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李德裕 齊州僧 抱玉師 束草師 惠寬 素和尚 怀信 佛陀薩 興元上座 趙蕾 怀浚 智者禪師 法本 唐朝宰相李德裕在任太子少保分管東都洛陽時。曾經召見一位僧人,讓他占卜自身吉凶。僧人說:“這不是馬上就能知道的。我要設立祭壇和佛像,才能觀察出來。”祭壇設好后,僧人居于其中,一共過了三天,他對李公說:“你的災難還沒有結束,你要到万里之遙的南方去。”李公大怒,大聲地呵叱了他一頓。第二天,他又召見這位僧人問卜,對他說:“我擔心你昨天看得不仔細,今天請你重新觀察一下。”于是又設祭壇觀察了三天,僧人告訴李公道:“你离南行的日期,不足一個月了。這是逃脫不了的。”李公更為不高興,并且質問道:“然而,師父怎么能夠證明你說的話不是隨便胡說的呢?”僧人說:“我可以說件眼前的事作為驗證,略微表示一下我的話絕非欺人之談。”李公說:“你果然有說詞呀!”僧人當即指著一個地方說:“這下面有只石盒子,請你挖開看看。”李公立即命人往下挖了几尺深,果然挖出一只石盒子,打開盒子什么也沒看見。李公有些惊异,對他的話有點相信了,于是便問道:“到南方去看來确定是免不了的事了,然而去了之后就回不來嗎?”僧人說:“能回來的。”李公詢問他這是怎么回事,僧人對他說:“相國平生應當吃一万只羊,現在吃了九千五百只了。說你能夠回來的理由,就是因為還差五百只羊而已。”相國傷心地歎道:“師父果然是個了不起的人呀!我在元和十三年,在北都為張丞相從事時,曾夢到正在晉山走路,看見山上滿眼都是羊,有十几個牧羊人迎著我施禮,我就詢問他們,牧羊人說:‘我們在這里放牧的,就是您平生所吃的羊’我過去一直記著這個夢,沒有向別人透露過。今天果然像師父說的一樣呀。由此便知陰德之事确實不是騙人的。”過了十天,振武節度使米暨派人給相國送書信,并且贈給他五百只羊。李相國大為吃惊,立即召見僧人告訴了他這件事。僧人歎道:“一万只羊要夠數了,相國公南行可要回不來了!”李相國說:“我不食這些羊,也是可以避免的嘛。”僧人說:“羊即到這里,就已為相國所有。”李相國非常愁悶。第十天,李相國被貶為潮州司馬。接著又貶為崖州司戶。最終死在荒涼的邊遠地區。 史論在齊州的時候,出外打獵走到一個縣的邊界。他在一座寺廟里歇息,聞到一股非常香的桃子味,便問這里的僧人。僧人來不及隱瞞。就說附近有個人施舍給他兩枚桃子,于是便從經案下面拿出來獻給了史論。桃子大如飯碗。史論當時餓了,把桃子全吃了。桃核像雞蛋那樣大。吃完之后,史論詳細盤問桃子的來歷,僧人笑著說:“剛才我說的,其實是假話。這桃子离此地十多里遠,道路又很危險。貧道偶然間走到那里看見了,覺得奇异,于是摘了几個。”史論說:“我愿扔下馬与隨從人員,跟和尚一起去。”僧人不得已,只好帶他去。他們穿過灌木叢,走了五里左右,到了一條河邊,僧人說:“史中丞恐怕不能渡過這條河。”史論堅決要過,便依照僧人的樣子脫掉衣服,用手舉著衣服游了過去。上岸后,又經西北方向,涉過兩條河,爬山越澗,走了好几里,來到一個地方,只見到處是奇泉怪石,与人間大不一樣。這里有几百棵桃樹,枝條垂到地上,樹高只有二三尺,散發著沖鼻的香味。史論与僧人各吃了一串,肚子便飽了。史論脫下衣服,想盡量多包几個,僧人說:“這個地方是仙境,不可多拿。