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卷第三百四十五  鬼三十


  郭承嘏 張庾 劉方玄 光宅坊民 淮西軍將 郭翥 裴通遠 鄭紹 孟氏

郭承嘏
郭承嘏,嘗寶惜法書一卷,每攜隨身。初應舉,就雜文試。寫(“寫”原作“駕”,据明抄本改。)畢,夜猶早。緘置篋中,及納試而誤納所寶書貼。卻歸舖,于燭籠下取書貼觀覽,則程氏宛在篋中。計無所出,來往于棘闈門外。見一老吏,詢其試事,具以實告。吏曰:“某能換之。然某家貧,居興道里,倘換得,愿以錢三万見酬。”承嘏許之。逡巡,繼程試入,而書貼出,授承嘏。明日歸親仁里,自以錢送詣興道里。疑問久之,吏家人出。以姓氏質之,對曰:“主父死三月,力貧,未辦周身之具。”承嘏惊歎久之,方知棘圍所見,乃鬼也。遂以錢贈其家。(出《尚書談尋》。)
  郭承嘏,曾經把法書一卷當作寶貝一樣珍惜,常常隨身攜帶。當初應舉考試,應考雜文,寫完,夜還早,封閉放到箱中。到了交卷時而錯交了所珍藏的書貼。回歸到住處,在燈燭下取書貼觀看,那試卷完整地放在箱中。實在想不出辦法。在棘闈門外徘徊。看見一老吏。詢問他考試的事情,他把全部情況都告訴了他。老吏說:“我能換它,可是我家貧窮,住在興道里,如果能給你換成,希望你給三万錢作為酬勞。”承嘏答應了他。不一會儿,把試卷放入,把書貼拿出,交給承嘏。第二天回到親仁里,親自把錢送到興道里。打听了很久,老吏的家人出來,按姓氏問他,回答說:“主人父親死了三月,家里很貧窮,沒有辦理全身的安葬用品。”承嘏惊訝歎息了很久,才知道在棘闈看見的是鬼。于是把錢贈送給他家。

張 庾
張庾舉進士,元和十三年,居長安升道里南街。十一月八日夜,仆夫他宿,獨庚在月下。忽聞异香滿院,方惊之,俄聞履聲漸近。庚屣履听之,數青衣年十八九,艷美無敵,推門而入,曰:“步月逐胜,不必樂游原,只此院小台藤架可矣。”遂引少女七八人,容色皆艷絕,服飾華麗,宛若豪貴家人。庾走避堂中,垂帘望之。諸女徐行,直詣藤下。須臾,陳設床榻,雕盤玉尊杯杓,皆奇物。八人環坐,青衣執樂者十人,執拍板立者二人,左右侍立者十人。絲管方動,坐上一人曰:“不告主人,遂欲張樂,得無慢乎?既是衣冠,邀來同歡可也。”因命一青衣傳語曰:“娣妹步月,偶入貴院。酒食絲竹,輒以自樂,秀才能暫出為主否?夜深,計已脫冠,紗巾而來,可稱疏野。”庾聞青衣受命,畏其來也,乃閉門拒之。青衣扣門,庚不應,推不可開,遽走复命。一女曰:“吾輩同歡,人不敢預。既入其門,不召亦合來謁。閉門塞戶,羞見吾徒,呼既不來,何須更召。”於是一人執尊,一人糾司。酒既巡行,絲竹合奏。殽饌芳珍,音曲清亮。庚度此坊南街,盡是墟墓,絕無人住;謂從坊中出,則坊門已閉。若非妖狐,乃是鬼物。今吾尚未惑,可以逐之。少頃見迷,何能自悟。”於是潛取搘床石,徐開門突出,望席(“席”原作“塵”,据明抄本補。)而擊,正中台盤,紛然而散。庚逐之,奪得一盞,以衣系之。及明視之,乃一白角盞,奇不可名。院中香气。數日不歇。盞鎖於柜中,親朋來者,莫不傳視,竟不能辨其所自。后十余日。轉觀數次,忽墮地,遂不复見。庚明年,進士上第。(出《續玄怪錄》)
