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唐太宗 購蘭亭序 漢王元昌 歐陽詢 歐陽通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高正臣 王紹宗 鄭廣文 李陽冰 張旭 僧怀素 床,罪當死,請付法。太宗笑曰:“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出《尚書故實》) 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十四年,自己用真草書寫一套屏風,給群臣看。這套屏風的書法筆力遒勁有力。堪稱當時最好的真草書法了。唐太宗曾對手下的大臣說:“書法是小小的學問,初學時且忌急于求成。天天都堅持用心學習練筆,尤其胜過三天打魚兩天晒网。世上各行各藝,沒有你用心去學習它而一點收獲也得不到的,問題出在你不能全力以赴地去精心研究求索它。”唐太宗又說:“我臨摹古人的書法字帖,并不特意去效仿每個字的形体結构,而將功夫用在摸透它的筆力風骨上面。筆力風骨你吃透了,形体結构自然而然地就把握了。”唐太宗經常召集三品以上的臣屬們,聚宴在玄武門。太宗親自執筆作飛白草書,諸位大臣們借著酒興,都紛紛從太宗手中拿過筆來,相比著揮毫書寫。散騎常侍劉洎,爬上皇帝休息的床上從太宗手中將筆奪過來。沒有搶到筆的大臣們,异口同聲地說劉洎爬上龍床,是超越了君臣的禮度,當處死罪,一致要求依照唐朝的法律處辦他。唐太宗笑著說:“諸位愛卿不要這么講!過去曾經听說過漢時有個叫班婕妤的宮庭女官,她甘愿退居東宮而不去陪伴君王。今天,我朝出了個登上龍床,從君王手中搶筆書寫的劉洎劉常侍!” 唐朝貞觀年間,江南越州有一老僧叫辨才,是前朝著名書法家智永禪師的守門弟子。智永禪師臨死前,將他珍藏一世的先祖王羲之的著名書法真跡《蘭亭序》傳給辨才。辨才和尚得到這一無价墨寶后,怕將它失落了,于是在自己臥室的伏梁上鑿一暗穴,密秘地將《蘭亭序》藏在里面,就象師父在時那樣珍重保護它。貞觀年間,唐太宗在處理國家政務之余的閒暇時間里,專心致志地研究書法。凡是能收集到的王羲之的真草書帖,他都設法弄到了,供他臨摹、觀賞。唯有《蘭亭序》沒有得到手。經過多方探詢、尋找,得知這份名帖現在江南越州高僧辨才手中。于是派人帶著他親手寫的敕書去江南越中召請辨才進京,在宮內為他設置誦經修行的道場來供養他。太宗皇帝給予他特殊的禮遇,除了日常用度优厚外,還賞賜給他許多貴重物品。几天以后,一次談到書法時,問辨才和尚知不知道《蘭亭序》的下落。雖經多方勸誘,辨才只是說他在侍奉師父智永憚師過世后,几經喪亂,不知道遺失到哪里去了。既然沒有從辨才口中得到什么結果,于是又讓他回到越中。后來,進一步探究推斷,認為《蘭亭序》還是在辨才手中。于是又敕命辨才進京入宮,重新追問他《蘭亭序》的下落。反复三次,辨才和尚都拒不承認在他手中。唐太宗對左右的侍臣說:“王羲之的書法,是我偏愛的至寶。但是他遺留下來的全部書帖中,沒有象《蘭亭序》這樣好的。為了得到它讓我一觀,使得我經常睡不著覺吃不下去飯。