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宰相 上事 蘇瑰 兩省 獨孤及 參酌院 陽城 呂溫 韋絢 李程 雜說 御史 同州御史 崔遠 嚴武 押班 台門 歷五院 韓皋 雜說 使職 尚書省 崔日知 度支 柳辟 省橋 秘書省 魚袋 莎廳 舉行拜相禮那天百官停止上朝。京兆府縣百姓都要填平道路,道舖黃沙、洒水。從宰相的私宅舖到子城東街,名叫沙堤。有喪事服假的,或者父母有病去問候疾病的除外,其余文武百官都要去參加。由主管拜相禮的官員給安排次序,安排帳蓬的位置。舉行拜相禮多半在正月初一或冬至(吉日)。皇帝的儀仗也要象守護宮門那樣分立于拜相地點(土台)。京城大官都要准備傘蓋(有玉飾的大傘),眾官點著大腊燭五、六百根。照得通亮稱為火城。宰相的儀仗到來,眾官都要掩避腊燭以示尊重。宰相辦公地點(衙署)叫都堂,處理有關主管各署事務用堂帖。皇帝用黃絹寫的有關命令、訓諭臣下的詔書叫黃敕,宰相下達的文書叫黃貼。都堂內的官員稱宰相為堂老。原先百官早朝,必須牽馬在建福望仙門外等候,宰相則于光宅車坊內等候,以避風雨。到唐憲宗李純元和初年才設置待漏院。(上早朝諸臣晨集之所) 凡是屬于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向朝廷上書陳述意見的,都要經過尚書省奏給皇上,以便禮儀。五品以上的官如有奏章,由宰相送上和群臣一起參奏。 唐中宗李顯景尤三年,蘇瑰授尚書右仆射。當時公卿大臣,初次授官者,依照慣例應該獻食,名叫燒尾。蘇瑰因為授尚書右仆射時皇帝已為他設宴。將作大匠(官名,掌修建宮室的官)宗晉卿對蘇瑰說:“授仆射這樣重大的事,竟不‘燒尾’豈不是不對嗎?”唐中宗沒吱聲。蘇瑰上奏說:“臣知道當宰相的,執掌國家大事,幫助天子處理國家事務。現在糧食昂貴,米价暴漲,百姓吃不飽。臣見禁軍中,竟有三天沒吃到飯的,臣考慮自己不稱職,因為這個緣故不敢‘燒尾’”。 諫議大夫無事不入門下省,如入省,有廚食四孔燒烤肉吃。中書舍人,時謂宰相判官。宰相對待下屬官員有遠有近,不授与中書舍人為知制誥(官名,掌草擬、繕寫皇帝的詔書)官的為屧腳,又叫不由三字。直接授中書舍人官的叫撻額裹頭。關于制誥一類的詔書,本來出自皇帝之口,都是皇帝本人應該做的。過去漢光武帝時,第五倫任督鑄錢掾,看見詔書而感歎說,這是英明的圣主啊!皇上一見就決定了。現在凡是有詔敕,都責成下邊寫成詔書。詔書上的話,是英明圣主應該慎重選擇的。現在群臣、王公卿士,想褒獎一個人時就說他品德高尚,人才出眾,好得沒法再好;若是遭到貶斥被罷免時就說他才識短淺、器量狹小,是個罪不容責的坏人。同樣一個人做的事,出自君王之口,糊涂、聰明生于瞬間,正确、錯誤變于頃刻。君王應該無戲言,說話若有失誤,則取罪于天下,失信于天下老百姓。 獨孤及想任知制誥官,去見元載想探听消息。元載知道獨孤及的打算。迎出來對獨孤及說:“知制誥這個官誰能擔任啊?”獨孤及便明白了不能讓他擔任,讓別人擔任。于是就推荐李紓。當時楊炎在中書省,他也不愿讓獨孤及來,因此元、載就不讓獨孤及擔任此職。獨孤及沒當上知制誥,是元楊二人阻止的結果。 唐穆宗李恒長慶初年,穆宗以刑法為重,每次遇大的案件,先由主管者判罪,又命令門下省的給事中和中書省的中書舍人參加商量定罪。當時官員叫這為參酌院。 陽城居夏縣,授諫議大夫;鄭錮居閿鄉,授拾遺;李周南居曲江,授校書郎。當時人們認為越從遠地方調來的官職越高,越從近的地方調來的官職反而低下。 門下省通事舍人宣讀詔書時,按照舊例門下省長官命令拾遺官幫助指點句讀,因宣讀者(通事舍人)不懂詔書上句子長短,多數把句子讀錯,所以讓拾遺官從旁低聲幫助提示。到呂溫任拾遺官時,被喚去把麻(因詔書用白麻紙書寫,所以把這差事叫把麻。)呂溫不肯去。從這以后,就成為貫例。拾遺不給宣讀者提示句讀是從品溫開始的。