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永那跋摩 法度 通公 阿專師 阿禿師 稠禪師 釋知苑 法喜 法琳 徐敬業 駱賓王 永那跋摩是個西域的僧人,劉宋元嘉年間,東游過江,住在金陵祗園寺中。宋文帝經常對他說:“弟子我很愿意遵守佛教戒律,不殺生靈,以身從物;然而一直不能如愿。法師您不怕万里之遙,前來我國游化,您將怎樣教導我呢?”永那跋摩答道:“是否遵奉教規,貴在心地虔誠,不在具体做什么事情;辦法在于自己領會,不在別人如何勸導。況且帝王与平民庶人修道的方式与要求是不一樣的。凡屬平民庶人,由于身份卑賤名聲微小,影響范圍也就有限,他們的教化只限于自己一家之內,他們的言論又不被仆婢与妻妾采納;這樣一來,他們如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行善事而守戒觀,信奉佛教的心愿還有什么方式來實現呢?帝王則以四海為家,以万民為子,每說一句有利于眾生的話,天下百姓都感到高興,每頒行一項有益于社會的政令,就會得到眾人与神靈的擁護。刑罰清明了就能使百姓不會無辜喪生,徭役減輕了就能使百姓不會勞累無度。這樣就能分辨鐘律,端正時令;鐘律分清了就能風調雨順,號令适時就能寒暑有節。如能做到這樣,就是最大的遵守戒律了,不被殺害的生命也已經相當多了。那能在乎少吃一兩頓齋飯与能否保全一只禽鳥的生命呢,這是普濟眾生之舉呀!”文帝以手拍案,連連贊歎稱好。于是說道:“一般人迷信于佛教的深遠道理,僧人們則滯留于眼前的說教;迷信于深遠道理的人實際是迷信空洞的理論,滯留于眼前說教的人則僅僅拘泥于佛經的個別章句。象法師您這樣的見解,真稱得上是理解透徹、融會貫通,可以与您談論天与人之間的种种事情了” 佛教僧侶法度,黃龍人。南齊初年,云游于金陵。高士齊。郡名僧紹,隱居于琅琊的攝山,敬慕法度清明真純,以師友相待。他死的時候,將自己居住的攝山上的宅院。施舍出來作為栖霞寺院。在這之前,有個道士想把寺院的地方作為道觀,結果是誰住在這里誰就死。后來這個地方作為佛寺,仍有許多令人恐懼的現象發生。自從法度住在這里之后,各种妖怪都平息了。過了一年多,忽然听到人馬鼓角之聲,頓見一人跑過來投名片請謁見在法度面前,自稱:“靳尚”。法度叫他靠近些。靳尚的相貌非常閒雅,隨從的人也很多。他向法度致敬之后,便說道:“我們占有此山七百多年了,神仙道士有法術,他物不能侵犯。至于前一輩与后一輩互相轉換托生的事,恐怕不是真實的,所以死于疾病的人相繼出現,這也是他們的命運該當如此,法師您乃是道德所歸,現僅以此山奉送給您。并且,我本人愿意接受佛教五戒。与佛教永結未來之緣。”法度說:“人与神仙所信奉的道理不一樣,不能委屈哪一方服從對方,況且施主您是講究以血肉食品當作祭禮的,這是佛門五戒之中最為禁忌的。”靳尚說:“如有祭品設在門前,我就首先去掉殺牲之物。”于是告辭而去。第二天,有個人送來一万個錢,還有香燭之類,上面注明:“弟子靳尚奉供。”到了這個月的十五日那天,法度為他舉辦法會,靳尚來到后,与眾僧一起禮拜行道,受完齋戒就走了。后來攝山廟里的巫師夢見神仙告訴他說:“我已經在法度法師門下受戒了,今后祭祀時不要殺戮生靈了。”從此,攝山廟里的祭品只有菜蔬飯食之類,再無腥葷之物。 揚州有個通公道人,不知他姓什么。沒有固定的居住場所。說話顛狂怪誕,然而肯定能應驗。既飲酒又吃肉,整天在民間游蕩。侯景非常信服他。揚州未被侯景攻陷時,他就拾了無數死魚頭,堆放在西明門外,又拔了許多青草与荊棘栽在市區內。