這個辨才和尚年事已高,這本《蘭亭序》真跡留在他手中也沒有什么大用處。如果能得到一位足智多謀的人,想出一個計謀智取,必能從辨才和尚手中將它弄出來。”尚書左仆射房玄齡說:“我听說監察御史蕭翼,是前朝梁元帝的曾孫,現在居位在魏州萃縣,有才藝、多謀略,可以擔任這個差使。如果派他去越中,他一定能完成這一重任將《蘭亭序》弄到手。”于是,太宗立即召見蕭翼。蕭翼奉召到京晉見太宗后說:“如果讓我充當公使,直接向辨才和尚索取《蘭亭序》,恐怕是有出使不義,無理之嫌。臣請換上便裝用私訪的形式到越中去會見辨才和尚。這就還需要王羲之父子几份真實雜帖作為誘餌。”太宗采納了蕭翼的這個辦法,并按照他提出的條件,給了他几份王羲之父子的雜帖隨身帶著。蕭翼于是脫去官服、冠帶,改穿便服出京南下至洛潭,搭乘一位商人的貨船直下越州。到了越州后,蕭翼又換上一領寬大的黃衫,作隨意無拘束狀,象是一位遠從山東來的書生,傍晚時走進永欣寺院。他假作觀賞寺院廊房上的壁畫,似乎很隨意地走進辨才和尚居住的庭院,在房門前站下。辨才和尚遠遠看見蕭翼走來,問道:“施主,你是從哪里來的?”蕭翼走上前去拜見,說:“弟子是北方人,帶來少許蚕种來賣。遇到寺廟都看看,在這里遇到方丈真是三生有幸。一番寒暄過后,二人覺得言談很投緣。辨才將蕭翼請到禪房中就坐,一起奕棋彈琴,或玩投壺、握槊一類的賭博游戲,玩得很是高興。待到談文論史,更是意趣相投。辨才說道:“你我初次相識,就這樣相投,真應了兩句古詩:不投緣的,兩人在一起談到頭發白,還象是剛剛認識;若投緣,途中相遇兩駕車并靠在一塊儿聊几句,如同相知多年。今后,你我的形蹤都無定處,說不上還能不能再相遇。今晚,先生就宿在我這禪房中吧。”于是讓伙房里的小和尚送來缸面、藥酒、瓜果等。江東人所說的“缸面”,如同河北人說的“瓮頭”,就是剛剛釀出來的新酒。兩人對坐飲酒,酒助談興,好不暢快!酒喝到酣暢時,兩人即席抓簽吟詩,辨才抓得一簽是“來”字韻,吟得一詩:啟開剛剛釀得的一缸酒,來招待遠從万里來的新朋友。我們都如行云野鶴一樣的山野之人,有著相同的冷落与寂寞。然而今晚人們可以同在月光下吟詩詠物、徘徊賞月。夜深了,听著孤獨的琴聲更容易惹起你的万千思緒;長風吹來,羈旅在外的孤雁仰天發生悲哀的長鳴。不是君子你有什么密秘的法術,誰還愿意顧看我這個行將入木的老僧人呢?蕭翼抓得的是“招”字簽,也吟得一詩:我們偶然相逢在這千載古寺里共度這美景良宵,你擺下這么丰盛的酒宴將我款待。在漫漫人生之旅中我們剛剛見面就如同相知已久的朋友;雖然我剛剛踏入佛門,但并不覺得我們相距特別遙遠。飲酒的欲望隨著頻頻斟酒更加泛濫了,心中的意愿象猿猱鳴叫一樣化作詩篇隨口吟出。有誰怜愛我這只失群的孤雁?就讓我象秋天的落葉那樣隨風飄去吧。這兩首詩,好、坏都差不多。他們二人互相吟詠唱合,恨相識太晚,一直玩樂到第二天早晨,蕭翼才离開永欣寺。离去時,辨才和尚說:“施主得閒就請過來坐坐。”于是,蕭翼第二天就帶著酒又來到寺院里。兩個人還是飲酒吟詩,极盡玩樂的興致。這樣往來多次,用詩酒為由頭,蕭翼已經跟辨才和尚混得很熟了。說話間,距他來時已有十多天了。一天,蕭翼帶來梁元帝自書《職貢圖》給辨才和尚看。辨才看后贊賞不已。