貧道常听方丈說,過去有人也曾到過這里,帶了五六枚桃子,結果迷路出不去了。”史論也怀疑僧人不是尋常人,只拿了兩顆就往回走。僧人极力勸誡史論,回去之后不要跟任何人說起此事。史論回到齊州后,派人去叫僧人來,僧人卻已經消失了。 抱玉禪師以道行高深聞名于世,住在長安城內,拜他為師的門人弟子數以千計。每天夜晚他獨處一室,關著門窗不點燈燭。曾有個僧人從門縫里去看他,見有一片祥云從他的嘴里飄了出來。抱玉師后來在九十歲時去世,當時正是盛夏酷暑,但他的尸体一點也不腐敗。唐朝宰相府中的第五琦与抱玉師關系密切,抱玉師去世時第五琦前來吊喪。他用香奶汁往抱玉師的嘴里灌,灌完之后,見有祥光從嘴里射出來,明晃晃地照射著四面。第五琦非常惊奇。有人說,佛的嘴里就有祥慶之光,如今抱玉師也有這种光,可見他是真佛。 長安平康坊菩提寺里,原先有個僧人,自己從來不說姓名,常常背著一捆川芎,整天呆在寺廟西面的廊檐下,不愿住在寺院里,就這樣一連過了好几年。寺院里有個管事的和尚勸他到僧房里去住,他卻說:“你們這樣厭惡我嗎?”那天夜晚,他便用那捆川芎把自己燒化了,到天亮時,只剩下一堆灰燼,沒有半點血腥味。眾人這才知道他是個异人,便用他燒剩的灰塑了他的像,供在佛殿上。世人稱他為束草師。 綿州靜慧寺僧人惠寬,當年他僅六歲的時候,跟隨父親擺設道教的齋場。人們信奉道教,都給天尊的石像施禮。惠寬當時在場,卻不肯施禮,他說:“我若施禮,石像就會倒了,弄得不可收拾。”他施禮之后,天尊的石像果然倒下,腰已經摔折了。惠寬后來出家住進了寺院。寺院附近有個池塘,許多人在池塘捕魚為業。惠寬給他們講解佛教戒規,讓他們受戒,不要殺生,并且說:“你們不要以捕魚的收入維持生活,我能讓你們所得的收入不低于捕魚。”于是用手指了指池畔,池畔頓時生滿了香菇。漁民都去采磨菇,与捕魚相比,即省力气又能多賣錢,后來,人們稱這种蘑為和尚蘑。 長安興善寺素和尚的庭院里有几棵青桐樹,都是素和尚親手栽植的。唐憲宗元和年間,朝廷的卿相們經常到這座院里游覽。青桐樹每到夏天就往外淌汗,沾到人的衣服上就像車上的潤滑油一樣,沒法洗掉,昭國鄭相曾与丞郎數人來這里避暑,因為厭惡青桐樹上的汗,便對素和尚說:“弟子給和尚把這几棵青桐伐掉算了,伐一棵青桐就給你栽一棵松樹。”到天黑時,素和尚開玩笑對青桐樹說:“我种了你二十多年了,你因為流汗被別人所厭惡。明年如果再有汗,我一定把你當木柴燒。”從此之后,這几棵青桐樹就不再淌汗了。素和尚從不出院門,整年坐在屋里抄經書,共抄寫《法華經》三万七千部。夜里經常有狼來听他讀經。吃飯時常有烏鴉与喜鵲飛到桌子上啄取食物。唐穆宗長慶初年,有位僧人玄幽給這個庭院題的詩道:“三万華經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當時的人認為這兩句詩是佳句。 揚州的西靈塔是中國最高的佛塔。唐武宗末年,在拆毀寺廟的頭一年,淮南有個詞客劉隱之,到明州去旅游,夢到自己好像在漂洋過海,看見西靈塔正在泛海東渡。同時看到守護寺塔大門的僧人怀信正在第三層塔上,靠著塔上的欄杆与劉隱之說道:“我現在暫時護送寺塔渡過東海,十天后再返回來。”過了几天,劉隱之從明州回到揚州,立即去訪問怀信。怀信說:“你還記得在海上与你相見時的情況不?”劉隱之豁然想了起來。