  張庾考舉進士,元和十三年,住在長安升道里南街。十一月八日夜間,仆人在其他地方住宿,張庾獨自在月光下,忽然聞到滿院特异的香味。正在吃惊,一會儿听到腳步聲漸漸走近。張庾拖著鞋子走著听,几個婢女年齡十八九歲,嬌艷美麗無比,推門而入,說:“踏著月光追逐胜景,不必樂游原野,只有這個院子的小台藤架就行了。”于是帶領少女七八個人,容貌都是艷麗絕妙,服裝首飾非常華麗。好象豪門貴族家的人。張庾跑到堂中躲避,垂帘看她們。諸女慢慢行走,直接到藤架下。一會儿,擺好床榻,雕盤玉尊杯杓。都是奇异的物品。八人圍坐,婢女拿著樂器的有十人,拿著拍板站著的兩人,左右侍候站立的十人。絲管音樂剛要開始,坐上一人說:“不告訴主人,就要奏樂,難道不是怠慢了嗎?既然是這里的土紳,邀請來一起歡樂行嗎?”于是讓一婢女傳話說:“姊妹踏著月光。偶然進入貴院,酒食樂器已准備好,就在這里自行歡樂,秀才能否暫且出來做主人呢?夜已深了。想來已經脫掉帽子,戴上紗巾來,正和我輩粗疏相稱。”張庾听到婢女受旨承今,怕她進來,就關門拒絕她。婢女扣門,庾不答應,推不開,急忙跑回去報告,一女說:“我們在一起歡樂,人家不敢參与。已經進了他家門,不招呼也應該來見,關門堵窗,害羞見我們。叫他既然不來,那時還需要再招呼呢?”于是一人拿著酒杯,一人督察,酒已經過了几巡,絲竹音樂一起奏響。山珍海味擺滿,音樂曲調響亮。張庾想這個坊的南街,都是廢墟墳墓,絕對沒有人住。說從坊中出來,可是坊門已經關閉。如果不是妖狐,就是鬼。現在我還沒有迷惑。可以赶跑她們,一會儿被迷惑,怎能自己醒悟呢。于是默默地取出支床的石頭,慢慢開門突然沖出,向宴席打去。正好打中台上盤子,她們紛紛逃散。張庾追赶她們,奪得一盞,用衣帶綁上它。到天亮看它,是一個白角盞,稀奇不能說出它的名字。院中的香气。多日不盡,把盞鎖放在柜中,親朋來人,沒有不傳看的,竟然不能辨別出它的出處。又過了十多天,轉動觀看多次,忽然掉在地上,于是就不見了。庾第二年,考中了進士。

劉方玄
山人劉方玄自漢南抵巴陵,夜宿江岸古館。廳西有巴篱隔之,又有一廳,常扃鎖。云,多怪物,使客不安,已十年不開矣。中間為廳,廊崩摧。郡守完葺,至新淨,而無人敢入。方玄都不知之。二更后,月色滿庭,江山清寂。唯聞篱西有婦人言語笑詠之聲,不甚辨。唯一老青衣語稍重而秦音者,言曰:“往年阿郎貶官時,常令老身騎偏面騧,抱阿荊郎。阿荊郎嬌,不肯穩坐。或偏于左。或偏于右。附損老身左膊。至今天欲陰,則酸疼焉。今又發矣。明日必天雨。如今阿荊郎官高也,不知有老身無?”复聞相應答者。俄而有歌者,歌音清細,若曳縷之不絕。复吟詩,吟聲切切,如含酸和淚之詞,不可辨其文。久而老青衣又曰:“昔日阿荊郎,愛念‘青青河畔草”,今日亦可謂‘綿綿思遠道’也。”僅四更,方不聞。明旦果大雨。呼館吏訊之,吏云:“此西廳空無人。”方敘賓客不敢入之由,方玄因令開院視之,則秋草蒼占沒階,西則連山林,無人跡也。啟其廳,廳則新淨,了無所有。唯前間東柱上有詩一首,墨色甚新。其詞曰:“爺娘送我青楓根,不記青風几回落。當時手刺衣上花,今日為灰不堪著。”視其言,則鬼之詩也。館吏云,此廳成來,不曾有人居。亦先無此題詩處。乃知夜來人也,复以此訪於人,終不能知之。(出《博异記》)。
