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斜封官 盧從愿 韋抗 張仁愿 杜暹 魏知古 盧齊卿 王丘 崔琳 裴光庭 薛据 李林甫 張說 張奭 楊國忠 陸贄 鄭余慶 裴遵慶 李絳 李建 崔安潛 唐中宗景龍年間,韋后及太平、安樂、長宁等公主,仗勢用權,收受賄賂,于側門降墨敕付中書授官,得官者二百多人,人們稱這种官為斜封官。一些屠夫販卒爬上了高位。睿宗李旦繼承了皇位后,尚書宋璟、御史大夫畢构,上奏書,停止了斜封官。宋璟、畢构被罷出官后,見鬼人(宮中專司驅鬼、祈禱、占卜之術的人)彭卿受一些斜封官的賄賂向皇帝上奏說:“我見到了死去的孝和皇帝(孝和皇帝是中宗死后的謚號)他發怒了,他說:‘我給人封的官,你們為什么都給罷了?’”于是那些斜封官又官复原職。武后則天篡權的時候,全國各地需要人,一些落榜的秀才和村中教書的先生,都被搜羅去了,不經過考試和鍛煉,就給一個很美的差事。這樣做污辱了讀書人的品格,而使那些無能之輩得到了歡心,庸才得到了官,感到榮耀,有才的人感到恥辱。晉司馬倫篡位時,國內一些品質不好、才智不佳的人,都不經考試,一樣封官。一些殺豬賣酒的亡命徒,都被封了侯,做了官。宮廷中的銅都不夠鑄印用,以至于有些人只能用白板代印。到大朝會時戴貂飾的只有一大半。所以有民謠說:“貂不足,狗尾續。”小人感到高興,君子感到恥辱。一些無道的昏君,他們怎么那么相似。令人痛惜呀! 唐睿宗景云元年,盧從愿任吏部侍郎,他選官認真,照章辦事,人都說他辦事公道。有冒名參選的,或虛報功績請賞的,他都能給以揭發。他主持考選官六年,很有聲譽。當時人們說,前有裴馬,后有盧李。裴是裴行儉,馬是馬戴,李是李朝隱。 景云二年,御史中丞韋抗擔任京畿按察使,他舉荐奉天縣尉梁升卿、新丰尉王倕、金城縣尉王水、華原縣尉王燾為判官(各衙署的佐官),后來這些人,都名位顯赫。 景云二年,北方總管張仁愿上奏,選用了監察御史張敬忠、何奕、長安縣尉寇泚、鄠縣尉王易從、始平縣主簿劉体微分管軍事,義烏縣尉晁良貞為隨軍。后來都當了大官。 景云二年,盧從愿任吏部侍郎時,杜暹從婺州參軍一職調到鄭縣任縣尉,后來杜暹升為戶部尚書。盧從愿從益州長史調入朝廷,杜暹的官位比盧從愿高。他問盧從愿:“你選定的人怎么樣?”盧從愿說:“是由我反复評選、鑒別,才能使你施展自己的才能。”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侍中魏知古曾經上表推荐洹水縣令呂太一、蒲州司功參軍齊瀚、右內率府騎曹柳澤。魏知古當了吏部尚書后,又提升了密縣尉宋遙、左補闕袁暉、封希顏、伊闕縣尉陳希烈。后來這些人都做了清要官(政事清簡的官職,常指典司圖籍一類的官)。 唐玄宗開元元年,盧齊卿任幽州刺史,當時張守珪任果毅都尉(武官職名),盧齊卿很敬重他。盧對張說:“十年內你准能當節度使。”后來果然和盧齊卿說的一樣,張守珪做了節度使。 唐玄宗開元八年七月,王丘任吏部侍郎,提拔山陰縣尉孫逖、桃林縣尉張鏡微、湖城縣丞張晉明、進士王冷然、李昂等人。不多年,都進入尚書省,專門給皇帝繕寫詔書。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十二月,吏部侍郎崔琳選授官員時,他收選了殘疾人盧怡,裴敦复、於號卿等十多人,不久,他們都進入各部任官。