几天之后,突然起火把塔燒光了,塔上的白灰以及瓦礫像大雨一樣落下來,塔旁的草房卻一點也沒有損坏。 有個叫佛陀薩的僧人,他的名籍編在岐陽法門寺。他自己說是姓佛,陀薩是他的名字。他常常一個人在岐陽的鄉村行乞,穿的是道教徒常穿的黃衣服,手里拿著佛僧离不了的錫杖。年紀雖然老了,然而相貌就像不懂事的孩子一樣。他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中大聲說話,或者辱罵其他僧人。僧人對他又气又恨。他的吃喝穿戴都是跟鄉里人乞討來的。鄉里人可怜他愚呆,格外多給他衣食,所以他的費用比其他僧人都富裕。佛陀薩也把自己寬裕的東西勻給鄉里的窮苦人,鄉里人于是更喜愛他的善良心腸。開成五年夏季六月,陀薩召集起鄉里人,告訴他們說:“我今晚上就要死了,你們要為我建一座塔,把我的尸体葬在里面。”到了晚上,他果然端坐著死去了。鄉里人于是在岐陽的西山崗建起佛塔,把他的遺体安葬在里面。一個多月之后,有人看到他的頭發長出一寸多長,弟子們便去剃掉了。剃完之后又長了出來,鄉里人大為惊异,便把塔門鎖住了,再也打不開。 興元縣西郊有座寺廟,上座僧人常常喝酒吃肉,下面的許多僧人都跟著效仿。有一天早上寺廟里做了許多大餅,上座僧人招呼著一群門徒,走進了專門停放尸体的山林。他用大餅包著腐尸的肉吃,一塊一塊地吃起來沒完。僧人們一個個捂起鼻子就跑。上座僧卻說:“你們只有能吃此肉,才能吃其他的肉。”從此以后,佛教徒因為能吃此物更修行精深了。 唐朝國子祭酒趙蕃,文宗大和七年時任南宮郎。一天,忽然有個僧人到他門前討飯,并且對僮仆說:“我要見見你家趙公。可以嗎?”僮仆報告了趙蕃,趙蕃就讓把僧人領進屋,又讓他坐下。僧人說:“你要面臨憂患,但這憂患也是可以消除的。”趙蕃急忙施禮祈求消除之法,僧人說:“送給我一千五百把剪刀,說不上就能解除你的禍患。不然,你要离開朝廷而去東南一個郡任職。”趙蕃答應了他,約定明天把剪刀送去,并且詢問僧人的名字与住所,僧人說:“我住在青龍寺,法安是我的名字。”說完他就走了。第二天,趙蕃就備齊了剪刀派人給送去。使者到了青龍寺時,根据相貌在僧人群里查找法安,僧人們一個個都不像。他便詢問法安師父在什么地方。全寺廟都找遍了,也沒見到法安的音訊和蹤跡。過了几天,趙蕃离開京城出任袁州刺史。 秭歸郡草圣僧人怀浚,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唐昭宗乾宁初年到了秭歸。他能預測未來的事情,每次都像神靈一樣准确。愛好草書,對于儒教、佛教、道教等思想學說,乃至于詩歌、筆記、小說等文字,無不廣泛涉獵,都能駕馭運用。別人跟他說話時,他只是哼哼哈哈而已。鄉里人都把他當做神人圣人看待。秭歸刺史于公以“惑眾”之罪名把他綁了去審問,他用詩歌代替狀子道:“家在閩川西复西,其中歲歲有鶯啼。如今不在鶯啼處,鶯在舊時啼處啼。”又一次審問他,他又用詩回答道:“家住閩川東复東,其中歲歲有花紅。而今不在紅花處,花在舊時紅處紅。”郡守以為他是异人,就把他釋放了。推究他的那兩首詩的含義。似乎說的是在海中的事,怀浚莫非是杯渡之流嗎?過路的行人在路過此地時,必定泊船停車前去訪問他。他在告訴人家吉凶之事時,只寫几句文字,一直不明說。事過之后,往往都能應驗。荊南大校尉周崇賓訪向他時,他寫了几個字送給他,這几個字是:“付皇都勘”。