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崇禎七年

《》 五四五 世道不靖 文 / 竹下梨

    東晉及南朝時即盛行,晉室南遷,偏安一隅,江南多山,而兩晉南北朝之時清談之風盛行,那些權貴子弟一個個整日價就知道吃五石散,喝酒宴飲,尋歡作樂,一個個兒身子骨較弱得很,怕是連女子都不如,見了馬都能嚇得屁滾尿流誤以為是老虎。偏生這些廢物一個個兒的還愛出去遊玩,於是這種輕便舒服,上山下坡全然無礙的肩輿便是大量出現。

    其制為二長竿,中設軟椅以坐人,無論是製作還是使用都是非常之簡單。便是尋常人家也是可以輕鬆造得,不過就是尋兩根結實點兒的竹竿然後再弄一把椅子就是。

    起初肩輿之上並無覆蓋,就跟後世四川常見的「滑竿」一般,不過到了後來,慢慢的那些坐在上頭的人嫌棄這肩輿四面敞風,興許刮得他們有點兒冷,亦或是覺得不夠氣派,或者就是不夠**,在上頭摳個鼻孔都能被外頭看的一清二楚……反正慢慢的,在那椅子的上下及四周便增加了許多用以覆蓋遮蔽的東西比如說絲綢錦緞,綠呢子藍花布之類的……

    於是便形成了轎子。

    木製長方形框架,於中部固定在兩根具有韌性的細圓木轎桿上。轎底用木板封閉,上放可坐單人或雙人的靠背坐箱。轎頂及左、右、後三側以帷帳封好,前設可掀動的轎簾,兩側轎帷多留小窗,另備窗簾。

    其狀有如車輿,並加種種裝飾,乘坐舒適,這就不是肩輿而是轎輿了,唐宋以後開始盛行的就是這個。

    不過也不是你想坐什麼樣的轎子就能坐什麼樣的,得看級別。

    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內外鎮守,守備及公、伯、都督等,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

    隆慶二年,應城伯孫文棟違例乘轎被告發,立刻被罰停俸祿。

    滿清王朝也是規定:「漢官三品以上、京堂輿頂用銀,蓋幃用皂。在京輿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職,輿夫二人,輿頂用錫。直省督、撫,輿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職以上,輿夫四人。雜職乘馬。……庶民車,黑油,齊頭,平頂,皂幔。轎同車制。其用雲頭者禁止。」

    官員需

    按例,百姓有錢也不得逾制。

    民間所用的轎子分素帷小轎和花轎兩種,前者系一般婦女出門所用之物,後者則專用於婚嫁迎娶。

    這個跟後世還不一樣,後世是對官員坐的車有限制,但是民間則不管,只要你有錢,坐什麼車都成。

    大明朝最大的轎子自然便是當初真定知府先給張居正張閣老的那一頂三十二抬大轎了,轎子製作極盡奢華,耗用了無數的珍貴材料。而最駭人聽聞的便是其面積,裡頭的面積合算成後世的單位的話,便是五十多個平方,趕得上一般的兩居室或者沒有客廳的三居室了(比如說苦逼的梨子現在在北京二環附近合租的那個房子)。裡頭分的有客廳,有會客室,還有臥室和廁所,可謂是齊全精細。轎子外頭還有一圈兒走廊,有欄杆圍繞,若是首輔大人在裡頭處理公務累了,便可以在外頭溜躂一圈兒,憑欄遠望,看看景致,舒緩心情。

    終明一朝,也沒有比這個排場更大的座駕了。整整要三十二個人抬槓,少一個都不成。而且轎子實在是太大,當年張相爺坐著這大轎子回老家江陵,一路上因著轎子太大過不去的地界兒可不少,於是路窄則修路,橋小擇修橋,街面太窄那就直接拆了兩邊建築!

    當真是威風凜凜,煊赫無比。

    這等座駕,若是放在後世的話,怕是可以比肩美國總統的空軍一號。

    「我非相,乃攝也」

    這位張相爺的權勢,已經超過明朝歷史上絕大部分的皇帝,怕是也只次於洪武永樂二位大帝了。

    謝升謝天官的轎子自然沒有張閣老的那般霸氣,事實上,他的這架暖輿不過是兩人抬著而已,規格可謂是很小。但是小歸小,卻是極為的精緻。

    兩根抬竿並非是用最常見的竹子製作,因為竹子質地軟而堅韌,晃晃蕩蕩的一般人坐著是挺舒服的,但問題是謝天官卻是耐不得晃蕩,平素裡坐馬車,有時候都得盡量行駛的平穩了的才成,若不然謝老爺便是容易眩暈嘔吐。

    若是一般人家,選個又結實又堅韌,還不晃蕩的,用棗木就是很好的選擇了。但謝天官是什麼人?謝天官是何等的氣派,何等的身份?是以兩根抬竿都是用上等的紫檀木打造,粗如兒臂,沉重結實,是一種紫黑色的厚重顏色,很是名貴。從頭到尾一般粗細,分毫不差,表面打磨

    的光滑溜溜,就跟上了一層釉也似。

    上面放置了一張上好的湘妃竹編成的躺椅,可坐可臥。而在椅子的周圍以及下面,則是一圈兒薄薄的花梨木板,上面雕刻著極多極為繁複的花紋,乃是百鳥百花圖案,一喙一羽一枝一葉,莫不色彩斑斕栩栩如生。花梨木板外面還圍了一圈兒天青色上等錦緞做成的帷子,這些帷子都是雙層的,內層外層都是錦緞,內裡夾得卻是厚厚的棉絮。