  隱士劉方玄從漢南到達巴陵,夜間住在江邊的古館,廳西有篱笆隔開,還有一廳,總鎖著門。据說,多有怪物,使人不安穩,已經十年不開了。中間是大廳。走廊倒塌。郡守全部修葺,達到又新又干淨。可是無人敢進入。方玄完全不知道這些。二更以后。月色照滿院子,江山冷清寂靜,只听到篱笆西邊有婦人說笑的聲音,不很清楚,只有一老婢女話聲稍大而且是秦地腔調,說道:“往年阿郎貶官的時候,常常讓我身騎偏面馻。搶著阿荊郎,阿荊郎嬌气,不肯穩坐。有時偏在左,有時偏在右,掉下來損傷了我的左胳膊。到現在要陰天,就酸疼。如今又复發了,明日天一定下雨。如今阿荊郎官高了,他還不知道有沒有我。”又听到應答的。一會儿有個唱歌的,歌聲清脆細膩,象拖著的線不斷絕。又吟詩,吟聲凄厲,象含著辛酸和眼淚的詞,不能辨清那些字。過了好久,老婢女又說:“從前的阿荊郎,愛念青青的河邊草。現在可稱得上綿綿思念遠道了。”將近四更,才听不到聲音。第二天早晨,果然下了大雨,召呼館吏打听,吏說:“這個西廳空著無人。”才說明賓客不敢進入的原因。方玄于是讓打開院門看看,只見那秋草蒼苔遮沒了台階,西邊連著山林,沒有人跡。打開廳門,廳里新鮮干淨,一無所有。只是前屋東邊的柱子上有詩一首,墨跡很新,那詞是:“爺娘送我青楓根,不記青風几回落。當時手刺衣上花,今日為灰不堪著。”看那文字,是鬼寫的詩。館吏說:“這廳建成以來,不曾有人居住,先前也沒有這題詩的地方。”才知道夜里有人來。又就這事去尋訪別人,終究不能查明。

光宅坊民
元和中,光宅坊民失姓名,其家有病者。將困,迎僧持念,妻儿環守之。一夕,眾仿佛見一人入戶,眾遂惊逐,乃投於瓮間。其家以湯沃之,得一袋,蓋鬼間取气袋也。忽听空中有聲,求其袋,甚衷切,且言“我將別取人以代病者。”其家因擲還之,病者即愈。(出《酉陽雜俎》)
  元和年間,光宅坊平民,不知道他的名字叫什么,他家有個病人,將要困頓。請來僧人念經。妻子儿女環圍守著他。一天晚上,眾人仿佛看見一人進屋,大家于是惊起追逐,就投到瓮里,他們家用熱水灌它,得到一個袋,可能是陰間取气袋。忽听空中有聲音,要那袋子,很哀傷懇切,并且說:“我將取別人來以代替病者。”他家于是投擲還給他。病者就好了。

淮西軍將
元和末,有淮西軍將,使於汴州,止驛中。夜久,眠將熟,忽覺一物壓己,軍將素健,惊起,与之角力,其物遂退,因奪得手中革囊。鬼暗中衷祈甚苦,軍將謂曰:“汝語我物名,我當相還。”鬼良久曰:“此蓄气袋耳。”軍將乃舉甓擊之,語遂絕。其囊可盛數升,絳色,如藕絲,攜於日中無影。(出《酉陽雜俎》)
  元和末年,有個淮西軍將,被派遣到汴州,住在驛館里。夜深,睡得將熟,忽然覺得一物壓著自己。軍將一向健壯,惊起,用武力爭胜,那物就退卻,于是奪得他手中的皮袋。鬼暗中苦苦祈求。軍將對他說:“你告訴我這物品的名字,我就還給你。”鬼過了很久才說:“這是蓄气袋。”軍將就舉磚擊打他,話語就斷絕了。那襲可盛好几升,絳色,象藕絲,拿到日光中沒有影子。

郭 翥
元和間,有郭翥者,常為鄂州武昌尉。与沛國劉執謙友善,二人每相語,常恨幽顯不得通。約先沒者,當來告。后執謙卒數月,翥居華陰。一夕獨處,戶外嗟吁,久而言曰:“聞郭君無恙。”翥聆其音,知執謙也,曰:“可一面也。”曰:“請去燭,當与子談耳。”翥即撤燭,引其袂而入,与同榻,話舊歷歷然。又言冥途(“途”原作“話”,据明抄本改。)罪福甚明,不可欺。夜既分,翥忽覺有穢气發于左右,須臾不可受。即以手而捫之,其軀甚大,不類執謙。翥有膂力,知為他怪,因攬其袂,以身加之,牢不可動,掩鼻而臥。既而告去,翥佯与語,留之將曉,求去愈急,曰:“將曙矣,不遣我,禍且及予。”翥不答,頃之,遂不聞語。俄天曉,見一胡人,長七尺余,如卒數日者。時當暑,穢不可近。即命棄去郊外,忽有里人數輩望見,疾來視之,惊曰:“果吾兄也,亡數日矣,昨夜忽失所在。”乃取尸而去。(出《宣室志》)