爾后氏入朝進貢,因為朝廷軍隊南下討伐,周崇賓被拘囚在南府,終于被殺死了。押衙孫道能訪向他時,他寫的几個字是:“付竹林寺”。這年孫道能死了,安葬的地點就是過去一座竹林寺的舊址。皇甫鉉知州訪問他時,他畫了一個人帶著枷,有一女子在旁邊。后來皇甫鉉因為娶了民家女子一事吃了官司,被關押在官府里。波斯人穆昭嗣年幼時愛好制藥的技術,跟著父親去訪問怀浚時,怀浚畫了一個道士手把胡盧坐在云端,并在畫上題字道:“指揮使高牒衙推。”穆昭嗣后來因為藥做得好,很有療效,南平王高從海給一套官服,讓他統攝府內衙推。南平王出師討伐荊州時,怀浚師寄給南平王兩句詩:“馬頭漸入揚州路,親眷應須洗眼前。”這一年南平王輸誠于淮海,才得以解脫了重圍。類似的例子很多,其他的就不能一件件都寫在這里了。有一天,怀浚在院子內的芭蕉葉上題寫道:“今日還債。”因為州縣之中沒有比他更貧窮的,所以當天并沒人殺害他。后來有一天被人害死了,尸体就象活著時一樣,表情很自然,刺史高公將他遺体火化了。 唐代,越州山陰縣有個智禪師。寺廟院里有個池塘,他經常贖回被人扑撈的生物放到池塘里。池塘里有一只大鱷魚,有三尺長,總吃池塘里的魚。禪師把它當作禍患,便把它送到禹王廟前面的池塘里去了。到了夜晚,這只大鱷魚又自己回來了。禪師對它詛咒道:“你不吃我的魚,就隨你呆在這里。”從此,鱷魚到池塘外面排糞時,排出的全是黑泥。禪師到池邊一召喚它就爬上來,趴在禪師面前。過了几十年,這只鱷魚慢慢長到七八尺長。禪師去世后,鱷魚也看不到了。 晉朝天福年間,考功員外趙洙說,近日有個僧人從相州來到京城,對他說:“貧道在襄州禪院里与一個叫法本的僧人一起避暑,朝夕共處,情投意合。法本經常說:‘貧道在相州西山中住持竹林寺,寺前有石柱。他日有閒暇時,請你一定去訪向我。’”這位僧人一直惦記著法本的話,便去相州尋訪法本。他到了相州西山下的村庄,在一座寺廟里寄宿。他問村里的僧人,去竹林寺還有多遠。村中僧人指著遠處孤峰的側面說:“那個地方就是竹林寺。自古以來代代相傳,說那個地方是從前圣賢所居之地。但是現在只保留下竹林寺的名稱,并沒有寺院房舍。”這位僧人表示怀疑,第二天一早就朝那里走去。走到竹林叢中,果然看到有石柱,但除了石柱之外,再也看不到可供找尋的標志。他想起法本臨別時說過,只要敲上石柱就能見到他本人,于是就用手中的小錫杖敲了石柱几下。頓時風雨四起,眼前漆黑一團,咫尺之內都看不見東西。眨眼之間又豁然開朗,耳目為之一新,只見樓台雙雙聳立,自己就站在寺廟的山門跟前。不大一會儿,法本從寺內走了出來,兩人相見十分高興,又問起當初在襄州相處時的往事,然后就領著這位僧人穿過重門,走上秘殿,參見法本的老前輩。老前輩詢問法本為什么領進這位僧人來,法本說:“早年在相州一起避暑時,約他來此訪問我,所以他才來到山門下的。”老人家說:“請他吃過飯后就出去吧。在這里沒有他的座位。”吃完飯后,法本送他到山門。于是兩人相別。他与法本剛剛分手,就見眼前天昏地暗,不知該往哪里走。轉眼之間,他已站在竹林叢中石柱旁邊,剛才看到的一切全不見了。由此可知,古代圣賢在世間是存在的,只不過他們的存在或隱或顯很難辨清而已;豈止像金粟如來等能夠化身而出現在世上呢!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