    謝老爺怕冷,如此便可更好的防寒防風。

    而生怕謝老爺在裡頭呆得氣悶,因此肩輿頂上的木板是可以打開的,外面是用細細的竹篾又編成的一個外頂,若是悶熱了,便可以露出這個頂子來,通通風,換換氣。

    和一般的轎子是上下高度大於四周邊長不同,謝大人這肩輿,卻像是在兩根木棍上面給安了一個木頭匣子也似,這木頭匣子前後長,左右窄一些,高度則是和寬度差不多,說難聽點兒,活脫脫就像是一個長度縮小,高度寬度加大的棺材。

    不過顯然人家謝大人不這麼想,好看不好看且不說,總歸是很舒服就是了。

    那上好的竹製躺椅上鋪著一張厚厚的黑色毛皮,若是仔細看的話便會發現,這竟然是一整張黑色的棕熊皮!皮子跟巴掌一般厚重,表面的長毛足有一寸五分左右,也不知道殺了之後是怎生保養的,不知道剝下來多久了,還是柔軟光滑,甭管是再冷的天兒,一摸上去也很是溫暖舒適。

    這熊皮上竟然還連著熊頭,四隻碩大的爪子,包括尾巴,都是一應俱全,竟然是全須全眼的一整張熊皮。這熊活著的時候也不知道有多大,一張挺大的躺椅根本就鋪不開,熊頭直接甩在了躺椅的靠背兒後面,四條腿也都是在兩邊耷拉著,至於那尾巴,則是直接撂在了前面的腳踏上。

    兩個家丁兼轎夫把肩輿放下來,然後小心翼翼的扶著謝老爺鑽了進去。

    謝升才在外面站了也就是一分來鐘的時間,便是凍得有點兒受不了了,臉色有些發白。這會兒把自己整個兒給縮到寬大厚重的熊皮裡面,感受到其中的溫暖,不由舒服得歎了口氣。

    他擺擺手,兩個轎夫便是抬起肩輿,穩穩當當的搭在肩上,然後向下走去。

    這兩個轎夫顯然是極有經驗的,而且身板兒壯實,魁梧有力,能夠輕鬆控得住這這肩輿。雖

    然是順著山道往下下台階,但他們卻是走的非常平穩,只有細微的搖晃。

    兩個衛士一個摁著刀在前面開路,順便踩一踩腳下的地面,提醒兩個轎夫地面結了一層薄薄的冰,有些打滑,讓他們小心著點兒。另外一個則是在後面跟著護衛,梁管事緊跟在轎子旁邊兒伺候著。

    兩個轎夫走的很穩,腳下也很快,梁管事幾乎要快走著才能跟上。但就算如此,轎子裡頭的謝升也是絲毫感覺不到什麼顛簸的。

    一路上過去,下人僕役們見到紛紛跪地磕頭,等肩輿過去了才敢起來。

    等到了府門口的時候,伺候在謝升轎子旁邊兒的摁刀甲士已經是變成了四個,都是頂盔戴甲,身上的甲冑竟然都是上好的紫銅山文甲,比董策穿的那全身鐵甲防禦力要差一點兒,但是重量卻是輕不少,大約也就是三十斤不到的樣子。重量輕了許多,活動起來自然是方便矯健!

    不愧是吏部尚書,身家就是豐厚,底蘊十足,隨便拿出幾套山文甲來也是輕易。

    這四個摁刀甲士都是差不多一米八左右的個子,個個兒都是高大健壯,孔武有力,在這個時代,這等身高也是很不多見的。四個人腳步很沉穩,動作卻很迅速,渾身肌肉緊繃繃的充滿了力量,他們走路都是微微低著頭,眼睛看著前方,膝蓋也是微微彎曲。如此一旦出現什麼情況,立刻便是能竄出去應付,顯然不但是有一身功夫,更是經驗豐富。別看他們在梁管事面前那般唯唯諾諾,一副奴才的樣子,但那只是畏懼於謝升的權勢。真要是把他們拿到江湖之中,那也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

    而除了四個帶刀衛士之外,還有六個手持哨棒的家丁,這六個家丁也是一臉凶悍的樣子,哨棒頂端還包著一層厚厚的鐵,若是敲擊在人腦袋上,怕是一棍子下去就得腦漿迸裂。

    一行護衛眼睛都是警覺的看著周圍,很是警惕。

    到不能怪他們小題大做,實在是因為這會兒大明朝京城的治安只能用不堪二字來形容。

    大明朝前期的時候,無論是洪武帝還是永樂帝,都是厲行酷法,當時穿錯衣服,帶錯帽子,穿了靴子,都有可能被殺頭,不但律法森嚴,而且執行的也很有力。而且當時百廢待興,吏治清明,可說是不折不扣的太平盛世,惡性案件便少一些。

    但是到了明朝

    末年,一切就不一樣了。明朝中後期,社會生活靡然向奢,越禮逾製成為社會之風尚,民間社會也是游雜多變,人人自危,奸頑之民大肆猖獗,尋釁鬧事;市閭遊逛,不務生理,招搖撞騙,治安,尤其是城裡的治安,情勢都是急轉直下,便是京城也不例外。朝廷倒也不是沒採取什麼法子,像是弘治之末,設捕營參將把總等官,專捕盜事。武宗正德初年,又在京城內添設把總二人,每位把總下轄四名軍官,每經負責城內外的巡邏與捕禁之事。在正德十年,嘉靖六年以及萬曆二十年,因京師多盜,各個機構又治事不力,管理鬆懈,又先後增加了巡邏士卒。到萬曆,京師又增提督一名,參將二員把總十八個,巡邏士卒達一萬一千人,人數不可謂不多,但效果著實是沒見到多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