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杯渡 釋寶志 杯渡這個人,不知他姓啥名啥,因為他常常憑借一只大木制杯子渡河,所以都稱他為杯渡。當初他住在冀州,行為舉止不拘細節,有著超凡的神力,誰也不知他是什么地方來的。他曾在北方寄宿在一戶人家,這家有座金身佛像,杯渡偷到手后要帶著出走。主人發覺后便去追他。見他走得很慢,但是馬跑得再快也追上他。到了孟津河時,杯渡把木杯漂在河水上,自己就憑著杯子過河,用不著風帆与船槳之類,行駛起來卻輕快如飛,不大一會儿就到了對岸,來到了京都。當時他有四十來歲,穿得破破爛爛,真可謂衣不蔽体。言談舉止,喜怒無常。有時鑿開冰凍用冰水洗澡,有時穿著草鞋爬山,或者赤著兩腳逛鬧市。他除了帶著那個蘆草囤子外,身上別無他物。他曾到延賢寺法意道人那里居住過,法意把他安置在另外一間寺房內,后來他要去瓜步,到了江邊,跟船夫說自己要渡江,船夫不愿意讓他上船,他只好又將雙腳放在木杯里,顧盼自如談笑風生,杯子自然地向前飄行,直到對岸。登岸之后向廣陵走去,路上遇到姓李的村舍,李家設八關齋,杯渡過去并不認識李家,他進院之后直奔齋堂里面坐下,把那個蘆革囤子放在院子中間。大家都因為他形貌難看,都無恭敬之心。李見蘆草囤子擋道,欲移到牆腳下,但是好几個人都拿不起來,杯渡吃完飯之后,提起來就走,而且笑著說:“四天王李家!”這時有個仆人瞧見囤子里有四個小孩,都是几寸高,生得面目端正,衣服鮮艷洁淨。于是就追了出去,但不知到了何處。第四天,見他坐在西邊的蒙龍樹下,李便客客气气地把他請到家里,天天供給他好吃的,杯渡不太講究戒規,喝酒吃肉,以至于率辛辣腥葷,都跟平常人沒有什么區別。百姓將這些東西送給他,愿意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沛郡人劉興伯是袞州刺史,派人邀請杯渡,杯渡帶著蘆草囤子就來了。劉興伯派遣的那個人仰著臉看,見杯渡比十多個人疊在一起還要高,劉興伯自己看時,則只看到一件破僧衣与一只木杯。后來李家又請他回去住了二十多天,一天早上他忽然說起,想要一件袈裟,并要他們中午時必須辦到。李即令人赶緊操辦,到了中午也沒辦成。杯渡說要暫時出去一會儿,結果到了晚上也沒回來。到處都聞到有一股奇异的香味,人們怀疑杯渡在作怪。四處尋找他,只見在北面山岩下面,他身上蓋著破袈裟,躺在那里死了。在他的頭前腳后以及背上,生著蓮花,极為鮮艷、芬芳,經過一晚上又枯萎了。村里的人一起把他殯葬了。第三天,有人從北邊回來說,他看見杯渡背著蘆草囤子,正往彭城走。大家去打開棺材一看,只見到里面有杯渡穿的那件破衣服,杯渡到了彭城后,見到一個叫黃欣的平民百姓,黃欣虔誠地信奉佛教,他向杯渡行禮拜見,請他到了自己家里。他家极窮,只有糊口的米飯而已,但杯渡吃起來很坦然、很有滋味。住了半年后,杯渡忽然對黃欣說:“你去找三十六只蘆草囤子,我要使用。”黃欣答道:“我家里能有十來只,又沒錢去買,恐怕弄不到這么多。”杯渡說:“你只管去找一找,把家里有的都拿出來。”黃欣便去到處搜拾,果然找到了三十六只,都擺在院子里。數量雖然不少,只是大都破敗了。杯渡讓他挨個看一看,一個個全已變成了新的。杯渡將囤子一個個地封閉好,然后告訴黃欣去打開,便見里面都裝滿了錢与綢緞,能值一百來万。