大家都認為崔琳知人善用。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蘇晉任侍郎,侍中裴光庭在每次選官時,將應該批退的人,用朱筆在姓名上划一點,然后當眾公布。蘇晉卻把名單張貼在選院,門下省點過姓名的,在名下詳細的寫下應選應退。裴光庭認為這是侮辱自己,很不高興。當時門下省主事閻鱗之和裴光庭很要好,閻專門主持吏部選官。每當閻鱗之決定時,裴光庭便隨手用筆記下。當時人們說,(閻)鱗之口,(裴)光庭手。 唐玄宗開元中期,薛据認為自己很有才華和名气,在吏部參選時,請求授給他万年錄事一職。一些九品以外在京師官署當吏員的人都向主持選官的宰相說:“錄事是地位顯貴、職司重要的官職,現在一個進士想要奪這個官位,叫我們這些人該怎么辦呢?”于是這事也就免去不辦了。 自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年,吏部才開始設置南院,把所有參選任官的人張榜公布,以決定任用和落選。開元年初,當時李林甫主持選官。宁王私下對李林甫為參選的一人說情。李林甫沒答應并責備了宁王。于是榜上說,根据考評官的評語,那人應該留用,但是由于宁王說情,暫不任用,等到冬天考評時再考評。 中書舍人張均主持官員的政績考評,他的父親左丞相張說則主持京官的政績考評。張說在張均的評語上批道:父親教導儿子忠心為國是自古以來的訓教。戰國時期晉國的祁奚年老退休,推荐他儿子祁午做國尉,是為國不是為私。你能弘揚皇帝的丰功偉績,按照圣明皇帝的指示認真做事,效仿前賢的做法,主持公正,不是一般的成績。即使是明敏的前輩,也是難以做到的。我雖然身為張均之父,但是不能為了避嫌而敗坏了國家的綱紀。考張均上下。 苗晉卿擔任主選官。御史中丞張倚的儿子張奭參選,晉卿以為張奭參選,是討好依附張倚的好机會。考試六十四人中將張奭列在榜首。蘇考蘊任薊縣縣令,就以這次考試舞弊事對安祿山說了。安祿山把這件事奏給皇帝。玄宗就召集登科人在花萼樓前重新考試,及格的升第者十無一二。張奭手持考試卷,竟一天也寫不出一個字。當時人們叫作拽白(交白卷)。玄宗大怒,貶斥張倚。下敕說:“在家里不能很好教育儿子;考試的時候,托人說情,成為天下的笑談。”把苗晉卿貶官到安康。 唐玄宗天寶十年十一月,楊國忠為右相兼吏部尚書。上奏玄宗請求在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兩京選人授官,玄宗答應了。銓選那天,便決定任官。那天,無論年齡大的、年齡小的都在楊國忠私宅里注冊登記任官。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韓國夫人,貴妃妹秦國夫人在屋里放下竹帘看這些人,老、病、丑陋者都指名道姓取笑他們,既使是士大夫也免不了遭受她們恥笑取樂。依照過去的慣例,被選的官員,須在兵部、吏部登記、注冊完了,再呈送給門下省。門下省長官侍中和助手給事中考核,考核認為不合格,退回,叫退量。楊國忠專權任官只一人說了算,叫左相陳希烈在邊上坐著。門下省給事中出了行列到前邊說:“既然已經授職任官,就是經過門下省這道手續了。”陳希烈等(与選官有關人員),口中不說,心里不愿意,只是悶坐而已。