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羊祜 王練 向靖女 崔彥武 岐王范 太華公主 馬家儿 采娘 劉三复 圓觀 晉朝人羊祜三歲的時候,乳母抱著他出去游玩,他在東鄰的樹洞中找到一只金環。東鄰說,“我儿子七歲的時候落到井里淹死了,他活著的時候曾經玩弄過這只金環,但不知道他丟到哪里去了。”于是請算命先生推算羊祜的前身,結果正是東鄰人家的儿子。 王練的字叫玄明,是瑯琊人,南北朝時任宋代的侍中。王練的父親叫王鈱,字季琰,東晉時做過中書令。王鈱認識的人中有一個胡人和尚。這個和尚每當看到王鈱的風采,都十分崇敬和欣喜。他經常對他的師兄弟說:“如果我生得晚,能給王鈱作儿子,就心滿意足了。”王鈱听說后同他開玩笑說:“法師的才能和品行,正可以作我的儿子。”過了不長時間,和尚就病死了,和尚死后一年多王練出生。王練剛會說話,就懂得外國的語言。國內少見的奇珍异寶,銅器珠貝,王練生下來從沒有見過,也沒有听說過,但他卻能立即叫出名字來,而且能夠說出這些東西出產在什么地方。王練還非常愿意親近各國的胡人,超過了親近漢族人。王鈱感悟到儿子的前身就是那個胡人和尚,于是找了一個代表閱歷丰富的意思的“練”字,為儿子起名叫“王練”。 向靖的字叫奉仁,是河內人。他住在吳興郡的時候,有一個女儿,活了几歲就死了。他女儿剛得病的時候,有一次玩一把小刀,她母親奪刀她不給,爭奪中小刀刺傷了她母親的手。女儿死后一年,她母親又生下一女。女孩四歲那年,對他母親說:“從前那把小刀在哪?”她母親說沒有了。女儿說:“過去為爭奪小刀,還刺傷了母親的手,怎么說沒有了呢?”她母親感到非常惊奇,便把這件事告訴了向靖。向靖問:“先前那把小刀還在不在?”女孩的母親回答說:“因為思念從前那個女儿心里很悲痛,所以那把小刀一直沒再使用。”向靖說:“你可以拿几把同樣的小刀,同原來那把混放在一起,讓女儿辯認。”女孩見到小刀非常高興,立即從中找出了先前那把小刀。 隋朝開皇年間,魏州刺史博陵人崔彥武,巡視所管轄的部屬來到一個市鎮,突然又惊又喜,對跟隨他的人說:“我從前曾經在這里做過女人,現在仍記得原來的住處。”于是騎馬走進深長的小巷,拐彎抹腳來到一家門前,命人敲門。這家的男主人年齡很大,走出來拜見客人。崔彥武走進門去,先來到客廳,向東牆上看,离地七八尺高,有一處隆起的地方。他對主人說:“我過去讀的《法華經》和五只金釵一起藏在這面牆壁中隆起的地方。那部經書第七卷最后一頁,被火燒去几行文字。我現在每當背誦這部經書,到第七卷的末尾,總是想不起來失去的文字。”于是他令人鑿開牆壁,果然得到了一個裝經書的匣子。打開經書查看第七卷的末尾和拿到的金釵,同他說的一樣。主人哭泣著說:“我妻子在世的時候,經常讀這部《法華經》,金釵也是她的東西。”崔彥武來到庭前的槐樹下說:“我快要生孩子的時候,自己剪下了一縷頭發放在了這棵槐樹的樹洞中。”試著叫人在樹洞中尋找,果然找到了頭發。主人見此情景悲喜交集。崔彥武留下一些衣物,又給了主人很多錢,然后离開了。 唐朝開元初年,岐王李范因為沒有儿子,請道士淨能為他奏請天曹,求上天賜給他一個儿子。上天回答說,李范命中無子。淨能又第二次奏請天曹,為李范求子。上天命令兩個小鬼去敬愛寺索取一個和尚作岐王李范的儿子,可是兩個小鬼竟錯誤地來到善慧寺大德和尚的房中。大德說:“這一定是弄錯了,我研究的是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的學問,不應當作富貴人家儿子,應當是敬愛寺的另一個和尚。”兩個小鬼于是不見了,同時敬愛寺的一個和尚突然死去。