當時柳宗元對呂溫開玩笑說:“幸虧你認識一字半字,否則為啥不給他把麻?” 唐文宗李昂開成末年,韋絢從左補闕(諫官)任起居舍人(隸屬中書省,掌記皇帝的起居)。當時文宗好古尊崇文人學士,多數按照太宗貞觀、玄宗開元年間的辦法辦事。仔細挑選左史(記皇帝的言論)、右史(記皇帝的行動),以魏謨為右史,不久又讓魏謨兼諫議大夫(諫官),入朝執掌記事。魏謨正直的名聲,遠近傳揚。文宗讓他當宰相是早晚的事。魏謨不論大事小事,都能針對時弊正言直諫。朝廷眾官都等待選擇魏謨任宰相那一天。正在這個時候文宗死了。事情有了變化,讓魏謨當宰相這件事就停下了。當時韋絢已經授職起居舍人。楊嗣又在殿下向武宗李炎上奏說,左補闕韋絢新授起居舍人,沒向皇帝謝恩,就中止了吧。皇帝點點頭。退班后,李珪招呼韋絢請他到殿外。韋絢急忙把筆和書寫用的木簡放在玉階欄杆石頭上,跑過來致詞拜舞,韋絢這樣做,是為了給皇帝謝恩。從開成中期到武宗即位,儀仗退下群臣也就退下,沒有在朝記事的事了。遇有記事的時候,能接近皇上,看清皇上的面貌。門下省和中書省的官員只是隨從而已。因為這個緣故,所以當時人們稱,兩省為侍從班。當上大官可以算是近臣了。 李程任翰林學士(官名,唐玄宗開元初置翰林院,掌起草詔書及應承皇帝的各种文字)以階前磚的日影為入院時刻。李程愿意睡早覺。每次入院日影必須超過八塊磚,才能入朝。因此號為八磚學士。 門下省、中書省的官員相互稱為閣老。尚書省的尚書郎、左丞、右丞相互稱為曹長。員外郎、御史、拾遺相互稱為院長。官職大的可以代替下屬官員辦事,下屬官員不可以代替官職大的官員辦事。侍御史之間相互稱為端公。 唐代御史的慣例,大朝會在含元殿舉行(皇帝接見群臣,外國使臣和慶賀盛典稱大朝會),由監察御史領班。常參(初一、十五)則由殿中侍御史在宣政殿分班排列。入閣(跟隨皇帝的儀仗出入宮廷)則由侍御史監奏(監察群臣有無失禮者)。因為在含元殿舉行大朝會人多官員們要排很長的隊伍,級別低的御史也要參加禮儀糾察。皇帝升宣政殿,有些朝臣就不必參加。參与的大臣距皇帝就近一些,侍駕的御史級別略高一些。皇帝升紫宸殿(群臣單日朝見皇帝),大臣就在皇帝的身邊。即用級別較高的殿中侍御史在殿內司職。他們有固定站立的位置。綠衣以上級別較高的御史,朝見時是有座位的。御史們被稱為七貴。(權貴的意思)御史台長官的辦公室与下屬的辦公室按規矩隔開。欲語說,侍候長官要象對待自己的頭一樣。凡是上堂辦公要嚴肅,不能隨便說笑。有忍不住笑的話或事,御史大笑,則滿屋大笑。滿座皆笑叫哄堂,哄堂大笑下屬不受罰。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到三院(唐代御史台有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辦公,履行職責:彈劾、察舉、糾察、辯誣等,其處理輕重程度,先由具体辦案的低級吏員提出初步意見。大的案件要有黃卷存檔。三院理事,凡新授任官的,調轉的當即停發原職的俸祿,改發新任職俸。唯有刑部郎中以上官員,繼續發俸至年終,之后按新任職務發俸。 王某人說,他過去在同州任官時。親眼看見監察御史從京城出來巡察州縣,回來到同州驛館住下。住了一宿也不走,突然向州衙署索要各式各樣的案卷,又要印鑒和記事簿,并且很急促地把驛門鎖上,象有什么要緊的事似的,扰鬧得一州一宿不得安宁。有一個老吏(官的下屬辦公人員)偷偷地發笑。他借掌膳食人的關系官已和監察御史下邊的胥吏(下屬辦公人員)通融好了,答應給送壹百匹縑(微帶黃色的細絹)。第二天天沒亮,御史已開驛門,把案卷印歷還給州的官署,騎馬而去。 崔遠任監察御史,為巡察逃跑的囚犯到禁軍神策軍營中,為吏(官的下屬辦公人員)所陷害。他來的時候,仆役們打著大傘,又揚風他在軍中索要酒食,原打算通過這次飲酒結好聯歡。吏人說坏話給長官竇文遠,竇文遠大怒,立刻上奏皇帝。皇帝下了附有命令的詔書,命令在值班的大廳里打崔遠一頓鞭子,然后再流放到邊遠的地方。