  元和年間,有個叫郭翥的,曾經做過鄂州武昌尉,与沛國劉執謙友好。二人曾經相互說過,總怨恨陰陽間不能相通,約定先死的應當來告訴。后來執謙死了几個月,翥居住在華陰。一個晚上獨住一處,听到窗外有歎息聲,過了很久說道:“听說郭君無病。”翥听他的聲音,知道是執謙。說:“可以見一面嗎?”回答說:“請撤去蜡燭,應當和你談談。”翥就撤去蜡燭,拉著他的袖子進來,与他同床,談論歷歷在目的往事,又說陰間的罪福非常分明,不能欺騙。夜已深,翥忽然聞到有污穢的气味散發在左右,一會儿就不能忍受。就用手摸他,他的身体很大,不象執謙,翥很有气力,知道被他欺騙,于是抓住他的衣袖,用身子壓住牢不可動,捂著鼻子躺著。那人不久說要离去。翥假裝和他談話,留他到天亮。那人要求离開越發著急。說:“將要天亮,不打發我走,禍患將要累及到你。”翥不回答,一會儿,就沒再听到言語。不久天亮,看見是一個胡人,身長七尺多,象死了几天的樣子,當時還是暑天,污穢得不可接近。就讓人把放扔到郊外。忽然有里人多人望見,急忙來看,吃惊地說:“果然是我的哥哥。死了几天,昨晚忽然失蹤。”于是取尸体离開。

裴通遠
唐憲宗葬景陵,都城人士畢至。前集州司馬裴通遠家在崇賢里,妻女輩亦以車輿縱觀於通化門。及歸,日晚,馳馬驟。至平康北街,有白頭嫗步走,隨車而來,气力殆盡。至天門街,夜鼓時動,車馬轉速,嫗亦忙遽。車中有老青衣從四小女,其中有哀其奔迫者,問其所居,對曰:“崇賢。”即謂曰:“与嫗同里,可同載至里門耶?”嫗荷愧,及至,則申重辭謝。將下車,遺一小錦囊。諸女共開之,中有白羅,制為逝者面衣四焉。諸女惊駭,棄於路。不旬日,四女相次而卒。(出《集异記》)
  唐憲宗安葬景陵,都城人士都到了。原集州司馬裴通遠家在崇賢里。妻子儿女們也乘車到通化門縱情觀看。到了回去的時候,天已將晚,驅馬快跑。到了平康北街,看見一個白發老太婆奔跑,隨車而來,气力用盡。到了天門街,夜鼓報時聲響,車馬轉快,老太婆也忙著快追。車中有老婢女跟隨四小女子,其中有個哀怜她奔跑的,問她住所,回答說:“在崇賢里。”就對她說:“和你同在一個里住,可以一起坐到里門了。”老太婆感到很慚愧。等到了地方,就說了非常感謝的話,將要下車,贈送了一個小錦囊。諸女一起打開它,里面有白羅,做成死人的衣服四件。諸女惊恐,棄擲到路上,不過十天,四女相繼死去。

鄭 紹
商人鄭紹者,喪妻后,方欲再娶。行經華陰,止于逆旅。因悅華山之秀峭,乃自店南行。可數里,忽見青衣謂紹曰:“有人令傳意,欲暫邀(“邀”原作“命”,据明抄本改。)君。”紹曰:“何人也?”青衣曰:“南宅皇尚書女也。适於宅內登台,望見君,遂令致意。”紹曰:“女未适人耶?何以止於此?”青衣曰:“女郎方自求佳婿,故止此。”紹詣之,俄及一大宅,又有侍婢數人出,命紹入,延之于館舍。逡巡,有一女子出,容質殊麗,年可初笄,從婢十余,并衣錦繡。既相見,謂紹曰:“既遂披覿,當去形跡,冀稍從容。”紹唯唯隨之,复入一門,見珠箔銀屏,煥爛相照,閨閫之內,塊然無侶。紹乃問女:“是何皇尚書家?