過了一年,岐王生了個儿子。這孩子到了六七歲時,總是要求到敬愛寺去朝拜。岐王也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就任憑他隨便到那里去。他儿子來到寺院,像是對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并很有感情。到了十多歲時,這孩子竟然性情大變,不行善事,只是喜歡玩彈弓,把寺院里的鴿子全都用彈弓打光了。 傳說太華公主的前身是唐高宗的王皇后,所以她雖然是武妃所生,可是從來沒有露出過笑容,見了武妃就生气。她几歲的時候,忽然要念珠。服侍她的人問她哪里有念珠,她堅持說有。但服侍她的人不知道放在哪里。雖然當年王皇后死的很慘,但生前所居住的宮殿,以及平時的一些玩物還保存著。后來保姆抱著公主從王皇后住過的宮殿經過,公主回頭指著宮殿說:“我的念珠就在殿內寶帳的東北角。”派人去尋找,果然找到了。 相州滏陽縣智力寺的和尚玄高,俗家姓趙。他哥哥的儿子,前世是同村馬家的儿子,貞觀末年死去。臨死的時候,他對母親說:“儿子与趙宗家命中有緣,死后應當給同村的趙宗作孫子。”他母親不信,就用墨在儿子的右胳膊時上點了一個記號。趙宗的儿媳婦也夢見馬家的儿子來說:“我應當給娘做儿子。”因此而怀孕。她夢中見到的人,和馬家的儿子一樣。孩子生下來后,檢驗他胳膊上的黑色墨跡,還在原來的地方。這個孩子長到三歲時,沒人引導,便自己走向馬家,并說:“這是我原來住的地方。” 有一個姓鄭的人在唐肅宗時做潤州刺史,他的哥哥叫鄭侃,嫂子姓張。哥嫂有個女儿十六歲,名叫采娘,賢淑而又美麗。七月初七的夜晚,采娘擺上香案,向織女祈禱。當天夜里,她夢見仙人乘坐的用羽毛裝飾的車蓋遮蔽了天空。車子停下來以后有人對采娘說:“我是織女,你請求得到什么福分?”采娘說:“愿我能獲得高超的針線活技藝。”于是織女送給采娘一根金針。針長一寸多,綴在紙上,放在采娘的裙帶里,并告訴采娘,只要你三天不說話,你就會變得特別巧,如果做不到,就會變成男人。過了兩天,采娘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母親感到奇怪要看那根針,見只是空紙,但針跡還在。張氏原有几個儿女都已經先后死了,采娘自發生這件事后又忽然病得不能說話。張氏這時又有了身孕,她歎息說:“男女五個孩子,都沒有養大,我還要孩子干什么?”就要吃藥打掉胎儿。她端起藥碗正要喝下去的時候,采娘在昏迷之中,突然喊殺人。母親惊异地問采娘為什么喊殺人,采娘說:“我的女身死去后,當成為男子,母親怀著的就是。我知道母親就要服藥,情急之下,就那樣喊了。”母親感到奇怪,就不再吃藥,采娘不久就死了。埋葬了采娘,她母親十分悲痛非常想念她,就把她平常玩耍的物品收拾好保存起來,不到一個月,就生下一個男孩。有人動那些收藏起來的東西,男孩就哭。張氏思念女儿哭時,男孩也哭,張氏不哭了男孩也不哭了。到了男孩能說話的時候,經常拿起采娘原來玩過的東西。后來這男孩官做到柱史。 劉三复這個人,因為文章寫得好得到李德裕的賞識。李德裕在浙西的時候,推荐他到朝廷去考試,他考中后被錄用,曾經多次擔任尚書。劉三复能記住三輩子的事。他說:“我前世曾經做過馬,馬經常口渴,遠遠地看見驛站就因高興而嘶鳴。如果傷了蹄子就痛得連心。”后來劉三复騎馬時,遇到堅硬而貧瘠的土地,必然放慢速度,如果遇到石頭多的道路,必然下馬步行。他家不設門檻,害怕傷了馬蹄。他儿子劉鄴,皇上下詔賜他做官。到了朝廷后,上表為李德裕昭雪。用珠崖產的珍珠裝飾的棺材,將李德裕歸葬洛中,以報李德裕對他父親的恩惠。朝中的官員無不稱贊劉鄴。 