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崇禎七年

《》 第295章 二九四 竣工 文 / 竹下梨

    所幸現在基本上已經是完工了大半了,看上去已經是森嚴,到時候不過是增增減減的問題。

    現在若是能夠從高空俯視的話,便是可以看到,整個磐石堡就像是一個大四方形,而裡面套著一個小四方形,在小四方形上下左右,則是各有一個等腰梯形,而在大四方形的四個角內部,則是四個小三角形。橫平豎直,線條劃一,宛如墨筆勾勒出來的一般。

    這是從高空看,而若是站在地上往前看的話,則是只能看到林立的牆體,還有面前不算寬敞的道路,只感覺四處都是牆,四處都是路,讓人迷糊眼暈。

    這就是董策要的效果。

    這些每日在其中進出的百姓尚且如此,更別說那些初次進入的敵軍來,定然是摸不到頭腦。

    磐石堡建築的順序是:城牆——坊牆——營房官邸等——羊馬牆。

    現如今城牆已經徹底完工,坊牆也已經基本完工,下面兩項是接下來的重點。至於城內百姓的住所,董策根本不會操心這個,能夠分給他們土地,能夠蓋起這一圈兒城牆來保護百姓,就已經是仁至義盡,便是再挑剔的人來了,也不會說董策的不是。他已經做的足夠好,而百姓們,只要每戶分給一塊兒宅基地就行了,只要是磐石堡周邊的經濟發展起來,百姓們變得富足起來,他們自然會把一棟棟的房屋蓋起來的。

    至於如何刺激經濟的發展,董策腦子裡頭有的是法子。

    天地寂寥,白野茫茫,今日天氣很差,從一大早天地間便是蒙著一層薄薄的霧氣,一直到現在也沒消散開,能見度不高,地面上凝結著白色的霜,可惜卻又不是百姓們盼了不知道多久的冬雪。

    一行快馬從遠處而來,他們策馬過了洢水河上磚石大木蓋成的橋樑,沿著那條已經被人們給踩得結結實實,硬**的黃土大道徑直向磐石堡而去。

    磐石堡外田壟縱橫,規劃筆直,不時的能夠看到一小片房屋簇擁在一起,但是卻看不到人煙。

    磐石堡不養閒人,這個點兒,所有人都在幹活兒,男人女人都不例外,就連孩子們,都被大人給帶到了工地上,就近照看著,還能給搬搬磚,遞個瓦片,扛根不怎麼粗的木頭,做一些類似的輕活兒。出力氣是真出力,但是也能混上一頓飯吃。

    一行人在城門樓子前面緩緩勒馬停住,他們都是穿著厚厚的大棉襖,臉上塗滿了油脂,還蒙著黑布,只露出一雙眼睛,饒是如此,這會兒摘下蒙巾來,也是一個個凍得臉色發白,滿臉都是疲憊。

    這些人,自然是從陽和城急急趕回來的董策一行。

    董策身體健壯,陽氣旺盛,狐裘和海龍皮大氅的保暖性更不是棉襖能比的,不過他是那等能享受就絕不吃苦之人,這會兒也是輕輕吁了口氣,暗自感歎一句,這冬日趕路,真真不是人幹的事兒了。

    想想現如今美妾便在城中宅內等候,距自己不過是咫尺之遙,真恨不能一頭鑽進那暖融融的溫柔鄉里,抱著紅袖軟綿綿香噴噴的身子大睡一場。

    不過只能是想想了,這次回來,可是一堆正事兒要辦,時間緊迫,不敢耽擱。

    他策馬在城下轉了個圈兒,抬頭看了看城牆上面,五丈高的城牆抬頭往上看極具壓迫性,灰白色的夯土城牆雖然歷經千年的風霜,但卻還是堅固粗硬無比。那粗糙的表面,董策毫不懷疑可以直接在上面磨礪刀斧。

    高達十五米,厚度超過二十米的城牆高聳厚重的像是一座雄偉的山脈,外面是周長約十五丈的甕城。()

    說是甕城,其實只有東西南三面牆,甕城是依托南城牆而建,向南延伸出來的一個大凸起。這甕城也是之前留存下來的,保存甚是完好,因此沒有費太大力氣便整修出來了。本來開在甕城南牆正面的南門已經被堵死了,而在甕城的西牆上心開了一堵不大的小門兒,大約只能容納一輛大車通過,很是狹窄。小門兒緊貼在南城牆根兒上,而在這座小門兒西邊兒不遠的位置,就是一座凸出南城牆的空心敵台。

    如此,一旦敵人攻此門,則須得面對南城牆、空心敵台,甕城西牆,南門城樓之上的四面打擊,定然損失慘重。

    這是典型的複式打擊。

    北門也是一樣的規格,東西門則是由於之前沒有留存下來甕城,而再建的話則工程量很大。在得到了董策的首肯之後,負責工程設計的高大年則是直接就讓人把東門西門給堵死了,省的成為薄弱點。

