縣石名遠,到華岳拜祭求子,又改為去做石家的儿子。如今托生的日子逼近,所以不能久留。從二月怀胎、到十二月誕生。希望哥哥等對我慈愛的人們,到那里同我見上一面。”說完,哭泣著离去。住在滏陽的薛大遠是前任吳山縣令,他說認識名遠。智力寺僧慧永和法真等也講述過這件事。 复州青溪山景色秀麗天下無比。丞相袁滋當初還沒有功名的時候,曾居住在复州和郢城之間。有一天,天气晴好,他偶爾路過青溪山,走過几里地后,山勢景物越來越幽深險峻,人跡很難達到那里。這時,他遇到一個以賣藥為生的讀書人。這書生的家就住在這里。袁滋同他交談,言語非常投机,當晚就住在書生家里。袁滋問書生:“這里應該有隱居的仙人啊!你同他們見過面嗎?”書生回答說:“有五六個道士,每隔二三天到這來一次,不知他們居住在什么地方。我雖然同他們很熟悉,但他們也不肯告訴我。”袁滋說:“我想來拜見他們,可以嗎?”書生說:“他們非常厭惡生人,可是喜歡飲酒。你如果能夠准備一壇好酒,然后住在這里等候,或許能夠見到他們。”袁滋离開后,弄到了一壇好酒,回來等候仙人。几天后的一個傍晚,道士果然來了。五個道士有的人戴鹿皮帽子,有的戴紗帽,拄著藜杖,穿著草鞋。書生遠遠地和他們問候,這些人哈哈大笑著到了小溪邊,一邊洗腳一邊說笑。書生立即擺上酒席。不一會,他們進到茅草房里,看見酒非常高興。問書生:“在哪地方弄到的酒?”喝了几杯以后,書生說:“不是我弄到的酒,是位客人帶來的,他想要拜見几們仙長。”于是引袁滋出來施禮相見。五個道士互相觀瞧變了臉色,都后悔喝了這酒。一齊對書生發脾气說:“不應該引外人來打扰我們。”書生說:“這個人的誠心值得賞識,況且他也是信奉道教的人,結識他有什么不好呢?”這時他們的態度才緩和了一些。又看到袁滋非常恭敬地站在那里,便改變態度笑著同他談話,并對袁滋說:“坐吧。”袁滋再三拜謝坐下。不一會儿,酒喝到一半,大家都很高興。几位道士仔細看著袁滋,相互說:“這個人非常象西峰的坐禪和尚。”過了好一會儿,又說:“真是他,屈指一算,這個和尚已經死了四十七年了。”又問袁滋多大年歲,正好四十七歲。几位道士互相看著拍著手說:“尋求官職做官去吧,福祿全都會有的,你以后會非常富貴顯赫。”然后招呼主人告別,袁滋也向他們施禮拜別。几位仙人拉著手越過山澗走向山頂。他們拉著藤蘿跳躍著,象飛鳥一樣迅速,轉眼之間就不見了。 崔慎由,因為沒有儿子而經常歎息,心中十分焦急。有個和尚經常到崔家作客,崔慎由于是把這件事告訴給他,并且問他有什么辦法。和尚說:“請夫人好好打扮修飾自己,去朝拜長安大寺。如果有老年和尚就去拜見。他若不理你們,再到其它的寺廟。假如遇到熱情接待你們的,你們就要同他好好結交。如果能夠打動他的心,那么他死后一定會轉生為你們的儿子。”按照和尚的說法,他們起初到過三個寺院,都沒有遇到愿意接待他們的和尚。后來來到一座寺廟,遇到一個老和尚已年近六十,接待他們非常周到,崔慎由也施舍了他很多錢財。從這以后,崔家不間斷地供給施舍這個和尚。和尚說:“我老了,自己揣度沒有什么可以報答您的,愿我死后來生做您的儿子。”不几年,和尚死了,而崔四八出生了。有人說:“他手文有‘綱僧’二字。” 洪州醫學教授官馬思道,病得十分嚴重。一天他忽然歎息說:“我一生之中從不做坏事,為什么讓我做女子?如今要到條子胡同朱氏那里托生了。”他的儿子試探著去尋找,朱家的女人果然已經怀孕,并且做了背小孩用的背帶和布兜,等候孩子降生。等到馬思道死去的時候,正好朱氏生產,并且确實生了個女孩。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