從這以后,巡查犯人,不到禁軍了。 唐代宗李豫寶應二年,大夫(官名)嚴武上奏皇上說新授御史在家食宿不方便有困難。皇上恩准,自此便給公家馬騎。唐憲宗李純元和年間監察御史元禛与宮中使臣宦官(在宮中侍奉皇帝的)爭占驛廳,元稹被宦官所污辱(元被鞭打得頭破血流)。皇上才下有命令性質的詔書,規定節度使、觀察使、台官(尚書和御史)和中使(帝王宮廷中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先到驛館的,得住上廳,定下這种規矩。 凡是大朝會(皇帝接見群臣、外國使臣和慶賀盛典稱為大朝會),由監察御史領班,如果監察御史不夠用,則派侍御史頂替。因為是朝奏者奏請皇帝批准的。 又北開者,或云,是隋初移都之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欲向省便近,故開北門。(出《譚賓錄》) 御史台門北開,因為是取酷烈、蕭索、嚴肅的意思。按《鄴郡故事》上說,御史台在宮城西南,為了上朝便利,其門北開。隋時京城御史台門也北開。唐高宗李治龍朔三年。設置桂坊(管理太子宮中圖書、刊輯等事)改為御史台門也北開。可是都御史(御史之長)台門南開,是當時建筑者沒精心籌划,故違反舊例。同其他衙署一樣,大概是人權者隨事勢而采取的适宜辦法吧。 又北開門的說法,有的人這樣說,是隋朝初遷都時,兵部尚書李圓通兼御史大夫,想去尚書省就近,故開北門。 御史台的禮儀,唐朝官職設置,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通謂之五院御史,唐朝只有三個人都經歷過五院的。這三個人是李尚隱、張延賞、溫造。 韓皋為御史中丞時,常向皇帝奏事,每朝見皇帝都在紫宸殿,面對百官,未曾到便殿去上奏。皇上有時對韓說:“我和你說話,在這說不完,可以到延英殿去說。我和你可以慢慢講,或許不能遺漏。”韓皋的親友有的對韓皋說,自乾元(唐肅宗李亨年號)以來,群臣啟事都到延英殿去奏,才能詳盡。你為什么獨于外庭面對百官向皇帝陳述呢,不怕泄秘嗎?韓皋說:“御史這個官職應該本著公平正直的態度去處理事情。不畏強暴,大家公認合乎情理,所說的事情最好讓大家都知道。為什么去便殿,躲避百官私語,以國家法律為自己謀私利?況且設置延英殿本意是肅宗皇帝因為苗晉卿年老步艱,所以才建這座殿。后來臣僚到便殿,多數是假公濟私,希望得到皇上的恩寵,從中自己得到好處,為什么以此為榮耀呢?” 諫院(諫官官署)因為屢上奏章的緣故,他們擔心大体相同。御史同僚之間常鬧意見。門下省工作任務繁重,大家的意見經常不一致。所以說拾遺(諫官名)、補闕(諫官名)互相友愛;御史之間互相憎恨;郎官(郎中、員外郎)之間互相輕視。 唐玄宗開元以前,皇帝親自任命的官員為使臣,不是這樣的不能稱使。自從國內設置八個節度使、十路采訪使,從此節度使和采訪使都有了固定轄區和治地。此后各种使臣名目繁多。于是兼任使臣的官員被人們看重,不兼任使臣的一般官員被人們輕視。所以到天寶(玄宗年號)年間,有的官員佩戴官印竟有三十枚之多,到代宗大歷年間有人兼職俸祿到千貫以上的。今在朝的有太清宮、太微宮、度支、鹽鐵、轉運、知苑、閒廄、左右巡、分察、監察、館驛、監倉、監庫、左右街,這些都是采訪使。外任則為節度使,如觀察、諸軍、押蕃、防御、團練、經略、鎮遏、招討、榷鹽、水陸運、營田、給納、監牧、長春宮等。有臨時設置的,則有大禮、禮儀、會盟、刪定、三司、黜陟、巡撫、宣慰、推覆、選補、禮會、冊立、吊祭、供軍、糧料、和糴等。這些都是大体上設置的衙門,還有一些設置的衙門后來廢除的,尚不包括在內。宦官無論在宮中任職或在外任職也一律稱使。過去由重臣所司的職務,州縣官所處理的事務,由宦官來管理的也有。 