由此談論到書法的話題上來。蕭翼說:“弟子先祖傳下來王羲之父子的楷書字帖,我從幼年就臨摹練習。現在隨身帶著几帖,大師不嫌棄,我拿來給你看看。”辨才高興地說:“明天來時,可將它們帶來給老僧看看。”第二天,蕭翼果然將字帖帶來給辨才看。辨才和尚很諳熟地說:“确實是王羲之父子的書法真跡。然而不是最佳的上品。貧僧有一真跡,很不尋常啊。”蕭翼故作不知地問:“什么帖?”辨才和尚回答說:“《蘭亭序》。”蕭翼笑著說:“几經离亂,《蘭亭序》真跡怎么還能夠存在呢?必是拓本偽造的吧。”辨才和尚說:“智永禪師在世時非常珍惜地收藏它,臨死前親自托付給我。交与接都有頭緒,怎么會出現差錯呢?待明天來時,我拿給你看。第二天,蕭翼來到永欣寺后,辨才大師從屋梁上的暗穴內將《蘭亭序》書帖取出來,給他看。蕭翼看罷,故意挑出指點所謂的“毛病”說:“果然是拓書偽品啊!”二人紛爭不定,各說各理,各持己見。辨才大師自從將《蘭亭序》拿給蕭翼看后,便不再將它放回梁上暗穴中。而是將《蘭亭序》和蕭翼拿來的二王字帖,一塊儿放在書案上。這時的辨才大師已經八十多歲的高齡了,每天還臨窗將這些字帖或臨摹或把玩,不下數遍,可見他老而好學啊!蕭翼也因來寺院的次數多了,辨才的童仆和徒弟們等也不把他當外人看。后來有一天,辨才大師進城里去為汜橋南嚴遷作家齋法事。蕭翼看机會到了,走近辨才大師的禪房前,對童仆說:“我昨天將一塊手帕遺落在大師床上”。童仆即開門讓他進去。蕭翼于是從書案上取走《蘭亭序》和他拿來的二王雜帖,走出寺院后直接去永安驛館。告訴陵訴驛長說:“我是朝廷的御史,奉皇上敕命來到這里,現在皇帝親手書寫的敕令在此。你立即告訴都督府善行得知,讓他立即騎馬來拜見本御史。”說完,將太宗手書敕令拿出給驛長看,并將具体事由也告訴了他。都督府善行得知這一事情后,立即派人召告辨才大師來見御史。都督府的官差到永欣寺去召見辨才大師時,大師尚在城里嚴家做家齋法事未有回來。官差一直追至嚴家。辨才大師見官差追到嚴家來召見他,不知發生了什么大事。又听說御史專門要見他,更不知為了什么。待他匆忙返來赶到驛館去拜見御史,見這位御史乃是這些天跟他在一起盤桓的蕭翼,越發不明白了,如墜云霧中。待蕭翼報說他是特奉敕命來江南取《蘭亭序》的,現在《蘭亭序》已經拿到手,特地召喚他來告別時,辨才大師听到這里昏厥倒地,許久才蘇醒過來。蕭翼辭別驛館,返回京都,上奏太宗。太宗皇帝得到《蘭亭序》后非常高興。因為房玄齡荐人得力,賞賜錦彩千段。蕭翼智取《蘭亭序》有功,太宗皇帝提升他為員外郎,加五品,并賞賜給他銀瓶、金縷瓶、瑪瑙碗各一只和珍珠等。又賜給他宮內御馬兩匹,并配有用珠寶裝飾的鞍轡,宅院与庄園各一座。唐太宗初時還生气辨才大師將《蘭亭序》秘藏起來不奉獻給他這位當朝天子,稍稍平息一會后又考慮到辨才年事已高,不忍心再加刑在他身上,又過了几個月,太宗皇帝又賜給辨才大師錦帛等物三千段,谷三千石,下敕書讓越州都督府衙代為支付。辨才大師得到這些賞賜后,不敢將它們歸為己有。將這此賜物兌換成錢,用這些錢造了一座三層寶塔。塔造得特別精麗,直到現在還在。他本人因為受刺激身患重病,不能吃硬飯,只能喝粥,過了一年多就去世了。