何得孤居如是耶?尊親焉在?嘉偶為誰?雖荷寵招,幸祛疑抱。”女曰:“妾故皇公之幼女也。少喪二親,厭居城郭,故止此宅。方求自适,不意(“意”原作“偶”,据明抄本改。)良人,惠然辱顧。既愜所愿,何樂如之?”女乃命紹升榻。坐定,具酒殽,出妓樂。不覺向夕。女引一金缶獻紹曰:“妾求佳婿,已三年矣。今既遇君子,宁無自得。妾雖慚不稱,敢以金缶合巹,愿求奉箕帚,可乎?”紹曰:“余一商耳。多游南北,惟利是求,豈敢与簪纓家為眷屬也。然遭逢顧遇,謹以為榮,但恐异日為門下之辱。”女乃再獻金缶,自彈箏以送之。紹聞曲音凄楚,感動於心。乃飲之交獻,誓為伉儷,女笑而起。時夜已久,左右侍婢,以紅燭籠前導成禮。到曙,女复于前閣,備芳醪美饌,与紹歡醉。經月余,紹曰:“我當暫出,以緝理南北貨財。”女郎曰:“鴛鴦配對,未聞經月而便相离也。”紹不忍。后又經月余,紹复言之曰:“我本商人也,泛江湖,涉道途,蓋是常也。雖深承戀戀,然若久不出行,亦吾心之所不樂者。愿勿以此為嫌,當如期而至。”女以紹言切,乃許之。遂於家園張祖席,以送紹,乃橐囊就路。至明年春,紹复至此,但見紅花翠竹,流水青山,杳無人跡。紹乃號慟,經日而返。(出《瀟湘錄》)。
  商人鄭紹,喪妻以后,正想再娶。行路經過華陰,住在旅館。因為喜歡華山的秀美峻峭,就從店往南走,能有几里地,忽然看見一婢女對紹說:“有人讓我傳話,要暫時邀請你。”紹說:“是什么人?”婢女說:“是南宅皇尚書的女儿,剛才在宅院內登台,看見你,于是讓我來傳達意思。”紹說:“那女子沒嫁人嗎?因為什么住在這里?”婢女回答說:“女郎正在自己尋找佳婿,所以住在這里。”紹前往,不久到了一個大宅院,又有侍婢多人出來,讓紹進去,請他到館舍。一會儿,有一個女子出來,容貌非常美麗,歲數剛到成年。跟隨的婢女十多人,都穿著錦繡。相見后,對紹說:“既然已經相見,就應去掉那些儀容禮貌,希望稍稍舒緩些。”紹順從地跟著,又進入一門,看見珠帘銀屏,光彩相照,內室里,孤獨的樣子沒有伴侶。紹就問女子道:“是什么皇尚書家?怎么獨居得如此呢?父母親在哪里?佳偶是誰?雖然幸蒙寵招,希望除去疑慮。”女子說:“我是已故皇公的幼女,年少喪失了父母,厭煩在城里居住,所以住在這個宅院,正在尋求自嫁,沒想到承蒙君子惠顧,已滿足了我的心愿,什么快樂比得上這個!”女子讓紹上床,坐定后,備辦了酒殽,出來歌妓奏樂,不知不覺天色將晚。女子拿來一個金缶獻給紹說:“我尋找佳婿,已經三年了,今天就遇上了你,難道不是自己得到的嗎?我雖然羞愧不能使你稱心如意,敢用金缶合巹,情愿侍奉你,操持家務,可以嗎?”紹說:“我是一個商人,大都游南闖北,只圖利,怎敢与官宦人家結成眷屬?但能相逢相遇,深感榮幸了,只怕他日被門下羞辱。”女子就再次獻上金缶,親自彈箏送給他。紹听到那曲調凄楚,內心受到感動,就飲酒接受獻的東西,發誓結成夫妻。女子笑著起來。當時夜已深,左右的侍婢,用紅燭燈籠在前引導完成婚禮。到了天亮,女子又在前廳,備辦了好酒美食,与紹歡暢飲酒。過了一個多月,紹說:“我應該暫時离開,調理南北的貨物財產。”女郎說:“鴛鴦配對,沒听說過了一個月就离開。”紹不忍心,后來又經過了一個月,紹又對她說:“我本商人,走江湖,闖南北,都是正常的。雖然承蒙你的眷戀,可是如果長久的不出去,也使我的心情不高興,希望不要因此被怨恨,一定按期回來。”女郎因為紹說得肯切,就答應了他。于是在家園擺設酒席,送別鄭紹。紹就帶著口袋上路。到了第二年春天,紹又到這里,只見紅杏翠竹,流水青山,全無人跡。紹于是號陶大哭,過了一天才返回。

