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史世光 董吉 宋吏國 張元 釋智興 董雄 孟知儉 崔善沖 唐晏 張御史 李昕 牛騰 李元平 長沙人 乾符僧 晉朝的史世光是襄陽人。咸和八年,在武昌死去,七天后,沙門支法山轉讀小品般若經,疲勞而剛躺下,就听見靈座上有人的聲音。史家的婢女張信,看見世光在靈座上,穿的衣服都和平時的一樣,對張信說:“我本應當下地獄,支和尚為我轉讀佛經,曇護、曇堅接我到第七梵天快樂處了。”護、堅都是山上的已死沙彌。以后支法山又去,為世光詠誦大品般若經,世光又來在靈座上。世光活著的時候,用兩幡供奉,當時在寺中,就呼喚張信拿幡送我。張信說:“是。”說完就死了。張信拿著幡,一齊向西北飛上一座青山,象琉璃色。到了山頂,看見天門,世光于是自己拿著幡,讓張信回去,給他一青香,象巴豆一樣,說:“把這個給支和尚。”張信還沒回去,就遠遠看見世光一直進入天門。張信又從原道返回。一會儿就复活了,再也看不見手中的香了,幡還在原來的寺中。世光与張信去的時候,他家有個六歲的儿童看見了他們,指著告訴祖母說:“阿爺飛上天去了,婆婆看見了沒有?”世光又和天上的十几個人,一齊回到他家,徘徊而去,每次來一定看見插簪戴帽,去時一定露出發髻。張信問他,答道:“天上有帽子,不戴這個。”然后就戴著天冠和一群天上人彈琴作歌,一直登上他母親住的屋子。張信問他為什么多次回來。世光說:“我來,是想使你們知道罪福,也使我母親快樂。”琴音清妙,不象凡間的聲音,家人都能听到,然而那個琴聲象在隔壁似的,不能親眼看到,只有張信听到的十分分明。過了一會离去了,張信自送,看見世光進入一個黑門,不一會就出來了,對張信說:“舅舅在這里每天被拷打,痛苦難忍,我才省視回來,舅舅犯的殺人的罪,所以受到這种報應。可告訴舅母,請和尚為他誦經,能稍加免脫。”其舅就是輕車將軍。 董吉是于潛人,三代信奉佛法,到了吉則更加精心勤奮,常常齋戒誦讀首楞嚴經。村中有病人,總是請吉誦經,大多能痊愈。同縣人何晃也信奉佛法,最后得了山毒病而痛苦。何晃的哥哥惶恐,急忙去請吉。董、何兩家相距六七十里,又隔著大河。五月中下大雨,晃兄剛渡河時,山水還沒有到,吉答應他吃了午飯后再走,等到去而山水暴漲不可以過去,吉不能泅渡,遲疑歎息了好久。吉守信正直,一定要按時到達,于是心里推測,而發誓說:“吾救人的苦痛,不考慮我的生命了,希如來大士,普照我的誠心。”于是脫掉衣服,用口袋裝著經書頂在頭上,一直入水中。根据水的深淺,應當到吉的脖子,等到渡水,才到膝蓋罷了。已經上了岸,丟了經書,他非常悲恨,不一會到了晃家,施三禮表忏悔,流淚而自責。俯仰之間,就看見經袋子在高座上,吉悲喜交加取來看,香气裊裊的象有濕气,打開口袋看經書,還是象以前那樣的干整。于是村中人一時都信奉佛法。吉家的西北,有座高險的山,山中有許多妖魅,侵害居民。吉用經戒的力量,想要降服它們。在山邊的四五畝地上,親手砍伐林木,建造小屋,安設高座,詠誦首楞嚴經一百多天,寂靜而無妖,民害稍止。以后有几個人到來,和吉攀談很久,吉想并不是於潛人,山窮而幽絕,是從那里來的呢?疑心他們是鬼神,就對他們說:“你們難道是這里的鬼嗎?”答道:“是的。听說您的德行洁廉,所以前來相見,并請求一事,想要听听你的意見。