得到《蘭亭序》后,太宗皇帝命令侍奉在宮內的拓書人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真等四人,各拓數本,賞賜給皇太子及諸位王子和近臣。貞觀二十三年,太宗皇帝身体不适,病臥在玉華宮含風殿。臨去世前,對太子李治說:“我想向你要一件東西,你誠心盡孝怎么能違背我的心愿呢,你的意思怎么樣?”太子李治淚流滿面,哽咽著說不出話來,俯身伸耳听太宗皇帝的要求。太宗皇帝說:“我想要得到的東西就是《蘭亭序》啊,你能讓我將它帶去嗎!”太宗皇帝去世。太子李治繼位為高宗,遵從太宗死前遺愿,將《蘭亭序》真本隨葬在太宗皇帝的墓中。到今天,趙模等人拓的《蘭亭序》一本尚值錢數万啊! 唐漢王元昌,神堯的儿子,擅長書寫行書。諸位王中的二、三王并列都有能書法的名聲。韓王、曹王都次于他。曹王能書飛白,韓王工書草書、行書。魏王、魯王也就韓王之流啊。 唐歐陽詢,字信本,博覽古今群書,官至銀青光祿大夫率更令。對于書法,他能書八体,筆力遒勁奇險。高句麗國特別喜愛他的書法,派使臣請他去。神堯感歎地說:“沒想到歐陽詢的書法名聲遠傳夷狄等少數民族。”歐陽詢死于貞觀十五年,享年八十五歲。歐陽詢的書法,飛白、隸書、行書、草書達到絕妙的境界,大篆、章草入能。 唐歐陽通,是歐陽詢的儿子,擅長書法。他的字体比他父親清瘦,他常常自我夸耀自己能書。歐陽通書寫用的筆,一定是用象牙、犀角做筆管,狸子毛做筆芯,外面覆圍上秋兔毫。他用的墨是用松煙為主料,摻入麝香沫。他用的紙必須是堅薄白滑的,否則不書。以示他對自己書法的重視。薛純陀也仿效歐草,卻失之于肥鈍,只是位居歐陽通的第二位。 虞世南,字伯施,會稽人,在隋朝,官任秘書郎。隋煬帝知道他有才能,又嫉恨他的為人耿直,在七品官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十多年。到了唐朝,虞世南官至秘書監。隋文帝曾說過:“虞世南一個人身兼五絕。一是博學,二是有德行,三是擅長書寫,四是賦有詞藻,五是忠直耿介。這五個長處有一個長處在身,就可以稱得上名臣,然而虞世南都具備啊!”虞世南的書法,行書、草書,尤其是他最擅長的。虞世南師法于佛門僧人智永。待到晚年,注入遒勁,俊逸的風骨。虞世南享年八十九歲,他的隸書、草書、行書、都達到了絕妙的境界。 褚遂良,河南人,父親叫褚亮,官任太常卿。褚遂良官至仆射,擅長書法。他少年時師從虞世南研習書法,長大成人后又師法王羲之。褚遂良的真書頗得王羲之的清秀媚逸的風格。褚遂良唐高宗顯慶年間去世,享年六十四歲。褚遂良隸書、行書達到絕妙的境界。他曾將自己的書法傳授給史陵。然而史陵的書法太古直,失之于疏瘦。 薛稷,河南人,官至太子少保,書法學習褚遂良体。尤其喜愛將字寫得綺麗媚好。褚遂良書法的形体,他學得一半,可稱褚遂良的好弟子,他的書法很為當時的人珍視崇尚。薛稷的書法隸書、行書都能寫。 高正臣,廣平人,官至衛尉卿。高正臣學習的是王羲之的手法,唐睿宗喜愛他的書法。張怀素的先人与高正臣家有交往,朝中的官員們,有的通過張怀素向高正臣索要他的書法,有的直接向高索要。高經常為向他索要墨跡的人書十五紙,張從中替換了五紙,之后又拿給高看。