一個有見識的人說,這是杯渡使用分身法,到別地方化緣得來的,又轉手送給了黃欣。黃欣接受了這些東西,都捐給了寺廟。過了一年多,杯渡向黃欣辭行,黃欣便為他准備了干糧。第二天早晨,見干糧都放在那里,杯渡卻不知哪里去了。過了一個來月,杯渡又到了京都。當時潮溝有個叫朱文殊的,年紀輕輕信奉佛教,杯渡經常來到他家。文殊對杯渡說:“弟子死了之后,愿您能夠救濟我的靈魂,如果脫生在好地方,來生我愿成為一個僧侶。”杯渡沒吱聲。文殊很高興,以為佛法使其沉默,就是已經應允了。杯渡后來東游到了吳郡,路上遇見個釣魚的,便向他要魚。釣魚的給了他一條臭爛魚,杯渡放在手上弄了几下,又把它放在水里,這條魚便搖頭擺尾地游走了。又看見一個用网打魚的,又去跟他要魚。打魚的罵了一頓不給他,杯渡便撿起兩塊石子扔到河里,立即有兩頭水牛在那個人的魚网里頂起架來,网碎了,水牛不見了,杯渡也已經不見蹤影。杯渡走到松江,便仰臥在水上,漂流到了對岸。路過會稽剡縣,登上了天台山。几個月之后又返回了京都。不久,他又到處云游,去什么地方,住在哪里,都不一定。有人邀請他時,或者去或者不去,也不一定。當時南州有一家姓陳的,衣食丰足,杯渡到了他家,很受歡迎与优待。听說京都城里也有一個杯渡,陳家父子五人都不相信,便到京都去看個究竟,果然看到城里那個与自己家里的杯渡一模一樣。陳家父子買了一盒蜜姜給城里這個杯渡吃,還給他准備了刀子与陸香之類,只見他把蜜姜全吃光了,其余的東西仍然放在面前,父子五人怀疑他就是自己家里那個杯渡,便留下其中兄弟二人住在京都守視這個杯渡,其余三人立即赶回了家,見家里的杯渡還与過去一樣,并且面前也有陸香与刀子等,不同的地方只是他還沒有吃蜜姜。他對陳氏說:“刀子太鈍了,給我磨一磨。”留在京都的哥儿倆回來說,城里那個杯渡已遷移到靈鷲寺去了。家里這個杯渡忽然要了兩張黃紙,在上面寫了些不成文字的東西,將兩張黃紙的背面合在了一起。陳氏問他寫的是什么文章,杯渡沒有回答,一直不知他這是什么意思。當時吳王的部屬朱靈期出使高麗回國,途中遇上大風,航船漂蕩了九天,到了一個島邊,島上有山,山非常高大,朱靈期等上山撿柴,見路上有人家,他便領著大家沿路乞討。走了一千多里遠;听到鐘磬敲的聲音,又見香煙繚繞,于是都說有佛寺在此,要去禮拜。不一會儿,便見有座寺廟出現在眼前,寺廟輝煌壯麗,多由金銀瑪瑙等七寶鑲嵌而成,极為庄嚴,又見寺廟前面有十多個石人,他們都進行了禮拜。往回去不多遠,听到誦經的聲音,回去一看,誦經的好像就是那几個石人。朱靈期等互相說:“這一定是得道的僧人,我們是有罪的人,所以看不見他們。”于是便竭誠地忏悔了一番。再往前走便見到了真的人,他們為朱靈期等准備好了飯,吃起來味道就是普通的菜,但比普通的菜香美多了。大家吃完了,都叩頭禮拜,請求幫他們盡快返回故土。有一個僧人說:“這個地方距离京都有二十多万里,但是只要心誠,就不愁不能迅速回去。”他問朱靈期:“認不認識杯渡道人?”答道:“非常熟識。”他便指著北牆———那里有一把壺,挂著錫杖与缽子——說:“這是杯渡住的地方,現在托你把缽子帶給他。”他還寫了封信裝在信封里,另外還有支青竹杖,一并交給朱靈期,對他說:“只要把這支青竹杖扔進船前面的水里,閉上眼睛靜靜地坐著,不用費力就能叫你們很快到家。”