吾們世代住在這山里,是游居之地,你已來這里,怕要冒犯,我們總是怀著不安的心理。現在想要划個界限,應當砍樹為定。”吉說:“我喜歡這個地方寂靜,誦讀典經,不相干扰,正高興想這樣做呢,愿你等庇祐幫助。”鬼答道:“听憑你的安排,我們再不侵扰了。”說完而去。過了一宿,所割的地四周之外,樹木都枯死,象焚燒過一樣。 南朝宋時有一國,和羅剎鄰近,羅剎多次入境,吃人無數,國王与羅剎相約說:從今以后,國中的人家,每天有一家給你送人,不要再來枉殺。有一個奉佛的人家,只有一個儿子,才十歲,輪到應該送去。离別之時,父母哀哭,便誠心念佛。因為佛神的威力的原因,大鬼不敢靠近。第二天,看見儿子還在,高興地和他一齊回家。從此鬼便滅絕,國人有了依賴。 后周張元字孝始,是河北万城人,年齡十六歲。他的祖父失明三年,張元憂愁哭泣,晝夜念經,來祈祐降福,又讀《藥師經》中說“失明者能复明”的經句,就請七個和尚,點燃七層燈,七天七夜誦讀《藥師經》。每天行道后祝愿說:“我為孫不孝,使祖父失明,現在用燈光,一齊獻給法界,乞求祖父眼睛能夠看見,我愿請求代替祖父失明。”象這樣辛勤,到了第七天,那天的夜里,夢見一個老翁,用金篦治療祖父的眼睛,并對張元說:“不要悲傷,三天后,你祖父的眼睛一定能好。”張元在夢中高興的跳了起來,于是惊醒,就都告訴了家人。三天后,祖父的眼睛果然好了。 唐朝京城大庄嚴寺的釋智興。是洛州人。行為端方而堅毅,尊崇師傅引導不分早晚地誦讀經書堅守律法,到大業五年的仲冬,輪到智興敲鐘。同寺的和尚名三果,有個哥哥跟隨煬帝南到江都,半路而死。當初沒有人報信,托夢給他的妻子說:“我走到彭城,不幸病死。在世沒做善事,已落入地獄,准備經受五苦。幸好這月的初十,禪定寺的和尚智興敲鐘發響,聲振地獄,同時受苦的人,一時都解脫了,今脫生于樂地,我想要報答他的恩德,你可准備十匹絹送給他,并向他表示致謝之意。”他的妻子醒來說這件事,沒有人相信,不久又做了這樣的夢,后十几天,凶信和夢相同,于是就把絹送給了智興。整個寺里都蒙受了功德,和尚們都問興說:“什么原因敲鐘能有這樣的報應?”智興說:“我沒有什么本領,見佛法藏傳中說:罽膩吒王受苦,從鳴鐘得到停止;增一阿含經,鳴鐘可以造福。我謹遵從這些事,努力實行它。嚴冬登樓,寒風浸入皮肉,露出手來拿椎,掌中破裂,不認為是苦。敲鐘之初,先發下善愿:各位賢圣一齊入道場,一同受用法食,愿凡處在險惡之中的,听到這個鐘聲,一齊都脫离痛苦,快得到解脫。這樣許愿奉行,常志奉修佛法,才有這樣的感應啊。” 唐朝的董雄,是河南人。貞觀年中,做太理丞。年幼奉佛法,吃素多年。因犯罪而連累了同行的李敬玄,王忻一起被囚禁。董雄專心念普門品,每天三十遍,鎖忽然在夜里解落,董雄惊訝地告訴李敬玄、王忻。敬玄看他的鎖完整在地上,而鉤鏈卻不開。相距几尺,于是就告訴看守的人。御史張守一值夜班,命獄吏給他照亮看到后也感到很奇怪,又重新鎖上并封記好而走了。董雄只是誦經不停,到了五更天時,又有解落的聲音。雄又告訴玄、忻等人。到了天亮,張守一一看,封記如原來一樣,而鎖卻自己脫离。敬玄一向不信佛法,他的妻子讀經書,常對她說:“為什么被胡神所述而讀這樣的書呢?”等到看見董雄這件事,才深感不信神的錯誤,才知道佛是大圣人。當時忻也誦讀八個菩薩的名字,念滿三万遍。