侯景渡過長江后,首先屠殺了東門,后來全城都被殺光了。并把砍下的頭顱堆置在西明門外,當作景觀。揚州城內市區破落,一片荒蕪。通公訴說這件事的得失,對侯景不利。侯景恨他,又懼于他不是平常人,不敢加害于他,于是暗中派了一員小將于子悅帶領四名武士去監視他。侯景對于子悅說:“他若知道是去殺他,就不要殺害他;如果不知道,就偷偷地捉住他。”于子悅讓四名武士守候在門外,自己進去見通公。通公脫下衣服正在烤火,他沖著于子悅說:“你是來殺我的。我是何許人?你竟敢殺我!”于子悅急忙施禮拜道:“不敢!”于是跑回去報告了侯景。侯景只好向他賠禮道歉,一直不敢害他。侯景后來在宴會上召見通公,通公夾起一塊肉捏上一把鹽,送給侯景,問道:“好不好吃?”侯景說:“太咸了!”通公則說:“不咸就會腐爛。”等到侯景死后几天,眾人將許多鹽放在他的肚子里,把尸体送到建康市內,百姓爭著割肉片作湯吃,把他的尸体全吃光了。后來通公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 侯景作定州刺史的時候,有個僧人,不知他姓什么,名叫阿專師,多數時間都在定州市區內活動。凡是听到有什么集會、祭典、婚喪、嫁娶之類的宴席,或者是年輕人狐朋狗党所聚樂吃喝的場合,沒有他不在場的。在打架斗毆爭強起哄的場面,他也總是幫助同伙推波助瀾。就這樣過了許多年。在后來有一年的正月十五日夜晚,在一個聚會中,有人冒犯了他的長幼座次,他立即潑口大罵,聚眾起哄。主人想要打死他,后被那幫市井無賴之徒把他救走了。主人家的哥几個第二天仍不罷休,到處找他抓他,后來見他正在一堵破牆上,嘻皮笑臉地對他們說:“你們這伙儿人為什么這么煩惡我?我不搭理你們還不行嗎?我走!”抓他的人舉起木棍就要往他身上扔,站在前面的人急忙上去阻擋拉勸。阿專師又說:“既然真的這么煩惡我,我走就是了。”他以木棍敲著破牆,口中嘖嘖有聲,像在念誦什么,只見這堵牆忽然往上升了起來,升到几十丈高。阿專師舉起手來向鄉親致謝道:“各位保重!”在場的百姓無不向他行禮,深表對不住他。轉瞬之間,只見云朵一閃,他就不見蹤影了。大約一年之后,听說阿專師在長安,還和原來一個樣子。再往后就不知其結局如何了。 北齊初年,并州有個阿禿師,也不知道他藉貫何地姓啥名啥。爾朱氏未滅之前,他就已經在晉陽。整天在郡城与鄉鎮間游蕩,不在寺廟里居住,總与平常人混在一起。說話怪誕但很有靈驗。當他在街上走的時候,總有許多人圍著他看熱鬧,他就大聲呼叫,用手指著胸脯說道:“怪你百姓無所知,不識并州阿禿師。”于是,人們便叫他“阿禿師”。北齊神武皇帝遷都鄴城之后,因為晉陽是屯集兵馬的軍事重地,又是開創基業的地方,所以經常在并州鎮守,又時時來到鄴都主持朝政。所有的軍國大事,沒等運籌決策者公布,禿師就先在民間傳揚起來。不到一年,禿師就被抓進城里,派人看管起來。如不听從看管再出城門,就等于逃跑,要向看守城門的人問罪。當時并州有三座城門,每座城門都有一個禿師同時溜了出去,派人到處捉拿,也限制不住他。不久,有人從北州來說:“禿師四月八日那天在雁門郡市內跳樓自殺了,大家用香花給他送殯,埋葬在城外。”并州人听了都感到可笑,便對這個人說:“禿師四月八日那天從汾水橋上走過,往東去了,一只腳穿著鞋,一只腳光著,只是不知他進了哪條胡同哪家店舖就是了。當時很多人都看見他了。你怎么說他在雁門死了呢。”此人返回北州把這些話告訴了鄉親們,大家一起去挖開墳墓查看,見里面只有一只鞋而已。