郎中官和員外官舊例:吏部郎中有兩個辦公地點,遇有掌選時先初次考績、考論文、核查資歷、以后再考試有關官署制度、官員職權等法規,員外郎也有兩個辦公衙署,先到掌選的吏部員外郎銓選,以后決定去留;刑部分刑部、都官、比部、門司四司,戶部按職務性質可分兩賦:田賦、貢賦。過去的說法認為吏部是尚書省的省眼。吏部下設考功司(掌考課官吏黜陟升降等事宜)、度支司(掌全國財政收入和支出)稱之為振行。刑部的比部司的官員可以在廊下就食,司以下其他官員陪同吃飯的叫作比盤。尚書省下有六部(即戶、禮、兵、刑、工、吏部)每部分四司,一共有二十四衙署。衙署的官員之間,相互稱呼為都公。尚書省內有這种說法:后行工部、不換中行禮部,中行禮部不換兵部、吏部。(唐把六部分成三等即前行、中行、后行) 崔日知在京城任官,也在地方任過官,可就是沒有任過左仆射和右仆射及六部尚書,感到很遺憾。到他任太常卿(官名)時,在都司廳事后營建一座樓。這所樓正与尚書省官署相望,當時人們稱為崔公望省樓。 慣例,度支衙門,郎中主管收入,員外郎主管支出,由總管的侍郎簽字畫押。唐德宗貞元之后,專門設使,稱為度支使,由郎官值班處理具体事務。其職事中最重要的是頒布皇帝的有關命令。水部(為工部四司之一,掌有關水道的政令)員外郎劉約值班。恰赶上河北向岭南發配囚徒。夜間皇帝頒布發配命令,值宿的下級令使是個糊涂人,只給岭南傳達了命令,而沒有給河北傳達命令。經過一段時間,河北官員向皇帝報告了這件事,劉約被免去職務。 吏部儲藏甲胄的倉庫里面有朱泚(原任唐盧龍節度使,后叛唐,稱帝為大秦。)叛唐案卷數百件。尚書省中的官員常常拿來取樂,玩完了就收藏起來。柳辟知道這件事,對主管尚書省的官說。命令在尚書令的大廳內把尚書省左右仆射、左右丞及六部侍郎都召集來,當著這些人的面,把朱泚偽黃案卷焚燒了。 尚書省東南角四通八達的大路上有座小橋,大家都叫它“拗項橋”,是因為侍御史和殿中侍御史經常走到這里必定回過頭來望尚書省。尚書省尚書令大廳的南門道東有棵古槐樹。這棵樹遮蔭覆蓋面積很大,相傳夜深人靜時听到有奏樂的聲音。門下省的侍中有入朝當宰相的,通常說它是音聲。祠部叫作水廳(祠部官名屬于禮部,專掌祠記、享祭、天文、漏刻、廟諱、卜筮、醫藥、僧尼之事),是說祠部冷冷清清的意思。 唐初年,秘書省工作只管主寫書、貯藏圖書、校對勘誤而已。因此挺清閒,門庭冷落,一向沒有統領它的官署。雖然名聲清廉,可是不是重要的部門。有權有錢的人家子弟及好名利,好夸富的人,大多數不愿意干這個差使。當時流行的俗語說,監(官署名,如中書監、秘書監的官署)為宰相的病房,少監(秘書監的副手的衙署)為給事中、中書舍人的病房,中丞(為御史台長官)著作郎(主管著作局)的官署是尚書郎(郎中任職滿一年為尚書郎)的病房,秘書郎(屬秘書省的官員)及著作郎的官署也是監察御史的病房。凡是任職不胜任工作的,都到這個秘書省。秘書省的主要職務是掌管圖書史料,衙署清靜無喧鬧聲。因此好學的正人君子、不追求功名利祿的人,也有愿意任這個職務的。 唐時朝廷規定的禮儀,要朝臣腰中懸挂魚袋飾物,標志著官的品位的高低。魚袋只有金銀兩個等級。到武則天稱帝時,改五品官為銅魚袋。唐中宗即位,乃恢复舊例。 京兆(長安為京兆)府尹下屬佐官叫判司,特稱為西法士。判司有兩個衙署:東士曹廳和西士曹廳。東士曹廳,當時叫作念珠廳,因判案一百零八道(念珠數壹百零八顆,与判案數合,所以叫念珠廳)。西士曹廳為莎廳,因為廳前有棵莎樹,周圍有十五步,所以叫莎廳。京兆府立下這樣規矩:不能同時來兩縣令,不能同時接待兩府尹。兩縣令騎馬到京兆府門前,須要一個先報,接待完了,再接待另一個。兩外府府尹入廳,不得兩尹同時坐、同時出,須一人坐,一人立。從這個規矩中可以看出京兆府縣的重要和京兆府尹的尊嚴。京兆府掾曹(輔佐京兆府尹的官吏),當時人們都叫依團省郎。河中府司錄廳也有棵綠莎,過去有人經常澆灌它。唐哀帝李柷天佑以后,被不愛莎樹的人除掉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