高沒看出來其中有被人替換的。索書的這個人告訴他:“有人替換了你的書法。”高笑笑說:“那一定是張怀素干的。”又重新仔細審看,挑出來三紙。索書的人說:“還有。”高又仔細看了看,竟然再也辨認不出來了。高正臣曾答應為人書寫一個屏障,過了約定的時間沒寫。這時正赶上這個人被派往淮南,臨別前,對這件事非常遺憾。高告訴他:“我有位故交在申州,跟我寫一樣的書体。你可以就便請他為你寫這個屏障。”于是立即寄書給他那位故人講明這個意思。陸柬之曾經親自為高正臣書一份任職文書。高正臣非常討厭擔任官職,不去上任。后來,這份任職文書讓老鼠給咬坏了。高正臣就拿著被咬坏了的任職文書給張怀素看,說:“這只老鼠很是了解我的心意。”陸、高兩人的格調不同,竟然到了這种地步。高正臣的書法隸書、行書、草書都行。 王紹宗,字承烈,官至秘書少監。他效仿王獻之,欽慕陸柬之,書法的形体非常怪异。他的行書、章草,次于他的真書。王紹宗,常常對愛好書法的人說:“一些鄙陋的人在書法上沒有什么造詣,主要是太注重臨摹、仿書造成的。只有下定恒心悉心盡意地去領會,杜絕一切雜念地去思索,才能有所進步。”他每次跟吳中陸大夫談論這些道理后,第二天一定在不知不覺中書法就已經長進了。陸大夫后來經過密訪知道了這件事情,沒少感歎贊賞王紹宗。王紹宗說:“陸大夫將我和虞世南比,是因為虞世南也不臨摹字帖的緣故,只是心里思到眼睛里就出現了你所思到的字形而已。听說虞世南在破屋里睡覺,總是用手在肚皮上寫字,我跟他一樣啊。”王紹宗隸書、行書、草書都能寫。 鄭虔官任廣文博士。他學習書法而苦于沒錢買紙,得知慈恩寺有柿樹葉堆積了几間屋子,于是借寺內的僧房居住。每天用紅葉寫書法,時間長了,寫遍了寺中所積的柿樹葉。后來自己親筆書寫自己作的詩,和畫一同編成一卷,進奉給皇上。唐玄宗親自在這卷書畫的末尾寫上:“鄭虔三絕”四個字。 李陽冰擅長小篆,自己說他是秦丞相李斯的后人,而且有志于新學后進,認為曹喜、蔡邕,不必太敬仰他們。開元年間,張怀瓘撰寫《書斷》,李陽冰、張旭都沒有記載在里面。絳州有一石碑上刻的篆字跟古篆不同,很是怪异。李陽冰看見后,就睡在石碑下面,好几天沒有离開它。終于驗證碑上的書法是唐初人寫的,沒有署上書寫人的姓名。碑上有“碧落”二字,當時人叫它為“碧落碑”。 張旭深得草書筆法,后傳給了崔邈、顏真卿。張旭說:“開始時,我听說公主与挑夫爭著走路而悟得草書筆法的意境。后來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草書筆法的神韻。”張旭每次飲酒醉時就草書,揮筆大叫。將頭浸入墨汁中用頭書寫,世上人稱他為“張顛”酒醒后看見自己用頭寫的字,認為它神异而不可重新得到。后人評論書法名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臣、薛稷四人,或許有不同的意見,至于論到張旭,都沒有异議。 長沙僧怀素喜愛草書,自己聲稱他深得草圣張旭筆法的奧妙。僧怀素學習書法用過的廢筆成堆,埋在山下,稱為“筆塚”。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