事后,禿師還在并州到處游逛。北齊神武皇帝因為制約不住他,流言不斷出現,擔心民情浮動,便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殺害他。他是和尚沒有頭發,便用繩索套住腦袋。問斬的那天,全州的民眾都到寺廟去看熱鬧,只見禿師臉上帶笑,一句話也不說。刑后六七天,有人從河西夷人部落那里來說,在道上遇見了禿師,還是原來那個樣子,只是后背上栓著一條繩索,套著禿師的光頭,与他說話他也不應答,急急忙忙地往西走去。 北齊年間有個稠禪師,是鄴城人。當初落發為僧時,同輩的和尚非常多,每到閒暇時間,常在一起摔跤跳越比力气玩,而禪師因為身弱無力每每受到同伙的欺侮。等到侮辱与毆打沒完沒了地向他襲來時,禪師羞惱之至,便躲進殿堂里關上門來,抱著金剛塑像的腳發誓道:“我因瘦弱而被同伴瞧不起,受盡他們的欺侮,不如死了的好。你以強壯有力聞名,應當保護我。我要連續七天捧著你的腳,如不給我力气,一定死在這里,決不反悔!”立誓完畢,便以至誠的心思向金剛祈禱。頭兩天与平常一樣,毫無效應,但他的信念更加堅定。到第六天黎明前夕,金剛顯現了原形,手里端著大缽子,滿滿盛著肉筋,對禪師說:“小伙子想有力气嗎?”“想!”“心誠嗎?”“誠!”“能吃肉筋嗎?”“不能。”“為什么?”“因為出家杜絕吃肉呀。”金剛神便一手端缽一手舉著匕首讓禪師看,禪師仍然沒敢吃。金剛神又舉起金剛杵威嚇他,稠禪師恐懼了,不得不吃。剛吃下一會儿,金剛神便說:“你已很有力气了,但要好好信奉佛法,你要善自為之。”金剛神离去,天也亮了,禪師便回到自己的住處。各個同伴詢問他道:“你小子這些天到哪里去了?”稠禪師沒有回答。不一會儿,他們都去食堂一起吃飯,吃完飯,同伴們又打鬧著玩,禪師說:“我有力气,恐怕你們不能再忍受。”同伴不大相信,拉著他的胳臂一試,發現他的筋骨強勁有力,根本不是平常人可以比的,這才感到惊疑。禪師說:“我給你們試試看。”于是來到大殿里面。只見他橫臥在牆上往前爬行,自西往東,爬行了几百步遠。他又連續几次跳起來用腦袋挂在房梁上,能提千鈞重的東西。他的拳腳迅疾敏捷,雄武有力,令人見了神惊膽戰。過去輕視、欺侮過他的人,汗流浹背地匍匐在地上,不敢抬眼看他。禪師后來參悟得道,住在林慮山。他在距离山口几千里處建造精致的寺舍殿堂,募集了大量的土石木材。跟他修習禪理的僧徒,多達几千人。北齊文宣帝因為聚集了這么多人而十分惱怒,便統領几万精銳人馬,御駕親征,想要殺掉他。這一天,禪師帶領僧徒來到山口迎候,文宣帝問他:“法師為何突然來到這里?”禪師說:“陛下要殺貧道,我怕在山里流血會沾污僧院,所以來到山口听憑殺戮。”文宣帝大惊,下車施禮拜見,請求他允許自己悔過,禪師也沒說什么。文宣帝命人安排飯菜,吃過飯后,向禪師請求道:“听說法師在金剛神那里祈求得到了大力气,今天想開開眼界,請法師略為施展一下,可以嗎?”禪師說:“當年我所有的力气,只是人力而已;今天要為陛下顯顯神力,樂意看嗎?”文宣帝道:“請讓我們飽飽眼福。”在這之前,禪師建造佛寺,各處施舍了木材几千根,正堆放在山口,如今禪師口誦咒語,便見根根木材騰空而起,互相撞擊之聲宛如雷霆轟鳴,碰撞碎了的木塊像雨點一樣紛紛降落。文宣帝大為惊惶,隨從的官員四散奔逃,文宣帝叩頭請求停止,于是敕令禪師指揮人建造寺院,不許任何人阻止。后來禪師在并州監督制造石刻的經幢,沒等峻工就病倒了,臨終前歎道:“生死本屬命中有定,如來佛尚且不免一死。只是建造寺廟的功德尚未完成,以此為憾而已。