于是辭別,叫一個小和尚送他們到門口,告訴說:“沿著這條道走七里就能到你們停船的地方,不用從原先的路回去了。”照他的話往西轉,走了七里左右便到了船上。又按他的要求一一照辦后,只听到船從山頂樹上飛過的聲音,根本听不到水的響聲,經過三天,到了石頭淮便停了下來,那支竹杖也不見了。船入了淮河,行駛到朱雀,便見杯渡騎著大航蘭,用木棰敲著它說:“馬儿呀,你為什么不走!”圍在岸上看熱鬧的人非常多。朱靈期等人站在船上遠遠地向他行禮,杯渡便自行下到船舵,來拿書信和缽子。他打開信來看,上面的字沒有人認識。杯渡大笑道:“讓我回去呢!”他拿起缽子拋向天空,又伸手將它接住,說:“我不見此缽已有四千年了!”杯渡經常住在延賢寺法意那里,當對人們以為這只缽子是奇异之物,都爭著去看。還有一种說法是,朱靈期的船漂到一座窮山下面,遇見一位僧人走來,自稱是杯渡的弟子,從前拿著師父的缽子死在冶城寺里,如今托你(靈期)把缽子送還師父,只要叫一個人擎著缽子坐在船的前面,就能安安穩穩到家。朱靈期照他說的辦,果然全船人都安全地回來了,船至南州看到杯渡時,正赶上他騎蘭的那天。那天早上杯渡從陳家出來,直到晚上也沒回去,第二天天亮,陳氏只見門上寫著六個黑体字:“福徑門,靈人降。”筆体蒼勁有力,可以認定是杯渡寫的。陳家那個杯渡于是絕跡了。京都那個杯渡往來于深山与城邑之間,經常念誦神咒。當時庾家一個長年丫環偷了東西逃跑了,四處抓不到,便去詢問杯渡,杯渡說:“此人已經死了,在城外江邊的一座空墳里。”到那個地方一看,果然跟他說一樣。孔宁子當時是黃門侍郎,因患痢疾朵在家里,他派人請杯渡治病,杯渡念完咒語后說:“很難治愈。現在有四個鬼纏著你,都是被砍殘了的。”孔宁子哭泣著說:“當初孫思作亂,他家被軍人攻破,父母及叔叔都被砍死。”孔宁子果然死了。又有個叫齊諧的,妻子胡氏的母親病了,許多人治療都沒治好,他便請僧人念經還愿,其中一個僧人勸他去請杯渡,杯渡請來后,念了一遍神咒,病人立即痊愈了。齊諧把他當師父服侍,于是為他作傳,傳記中寫他始終這么神奇,具体事例無法一件件都寫進去。元嘉三年九月,杯渡辭別齊諧要去江東,留下一万錢的東西放在齊諧家,請他為自己營選房子,于是就走了。去到赤山湖時,因患痢疾而死了。齊諧立即為他造好了齋堂,并把他的尸体接回來,安葬在建康覆舟山上。到了元嘉四年,有個吳興人叫邵信的,虔誠地信奉佛教,他染上了傷寒病,沒有人敢給他看病,他便悲泣著念叨觀音菩薩。忽然看見有個僧人走來,說是杯渡的弟子,跟他說:“不要憂慮,我師父一會儿就來給你看。”邵信答道:“杯渡早已死了,怎么能夠來呢!”僧人說:“他要來,又有什么難的。”便從衣帶的一端取出一盒左右的藥面,給他服了下去,頓時病就好了。又有個叫杜僧哀的人,住在南崗下面,過去長經服待過杯渡。他儿子現在病得很厲害,思念起杯渡來,遣杯渡不能來為他儿子念神咒。第二天,突然看見杯渡來了,說話跟從前一個樣儿,當即給他念起了咒語,病重的儿子便痊愈了。到了元嘉五年三月,杯渡又來到齊諧家,呂道惠、聞人恒之、杜天期、水丘熙等一起見到了他,都很惊訝,急忙站起來向他行禮。杯渡告訴眾人,說年內會有大災禍,要殷勤奉佛与積功德。法意道人很有德性,可以去找他。修善原來的舊寺廟,以求免除災禍。不一會儿,門口有個僧人召喚他,杯渡便告辭而去,臨行時說:“貧道將要去交廣之間,不再來了。”