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崇禎七年

《》 五八四 白蓮教? 文 / 竹下梨

    徐鴻儒的師父,乃是王森,這位王森,也著實是位傳奇人物。

    他乃是白蓮教首領人物,按理說這等身份,就應該去官府力量薄弱的地方,越是薄弱的地方越好,但是這位也不知道怎麼想的,竟然跑到了北京去傳教。北京那是什麼地兒?錦衣緹騎遍佈京師內外,京城裡頭有個風吹草動便絕對瞞不過他們。

    不出所料的,去了京城之後沒多久,王森就被抓了。

    身為白蓮教頭目人物被抓了,自然沒什麼好下場,判了死刑。但還別說,他人脈也真是廣,竟然通過賄賂官員,打通了關節,把人給放了出來。

    結果這位還不吸取教訓,又去北京傳教了,然後又給逮了進去。

    這一次沒那麼好運,死於獄中。

    徐鴻儒繼承師父之遺志,悉心傳教,他也是有本事的人,白蓮教在他和王森兒子的經營下,信徒日漸增多,勢力膨脹的很快。

    天啟二年五月,徐鴻儒於徐家莊樹旗起事,義軍先後佔領鄆城、鉅野交界處的梁家樓一帶,擁立徐鴻儒為中興福烈帝,建號大乘興勝,設立官職,建立政權,一時間風雲大起,震動四方。

    百姓「多攜持婦子、牽牛架車、裹糧橐飯,爭趨赴之,競以為上西天雲」。

    義軍多頭纏紅巾,眾至萬餘人,先後攻佔鄆城、鉅野等地。同時,其它白蓮教首領沈智、夏仲進、張柬白、侯五、周念庵、孟先漢等,也分別攻佔滕縣、鄒縣、嶧縣等縣城及漕運要道夏鎮,並進攻兗州、曲阜、郯城等地,很快控制了山東境內運河兩岸的廣大地區,阻截漕運,多次重創官軍。

    截斷漕運,這可就要命了。

    在大明朝,尤其是遷都北京之後,說漕運乃是大明朝的生命線之一也不為過。

    前期還好說,畢竟洪武朝,建文朝的時候,都城都是南京。但是自從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後,漕運就變得極為的重要。北京城上百萬人口,城中更有達官貴人無數,這些人每日消耗的糧食,便是一個絕大的數字。而單單靠著北京周邊的產出,是絕對不可能滿足的,這些糧食,都要來源於漕運。

    便即是漕糧。

    每年從江南運往北京的漕糧,在宣德年間達到了最高峰,最高的一年達到了六百七十四萬石,之後略有下降,但大致也是維持在四百萬石上下。當然,通過大運河運往北京的,不只是糧食,還有江南解往京城的白銀,以及江南各色特產:絲綢,漆器、瓷器、布匹等等。一條大運河,聯繫南北,乃是大明朝的交通命脈,經濟命脈!也造就了沿途的無數繁華城市蘇州揚州的繁華和運河不無關係,山東臨清更是得益於運河良多,若是沒有這條大運河,又豈會成為大明朝為數不多的幾個人口超百萬的大城之一?

    一旦大運河被切斷,漕運無法開展,整個北京城都要餓肚子!

    這可是要出大亂子的。

    由不得朝廷不著急,自然是發大軍圍剿。

    起義軍雖然興也勃焉,急如星火一般,以燎原之勢席捲百里,但是終歸實力不足。他們初期進展順利,那是因為朝廷沒把他們放在心上,而且朝廷也不可能在每個地方都安置重兵,是以必然有地方是防禦薄弱的。但一旦朝廷重視了,調集大軍準備剿滅了,那起義軍的實力,和朝廷比起來,真真就是以卵擊石了。

    無論是規模,軍隊總量,個人戰鬥力,武器裝備,起義軍差官兵甚遠,甚至就連軍官將領的指揮水平,戰術戰法,都是大大不如。

    別說是他們了,就算是在他們之後的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掀起了那麼大的聲勢,幾乎席捲天下,但起事之後的許多年裡,始終還是以流寇的形式出現,不敢跟官兵打硬仗。雖然他們人數很多,但只要是跟官兵打硬仗,幾乎就是慘敗,被官兵攆著打。雖然人數多,但大半都是裹挾的流民,戰鬥力真真是可以忽略的,反而是容易添亂子。直到不少年份之後,起義軍經過和明軍的連年大戰,終於是鍛造出一批頗有戰鬥力的精兵來,再加上大明朝在內憂外困中耗盡了最後一絲氣力,起義軍方才展開了反擊。

    所以徐鴻儒的敗亡,乃是注定的。

    七月,各路軍先後失敗,鄆城、鉅野失守。徐鴻儒等在形勢不利的條件下,仍固守鄒縣、滕縣,與官軍抗衡。明軍調集山東、北直隸等地的大量官軍,圍徐鴻儒軍於滕縣。九月,徐鴻儒糧盡援絕,突圍不成而被俘,十二月在北京被殺。

    終明一朝,起義不絕,但大規模的並不多,而白蓮教這兩位,都

    稱帝了,至少在當時,算得上是朝野震動,也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白蓮教在大明朝,乃是一個讓人心情很複雜的詞兒。

    下層窮苦百姓聽了,大部分是迷茫,小部分是興奮,而權貴官宦們聽了,深惡痛絕的居多,但也有例外不少官員富商,其實都是潛藏的白蓮教徒,只是外人誰也不知道罷了。

    如此煊赫的一個名字,董策聽了,又豈能做到無動於衷?

    只是讓他沒有預料到的,乃是黃季的反應。

    黃季並不是多麼恐慌震驚的樣子,只是著急而已,似乎白蓮教這三個字,對他的衝擊並不是很大。有些詫異,有些震驚,但程度不那麼強烈。

    董策忽然回過神來,恍然意識到,這是在晉北,在緊鄰塞外的九邊之地,而自己的所在,也是不折不扣的邊塞!

    這裡,可不是京城繁華地。

    怕是這裡的百姓,對白蓮教,可不是那麼陌生吧?晉北本來就曾經乃是白蓮教一個大的據點,白蓮教的勢力更是在此地影響極大。

    「季叔,你之前接觸過白蓮?」「接觸是沒接觸過,不過是時常聽說的。」黃季沉沉道:「打小兒就知道,不少人信這個,別的不說,我老娘那村兒裡就有挺多信的,好像還有個什麼香主住在他們村兒。後來隔上一年半載的,就能聽到點兒消息,那裡亂民起事了,哪裡有人鬧事兒了,哪裡又逮了不少白蓮教徒了……其實這事兒挺常見的,見多也就不怪了,都沒生出什麼波浪來就沒信兒了。只是沒想到,這一次要跟他們照面了。」聽了他說的話,董策不由默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