門下侍中韋見素、張倚都穿紫衣和本衙署郎中等官員,在藩屏外并排坐桌案后,如有事叫他們還得快走向前回話。給事中對帘中的楊國忠說:“兩個穿紫衣服的主辦這件事怎么樣?”楊哈哈大笑。被選官鄭怤阿諛奉承楊國忠,与二十余人拿著錢在勤政樓設宴,并且在尚書省南邊給楊國忠立碑。楊國忠主管這件事,吏部三銓(尚書銓、中銓、東銓)授職、選拔、考績等全免了。說吏部職務繁忙,不能親自動手,皆委典史及令史、孔目官(低級官員)代替。 楊國忠只是簽個字而已,還不一定都簽。 唐德宗貞元八年春,宰相陸贄指示吏部恢复冬集選官。本來舊時慣例,吏部每年都要冬集選官,由于安史之亂,不能正常實行,三几年才能舉行一次。選官時被選的官員,一齊都來,文書多,不可能細細地審查,真偽也難以分辯,下級的屬吏也會趁此机會循私舞弊。被選的官員一旦若有失誤,有的就可能得不到任職。可是缺官的地方,竟然也多年無人任職。陸贄根据這种情況,讓吏部把內外官員分成三個類別,根据缺額數,量才授官。以后就成為常規。這樣做,弊病基本克服,天下人都稱贊他。 劉禹錫說:“鄭余慶主持銓選非常公正。被選的人,若得到他任命,是很幸運的。”劉禹錫又說過,我的同祖兄弟某某受鄭銓選,授湖州一縣尉,他已經謝過出來,鄭余慶又把他喊回,對他說:這次選官,全場象你這樣有成績的,不超過五六個人,不能馬虎對待,一定要褒獎你,這樣才能体現銓選的公正。你想要什么官?离家近比較方便。我的從弟說,家住常州。于是就授任武進縣縣尉。參選的官員們都很佩服、很敬畏、很愛戴他。他以后做了宰相,審定兵部,吏部六品以下的職事官,做的又很公正,大家都稱贊他。后人把鄭余慶比做漢和帝時的魯恭。劉禹錫又說,陳諷、張复元各授京畿縣的職官。他倆請求換個縣,鄭答應了。不久,張諷卻又請求不換。這時,鄭已發榜,嚴肅地責備張諷說你怎么出爾反爾,既定就不可更改。人們都佩服鄭余慶。 裴遵慶罷除了宰相的職位后,讓他主持選官。皇帝优待他,考慮他年高有德,讓他在家里辦理選官事宜。裴遵慶沒有在家辦,他在宣平坊、東市兩街張榜召集被選官。當時人們認為這是件大事。 唐穆宗李恒長慶十年,吏部尚書李絳計議添設員外郎官十人,衙署設在南選街,員外郎官下屬吏人(低級職員)感到辦公不方便。十天以后出為東都(洛陽)留守。從這以后選官有了一种固定的文体——文書(如訴狀,向上級陳述事實的文書)。處理事情很快就辦完。 李建為吏部郎中時經常說,當今的人才,都在進士當中,如果我若能當上主考官,就在登第那年,把登第人都集中在吏部,先讓他們在小縣當佐官,任期滿后,再在大縣當縣尉,罷職之后就授職到京畿縣任縣令,逐步升到朝廷。大凡人到中年,三十成名,四十做到清要官,這樣的步驟才比較合适。既然升官就要拿俸祿,既然拿俸祿,就想到朝廷任官,誰不這樣想?不能打破常規局限,沒有大家競爭就不能得到好的人才。這樣,下邊衙署有所遵循,在上邊的大官也能執掌他的權利。如果照他的話去做,好處很大。當時輿論認為他說得很對。 崔安潛在東都洛陽主持選官(授職、考績)。當時被選的官都不能顯露出姓名(在案卷上糊其姓名)。有一個被選的官,私下對投送案卷的人說他如何如何好。崔不知道這件事,很贊賞這個人,并把他找來跟他談話,便授給他一個超出他的資歷的縣令。以后有人把這個人私下舞弊的事對崔講了。崔安潛感到很后悔。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