齊諧等人頻頻致禮,依依送別,杯渡從此絕跡。不久,世間也有傳說時常有人看見他的。 釋寶志俗姓朱,金城人。少年出家。住江東道林寺,修習禪學。到了南朝宋太始初年,忽然像入了魔一樣,居止無定處,飲食無定時,蓄起頭發長有几寸,常常赤著腳在大街小巷里走路。拿著一根錫杖,杖頭上挂著剪刀与鏡子,或者挂著一兩片絲布。南齊建元年間,逐漸顯示出奇异之處。一連几天不吃飯,也沒饑餓的表情;跟別人說的話,人們開始很難理解其含義,后來則都被事實所驗證;時常作詩,但語言像讖言咒語一樣。江東的人士与俗民百姓都對他禮敬。齊武帝說他迷惑群眾,將他收監于建康。第二天,有人見他在市區內游逛,回到監獄里一看,寶志卻仍然在牢房里,寶志對獄卒說:“門外有兩駕車子給我送飯來了,用金缽子裝著飯,你可去給我拿來。”說完,只見齊王的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一塊儿來給寶志送飯,果然像他所說的,建康縣令呂文顯將此事奏聞武帝,武帝便把寶志接到了宮里,讓他住在皇宮后院的廳房里,這里暫時停止了內部宴樂活動,寶志也可以像別人一樣隨意出入。后來,景陽山上還有個寶志,与七個僧人在一起。武帝大怒,派人去檢查寶志的住處,守門人報告說,寶志出門好長時間了,在省,正以黑墨涂抹他的身上。當時僧正法獻打算贈給寶志一件衣服,便派人到龍光寺和罽賓寺找他,兩個寺廟的人都說他昨晚上住宿在寺里,剛剛走了。又到他常去的侯伯家尋找,侯伯說:“寶志昨天在這里行道,早上睡眠還沒醒呢。”此人回去把打听到的情況告訴了法獻,法獻才知道寶志昨晚上分身在三處住宿。寶志常常在隆冬數九光著身子走路,出家道人寶亮想要送給他一件和尚穿的衣服,沒等開口,寶志突然到來,伸手拿過那件衣服就走了。后來,寶志假齊武帝以神力,讓他在地下見到了父王齊高帝,讓他在地下備嘗錐扎刀割之苦,漢帝從此永遠廢除了錐刀之苦刑。武帝又常在華林園召寶志,寶志帶著三層布帽來見。不久武帝死,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死去。永明年間,寶志經常住在東宮的后廳。一天黎明,他從大門出入時,忽然說道:“門檻上的血能弄髒衣服。”于是提著衣服跨了過去。等到郁林事變皇帝被害時,車駕載著人從這里出去,皇帝脖子上的血流到門檻上許多。南齊衛尉胡諧患了病,派人請寶志,寶志解釋說:“明天”,結果沒有去。這天胡諧死了,用車載著尸体回了家,寶志說:“我說的明天,是指明天尸体被載著出去。”南齊太尉司馬殷齊之跟隨陳顯達去鎮守江州,臨行前向寶志辭別,寶志在紙上畫了棵樹,樹上有鳥,告訴他說:“急難之時可以登上這棵樹。”后來顯達背叛朝廷,留下齊之鎮守江州,叛亂失敗后,齊之叛逃進了廬山。有人騎馬追了上來,眼看就要追到跟前了,齊之見林中有一棵樹,樹上有鳥,跟寶志所畫的一樣。他頓時省悟過來,急忙爬到了樹上,樹上的鳥一直沒有飛走。追的人看到樹上有鳥,便以為樹上不會有人,于是回去了。結果,齊之就這樣逃脫了。南文屯騎桑偃想要謀反朝廷,他去看望寶志,寶志遠遠地看見他就跑了,邊跑邊大喊道:“要圍台城,想反叛,砍頭破肚。”過了十來天叛亂終于發生,桑偃叛逃去了朱方,被人捉住,果然被砍頭破肚。