唐朝大歷末年,洛陽惠林寺有個叫圓觀的和尚會耕种田地,有很多糧食和布匹。他除了研究佛學之外,對音樂也很精通,當時人們都叫他富和尚,但不知道他的來歷。諫議大夫李源,本是官宦人家的子弟。天寶年間,他整天吃喝玩樂,沉醉于歌舞之中。他的父李□鎮守邊關,被賊兵俘虜。李源被迫吃粗糧穿粗布衣服,落腳在惠林寺,將全部家產捐獻給寺院。寺里的和尚每天給他一份飲食,不給他仆人使用,并且不告訴外界的消息。他只和圓觀和尚結為知心朋友。兩個人經常促膝談話,從早晨能談到黃昏。當時的人認為他們兩個人一個清白一個渾濁,在一起不合道理。所以經常譏諷和嘲笑他倆。這樣過了三十年,兩個人都老了。一天,兩位老人相約要同游蜀州,到青城峨嵋去訪仙求藥。圓觀想要游經長安,從斜谷出去,李源想要經過荊州,從三峽出去。他們不停地為這兩條路線爭論,半年時間也沒有取得一致意見。李源說:“我已經斷絕了塵世的事情,怎么能從兩朝的京城路過呢?”圓觀說:“走哪條路本來由不得個人意愿的,就從三峽出去吧。”于是二人從荊江上三峽。船行到南洎時停在山腳下。他們看見有几個婦女,衣裙艷麗,背著水罐到江邊打水。圓觀見到她們流著淚說:“我不想到這里,就是怕見到這几個婦人啊。”李源惊奇地問:“我們從此峽出來,見到不少這樣的婦女,你為什么只哭這几個女人?”圓觀說:“他們當中有一個姓王的孕婦,是我來世托身的處所。她怀孕三年,還沒有把孩子生下來,就是因為我沒死的緣故。今天既然見到了她,是我命有所歸,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循環輪回。”然后又對李源說:“請您為我念誦咒語,使我快點投生。你的行船小駐几天,把我埋葬在山下。嬰儿出生三天后,你到那家去尋訪,要是嬰儿見到你一笑,就是他認識你。十二年以后,中秋月夜,在杭州天竺寺外,是与你相見的日子。”李源這時對這次出行很后悔,并對這件事感到极度悲哀。于是將那個婦人叫過來,告訴她做好生孩子的准備。那個婦人高興地回到家里。不一會,婦人的親屬都到了,把魚干和酒祭獻于江邊。李源前往為授朱字。圓觀沐浴后,換了一身新衣服。當晚,圓觀死了而孕婦生下了孩子。李源過了三天去看新生的嬰儿。襁褓中的嬰儿就能認人,果然朝李源一笑。李源的淚水流了下來,把這件事詳細地告訴了王氏。于是王氏拿出很多錢來埋葬了圓觀。第二天,李源上船,返回惠林寺。他向算命先生請教。才知道這件事是命中注定的。到了第十二年的秋天八月,李源直接來到杭州,赴圓觀的約會。中秋節這天夜晚,天竺寺附近,山雨初晴,洒滿月色,他正不知道到哪里去尋找圓觀,突然看見葛洪川畔,有牧童唱著竹枝詞,騎在牛背上敲打著牛角,扎著兩個發髻,穿著一身短衣,一會就到了天竺寺前,原來正是圓觀。李源拜見說:“觀老可健康嗎?”牧童卻對李源說:“你真是有信譽的人。我与你走的道路不同,小心不要相互接近。你俗緣未盡,但愿能勤奮修行。如果你勤奮修行不懶惰,我們還會很快相見。”李源因為不能同圓觀暢敘以往的友情。不由得望著圓觀流淚。圓觀又唱起竹枝詞,一步步向前走去。山長水遠,還能听見歌聲,歌聲深切韻律高亢,不知唱的什么。初到寺前時唱的是:“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异性長存。”還有一段唱的是:“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溪山尋己遍,卻回煙棹上瞿塘。”又過了三年,李源當上了諫議大夫,做官三年死去。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