白天鎖便解脫,看看和董雄的沒有什么不同,不久就都得到赦免了。 唐朝孟知儉,是并州人。年少有病時,忽然死去,看見一個衙府,象生時一樣,不知道他已死了。遇到一個老朋友做官,問他說:“為什么來這里?”官都告訴了他,才知道是陰間。官吏替知儉查檢說道:“你平生沒有修福之處,怎么能回去呢?”知儉說:“一生誦讀多心經及高王經。雖然記不住遍數,也有三四万遍了。”又重新檢驗果真如此,于是放他回去。官吏問他想知道官運嗎,他說:“很想知道。”于是就拿出簿子給他看,說:“孟知儉合運出身,做曹州參軍,轉為登州司倉。”就合上不再讓他看。于是送他到荒野,掉進了黑坑,于是孟知儉便复活了。他不知道命運是怎么回事。不久有令召集運糧。因而選人,中選后知儉被授予曹州參軍。他才明白過來說:“這個州我不去,是個小差事罷了。”又授給他登州司倉,他离任后又叫他做晉州判司,沒去而死。 崔善沖,起初任梓州桐山縣丞,巂州刺史李知古上奏使他當了判官。各蠻人謀反,殺了知古。善沖等二十多人逃走,商量投奔昆明。夜里不知道路,善沖就一心念佛經。忽然看見火炬在前面,大家便跟隨著火炬,到了早晨,火炬滅了,于是就到達了昆明。 唐晏是梓州人,堅持念經每天七遍。唐朝開元年初,在晉州安岳縣避事,和別人有隔閡,那人就向使君劉肱進讒言,劉肱派人捉拿唐晏。晏夜夢見一個胡僧說:“快走!”于是惊起便走,一直到了遂州方義縣,劉肱派的人赶到,晏走投無路,就一心念經。追捕的人來來往往,并沒有發現他,因此才獲免。 張某,唐朝天寶年中做御史判官,奉使去淮南做推覆,將要渡淮河。有一個穿黃衫的人從后面赶來渡淮,說是有急事,特為停船,等到了船上,卻說:“只不過附帶著載我渡淮河罷了。”駕船的人想要打他,并且責怪他為什么你想渡淮而耽擱了判官的時間。”張某說:“不要打他!”反而責怪船夫說:“帶一個百姓過河,有什么苦呢?”并親自給他送飯吃。那個人深感慚愧。已經過了淮河,和張某分路,不一會,到了前面的驛站,他已在門前了。張某認為是又有囑托或請求,心里很討厭他,對他說:“我剛才把你渡過河,為什么又回來,可以馬上就走。”他回答說:“我其實不是人,我想和判官商議一件事,不讓左右的人听。”于是張某屏退左右的人,他說:“我奉命來捉你,應在淮河中淹死你,承蒙你給我飯吃,本不應忘,已蒙受了你的厚恩,只可以讓你多活一天罷了。”張某請回到住處,准備遺囑。鬼說:“一天之外,我不敢違命,我雖然是使者,然而在地下的職務就象人間里的尹坊胥罷了。”張某想上前求救,鬼說:“人鬼不同路,不應相逼,恐怕不能免了。”張某遠遠拜謝。鬼說:“你能在一天之內,詠誦一千卷續命經,就能延壽。”說完便出去。到了門口又回來對他說:“知道續命經嗎?”張某正不知道,鬼說:“就是人間的金剛經。”某說:“今天已晚了,怎么能誦讀得千卷經?”鬼說:“凡是人誦讀就可以。”張某于是呼喊傳舍中及其他百姓等十人一同誦經,到第二天晚上,終于完成了一千遍。鬼又到了并說:“判官已免死了,還須和我暫且到地府走一趟。”大家都看見黃衫吏和張某相隨出門,等拜見了閻王,就把誦一千遍續命經的事告訴了閻王,理應延長壽命。左右取簿檢驗說:“他說的屬實。”于是閻王合掌說:“象你這樣,更應當延壽十年。”就放他复生。至了門前,所追他的鬼吏說:“我犯了追判官晚回的錯,現在已被捶打。”于是露出臉給他看,愿向他要點錢。