南梁鄱陽忠烈王曾經硬把寶志弄到自己的府第,寶志突然急急忙忙地讓人尋找荊子,找到之后,他放在了門上,誰也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不久,忠烈王出任為荊州刺史。寶志的先見之明,像這次一樣的,并非一次兩次。寶志平常大都住在興皇与淨名這兩座寺院里,梁武帝即位后頒下詔書說:“寶志公雖然身處世俗凡塵之中,卻能神游于幽遠無极之境,水火不能使其焦濕,蛇虎不能使其懼怕。論其佛理造詣則聲譽無比,論其隱居韜晦之志則道行高絕。豈得以對待俗士凡情之舉,白白將他拘束限制,愚蠢鄙陋,竟至如此!從今以后,准其自由出入,不得再行限制。”寶志自此常常出入于皇宮,經常出現在台城里。他与梁武帝對面坐在一起吃魚肉,昭明等各位王子都侍立在旁邊。吃完之后,武帝說:“我有二十多年吃不出魚的味道來了。師父有何高見?”寶志便從嘴里吐出一條小魚,魚鱗魚尾都完好清晰,武帝見了深感惊异。如今在秣陵仍有一條切剩的魚。天監五年冬,天大旱,各种祀祭方式都用到了,也沒求下雨來。寶志忽然啟奏皇帝道:“我現在患病未愈。我來告訴官府求雨活命的辦法。如果不來告訴官府,就應受到懲罰。希望在華光殿宣講《胜鬢經》求雨。”梁武帝立即讓僧人法云宣講了《胜鬢經》,夜間便下起了大雨。寶志又說:“須用一盆水,上面放一把刀。”一會儿大雨普降,高處与低洼處都澆得透透的窈武帝曾經詢問寶志道:“弟子的煩憂困惑尚未解除,用什么辦法根治呢?”答道:“十二。”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十二因緣”是根治困惑的良藥。又問他“十二”的含義是什么,答道:“在書字時節刻漏中。”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寫在十二個時辰之中”。又問他“弟子什么時候能夠靜心修習”,他答道:“安樂禁。”明白人以為,“禁”者“止”也,到了“安樂”的時候,就可以停止了。后來,法云在華林寺講說《法華經》,講到“假使黑風”處,寶志突然問他“有”与“無”的問題。法云答道:“世俗之諦自然是‘有’(即存在),第一義的真諦則為‘無’(即一切皆空)。”寶志与他往复几次進行辯難,然后笑道:“若說体相是假有,這也不可解悟,很難解悟。所謂‘假使黑風’,辭旨實屬隱晦。其他地方也都与此類似。”有個叫陳征虜的,全家人都對寶志十分熱情,寶志曾為他顯示過自己的真面目,形相光澤像菩薩的塑像一樣。寶志在世上出名顯奇共四十多年,崇敬信奉他的男男女女不計其數,但他喜歡用小便洗濯頭發,俗眾与僧人暗中都有譏笑他的。寶志也知道許多僧人仍然喝酒吃肉,當譏笑他的人自己卻喝酒吃豬肚時,寶志憤怒地質問他們道:“你們譏笑我用尿洗頭,那你們為什么吃裝豬糞的袋子呢?”譏笑他的人懼怕他,并且自感慚愧而佩服他了。晉安王蕭綱剛出生的時候,梁武帝(蕭衍)派人詢問寶志,寶志合起兩只手掌來說:“皇子誕生了,好得很!然而冤家也出世了。”后來推算年月日,蕭綱与侯景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會稽臨海寺有個高僧,常常听人說揚州城里有個寶志,語言顛狂,放縱自在,這位高僧說:“一定是狐狸的鬼魅。我要到揚州都城去,找一只獵狗把他赶跑。”他乘上快船下海,直奔浦口。