孟 氏
維揚万貞者,大商也,多在於外,運易財寶以為商。其妻孟氏者,先壽春之妓人也,美容質,能歌舞。薄知書,稍有詞藻。孟氏獨游於家園,四望而乃吟曰:“可惜春時節,依然獨自游。無端兩行淚,長秪對花流。”吟詩罷,泣下數行。忽有一少年,容貌甚秀美,逾垣而入,笑謂孟氏曰:“何吟之大苦耶?”孟氏大惊曰:“君誰家子?何得遽至於此,而复輕言之也?”少年曰:“我性落魄,不自拘檢,唯愛高歌大醉。适聞吟詠之聲,不覺喜動于心,所以逾垣而至。苟能容我於花下一接良談,而我亦或可以強攀清調也。”孟氏曰:“欲吟詩耶?”少年曰:“浮生如寄,年少几何?繁花正妍,黃葉又墜。人間之恨,何啻千端。豈如且偷頃刻之歡也。”孟氏曰:“妾有良人万貞者,去家已數載矣。所恨當茲麗景,遠在他方。豈惟惋歎芳菲,固是傷嗟契闊。所以自吟拙句,蓋道幽怀。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少年曰:“我向聞雅詠,今睹麗容,固死命猶拚,且責言何害?”孟氏即命箋,續賦詩曰:“誰家少年儿,心中暗自欺。不道終不可,可即恐郎知。”少年得詩,乃報之曰:“神女得張碩,文君遇長卿。逢時兩相得,聊足慰多情。”自是孟氏遂私之,挈歸己舍。凡逾年,而夫自外至。孟氏憂且泣,少年曰:“勿爾,吾固知其不久也。”言訖,騰身而去,頃之方沒,竟不知其何怪也。(出《瀟湘錄》)
  揚州的万貞是大商人,經常在外,運送財寶,以這做為買賣。他的妻子孟氏原來是壽春的妓女,体態美麗,能歌善舞,略知詩書,稍有文采。孟氏在家園獨自游玩,四處張望后吟道:“可惜春時節,依然獨自游。無端兩行淚。長秪對花流。”吟詩完了,掉下几行眼淚。忽然有一個少年,容貌很秀美。跳牆而入,笑著對孟氏說:“為什么吟得這么痛苦呢?”孟氏大惊道:“你是誰家的,怎么突然來到這里,又說輕挑的話呢?”少年說:“我性情落魄,不能自我約束,只愛高歌醉酒,剛才听到你吟詠的聲音,不知不覺在內心感到喜歡,所以越牆來到這里,如果能在花下容我好好談談,那么我也許可以勉強攀談詩詞。”孟氏說:“想要吟詩呀。”少年說:“人生象托付,年少能有多少?繁花正嬌妍,黃葉又附落。人間的怨恨,何止千端!哪如暫且偷頃刻的歡樂呢?”孟氏說:“我有丈夫叫万貞,离家已經几年了,所遺憾的是當此美景,遠在他方。哪里只是感歎花草,本來是感傷离別之情,所以自己吟詠詩句,傾吐深深的怀念。沒想到你跑到我這地方,是什么原因?”少年說:“我從前就听說你优雅的吟詠,現在看到你美麗的容貌,本來命都可以拚上,听些責罵的話又有何妨!”孟氏就讓拿來紙張,接著賦詩道:“誰家少年儿,心中暗自欺。不道終不可,可即恐郎知。”少年得到詩,又回報道:“神女得張碩,文君遇長卿。逢時兩相得,聊足慰多情。”從此孟氏就和他私通,領回自己的屋子。大概超過了一年,丈夫從外地回來。孟氏擔心并且哭泣。少年說:“你不要這樣,我本來知道那是不會長久的。”說完,騰身离開,一會儿就沒有了,竟然不知道他是什么怪物。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