死后愿成為大力長者,繼續完成此項功業。”說完就去世了。過了三十年,隋朝皇帝路過并州,見到這座寺廟,心中恍惚回憶起了什么,好像這是他過去修行的地方,于是頂禮膜拜,恭敬得無所不至。他立即傳旨于并州府衙,令其全力營造修繕,這座寺廟于是建成。當時人們都說隋帝就是大力長者。 唐代幽州有個僧人叫知苑,精誠干練又有學識。隋煬帝大業年間,他就立下誓愿,修造石屋收藏所有佛經,防備佛法戒絕。從此便在幽州西山上開鑿岩石為石室,鑿成之后就磨平四壁用以刻寫經文。又取方形石板磨平后刻上另外的經文,存放在石室中。每當一間石室放滿后,就用石塊堵塞門口,再熔化鐵水澆灌封閉起來。當時隋煬帝幸駕涿郡,內史侍郎蕭瑀是皇后的弟弟,生性篤誠,信奉佛教。他把知苑鑿石室藏佛經的事跟皇后說了,蕭后施舍了一千匹絲絹,蕭瑀也施舍絲絹五百匹。朝廷內外听說之后,爭先恐后都來施舍。所以成全了知苑的功德。知苑常常因為工匠這么多,僧人与俗眾混雜在一起,感到很不方便。就想在山岩石室的前面,建造供僧人住的木制佛堂与供俗眾工匠用的木制食堂。晚上睡下時盤算起來,感到所需大量木石難以辦到,恐怕要耗費太多的經費。所以沒有動工。一天夜里突然電閃雷鳴,第二天早上天晴之后,便見山下有成千上万根粗大的松柏樹干被山洪漂蕩下來,堆積在道路兩旁。僧人与工匠們都惊呆了。不知道是從哪里漂來的,遠近各處的人們也都紛紛歎服。知苑便叫工匠從中挑選出合用的木材,其余的都分給附近的鄉親。鄉里人十分歡喜,便來幫助建造佛殿和食堂,沒過多少日子就全部建成了。終于實現了知苑的心愿。知苑刻造的石頭經文已經裝滿了七間石室,他于貞觀十三年去世,弟子們繼承了他的功業。 隋煬帝在位的時候,南海郡守送給他一個僧人,名字叫法喜,他讓安置在皇宮內。這時宮內剛剛建好一座殿堂,法喜忽然要到里面去觀看,進去一看,惊慌地跑下門前的台階,回過頭去看了看說:“差一點壓死我。”當天半夜下起了大雨,殿堂崩塌了,壓死几十個人。之后,他又在宮內轉圈跑,跟人索求羊的腦袋。隋煬帝听說后非常厭惡他,以為他是在說瘋話,命人把他鎖在一間屋子里。几天之后,宮內三衛在市區內見到了法喜,回去報告皇帝說:“法喜正在市內漫步。”皇帝責令主管人員檢驗關他的那間房子。門上鎖頭依然如故,看守人員也說:“法喜在屋里。”于是開門進屋,只看見一件袈裟蓋著一堆骨頭,有把鎖頭挂在脛椎骨上。把這些情況報告了皇帝,皇帝又派長史王恒前來檢驗,檢驗結果与報告的完全一樣。皇帝這才相信法喜并非尋常人,敕令不要惊動他。到了傍晚,法喜回到鎖他的那間屋子里,又說又笑的。守門人把這事奏報了皇帝,皇帝命令主管人員去掉了鎖頭,放法喜出來,讓他隨意到自己要去的地方。有時候,在一天之內有几十個地方同時設齋擺供,法喜處處赴會,這几十處都見他在那里喝酒吃肉。不久,他身患疾病,經常躺在床上,去掉舖在床上的草席,讓人在床下舖上炭火,非常烤人。過了几天他就死了,炭火烘烤的那半邊身子都焦爛了,被安葬在香山寺。到了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南海郡守奏稟隋煬帝道:“法喜現已回到南郡。”皇帝命人開棺檢查,發現棺內并無法喜的尸体。 唐高祖武德年間,終南山的宣律師修習佛法嚴守戒律,感動了天上的韋將軍等十二人自天而降,衛護在他的身旁。其中有南天王子張□經常侍立在律師身邊。當時法琳道人既喝酒又吃肉,交游也不擇對象和場合,甚至有老婆孩子。律師住在城里,法琳去看望他,律師并不以禮相待。南天王子對律師說:“你自己認為是怎樣的人?”律師說:“我是圣人。”