正要沿著長江往西行駛時,小船忽然被大風鼓蕩起來,他心里知道是在往東南方向漂蕩,過了六七天才漂到一座海島上。遠遠望見前面有一座用金箔裝飾的寺塔,高聳入云,他便順著跑去。走到寺廟前一看,只見庭院与廟宇精美壯麗,到處是芳香的鮮花,有五六個僧人,都有三十來歲,個個容貌秀美,都穿著圓領喬色袈裟,正依在門前樹枝下談話。高僧說:“我要到揚州都城去,被大風飄蕩到此處,不知你們這里是什么州什么國。如今四面環海,恐怕再也見不到自己的故鄉了。”那几個答道:“真要去揚州,即刻便能到。現在有封信托你捎到鐘山寺西排南頭第二間僧房,送給一個黃頭發的人。”高僧便閉上兩眼坐在船上,等風聲休止時睜開眼一看,果然像那几個僧人所說的,不知不覺間便到了西海岸。往里行駛几十里,來到揚州。他徑直去鐘山寺訪向,都說沒有黃頭發的。他把事情的原委說了一遍,有人報告說:“西排南頭第二間房子,住的是瘋子道人寶志。他雖說分配在這座寺院,但總在都城的熱鬧地方,一百天也不回來一趟。那間房子空無一人。”正在他問答的時候,誰也沒發覺寶志已經來到寺廟的廚房里。他在外面喝醉了,回來要飯吃。別人因為已經開過飯,太晚了,沒有給他,他就跳起來惡罵。這邊的僧人听說后,打發小和尚繞到廚房旁邊,隨便地喊著“黃頭發”。寶志听到后忽然說:“誰在叫我?”即追小和尚來到僧人跟前,對他說:“你發誓要找獵狗捉我,為什么空手來了?”高僧知道他不是尋常人對他行禮表示忏悔,把書信交給了他。寶志看完書信說:“方丈道人召喚我,不用多久我也該自行回去。”寶志屈指一算,又說某月某日就去,便不再与這位高僧說話。眾人只記得他說的某月某日。天監十三年冬天,寶志在台城后面堂里對別人說:“菩薩要走了。”不到十天,他就無病而死。尸体柔軟兼有香味,容貌自然和悅。臨死前,他點上一支蜡燭,交給了后屋的守門人吳慶,吳慶立即奏稟了皇帝,梁武帝歎道:“大師不再留在人間了。給你‘燭’的用意,是要你把后事‘囑’与我啊!”于是厚加殯葬。遺体安葬在鐘山獨龍崗上,仍在墓地建立開善寺,敕令陸倕在墳前制作墓志銘,王筠在寺門內刻寫碑文,并在各處傳布其遺像。寶志開始顯露神奇形跡時,約有五六十歲,直到臨終也不見衰老,實在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年紀。有個叫余捷的道人,住在京都九日台的北面,自稱是寶志的姑舅表弟,比寶志小四歲,推算起來。寶志死時該有九十七歲了。后魏也有個稱作寶公的僧人,不知老家是什么地方的,相貌很丑陋,知識极通達,能通曉過去和預見未來三代的事。說的話像讖言符咒,無法理解,事后則被證明句句屬實。胡太后問他世事的結局怎樣,寶公抓一把米給雞,嘴里發出“朱朱”的喚雞聲,當時人們都不解其意。到了建義元年(公元528年),胡太后被爾朱榮殺害,這才驗證了“朱朱”是有所指的。當時有個洛陽人叫趙法和,請寶公占卜什么時候能有爵位,寶公說:“大竹箭,不用羽,東廂屋,急手作。”當時誰也不懂是什么意思。過了一個多月,趙法和的父親死了,所謂“大竹箭”者,是指服父喪所用的粗竹杖,“東廂屋”者,是在中門東側搭制的守喪的房子。當初寶公所作的十二字歌訣,都被說中了。這個寶公与江南那個寶志公,尚未查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