張某說:“我是貧窮的人,并且在旅館,多要恐怕不方便。”鬼說:“只要二百千。”某說:“若是紙錢,可以給五百貫。”鬼說:“感謝你的厚意,只是我的功德一向很少,怎么能接受你的錢呢?二百千正好。”張某說:“今天我也是鬼了,夜里回旅館,不易辦到。”鬼說:“判官只要心里想,讓妻子還給我,自然得到。”張某就非常誠心那樣想讓妻子還鬼債。鬼說:“已領到了。”不一會又回來說:“夫人想給,老太太不肯。”又讓張某誠心讓老太太還債。不一會鬼又說:“得到了。”張某因此默然如落深坑一樣,因此得活。就請假回家,把這些事都說了。他的妻子說:“這天晚上我夢見你已死,就求二百千紙錢。想要造好送去,老太太說:‘夢中的事不足信!’那天晚上,她也做了個夢。”張某又過了十年之后才死。 唐朝的李昕,善念千手千眼咒,有人得了瘧鬼病。李昕就為他念咒。那個鬼現人形對該人說:“我本想困扰你,因為害怕李十四郎,不敢再去。”十四郎就是李昕。李昕家在東郡,客游于河南,他的妹妹染病而死,几天后复蘇。她說:“當初被几個人領入墳墓里,又有几十個人,想要凌辱她,其中一個人忽然說:‘這是李十四郎的妹妹,你們打算怎么處置她?現在李十四郎已經回來了,不久就要到家,那是個大善人,如果听說我們搶了他的妹妹,一定用神咒來困扰我們,不如早點把她送回去。’”于是他們就把她送回了家。她复活后,李昕也到了家。 唐朝牛騰字思遠,是唐朝的散大夫,為郟城縣令,棄官從善,精心奉釋教,終身實踐自己的志向,常常羡慕五柳先生陶潛的稱號,所以自己稱為布被推選為右衛騎曹參軍。公子沉默寡言,年少操行超群,河東侯很器重他的賢能,朝中政事都找他商量。公子清廉自守,德才過人。所以王勃等四人,都出自他的門下。河東侯年壯遇害,公子被貶做牂牁建安丞,將要去,當時中丞崔察當權,貶官都得向他告辭,一向有仇的,被留下,殺死的也很多。當時天后正信任酷吏,而崔察以前和河東侯不合才陷害他。公子將要見崔察,又害怕而不知所措。忽然路上遇見一人,身材魁梧,穿著華麗的黃衣服,問公子:“想到中丞那去,難道不害怕死嗎?”公子惊奇地說:“害怕。”又問他:“你有犀角刀嗎?”公子答道:“有。”那個怪人說:“公子有刀子就很好,我授你神咒語,見中丞時,只俯身掐手訣而密密誦咒語七遍,應當有所見,就沒有什么憂慮了。咒語是:吉中吉,迦戌律,提中有律,阤阿婆迦呵。”公子俯身而誦念,已經學會了,抬頭看那怪人不見了。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就去見崔察。同去的三十多人,公子的名字是第二十,前面十九個人名字都喊過了,一向都有隔閡,崔察留下絞斬的,將近一半。輪到公子,公子就象那個怪人說的那樣誦咒語,崔察久不開口。抬頭看,見一神人,一丈多高,儀表气質非凡,從西階中出來,一直來到崔察前,右手抓住他的肩,左手扭著他的頭,面正對著他的后背。而許多人只看見崔察低頭不語,手停著不動罷了。公子于是得以解脫,等到到了屏風后回頭看,看見神人放了崔察而不見了。公子到了牂牁。一向堅守誠信,更加敬重佛道。雖然已婚為官,也象守戒規的和尚一樣。口不亂說,目不亂視,言不虛假,行不偏頗,因此夷獠也漸漸地受到他的教化,于是在牂牁中大興釋教,常常振攝郡中長吏。在几處設置道場。