王子說:“師父還不算圣人。只是遵奉佛教四諦修行達到‘寂天為樂’境界的人而已,法琳道人才稱得上是圣人。”律師說:“他這樣破坏戒律,怎么能稱得上是圣人。”王子說:“他的菩薩地位,不是師父所能理解的;但他再來的時候,師父一定要善待他。”律師于是改變了對他的看法。后來法琳喝醉了酒,突然來到律師住處,進門就坐到律師的床上,嘔吐在床前,气味非常難聞,但律師不敢嫌惡他。他又自己伸手抓了一把施主捐贈的功德錢,放在袖筒里就走了。出門就用這些錢買酒買肉,花完了再來拿,律師見了就給他。后來,唐高祖采納一個道士(傅奕)的進言,要廢除佛教。法琳与各位道士展開辯論,這位攻擊佛教的道士終于服輸。法琳又冒犯唐高祖的龍顏,為維護佛法据理力爭。佛法得以保全,主要靠了法琳的力爭。佛經上說的護法菩薩,指的不就是法琳這樣的人嗎? 唐代武則天臨朝執政的時候,徐敬業在揚州反叛,則天派兵討伐,徐敬業兵敗潛逃。他平日收養了一個人,相貌酷似自己,因而待他很好。等到敬業兵敗的時候,官兵抓獲了這個人,把他當作敬業斬了。而敬業本人實際上已經隱藏到了大孤山。他与同伴數十人住在山里,与世隔絕。敬業本人削發為僧,同伴也多數出了家,天寶初年,有一老僧法號叫住括,九十多歲,与弟子們到南獄衡山寺廟去訪問各位僧人,在那里住了一個多月。有一天,他突然集合起各位僧徒,在他們面前忏悔自己殺人的罪過。僧徒們非常惊异,這位老僧說:“你們都听說有個徐敬業吧,我就是他!當年我因兵敗逃進大孤山,精心修習佛道。如今即將命終。所以來到貴寺,要讓世人知道我已參悟佛教的四諦了。”于是他自己說出了死亡的日期。果然到那天就死了。便安葬在衡山。 唐代考工員外郎宋之問,因事屢次被貶,后來流放到江南,流放途中來到靈隱寺游覽。這天夜晚明月當空,他在長廊上漫步吟詩,挖空心思地作出了第一聯:“鷲岭郁苕嶢,龍宮鎖寂寥。”又總感到不如意。寺內有個老僧點著長命燈,坐在大禪床上,問道:“年輕人深夜不睡覺,卻在這里苦苦吟詩,到底為什么?”宋之問答道:“弟子修業于詩學,剛才我想賦詩以題此寺,無奈興思不來,苦吟不得佳句。”老僧道:“請你試吟上聯。”宋之問即吟誦第一聯給他听,他听了后,反复吟唱了几遍,便說:“為何不用‘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兩句呢?”宋之問十分惊訝,惊訝于這兩句詩的遒勁壯麗。他又接著把這首詩吟到終篇:“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捫蘿登塔遠,刳木取泉遙。霜薄花更發,冰輕葉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橋。”老僧所贈的詩句,是全篇中最精辟的地方。第二天,宋之問再去拜訪他時,再也見不到了。寺中的僧人有知道底細的人說:“這位老僧就是駱賓王。”宋之問繼續盤問他,答道:“當年徐敬業兵敗后,与駱賓王都潛逃了,沒有抓到他們。將帥們顧慮漏掉了大頭目,會落大罪名。為了找与他倆相貌相似的人,砍下頭來裝在盒里呈送朝廷,當時死了几万人。后來雖然知道他倆沒有死,也不敢再抓捕送給朝廷。”因為這樣,所以徐敬業能夠成為衡山的僧人,九十多歲才死的。駱賓王當年也落發為僧,遍游各處名山。后來到了靈隱寺,一年之后就死了。當年他們雖然失敗了,但因興复唐朝為名,所以人們多半俘獲后又開脫了他們。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