    只留下南北兩個要緊的,南門供行人車馬通行,同時也是城牆最高大,防禦建築最完善的一段。而北門則是通往後面的青鋒山要塞,根本不怕敵人進攻。

    離著南門越近的城牆段就越高,呈現出一個緩緩下降的緩坡,最後穩定在了兩丈左右的高度。緩坡上面修建了馬道,台階上下,兩側有女牆,通行非常方便。

    雖然只有兩丈高,但是厚度絲毫沒有減弱,依舊是厚達二十多米,達到了六七丈。城牆上面極為的寬闊,這對於戰爭是非常重要的。城池攻防戰的時候,上面就能擺開更多的士卒,軍事器械。

    就防禦建築的本身來說,磐石堡已經很是完善,城池不大,城牆卻是高大堅固,這樣的目標,是任何一個統帥都不想面對硬打的。城池小,就意味著破綻少,就意味著守城一方不需要用太多的人力就足以把城池給守個團圓,因此使得其他人得到更多休息的時間,充分的輪轉。

    這種城池,就像是一顆硬邦邦,堅韌韌的銅豌豆一樣,想咬下來,是要做好被崩掉牙的準備的。

    不過現在這個防禦體系還算不上是完善,或者說,還根本就不完善,只是一個死物。

    因為這裡面缺了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

    守軍——防禦者。

    抬眼向上看去,城牆上面一片空蕩蕩,一面旗,一個人都沒有。

    因為現在磐石堡還沒有兵丁,董策手下倒是有家丁,不過那是家丁,按照明朝末年的規矩,家丁是私軍,雖然拿著國家的餉銀,但卻是將領的家奴,是離任的時候可以帶走的。用他們守城,不像個話。而且就算是董策想,就那麼幾個人,也毫無作用。

    董策給他們的定位,是一支利用高速度轉化成的高機動性,來去如風的輕騎兵。現在連隊伍都沒成形,人都沒幾個,就想拉出來?那也太癡心妄想。

    所以實際上,磐石堡一直以來,是處於根本沒有守軍的狀態的。而董策當初給劉若宰的承諾,是在崇禎八年年底之前,練出一支至少三百人的強兵來。現在這支強兵,暫時連影子都沒有。當然,他完全可以用自己那支家丁隊伍來交差。現在這三個都的家丁以董策的眼光看來還是非常差,非常弱,很一般,尚需大力操練和實戰。但是以此時明軍的標準衡量——能在遇到敵人的時候鼓勇向前而不是倉皇後退的官兵,就算是很難得的了。

    如此交差,算是能應付的過去了。

    不過董策顯然是不會這麼做。若他這般做了,劉若宰定然心中不悅,生出芥蒂,那之前他的一切努力,就完全白費了。而且他自己,更是萬分想要練出一支兵來的。

    比劉若宰要緊迫的多,急切的多,只不過一直拖到現在未曾成行而已。

    他其實在磐石堡招募流民的第一天就恨不能把這支隊伍給拉起來,但是現實情況根本不允許。

    事實上,從磐石堡開始招募流民開始,就有些不太順當。董策高估了那一張告示帶給流民們的影響力,很多人對此將信將疑或者是乾脆不信官府會這麼好心,畢竟到了這個年代,官府在民間的口碑信譽已經差到了極致,只剩下了橫徵暴斂,貪婪刻毒。百姓們已經是不怎麼信官府的話了。

    那些不信的自然根本不會來,半信半疑的,則其中絕大多數又因為距離此處太遠,想走到那兒,怕是半路就要餓斃了。最後過來的,都是那些實在走投無路,又是心中抱著萬一之念的絕望之人。而這其中相當一部分又來自陽和城,其中還多虧了劉三兒起的作用,他勾結守城兵丁不許流民進城,絕了他們的前路和希望,逼得不少人只能來磐石堡。雖說路上死了大部分,但是最後終究有不少人來到了,活了下來。

    其實當時董策的心裡是很矛盾的,既盼著來的多一些,又生怕來的太多了養不起。

    最終人數只是他預期的一半兒而已,不過幸好如此,若不然董策真是養不起了。至於流民的數量,則是根本不用擔心,大明朝昇平數百年,人口多得是,而且眼瞅著過了年,又是一場大旱,這流民又將蜂擁四起,只要真有糧食,那是要多少有多少。

    就這麼點兒流民,但是活兒卻很多。修水渠,開墾平整農田,修房屋,修城牆……等等等等,都得他們做。不是董策不想盡快招募兵丁,只是實在沒有人手。

    只有等所有的活兒都差不多了,閒下來了,才能考慮這個。

    而現在,這個時機差不多就要到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