住了三年而庄州夷獠謀反,進入牂牁,郡中人暗殺長史來響應,建安的豪族大戶也起兵相應,于是抓了公子在樹下,要殺他。忽然有夷人,拿著刀斬了看守的頭,罵道:“縣丞如此恩惠,你怎么忍心殺這樣的人!”于是把公子放在籠子中,讓有力气的人背著走,并又赦免了他的妻子儿女。事平息后,郡司把情況上報,詔書下,允許他還歸。以后掌管數城,都是按日受祿,他的清廉沒有再能比過他的了,這也是他的天性。以后棄官,精心向佛教,也非常有感慨。 唐朝李元平,是先前睦州刺史伯誠的儿子,大歷五年,客居于東陽寺中。讀書一年多,一天將黑天,看見一個女子,穿著紅裙繡短襖,容色美麗,妖艷自若,帶著几個丫環,來到僧院。元平很高興,偷著去見一個丫環,問她的婆家及姓名。丫環發怒說:“誰家男儿,到此相逼,都是讀書人,不合你的身份。”元平拜謝求見,不答應。不一會,那個女子從院中出來四下里看,忽然看見元平,有如舊相識一樣。元平也喜出望外,就請她進來,問她從哪里來。女子說:“我也想見你,來談談以前的事,請你不要怀疑。”于是都很高興。過了七天,女子說:“我不是凡人,以前的大人任江州刺史,你的前身做門吏長直,你雖貧賤,而容貌可親,我是一個小女子,獨自處在閨房。當時自己沒想到和你戲耍,大概是因緣份的緣故,有這种私情,才過百日,你就死了。我雖然不哭,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就暗中用紅筆涂在你的左大腿上,將把它做為記號,常常念千眼千手咒,每次焚香發誓愿,各個都生在富貴之家,相愛愿為夫婦,請你驗證。”元平于是自己一看,的确象她說的那樣。等到天亮將要分別,對元平說:“托生的時候到了,我不可以久留。托身后的父親現任刺史。我年十六歲,你就做了縣令,這時正當我和你結為夫婦的時間,希望你能想念著我,切記不要婚配。然而天命已定,你既然另娶,就不可得。”悲傷而去。几年后果真他倆結為夫婦。 唐朝長沙人姓吳,是征蠻的兵卒。平生以打獵捕魚為業,曾捕得白龜,煮而吃了它,于是全身得了瘡病,都已經潰爛,痛苦嚎叫,一會也不能忍耐,眉、頭發,手指腳指全都脫落,但沒有立刻死去。于是就在安南集市中乞討,有一個和尚看見并同情他,對他說:“你可回去念大悲真經,我當教与你,如果能精心勤奮,一定能有善報。”他終于按他的話去學了,一心念誦,以后瘡病逐漸好了,手腳指也長出來了,以至于康复。于是就削發為僧,號智益,在伏波將軍的舊房處建立了教徒習教的精舍。在泉州開元寺當長老。通慧大德楚彤親自結識了智益,常常听他說。 唐朝乾符年中,有個和尚忘記了他的名號,常以念經為業。一點也沒有間斷荒廢。因為下峽去,停船在白帝城。夜深了,大家都入睡了,他念經之時,忽然覺得有腥穢的气味,看見水面上有一個人,漸漸朝船逼近。和尚問他,他說:“我不是人,姓許名道坤,唐初時為夔州牧,因為貪婪暴虐,死后已受到報應,為灩澦堆的龍王三千年,如今已二百四十年了。剛才听到師傅念經,對我有很大的好處,所以前來道謝罷了。”和尚問道:“峽路險惡,多有翻船淹死人的禍患,為什么不下令各龍而禁止它們,可以嗎?”回答說:“這類事的确麻煩,都是功業所感召的結果,并不是一般的力量所能制服的。”和尚感到很奇怪,將要再問,忽然就不見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